方证

  •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方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4]。临床上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疾病出神入化,效如桴鼓,冯世纶教授多年来专注于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整理胡希恕生前讲稿、笔记、临证验案,出版了《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用方解析》等著作,对《伤寒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体系。“下利”之称始见于《伤寒杂病论》,是该书论述较多的症状之一,如《伤寒论》318条:“少阴病……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胡希恕教授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3期2022-12-13

  • 经方三步辨证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虚实、寒热。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延续,也是辨证较为尖端的部分[1]。经方三步辨证法是指运用经方治病时分三步辨证,其三步辨证法异于脏腑辨证法、病因辨证法,是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具体化,为胡希恕教授所创。经方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三步辨证法中的病位为表、半表半里、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谓之表;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管、胃、大肠、小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谓为里;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脏器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期2022-12-13

  • 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
    方之祖。”[1]方证,是方的主治,用方的临床证据。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言:“仲景之方,因症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2],清代医家王旭高曰:“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3]以上医家都认为方证是《伤寒论》乃至中医学的核心概念。经方方证有何特征?弄清这个问题,对当今开展《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与研究,经方的传承与应用,中医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 经方方证真实可靠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2022-11-23

  • 方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举隅
    典型案例,揭示辨方证论治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治中的重要价值。关键词:方证;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6--01在临床当中,医家应用中医诊治各种疾病,无论采用何种辨证方法,均不可止于诊断的某个抽象证候,往往最终须开出一张适合病情的药方。之所以选用这首方剂而非其他方剂的指征与证据,即为该方的方证。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明确指出,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1]。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6期2022-03-27

  • 《伤寒杂病论》瘥后方方证探索❋
    病论》重视药证与方证。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1]。方证即方剂适应证,是安全、有效使用方剂的临床依据。药证是方证的基础,方证是药证的有机组合。类方有类药治类证,一类方中相同药物的组合药证与此类方的核心方证对应。基于方证和药证,本文以《伤寒杂病论》瘥后方为切入点,发掘瘥后方的核心药物组合,根据核心药物组合的复合药证推导瘥后方的核心方证,以期找到瘥后证用药规律及方证特点,为《伤寒杂病论》类方类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1 《伤寒杂病论》中包含方药的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2021-12-24

  • 方证辨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530001)方证辨证是指以方剂的适应病证范围、病机、治法、禁忌证等相关内容为框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辨析的辨证方法[1]。方证辨证源于《伤寒论》,第317条:“病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即疾病的证候与方药相一致,可直接选用该方,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开创了方证辨证的先河,如书中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小青龙汤证”等,体现“证以方名、方随证附、方证一体”[2]。后世医家晋·王叔和、宋·林亿等人整理《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

    中医药导报 2021年4期2021-11-22

  • 名医胡希恕治疗哮喘的独特验方
    希恕先生認为,辨方证是辨证的关键。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哮喘病例康某,男,36岁,中学教师。初诊 1964年4月29日 患者3年前因食青椒而引发哮喘,始终未离西药治疗,但迄今未愈,每次发作,常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觉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倚息不得卧。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月,证有增无减,并告之:“伤色太甚,虚不受补。”颇感精神痛苦,以致绝望。后经别人介绍找到胡希恕先生。

    保健与生活 2021年20期2021-10-15

  • 六经辨治脊柱关节炎探析
    六经辨治;中医;方证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分为中轴型和外周型,以炎性腰背痛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外周关节炎,具有一定特征的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致畸、致残[1]。中医学将其归为“痹证”“大偻”“脊痹”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肾督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事过度,或因外邪入侵肾督所致,诸因杂至,致肾虚督亏,经络不通,出现颈项部、腰背部等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2-3]。故临证时,若无表证、无里实热证者,可加狗脊、菟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7期2021-09-10

  •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关键词 不寐;方证;药证;方证对应;主症;辨证;辨病Abstract Insomnia is the most frequent clinical disease and accompanying symptom of

    世界中医药 2021年24期2021-01-13

  • 运用方证辨证治疗灼口综合征验案三则
    有独特的优势,而方证辨证的思路则更具优势,这是因为:(1)方证辨证所辨之“证”,主要是症状的综合概括,一般不从理论进行表述,故对于诸如BMS等病因病理机制本就不甚明确的疑难病,避免了过度进行中医学说理;(2)方证辨证所辨之“证”就是诊断和治疗,证决定方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意到药不到”对疗效的影响[3]。本文介绍笔者运用方证辨证治疗BMS的3则医案,以展现方证辨证在处理BMS等疑难病症中的思路。1 依据临床症状的方证对应——温胆汤方证患者,男,61岁,就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2021-01-05

  • 推拿科经方临床实用举隅
    最富有争议的就是方证对应,也称为方证相对或方证相应。杨绍伊先生[4]在《考次汤液经序》中写到:“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若然,则《汤液经》全文,则在仲景书中,一字未遗矣。”钱超尘[5]先生依据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中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认为“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由此推断张仲景《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以上考证都证明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8期2020-12-24

  • 中医经典中辨治痹症的方证举例
    整理归纳出相应的方证,以补中医内科学教材之不足,发挥中医经典的典范作用。现就整理出的相关方证展示如下。1 纯实类1.1 寒湿痹阻经脉之麻黄加术汤证 此方证出自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条文为:“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该方证的主症为身痛而烦,恶寒,无汗,或见发热身重,脉沉而细涩,其核心病机为寒湿(寒为主)痹阻经脉,营卫不通,故而以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祛湿通经以止痹痛[1]。1.2 风湿痹阻肌肉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1期2020-02-15

  • 方证研究在证候规范化研究及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的必经之路。1 方证研究在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作用方证研究的构成要素为方药与证候,重在研究方、证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作为辨证论治的简化,亦是临床辨治规范化的研究。方证研究的要素包含证候,证候规范化研究的主题即为证候,二者之间势必存在多种关联:方证研究作为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前提与依据,可验证其证候规范化研究的证候模型,促进临床疾病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加速构建证候规范化研究下以单证或证素为基本辨证单位的辨证方法体系,并推动其未来的发展。1.1 方证研究是证候规范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2020-01-11

  • 试探《伤寒来苏集》中的“方证思想”
    础,而书中提到的方证治法是《伤寒论》临床诊疗疾病的一大特色。以方名证,故名方证方证一词简言之即是证候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某个或某类方剂所治疗的证候,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征和依据[1]。柯琴作为当时“辨证论治派”的代表人物,将《伤寒论》的三百多条原文根据六经方证,重新加以编次和整理,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合为《伤寒来苏集》一书。并以“六经地面说”为理论依据,又不为“六经地面说”所拘,不为内伤外感所惑,而是将遣方用药与辨证立法融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8期2020-01-10

  • 好人玩心机
    《笑傲江湖》中,方证大师出场很晚,但他一出场,气场就笼罩全书。相比东方不败的走火入魔、任我行的冒险逆襲、左冷禅的嚣张恣肆、岳不群的艰难隐忍,方证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当掌门冲虚是他的小兄弟。这已经构成垄断态势了。他还不满足,要对五岳剑派“分而治之”。左冷禅追求“并派”,高调且狠辣。方证不会硬来,他最大的棋子是令狐冲:第一,令狐冲是性情中人,重诺守信,比杨过平和,比郭靖感性,这是枭雄们最喜欢的性格;第二,令狐冲是独孤九剑传人,这个非常重要,武林

    爱你·健康读本 2019年7期2019-11-22

  • 好人玩心机
    《笑傲江湖》中,方证大师出场很晚,但他一出场,气场就笼罩全书。相比东方不败的走火入魔、任我行的冒险逆袭、左冷禅的嚣张恣肆、岳不群的艰难隐忍,方证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当掌门冲虚是他的小兄弟。这已经构成垄断态势了。他还不满足,要对五岳剑派“分而治之”。左冷禅追求“并派”,高调且狠辣。方证不会硬来,他最大的棋子是令狐冲:第一,令狐冲是性情中人,重诺守信,比杨过平和,比郭靖感性,这是枭雄们最喜欢的性格;第二,令狐冲是独孤九剑传人,这个非常重要,武林

    爱你 2019年25期2019-11-14

  • 基于临证处方探析五运六气与经方方证相应的关系
    210023)方证对应、方证相应说是探讨临床处方药物应用规律的学说[1]。其理论来源是基于《伤寒论》第317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书中提出的“桂枝证”“柴胡证”等概念,也为方证相应理论提供了示范和依据。有学者认为,辨方证是继六经辨证之后,更具体、更详细地辨证[2],六经辨证体系是方证辨证的理论基础之一[3]。而五运六气理论是六经辨证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4]。五运六气理论揭示的疾病发病规律是六经辨证的临床基础和辨证依据之一。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0期2019-11-11

  • 小青龙汤古今应用与方证探析
    ;临床应用;饮;方证中图分类号:R289.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1.022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八味药组成,配伍精当,用之得当每获良效。目前多认为小青龙汤重在辛温解表,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中医教材也将其划入解表剂章节[1]。我们通过回顾古代小青龙汤的古今医论,结合历代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认为治“饮”才是小青龙汤本意。

    世界中医药 2019年1期2019-09-10

  • 金梦贤-华佗消痔灵之方证分析
    贤;华佗消痔灵;方证中图分类号:R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3.056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3-0167-02Abstract:Huatuo Xiaozhiling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prescrip

    医学信息 2019年3期2019-03-18

  • 现象学还原下的方证知识发现*
    接以方名命名的“方证”,具有双重含义:它即是辨证后的结论,也是处方的依据。因此,《伤寒论》的方证知识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但是,面对这些精巧的组方,我们不能穿越回古代,去问张仲景本人,某个方的本质机理和使用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通过对《伤寒论》进行反复研习,通过历代名医、老师的注解和讲授案例,来总结和反推这一条条经方对应的病症和治疗的机理。众多中医学者,已经对方证问题做过众多的研究。但中医人内部的研究,实际上是把以下3个前提作为默认条件来做的。(1)张仲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4期2019-02-26

  • 方证案例在温病学中应用及举隅※
    证”案例教学法将方证讲解与案例教学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温病证治的精髓,提高学习兴趣,拓展临床运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对“方-证”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体会,并附以教学案例以明晰,以就正于同道。1 温病的方证渊源与特点方证首见《伤寒论》,原文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书中所录之方均为“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温病与伤寒之间,如源与流的关系,正如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言,其所著《温病条辨》“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温病条辨》是温病方证体系的核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2019-01-31

  • 从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看方剂辨证
    导下对血府逐瘀汤方证的理解,显然现代血瘀证的认识较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相去甚远。《医林改错》曰:“血府即人胸下隔膜以上,低处如池,池中存血之处。”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颇多,以“胸中血府血瘀”之病位病机难以全部解释,更如“天亮出汗”,已超出了一般血瘀致病的范畴。然王氏又云:“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可知经王清任“亲治其症”,血府逐瘀汤才成为“屡验之方”,所治症目皆由实践得来。“血府逐

    中医药通报 2019年2期2019-01-06

  • 大柴胡汤方证探讨及临床应用进展
    400)大柴胡汤方证的实质为辨气机郁滞过甚的证治,疾病的根本在肝胆,病标在于脾胃,可兼及五脏六腑,《伤寒论》[1]中提到,由于受到少阳生理及病理的限制,经常表现为郁而化火,因此在实施大柴胡汤方证治疗过程中的实质为辨少阳枢机不利,胆腑郁热、腑气不通、阳明热结的证治,病位在少阳经腑,病性属实属热[2]。大柴胡汤方证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各个科室各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治疗疗效十分显著,且药物的临

    医药前沿 2019年6期2019-01-05

  •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130117“方证辨证”思想是伤寒学术流派中的方证派的辨证思想,其在《伤寒论》的研究、学习和应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从“方证辨证”角度解读《伤寒论》的思想古即有之,随着近年来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方证派学术思想受到了中医界的广泛关注,不断有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涌现出来,但目前“方证辨证”仍存在诸多争论。笔者对“方证辨证”的研究方法及内涵、历史源流、现实意义等作一总结,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现论述于下。1 历史沿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2019-01-04

  • 基于“火郁”学说探析防风通圣散的方证
    献研究方法,结合方证与药证,分析、归纳防风通圣散的制方思路,通过对刘完素“火郁”思想的阐发,探讨防风通圣散的方证。认为防风通圣散于辛散开郁法中寓有透散、通腑、活血、利水之法,为发泄火郁之方,其制方理论契合刘完素“火热论”学说。【关键词】 火郁;防风通圣散;方证【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8-0020-03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omb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4期2018-09-18

  • 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佳匹配的过程。“方证相对”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也是临床医生处理疾病过程的最基本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1]。而“类方”研究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2]。二陈汤类方是二陈汤和以二陈汤为基础衍生的系列方剂的集合。现以二陈汤类方为例,对以方证相对论指导儿科类方的运用思路阐述如下。1 二陈汤的溯源求本二陈汤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绍兴续添方》,用于“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该方

    中医药学报 2018年5期2018-01-18

  •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
    分析得出其特异性方证的辨证特点。1 方证对应法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2]曾明确指出,“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方证对应”[3]又称方证相对、方剂辨证,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是指使方剂与疾病病因病机和外在症状相契合的思维过程。简而言之,即“有是证用是方”,“证以方名,方随证转”,使方证浑然一体。其直接反映[4]病证与方药之间的对应关系,思维过程简洁、具体而明确。仲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1-14

  •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初步运用
    阴阳;辨六经;辨方证《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杂病的辨证论治。《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式质朴而慎密,在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已被证明其有效性和正确性。因此,中医学子想要熟练无误地进行辨证论治,就必须学好《伤寒论》。但《伤寒论》原文部分有脱漏,文字记载简陋,文意深奥,其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与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导致许多初学者虽然所阅之书甚多,但对于如何将《伤寒论》用之于临床仍然不得要领。本文从初学者的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20期2017-11-14

  •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
    旨在从麻黄类代表方证分析及治法特点、原则分析以探讨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的规律,以更好的指导儿童临床辩证及提高疗效。关键词:伤寒论;麻黄类方;小儿肺系疾病;方证;治法;规律麻黄类方包括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麻桂合半汤、射干麻黄汤、葛根汤等,此类方常加减运用于小儿肺系疾病,如中医的发热、咳嗽、咳喘、气促、憋喘,西医的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常见病情程度不一的各种小儿肺系疾病中。以下

    医学信息 2017年4期2017-04-18

  • 方证相应中的象思维
    040)专题——方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证相应中的象思维周雪明1,2李晓娟1陈家旭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方证相应是指方药与病证之间一一对应,方随证立,方和证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应关系。象,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到中医学中。象思维无论在方证相应的雏形阶段,还是方证相应的成熟阶段,乃至后世医家对方证相应的继承和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方证相应是临床取效的关键,而在方证相应的过

    世界中医药 2017年3期2017-04-04

  • 基于分子机制的逍遥散方证相关研究思路
    分子机制的逍遥散方证相关研究思路严志祎1焦海燕1马庆宇1李晓娟1潘秋霞1王亭晔1侯雅静1王方方1刘玥芸1陈家旭1岳利峰2(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逍遥散作为疏肝健脾的经典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科疾病所涉及的肝郁脾虚证之中,长久以来也进行了大量关于逍遥散调节作用与肝郁脾虚证发病机制内在联系与规律的研究。文章从分子机制研究的侧面着手,探讨了逍遥散方证研究的思路,以期为今后包括逍

    世界中医药 2017年3期2017-04-04

  •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夏泻心汤的最主要方证能大大提高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并提高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疗效。【关键词】痞证;心下痛;半夏泻心汤;方证【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1..02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症的主方。现代非常广泛用于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但实际临床当中敢用、活用半夏泻心汤的医生甚少。对半夏泻心汤方证把握不准,畏惧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应用,与干姜、半夏热性药物的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1期2017-03-03

  • 以方测证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有水饮内结,但其方证并不统一。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及治疗经验,以方测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应用“胆热脾寒”理论解释,总结出胸胁不适、口苦、便溏三个临床主证。【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胆热脾寒【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41-01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六张柴胡剂名方之一,专治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虽为名方,但因此方证一直以来都有争议,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4期2016-05-24

  • 大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证治分析
    病例的分析,两方方证的解析,说明这个合方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病机分析这种合方在当今时代广泛存在的原因。【关键词】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方证1病例解析1.1胰腺炎案患者,女,57岁,主诉:左胁下疼痛10日。1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及左上腹疼痛伴发热呕吐,收入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并予抗炎对症治疗1周,目前诸症已经改善,但仍有左上腹隐痛不适,进食后加重,伴胸闷,头晕,口干,口苦,便溏,出汗正常,无畏寒无肢冷,可以进凉食,略显乏力。体型略矮壮,方圆脸,略黄而缺乏

    环球中医药 2016年3期2016-03-10

  • 从“方证相对”和“药证相对”角度论仲景学术思想
    朋朋 孙志凤从“方证相对”和“药证相对”角度论仲景学术思想盖朋朋孙志凤《伤寒论》中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基本原则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最重要的原则。然而,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秦汉以前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继承和发展之上的。因此,单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是不能全面的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还必须从“方证相对”和“药症相对”这两个方面理解。“方证相对”和“药证相对”不仅是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是临床上执简驭繁、抓主证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运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23期2016-02-16

  • 四逆散方证的脉象探析
    0039)四逆散方证的脉象探析郝文杰,冯学功△(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四逆散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因其或然证较多,临床医生应用存在困惑,故认为脉象在四逆散方证的辨识中有重要意义。四逆散所治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应属少阳,故考察四逆散方证尤其是其脉象当从少阳切入。弦细脉是少阳病的主脉,但四逆散方证虚象并不明显,而是以热郁气血阻滞为主,临床上四逆散方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8期2016-01-31

  •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关系初探*
    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关系初探*张宇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伤寒论》开创了方证辨证与六经辨证两大辨证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六经辨证”是否就是指足三阴与足三阳6条经络,自古就争论颇多。近代医家已逐渐抛弃了“六经”即指经络的说法,而是普遍认为伤寒“六经”实指病变上的6个阶段,是在病理上某一分野里暂用的“代号”。张仲景创建“六经辨证”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为原始方剂与其适应症之间引入病机与治法的内容,在不同方证间建立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2016-01-31

  • 以方测证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有水饮内结,但其方证并不统一。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及治疗经验,以方测证,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应用“胆热脾寒”理论解释,总结出胸胁不适、口苦、便溏三个临床主证。【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胆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六张柴胡剂名方之一,专治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虽为名方,但因此方证一直以来都有争议,难以统一,故临床上使用范围相对较小。1历代医家的见解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唐容川、沈明宗、舒诏等持“少阳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8期2016-01-30

  • 《金匮要略》方治疗肺系疾病的体会
    方剂;肺系疾病;方证《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的论治杂病的一本经典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宝典。笔者就《金匮要略》方剂中治疗肺系疾病谈一谈个人体会。第一个方来源于《痉湿暍》篇的21条。原条文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此方原主治虽不属肺系,但从组方来看是从肺系论治风湿。麻黄不入煎仅以汤泡,不伍桂枝而用杏仁,其意不在发汗而在宣肃肺气也,肺气清则上焦湿亦化。薏苡仁以甘淡之味渗下焦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7期2016-01-29

  • 方证相对论指导桂枝汤类方的运用
    10001)以方证相对论指导桂枝汤类方的运用司振阳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本文主要从桂枝汤类方方证的构建、方证间的病机关系以及辩证地看待方证中的3大证素等方面,阐述了以方证相对论指导桂枝汤类方运用的思路,以期为儿科临床医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桂枝汤类方儿童方证相对论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1]。方证相对则可收“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的靶点式疗效。桂枝汤类方是桂枝汤和以桂枝汤为基础衍生的系列方剂的集合。现以桂枝汤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5期2016-01-29

  • 胡希恕研究柴桂干姜汤方证30年解读
    恕研究柴桂干姜汤方证30年解读● 冯世纶1,2*胡希恕先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重新认识《伤寒论》,因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注解,其中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认识最具代表性。本文就胡希恕先生30年间对第147条和148条的不同注解,来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方 方证 《伤寒论》 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胡希恕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有着不同的认识。1982年,胡希恕先生带病讲完了《伤寒论》原文(现已整理出版为《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中医药通报 2016年5期2016-01-27

  • 循证学习模式在《伤寒论》方证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模式在《伤寒论》方证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叶晓勤1,王利娜2(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61)[摘要]《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育质量,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伤寒论》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将循证学习模式应用于《伤寒论》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2015-12-16

  • 论五经并病专方一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方证;并病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 2015)03-0103-02仲景所创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中较特殊的一首,仲景常规处方一般不超过12味,但麻黄升麻汤共用药14味,占《伤寒论》76味用药的百分之十八[1],为仲景大处方之一。《伤寒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历代医家对此条文方证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3期2015-08-20

  • 何庆勇副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
    用小柴胡汤,注重方证辨证,七大方证,但见一症便是;力求原方原量,遵循仲圣原方药物配比;重视煎服法,去滓再煎;擅长叠用活用经方,治疗内科多种疑难杂症,常效如桴鼓。小柴胡汤;方证辨证;临床经验; @ 何庆勇何庆勇副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勤求博采而唯尊仲景,谨守方证辨证且善用经方,屡屡临床收效颇佳,对于小柴胡汤的运用更是旗帜鲜明,炉火纯青。临床上何师将小柴胡汤运用于符合“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方证之一的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期2015-04-03

  • 关于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
    的辨证论治和基于方证的辨证论治是两种各具特色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者被写入中医教材,以统编教材为代表的理论界将其视为中医的基本原则和特色,不断加以强化,后者逐渐被淡化。两种思维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且彼之所长,正是己之所短,反之亦然。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为用,有利于更加精准地对病证进行诊断与治疗。分析和探讨两种思维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不同的临床思维模式,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必然要求。辨证论治;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3期2014-02-05

  • 李发枝谈方证辨证*
    批名老中医,践行方证辨证50余年,针对目前有学者对方证辨证的认识提出不同意见,以探讨方证辨证之精要。1 对方证辨证和辨证论治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方证辨证摒弃辨证论治体系,并违反辨证论治程序。李发枝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从二者学术渊源和临床诊疗的思维过程上都能证明,方证辨证并未摒弃辨证论治体系,也不违反辨证论治程序,反而强调准确辨证论治。究其渊源,辨证论治是在《伤寒杂病论》基础上提出的,该书被后世公认创造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辨证体系,当代中医学所指的“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2014-01-25

  • 感悟经方的魅力(下)
    ●冯世纶1 方证的科学内涵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伤寒》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经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经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1.1 方证本八纲之理 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本经》、《汤液》和《伤寒》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既代表了

    中医药通报 2014年3期2014-01-24

  • 感悟经方的魅力(上)
    冯世纶*经方 方证 感悟《伤寒杂病论》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细来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

    中医药通报 2014年2期2014-01-24

  • 方证为纲探讨研究生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改革
    课程进行整合,以方证为纲目重新整理编次,以期使这三门经典课程更贴近临床,并使学生掌握其主要方剂在临床中的使用规律,从而真正发挥经典课程指导临床的作用。以方证为纲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进行整合,就是按照“以方名证,方证相应”的原则,将这三门课程中的主要方剂和其对应的主证分别列出,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学习。这种整合将分属于不同辨证体系的三门课程有机融合起来,打破了寒与温、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的局限,是针对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而且,这

    河北中医 2013年2期2013-04-08

  • 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曹克刚 高颖1 方证相应临床研究概述1.1 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定义随着方证相应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方证相应”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在深化。一方面,万变不离其宗,对“方证相应”的理解始终离不开方剂内的药味及其配伍关系与其针对的病证病机之间的高度对应性。另一方面,“方证相应”更加强调证候内实外虚的特性。既重视方药对内实——病机的对应性,也强调方药对外虚——证机及证候外在表现的对应性。“方证相应”是组方的基本原则,也是辨证论治的依据[1]。证的病机决定了方药的选择,

    环球中医药 2012年3期2012-04-10

  • 方证相关”科学内涵的现代研究策略探讨
    ● 胡小勤“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方剂学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己成为临床防治疾病的最基本技术规范。方药与病证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目前,“方证相关”的科学内涵正在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方证相关”所蕴涵的重要科学问题是方与证间的关联性大小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1]。其内涵研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选择典型方证作为研究对象有学者把方证的概念做了如下概括[2]:方证相关的“方”是指具有特定药味、药量、剂型、用法等内容的用

    中医药通报 2012年2期2012-01-25

  • 方证辨证与辨证论治关系探讨*
    5)近年来,对“方证”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专题,该专题之所以吸引众多学者的青睐,不外乎中医药界对中医经典学习的重视,尤其是对《伤寒杂病论》的重视,以及经典在指导当今临床时所显示出的生命力和实用性。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在这一专题研究中以经方方证为中心,对《伤寒杂病论》的诊治特色、经方思维方法、经方现代临床疗效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探讨也延伸到整个中医药学术体系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方证辨证一词的提出最早见于顾武军于1987年

    中医研究 2011年10期2011-02-10

  • 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方证研究与应用的三个关键步骤
    对常用的100个方证能够精准把握!100个方证进行排列组合,会组合出上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种“方药组合”。所以,任何一位中医师所要做的,就是对100个常用方证进行“越辨越明”。下面,以“小建中汤”为例,来进行辨方证的示范。第一步:“药证病机”组合“方证病机”。只有“辨证知机”,才能够纲举目张,一通百通。方证之病机,来源自“药证病机”的组合。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3期2010-07-30

  • 方证现代研究中的有关概念浅析
    理论研究所 中医方证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1 方证中“方”的概念范畴1.1 “方”的概念方证研究中的“方”即方剂,它包含“方”和“剂”两个层面的含义,方即医方,剂指调配、调剂,包括剂型和用法用量。方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审因来确立治法,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合理配伍,并酌定药味用量、用法而成的用药形式。1.2 “方”的概念范畴对方证研究中“方”这一概念的理解学者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方剂具备作用性质(温清补泻)、作用部位(表里上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2期2010-02-12

  • 方证相关的用方原则探析
    件是两个相合,即方证相合和药证相合;二是加减用方;三是另择一方。从徐氏用方之论可略窥前人对用方变化所持的基本准则。2 方剂要素,方证相关一首合格的方剂应具备6 大要素:组方药物的味数、剂量、配伍关系(君臣佐使的结构关系和体现治法的功能关系)、剂型、用法以及它所要主治的病证。亦即[1]:成方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疾病制订的。从方剂学的发展历史看,方剂诸要素的出现是有先后的,早期的方剂要素很不完整,但是纵览历代方书,所载方剂有两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药物组成和

    中医研究 2010年11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