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

  • 尊君与重民 ——董仲舒君民关系理论评析
    治需要的同时,对君权进行一定的限制,使得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用,是董仲舒面临的一大难题,他通过在君与民之间介入“天”来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天”是董仲舒哲学的一大特色,兼具自然物质性、神灵主宰性和封建伦理性,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董仲舒以天道论证王道,为君权合法性提供理论来源,以利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独尊地位,以此将君王纳入天道运行的系统中,使得统治者不得不受到“天意”的规范与限制。董仲舒凭借“天”之权威对君与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阐释,使君民关系系统化、

    西部学刊 2023年21期2023-12-07

  • 论北宋真宗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建君主专制时期,君权与相权几乎一直处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顶点。君权与相权如何制衡直接左右着政权的兴衰。“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1]12265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基本奠定了相权从属于君权的定位。但这种理想化的设计在现实政治中难以实现。关于宋代君相权力关系的问题,学界现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宋代君权加强,集权于帝王一身。此观点以钱穆[2]和诸葛忆兵[3]58为代表。第二,宋代君权削弱,相权加强。王瑞来认为“有宋三百年的政治舞台,基本是由这群掌握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07

  • 看晚清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走向
    起注重实效,顺应君权日重的趋势,日日进行,风雨不辍。这种方式实行内阁、六部等机构轮值,分日向皇帝上奏折,呈递膳排以备召见。先由皇帝批阅外省和京内奏折,通过指甲划痕、直接批答或咨询大臣后述旨等方式对奏折进行处理。经作者考证,晚清皇帝召见臣僚的时间极早,尤其是光绪皇帝于凌晨四点召见大臣,其励精图治的心力可见一斑。事实上,勤政与政治决策效果并无必然关系,而更多彰显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统治者德行的理想规范,代表着一以贯之的政治伦理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政行为的存

    博览群书 2022年1期2022-04-02

  • 破解“两个黑格尔”问题的新契机:论“法哲学讲义”中的君权
    了《法哲学》中的君权问题而从市民社会等外围角度切入,这与哈贝马斯等人直接抛弃晚期《法哲学》而从耶拿手稿中竭力塑造出“青年黑格尔”的做法,颇为类似。而如果不能首先移开“专断君主”这块绊脚石,那么从市民自由、主体间承认等角度赋予黑格尔再多的“现代性成分”,也是枉然之举,因为这很难被黑格尔的坚定批评者们所接纳。不过,近年来“法哲学讲义”等新文献的陆续出版,为重审法哲学中的君主形象和重估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新材料所开拓出的新研究视野,日本知名的黑格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3-03

  • 中枢辅政制度中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研究
    的核心之处又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这涉及了分权与集权的问题,分权与集权的问题必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合作中内含着矛盾性。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即是三重遞进关系。第一重递进,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相互需求;第二重递进,君权对相权进行支持和制衡;第三重递进,君权谋求新的君相权力格局。【关键词】君权;相权;中枢辅政制度【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2022-02-26

  • 论张锡勤先生对忠孝观念的阐释
    战国以来的父权与君权的矛盾,其目的是引忠入孝,使忠孝统一。自汉以来,随着“三纲”的提出,子对父的从属关系就此确定下来。到了宋明时期,极端化的孝越发普遍,统治者也热衷于弘扬这种以“顺”为基础的孝道,在统治者看来,导民向孝有助于培育民众的顺德,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先生指出,孝的父权化所导致的是孝的变异,衍生出许多愚孝行为,比如为父母终身守墓、割股疗亲,而统治者对其不予禁止反倒多有旌表,更是助长了愚孝的风气。二、“德之正也”

    学理论·下 2021年6期2021-08-10

  • 论张锡勤先生对忠孝观念的阐释
    战国以来的父权与君权的矛盾,其目的是引忠入孝,使忠孝统一。自汉以来,随着“三纲”的提出,子对父的从属关系就此确定下来。到了宋明时期,极端化的孝越发普遍,统治者也热衷于弘扬这种以“顺”为基础的孝道,在统治者看来,导民向孝有助于培育民众的顺德,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先生指出,孝的父权化所导致的是孝的变异,衍生出许多愚孝行为,比如为父母终身守墓、割股疗亲,而统治者对其不予禁止反倒多有旌表,更是助长了愚孝的风气。二、“德之正也”

    学理论·下 2021年7期2021-08-06

  • 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经是以否定专制与君权为鹄的了①相关研究主要有:何卓恩:《“民本”与“民主”之间的晚清民权观念》,《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5 期;吴爱萍:《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 年第4 期;宝成关:《梁启超的民权观与卢梭主权在民说》,《历史研究》1994 年第3 期;刘振岚:《论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民智思想》,《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3-26

  • 春秋晋国先氏之兴废
    反映、见证了晋国君权和卿权变化的过程。[关键词] 春秋晋国;先氏;兴废;君权;卿权[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21)01-0061-10“我们在春秋历史上所见到的重要人物,后面都有一个家族,个人与其家族共衰荣,因而,对春秋历史,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与其说是一个个的人,不如说是一个个的家族。后世再没有什么时代像春秋时代那样:一些世家大族的历史与该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联系如此紧密,如此贯串于首尾的了。所以,离开了世族,一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3-02

  • “了解之同情”:董仲舒“君权”思想辨正
    16)董仲舒的“君权天制”论曾被释为“君权绝对论”,饱受批评①如:任继愈先生指出:“董仲舒对于封建统治事业所担当的任务,就在于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时代要求和需要,从地主阶级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基本立场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封建神学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又说:“‘皇帝’代表天意,他是万民的主宰,甚至自然界的阴阳风雨都由于他的行动所决定,把一切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从而论证‘君权’的神圣和至高无上。”(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1-16

  • 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的权力大增,又对君权形成了新的阻碍,因此东汉时,尚书台在形式上还隶属于少府;而到了曹魏时,尚书台已经完全独立迁出了宫外,逐渐成了执行机构。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便出现了中书省,当中书省权力逐渐集中的时候,君主不放心,于是又出现了门下省,形成了三省制。三省制度的发展——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在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全国之后,确立了以三省长官为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政的三省辅政制度。隋设尚书、门下、内史、

    时代人物 2020年12期2020-09-17

  • 孙中山的监察权理论
    谓三权者,就是将君权之行政、立法、裁判,独立起来。但中国自唐、宋以来,便有脱出君权而独立之两权,即弹劾、考试是也。现在我们主张五权,本来即是现时所说的三权,不过三权是把考试权附在行政部分、弹劾权附在立法部分。我们现将外国的规制和中国本有的规制融和起来,较为周备。”这个思想后来写进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其第19条规定:“在宪政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试院;曰监察院。”五权宪法的设计一方

    清风 2020年3期2020-09-10

  • 立足历史核心素养,打造宽基高效课堂
    。本人结合《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铸造宽基高效的完美课堂。一、教学目标设计——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我在设计《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心素养,在设计“明朝君权的加强”这课的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2020-05-26

  • 金海陵王毁寺建陵原因探析
    外,他还想有加强君权的目的。营建山陵之前的贞元三年,“三月壬子,以左丞相张浩、平章政事张晖每见僧法宝必坐其下,失大臣体,各杖二十。僧法宝妄自尊大,杖二百”。[1](P103)此事在《金史·张通古传》中的记载更为详细:“会磁州僧法宝欲去,张浩、张晖欲留之不可得,朝官又有欲留之者。海陵闻其事,诏三品以上官上殿,责之曰:‘闻卿等每到寺,僧法宝正坐,卿等皆坐其侧,朕甚不取。佛者本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责,自苦修行,由是成佛,今人崇敬。以希福利,皆妄也。况僧者,往往不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1-19

  • 君臣关系视野下的明孝宗与徐溥
    ”进行了一次提高君权的尝试。这里有必要对“传奉官”进行简要概述:天顺八年(1464)二月,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明宪宗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提拔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任文思院副使。《明史》对此的简要记载是:“二月庚子,始以内批授官。”这便是“传奉官”之始。笔者认为“传奉官”是不经内阁商议的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选官大权落在皇帝一人手里,更重要的是内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的机会。宪宗选拔官员有意避开内阁,从而达到架空内阁的意图。《明史·徐溥传》云:“(溥)与同列

    法制博览 2019年20期2019-12-13

  • 合法性研究中的问题、方法及其在经验事实中的展开
    性、政权合法性、君权合法性三个层次。其中君权合法性问题涵盖的信息更丰富,从而更有典型意义,因而可以成为传统政治合法性研究的重点对象。那么,所谓“君权合法性研究”究竟应该研究什么问题,或者说君权合法性研究、乃至整个合法性研究的实质与基本问题是什么?重回韦伯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暗含着这样一种结论: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围绕着合法性信念展开的互动过程,直接导致了合法性的形成。这样,合法性的信念或信仰基础(价值规范)就成为理解合法性的关键和延伸合法性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观察 2019年11期2019-11-17

  •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
    ;王权;孟广林;君权;新理路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9.04.004政治史是历史研究最传统的范畴,20世纪新史学的兴起对政治史研究构成了极大挑战,中国学界的政治史研究在近30年也面临了同样的挑战。1挑战之下,学界提出了政治文化、公众史学和中西比较等新理路。近年来政治史研究在全球逐渐走向复兴,2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也涌现了部分扎实的政治史著作。以英国王权研究为例,孟广林教授2002年出版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

    古代文明 2019年4期2019-10-14

  • 俄国君权与神权关系发展演变探究
    宗教神权在俄国与君权也产生了权力斗争,二者之间此消彼长,最终教权衰落。而俄国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其君主权力、宗教体系又与西欧天主教国家有所不同。关键词:俄国;东正教;君权;神权一、基辅罗斯时期(一)基辅罗斯国家的诞生俄罗斯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的建立。基辅罗斯是瓦良格人在斯拉夫人世代生存的土地上所建立的国家,但基辅罗斯是一个各王公领地的松散联合,大公国缺乏一个真正能够令行禁止的最高统治者,各王公在各自领地的权力也受到各种制约。“因此,在11世纪之前,

    青年时代 2019年36期2019-02-14

  • 合法性研究中的问题、方法及其在经验事实中的展开 ——以古代中国的君权合法性研究为例
    出的有关帝制中国君权合法性研究问题,就是将合法性研究延伸到中国本土政治经验事实的尝试。本文拟结合以往笔者对君权合法性问题这一个案的研究,(6)张星久:《圣王的想象与实践——古代中国的君权合法性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沿着韦伯的思路进一步梳理和澄清一些重大问题。比如:合法性研究的实质或基本问题是什么?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合法性信仰基础与合法性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合法性信仰、价值规范就是现实的合法性吗?这也是韦伯没有具体讨论而引起很大争议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2-11

  • 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
    理一世意味着英国君权观念发生了变化,标志着英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史上弑君事件虽多,但英国正式通过法律审判形式处死国王的事件却是首次。处死国王,但依然保留君主制,是英国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立宪君主制使英国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政治和法律资源,并在无意中给英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权力制衡方式,遏制了政治精英的野心,保证了英国式变革的成功。从15世纪以来的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从农业社会的王朝国家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9期2018-12-10

  • 董仲舒君权天授说与菲尔麦君权神授论的比较
    极大的影响。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他把君主看做是国家政治的核心,为了给君权至上提供合理依据,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予”说。罗伯特·菲尔麦生活在1588——1653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保皇党代言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菲尔麦站在保皇党人一边,为即将崩溃的英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狂热的辩护,于1646年写成了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的政治著作《论父权制或国王的政治权力》一书,在书中,菲尔麦论述了君权神授思想。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人,一人提出了君

    新生代 2018年17期2018-11-13

  • 《清兵卫与葫芦》:父权、夫权、君权交织下的命运悲剧
    父权——夫权——君权体系出发,探究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以期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关键词:悲剧;父权;夫权;君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中国的儒家经典自五世纪起传入日本,但儒家的伦理纲常真正渗入日本社会是在镰仓幕府时期。“镰仓幕府的根本法典《贞永式目》制定的宗旨就是吸收儒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伦理教化的根本”[1],从而有力巩固了日本的父权——夫权——君权体系。本文试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6期2018-10-09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启示
    词:监察;御史;君权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于秦代后,被历代视为一项重要制度。历史浮沉,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背景决定了为封建制度而生的监察制度在各朝各代的中央监察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有所不同,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体系。其历史嬗变过程如下:(1)初步形成阶段——秦代。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政府机构,需要加强官员系统管理,监察制度由此产生。秦朝从三个部分开展监察活动:第一是中央监察系统:设掌管监察制度的御史大夫,地

    大东方 2018年5期2018-09-10

  • 《琵琶记》忠孝伦理“名”“实”谈
    隐藏在忠孝背后的君权如何压抑个体、巩固权力。对“名”的追逐与利用,实为封建忠孝伦理的欺骗性所在,也让《琵琶记》的“全忠全孝”充满了悲剧性。关键词: “名”与“实”    忠孝伦理    蔡伯喈    赵五娘    大团圆    悲剧性一、蔡伯喈孝子形象的暧昧性——“名”背离了“实”《琵琶记》中男女主人公蔡伯喈与赵五娘的人物塑造都很出彩,但是,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解读却一个暧昧、一个稳固,蔡伯喈究竟是“全忠全孝”还是“不忠不孝”,一直以来都有争议,而赵五娘作为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2018-04-22

  • 王符《潜夫论》法律思想评析
    的法律思想。关于君权合法性问题,王符提出了君权神授和民为国基的思想。在法的运行方面,要制定良法,君主应带头守法,厉行法令和赏罚,提高诉讼效率,慎用赦免。同时,还要重视德化的作用。关键词 《潜夫论》 君权 法令 赏罚作者简介:孔志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47王符是我国东汉著名思想家,代表作为《潜夫论》。该书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

    法制与社会 2018年6期2018-04-18

  • 荀子基于人的局限性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探究
    礼”为准则、以“君权”为保障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秩序理论。关键词:人的局限性;社会秩序;分;礼;君权作者简介:于树贵,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江苏 苏州 215006)社会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建构,就不仅仅是人类思想史最核心的命题之一,而且是永恒的命题。任何时代的人们,都置身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格局、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之中,因此都需要重新反思生活的意义,不断思考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4期2017-12-25

  • “四海之内皆可汗”
    此,揭示该体制中君权的基本特征显然是内亚史或者民族史研究中的一大根本性问题。目前讨论这一问题的有些研究成果倾向于将内亚汗权体制下的君权视作与中原王朝长期延续的皇权大体相当的一类政治现象,即两者在权力的来源途径和作用效果上皆具很强的可比性,进而强调天子地位的中国古代君权观应当来自于其北方的内陆亚洲,并最终可以上溯到西方的印度-伊朗文明中。[1]不能不说,这对我们头脑中的既有历史知识体系构成了极强的冲击。然而,正像历史研究中许多看似激切雄辩的假说缺乏基本史实的

    文化纵横 2017年4期2017-08-21

  • 皇权至上的理论建构过程 ——兼论“正名”思想的演变路径
    系,自然也不会讲君权神授。四是孔子所讲的君臣名分是双向名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同时臣子在不欺君的前提下可以直言谏诤,“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这与后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权至上论调大相异旨。我们应当注意到,孔子手中没有实权,不能决定乱世的政治走向,基于其没落贵族的阶级立场而提出的恢复社会秩序的治世方略只能借统治者之手实行,必须要正周天子的名,因为周天子才是天下的统治者。但孔子希望周天子是能够遵循他的治国理念治理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2017-03-07

  • 抵抗还是顺从:《理查二世》中的君权观念之争
    《理查二世》中的君权观念之争倪萍(南京审计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二世》对理查二世命运的叙述涉及到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的一个争论焦点:面对暴政,臣民是否有权抵抗乃至废黜君主。此问题关乎对君权的合法性的起源的认识。该剧通过理查与波林勃洛克之间的权力斗争,揭示出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及清教等宗教派别之间的君权观念之争,即专制主义的君权神授教义、绝对服从教义与立宪主义的契约论、抵抗理论之间的争论。此外,该剧也反映出置身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3

  •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正确分析“君权与相权”
    中国封建社会中,君权和相权之间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当封建社会由弱到强时,君权需要相权的辅佐,相权颇大;当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君权加强,相权萎缩。弄清楚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君权相权权力封建社会[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2一、君权与相权的产生与发展系于封建统治权力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说到权力,自然会提及职权,职权是依据职务而产生的支配地位和状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4期2016-05-19

  • 历史教学应有大视野
    一定程度上能制约君权,而内阁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事实上,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合作、协调是主要的,而且相权对君权的制约是很脆弱的。说阁权不能制约君权也不符合史实。只有把相权、阁权与君权的关系放在官僚制度的大背景下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词:历史教学;官僚制度;君权;相权;阁权在一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完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的内容后,引导学生从权力来源、职责、对皇权的影响等方面对相权与阁权进行了比较,最后得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6年4期2016-05-07

  • 清末宪政编查馆的立宪困境与反思
    法逾越如何在巩固君权的同时、又能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并能维护君主权威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使得清末立宪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这种困境的无解则可以从清廷对立宪与君权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传统中国君权的维系模式中去探求答案。清末宪政改革;宪政编查馆;立宪困境;君权宪法化清末立宪是中国迈向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立宪制度对于中国的传统政治而言是一个舶来品,清末立宪实则是一个宪政本土化的过程。由于受制于几千年封建思想以及当时清末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虽然是“仿行宪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4-13

  • 超规越制的“瑞府御製”
    特别是晚明时期的君权状况有关晚明时期君权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特别是万历皇帝在历史上该如何担责的问题,历来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因此,着重厘清这个问题,对揭示“瑞府” 超规越制乃至整个晚明时期诸如此类的超规越制的原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代,君权状况经历的是一个由集中到逐步削弱,再到丧失殆尽的演变过程。仁宣(洪熙宣德)之前,君权相对集中,特别是洪武、永乐两朝,君权高度集中,基本上可以比肩清代;而仁宣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盛行,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3期2016-03-22

  • 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看君权的堕落
    待访录·原君》看君权的堕落张继军孙文浩(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黄宗羲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明夷待访录·原君》中体现了他具有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思想。他在《原君》中探寻了君主产生之初的意义,讨论了君主专制堕落的原因,批判了君主专制堕落的罪恶。黄宗羲的思想对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君主专制;民本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对黄宗羲曾这样评价:“黄宗

    文化学刊 2016年8期2016-03-17

  • 从上博楚简看早期儒家对君权合法性及相关问题的阐释
    楚简看早期儒家对君权合法性及相关问题的阐释丁四新,邹啸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从上博楚简来看,早期儒家对君权合法性及相关问题的主要看法有:君权来源于天与民,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天下为公”的德治理想,即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成就自我,所以君权本质上就是源于万民并为了万民的公器;君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天命、民意与德能,这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为君权的合法性奠基,其中道德因素最为根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09

  • 权力观视域下的黄宗羲政治思想价值取向
    展开的。本文将从君权的来源、君权的合法性、君权的网络格局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黄宗羲政治思想中的权力观。1.君权的来源在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君是圣人,但这种圣人不是出自“受命于上帝”的,而是因承担无私的奉献而具有道德上权威的人。他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4期2016-03-06

  • 自然·和平·自由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比较
    依靠“圣人”和“君权”来实现和平;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实现和平的路径不同:荀子通过自上而下“圣人制礼”的方式;而霍布斯则通过自下而上“契约”的方式。然而,在实现和平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凸显了“自由”之难题,对此,荀子与霍布斯都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引发了后人对“自由”问题的无限思索。荀子;霍布斯;自然;和平;自由荀子与霍布斯(Thomas Hobbes)生活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有很大差异,然而其思考的问题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如何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由于社会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2-21

  • 论吐蕃大相论钦陵自杀、赞婆降唐事件
    多年,逐渐凌驾于君权之上,引起君权的不满与猜忌。导致后来论钦陵自杀、赞婆降唐,噶氏家族在吐蕃衰败。一、吐蕃大相论钦陵自杀、赞婆降唐的原因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权威胁到了君权,论钦陵兄弟把持吐蕃朝政多年,独断专权,相权凌驾于君权之上,逐渐引起君权的不满与讨伐。据载:“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资治通鉴》卷206),政权、军权都落入论钦陵兄弟手中,大非川之战更是奠定了论钦陵的专权地位。功

    华夏文化 2016年2期2016-02-02

  • 君权与民权的变奏
    [关键词]洛克;君权;民权;政治思想一、对君权的解构洛克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对君权神授的否定,否则,在接下来的论战中,洛克将没有任何理由去反驳王权神圣的观念,这种观念已在全世界许多地方存在了上千年,英格兰也不能例外。洛克非常聪明的将王权本身进行了分解,不必发生正面冲突,直刺王权神话,而是迂回进攻,从自然状态论述政治社会之所以形成的必备条件,或叫做政治社会起源的基础。在此,洛克设计了一个逻辑陷阱,首先将统治者原有的权力一分为三:父权、政治权力和专制权力,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2015-11-04

  • 孟子:君权民授
    向。可见,儒家的君权之善,必须与义士、义法、义志配合,要落实于官员群体、法律制度、政治方向的正义。君权民授孟子曾与弟子万章就尧舜禹禅让一事对君权谁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万章认为,君权君授,即下一代君权是由上一代天子授予。孟子反对,认为君权天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政治上,民意为天意的第一代表,故“君权天授”落实到政治上,就是君权民授。舜之所以最终“践天子位”,就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

    醒狮国学 2014年3期2015-02-03

  • 试论孙吴立储之争及其影响
    孙休执政早期孙吴君权的衰弱。这显然与孙权旨在强化君权的初衷背道而驰。总之,孙吴政权无论江东本土化抑或是对江东世族的打压始终是以维护自身统治为目的。孙权 孙和 君权 江东大族黄初二年(221)还是吴王的孙权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赤乌四年(241)卒,“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赤乌五年(242)立孙和为太子,五年八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孙和传》注引《通语》:“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1]《孙霸传》:“孙权封四子孙霸为鲁王,

    史志学刊 2014年1期2014-04-10

  • 立宪,利在何处 ——清末预备立宪中关于立宪之利的争论述评
    立宪能否达成巩固君权、抵制革命、富国强兵等工具性目标,当时清廷内外、朝野上下也是争论颇多,惜乎学界对此探讨皆少,也未从宪法学及宪法史的角度对立宪达成这些工具性目标的可能性进行深度解析,这些都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一、立宪能否巩固皇权改革者从来都不是圣人,无论是古之商鞅,还是近之康梁。事实上,改革者大都不是大公无私的殉道者,而是有着自我利益、自我追求、自我情感的政治俗人,或许他们也存有为国家、民族、人民而改革的高尚想法,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改革中追求自己及所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1

  • 论《钦定宪法大纲》对君权的限制及其被误读
    钦定宪法大纲》对君权的限制及其被误读谢 红 星(江西财经大学 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集限制君权与保障君权于一身的矛盾体,限制君权是其主要方面,君主立法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行政权力受到责任内阁的限制,司法权力受到独立司法机关的限制,君权整体受宪法、法律限制。《钦定宪法大纲》虽限制君权,但其所设计政体与立宪派期望相去甚远,加之表面上对君权保留过多,强调过甚,使得原本就对清政府缺乏信任的立宪派对《钦定宪法大纲》产生误读,以《钦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12-08

  • 杯葛释君权
    刘诚龙杯葛释君权刘诚龙杯酒释兵权肯定比杯葛释君权容易多了,宋太祖设了一次酒宴,轻轻松松把各位将领拼死挣来的权力一把收了;雍正也是,大热天上班,看到几位老臣汗涔涔的,说:各位爱卿太辛苦,应该安度晚年,我年轻,以后我多挑些担子吧,“尔等安乐怡养,心力无耗,得以延年益寿。”一句话,就把僚属们的权力收拢了。雍正不但杯酒释了人家兵权,他还释了人家的爹权、夫权、娶媳嫁女权:“凡大臣之家人,如嫁娶宴席、宴请亲人等事……朕虽日理万机,而于大臣家事尚能办理。”难度比较大的,

    中国报道 2011年1期2011-10-10

  • 论明初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内涵 ——以方孝孺与朱元璋宰相制度改革争论为线索
    治诉求。相权总向君权要求分权,君权与相权在权力世界中总是处于紧张状态。相权往往以君权为中心,呈波纹式循环衍生,虽然受君权支配,不断地被转换机构与名称以弱化甚至消灭之,但其不绝如缕,恰恰反映了背后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力量的顽强存在。从政治制度看,宰相制度使政治体制构成了君——相——臣的结构,宰相上以事君,下领群臣,处于特殊的人臣位置之上。一方面它是君权有效施政的体制保证,另一方面,也限制君权的无限扩张。历史上君相的斗争表明,君权往往代表个人私意,而相权往往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11

  • 浅析唐、宋两代的削弱相权
    大权,以此来加强君权;而宋代是通过设他职与宰相分面管理原来只属宰相的大权来强化君权【关键词】唐代;宋代;三省六部;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宰相;相权;君权Analysi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the weakening of the rightWang jinzhong【Abstract】The centralized rule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ve t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6期2009-07-22

  • 古代反腐难解“兴亡”怪圈
    相对有力”地制约君权的机构,虽然监察名目繁多,以致叠床架屋,但实际上只是在“用一个官员制约另一个官员”,“用一派官员制约另一派官员”,本质上已经沦为“人盯人”最低端的监察方式。历代反腐难逃两大困局观中国历代监察之得失,虽然两千多年的体制被整个冠以“封建制度”,但比较不同朝代,还是有诸多区别甚至相去甚远之处。然而,以下两个问题却是历代都没有也不能解决的困境:其一是“监察悖论”,即“谁来监察监察者”;其二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两个难题伴随中国两千年极权体制始

    中国报道 2009年8期2009-07-13

  • 赵苞 谁令忠孝两难全
    把父权否认光了。君权何所依傍?另一方面,个人生活,家庭关系,都是如此强大的事实,怎能视而不见?所以赵苞的处境。依然没有一种两全的出路。刘邦说“幸分我一杯羹”。在汉代给吹捧为“不以父命废王命”。但刘邦是皇帝,赵苞不是,怎么敢那么说?宋代的哲学家程颐,给赵苞出了个主意,说他可以先辞掉辽西太守,再以私人身份去鲜卑人那里赎回母亲。这个主意在实际中全不可行,而且也没有触到问题的实质。——不妨看另一个更鲜明的命题:假设君王与父亲都得了一种重病,而只有一丸药,只能救一人

    读书文摘 2009年6期2009-07-04

  • 略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
    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他的天人合一论已经树立了天的无上权威,认为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命运。于是他提出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对于天,圣人是人类的总代

    科教导刊 2009年29期2009-06-25

  • 月老信仰与古代父权君权强化的关系论
    论与古代强化父权君权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在马书田先生的《中国民间诸神》一书中,认为月下老人的信仰,是“无数女子忍受不幸婚姻的‘理论依据”。她们认为月老配定姻缘是宿命,这种婚姻宿命论使得她们勉强自己遵从严酷苛刻的封建伦理道德,沦为父权君权统治下的附属品。《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错”。从天地万物到上下礼义,这一整套社会规范中男女夫妇是关键的

    飞天 2009年18期2009-03-15

  • 法家的脑袋戴不上法治的帽
    略了一个主语,即君权。一则“以”字,已然表明君权凌于法权之上前些时“百家讲坛”开讲诸子百家,一次聊天中,朋友说主讲人好像把法家的“法”和今天的“法治”有所连接。朋友语焉不详,我回来后便上网查询。在“儒法之争”的开头,有这样介绍法家的文字:如果孔墨的主张是“治病的药”,那么,“法家的主张,却是‘杀人的刀……那么法家的‘刀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以法治国呢?”问题提得好。尽管我没查出该学者对此问题的回答,但该问题委实存在,且淆混者不少。且不说当年胡适留美时曾把法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期2009-02-12

  • 朱元璋“删孟”
    是,这些“藐视”君权的狂人,虽然难免结局凄凉,有的要被打屁股,有的会被杀戮,甚至遭遇灭门灭族之祸,但民间的清议,也就是今日所说的“社会舆论”,还是公然站在他们的一边。被君权打压甚至消灭了其肉体的,虽败犹荣,虽死犹荣。即便是要啥有啥的皇帝,对这样一种状况,也好像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因为,中国的读书人死扭着“一根筋”:他们倔强地认为,代表世俗权力的“治统”在皇帝那儿,而代表意识形态的“道统”却在我们手里。这种“治统”和“道统”分

    杂文选刊 2008年12期200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