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

  •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了一种称为“名义摹状词理论”(nominal description theory,NDT)的观点。1该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3]的第16 章,[8,12]等也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讨论。NDT 认为,出现于句子中的专名“N”语义等值于名义摹状词“‘N’的那个承载者”。([1],第135 页)例如,在“苏格拉底是一位哲学家”这个句子中,专名“苏格拉底”语义等值于名义摹状词“‘苏格拉底’的那个承载者”,而该摹状词在语义上首要的是谓述性使用而不是指称性使用。因此,单

    逻辑学研究 2023年4期2023-12-17

  • 意向行动摹写形式 ——解读安斯康姆对“意向”概念的刻画
    们只需关注到事件摹状与事件归附项这两个基本要素。此外,为在其后构显意向行动的瑕疵摹写形式,还需要预先区分和解说“结束”与“完成”这两个重要的事件特征。(一)事件摹状与主体以这样的符号串来表示“涉及某个主体的事件”:S→P,它表示的是:一个发生的某事件(而不表示一个主体指向某东西),如令P 取“散步”,这串符号表达的就是一个发生的事件——“某人散步”。这一设定是向事件本体论的回归,它首先从形式上拒绝将主体与其处境对置,拒绝在事件、主体和对象之间放置有待弥合的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2期2023-03-15

  • 指涉方式与语言整体观视角下的名称理论
    称理论以及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为了解释数学中等式的意义,1892 年弗雷格发表了后来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文 “论涵义与指称”,提出了涵义与指称理论。这一理论既用于名称,也用于句子。在名称的部分,这一理论首先是关于专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专名都是通过一定的表述方式(themode of presentation)或指定方式(the mode of designation)与对象关联的。弗雷格将这种表述方式称为(名称的)涵义(Sinn,sense),并且将名称通过涵

    哲学分析 2022年3期2022-08-05

  • 宽域摹状词是严格指示词吗? ——评宽域摹状词理论对描述主义的辩护
    义不能够由相关的摹状词(簇)2根据名称的描述理论,与名称相关联的应是限定摹状词(簇),简单起见,本文称为“摹状词”。可能有描述主义者认为,与名称相关联的也可以是非限定摹状词,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本文的论证分析。给定——名称是严格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即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指称相同的对象;普通摹状词(不含描述事物本质属性的摹状词)是非严格指示词,在不同的世界中可能指示不同的对象。一些坚定的描述主义者并不认为模态论证对描述理论构成了实质

    逻辑学研究 2021年5期2021-12-09

  • 指称论的开始继承发展与现状
    、罗素与指称论:摹状词理论19世纪末期出生的罗素充分吸取了弗雷格的指称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罗素[7]就弗雷格指称理论上的缺陷进行了补充,弗雷格的指称理论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弗雷格并没有就无指称的空指号提出详细的解释,仅仅将这类空指号归结为“空类”,而对传统指称论所遗留的问题,弗雷格的含义决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也无法补充传统指称论的不足之处。罗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5年在《心灵》杂志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论指谓》,他提出了摹状词理论,用于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2021-11-24

  • 严格性反观之下的意义理论新路径 ——模态论证的一个描述论逻辑分析
    无非是一个或一簇摹状词的缩写。描述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及塞尔等人各持有不同版本的描述论。克里普克将意义的描述论概括为以下6个论题:(1)对应于每个名字或指示表达式“X”,都有一簇性质,即使得A相信“X是”的一簇性质。(2)A相信这些性质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联合起来挑选出某个唯一的对象。(4)如果表决没有产生唯一的对象,“X”就无所指。(6)(在说话者的个人言语中)陈述“如果X存在,那么X拥有中的大多数”表达一个必然真理[1]64-65。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20年3期2020-12-20

  • 专有名称的内涵研究
    后来区分的“限定摹状词”。他认为一个名称的内涵决定外延,即一个名称的内在含义决定了这个名称的所指对象。他发现两个不同的个体名称可能会指向同一个对象,它们外延相同,但是这两个名称的内涵不同,由此他认为一个语词的内涵就是这个语词的意义。约翰密尔关于专名无内涵和内涵决定外延的观点让后世的哲学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分成了两大阵营,比较早的一方阵营的哲学较为认同密尔内涵决定外延的观点,但不认同密尔专名无内涵的观点,这些哲学家或者逻辑学家主要有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法制博览 2020年8期2020-11-30

  • 克里普克的专名观
    分成了两个流派:摹状词理论流派认为专名是包含涵义和意谓的,并且涵义决定意谓,而历史因果理论流派则认为专名只有意谓没有涵义,由专名直接指称对象。克里普克是历史因果理论流派的创始人,他对摹状词理论流派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证明,提出了自己的专名理论。专名的定义是专属于一个现实对象的名称,即其指称的对象有且仅有一个。与之相对的是通名,通名是指一类对象的总称,指称的对象不只一个。专名与通名一起组成了名称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由19世纪哲学家穆勒在他的《逻辑体系》中提出的,

    知识文库 2020年7期2020-05-29

  • 专有名称的内涵研究
    的内涵等同于限定摹状词。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则认为专名无内涵只有外延,专名没有描述内容,专名的内涵不等同于限定摹状词。【关 键 词】专名;内涵;限定摹状词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8-0009-04作 者 简 介:王家旭(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约翰密尔(John Mill)在他的著作《逻辑体系》中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名称与对象的关系,提出了名称关于内涵和外延

    法制博览 2020年3期2020-04-30

  • 描绘类辞格在杂文体中的分布研究*
    喻、比拟、夸张、摹状、移就等辞格,描绘类辞格能增加文章的生动形象性。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特点、功能和风格基调,这些特点、功能及风格基调也影响着辞格在其中的分布,本文以政论语体中的杂文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描绘类辞格在杂文体中的数量进行统计,并试对描绘类辞格在杂文体中的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一、描绘类辞格与杂文体概说(一)描绘类辞格首次提到把辞格分为描绘类一类的是张弓,而对其进行详细论述、划分体系更为成熟的是吴士文。吴士文在《修辞结构形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年2期2020-04-09

  • 互动视角下的指称确定性研究 *
    义的确定性问题。摹状词作为名称中的一种,自被罗素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学者关注。虽然学者们对其功能及分类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尝试从摹状词理论发展的3个阶段入手,分别从语义层面、语用层面和意向性3个层面探讨摹状词研究对语言研究的贡献,并从互动视角补充指称的确定性研究,尝试构建互动视角下主观意义的分析模式。1 引言名称的指称问题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界的研究重点,其涉及意义的确定性问题。“对指称问题的主要探讨最早始于弗雷格,此后,罗素、斯特劳森、唐奈兰、

    外语学刊 2020年4期2020-04-01

  • 摹状词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中,首次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语言哲学的又一里程碑。他认为弗雷格将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要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他把个体词划分为专名和摹状词,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创造了经典的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且促进其摹状词理论的发展。2 CNKI摹状词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方法本文将对CNKI中摹状词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理清前人研究的的脉络,找到比较新颖或尚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比较空白的方向,

    卷宗 2019年12期2019-04-20

  • 《诗经》同义叠字初探
    的分析。关键词:摹状;抒情;拟声;同义叠字作者简介:罗婧瑜(199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就读于四川成都西华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一座宝库,展现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社会风貌。在对《诗经》的品味解读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文字之间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而同义叠字的精妙运用充分体现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塞尔的意向性指称论:澄清和批判∗
    行为,认为限定性摹状词普遍被用作指称,不同意唐纳兰提出的指称性和归属性用法区分。笔者认为塞尔意向性指称论中的指称概念本身存在较大的语义模糊性,有必要根据指称概念的使用语境区分其意义,并将存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至非存对象。最后,笔者提出塞尔的主次要方面交互作用分类从侧面表明唐纳兰指称性和归属性区分的合理性。1 引言塞尔的意向性指称论既是对唐纳兰限定性摹状词指称性和归属性用法区分的批驳,又是对奥斯汀“说话就是做事”及布伦塔诺“意向性是精神标志”的继承和发展。不

    外语学刊 2019年5期2019-04-09

  • 限定摹状词的两可性
    摘要: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唐奈兰提出了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是否会导致限定摹状词的语义两可性,引起了众多哲学家的激烈争论。依据自然主义的观点,语言交流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不必要预设一个抽象的本体论意义,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及人的行为确定限定摹状词的意义,这种自然化的归属性用法,与指称性用法是相融的。关键词:限定摹状词;唐奈兰;两可性;自然主义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

    西部学刊 2019年18期2019-01-02

  • 论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及其哲学意蕴
    张远林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1905年,罗素在《心灵》杂志上发表了《论指称》一文,首次严格表述了他的摹状词理论。罗素论文集《逻辑与知识》的编者罗伯特·查理斯·马什指出,此文“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是一个里程碑,它再次显示了罗素思想上的革新和惊人的原创性”①丁子江.罗素与分析哲学——现代西方主导思潮的再审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8.。而罗素在此文中的主要工作,“是其逻辑原子主义构想的一次实践,他关于世界的逻辑原子主义则是其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

    新东方 2018年5期2018-11-19

  • 陆游家训诗的摹状与映衬
    象化的修辞手法,摹状和映衬被陆游运用得恰到好处。通过对人和事物形与声之态的描绘,加之正反事物的相互衬托,在国与家、动与静、情与理和父与友中,他找到了准确的切入点。其家训诗传其神、彰其性,色、声、情表达鲜明、文学内质丰厚,作品彰显出无限魅力。关键词: 陆游 家训诗 摹状 映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1]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摹状和映衬因其形象刻画、描绘和突出特征的独到之处,经

    文教资料 2018年18期2018-11-10

  • 指称,本质与认知
    等人所发展起来的摹状词以及之后的簇摹状词理论;相应的另一派则是以克里普克以及普特南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本文指出两种流派各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二者都不能够达到最严格精密意义上的指称。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克里普克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是对罗素理论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引 言指称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且广泛受到各个不同学科(语言学、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等)重视的理论,它与语言、意义、真值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命题A:那个商贩昨天卖报纸。对于这个

    学海 2018年5期2018-10-18

  • 自由逻辑发展的新阶段 ——构造自由逻辑语义学
    理论实际上是限定摹状词的一种理论,但他在更好的意义上使其具体化[3]。其理论要点如下:把不属于它的一个无指谓的实体,譬如说,实体*,联合于每个量词域。因为*处于该量词域之外,根据奎因的主张(存在就是约束变元的值),它是不存在的,但它仍可作为语义值指派给单称词项,因此{*}事实上是作为一个外域来运作。而同时,因为这个外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单体,所以*也类似于卡尔纳普的选择对象那样运作。在这方面,所有无所指谓的单称词项都以无指谓实体*作为{*}的共同语义副本。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7期2018-08-06

  • 论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思想
    界一、克里普克对摹状词理论的批判——因果指称理论与本质主义在谈论克里普克是如何批判摹状词理论之前,我们需要介绍罗素发展传统的语义理论而形成的摹状词理论(Description Theory)。陈嘉映先生在其著作《语言哲学》中将其翻译为特称描述语理论,更明显体现了这一理论所处理的问题。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某些语句做出改写,把包含特称描述语的乃至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命题函式,以揭示其真正的逻辑结构,而其中如果包含着专名,我们总是可以用某个相

    卷宗 2018年7期2018-06-06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后感
    是为后面从物名和摹状词入手解读文章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在学生对这一理论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我开始要求学生找出百草园中草木鸟虫的名称,并发问鲁迅为什么要开列那么一长串事物的名单。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它们都真实地存在着,鲁迅先生观察得很仔细,鲁迅先生很喜欢它们,许多年过去依然难以忘怀。继续思考,如果没有这些物名,我们就不能想象百草园的状貌,更无从体会作者的情感了。知道了物名,也就得知了事物的存在。紧接着是通过分析摹状词体会事物如何存在。再通过雪后捕鸟和书屋戏课两

    天津教育 2018年1期2018-06-05

  • 试论罗素和弗雷格在真语句指称问题上的分歧 ——从3个弹弓论证谈起
    句,ιx表达限定摹状词, (ιx)(x=D)指唯一的x(x=第欧根尼)。假定①②③④分别符合事实f 1、f 2、 f 3、 f 4。由于s和(ιx)(x=D)=(ιx)(x=D·s)是逻辑等值的,根据上述第一个原则,②符合f 1。再来看 (ιx)(x=D)=(ιx)(x=D·s) 和(ιx)(x=D) =(ιx)(x=D·t),这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ιx)(x=D·s) 和(ιx)(x=D·t),它们是限定摹状词,都指称第欧根尼(共外延)。再根据上述第二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2期2018-03-19

  • 动词重叠的方言分布及类型学特征
    样。其中大部分为摹状重叠,此类重叠可以用重叠的象似性动因来解释,这是汉语动词重叠表现出来的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特征;而汉语动词中的非摹状重叠,由于其来源是动量组合的语法化,与其他语言中基础生成的表示量少的动词重叠相比,语义不尽相同,此处则体现出汉语动词重叠的个性特征。摹状重叠;非摹状重叠;动词重叠;类型学特征学界在讨论动词重叠问题时,往往严格区分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语法性重叠和修辞性(语用性)重叠(重复),但实际上,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词法和句法、语法和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6期2017-03-22

  • 克里普克命名观点及对之辩护
    指称的确定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在克里普克看来,摹状词理论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因此,克里普克在对摹状词理论进行反驳的基础上,结合“可能世界”和“必然性”概念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对指称的确定问题进行了回答。文章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梳理,并为克里普克命名观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辩护。克里普克;摹状词;命名;指称;历史因果理论一个事物的名称是如何确定下来的,或者我们如何确定一个名称的指称?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家及语言学家所重点关注的,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克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1

  • 浅析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
    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李沐霖唐奈兰根据相对于不同的语境,摹状词具有两重性(由施特劳森先提出),从而将限定摹状词归结为具有归属性用法与指称性用法,唐奈兰认为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方面都有片面的因素,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唐奈兰以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区别为基础,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进行批评。唐奈兰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及其语境做了更为详细的研究.使其和摹状词归属性用法的区别更为明显。限定摹状词 语境 指称性用法 归属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2016-11-26

  • 论斯特劳森指称理论
    珍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进行反驳,提出了与罗素摹状词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明指称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使用。为了证明其观点,他把语词和语句划分为三个层次:语词、语词的使用和语词的表达;语句、语句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达。对日常语言的发展和研究以及解决语言的意义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特劳森;指称;语词;语词的使用;语句;语句的使用一、引言斯特劳森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重要代表。斯特劳森在他哲学研究的前期,主要以意

    北极光 2016年8期2016-11-26

  • 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 ——试论动词重叠的功能类别
    匡腊英 杨怀源摹状重叠与非摹状重叠 ——试论动词重叠的功能类别匡腊英1杨怀源2(1.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2.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文章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将动词重叠分为两大类型:摹状重叠和非摹状重叠。这两种构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重叠这一形式上,表面的相似不能掩盖内核的差异。从认知语义上来说,动词摹状重叠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相符,表“大量”(时量长、动量大),而非摹状重叠则与象似性原则相悖,这是因为后者其实并非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28

  • 彼得·吉奇的专名指称思想探析
    将专名解释为缩略摹状词,对其指称机制作出解释。彼得·吉奇率先反对“描述论”,预言了“因果历史理论”的主要思想。但是,吉奇关于专名指称的阐释也不同于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理论”,他强调专名的使用者必须把握某种“识别性标准”,对“描述论”的语言能力预设问题作出初步解释,并且重视经验和社会语境对于名称指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专名使用中“因果链”的“分叉”问题。专名;指称;彼得·吉奇;因果历史理论“因果历史理论”(causal-historical theor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3-23

  • 论专名指称理论统一的可能性
    进行了反思,认为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并非完全对立,因此可以建立一种以历史因果理论为主,摹状词理论为辅的因果摹状词理论。专名;涵义;指称;摹状词理论;历史因果理论专名问题表面是个语言意义问题,实际上事关整个哲学的基础。对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专名的意义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家密尔(J.S. Mill)。他认为专名只有指称而无涵义,专名只不过是指称特定对象的一个简单符号。从此以后,哲学家,尤其是语言哲学家们对于专名的关注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一、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2016-03-16

  • 指称与摹状词:基思·唐奈兰视角*
    0049)指称与摹状词:基思·唐奈兰视角*李蓓岚 郭继荣(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 710049)自罗素的《论指称》发表以来,研究限定摹状词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基思·唐奈兰也发表《指称与限定摹状词》一文,就摹状词提出独到见解。细读与分析该文及相关文献之后发现,唐奈兰的工作实质上丰富并发展指称与摹状词理论,深化语义与语用、人工语言与日常语言之争,使这一语言哲学永久辩题的深入具有更为广博的理论基础。指称;限定摹状词;唐奈兰;归属性用法;指称性用法1

    外语学刊 2016年6期2016-03-13

  • 论虚构专名的意义
    实质为一簇特定的摹状词;第二,虚构专名有指称,其指称对象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第三,若以现实世界为视点,含有虚构专名的语句假装表达命题。虚构专名;摹状词簇;抽象实体;假装表达命题克里普克直接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专名是严格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s),没有含义只有指称对象,并且其指称对象是固定不变的。由此,类似“奥德修斯”“孙悟空”之类的名称,就是既没有含义又没有指称的空专名。依据组合原则,含有空专名的语句没有意义,甚至也没有真值。因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09

  • 析“只好”与“只得”
    青的“不情愿”的摹状成分。(11)中,他们见因协商不成,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建议罗申报破产。其中,“万般无奈之下”是传达了他们的“不满和委屈”的摹状成分。“只得”在(10)(11)只负责表达现有情况受到了限制,摹状成分来承担行为选择者主观情感。如果删去这类摹状成分,句子的情感量会急剧下降。带有摹状成分的“只得”基本能与带有摹状成分的“只好”同义互换。摹状成分是它们同义互换的外在条件。诚如上述,“只得”在句中有时候并没承担主事者的受限感受,只是单纯传达现有情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0期2015-12-13

  • 意义指称论对教学的启示
    论。本文从传统的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论观点出发去分析教学目的、方法和效果。这里要谈的教学是指自然、社会学科中的名词和以名词为中心词的知识的教学。指称论;摹状词;历史因果指称论;名词教学一、概述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和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陈嘉映200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义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语言学各学科之间逐渐占据了中心地位。可见,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意义问题至关重要。弗雷格在《含义与所指》一文中首先谈到研究意义的指称理论并由此

    亚太教育 2015年20期2015-06-01

  • 限定摹状词指称与指称对象的区分与联系
    □冯立荣“限定摹状词”通常是指由定冠词和名词性短语构成的语言表达式,一般可分“空”与“实”两类。“那个万能的主”和“那个每年12月24日晚上从房屋烟囱溜进卧室给小朋友分发礼物的白胡子老头”就是空限定摹状词。而“那个最近被曝发表歧视黑人言论的篮球队老板”则是实限定摹状词。从现代逻辑语法看,无论空与实,限定摹状词都可以看作是一种“量化”表达式。假设:A表示最近被曝发表了歧视黑人言论的篮球队老板,x、y表示任意个体,那么,“那个最近被曝发表歧视黑人言论的篮球队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16

  • 逻辑与自然语言 ——分析哲学中的“专名”之争
    名;句子;意谓;摹状词专名问题在分析哲学的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问题的产生来看,其肇始者为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弗雷格并未对专名问题进行过详尽的探讨,他对专名的含义与意谓的区分主要是服务于他的句子图式,即他区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东西的需要。弗雷格把句子图式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次、意义层次和意谓层次。一个陈述句由一个专名加一个谓词构成,相应地,在意谓层面专名对应着对象,谓词对应着概念,而句子的意谓则是真值(即为真或为假)。至于意义层面的东西,弗雷格只是专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29

  • 限定摹状词两种用法的区分及语义学两可性
    3)唐奈兰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区分,自它产生之日起便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区分是否具有语义学意义这个核心问题上。首先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不同用法是否意味着有关语句具有语义学上的两可性提出质疑的是克里普克的《说话者指称与语义学指称》(1977年)一文。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韦茨坦(Howard k.Wettstein)与萨蒙(Nathan U.Salmon)之间展开的。前者坚持认为唐奈兰所作的区分具有语义学上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3-28

  • 葛梯尔型反例的谓词抽象式解答方案*
    发表题为《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一文,提出葛梯尔第一反例的问题源于专名与摹状词的混用,只是一个语言问题,并不是所谓的知识定义不严密。[5]为了分析问题,我们简单描述一下葛梯尔本人给出的这个反例。假定有史密斯与琼斯两人一道申请某一工作,并假定史密斯对下述命题有着强的证据:(a)琼斯将得到一份工作,并且他有十个硬币在口袋里。史密斯的证据来自公司老板曾对他说过琼斯将被录用,以及十分钟前他数过琼斯口袋里的硬币。(b)那位将得到工作的人,口袋里有十个硬币。我们进

    学术研究 2015年11期2015-02-25

  • 一名多义与主体意向
    的目的所在。1 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首先由罗素提出,经过维特根斯坦等人的修正和完善而最终形成。摹状词理论的观点是,无论专名还是通名都具有内涵与外延;除逻辑专名外,名称的实质就是一些缩略的或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人们通过名称特征确定。弗雷格通过“同一”概念引入两种表示“同一”关系的语句 a=a与a=b来解释专名、专名含义及其指称。虽然a与b都具有相同的指称对象,表达自身与对象同一,却拥有不同的专名a和b. 毫无疑义,a=a是同语反复,属于同一律,是先验知识;

    外语学刊 2015年1期2015-02-01

  • 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到语用*
    150080)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到语用*周 璇(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罗素用摹状词理论对传统逻辑中主谓式的语句进行语义分析,力图将其逻辑结构清晰呈现出来,从而解决哲学和逻辑学中诸多疑难,而斯特劳森从语用层面上批判罗素的这种转化工作。此批判强调语境要求对于语词和语句使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向语用的转变。本文一方面通过斯特劳森的批判,再现这种转变,另一方面也希望对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思想展开质疑与反质疑的哲学思考。斯特劳森;罗素;

    外语学刊 2014年4期2014-12-04

  • 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其局限性和意义
    400065)摹状词是通过对事物特定特征的描述从而单独指称该事物的词组。罗素将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和限定性两类,前者是形如“一位作者”、“一座山峰”等不具唯一指称对象的词组,后者是形如“《威弗利》的作者”、“世界最高的山峰”之类具有唯一指称对象的词组。摹状词理论作为分析命题的逻辑形式的有力工具,是罗素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贡献。本文拟对摹状词理论的产生、特征及对该理论的批评意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理论的局限性及意义。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思想来源及特征罗素关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2014-08-15

  • 限定摹状词的传统指称:前指与外指
    此,简要论述限定摹状词传统指称,分析限定摹状词的前指与外指。研究这一论题,有助于更清晰地对限定摹状词指称进行分类,保证语言交际顺畅进行,并为研究限定摹状词指称提供全新视角。关键词:限定摹状词;指称;前指;外指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46-02在传统语义学中,指称是语言表达(名称或话语)与语言表达所指的语言学之外的实在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这种关系是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wordworld rela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5-29

  • “意义”的含混:论罗素摹状词理论之无法剔除“涵义”
    次得以系统陈述的摹状词理论被誉为“哲学的典范”(Ramsey 1929/1990:1n)、“分析哲学的典范”(Monk&Palmer 1996:ⅷ)和“哲学分析的典范”(布宁、余纪元2001:247),该文也因此被认为是从事哲学研究者或早或晚的必读物(Neale 2005:812;Robinson &Groves 2002:57)。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或英美哲学的导论性教科书中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论指谓》和罗素摹状词理论(如,穆尼茨1981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6期2014-03-29

  •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
    这篇论文中阐述了摹状词理论。根据摹状词理论,一个形式上的指称词组不是一个真正的指称词组而是一个量词词组(quantificational phrases or expressions),词组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有被放到包含它的命题中才有意义,而这种意义可以用量词和真值来刻画。罗素的观点在论文发表后的四五十年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批评,而到了20世纪的下半叶,才不断受到攻击。最先发起攻击的是斯特劳森,在其《论指称》(on referring)中[2],斯特劳森区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3期2013-08-15

  • 从因果历史的名称理论看墨家名学
    等为代表提出的“摹状词理论”。他们认为,一切名称无论是专名还是通名,都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其内涵实质上是一些缩略的摹状词(description)。而命名行为则是人们将该名称和对该名称的一组描述结合在一起进而识别对象。另一种观点是以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为代表所主张的因果历史理论。1970 年,克里普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所作的关于《命题与必然性》的三次演讲强烈批判了以弗雷格、罗素等为代表的描述理论,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名称理论,即因果历史理论。在这种理论看来,名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11

  • 词语商标显著性新探——对商标显著性的“弗兰德利分类法”的不同理解
    将词语分为专名和摹状词。其中专名没有含义,所指代的对象具有唯一性,在“主词-谓词句式”中充当主词;而摹状词具有含义,它能够描述某一对象或者确定归属关系,在“主词-谓词句式”中充当谓词。商标的首要功能就是标示来源功能,或者说指代来源的功能,而商标是否能准确指代来源是判断商标显著性的重要标准,因此笔者将借鉴语言学中关于专名和摹状词的划分分析词语商标的显著性问题。(一)专名的含义与专名的指代功能实际上,生活中的专名广泛存在,很多专名都被用作商标使用,如“黄山”、

    政治与法律 2013年4期2013-01-30

  • 言语行为论能用来反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吗?
    4)一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做分析哲学的范例①A.J.Ayer,Language,Truth and Logic,Penguin Books,1971,p.49.,直到20世纪50年代,斯特劳森对它提出了挑战。限定摹状词是包含着描述性语词的名词性短语,在自然语言中可以作为语法上的主词。②在英语中,限定摹状词总是带有定冠词the,但并非所有语言中都有定冠词。对于象汉语这种没有定冠词的语言,限定摹状词只能用指示词“这个”或“那个”来标示,或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4-13

  • 罗素—斯特劳森之争中的三个区分
    一文基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区分”(第一个区分)提出的摹状词理论,标志着分析哲学的诞生,甚至被称为“哲学分析的典范”。时隔四十多年之后,斯特劳森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论指称》(1950)一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批评,认为应该用“指称词的意义与指称的区分”(第二个区分)来代替罗素所作的区分。作为对斯特劳森批评的回应,罗素于1957年再次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斯特劳森先生论指称》一文,强调应将“自我中心词与摹状词区分”(第三个区分)开来,而不应像斯特劳森那样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4-07

  •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专名涵义
    0080)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专名涵义包 威(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80)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典范”,它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该理论的提出背景入手,介绍该理论是如何针对三大著名难题而提出的,并阐述摹状词与专名的意义、联系与区别,最后简评该理论的缺点以及在语言方面和哲学方面的深远影响。摹状词;罗素;专名;区别;影响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变革,哲学家们都有了一种共同的倾向,即认为一切哲学问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2011-08-15

  • 基于原型理论的名称意义再范畴化
    无意义论。建立在摹状词理论基础上的名称有意义论认为一切名称,无论是专名还是通名,都有各自的内涵并且其内涵实质上是一些缩略的摹状词或伪装的摹状词;名称无意义论认为名称是固定指号,而摹状词是非固定指号,固定指号无意义,名称和所指对象是通过因果起源和历史链条联系的。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审视,如果以是否形成概念作为名称有无意义的标准,那么通名有意义,而专名由于范畴内存在不同类型的成员,可分两种情况:典型成员无意义,非典型成员有意义。专名;通名;意义;概

    天中学刊 2011年4期2011-08-15

  • 简述现代语义学研究*
    首先涉及到专名和摹状词。然而,弗雷格在他的指称理论中混淆了专名和摹状词的概念。对于专名,弗雷格认为,专名是指任何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例如,“中国最高的山峰”和“马克思”一样都是专名。并且,他还认为,专名的涵义就是所指对象的呈现方式,即所指对象的描述方式。他说:“对于一个符号,还要考虑要称之为符号的意义的那种其间包含着给定方式的联系。”(弗雷格,1994,p91)而对对象的描述方式可以用一个能唯一识别该对象的限定摹状词表示。于是他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2011-08-15

  •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陷及其价值
    ■刘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地阐释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同时指出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曾得到哲学界的高度赞扬,拉姆塞称之为“哲学的典范”。单说金山一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似乎成功地坚持了奥卡姆原则,减少了本体论承诺。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分析哲学具有极大影响,但它也像所有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一样引发了不断的争论。一、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一文中提出“摹状词理论”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2011-07-12

  • 通过网络语言对比分析弗雷格与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
    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弗雷格;专名;克里普克专名及其指称一直以来得到哲学家的关注,是因为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语言不仅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而且,语言的结构与世界实在呈对应关系。但是,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语言的什么结构与世界发生对应关系,仍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克拉底鲁篇》中,柏拉图深入而全面地讨论了专名问题,预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3-31

  • 澄清同一认定
    的人”是一个限定摹状词,“张三”是一个专名。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被称为语言分析的典范。罗素将摹状词分为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与这里的问题有关的是限定摹状词。专名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专名是一个简单符号, “李刚”的意义与“李”和“刚”无关。限定摹状词通过对一个个体性质的描述唯一地指称该个体。限定摹状词由几个词组成,它的意义是从这些词的意义而来的[4]163-164,比如,“李铭的爸爸”。罗素指出应严格区分专名和限定摹状词,单独

    政法学刊 2011年4期2011-02-19

  • 专名的涵义和指称
    ,弗雷格等人引入摹状词来描述专名,认为专名有涵义。西方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围绕专名有无涵义,以及什么是专名的涵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虽然几位逻辑学家对专名是否有涵义保持不同的意见,但大家对于专名的指称是什么问题的看法却比较一致,即认为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指的对象。弗雷格认为,专名的指称就是这个名称命名的对象本身。专名的指称对象,既包括具体的事物,又包括那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思维中的事物。弗雷格强调,用于表达科学知识的语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2010-08-15

  • 浅探现代名称指称理论
    识别其指称的限定摹状词表示。弗雷格从来没有说清楚过专名的涵义是什么。广义的专名和狭义的专名是弗雷格提到的两种主要专名,他自己常使用的是广义的专名,并且对此有明确的说明:“一个单一对象的标记也可以由多个语词或其他符号组成。为了简便起见,这些标记均可以称为专名。 ”[3]如“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戊戌政变”这样的人名、地名或某一历史事件,都是典型的专名;而另一种专名则不限于名字,至少包括像摹状词那样的语言表达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弗雷格并没有从理论上把专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8-15

  • “记叙文解读从摹状词开始”
    晖“记叙文解读从摹状词开始”,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提倡的记叙文解读方式。这一解读方式对学生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从人的实践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具有规定性的方法和原则。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倘若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能认真开展起来,那么,这种教育行为对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就有了规定的保证。“摹状词”的认识和积累是人生存实践的基本依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即使我们生了千眼、千耳、千手以及其他众多感官、器官,只要我们的本质不植根于言语的力量,

    天津教育 2009年7期2009-09-24

  • 挖掘词语功能 加深文本体验
    化理解。一、挖掘摹状词的形象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摹状词通过对声音、色彩、气味、景象、形状、情态的摹绘,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感觉,这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引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挥摹状词的形象功能,重视对摹状词的品味,以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1. 比照式品味。作者在运用语言描摹事物,表达内心情意时,会选用带有自己独特感受的词语。运用多种比照方法,引导学生从描摹性的词语中找到感觉,品味词语,可有效生成形象,理解文本。其一,递进性比照

    师道 2009年12期2009-01-08

  • 摹状
    摹状也叫摹拟或形容,是在句子中加以形容,把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等如实地描绘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大大小小的书。”“八字”写出了胡子一边一撇的形态。再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句中用“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描绘出江南雪景的绚丽色彩。又如“风呼呼地刮着,雷隆隆地响着,雨哗哗地下着”。用“呼呼、隆隆、哗哗”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雨的声势。摹状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8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