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

  •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还乡》中游苔莎悲剧的解读
    。1878 年《还乡》的问世,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还乡》是哈代悲剧小说创作的一次全面尝试,是一部关于梦想破灭的悲剧性作品。《还乡》一书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游苔莎一生的爱恨纠葛。男主人公克林到巴黎学习生意,事业有成。但他厌恶巴黎喧嚣的生活,一心想回到荒原,帮助农民改变命运。而女主人游苔莎父母双亡、投靠外祖,她身在荒原,却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从巴黎回来的克林让她看到了希望,于是在有情人的情况下开始有目的地接近他并最终同克林结了婚。结婚以后,游苔莎发现丈夫实现

    名家名作 2023年17期2023-10-22

  • 中英文化视域下的《还乡》与《浮躁》比较
    的自然。”③在《还乡》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绘了埃格敦荒原的白日与黑夜,那暗淡的颜色,迷雾笼罩着的庄严,默默无闻的荒蛮之地。还有生活在黑压压的荒原上有血有肉的人。聚焦在这片苦行僧也可以享用的荒原。游苔莎整日整夜游荡在这片凄凉与孤独的荒原上,慨叹家道中落之余,像一个鬼魂,和这荒原格格不入,她渴望与自然分离的新生意识使她在行为方式上不断抵制着田园式的传统生活。然而,她最终也在那片目之所及的,寂寞无边的荒原上迎来了自身的毁灭。荒原养育了人们,也凭借着自己的意志毁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2023-09-19

  • 伦理何以“还乡” ——从“乡愁”的哲学表达谈起
    兴战略中的伦理“还乡”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梁漱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法制、礼俗、工商业等,无不“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伦理“在场”社会,传统村庄有着显著的伦理共同体特征。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偏好、惯习和记忆,构成乡村共同体的伦理基础;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礼治秩序和道德权威力量,形成乡村共同体的伦理特征;以“人情”交往为表征的经济逻辑与道德逻辑的统一,呈现乡村共同体的伦理意义。乡村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及其所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3-01-04

  • 还乡》中的空间共同体想象
    产与领衔作家。《还乡》的问世,预示着哈代的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也让其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获得关注。雷蒙德·威廉斯在《英国小说》中曾经指出,从狄更斯到劳伦斯的百年英国小说,一直致力于对共同体的探索与想象。于哈代而言,其作品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共同体意识与冲动,即“憧憬未来的美好社会,一种超越亲缘和地域的、有机生成的、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形式”,[1]它在作家所生活的社会烙下了一道深深的传统记忆痕迹,一种糅合了焦虑、理想和超越的冲动。《还乡》虽现实情怀浓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26

  • 托马斯·哈代《还乡》中女主角形象分析
    局的原因之一。《还乡》这部小说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就小说中女主人公游苔莎的人物性格与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并阐述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游苔莎的生活环境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作品中,理想的女性主人公应该是对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无不顺从的。但是托马斯·哈代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那个时代下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他认可女性自身的情感与个性并且赞同女性拥有追求幸福与婚姻自由的权利。[1]托马斯·哈代的思想价值观在其诸多作品中都有所展现。在《还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17

  •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焦虑:《还乡》中城乡两难的伦理困境
    会的历史变迁。《还乡》(The8 Return8 of8 the8 Native,1878)作为“威塞克斯小说”体系中的重要作品,是哈代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与悲剧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代特征。《还乡》讲述了在城市中接受了先进思想并怀有崇高理想,希望用知识教导民众以改变家乡爱敦荒原落后局面的克林·姚伯的悲剧。爱敦荒原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作为小说中核心的悲剧因素,其重要性从作品出版伊始就为评论界所关注。它是克林不顾母亲的

    翠苑 2022年3期2022-07-11

  • 建筑设计的情感构筑
    摘 要:还乡源于对寻根的需要,是为了安慰人们漂泊无依的情感。从文学概念、哲学维度、建筑设计等方面阐述还乡意愿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还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归故里,而是精神意义的回归。还乡更是一种处境意识,以理智的情感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表达对传统的留恋,以对抗和传统完全割裂的城市化过程。关键词:还乡;建筑设计;安全感;归属感;生活世界对还乡问题的思考基于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各种美好的愿望,背井离乡来到城市,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历史的“还乡
    小说在历史叙事中还乡,抹去了人被时代湮没的浮尘,不过这种尝试也并不是毫无破绽的,更需要创作者进一步的考量。三、未尽之处虽然这部小说做出了缓解历史叙事的虚无感的尝试,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周恺的叙事仍然具有值得细究之处,想要兼具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这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节奏仓促和人物的模糊。主要人物家主李普福在整部小说中虽然是故事肇始的核心人物,但他也作为李氏家族兴衰历史中的链接,作为一个脸谱式的工具人物串联起这个故事的所有角色,不难发现,在小说中,当有第三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2022-05-15

  • 空间理论视角下再读《还乡
    环境”小说,如《还乡》(1878)、《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4)等,这些作品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哈代小说的解读已经非常全面、透彻,很难找到新的切入点,但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有其多重内涵。 因此,有必要打破对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模式化枷锁,创新思维,有理有据地对经典文学文本换个角度进行多元化解读,可以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批评体验,由此发现经典文学作品的多重魅力。 在《还乡》中反复出现的几个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2021-12-29

  • 论“还乡”母题在“70后”小说中的嬗变
    。在许多逃离者和还乡者那里,故乡是一个爱恨交织的载体,一处集甜蜜和辛酸、憎恶和怀念、鄙夷和珍爱于一身的微妙所在。华夏农耕文明的“还乡”,往往对应于田园屋舍、伦理亲情和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评论家何平将《诗经》的“还乡”书写概括为“两组明晰的意象簇群:一是以复归田园和人伦世界为核心的归宁安居;一是以追念故家故国为核心的报本追源”⑥何平:《现代小说还乡母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史记》所载苏秦落魄还乡和身佩六国相印后还乡的强烈对比,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28

  • 格非《望春风》乡土美学的建构
    认为作是格非的“还乡之作”,在对乡村记忆的返顾中告别故乡和农业文明,为逝去的乡村唱一首哀歌。在这过程中,格非对一代人物的追怀,对市场经济冲击下乡村与人物的裂变的洞悉,既与80年代众多乡土小说一脉相承,又构成乡村“常”与“变”的新的美学图景。具有现代性质的先锋叙事向传统叙事靠拢,合谋出一种“知识分子叙事人面对古老的农村”这一主题叙事的新的可能,同时为古老的村庄注入古典美与虚幻美。原乡遭受毁灭后,革除或搁置现实的乌托邦试图为还乡提供一条道路。由此构建了《望春风

    文学教育 2021年3期2021-07-09

  • 主体间性在张谷若之《还乡》译本中的研究
    最爱之哈代小说《还乡》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如何促成优秀译本的出现。关键词:主体间性;张谷若;《还乡》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翻译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各个主体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进行无限的、平等和谐的对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翻译主体间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间性,是仅指译者主体与原文作者主体和译文读者主体三者间的间性关系;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2020-11-30

  • 还乡》中克莱姆的原型解析
    于1878年的《还乡》标志着从哈代关于乡村的田园诗般的幻想到宏大的悲剧的转折点,是一部具有经典形式的悲剧。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开始直面男权社会的敌意和残酷。在《还乡》中,克莱姆·约伯,年轻的钻石商人从巴黎回来,深受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他投身于埃敦希思的改革。在批评的解剖学中,弗莱声称位移是制造的装置,使得现实主义小说中神话结构的存在似是而非。在哈代的悲剧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哈代塑造了他的四个主要悲剧人物,根据神话和圣经的对应,它们是原型。通过悲剧人物的置换,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2020-11-16

  • 浅谈《还乡》中的原型批评
    于1878年的《还乡》标志着从哈代关于乡村的田园诗般的幻想到宏大的悲剧的转折点,是一部具有经典形式的悲剧。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开始直面男权社会的敌意和残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度兴盛起来的新批评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它的缺点和原型批评遇到了机会,并且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西方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不可否认,现代人类学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原型批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键词:还乡;哈代;原型批评一、托马斯哈代与《还乡》后世的作家都

    文存阅刊 2020年11期2020-09-12

  • 历史与现实重构的理想故乡
    史变迁中异乡人“还乡”不得的深沉思考,揭示现代人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相互关照的语境下对于消失故乡及“还乡”不得的无奈和复杂心境,同时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关键词:叙事视角 还乡 乌托邦 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25-02热内特《叙事话语》认为任何一个叙事性的文学文本都存在叙述层与故事层的区别与关系问题,同时他给两种层次区别下了一个定义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2020-07-30

  • 生态批评视野下托马斯·哈代的《还乡
    ,对哈代的小说《还乡》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了解其具备的批判意义。一、生态批评理论以及哈代生态思想的来源生态批评的“生态”首先是指一种思想观念——生态主义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生态整体主义;其次是指一种美学观念——生态美学的观念。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我国的生态学专家鲁枢元立足于传统文化,在西方生态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创新,提出具有比喻意义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他从自然生态、社

    河北画报 2020年22期2020-07-12

  • 试析李强诗歌中的二重故乡
    理想的企图,追求还乡的人生信念。关键词:李强 诗歌 还乡“诗人与故乡的关系,宛如胎儿与母体,密不可分。”[1]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故乡,故乡记录了人们成长生活的独特经历,也承载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绪,这对于诗人来说尤甚。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少时故乡的童年记忆,中年离乡后思乡的淡淡忧愁,一并孕育在了诗作之中。李强诗歌中也存在大量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通过对于尘世故乡的怀念,对于精神故乡的追求,最终表现着诗人对于还乡理想的无限追求和一种永远在路上的诗意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2020-04-17

  • 地方理论视域下的《还乡》解读
    位伟大的作家,《还乡》是哈代的威塞克斯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探讨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在“地方”上的对立,以及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地方”态度的对立。鉴于此,哈代呼吁人类改变现有的状态,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希望人们转变对自然的态度,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在“地方”上的统一。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还乡》;地方理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还乡》中的空间叙事与女性主体的生成
    小说家、诗人,《还乡》(1878)是其创作中期的重要著作,也是“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悲剧的序曲”。[1]在这部小说中,哈代打破当时英国主流文化传统,构建起以女性为文本中心的叙事结构,塑造了一位极具现代意识的女性——尤斯塔西雅。对于《还乡》,传统的研究以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悲剧主题、自然意象等居多,而鲜有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就文学作品的空间批评而言,以往评论家往往过多地关注作品中地理环境同作者经历、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将空间看作一种静态的、自然的场景。自约瑟夫·弗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0

  • 合作原则对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借鉴作用
     翻译教学  《还乡》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004-011   引言英语笔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译文忠实于原文,语言表达流畅通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翻译文本的难易程度不相兼容,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情况。本文将在美国分析哲学学派哲学家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指导下,以托马斯·哈代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9期2019-10-30

  • 还乡》的生态美学解读
    陈志凯摘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展现了古朴而诗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以生态美学的视角来重读小说,除了加深对小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关注当下的自然生态问题,为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还乡》;生态美学;自然风光;和谐之美生态美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2019-06-28

  • 论《还乡》中的身份认同
    术侠摘  要:《还乡》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1878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本文拟从身份认同视角对《还乡》进行解读,旨在探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腐蚀下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与认同危机。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克林和尤苔莎,论证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巨变,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危机和困惑,从而导致身份认同的失效,而这正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关键词:资本主义;认同危机;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2019-05-09

  •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还乡》与《无名的裘德》
    间理论为参照对《还乡》与《无名的裘德》进行对比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乡村与城市在哈代作品中所渗透的文化因素,理解空间在人物命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空间 《还乡》 《无名的裘德》作为一个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伟大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tdv,1840-1928)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纪转折时期英国乡村生活的巨大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英国的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价值观面临商业价值观的冲击,步步后退以致消失,而城市生活及工业价值观则呈现破竹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1期2019-04-15

  •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托马斯-哈代的《还乡》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人在无情命运面前的无力挣扎,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克里姆是《还乡》里的男主人公,他向往家乡静谧的生活,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对命运持有悲观态度,这些都映射出哈代的影子。克里姆身上体现了哈代本人的精神主张,以及他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的观点。关键词:《还乡》 精神世界 哈代 克里姆《还乡》是托马斯·哈代1878年创作的作品,描写了英国社会乡镇艾格顿荒原上主人公悲剧的命运和爱情。作者用艾格顿荒原象征无隋的命运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基于语料库的哈代《还乡》文体学研究
    商颖摘 要:《还乡》作为哈代艺术成就很高的一部小说,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国内研究者多采用定性、阐释性的方式来研究文本,而少有语料库的研究范式。文章通过将《还乡》作为观察语料库,以十部同时期的经典小说为参考语料库,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考察其文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哈代善于用长句和复杂的结构去刻画人物,尤其是自然环境;环境与人物的矛盾贯穿全小说;高频三词词簇显示小说的悲剧色彩离不开文本中大量的否定结构与人称代词连用,高频词的检索有利于探析人物形象,加深读者对文本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9年2期2019-03-27

  • 基于语料库的哈代《还乡》文体学研究*
    部长篇小说中,《还乡》是第六部,它的问世标志着哈代的文学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该作品一直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相关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小说分析,如认知语言学、生态批判理论、女性批判理论、原型理论等;二是人物个性和悲剧成因探讨;三是作品间的对比分析;四是语言特点研究,如翻译语言。这些研究文献丰富了学界对《还乡》的认知,但是研究者们都是用定性的、阐释性的方式来研究文本,以“阅读体验为基础”,倾向于直觉的判断。而计算机语料库的使用是“量化的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4期2019-03-08

  • 试探阎连科小说中的“还乡
    然改变使其难以“还乡”。本文通过梳理小说中的两种“还乡”类型,探究“还乡”个体精神上的归属困境,发掘“还乡”失败的原因,指出阎连科小说中“还乡”的局限性。关键词: “还乡”    归属困境    融入乡土一、“还乡”类型呈现阎连科小说中坚守故土的一类人是农民,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工作是务农,身份没有因为空间地理上的移动而产生大的变化,未脱离农民本质,在与乡土融合时不会产生隔阂。军人和知识分子是由农民衍生转变而来的身份,他们出生在农村,后来完成居住地和身份的转

    文教资料 2019年1期2019-02-17

  • 在困境中前行——论《还乡》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俄狄浦斯形象
    878年发表的《还乡》成为其创作转折点,即“威塞克斯”悲剧小说的起点。此后,哈代在《司号长》《冷漠的人》《塔上恋人》中尝试了不同的题材与风格,但终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回到“威塞克斯”,呈现了一部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哲理思考等方面更为成熟且堪称经典的悲剧作品。聂珍钊将《还乡》与《卡斯特桥市长》分别定位为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悲剧的序曲和高潮[1]113,何宁分别将二者看作“哈代创作逐渐步向成熟的作品”[2]103和“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的成熟之作”[2]11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16

  • 论比较阅读方法在小说阅读中的运用 ——以《还乡》《何处是归宿》比较阅读为例
    效果。下面即以《还乡》和《何处是归宿》这两篇小说的解读为例,探讨一下比较阅读的好处。在做节选自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片段文本《还乡》的阅读训练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学生的得分普遍不高,有一位同学甚至得了零分,他的答案是这样的:1.高加林的回乡,是他没能走出去的结果,体现了农民工难以融进城市,在城市难以维持生计;2.高加林的回乡,对他个人而言,是回到了一个无比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又是承载着许多伤心事的地方,体现了故乡对于游子的

    中学语文 2019年3期2019-01-31

  • “乡村写意”与“虚构之城”
    城乡文学 鬼鱼 还乡 身份焦虑“都市罪恶”和“乡村美好”的城乡二元对立书写,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沈从文模式”。其中,“都市厌恶”与“精神原乡”,是沈从文模式的城乡交流刺激而生成的文学特质与功能。沈从文模式在文化精神现象学意义上体现为东方民族初遇现代都市,由都市的陌生疏离感而产生的“审美惊愕”,因都市厌恶而产生精神原乡,是沈从文城乡书写的互文与逻辑。沈从文文学模式,具有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题结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沈从文模式切合了“转型期中国”的

    名作欣赏 2018年6期2018-09-10

  • 还乡”西双版纳
    艺术项目:“艺术还乡——2018中国西双版纳曼·PARK超级摆]艺术活动周”,此次活动由管郁达任总策划,并将于2018年年末在西双版纳正式举行。对于管郁达来说,这次以“艺术还乡”为主题的在地项目,是一次“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艺术政治学、社会学实验。”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白盒子”美术馆模式造成的僵化和保守,并强调以“第三空间”的方式探讨和反思艺术介入乡土的可能性。我们认同这种带有批判立场和建构意义的艺术实践,并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采访了活动总策划管郁达、未来可能

    画刊 2018年8期2018-08-28

  • 朗读背诵,中职语文学习之重
    ,“思乡—征战—还乡”。(2)设情景背诵:如背诵《诗经》中的《静女》,想象自己喜爱的女子既温柔又美丽无比,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她的倩影,等待中的诗人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她送的“彤管”,它那么好看,叫人爱不释手;还有她送的一束荑草,格外美丽!诗歌的语言虽然平淡,但有情节,很风趣。诵读时,宜用自然的停顿,读出诗歌优美、和谐的旋律。(3)抓中心句背诵:许多文章的段落中都有中心句,背诵时只要抓住中心句,即可快速背诵。如《劝学》一文,文章围绕“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2期2018-05-14

  • 《白虎寨》“还乡”主题解读
    本文基于此进行“还乡”主题解读,挖掘蕴含作品中的故土情结。关键词:《白虎寨》 李传锋 还乡 故土情结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行创作,80年代不断有作品出版。《白虎寨》一出现就引起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小说塑造的“白虎寨”,位于土家族民族文化浓厚的湖北恩施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促使一批批的青年人探求外面世界,却因一场经济危机又将他们打回原形。但是,落后的“白虎寨”激发了青年知识分子变革家乡的动力。基于此,作者通过离乡又返乡这一“还乡”主题肯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4期2018-05-08

  • 海子诗歌中的还乡命题
    的诗歌一直围绕着还乡命题。这个命题来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和东西方思想基础,其还乡命题集中表现在“村庄”、“土地”、“麦地”等意象上。关键词:海子;还乡;村庄;土地;麦地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所有的诗篇都是回家的歌。他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海子也是一样,在他短暂却又辉煌的诗歌生命里,他一直唱着回归故土的哀歌。他的诗歌里,一直保留着还乡命题。一、命题来源(一)成长经历海子,1964 年4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镇查湾村。海子十五岁

    北方文学 2018年8期2018-04-22

  • 从《还乡》张谷若的译本论译者主体性
    27)1 引言《还乡》是英国伟大文学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属于其“性格与环境”类型小说中的一部。作品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埃格敦荒原为背景,描写了五个青年男女不同的悲剧命运。它是哈代的小说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哈代的重要作品之一。张谷若,是中国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翻译了很多世界经典名著,特别是在翻译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方面颇有建树,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完美的再现了原著的审美价值,为哈代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2018-03-07

  • 从《还乡》译本看文学译本的创造性
    的乡土小说家,《还乡》是他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英国西南部威赛克斯的“埃格顿荒原”为背景,文笔生动,语言优美,描写了五个青年男女的不同命运。书中人物的活动空间就在方圆不过几里的埃格顿荒原,这里安静神秘,绚丽多彩。作者在第一章给读者展现了威赛克斯风情,为小说的氛围做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在埃格顿荒原,文恩,是一个红土贩子,他未能得到朵荪的爱,便在暗中守护她。朵荪的未婚夫韦狄却和游苔莎纠缠在一起。朵荪的堂兄克林从巴黎回来后,想要服务于荒原,但是游苔莎渴望大都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2018-01-25

  • 论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中的“还乡”主题
    显现与遮蔽,而“还乡”思想是与艺术本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此,如果把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思想比作一首美妙的交响乐,那么还乡就是这首乐曲的主旋律。它不仅给这首乐曲定了基调,而且时时在乐曲中闪现且成为其最终的旨向。由此,还乡思想就成为进入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思想的关键通道。但为何荷尔德林成为了海德格尔的对话者?因为荷尔德林说出了诗人的天职,传达了神的声音,这便是“还乡”:作为故乡的亲人,荷尔德林向漂泊者讲述家园的故事;作为神的使者,荷尔德林引导游子们艰难地“还乡”*

    未来传播 2018年3期2018-01-24

  • 李浩出版诗集《还乡
    年诗人李浩诗集《还乡》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诗人吉狄马加谈到年轻诗人创作现状时如是说。李浩曾获宇龙诗歌奖、北大未名诗歌奖,入围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等。著有诗集《风暴》、诗文集《你和我》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还乡》中的诗,创作地点不尽相同,掺杂着李浩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并从不同的写作向度上展示了他对多重空间、多种可能的诗歌创作的开掘与探索。比如同名诗歌《还乡》是他集三个维度的人生经验而得:一是在豫南農村的童

    文学教育 2017年9期2017-09-06

  • 还乡》中巧合的设置和艺术效果
    摘要:《还乡》是哈代“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各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共同推动人物行动,决定人物命运,也就是情节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各种巧合的设置产生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揭示《还乡》中叙事的某些特点。关键词:《还乡》;巧合;艺术效果作者简介:张青华(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还乡》中主要人物一出场,读者会很快把握住人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哈代小说《还乡》中的两种生存模式
    容摘要:哈代在《还乡》中刻画了原乡人,逃离者和回归者三类人,体现了弗洛姆所说的两种生存方式:重“存在”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以维恩为代表的原乡人属于前者,他们不刻意追求什么,仅单纯地享受当下的生活。以尤苔莎为代表的逃离者和还乡者克林则属于后者,他们内心充满了欲望,沉湎于辉煌的过去和幻想中美好的未来。固执己见,无法顺应所处环境。对待爱情与婚姻也持一种绝对占有的态度。最后一悲一喜的两种结局引人深思。关键词:哈代 还乡 弗洛姆 生存方式《还乡》是哈代最经典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8期2017-08-08

  • 在农村与工业浪潮的对抗中,人如何成为牺牲品?
    的真实写照,而《还乡》作为其中之一,通过逃离和回归荒原事件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微,还揭示了一种深层含义:在农村与工业浪潮的对抗中,人不自觉地成为这种潜在对抗的牺牲品。本论文剥离哈代的宿命论思想,从工业文明的发展作用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以逃离和回归的主题解读《还乡》中不同人物的悲剧命运。关键词:《还乡》;农村;工业浪潮;逃离;回归作者簡介:许勃阳(1993-),男,陕西咸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图分类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2017-06-21

  • 传统废墟与现代主流 ——评哈代《还乡》中人性的困境
    流 ——评哈代《还乡》中人性的困境□杨佩佩托马斯·哈代是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写作特色既继承了现实主义反映客观现实的特点也引领了现代主义人性矛盾复杂主题的思潮。哈代小说的创作背景与乡土传统之间有着难割难舍的关联,然而,他笔下的乡土传统总是要受到现代主流发展趋势的挑战和威胁,由此挑战和威胁带来的矛盾与困境以社会环境、自然法则为载体客观真实地植入到人性内,让主流与边缘的冲突得以再现,从而也展现了人性在面临矛盾和冲突时对复杂环境自我调节和自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02

  •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沈从文作品研究 ——以“还乡”作品为例
    :“一切诗人都是还乡的”。文学作品中的还乡作为一种生命追求的象征,是对作者内心深处某种价值观的怀念与追寻。沈从文自身生活环境的骤然转变,使其把故乡作为精神补偿呈现出来。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沈从文的原乡世界,从人与自然以及男性和女性方面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析和诠释,欲表明他对自然和女性生态问题深刻的忧患和思索,揭示出沈从文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最后试图架构起“人类/自然”和“男性/女性”等传统二元关系的绿色生态新图景。一、人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29

  •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在讲述关于漂泊、还乡与死亡的故事,在她的讲述中,专属于她自身的个人经验,以及由个人经验形成的悲剧哲学,是把握黄碧云创作的关键。同时,从她的悲剧哲学中,也能窥见到她对于生命的矛盾与悖论的思考。关键词:黄碧云;逃离;还乡;死亡;个体体验;悲剧哲学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1-0099-06从现有的对黄碧云世纪末小说的研究资料中可发现,采用社会文化学和叙事学进行解读是最常见的两类方式。在这些成果中,创作主体的个

    华文文学 2017年1期2017-03-13

  • 哈代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 ——以《还乡》为例*
    想分析 ——以《还乡》为例*郭秀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闽侯 350102)从生态主义视角对哈代《还乡》研究发现:小说充满“悲”的氛围主要源于人与代表自然的埃顿荒原的格格不入,作者用荒原的意志控制人的越轨行为,制造出尖锐的矛盾和浓郁的悲剧氛围,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态整体思想。哈代;还乡;生态整体主义;二元对立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其中《还乡》是他最高成就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878年。国内外学者对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10

  • 哈代小说《还乡》中的两种生存模式
    王 茹哈代小说《还乡》中的两种生存模式王 茹哈代在《还乡》中刻画了原乡人,逃离者和回归者三类人,体现了弗洛姆所说的两种生存方式:重“存在”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以维恩为代表的原乡人属于前者,他们不刻意追求什么,仅单纯地享受当下的生活。以尤苔莎为代表的逃离者和还乡者克林则属于后者,他们内心充满了欲望,沉湎于辉煌的过去和幻想中美好的未来。固执己见,无法顺应所处环境。对待爱情与婚姻也持一种绝对占有的态度。最后一悲一喜的两种结局引人深思。哈代 还乡 弗洛姆 生存

    文学教育 2017年23期2017-02-12

  • 对托马斯·哈代《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解读
    对托马斯·哈代《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解读⊙朱 虹[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乡土小说作家托马斯·哈代通过《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作品,反映出其对生态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论”的指导之下,人类开启了征服自然的错误旅程,对自然的肆意开发利用,必将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如果失去了植根的土地,也必然走向自身的毁灭。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上述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后得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2017-01-29

  • 自然和女性的协奏曲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还乡》和《边城》
    性主义视角解读《还乡》和《边城》李蓓蓓(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还乡》;《边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9-22

  • 让童真充盈内心 ——伊迪丝·索德朗格《还乡》赏析
    迪丝·索德朗格《还乡》赏析【诗人简介】伊迪丝·索德朗格(1892—1932),芬兰现代派诗歌的中心人物,对芬兰和瑞典的现代派文学有决定性影响。她的语言富有想象力,形式自由多变。代表作有《诗集》《九月的七弦琴》《未来的阴影》等。【经典诗歌】还乡(芬兰)伊迪丝·索德朗格我童年的树木狂喜地立在周围:噢,人类!小草欢迎我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归来。我把头埋进草里:现在终于到家了。如今我把过去的一切都置于背后;树林、堤岸和湖成了我仅有的朋友。如今我从云杉涨满汁液的树尖汲取

    初中生 2016年14期2016-09-03

  • 找寻迷失的自我
    托马斯·哈代的《还乡》是众所周知的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该书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则是性格和环境双重作用下的牺牲品。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游苔莎最终酿成悲剧的原因,身处维多利亚时期的游苔莎由于其言行不符合当时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面临着伦理困境进行了错误的伦理选择,其对我们现如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道德启示。关键词:哈代;《还乡》;性格;伦理作者简介:李杨(1993-),女,汉族,陕西省宝鸡人,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2016-08-01

  • 还乡》中“火”意象的隐喻意义
    摘 要:《还乡》围绕着埃顿荒原上男男女女的错综关系,以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在这亘古不变的荒原上,上演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故事。在灰暗、空濛的埃顿荒原中,“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给荒原中人物的情感生活铺垫了多重隐喻。通过对“火”这一意象的透析,深入挖掘作者笔下的“火”的深层含义。关键词:《还乡》;火;隐喻作者简介:陈晓华(1989-),女,汉族,广西贵港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中图分类号]: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2016-06-30

  • 还乡》中的神话原型母题解读
    650500)《还乡》中的神话原型母题解读李蓓蓓(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还乡》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在刻画女主人公尤苔莎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神话原型模式。从小说的整体情节来看,女主人公的故事安排符合“太阳——英雄”原型模式;时间安排符合弗莱的原型季节模式;从内容来看,尤苔莎惨遭社会背弃的境遇符合圣经故事中的“追逐”和“放逐”的原型母题。神话原型的娴熟运用,丰富了整本小说的内涵,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氛围,增强了《还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4-13

  • 现代知识分子的“还乡”叙事
    基于在知识分子“还乡”叙事上,二者既具有某种创作相似性,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一、对故乡的观照:启蒙立场和民间立场鲁迅是一名真正的思想革命者,他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多且篇幅短小,但大多都是惊世骇俗的。鲁迅不屑创作供人们消遣的饭后谈资,他以笔为枪,对黑暗的社会和麻木不仁的国民固执地掷出投枪,经历了“五四”运动的中国,启蒙国民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主题。鲁迅深入地剖析揭露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是现代中国黑夜中的一盏长明灯。《故乡》是一篇抒

    创作与评论 2016年8期2016-04-09

  • 论《还乡》中的《圣经》原型
    0032)论《还乡》中的《圣经》原型刘建东(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还乡》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读者可以从小说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出多处相对应的《圣经》原型。原型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原型在作品中的“置换变形”,通过一系列的隐喻形式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本文从人物原型、主题原型和意象原型三个方面探讨了《还乡》中的《圣经》原型,以增强读者对小说的隐喻和内涵深层次的理解。《还乡》;《圣经》;人物;主题;意象托马斯·哈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9期2016-03-29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还乡》“原乡世界”
    态批评视域下的《还乡》“原乡世界”章琪(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摘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危机现实迫切需要的思想批评,其批评的对象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生态,即人类文明在一定时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本文用生态主义批评视角对哈代《还乡》中的故事展开所依托的“原乡世界”展开解读。从作为“原乡”的埃顿荒原、生态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及“原乡世界”与田野三个维度对《还乡》中蕴含的生态意蕴进行挖掘,突破传统的等级思维、价值二元论和统治逻辑支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7

  • 自然和女性的哀泣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还乡》和《边城》
    性主义角度解读《还乡》和《边城》李蓓蓓(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聚焦自然和女性的命运,讽刺了当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及男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摧残,都以悲剧收尾彰显了作家对当时父权制的不满以及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关键词:《还乡》;《边城》;生态女性主义《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杰出作品。两位作家皆享有“地域作家”的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6

  • 战斗的悲观主义者 ——哈代——以《还乡》为例
    ——哈代——以《还乡》为例郭秀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哈代的作品《还乡》从现实的视角揭露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哈代也由此被认为是十足的悲观主义作家,这种定位不是很完全正确,从悲观的角度看哈代,虽说他很悲观,但不是消极的悲观,而是战斗性的悲观。本文从三方面如小人物的塑造,小人物性格和小人物命运来探索哈代在《还乡》一书中的战斗意蕴。悲观主义者;哈代《还乡》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该作品笼罩在阴郁悲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年6期2016-03-15

  • 从“窗户”的意象来看“还乡”情节下的北岛
    复吟诵的主题是“还乡”,“乡”,家乡,故乡是出生的地方,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母亲的子宫,从全人类的角度是伊甸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关键词:北岛 还乡 意向“灵魂之归宿,是自在欢乐之地。”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诗人反复吟诵的主题是“还乡”“乡”,家乡、故乡,是出生的地方,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母亲的子宫,从全人类的角度是伊甸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有人说北岛是中国目前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给予了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2期2016-01-09

  • 论哈代小说《还乡》中尤苔莎的悲剧世界
    摘要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典范,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小说之所以会用《还乡》进行命名,因为其以男主人公克林放弃都市繁华回归故乡开展教育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然而作者却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去勾勒不断抗争、一心向往逃离荒原的女主人公尤苔莎。深入探讨《还乡》中尤苔莎的悲剧世界,对于帮助读者深刻认识哈代小说的思想,了解当时英国社会对于“精神荒原”的批判和抗争,给予了莫大的启示。关键词:哈代小说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