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

  • 三峡地区寺庙景观营建智慧研究
    明。自古以来三峡地区自然崇拜、巫鬼崇拜、先贤崇拜就盛行于民间,多教合一现象普遍,宗教发展世俗化趋势明显[1],是故寺庙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寺庙的营建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地域文化与地方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2]。因此,针对长江三峡地区寺庙景观的专门研究,不但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及营建智慧,且可为寺庙遗产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也是对西南地域传统景观营建体系的重要补充。神话和宗教反映了人类最原始的生态哲学与自然观,是先民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

    中国园林 2023年10期2023-11-27

  • 近四十年来三峡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对这一区域的文化现象,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人关注,而新中国成立后,相关研究亦代有呈现。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长江三峡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来长江三峡工程全面开工,使得学术界对该区域的文化问题,特别是历史文化问题关注度陡增。新世纪以后,随着三峡考古工作的推动,一批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持续引入到三峡历史文化研究之中,研究成果出现井喷之势。总的来看,四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的三峡历史文化研究呈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3-01-26

  • 东汉中晚期三峡地区陶俑兴盛的动因考辨
    摘要:陶俑在三峡地区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尤以东汉中后期至蜀汉为盛,数量多、俑类丰富、技艺水平高,广泛的反映了当地此期的世俗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以三峡地区出土陶俑为研究对象,辅以文献印证,将陶俑的发展变化置于当地经济、文化及观念信仰的社会背景中,寻找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探讨、辨析出影响此期陶俑发展的社会因素,以期为三峡地区汉代墓葬美术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陶俑 东汉中晚期 三峡地区陶俑是汉代重要的墓葬明器,西汉时期的陶俑制作艺术以关中地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2022-07-07

  • 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华渝5号在三峡地区的引种表现
    0)马铃薯是三峡地区主要粮食、蔬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加工原料。三峡地区包括重庆市和湖北省的西部山区,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较大,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特别适合马铃薯生产。据统计,三峡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3.3万hm2,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总产量800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平均667 m2产量在1 000 kg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154 kg),也低于四川(1 331 kg)、江西(1 8

    蔬菜 2021年1期2021-01-14

  • 云间烟火是人家
    根据他长期在三峡地区的生活所见,在高高的山顶上还有许多人户。那里不仅有田地,还有清清的水源呢。只有他一个人这样说吗?明代杨慎也在一首竹枝词里,吟唱三峡山顶风光:“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提起过这个现象。从这些诗篇可见,诗人们并不是仅仅在山脚抬头望一眼的普通游客,而是曾经脚踏实地地攀登一座座山峰,亲眼目睹过这个现象,没准还曾经在山顶人家里生活过一段日子呢。要不,怎能把山上农家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描写得这样细致?为什么在三峡地区那样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2020年11期2020-12-21

  • 三峡地区“前巴文化”自然生态解析
    孤诣,接橥环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前巴文化”的摇篮,在石器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三峡地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造就了先民生业的丰富多彩,其人地关系的变化亦与区域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前巴文化”的内涵具有纳构力、奇幻性、悲剧性、延展性四大特征,汇聚为兼收并蓄的包容、纵横驰骋的想象、浓烈深厚的宗教意识、勇敢坚毅的开拓精神,成为后来巴文化的基因,并随着巴文化的扩散,影响到周边文明。先民们直面高峡深谷的锲而不舍,叠经历史的沉淀,外化為峡江人的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10-20

  •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的时代变迁。三峡地区地大物博,农业较为发达,其资源丰厚,拥有不一样的地理环境。 在古代,三峡地区是楚汉文化的聚集地,受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影响很大。别具一格得环境,促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万州处于三峡的中心地带,它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驱动了万州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三峡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与之同步及滞后的阶段性发展,更在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饮食旅游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

    炎黄地理 2020年2期2020-05-21

  • 三峡地区小微企业的营销状况与发展对策探析
    策的支持下,三峡地区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微茶厂迅速兴起。与此同时,夷陵区小微茶厂的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竞争压力大,茶叶市场环境严峻;创新动力不足,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份额占有量小;管理水平较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夷陵区小微茶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包括:转变营销观念,顺应市场需求;拓宽营销渠道,促进多元营销;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等,从而使企业走出营销困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年4期2020-05-08

  • 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玉器初探
    桂林摘 要:三峡地区考古发掘出一大批重要的遗址,出土器物相当丰富。其中,玉器的出土数量虽不算多,但也能反映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对近年来三峡地区出土玉器的形制进行分析,玉璧、玉玦、玉瑗等为常见器形,制作工艺多为磨制,钻孔技术较为发达,从这些出土玉器可以窥探玉器的整体发展脉络。关键词:三峡地区;玉器;形制;巴文化三峡考古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陶瓷器、青铜器、骨器、石器、玉器等。学术界对青铜器、陶瓷器、骨器、石器等相关研究较多,对玉器的研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4期2020-03-08

  • 体育强国战略下推进三峡地区体育文化发展 ——评《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一书,介绍了三峡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样而独特的体育形式,分析了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深入探究了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可行性,为三峡地区体育文化发展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总览全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 结合实际,强调了发展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发挥体育文化凝聚力,有利于推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提高我国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而要推动三峡地区体育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首先就要对三峡地区体育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年6期2020-01-06

  • 美术考古视野下的环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石质人像雕像研究
    59年以来环三峡地区系列人物石质雕像的陆续出土,则为我们今天研究该时期人体雕刻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进而探讨长江中上游文明产生及其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同时也使我们关于新石器时代人物雕像内涵的研究得以走出原先分布零散、数量有限的困境。一、新石器时代环三峡地区的石质人体雕像环三峡地区是以长江中上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为中心,以巫山和大巴山为主要山脉,以今重庆、湖北和陕西、四川一市三省交界处为核心,向外辐射,且沿长江流域,向湖南、贵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11-14

  • 探究三峡民俗体育的地域特征
    文献著作等对三峡地区各个地方民俗体育的开展情况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三峡地区特色的民俗体育进行观察总结。三峡地区包含了较多的民族种类,人们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民俗体育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各族人们对民俗体育的相互传播和交流,为三峡民俗体育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三峡地区  地理环境  民俗体育  地域特征1 前言在奥运会的促进下,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呈现高潮,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下,健康成了第一位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9期2019-10-21

  • 长江三峡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建设符合长江三峡地区实际的城镇体系是实现三峡水库水源涵养与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关键词】 三峡地区 生态经济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又称城镇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系列功能各异、各具特点、规模不等,既相互分工又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往往存在某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在长江三峡地区建设城镇体系,就需要形成一个以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多中心、多层次的体系格局。本文研究的长江三峡地区包括重庆市的15

    大经贸 2019年7期2019-09-12

  • 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展经济范式。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在发展思路、内容、特色方面的研究势若蜂午,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边燕燕博士的学术综述,从三峡库区生态产业体系、特色生态农业、工业生态体系、移民型生态经济构想、生态经济空间评估体系等方面精梳细耙,信息涵盖颇为宏富。周学军、于开红博士以描述统计分析法、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法、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手段,研究了三峡游客地方认同、休闲效益与满意度的正向相关关系,提出深入挖掘三峡历史文化、优化旅游线路等提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3-27

  • 宋代三峡地区的农业畲耕制度
    研究唐宋时期三峡地区畲耕的研究成果,蓝勇先生肯定这一耕作方式的经济效益,也指出其对当时的环境没有造成大的破坏[4]。任桂园先生认为,唐宋时峡江地区“击鼓焚山”,是为了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烧畲下种”中的“占卜伺雨”的仪式与之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5]。曾雄生先生认为三峡地区的畲田最具典型性[1]。笔者拟就西起重庆江津,东至湖北宜昌的三峡库区宋时的畲耕农业再作一研究。一、畲田的工具吴存浩《中国农业史》以为夏商周时代的农业生产中,火耕的盛行,与其时尚无铁制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3-21

  • 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三峡茶
    04120)三峡地区,指以长江三峡为核心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从重庆以下至湖北恩施、宜昌以及神农架林区等沿江区域。这一地区气候温和温润,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适合各种动植物繁衍生息,自然也适合茶树的生长。从现存的文献来看,三峡地区的人们种植茶树,发现和了解茶的功效、制茶和喝茶的时间都非常早,积累了非常丰厚的三峡茶文化。1 三峡茶的早期种植最早关于三峡茶的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的异体字。西汉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2019-01-06

  • 三峡茶文化旅游模式探讨
    受茶的影响。三峡地区以它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纯朴耿直的风土人情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特有的茶文化更是三峡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茶文化旅游既是该地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受到许多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共同的关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将三峡地区茶文化旅游发展成受大众喜爱的旅游模式,促进三峡地区旅游的发展。一、三峡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也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两段记载都证明茶的起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9期2018-10-17

  • 三峡地区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性研究
    生,笔者发现三峡地区显露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三峡民间体育文化是三峡地区开展的具有强烈区域特点的体育文化,同时在多民族与本土化交融发展中形成的体育文化现象。通过阅览《体育文化导刊》《体育科学》等主流期刊,以及大量近年来相关研究者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地区体育文化的互动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体育文化在科技、文化、经济中渗透与互动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学者关注,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也较为丰富。本文在借鉴许多其他研究者理论的同时,结合三峡地区体育文化特点,运用了多种

    运动 2018年21期2018-04-23

  • 三峡地区战国秦汉时期铜桥形饰考
    雪 毕显忠三峡地区战国秦汉时期铜桥形饰考娄 雪 毕显忠(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浙江宁波 315830)三峡地区地处巴楚之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存,铜桥形饰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小件青铜器,战国时期作为楚国巫觋的卜筮法器之一,悬挂于巫觋腰部或其墓内棺椁之间,多与铜铃组合使用,并在秦汉时期进一步演变发展,成为士族阶层使用的一种装饰品。三峡地区;战国秦汉;铜桥形饰铜桥形饰,又称铜璜、璜形器、璜形饰、磬形饰、马鞍形饰、桥形币等,平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9

  • 三峡柑橘乘中欧班列飘香丝路
    欧班列满载着三峡地区刚刚成熟的柑橘,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等“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40名境外客商的注视下,从宜昌东站货场缓缓驶出,奔赴俄罗斯。11月7日至10日,宜昌市举办以“香飘三峡、橘甜丝路”为主题的“2018国际柑橘采购商宜昌行”活动,邀请国际采购商实地踏勘宜昌柑橘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进行中外柑橘企业洽谈对接、参加中欧班列发车仪式,以加快三峡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三峡柑橘的国际竞争力。为确保班列顺利开行,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加

    铁道货运 2018年11期2018-01-25

  • 三峡地区摄影文化
    工程建成前,三峡地区摄影家们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自然风景方面。随着三峡大坝的筑成,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三峡地区摄影文化的关注点由自然风光向人文纪实的转变。宜昌以三峡大学、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为主,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摄影家,拍摄出了许多富有独特人文思想的摄影作品。研究三峡地区摄影文化,不仅有助于探寻三峡地区民俗文化渊源,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摄影艺术风格的形成机制以及本土的文化意义。关键词:三峡地区;宜昌;摄影文化;水利工程一、三峡水利工程对三峡地区摄影文化的影响三峡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0期2017-12-01

  • 三峡地区宋明墓葬的防腐措施研究
    洁摘要:随着三峡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三峡地区明代墓葬资料越来越丰富,本文通过研究三峡地区的明代墓葬的防腐措施,分析其防腐技术特点,丰富对三峡地区明代墓葬的研究内容。关键词:三峡地区;明代墓葬;防腐措施【中图分类号】K878.8一、三峡地区明代墓葬防腐情况三峡地区地处长江两岸,气候潮湿,降水量丰富,土壤质地大多粘硬,因此出现了对墓葬和尸体的防腐处理。这种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简单地放置防潮物发展到使用混合物封闭墓室,这种技术的成熟应与物质技术条件的进步由很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8期2017-09-28

  •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几种奇异花卉
    少寓居或经过三峡地区的文人官吏就注意到该地花草生长的独特性与地区性,在他们的诗文中记录了三峡地区花草的倩影,为后人研究三峡地区花卉生长、移植和演变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初步检索唐宋文人在三峡地区所作诗文,发现该地区在唐宋时期就存在有木莲花、锦带花、千叶红梨花、梅花及海棠花等几种奇异花卉。关键词:唐宋时期;三峡地区;木莲花;锦带花;千叶红梨花;梅花;海棠花中图分类号: S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2-0017-05三峡地区

    三峡论坛 2017年2期2017-05-30

  • 三峡地区楚系青铜器的考古发现综述
    周华蓉摘要:三峡地区地处巴楚之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存,其中的楚系青铜器是三峡地区周秦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交融情况的真实体现。文章对三峡地区周秦时期楚系青铜器的考古发现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其地理分布、器物形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楚系青铜器在三峡地区的传播轨迹以及巴楚民族交流的真实情况。关键词:三峡地区;周秦时期;楚系青铜器;考古发现中图分类号:K87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2

    三峡论坛 2017年2期2017-05-30

  • 固体潮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分析
    0)固体潮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分析李兴桥1,2,章传银2,王 伟2,杨 阳2,3,尹 财1,2,柯宝贵2(1.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2.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830; 3.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利用IERS协议上的方法和DE405星历文件,基于三峡地区CORS站和重力台站位置,计算了从2011年到2015年6月固体潮每2 h对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

    测绘通报 2017年3期2017-04-10

  • 三峡地区古代居住环境中的食虫目动物伴栖现象
    01331)三峡地区古代居住环境中的食虫目动物伴栖现象武仙竹1,2,马江波1,2(1.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重庆401331;2.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重庆401331)三峡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时令水果资源丰富,是我国食虫目动物演化的核心区之一。食虫目动物在三峡地区很早(早更新世早期)就与人类有伴栖关系。这种伴栖关系可以追溯到现生食虫目动物刚刚出现的一些种类上,如龙骨坡遗址的似毛猥(H.cf.Suilluys)、似中华鼩猥(N.cf.si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6年2期2017-01-11

  • 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降雨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
    李 博(1.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3.三峡大学 土木与建筑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降雨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夏振尧1,3, 梁永哲1,2, 牛鹏辉1,3, 许文年1,3, 高家祯3, 李 博3(1.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 湖北 宜昌 4

    水土保持通报 2016年3期2016-07-26

  • 试论三峡地区的 “毁器”葬俗
    历史研究试论三峡地区的 “毁器”葬俗封世雄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葬俗所反映的丧葬观念与人们当时所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是不同地区的先民在相似生产力水平下的共同选择。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毁器”葬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广泛,且这种葬俗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国周边后进民族的墓葬中也常有出现。在三峡地区,“毁器”葬俗主要源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该地区的传承,它与当地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社会思想意识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29

  • 山水交融五味调和——三峡地区饮食文化的生成机制与主要特征探析
    五味调和——三峡地区饮食文化的生成机制与主要特征探析罗秋雨,徐磊 (1.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402160;2.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多族群文化互动的传统以及社会大变迁和大发展等多重因素为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模塑了三峡饮食文化的平民化、社会化和神圣化特征。饮食文化是三峡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注重三峡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对促进三峡文化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28

  • 巴渝方志所载三峡地区踏碛习俗考辨
    巴渝方志所载三峡地区踏碛习俗考辨熊茂松(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踏碛习俗是三峡地区的人们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为了纪念诸葛亮而举行的各种游乐活动。此种习俗在唐宋时期曾经盛极一时,及至清中期发生流变,逐渐消失。踏碛习俗流变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三峡地区在明末清初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传承踏碛习俗的本地人大量死亡,外来移民对诸葛亮的情感已不如原本地先人那么强烈。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社会传统,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始终是传播文化习俗不可或缺的最重要载体。三峡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28

  • 试析三峡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特征及其原因
    86)试析三峡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特征及其原因王友富1,程嘉伟2 (1.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域、历史条件和民族因素使这里成为多种宗教文化的际会之地,既有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宗教信仰,又有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有逐渐中国化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是三峡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本地区人们的礼仪、伦理、思维及民风习俗,对本地区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2-14

  • 龙骨坡文化的主人
    哪里?答案是三峡地区巫山县的龙骨坡。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出现了东亚最早的人类,被誉为东亚人类摇篮。谁创造了古老的龙骨坡文化?专家认为东亚古猿的后裔很有可能是龙骨坡文化的主人。目前,龙骨坡遗址共出土3种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最早一段下颌骨出土于1985年10月,所有争论正是围绕这段下颌骨展开:1986年,考古人员发掘出第2段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这段化石已经被推测为人所有:同时考古人员还陆续在多处发现巨猿牙齿,总数达14颗。这些文化遗存,必定属于某类主人。在

    晚报文萃 2015年9期2015-11-14

  • 三峡地区山地小城镇排水体制研究
    。【关键词】三峡地区;山地小城镇;排水体制选择;1.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排水系统的特点三峡地区小城镇的排水主要是排除小城镇内的生活污水、少数的工业废水和雨水。由于三峡库区小城镇的独特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多数小城镇被迫只能组团发展,因此小城镇被划分得比较分散,居民、工业、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的排水具有分散性。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人口相对较少,一般不超过5万人,因此产生的污水也较少,工业企业种类较多,污水成分复杂,水质、水量不够均和和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0期2015-10-21

  • 三峡考古发现复原古代社会演变历史——杨华教授著《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序
    史文化底蕴的三峡地区文物发掘与抢救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及墓葬发掘报告,以及文献资料随之不断公开,一些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也在出版和发表。这些考古发掘报告、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三峡古代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和人类发展的互动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更进一步探讨、研究三峡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且使三峡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研究,逐渐向更加精细、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它使我们对于三峡社会、历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0

  • 三峡考古文化的多角度呈现——写在《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前面的话
    我们深入研究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文化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资料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种责任,尤其对我们这些身在重庆、湖北两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难免有一种清理出其中完整脉络的冲动。尽管研究任务庞杂、艰巨,但我们在面对以上资料时,虽有惶恐然更多兴奋。我们相信,我们可以用一份辛劳来履行这份研究义务并完成这份研究使命。笔者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奔走于鄂西、三峡地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为配合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笔者参加并主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0

  • 三峡地区壳幔深部界面重力反演
    的结果.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特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所在区域,该区的地壳结构和地壳稳定性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袁登维,1996;孙少安等,2002,2006;申重阳等,2004).王石任等(1992)利用1∶50万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人工测深资料对三峡地区的地壳分层结构进行了反演研究.本文在王石任等(1992)研究基础上,补充1∶20万布格重力资料和新的地震深部探测结果,进行更深入精细研究,并探索深部壳幔结构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三峡

    地震学报 2014年1期2014-12-14

  • 20世纪前半期三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考察
    环境的制约,三峡地区的人口从汉代到清中叶一直在50 ~200 万之间波动,人口密度一直在每平方千米5 ~40 人之间。在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江平坝地带,唐宋元明清前期则集中于沿江平坝与近山丘陵地带。清初以降,特别是伴随“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兴盛,大量移民的进入以及美洲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红薯、洋芋的传入,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时候,三峡地区册载户口数已达到250 万左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2 人左右,垦殖指数已达7.4%左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11-24

  • 构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枢纽的SWOT分析
    翔物流枢纽;三峡地区;综合交通运输;SWOT分析;长江航运一、三峡地区交通运输物流情况概述长江是我国水运的黄金水道,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是我国东部产业向西部推进的重要通道。三峡大坝的建成运行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中上游通航条件,自2004年以来,三峡过闸货运量以年均16.6%的速度快速增长。2013年,三峡船闸日均运行31.01闸·次,刷新其运行以来的年日均运行纪录,通过量达到1.06亿吨,同比上升15.40%,提前近20年达到设计的双向1亿吨的年通

    交通企业管理 2014年11期2014-04-16

  • 三峡:地质人的风水宝地
    史的角度看,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出露的地层除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和下统、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等部分缺失以外,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1924年,李四光和赵亚曾合作发表了三峡地区地质考察的论文,建立了三峡地区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剖面和古生代地层序列,其中震旦纪地层剖面后来经过无数地质工作者的努力,成为国际公认的震旦系标准剖面。经历了几代地质学家数十年的系统研究,目前三峡地区各时代的生物化石、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及层

    生物进化 2014年1期2014-04-07

  • 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失守与拯救
    030)一、三峡地区民间音乐概况三峡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聚集之地,据考古资料现实,在距今201~204万年的早更新世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巫山猿人的生活足迹,这比“元谋人”还要早30万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三峡地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不断丰富,三峡民间音乐也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形成中国大地上独树一帜的音乐品质,是三峡地区人民大众情感、精神、毅志、艺术的结晶。(一)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三峡地区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巴蜀音乐和荆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28

  • 基于ASTER GDEM与变点分析的三峡地区地势起伏度研究
    佳统计单元。三峡地区自西向东跨越了我国地貌上的第二和第三两大阶梯。西邻青藏高原高山峡谷,东濒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差异显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30m分辨率的ASTER GDEM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窗口分析法和变点分析法求取三峡地区最佳统计单元,对三峡地区地形进行定量分析。1 研究区概况本文选取三峡库区作为研究区域(图1)。研究区域经纬度范围为28°56′—31°44′N、106°16′—111°28′E, 行政区域包括湖北省的

    科技视界 2014年27期2014-01-09

  • 清末民初三峡地区天主教堂装饰特色研究
    地点的不同,三峡地区天主教堂表现出其独特的装饰特征:在装饰材料上,以砖为主,辅以少量的木、石和钢筋混凝土;在装饰色彩上,大多保持建筑材料的本色,以青灰色为主,整体比较朴实;在装饰题材上,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纹案;在装饰部位上,增添了中国装饰元素,如匾额等。从中可以看出三峡地区天主教堂不仅保留了西方的装饰特色,更有中国传统装饰特征,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乃至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体现。一、装饰材料的独特性教堂建筑源于西方,西方教堂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是石材,而三峡地区的天

    电影评介 2013年13期2013-08-23

  • 论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建设之嬗变
    处西南一隅的三峡地区也同样经历了社会转型。依托长江三峡水路交通和盐业资源,三峡城镇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沟通东西长江水路交通的重要据点。随着唐宋三峡古城镇遗址的不断考古发现,我们对该时期三峡城镇的发展变迁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就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建设而言,考古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经济状况得以重新审视。这一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形制,一如同时期其他地区的仓储,发生了直观的变化。与此同时,三峡地区的粮食结构也有了大的变化,仓储形制的变化是否说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阐述和描述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记录,依其载体或研究材料,可分为反映三峡历史沿革的地理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记述三峡的诗词歌赋铭记文献、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出土文献五大类。三峡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三峡文化演进的痕迹,是三峡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对此整理与研究,不仅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用,而且于三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峡;三峡文化;三峡历史文献长江三峡以其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三峡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00081)三峡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王孔敬(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 404100;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三峡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该区域有着许多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采取合理对策,加强对该区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峡地区地处鄂、渝、陕、川、滇、黔、湘六省(市)交接处,是巴文化的重要活动区域,由于该区域是我国古代西南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2期2011-08-15

  • 长江三峡地区概貌
    置示意图长江三峡地区西迄重庆,东止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界川鄂山地,在北纬29°~30°,东经106°~112°区间之内。 总面积约为5.67万平方公里,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长江干流在四川盆地东缘下切巫山山地,形成雄奇险峻的长江三峡。三峡地区包括重庆市辖涪陵地区、黔江地区、万州地区,湖北省的恩施自治州、宜昌市,共涉及20个县、市、区。总人口约1780.22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250人/平方公里,但分布不均匀。西部重庆地段人口密度大于东部湖北地段,是全

    重庆建筑 2010年1期2010-09-25

  • 三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
    66)目前对三峡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貌形态、阶地特征、峡谷特征和基于三峡水库而进行的地震、岩性等方面的研究。在三峡地区的成因分析中往往将内、外力作用因素分别进行研究,导致对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形成时间、阶地划分等都存在着较大分歧(B.Willis,1903;李四光,1924;叶良辅,1925;李春昱,1933;巴尔博,1936;李承三,1956;任美锷,1958;沈玉昌,1965;杨达源,1988,1992;吴锡浩,1989,1998;蒋复初,1998;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7-31

  • 三峡地区民间传统习俗的价值取向
    4100)论三峡地区民间传统习俗的价值取向周永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 万州 404100)三峡地区民间传统习俗,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地域小传统的差异性和丰富的伦理内涵,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道德评判标准,彰显出以农耕为核心的价值定位。此项研究对拓展三峡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地区;地区小传统;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三峡地区民间传统习俗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10

  • 三峡房屋及聚落初始研究 ——三峡地区乡土建筑及城镇历史之一
    )古往今来,三峡地区一直是巴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研究三峡地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都必须和巴人直接发生关系。早在二三百万年前,三峡地区气候温和,植被繁茂,日光充足。科学家证实,起码有几十种哺乳动物在这一带栖息。包括与人类起源十分密切的灵长类动物,诸如南方古猿、巨猿等。后来在巫山县大庙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现在150万年~200万年“巫山人”化石(图1),于是,三峡地区成为人类起源及祖先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图1 发现"巫山人"之巫山县大庙乡龙骨坡龙骨洞外观

    重庆建筑 2010年12期2010-02-09

  • 关于《三峡饮食诸题》
    的俗语,因为三峡地区的原住民历来分属川、鄂两省,惯以行政区划来称自己为四川人或湖北人,没有以“三峡人”自称的习惯。现今虽有“三峡人”的说法,那也是专指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建设人员。这些“三峡人”来自五湖四海,恐怕与“辣不辣”没什么关系。就笔者所知,当地确实有类似的顺口溜流传,如“湖北人不怕辣,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二、文中引用的我国皇帝派使臣带金银财宝出使某国,这国宰相心存歹意将“有毒”的辣椒和大麻交使臣带回,而我们却用豆腐“降”住辣椒的故事也是疑点

    读书 1998年9期199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