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 匡庐图
    荆浩《匡庐图》,立轴,9世纪,绢本设色,纵185.9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他师从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他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流传于世。《匡庐图》为荆浩创作的绢本墨笔画,距今已逾1

    金秋 2023年16期2023-11-25

  • “意境论”在晚唐五代山水画中的美学诠释
    展奠定了基础。如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关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等,皆是能体现这一美学内涵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意境;山水画;美学;张彦远;荆浩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意境也在此时的古典诗歌理论基础上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代表着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的结合。它令人回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生于意外的同时又蕴于象内。笔者考虑到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相互渗透和共生的特点,从绘画史的局限中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2023-11-20

  • 荆浩山水画风貌形成的原因探究
    平静的重要途径。荆浩身处乱世,他笔下的山水画风貌却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面貌。他通过精心构图,运用传统笔墨技法和色彩表现,将山水的壮丽之美与人类情感融为一体。因此,荆浩山水画风貌的形成意义重大,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理解,还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五代十国;荆浩;山水画;风貌一、山峻瑰奇的地域特色地貌,属自然景观范畴,它是构成山水画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和基本骨架,是山水画以形为美的特征所在。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到“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2023-10-09

  • 中国绘画欣赏(四十一)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绢本墨笔 185.8cm x 10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匡庐图《匡庐图》作者为五代时期的荆浩,唐未之后中原连年战乱,荆浩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耕自食,自号洪谷子。他擅画山水,笔下崇山峻岭,雄伟壮丽。他全面总结前人的山水画经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在此图中,他以勾、皴、染三种技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体的凹凸,又表现了物体的质感和份量,充分发挥了水墨技法的优势。后世范宽、李成、郭熙等大画家都脱胎于此。

    视野 2023年17期2023-10-07

  • 从五代画家荆浩《匡庐图》中探究历史价值
    文通过对五代画家荆浩的著名代表作品《匡庐图》的历史研究,证明了水墨丹青的评价使山水画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荆浩在现实创作当中总结了自己的绘画理论—《笔法记》,阐述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见解和技法的创新,并在《匡庐图》中体现了荆浩“图真”的绘画理念。同时荆浩以传统的老庄“自然”思想来审视山水画,强调追求物像的自然本真,在美学思想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荆浩;《匡庐图》;北派山水;笔法记;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成形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文化的自觉、艺术美学的觉醒,

    收藏与投资 2023年5期2023-06-03

  • 浅谈荆浩及郭熙画论对山水画的影响
    摘要:荆浩和郭熙分别是我国五代时期和宋朝著名的画家兼绘画理论家,其著作《笔法记》与《林泉高致》两篇画论是五代至宋朝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文章系统总结了之前的绘画经验,提出了很多有关绘画的指导性意见,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理论和绘画创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他们深刻地阐述了有关山水画技法的许多问题,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成熟。关键词:荆浩;郭熙;山水画;笔墨荆浩,字浩然,活跃于唐末到五代之间,以山水画著称于世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2023-05-30

  • “度物象而取其真” ——浅谈荆浩《匡庐图》
    750000)荆浩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取得了极为重要的艺术成就,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道路指引。荆浩所作的山水画论著《笔法记》,从多方面论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艺术标准等,其中蕴含了丰富且深刻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荆浩的传世作品《匡庐图》充分体现了荆浩对于山水画的美学体悟。关于《匡庐图》是否出自荆浩本人之手这个问题,学界仍存在不同看法。不过,即使非荆浩原作,那也是对荆浩艺术面貌的高度还原,对于研究荆浩的山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2023-01-18

  • 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价值与特色分析
    摘 要:荆浩在传承唐代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新的创作技巧与系统的绘画理论体系。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精华和结晶,对于人们深刻分析、认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绘画史具有巨大的影响。《匡庐图》集中展现了荆浩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对其进行分析,并阐述荆浩山水画《匡庐图》的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山水画;《匡庐图》;荆浩《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现了他描绘山水画的技巧,他传承了李思训的运笔技巧与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2022-05-30

  • 画论
    属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他著有《笔法记》。我将通过这篇文章来浅析荆浩的山水画艺术和著作。关键词:荆浩;艺术浅析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五代后梁画家,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2022-05-16

  • 万涓汇飞瀑,千山叠峻峰
    摘 要:荆浩,在唐末五代社会急剧动荡、战乱频发、生灵涂炭、士大夫怀才不遇的窘境下弃儒向禅,避居家山,究天地之道,穷造化之理,潜心山水画创作、研究,并进行理论总结,创立了全景式山水新模式,留下了《笔法记》这一里程碑式的山水画理论著作。荆浩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彰显了融合古今、兼收并蓄、寄情家山、求真创新的文化禀赋。这位五代时期的中原画家以自己的卓越成就、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为人们探寻中原画风的真髓提供了难得的镜鉴。关键词:荆浩;全景式山水;“笔法记”;镜鉴荆浩是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2022-03-30

  • 荆浩之“图真论”再探微
    专论《笔法记》。荆浩以“图真论”为论述中心贯穿于文章始末。历年来关于“图真论”的探讨可谓是灿若繁星,但若要追溯荆浩“图真论”之渊源,这决不仅是一家之言的高歌飞扬,而是在儒、道、释思想的共同影响之下,其个体精神的独到显现。关键词:荆浩;笔法记;“图真论”;荆浩“精神”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冯友兰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1CZWJ10);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中西艺术文化比较”(SDYKC19166)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图真论

    美与时代·下 2022年1期2022-03-03

  • 结合荆浩“绘画六要”浅谈仿生设计要素
    期的画家兼画论家荆浩创作了《笔记法》,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画从精神理念到形式风格,从材料到技法都崇尚亲近自然,非常重视意境及主观表现形式,这本就是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的外化表现。而仿生设计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仿生设计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契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

    河北画报 2021年14期2021-09-16

  • 荆浩《匡庐图》中蕴含的“卧游”思想
    产生了巨大影响,荆浩就是受其影响较大的一位山水画巨匠,他创作了山水画《匡庐图》。本文以赏析荆浩的《匡庐图》为例,阐释“卧游”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性。一张画要达到“卧游”的标准须满足两个要求,首先作画者要做到心手同一,也就是在技法方面炉火纯青,对作画对象应目会心;其次,画面必须体现“可游性”,观画者能够体会到“人入画中游”的真实感受,可以通过作画者营造的意境,读出作画者的心境乃至修养。这既是“卧游”的标准,也是中国山水画精髓的体现。关键词:卧游;匡庐图;

    收藏与投资 2021年8期2021-09-07

  • 荆浩美学思想看道家思想的体现
    摘要:荆浩是五代出众的山水画家,也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论家。其主要思想在画论《笔法记》中以“求真”“六要”等观点进行了阐述。其中无不流露着浑然天成、本真自然的哲学思想,而这思想的起始则是道。自中国山水画论发展以来,道家精神无处不在并且不可替代,在山水画论中焕发着长久的活力与精神。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道家哲学在荆浩“图真说”中的清晰显现,以绘画作品作为个例,对荆浩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通过梳理作品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透视中国山水画论“真”之本体。关键词:荆浩 《笔法记

    参花(下) 2021年8期2021-08-25

  • 荆浩对萧云从绘画艺术的影响
    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对萧云从的艺术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在萧云从1653年创作成熟时期所作《胜情遥寄图册》多幅画作中可得佐证。一、从画作题款看荆浩对萧云从的影响《胜情遥寄图册》是萧云从58岁时创作的中国画山水图册,共八幅画作,每幅都详细题有学习某位画家,其中有两幅师法荆浩,分别是第五幅和第六幅,但在“题”上对荆浩的称呼又做了区分。第五幅题“碧山寻旧图。学荆浩,癸巳夏初,访士介年兄,写此致意,区湖萧云从”,第六幅题“学洪谷子法”[2]13。题注里的一名一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16

  • 浅析荆浩《笔法记》“六要”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与影响
    摘  要: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五代画家,师从张璪。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发展的经验,将“有笔有墨、水晕墨章”的笔墨兼得、皴染兼备技法进一步推向成熟,其代表作品《匡庐图》等皆为对此特征的良好诠释。元代汤在《画鉴》中将荆浩山水称之为“唐末之冠”。《笔法记》是荆浩晚年所作的重要山水论著,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荆浩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六要”既是《笔法记》的核心理论,也是对唐代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之后如郭熙《林泉高致》以及韩拙《山水纯全集》均受其影响。故《笔法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2期2021-01-11

  • 度物求真
    山水画开始盛行,荆浩提出了“度物求真”的创作要求和品评标准。这一思想对于绘画创作时客观物象的探索及观察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法,首先是于自然中获得创作之源,在以往形神论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使绘画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了物象这一客观存在上,更是關注创作个体的内心世界,使自然、绘画和创作主体有机结合。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物象 形 “真”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经历了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逐渐盛行,发展至五代,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4期2021-01-03

  • 书北苑之狸骨,写南派之龙头 ——论荆浩与南方山水画派的师承关系
    家、绘画理论家,荆浩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在当代的画派研究成果中,荆浩往往被推为中国早期水墨山水画派——“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与领军人物。而他与“南方山水画派”的关系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归纳与阐释。就绘画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荆浩与“南方山水画派”的关系可以借由清晰的历史演进轨迹加以把握。荆浩、南方山水画派以及此派的开创者董源三者的艺术风格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继承与发展的线性逻辑关系。荆浩是这一风格演进过程的源头,董源是这一过程的纽带与画风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11-09

  • “神、妙、奇、巧”与“四势”“二病”
    张晶荆浩既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历史陸意义的重要画家,也是一位思致深刻、颇具卓识的画论家。除了前面分析的“六要”及“度象取真”等画学命题,还有若干值得我们重视的绘画美学思想。择其要者,“神、妙、奇、巧”四品及“四势”“二病”,都是与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话题,同时,也是具有特殊美学理论价值的问题。先说“神、妙、奇、巧”。荆浩在论述“六要”之后,接着谈到“神、妙、奇、巧”这四品作为评画的品第标准问题: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運成象。妙者,思经天地,

    名作欣赏 2020年4期2020-06-28

  • “度象取真”与“画有六要”
    张晶荆浩是五代时期的大画家和画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在lL冰画方面,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陈师曾、黄宾虹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评介荆浩在山冰画史上的地位:“五代之山水画有荆浩、关仝、李昇、赵幹诸家。盖画派至荆、关为之一变,是为由唐人宋之桥梁而绍南宋之衣钵者也。明王肯堂论画,谓六朝之后,至王维、张躁、毕宏、郑虔为之一变,至荆、关又为之一变,至董源、李成、范宽又一变。王世贞亦谓山水于二李一变,荆、关、董、巨再变。”(《中国绘画史》,中华书局20

    名作欣赏 2020年3期2020-06-28

  • 五代四大家之荆浩
    )    五代 荆浩五代四大家指的是中国画史上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山水画家。他们是唐以后山水画风转变的代表人物,“山水至二李(李思训、李道昭)一变,荆、关、董、巨又一变也”。 荆、关以描绘北方中原的景色为主,故曰“北方派”, 董、巨则沉浸在江南山水之间,称为“南方派”。先看荆浩荆浩(约850—911),字浩然,孟州人。五代后梁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出身士大夫,博经通史,长于文章,善绘山水。唐末五代连年战乱,避祸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

    美文 2020年5期2020-03-28

  • 北派水墨山水鼻祖 ——读荆浩《笔法记》有感
    北方山水画先河的荆浩,他是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也标志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他的画论《笔法记》对后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荆浩出生于晚唐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沁水河附近—今豫西北的济源市。为了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洪谷位于开封北部约一百多公里远的林县(唐代的林虑县),其西部大约七十多公里正是太行山脉,山势雄伟壮丽,层峦叠峰,林木繁茂,飞瀑清泉,幽深奇瑰,历代都有很多隐士隐居于此。他一方面耕作劳动,一方面观赏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常画松树山水

    大众文艺 2019年23期2019-12-15

  • 浅谈荆浩《笔法记》与现代山水笔墨
    关键词:笔法记;荆浩;现代山水笔墨一、荆浩简介荆浩,字浩然,生于唐末,河南沁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鸿鶱凤立的山水画画家,业儒,善诗古、经史。战乱之时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因而有“洪谷子”之号。他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祖师,亦是奠定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稳定地位的重要人物之一。《匡庐图》是荆浩著名的山水画作。他率先提出“有墨有笔”的要求, 开创了山水皴法,成为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鲜明里程碑。大山大水,开图千里。《匡庐图》整幅画为全景式构图,借大山大水表现出千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2019-11-12

  • 北派山水画鼻祖
    开始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更加讲究。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在绘画审美观上也是一种拓展。荆浩认为山水画应笔墨并重,才能画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意境。他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将吴道子和项容两位名家的绘画技法融合到了一起,开创了笔墨并重的技法。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书中以假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9年10期2019-11-09

  • 解析荆浩
    丽 陈冲摘要:荆浩是我国五代后的著名画家,长期在太行山隐居。因此,在画作的创作中,太行山风景成为荆浩的主要创作内容。在长时间的研究中,荆浩的太行山写生对我国山水画发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本文基于此进行分析,对荆浩的太行山写生进行分析。关键词:荆浩;太行山荆浩,字浩然,生于我国唐大中四至十年。早年喜爱画作,受到吴道子等著名绘画大师的影响,采用独特的绘画技巧展示太行山的秀丽景色。并且,荆浩师承张璪,画作有笔有墨,通过水晕染墨,展现出不同的太行山美景。荆浩的太行

    环球首映 2019年4期2019-09-10

  • 从《匡庐图》分析荆浩的绘画艺术
    :本文主要论述了荆浩在北方山水画中的地位,以及对他的代表作《匡庐图》的简要介绍,从《匡庐图》中集中展现了荆浩山水画的创作技法,他在传承了唐代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也汇集了自己的思想,使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绘画技法和完整的理论基础。荆浩的《笔法记》是中国绘画理论成熟的标志,是荆浩在亲身感受后总结出的经典理论,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事物变化的深度追求,它在美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关键词:荆浩   图真论   《匡庐图》   笔法记中图分类号:J205         

    艺术评鉴 2019年14期2019-09-04

  • 《匡庐图》:经历曲折,地位不改
    墨在画上书写下“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荆浩是五代后梁的画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唐乾符元年(874年),荆浩在开封做小官吏,在这里结识了高僧圆绍,并受圆绍邀请,为双林院画了一幅巨制的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的画壁后,名声大振。唐朝末年,战火频仍,为了躲避战乱,荆浩选择了林州洪谷山,作为自己后半生的隐居之地,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号“洪谷子”。在洪谷的数十年中,他以自然为师,一边写生一边创作。他常常站在山峰之巅,俯瞰群山,转换视角之后的他眼界更加开阔,对山水画有了新的认识

    百家讲坛 2019年24期2019-04-24

  • 墨淡野云轻
    取代文化的朝代。荆浩,生于晚唐,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他的《匡庐图》是那个时代艺术的高尚趣味,于意中归于无意,无巧无俗,本真天性,也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山水,更接近山水。尘世以外的事物即是大自然。荆浩把自己的生命情节,始终局限于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极端内心世界之中,因此他笔下的画也有一种意蕴深沉的美,怪诞空灵的美。宋代《宣和画谱》收录荆浩的山水画共有二十二幅,流传至今者如《匡庐图》(或即《山水图》)、《秋山瑞霭图》等,画幅之外究

    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5期2018-09-04

  • 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小议荆浩的《笔法记》
    710077)荆浩,唐末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宗师及理论家。因其生于唐末乱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有“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树石以自适”的记录。在长期绘画实践的同时,他也对绘画艺术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研究,承袭那个时代绘画的自然主义写实风格,总结出诸如:图真、六要、四势、四病的理论以及对自古学人的品评,著成《笔法记》一文。以下笔者将从 《笔法记》的三大经典理论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一、关于“图真论”荆浩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武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2018-04-01

  • 以道入技 ——浅析《笔法记》中的“图真论”
    荆浩的《笔法记》大约成书于公元10世纪初叶。关于《笔法记》的真伪考证,《四库提要》认为此书“词皆拙涩,依托显然”,但是台湾学者徐复观以及大陆学者俞剑华均认为,《笔法记》完全为荆浩原著,并非依托,此书原名应为《授山水笔法记》,后人省称《笔法记》。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原本遗失,副本经过画匠的传抄、文人的随意剪裁,才造成了一定的脱误。韩拙《山水纯全集》摘引的版本较之原本似较为通顺与精善。因此校释时多是参考《山水纯全集》进行点校。促成荆浩《笔法记》成书的原因是多方面

    国画家 2018年4期2018-01-24

  • 青禾男高:我们的热血高校
    来了新体验。新生荆浩(欧豪 饰)刚入学,就快速地奠定了校园老大的地位,带领着幺鸡、二饼、阿屁、谭嘉木等众多同学,与青禾男高中的、以柴田为首的日本学生形成了对抗势力。一直以来,两方之间可谓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互不干扰,互不侵犯,互相不服……然而,这种制衡在柳禾老师(景甜 饰)到来后,打破了。时值伪满洲国时期,青禾男高处于一种特殊的校园环境,上课学的是日语,平时也饱受日本学生的欺压。为了能让学生勇敢地面对今后的挑战,也为了传承中国文化,柳禾老师举办了读书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17年12期2017-12-18

  •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唐末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笔法记》的问世对山水画理论作了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图真论”及“六要”论的提出与谢赫“六法”有着自不待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谢赫;六法;荆浩;六要;异同山水画发展比人物画晚,人物画中的以形写神,形神统一,对于人物画来说,什么是“气韵”,怎样才能做到“气韵生动”?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对于山水画来说,由于作画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像人物画那样直接描绘人物来显现特定对象的精神世界和风度气质以及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两者是不

    考试周刊 2017年16期2017-12-12

  •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唐末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笔法记》的问世对山水画理论作了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图真论”及“六要”论的提出与谢赫“六法”有着自不待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谢赫;六法;荆浩;六要;异同山水画发展比人物画晚,人物画中的以形写神,形神统一,对于人物画来说,什么是“气韵”,怎样才能做到“气韵生动”?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对于山水画来说,由于作画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像人物画那样直接描绘人物来显现特定对象的精神世界和风度气质以及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两者是不

    考试周刊 2017年29期2017-12-09

  • 多少年少事,都付与青春
    日本学生踢着走。荆浩是一个注定要当老大的男生,他抽烟、打架、留寸头,一言不合就带着兄弟拼热血。有自己的街头智慧,也知道进退,明哲保身。他从与日本学生的老大柴田之间缔造的短暂和平中,明白了“井水不犯河水”的道理——我打不赢你,你也打不赢我,那大家相安无事,休养生息;我的手下做错了事,我让他道歉,你的手下做错了事,你也要让你的手下道歉。那个时候的荆浩,其实远没有长大,仗着自己的小聪明坑蒙拐骗,虽然目标是日本人,但终究做的不是多伟大的事。是时代使然,但也不得不说

    青春美文 2017年9期2017-11-15

  • 由“武”趋“文”的北方山水画
    五代后梁的大画家荆浩对张璪非常欣赏,他在《笔法记》中说:“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据宋代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曾向荆浩求画,他写了这样一首诗给荆浩:云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只要两株松。树下留磐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沙门大愚向荆浩求画,他显然深知荆浩夙昔喜好张璪的画风,因而他这首诗的末二句,差不多竟是借用被米芾记下的张璪那幅《松涧图》上的题句。他向荆

    国画家 2017年5期2017-10-16

  • “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我解荆浩其人(上)
    君恣笔踪”—我解荆浩其人(上)文/徐迅徐迅文化学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术图书策划、出版家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唐时河内郡河内县人,今河南沁阳,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有《笔法记》传世。荆浩生平记载甚简约,生卒年不详,本文考证,荆浩生于约唐文宗太和四年(830),殁于约唐昭宗天佑三年(906)。荆浩生平最早见载于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1059),后见载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宣和画谱》(1120)等,内

    中国画画刊 2017年1期2017-10-11

  • 青禾男高唯青春与热血不可辜负
    禾男高的学校里,荆浩和阿屁、谭嘉木、幺鸡、二饼四位少年在特别的校园环境中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挚友兄弟,并成为这所男高里唯一对抗校园霸凌的团体,压制了柴田等人横行霸道的校园恶行。在特殊的时代氛围里,两方势力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直到女教师柳禾的出现,平衡被打破……国产校园青春片《青禾男高》由蒋卓原执导,景甜、欧豪与日本影星黑木明纱、林遣都领衔主演,影片以校园帮派、热血对战为故事核心,塑造了一群为捍卫友情、爱情和尊严而奋起反抗霸凌的热血少年形象。导演蒋卓原意图打破以往

    电影故事 2017年12期2017-07-19

  • 者是五代后梁画家荆浩荆浩字浩然,河南济源人(一说为山西沁水),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约卒于五代(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学识渊博,长于诗文。因唐末至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他避战乱,常年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故自号洪谷子。他擅画佛像,尤妙山水,在壁画创作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他师从张璪,主张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因常年深居山林,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吸取北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12期2017-04-22

  • 浅论五代时期荆浩“图真”的绘画美学思想
    摘要:荆浩是在山水画史上一位划时代的画家和理论家,他把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推向了高峰,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和绘画思想理论影响了后代很多的画家,成为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笔者是从他的“图真”这一美学思想出发,浅论他对山水画发展上的影响。关键词:荆浩;图真;山水画;影响荆浩,唐末五代人,因当时的战乱隐居于太行山,自号洪谷子,他业儒,博通经史,能善诗、书、画,在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方面影响深远,他早年未必不想入世,施展才华,但正赶上唐末战乱,不得已隐入山林,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2017-04-10

  • 以“神”“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之《匡庐图》
    妙”“奇”三点看荆浩山水画之《匡庐图》李 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551700)五代十国时期的山水画具有着特殊的魅力,同时也是艺术家表现自身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们对于绘画的理解可以分为很多种,并且形成了很多艺术家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荆浩作为五代时期艺术家和绘画理论家,对于山水画的理解更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五代时期荆浩的山水画艺术特点为主,并且以“神”“妙”“奇”三点来分析《匡庐图》这幅作品,另外荆浩在五代时期中具有极高的艺术声誉,他将自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2017-04-08

  • “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我解荆浩其人(下)
    吴道子、王维,然荆浩拈出评曰“粗升凡俗,作用无奇”,其中或有缘由,颇堪玩味。顾况《稽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云“镜中真僧白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全唐诗》卷二六五),顾况以为道芬可与朱审、李昭道比肩。顾况,苏州海盐横山(今浙江海宁境内)人,约生于开元十五年(727),《顾华阳集序》云顾况“以寿九十四年卒”,则卒年于元和十五年(820)后。顾况信道,贞元十年(793)之后,顾况归隐茅山,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圣代为迁客,虚皇作近臣。法尊称大洞,学浅忝初真”云

    中国画画刊 2017年2期2017-02-02

  • 博雅好古,意在山水也——赏析荆浩山水画《匡庐图》
    在山水也——赏析荆浩山水画《匡庐图》李书志【摘 要】《匡庐图》不仅是一幅表现自然界万物之美的山水画,更是一幅表现文人书斋的山水画。本文主要从取法自然,赋予山水生命力;虚实相间,天然浑成;形神兼备、水墨平分秋色三个方面对《匡庐图》进行赏析。【关键词】荆浩 山水画 《匡庐图》 赏析一、《匡庐图》的作者以及内容简介《匡庐图》这幅画在作者是北方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荆浩,他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同时在画坛领域他也是杰出的理论家,《匡庐图》这幅作品突出描绘我国北方

    长江丛刊 2016年5期2016-11-26

  • 浅谈荆浩笔法记中的思与景
    30000)浅谈荆浩笔法记中的思与景李 杰(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荆浩是我国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绘画的六要,其中思与景两点为后世的绘画与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观,思的对象是景,景是思的基础,但景的“真”又离不开主体之思,荆浩以思与景二者的辩证关系来提倡画家要以具体的客观物象为基础,并结合主观的审美情趣,从而创作出赋予画家主观内涵的作品。思;景;图真1 思与景的内在意蕴荆浩是我国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绘画中的六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2016-11-26

  • 从《匡庐图》看北方派山水画风格
    北方山水画坛中的荆浩所作,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从他的《匡庐图》中,不仅在表现形式与前代山水画有创新之点,《匡庐图》不仅是一幅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更是一幅表现文人书斋的山水画,以大山大水的自然风貌,加以笔墨的肆意渲染,从中可以感受到很多北方山水画的特点。以下就来探讨从《匡庐图》中所体现出来的北方派山水画风格。关键词:《匡庐图》;荆浩;笔墨山水画;北方派山水画;风格《匡庐图》是荆浩所作,是中国北方山水画中的典范,《匡庐图》中以传神逼真的山水画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2016-10-21

  • 浅析荆浩《笔法记》中的美学思想
    41000)浅析荆浩《笔法记》中的美学思想李倩雯(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41000)荆浩是唐末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著《笔法记》一文,是对之前的山水画论的总结和升华,阐述了“图真”“六要”“四势”“四品”“二病”等的美学思想,开创了新的山水画理论体系,为后人创作发挥重大作用。荆浩;山水;美学思想中国绘画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其中关于山水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中国山水最早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一直发展缓慢,荆浩的出现使得山水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发生了改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2016-07-12

  • 旷世名画:看《匡庐图》的独特表现艺术
    的画家数不胜数,荆浩就是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中的佼佼者。在我国五代后,荆浩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不仅通晓经史,还擅长做文章,对水墨山水画创作和理论两个方面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的《匡庐图》对太行山洪谷进行描绘,这幅画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幅山水书斋,有着独特的表现艺术。我们就从《匡庐图》来分析荆浩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看《匡庐图》的独特表现艺术。关键词:荆浩;《匡庐图》;山水画;独特表现艺术荆浩的山水画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笔法记》将他的绘画理论和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2016-07-06

  • 荆浩山水画比德观
    273165)荆浩山水画比德观焦 文 倩(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比德”作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国绘画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德”即人们以自然物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隐喻、象征人的品格。荆浩的山水画深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在结构布局、骨法气势方面,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上,形成其独特的比德风格。荆浩;比德;道德图式;阳刚之气;君子人格荆浩(公元901-960年),字浩然,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河南沁水人。因退隐自耕,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2-10

  • 水墨山水之祖 ——荆浩
    墨山水之祖 ——荆浩王志伟(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1331)【摘 要】荆浩,生卒年不详(但从其一些绘画中我们可将荆浩的生年推断在850年至856年前,卒年在907年左右①),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济源(今属河南)人。博通经史,长于文章。他因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因号“洪谷子”。擅画山水,著有《笔法记》、《山水赋》、《山水节要》②。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关仝拜他为师,成为荆的关门弟子,并将荆浩的绘画理论继承发展(关于关仝的一些艺术风格在后面会进行详细介绍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2015-07-20

  • “忘笔墨而有真景”—荆浩绘画“笔墨”理论研究
    墨而有真景” —荆浩绘画“笔墨”理论研究潘富群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荆浩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其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作为荆浩绘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笔墨”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其对“笔”“墨”这两个概念作了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将两者融合为一,并提出“忘笔墨而有真景”的主张。如此,不仅丰富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绘画理论,也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荆浩;“笔墨”理论;内容;意义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0

  • 从《心印》看荆浩《匡庐图》断代真伪辨析
    高逸图》一、研究荆浩及其作品的意义——以《匡庐图》做具体案例分析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若是非要区分,有诸多风格,众多流派,其中一派为“北方山水画派”。这里所说的北方山水画派,不同于晚明董其昌提出的山水画之“南宗”、“北宗”之中的“北宗”,而是导源于荆浩,后出现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大家,至宋室南迁而结束的一类山水画风格及流派。宋室南迁之后,虽然仍有些影响,但终究是式微了。北派山水诸家大致活动于中原地带(即现在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其创作风格雄壮崇高,势大

    电影评介 2013年18期2013-09-29

  • 荆浩《笔法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100084)荆浩是唐末至五代的重要山水画家,他对唐代山水画家进行深入研究后,独创新的山水画风格。荆浩将唐代山水画向前推进,创全景式山水图式。现存荆浩的《匡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可展现他的作品“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米芾语)之特征。此作后人根据元人题诗中有“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被定为《匡庐图》,表现的对象可能不一定是庐山,而是北方太行山中的山水景象。此图皴染笔墨兼备,主峰堂堂耸立画中,高出云霄,峰峦叠障,而山下冈岭相连,溪水缓流。全画气势雄伟,开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3-22

  • 荆浩山水画论《笔法记》的美学思想初探
    459000)荆浩山水画论《笔法记》的美学思想初探黄亚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荆浩,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唐末五代人。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其画论著作《笔法记》构建了山水画的理论体系,称为中国画史上划时代著作。本文试就《笔法记》的审美意象、审美创作、审美欣赏等美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荆浩;绘画;画论;《笔法记》中国五代十国的后梁时期,河南济源出现了一位中国山水画北宗鼻祖——荆浩。这样一个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荆浩山水画的“道”与“技”
    410012)论荆浩山水画的“道”与“技”龙明盛 (湖南师大美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荆浩的绘画体系是以修养为目的以求真为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设计了一套具体的实践方法。从观念到技法,他都有很多的创新之举。今天对他的山水画艺术重新解读,对绘画未来的走向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的。五代;荆浩;山水画;观念;技法五代宋初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次发展高峰,画家们深入生活,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一系列的皴法,使得状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习

    大众文艺 2011年3期2011-08-15

  • 承前启后的五代山水艺术之北派山水
    典型。山水画经过荆浩等画家的创造,尤有新的进展。西蜀和南唐,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加之统治者对绘画的爱好和对画院事业的重视,使两个地区的绘画大放异彩,一时画手辈出,画派争妍。五代;董源;荆浩;《匡庐图》;《龙宿郊民图》五代,北宋时期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绘画领域中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五代在短暂的五十三年里中原地区却先后更换了五个王朝,并且绘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所以,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2011-08-15

  •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
    。在诸多画家中,荆浩与关同一道被认为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开创了北派山水画的新风;另一方面荆浩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笔法记》也是此一时期代表性的论著之一;荆浩对绘画功能论、本质论、笔墨论的阐发,也反映了唐宋转变的印痕。五代绘画美学思想显示出三种倾向:第一,儒生们坚持复归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强调艺术生产的政教色彩。如黄荃、顾闳中等。第二,在野文人沉迷于声色,他们重新肯定了艺术的抒情功能。如荆浩、徐熙等。第三。僧侣以及居士们感悟于动荡的生活,从而更为深刻地体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2011-08-15

  • 试析荆浩在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上的开创性
    71003)试析荆浩在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上的开创性蒋鑫(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03)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匡庐图》在表现语言和形式上相对前代的山水画有许多的创新点,他的著作《笔法记》总结出不少山水画创作独特的理论,对其后画家的创作和表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笔法记》及《匡庐图》的剖析,得出形似意义的“真”、气质意义的“真”、传神意义的“真”从荆浩开始已成为传统山水画艺术追求的较高境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2-09

  • 荆浩《笔法记》“六要”之我见
    冯 艳【摘要】荆浩是一位中国传统山水画从发展走向巅峰的重要画家和理论家。其《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文章通过对荆浩《笔记法》中“六要”的具体解析,阐述了“六要”对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关键词】 荆浩;笔法记;六要稍懂一点中国绘画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荆浩,这位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的山水画巨匠,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山水画的追求写出的那篇完整且极为精湛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并奠定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2010-09-02

  • 奇遇让我着魔
    麓的太行洪谷——荆浩故里的又一次奇遇。五代后梁的知名画家荆浩,曾隐居洪谷创作了千古名画《匡庐图》,写下了中国第一部山水画论《笔法记》。但多少年来,我一直为迟迟没有领略它的芳容 ,也为它的深在闺中人未识而感到遗憾。踏着儿时的足迹,怀着浓浓的乡情,我曾数次走进荆浩故里去寻找和发现,或在密林深处,或在悬崖绝壁,从不同的视角拍摄了家乡的一山一水。即使是一棵树、一株小花、一块石头,都充溢着生命,都涌动着灵性。更为神奇的是,在洪谷山里,我竟然发现了《笔法记》中所记载的

    大众摄影 2009年1期20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