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 盛唐茶韵在此经:漫谈《茶经
    》《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全面展现中华典籍之美。继《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文心雕龙》《越绝书》《水经注》《说文解字》《齐民要术》《千金要方》之后,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茶经》。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作为药物和饮品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茶之国、茶之乡。目前全球至少有50 多个国家种茶,120 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30 多亿民众喜爱喝茶—小小一片茶叶,不仅记录了人们生活史,更是见证了中外交流史,承托了中华文明史。茶,如

    月读 2023年12期2024-01-31

  • 茶经》中的吴地方言 ——以《吴下方言考》为考察中心
    ,并最终体现在《茶经》之中。仔细阅读《茶经》,我们可发现其中有吴地方言的表述,且不止一处。我们知道陆羽为考察茶事曾遍访各地,《茶经》中的这些吴地方言的表述,对于我们考察陆羽的访茶行踪,进而了解《茶经》初稿形成之后的修订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吴下方言考》为考察中心,就《茶经》中有关吴地方言进行简单论述。1 《茶经》中涉及的吴地方言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是一部记录吴地方言俗语的书。胡文英在书的凡例中说:“予,吴人也。习于吴音,故但注吴音。”[1]作

    茶叶通讯 2023年3期2024-01-03

  • 反映清代漳州人种茶到施茶全景 ——陈常夏《茶经》述评
    者的一篇日记式《茶经》,篇幅不长,不足400字,信息量十分丰富,反映清代漳州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贮茶、施茶的方法、几乎全景式展示当时茶人的生产劳作和泡饮全过程,也反映当时文人雅士的意趣追求,《茶经》填补了明清以来漳州茶史上的空白,其价值无论从文献学、历史学或者茶叶科学史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 《茶经》内容及其解释在《种茶》篇中,强调“种茶依山为蒸云雾之气而成也”。这就是现代版的高山云雾出好茶,在当代已成定论。现代茶树栽培学认为,在低温的环境下,茶叶

    福建茶叶 2023年4期2024-01-02

  • 茶经》的西语翻译策略研究
    0025)1 《茶经》西译的意义及其译本现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海内外人士的热情。无论是对茶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外传播,茶学典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权威的茶书,由唐代陆羽所著,被后世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它融不朽的茶学专著与经典的文学作品于一身,将看似平凡的茶事升华为一种意蕴独特的精神文化,对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体现。”[1]可以说,任何对于

    福建茶叶 2023年7期2023-08-25

  • 对《茶经》伴随文本与“话语场”的分析 ——《茶经》意义建构再分析
    530226)《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唐代和唐以前茶事和茶文化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在书中,陆羽通过独特的话语修辞策略赋予了《茶经》与众不同的特殊意涵。《茶经》的这些特殊意涵,不仅使《茶经》迥异于当时的大多数茶文化“话语”,而且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千余年的主流话语。《茶经》使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又赋予了《茶经》哪些独特的内涵,使得《茶经》具备如此大的“魔力”和影响力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内容。笔者曾经在《意指概

    福建茶叶 2023年5期2023-08-04

  • 基于CiteSpace的《茶经》姜译本研究综述
    两位教授翻译的《茶经》英译本The Classic of Tea是第一部由我国学者译介的《茶经》。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在对文献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后发现,该译本研究从出版至今存在3个主要问题:1.研究力度不足;2.研究深度不足;3.研究信度不足。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探索性展望,以期望为后续研究带来启示。【关键词】《茶经》;研究综述;CiteSpace【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2023-06-15

  • 卡彭特《茶经》英译本中茶文化术语翻译策略及启示
    0074)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内容最全面的第一部茶学典籍,其中对唐代以前茶的生产和制作工艺以及历史演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他还将采茶、制茶、煮茶和饮茶等茶事与儒释道文化中的“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紧密相连,将物质上的饮茶需要,提升到了更为深刻的儒释道文化境界。由于术语是“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1],《茶经》中的术语是中国古代茶技艺的集中体现,又负载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茶文化术语翻译对于全面迻译中国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至关重要。1974

    福建茶叶 2023年3期2023-04-14

  • 中国茶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以《茶经》为例
    记录者。本文以《茶经》为例,梳理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轨迹,探寻译介活动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以期为中国茶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度,助力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登陆世界文明舞台,彰显民族文化自信。1 《茶经》简介唐代陆羽(733—804)开创了为茶“著书立学”的先河,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该书融不朽的茶学专著与经典的文学作品于一身,后世常冠以“茶的百科全书”之称。《茶经》与日本高

    中国茶叶 2022年11期2022-12-22

  • 茶经》与“寿州瓷黄”
    1)1 陆羽与《茶经》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季疵,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茶经》是陆羽对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贡献,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中期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茶业著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陆羽在《茶经》中记述有关寿州窑的部分仅有2句话,一是“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二是“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

    江苏陶瓷 2022年3期2022-10-31

  • 目的论视角下《茶经》英译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译如代表性经典《茶经》的英译进行研究,确保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案和翻译策略,优化茶学典籍英译工作的综合效果,保障能借助文化典籍英译工作的开展提高茶文化翻译和对外弘扬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良好传播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1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翻译领域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翻译目的论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出现,具体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特殊的翻译目的就可以进行翻译。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为功

    福建茶叶 2022年3期2022-08-11

  •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茶经》“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无法绕过的经典,是该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这本“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一系列意义构建方法,使茶超越了既往的药用、食用层面,进入到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茶经》基本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塑了中国人理解茶文化的思维框架,基本确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风貌和形态,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福建茶叶 2022年5期2022-05-13

  • 陆羽《茶经》水之意象分析* ——兼论汲水煮茶与道家哲学精神
    天地精华之物,《茶经》开篇陆羽便对茶之源定义为“南方之嘉木”。“嘉”字是对茶性的赞许,故陆羽言及“茶之用”时强调“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不仅表明茶是古人“比德”的对象,人品饮之可荡涤昏昧,并产生甘露灌流、身心升华之感,更是对茶从采摘到烹饮的全过程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基本要求。影响“茶之用”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鲜叶的采摘、茶叶的加工、茶器的选择、烹茶的手法、品饮的方式等等。《茶经·六之饮》提出:“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2021-12-15

  • 陆羽著《茶经》有关问题研究
    名流交往,因著《茶经》,深谙茶道,被后人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但是,陆羽能完成《茶经》著述,离不开皎然的教诲和支持。鉴于有关陆羽的文献记载较少,有关陆羽和《茶经》的研究只能寻找蛛丝马迹,得出相对合乎逻辑的结论。笔者针对陆羽出生年和《茶经》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思路。一、关于陆羽的出生年有人依据《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1](P1957),认为“阳秋”作“春秋”用,在上元二年那年陆羽是29岁。但是,笔者在《试析有关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2021-12-15

  • 陆羽《茶经》中的美学思想浅析
    041000)《茶经》几乎涵盖了茶学的所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其书的作者陆羽醉心茶学,潜心寻找茶情、茶事,十几年的实地考察中踏遍了三十几个州,到各处品鉴水质,将一路的茶闻轶事收之笔下,采茶、制茶、煮茶的每个环节都亲身参与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再加上五年的修订删改,《茶经》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构建了中国茶学和茶文化体系。此外,他还参与了《韵海境源》的编纂,在这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文献,为《茶经》的编撰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福建茶叶 2021年6期2021-12-10

  • 茶经》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研究
    3003)1 《茶经》英译的意义我国的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时期,唐代陆羽著作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对茶文化进行系统记载的著作。作为我国茶文化的著名典籍,《茶经》有茶叶百科全书的美称。《茶经》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全面的茶叶相关典籍。翻译《茶经》,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由于《茶经》的创作时间较早,研究《茶经》内容时,需要把古代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在英译《茶经》时,需要在中文翻译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英文翻译,才能实现其中内容的

    福建茶叶 2021年9期2021-12-08

  • 茶经》与《瓦尔登湖》的契合性解读
    意义。而陆羽的《茶经》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崇尚自然、遵循规律”的生态观;“天人调和、平静淡然”的生活态度,以及“精行俭德、清心寡欲”的道德观等方面。深入剖析《茶经》的生态哲学内涵,并试图从自然观、生态观和生活观等方面,找到《瓦尔登湖》与《茶经》生态思想的契合,推动中西文化在生态学方面的沟通与互动,对当下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茶经》与《瓦尔登湖》的自然观所谓的自然观,就是指人类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态

    福建茶叶 2021年9期2021-12-08

  • 对《茶经》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的思考与探讨
    立者,他撰写的《茶经》对中华茶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茶经》的问世是中华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茶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对茶事全面总结的学科专著,它将与茶叶相关的诸多典故文献归纳在一起,对茶叶和茶饮做出了全面、详尽、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深入研究《茶经》的具体内容,总结陆羽所著《茶经》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为茶文化爱好者提供参考。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历史价值 现实意义在天门茶圣陆羽故园,可以看到晚清天门本地书法家所书写的《茶

    参花(下) 2021年11期2021-11-30

  • 茶经》哲学思想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摘   要: 《茶经》是中华传统茶文化典籍的代表,具有茶学、美学、哲学等多重价值,其对外译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在阐述茶知识的同时,《茶经》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内涵对应的文化专有项表达不可避免地成为翻译的难点。对《茶经》中的哲学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探讨翻译策略。关键词: 茶文化   翻译策略   文化专有项一、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及意义文化专有项(Culture Specific Items)的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2021-09-13

  • 茶经》跨文化传播的历程、特点与启示
    化 跨文化传播 茶经 陆羽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如果说中国人的性格、志趣、习惯可以通过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来体现,那么茶是最为恰切不过了。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以饮茶为乐事。《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从诞生至今一千多年来,《茶经》版本众多,传播范围广泛,东西方以茶为媒,碰撞出文明火花。为聚焦研究,本文对《茶经》跨文化传

    人民论坛 2021年23期2021-08-30

  • 茶典辑录诗的模因优势与跨文化表征 ——以姜译《茶经》中的诗歌为例
    文化先河之作的《茶经》中摘辑了五首魏晋南北朝的早期茶诗,其中西晋诗人左思所作的《娇女诗》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首茶诗[2],另外四首分别为张载的《登成都楼》、孙楚的《出歌》、王微的《杂诗》和杜育的《荈赋》。前四首在《茶经》第七章“茶之事”中所辑;而《荈赋》则分别在第四章“茶之器”和第五章“茶之煮”中被反复引用,形成互文传承[3],而“互文性的形成是作为文化基因的模因进行选择、复制和变异的过程”[4],陆羽为中国保留下了历史最悠久的独特元模因群,奠定了茶文化形成的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7-10

  •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茶经》英译策略研究
    【摘要】《茶经》作为承载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在茶文化海外传播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比分析了两部英译本的翻译背景,基于目的论视域下的三项原则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翻译目的导向下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茶经》英译研究提供借鉴,推动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关键词】《茶经》;目的论;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李心怡(2000-),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3640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2期2021-06-28

  • 基于“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茶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摘要】《茶经》开创了茶文化先河,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其英译本是中国茶文化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文章基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将中外译者两部最具代表性的译本作对比,分析翻译效果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期推动《茶经》乃至其他茶学典籍的翻译研究工作,助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关键词】《茶经》;英译本;翻译标准【作者简介】袁梦成(1999-),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本科在读。【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2期2021-06-28

  • 基于微型语料库的《茶经》英译本风格对比研究
    41)一、引言《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对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这部作品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科学系统地概括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学的知识和经验。中国古籍翻译是一种文化行为,对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经》的外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迄今为止,《茶经》有两个英文全译本:一部由美国学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译,名为TheClassicofTea:Origin&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6-22

  • 茶经
    祀为“茶神”。《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本书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将茶事变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宁静淡然的人生滋味。形与名茶,是生长在中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木本植物。这世间的树有千万种,草有数亿形,而茶是众植物中上天恩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茶树有的一尺高,有的两尺高,也有些生命力异常旺盛的,一口气生长了数

    全国新书目 2021年3期2021-05-17

  • 茶经》如何读出新意
    茶之基本:陆羽〈茶经〉启示》,周重林著,岳麓书社,2021。如何理解茶从一种生活需求转变为一种生活态度,探察茶的发展历史,离不开对陆羽《茶经》的解读。甫读周重林《茶之基本》,开篇便觉不俗。坊间茶书,面向大众者,每每直云避俗、出世、禅、静、雅,一旦跟风者众,不知其所以然,殊不知已入流俗。《茶之基本》前言拈出一段史料,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自述卖字换钱,需买米养家,所购之墨并不讲究,写字时,孩子在一旁玩耍哭闹,但书写还得继续下去。读至此处,不觉莞尔,尝见周重林

    南方周末 2021-05-132021-05-13

  • 茶经》精神导向下的年轻态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作为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对茶叶内蕴的精神品质有着独到的见解,仍影响着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茶叶包装作为融合了茶叶商品、文化、精神属性的物质载体,不仅要满足当代年轻人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以促进购买,也要用年轻一代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茶叶内在的精神。本文首先阐述了《茶经》中包含的茶叶精神,其次针对年轻态茶叶包装设计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在《茶经》精神导向下的设计意义,最后总结归纳了在《茶经》精神导向下的年轻态茶叶包装设计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

    工业设计 2021年3期2021-04-09

  • 茶经》典籍外译过程中 “真假朋友” 辨
    大中华文库》的《茶经》英译本时,发现了许多困扰着译者的 “陷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假朋友” 现象。一、何为 “假朋友”(一) “假朋友” 之界定“假朋友” 一词源于法语 “faux amis” ,译成英语为 “False Friends” ,属于词源学上的概念。Newmark从语言干扰的层面说明了 “假朋友” 既是译者最为棘手的问题,也给语言学习者造成了困扰[4]162。译者或语言学习者在受到语言干扰的时候会对眼前的词语产生新的印象,从而导致相同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7

  • 陆羽《茶经》的哲学思维及与湖州的密切关系*
    今,对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已经连篇累牍,研究文章也已经堆积如山。但从哲学角度研究陆羽及其《茶经》,却相对较少。本文尝试从陆羽《茶经》哲学思维的主要表现,陆羽《茶经》哲学思维与湖州的关系,陆羽《茶经》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以乞方家指正。一、陆羽《茶经》哲学思维之主要表现(一)陆羽《茶经》流露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儒家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从十几岁起,陆羽便有幸得大儒高官提携栽培,长期学习儒家著作。在其后的生活中,又多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6

  • 茶经》中茶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探讨
    化。因此,做好《茶经》和相关茶文化的英译对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对中外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译学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内容涉及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方面,内含工艺学、农学、美学、植物学和文学等文化专有项。该书中的茶文化专有项项目种类多,文化色彩

    福建茶叶 2020年5期2020-12-23

  • 从哲学角度谈陆羽的《茶经
    羽所著茶学专著《茶经》,对茶叶的生产、工艺、茶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一专著不仅为后世茶文学、论著奠定了有力基础,还在茶道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陆羽对唐朝前期及唐朝时期的茶叶理论、实践经验予以了全面汇总,并将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融入进自身的论著中。《茶经》的诞生,使过去作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饮茶行为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并展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错综交织关系,同时还体现了人们对世间万物之间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2020-12-22

  • 茶经》对中国哲学教育的启示
    系。陆羽著述了《茶经》,研究茶可谓倾尽了其一生的时间,可谓对儒释道的思想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涉猎,由此形成了其自己的“精行俭德”的茶道观。1.1 陆羽陆羽(733-804),据《陆文学自传》记载:“字鸿渐,一名疾,字李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渚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陆羽从八岁开始学禅饮茶,研习典籍,九岁学习写文章,而后厌弃禅学,从十岁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问字于学者,得张恒《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2020-12-22

  • 茶经》辞格的认知意象翻译
    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关于茶叶的第一本专著,也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和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茶经》翻译对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意思重大。作者在《茶经》中大量运用了对比、并列、对偶、排比、比喻等辞格,给中外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基于认知意象理论,考察中外学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1](收录于英国《大百科全书》)和姜欣,姜怡[2](大中华文库资助出版)的《茶经》双译本中辞格翻译所使用的策略,以期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福建茶叶 2020年10期2020-11-11

  • 趣谈陆羽《茶经》里的典故(之二)
    汉仙人丹丘子《茶经》引述《神异记》里一个关于茗事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余姚(即今浙江省余姚县)人,名叫虞洪,有一天到山里去采药,遇着一个道士牵着三头青牛。道士引导着虞洪来到瀑布山,遂对虞洪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做茶饮,常想请你送我一些茶品尝。这山里有大茶树,我可以回赠你。希望你日后煮茶,茶器里有余茶之时,就请给我吧。”虞洪因这次在山中同仙人的奇遇,就在家里给丹丘子设了灵位,常以烹好的佳茗祭祀。后来又令家人常进山里寻觅,终于获得了品位很高的大茶树。5.

    烹调知识 2020年6期2020-05-28

  • 趣谈陆羽《茶经》里的典故(一)
    徐成文陆羽在《茶经》里,博采征引历代文献、民间传说,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上自三皇神农氏,下至唐初英公徐绩等一系列同茶事相关的人物与故事。这些典故包括了帝王将相、清官廉吏、文人雅士、孤儿寡母、老妪稚子,以及神仙道士、鬼神幽灵等等。这些典故从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较扼要、系统地反映了《茶经》问世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国的先民们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茶的功用,最早开始饮茶,最早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也是最早把茶叶作为饮料商品投放市场的历史和中國古代光彩夺目的茶

    烹调知识 2020年5期2020-05-11

  • 意指概念与接合实践:陆羽《茶经》的话语修辞与意义建构*
    0226)陆羽《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史研究专家宋时磊博士认为,《茶经》提升了茶饮的文化品位,使饮茶习俗彻底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入流的情形,开创了茶文化新的空间与境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与规范。①以上参见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88—193.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评价,但是笔者认为《茶经》的重要性远非于此,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考察,《茶经》堪称中国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3-15

  • 陆羽“茶禅一味”的茶道精神
    嘉摘 要:陆羽《茶经·四之器》中介绍了唐代茶具二十四器的制作与功能,其中一件茶器具—漉水囊,蕴含着佛门禅心,在《茶经》中并没有对其中的佛学思想展开介绍。文章结合陆羽的生平经历及与佛家渊源来说明隐含在陆羽成就中的“茶禅一味”思想。关键词:陆羽《茶经》;漉水囊;佛學思想;护生《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茶学著作,作者是唐代茶学家陆羽,成书于8世纪中期,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在《茶经》中,陆羽系统总结了唐以及唐以前茶的起源利用、栽培技术、采摘手法、加工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6期2020-02-27

  • 茶经》中的养生思想
    。”[1]陆羽《茶经》记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李时珍认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又兼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2]由此可见,古人已认识到茶有助长神志、愉悦身心、解酒降火、解乏祛病、延年益寿的基本功效。人们通常说的养生,不仅指重视生命、调养身体的物质养生,还包括修身养性、涵养道德的精神养生。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到:“饮茶是一种精神上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12-27

  • 从系统功能视角看《茶经》的生态意识
    ”。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陆羽在《茶经》中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茶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诗人是怎样通过文字来表达他对茶叶的观察、体验与品茶的态度,二是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茶经》语篇中的生态意识的有效性。2.语域和语类的分析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1964年,韩礼德等对语域进行研究,提出语境因素包含三个方面:话语

    文学教育 2019年32期2019-11-27

  • 从系统功能视角看《茶经》的生态意识
    容摘要:陆羽的《茶经》在功能语言学系统已经有不同角度的讨论,主要从原文与译文的差异对比开展,但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原文进行的生态意识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进行对《茶经》的生态意识进行分析,主要从语域、语类、元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诗人是怎样通过文字来表达他对茶叶的观察、体验与品茶的态度,二是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茶经》语篇中的生态意识的有效性。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茶经》 生态意识1.引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1期2019-11-26

  • 茶经》中的贵州茶
    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陆羽曾说“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循着《茶经》的字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一一探寻其间所述诸多事物,竟然在贵州的群山村落里找到痕迹。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一生敬茶、爱茶、嗜茶。年仅21岁,便开始对茶游历考察,一路风尘,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历经数年研茶事、参茶道、记茶史,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当代贵州 2019年35期2019-11-07

  • 茶经》文化的传承
    术文化的层面。《茶经》的问世正是适应了这样的社会形势的需求。作者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自幼被僧人收养,因此他的生活体验中充满了禅机。陆羽性嗜茶,更精研制茶与煎茶,从中得出了一套理论与方法。在“立言”情结的驱使下,《茶经》系陆羽集合对茶的个人体验,串联起佛教丛林有关参禅持戒的认识,写成的一部关于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茶经》共三卷十节,约七千字。《茶经·一之源》介绍了茶树的来源、茶的名称由来、茶树生长的环境、茶树的栽培、茶饮的药理作用。《二

    书屋 2019年10期2019-10-28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茶经》英译研究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我国关于茶的典籍的代表作品,本文拟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茶经》的英译本。希望本文能为典籍翻译的探究工作和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关键词:态翻译学;《茶经》;典籍翻译一、引 言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力的重要性,因此兴起了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热潮。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品,其文化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

    大东方 2019年5期2019-09-10

  • 中国古代典籍陆羽《茶经》的外译研究
    朱授稳摘要:《茶经》作为中国古代研究茶的专著,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作为孕育《茶经》的发源地,中国应该加大对于《茶经》对外翻译的力度。本文从文化内涵方面对《茶经》进行了解读,介绍了目前《茶经》的译界情况,强调了《茶经》的文化价值,力争为《茶经》更大范围的发展推波助澜。关键词:茶;文化;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活动,更是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中国古代典籍陆羽的《茶经》于1400多年前出版,无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大国的地位,后经多人编撰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2019-08-18

  • 工地书记的“茶经
    有二十多个春秋,罗锦鸿均与路桥相伴,与茶相伴。他是一个典型的路桥人,也是一个地道的广东人。2012年6月,罗锦鸿受公司党委委派,出任港珠澳大桥CB04标项目党支部书记兼项目副经理。港珠澳大桥CB04标段,全长7.154km,由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主要负责部分深水区非通航孔桥和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的土建工程施工。罗锦鸿到任后,除了开展日常的施工及管理工作外,他办公室的茶座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被工地员工爱称为“书记茶座”。“书记茶座”犹如一块吸铁石,在

    企业文明 2019年2期2019-05-29

  • 茶经》札记(十)
    模范带头作用。《茶经·四之器》中,他如数家珍般地记录了二十四组共二十九种茶器。《茶经·五之煮》中,又详述了唐代煎茶法的全套流程。《茶经》为后人研究唐代饮茶习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从这个角度来讲,《茶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试想一下,若非精通茶叶烹煎的人,是不会对各项茶器如此熟悉的。若非亲力亲为,也不可能将煎茶法的各个环节写得如此清晰明了。陆羽的茶学,绝非道听途说,而是属于典型的实践出真知。《茶经》的珍贵之处,亦在于此。稳定的发挥与做饭不同,泡茶之事的门

    月读 2019年5期2019-05-28

  • 吟唱一本“茶经” 致富一方百姓
    方晓“吟唱一本‘茶经’,致富一方百姓”,是迈村当下真实的写照。位于江苏省丹阳市高新区的迈村,以坚定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深入探索“三农”问题,将一个只有981户村民、年户均收入不足1500元,并且负债累累的穷村,发展成年产值12亿元的富裕村、明星村,引领全村群众争做新时代“眼界更宽、胸怀更宽、路子更宽、天地更宽”的新型农民,“迈”在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一、科技创新助推特色农业发展立足“科技引领、产业带动”的工作思路,2003年,迈村从实际出发,

    唯实 2019年3期2019-03-23

  • 茶经》札记(八)
    杨多杰茶圣被称“茶博士”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记载了茶圣被“授予”茶博士这一称号的故事。文中写道:“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时茶饮初盛行。陆鸿渐(即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乃手自烹茶,口通茶名,区分指点。李公心鄙之。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此茶博士之名之始也。”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茶饮初盛行”之时。李季卿本是李唐宗室,长期生活在北方,对于茶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作为“宣慰江南”的官长,李季卿会见了前来拜访的茶学领军人物陆羽。陆

    月读 2019年3期2019-03-22

  • 茶经》札记(七)
    说古法,不妨到《茶经》中去找寻。毕竟,千年之前的方法,总算是地地道道的“古法”了吧?可是很遗憾,陆羽并不是“纯手工”制茶。《茶经》第二章,叫做“二之具”。这里的“具”不是指“茶具”,而是指“制茶的工具”。从采茶到制茶,大大小小的工具共有十五种。茶圣制茶,非但不是“纯手工”,而且需要大量的工具。对于这些制茶工具,陆羽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从材质、造型、尺寸到具体使用方法,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由此可见,茶圣陆羽不仅使用工具,而且可以说是熟练掌握。中国制茶工艺发展到唐

    月读 2019年2期2019-02-28

  • 从《茶经》英译本看茶文化传播中词汇空缺及其对策
    266580)《茶经》作为中国茶学研究开山之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典籍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译者担任其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更需要译者发扬实践精神,力求以巧妙的翻译策略最大化地消除文化传播的障碍。文化差异是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词汇空缺现象的直接原因,填补翻译的空缺和疏通文化传播的渠道需要文本背后的文化信息与译者翻译策略协同完成。1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挑战茶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早在先秦时代,茶文化就已经初具雏形,不仅有“神农尝百草,一

    茶叶通讯 2019年3期2019-02-16

  • 谈《茶经
    于8世纪的陆羽《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较完整的茶叶专著。陆羽也是以茶为内容撰写成书的第一人。《茶经》中涉及了茶叶生产、制作、煮饮、茶事等相关内容,对了解唐代及唐以前的茶业发展状况很有帮助。受历史限制,《茶经》作为时代产物也不是十全十美,应该按照辩证法的观念正确看待它,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又要看到其存在不足,这样才会推动茶文化不断发展。1 《茶经》的功绩《茶经》的写作凝聚了陆羽一生的心血。茶具的制作发明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有的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改

    蚕桑茶叶通讯 2019年5期2019-02-16

  • 茶经》札记(六)
    不起眼的第八章《茶经》中很多篇章,常常被人忽略,第八章就属于这种情况。别看它字数不少,但认真读下来的人却不多。这一章名叫“八之出”,顾名思义是讲茶叶产地的问题。陆羽生活在唐代,《茶经·八之出》自然主要反映了唐代茶产地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一章写的是唐代的情况,因此“时效性”过强,“八之出”仿佛成了《茶经》中最早过时的章节。茶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拿“八之出”当一份茶叶分布图来看,那它确实用处不大了。幸好,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八之

    月读 2019年1期2019-01-10

  • 茶经》中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探究
    830046)《茶经》[1]于公元780年问世,堪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茶僧——陆羽,字鸿渐,号桑苧翁。他一生无欲无求,坦荡无私,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因醉心茶学,遍访天下名山大川,细品各地茶叶,在游历后用心总结,撰写了有关茶叶和茶事的专著《茶经》三卷,七千余言。该著作不仅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采制的时间和方法,煮茶的用具和流程,茶的饮用和茶的相关历史记载,茶的产区及茶道思想等。同时,作者在论述中也反映出了强烈的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1 《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2019-01-07

  • 浅析陆羽 《茶经》文化渗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本文便将陆羽《茶经》文化渗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探究其可行性。1 《茶经》文化深入人心人们常说,读陆羽的《茶经》是一种享受、一种洗礼、一种修炼。这足以体现《茶经》文化的深入人心,对人们影响之大。茶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中华精神文明的内涵载体,是国人生活的享受也是文明传播的媒介。《茶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颇多。如,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发展应用中,茶文化常常会给予许多两者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启发;在人工智能的变革创新方面,茶文化也会提供多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2019-01-06

  • 千年文化文本《茶经》的翻译修辞手法诠释
    国千年文化文本《茶经》中,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俗茶风,欣赏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审美意趣,并且在进行《茶经》修辞说法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还能够促使中国传统茶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1 千年文化文本《茶经》中的茶文化思维分析千年文化文本《茶经》中汇集了中国道家、佛家以及儒家这三者的哲理思想,在参悟、精心的茶文化思维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精髓,并且在茶文化的和合态度、入世之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可以将其直接和社会相通。1.1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2019-01-06

  • 交际翻译角度看《茶经》中交际翻译策略
    467000)《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开始确立的主要标志。世界各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大都需要通过《茶经》这本著作。由于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要注重保留原本的中国元素,还要让读者能够理解《诗经》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所以写对翻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只有更好的在译文中展示中国的茶文化和传统思想,才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我国的茶文化。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模式中很重要的两种翻译模式。这两种翻译模式是由英国翻译理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2019-01-06

  • 从《茶经》英译看专有名词信息熵化
    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关于茶叶的第一本专著,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典籍。《茶经》的有效译介对“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意义重大,但目前学者们对国外译本,尤其是双译本或多译本的对比研究关注较少,且译者对译文的分析大多只停留在语篇概念意义层面[1],因此本文拟从“信息熵”视角,结合黄国文的专用名词分类法,重点鉴评探讨国内外译家Francis Ross Carpenter[2]和姜欣、姜怡[3]的《茶经》译本中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翻译过程中信息的熵化现象以

    福建茶叶 2019年7期2019-01-06

  • 从哲学角度谈陆羽的《茶经
    哲学角度谈陆羽《茶经》的意义当前,茶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了分割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饮品。而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同时还有非常多的有关茶介绍的著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学文化的专著,全文有七千余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可谓是字字珠玑,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甚至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国是茶的故乡,同样也是很多茶文化的发源地,很多研究者都对茶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茶经》的出现不仅向人们更

    福建茶叶 2019年4期2019-01-06

  • 模因跨文化传播过程的生态性解读 ——以《茶经》翻译为例
    展作一对比,以《茶经》的翻译为例进行解读,探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借鉴和互通互融。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基因学的诞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和翻译学都有影响。模因论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并被应用到翻译中,生态翻译论也是受此启发,本文将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对比解读典籍翻译。二、基因论下蛋白质合成与模因论下的典籍翻译对比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新理论,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