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

  • 结合《杂病心法要诀》探析腰痛
    九至卷四十三为《杂病心法要诀》,以《金匮要略》为基础,是清代论述杂病的专书[1]。正文为朗朗上口之歌诀,并有详细论述加以解释,全文结合临床实际,通俗易懂,为后世所传诵。腰痛是临床常见杂病,其研究在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文章在研读《杂病心法要诀》的基础上就腰痛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预后进行论述,并补充了中医非药物疗法,对于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1 腰痛概述1.1 腰痛病因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2]。根据流行病学,腰痛患病率高,转为慢性腰痛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2023-09-27

  • 杂病源流犀烛》痹证学术思想探讨※
    214000)《杂病源流犀烛》为清·沈金鳌所作,全书重在溯本追源,汇百家之说,探究病证本质,并以证论治,务求其真,是中医史中不可多得的著作之一[1]。“杂病”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其意本在概括除伤寒病以外的其他多种疾病,而本书所言杂病,涵盖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六大类共计92种疾病,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犀烛”一词源于《萤窗异草》,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自序中称:“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意指该书旨在察本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2期2022-12-26

  • 从《金匮钩玄》解读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
    钩玄》为丹溪论述杂病治疗之专著,其养阴思想贯穿于杂病治疗之中。本文对《金匮钩玄》一书进行研读,重点探讨丹溪养阴思想在杂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1 《金匮钩玄》之气血阴阳论是对丹溪养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戴思恭,字原礼,系朱丹溪的得意门生,官至明朝太医院使,尽得丹溪所传。原礼融合丹溪及自身经验校补成《金匮钩玄》一书,充分反映了丹溪治疗杂病的思想理念。书末附录专论六篇,对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2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丰富了丹溪养阴学说。1.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8期2021-11-30

  • 王寅教授应用“调畅气机法”辨治杂病临证举隅
    授在临床辨治中医杂病时,遵循中医经典理论,体现中医临床思维特点,谨守辨证论治法则,运用“调畅气机法”治疗,疗效显著。【关键词】气机;调畅气机;中医杂病;王寅【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24-0081-03Professor Wang Yin'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MiscellaneousDiseases with “Method of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12期2021-10-16

  • 王寅教授应用“调畅气机法”辨治杂病临证举隅
    维。其在治疗中医杂病方面造诣颇深,对临床所见杂病见解独到,其中应用“调畅气机法”辨治杂病,体现了中医举轻若重的治法特点,临床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笔者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馆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整理分享,以飨同道。1 中医对于气机的认识1.1 气机理论的溯源 中医对气机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340-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4期2021-03-28

  • 中医杂病新说及其经系辨证方法
    病因夹杂为病——杂病者,辨证纲领又当从何选择呢?对此,导师刘英锋教授进行了较为长期而深入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下面就对其有关杂病概念、发病特点,以及构建的相应“经系辨证方法” 等学术观点,做一扼要介绍,并列举若干笔者跟师所集的不同杂病验案,以示其指导临床运用的积极意义。5 杂病正念辨归5.1 古今杂病观念概析 “杂病”一词首见于《 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的篇章名称,因为该篇主要论述经气厥逆病证、心痛病证和喉痹、耳聋、疟病、膝痛、齿痛、腹胀、二便不通等病证的

    江西中医药 2021年5期2021-03-27

  • 杂病源流犀烛》论治男科疾病思想探微
    410008)《杂病源流犀烛》为清代著名医家沈金鳌所著述,为《沈氏尊生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本书主要论治杂病为主,设计内、外、妇、男、儿诸多门类[1]。《杂病源流犀烛》一书归纳概况了《黄帝内经》《难经》《千金要方》等自古至今诸多医家经验精粹,并且结合藏象理论、外感六邪、七情内伤等各门总结疾病门类[2-3]。同时沈金鳌长在书中条文注以自身临证经验,溯其源流,悉其证型,考其论治,分条析理,层次分明,条文完备,往往不拘泥于前人思想,独具个人特点,提出了诸多精辟的见

    陕西中医 2021年1期2021-01-10

  • 《证治准绳》健忘论治源流探赜
    其中《证治准绳·杂病》《证治准绳·类方》两书记载健忘内容丰富。对比《推求师意》所载,《证治准绳》在治法、方药方面均有继承与发展。本文从立论出处、辨证治法、选方用药、后世影响等方面予以探讨。理据医经,辨体论病,重在心脾《证治准绳·杂病》“健忘”的主体内容与《推求师意·杂病门》“健忘”所载基本一致。略有不同处在于,《证治准绳·杂病》补充了《黄帝内经》关于健忘的相关经文6条。其中包括《灵枢·大惑论》所载“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5期2021-01-04

  • 人食五谷杂粮,生百病
    下一部作品叫做《杂病记》的时候,有朋友兴奋地一拍手:“哦,你又要写医院故事了,这不是你所擅长的吗?”偏偏,这次我不愿意再写带着专业色彩的医疗故事,一心要写点“放飞”的田野故事,当然,是我所熟知的真实的田野故事。这一组田野故事是以杂“病”为主线,重点写与杂“病”紧紧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并且,以民间视角去看他们。病,形声字。字从疒,从丙,丙亦声。本义为“身体的内患”。病与疾相对,“病”是身体内患,如肺痨、肿瘤之类;“疾”是身体外患,如骨折、兵创之类。在中国文化当

    山西文学 2020年1期2020-02-10

  • 《格致余论》指导下的内伤杂病临证与调摄
    ,朱丹溪更以擅治杂病闻名于世,故后世有言“杂病宗丹溪”。对朱丹溪杂病治疗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其门人代为记载的《丹溪心法》中,然溯本必清其源,《格致余论》[1]为朱丹溪亲撰,书中所载学术思想贯穿其一生的临证实践,提出论治杂病应以“气、血、痰、瘀”为纲,所载医案篇幅虽短却篇篇锦绣,折射出的证治思想为后世肺胀[2]、肿瘤[3]、痛风[4]、不寐[5]等诸多疾病临证所借鉴,在临床应用每收奇效。按照病因、病理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参考《中医内科学》对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可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2期2020-01-11

  • 从瘀论治男科杂病验案三则
    磊摘要:男科前阴杂病病在下焦,多虚实夹杂,且病程长,缠绵难愈。从病位言,病在下焦;从病机言,多气血瘀滞,故从瘀论治为基本思路。本文列举阴囊外伤、慢性睾丸炎、慢性前列腺炎三则医案,抛砖引玉,以供参考。关键词:男科;杂病;血瘀;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72.9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2-0114-0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2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年12期2019-12-30

  • 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调中思想探析
    医大师刘祖贻辨治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刘老认为,人体五脏调和,以中焦脾胃为本,而杂病多生于脾胃,调脾胃可安五脏,故提出杂病调中思想,并结合案例予以说明。关键词:名医经验;刘祖贻;杂病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1-0112-03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年11期2019-12-12

  • 白兆芝从补脾益气论治疑难杂病经验*
    。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病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常与脾胃内伤或损伤脾胃有关,所以调治脾胃在疑难杂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白兆芝老师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成立“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运用中医传统方法,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内科疑难杂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临床擅长运用

    光明中医 2019年20期2019-03-20

  • 痰饮六经辨治初探
    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3]强调:“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将六经辨证不限于外感伤寒病证,而扩大至辨治杂病范畴。然而,深究《金匮要略》[4]发现,仲景在辨治杂病过程中,尽管强调脏腑经络,却在具体病证辨治中也潜涵六经辨治的思路。《金匮要略》中,仲景多次运用六经辨证法,其中包括杂病9种,杂病兼外感疾病5种[5]。从六经辨治视角,以痰饮辨治为例,初步诠释了痰饮六经辨治的思路,以飨同道。1 痰饮的六经辨治痰饮是由机体水液代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2019-02-16

  • 程玠《松厓医径》“杂病准伤寒治法”特色探析
    ,法宗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意,将其分为前后两集[2],前集开篇便提“杂病准伤寒治法”,主要论及伤寒诸病,并论述了六经分图论治,从六经分属病证,勾画六经辨证之图,治病合用药方等,立方用法处处可见仲景遗风,后篇则论述了内外妇儿及常见杂症总计43例[3]。清·徐玉台《医学举要》曾云“凡病不外六经,精于伤寒法,乃可通治杂病,盖杂病之规矩准绳,已毕俱于伤寒法中也。”本文主要就程氏的“杂病准伤寒治法”进行论述探析。1 伤寒本伤寒法,灵学活用仲景之道《松厓医径》前集详细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02-12

  • 由《王孟英医案》浅谈治痰
    治疗自成体系,对杂病的治疗也颇多建树。他尤其擅长用涤痰法治疗各种疾病。本文就是我对从痰症论治杂病的一些看法,还有王孟英与朱丹溪两家治痰的分析与比较。【关键词】王孟英;朱震亨;痰证;杂病【中图分类号】R2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01痰是因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的产物,若肺脾肾功能失常,则聚湿生痰。许多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都会干预津液的运化、生成、敷布生成痰。丹溪认为消除成痰之因其病而治,。因此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30期2019-02-10

  •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付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经典方剂,学习应用麻黄汤必须明确知道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并可广泛用于辨治外感疾病、内伤杂病(如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系疾病、肌肉骨节系疾病等[1])、内伤外感夹杂病。学习麻黄汤的理论思维必须条理清晰,应用麻黄汤临床思维必须有条不紊,做到理论联系临床必须环环相扣。对此学用麻黄汤必须重视以下六个问题:一、必须打破原有学习麻黄汤的固定理论框架;二、必须重新学用麻黄汤辨治各科杂病的组方思路;三、必须重新学用麻黄汤用药用

    中医药通报 2019年1期2019-01-06

  • 节日的提醒
    ,他说:“明天咬杂病。”哦,我恍然想起了这个传统小节日,即于腊月初一早晨起床前,吃些花生瓜子大豆等干果,祈愿驱除病魔,祛除百病,身体康健,五寨俗称“咬杂病”。周边神池岢岚宁武各县也过,但风行范围很小,太原、朔州便没这习俗。对于这类节日,我一向不上心,老是忘记,最用心的要数母亲。小学二三年级时,每到十一月三十,母亲都会把藏好的葵花籽取出来,用簸箕簸了又簸,扇了土、除了沙粒、去了没有果仁的茨皮,筛选出粒粒饱满的瓜子,倒入铁锅里。母亲利用午饭后的余火炒焙,从来不

    西部散文选刊 2018年11期2018-12-13

  • 杂病
    妙染上了各种疑难杂病,这些杂病困扰着村民,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话说村子里住着一个非常懒惰的张姓年轻人,人称“张小懒”。他家从不收拾,衣服一个季节一件,虱子到处都是。但张小懒不在乎,口头禅是:“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还,谁家还没有个虱子?”村子里时疫蔓延,张小懒也不例外,病得比别人还厉害,一张脸蜡黄蜡黄的,没了血色。这年正月十六一早,张小懒病恹恹地倚在自家墙根抓虱子,街上冷冷清清没几个人。远远地,走来一个道士,东看看、西看看,不知在找什么。张小懒打招呼说:“喂

    故事会 2018年11期2018-06-08

  • 导师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治疗太阳少阳并病,功效和解少阳兼解太阳之表,后世医家临证拓展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高建忠老师在临证中对柴胡桂枝汤进行加减变化,自拟“柴桂龙牡方”治疗杂病,应用于失眠、头晕、汗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疗效较好。关键词:高建忠;柴胡桂枝汤;杂病;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021-02高建忠副主任医师,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2期2018-03-19

  • 基于Apriori算法联合多元统计对《舟山医案》内伤杂病临证方药规律的研究
    、外科,以治内伤杂病著称。民间有“五劳七伤何处治,休宁遍地问舟山”之说[1],可见其声誉之盛。《舟山医案》系门人按日抄录唐氏门诊处方,经后人整理,系唐氏平日临证之原按也,案语甚简,剂量较轻。本文基于SPSS Modeler 14.1与Office 2010进行药物及其性味归经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舟山医案》中治疗内伤杂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旨在探讨唐氏论治内伤杂病的方药特色。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医案均来自《舟山医案》中关于唐竹轩论治内

    新中医 2018年2期2018-01-29

  • 古代齿病名及治法考*
    。”[10]另《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云:“齿乃睡中上下相磨有声,由胃热也。”[11]后世医家据此多从胃热论治,继而得出病中磨牙、入睡时磨牙多有热因,夜磨牙更偏于胃火旺盛的结论。除此之外,还有同样多发于小儿的蛔虫内扰之齿[4],《杂病广要·脏腑类·蛔虫》篇中写道:“腹中有块起,急以手按之,便不见,五更心嘈,牙关挢硬,恶心而清水出,及梦中啮齿者,此谓之虫痛。”[12]脐周有结块,时起时消,睡时心胸烦闷嘈杂,牙关紧闭,恶心吐涎,梦中齿。再有《吴佩衡医案》中所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1期2018-01-19

  • 秋冻冻到哪一天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格言。所谓“秋冻”,是指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应该逐渐增加衣服,但不要猛然增添大量衣服,应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秋冻一是可以提高人体的肌肉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二是能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少生病的目的。科学秋冻首先要看天时。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不明显,不需要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恰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到晚秋时节,气温迅速下降、早晚温差大,特别是秋冬交

    农家参谋 2017年9期2017-10-09

  •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方剂治疗多种内科杂病,疗效斐然。关键词:白鲜皮;咳嗽;杂病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13-03白鲜皮是临床上一味极常用的中药,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纵观临床各家医案,不外乎以其治疗湿热疮毒、风疹瘙痒之类的外科皮肤疾患。然笔者业师张喜奎教授结合其长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认为白鲜皮非但可以治疗皮科疾恙,而且在治疗多种内科杂病、疑难病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笔者有幸忝列其门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2期2017-03-04

  • 张怀亮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
    亮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闫东艳 刘贯华 杨 宁(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张怀亮;脾胃论治;内科杂病张怀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保健委员会、省卫生厅保健局特聘领导干部保健专家。张怀亮教授临床精于辨证,擅治内科杂病,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在内科杂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张怀亮教授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脾胃在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内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5期2017-01-16

  • 杂病源流犀烛》哮病证治初探
    )【理论探讨】《杂病源流犀烛》哮病证治初探王盛隆1,孙增涛2△,王 强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今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2017-01-16

  • 朱丹溪经络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论治为其辨证治疗杂病的首要原则。临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论治相结合,并将经络辨证理论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防和预后;用药方面,将分经用药与“引经报使”纳入其治疗思想,注重根据病经取药,对于痰郁杂病取经导之,对于本虚标实病患择要攻补兼施、从经入药,其治疗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代中医极具指导价值。经络论治;学术思想;朱丹溪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后人尊称为丹溪翁。 青年时专研理学, 后因其母其师苦于病痛,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2017-01-16

  • 黄九龄治疗疑难杂病经验总结❋
    】黄九龄治疗疑难杂病经验总结❋雷 枭,黄九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四川 南充 637000)通过分析儿童肝脓肿术后持续高热案、顽固恶风多汗案、麻醉意外神昏案巧治多寐案,反映了黄九龄主任医师治疗疑难杂病倡导经典的指引作用,善于明辨寒热,精于平调气机;把握主证,切中核心病机,用药精简;构思巧妙,异病同治。疑难杂病;经验总结;黄九龄黄九龄主任医师是首届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从医从教40年,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屡起沉疴,现将其治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2017-01-16

  • 《金匮要略》论治月经病的学术特色
    金匮要略》是古代杂病治疗学的典范,他在妇人病3篇中,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疾病,其理法方药具备,形成了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证治体系,奠定了中医妇产科辨证论治的基础,现将张仲景辨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色归纳如下。1 瘀血为致病关键“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8条。本文所引《金匮要略》原文均出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金匮要略讲义》),此条总论妇人杂病之成因。虚指气血亏虚,积冷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2017-01-16

  • 从《证治准绳·杂病》谈过敏性结膜炎的辨证论治
    ·从《证治准绳·杂病》谈过敏性结膜炎的辨证论治肖蕾 段俊国过敏性结膜炎是由于眼部组织对过敏原产生超敏反应所引起的炎症,其主要由I型及IV型变态反应引起[1]。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其发病率非常高,约占总人口的 20%[2],且因其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少痛苦。对此中西医提出了诸多的治疗方法,但疗效欠佳。本文作者通过学习《证治准绳·杂病》,希望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证治准绳·杂病》; 过敏性结膜炎; 辩证论治; 目痒《证治准绳·杂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7年1期2017-01-14

  • 刘英锋湿热杂病辨治经验例析※
    刘英锋刘英锋湿热杂病辨治经验例析※● 李富贵1刘英锋2▲导师刘英锋教授临证善从湿热辨治杂病,认为其湿热不仅要有轻重之别、上下之异,更要有在气在血之分。因而选方用药各有侧重,如湿重热轻,温燥为宜;热重湿轻,苦寒则妙;病位偏上,贵取芳香;病位偏下,渗利堪当;病初多在气分,汤剂易效;病久易入血分,丸散易达。杂病诊治 湿热病证 名医经验 刘英锋导师刘英锋教授,崇尚先师姚荷生先生“入伤寒,出温病”之学风,临证30余年来,善于以伤寒六经分类之规,融温病三焦卫气营血之法

    中医药通报 2017年4期2017-01-14

  • 用古方治内科杂病的刘尚义
    统、肝腹水等内科杂病,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刘尚义生于1942年,201 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刘尚义得益于学习古人的医术。1966年,刚从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的刘尚义用清代医书《幼科金镜录》里的“烧灯火”,治好了一个患中毒性肺炎的孩子。“当时我就到那个诊室去了,用捆书的麻绳找了半截,在煤油灯里蘸了一下,就在火上一烧,烧了以后吹熄了有火籽嘛,在他的人中穴,在他的两个地仓、承浆夹了一下,燎一下,然后檀中穴。因为他是个男娃娃嘛,按照我们中医的说法,老阳数是九

    金色年代 2016年10期2016-11-29

  • 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临症思维源流探析
    6)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临症思维源流探析朱沛尹天雷刘天舒朱克俭(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沙,410006)摘要文章主要探讨湖湘欧阳氏杂病临症思维形成发展之源流。湖湘欧阳氏杂病流派创始人提出寒温并重,对比思辨,开流派临症思维之肇端,第一代传承人构建了以主症辨证三法;三型二十一纲,互为纲目辨证纲领;由症入手,病证纵横结合的症证病三联诊疗体系。第二代传人则致力于各自临床或方法学领域,提出疑难杂病临床辨治和临床科研的具体原则、思路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完善和发展

    世界中医药 2016年6期2016-04-05

  • “春捂”讲究“三因制宜”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养生民谚。春天气候变幻无常,尤其是早晚与日间温差悬殊,加之多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就更觉寒冷,此时,人的衣着若不合时宜,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那么,应该怎样“捂”呢?从时间上讲,早春寒气未消,气温仍低,此时是最该捂的时候,以防“倒春寒”。依地域来看,我国南北两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在气候上差异较大,北方则要一直捂到气温稳定时为止。就人体而言,首先最重要的是捂下身,因为“寒从脚下起”,其次是捂头,头为“

    新疆农垦科技 2016年3期2016-02-20

  • 经方临证 ——桂枝汤类方
    一步挖掘张仲景在杂病治疗方面的精髓,以展示经方巨大的临床魅力。关键词:经方;桂枝汤;类方;杂病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原书所论述桂枝汤证有多条,有关张仲景运用本方的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六点: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太阳、阳明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者;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经方大家黄煌[1]把桂枝汤归结为强壮剂,指出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7期2016-02-15

  • 张磊表里虚实辨治内科杂病八法探析
    表里虚实辨治内科杂病八法探析韩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郑州 450000)表里虚实;辨证论治;内科杂病;八法;张磊我院名老中医张磊教授临证50余年,针对内伤杂病表里虚实性质施治,效如桴鼓。现论述如下,以飨读者。1 表证类轻清法:本法主要用于因风热之邪伤于头部的疾患。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伤人之高巅。热亦为阳邪,其性炎上,亦易伤于人之高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人头部疾患,轻清法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4期2016-02-02

  • 《灵兰社稿》学术特色刍议*
    》是一部中医内科杂病著作,现仅存清代稿本一部,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该书民国时期由湖南著名藏书家唐成之收藏,是一部书写工整、文字娟秀且内容丰富的中医孤善本著作。2009年曾在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丛书中收录并加以原版影印。由于发行量有限,该书不为广大学者熟悉,故从本书著者、成书、藏书情况入手,重点探讨其学术特色和主要内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灵兰社稿》;学术特色;成书情况;唐成之《灵兰社稿》系中医内科杂病类著作,据《中国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2016-01-31

  • 经常“饭困”绝非吃饱了撑的
    (广州市中医医院杂病科主治中医师)经常“饭困”绝非吃饱了撑的◎文/高三德(广州市中医医院杂病科主治中医师)病因2——血糖在抗议饭气攻心引起的困乏,与米饭有很大关系。我国的饮食碳水化合物比例很高,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很高。这样在饭后半小时左右,体内的血糖迅速上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随后又使血糖迅速下降,这会使人昏昏欲睡。高蛋白食物给胃和肝脏带来的压力都较大,而高脂食物排空慢,需较多的胆汁,因而,在摄入过多蛋白质和高脂食物之后,缩胆囊素的水平会上升,人也较易困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36期2015-03-15

  •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
    长春中医药大学《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朱柱泉 王姝琛 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中附有大量的按语,从医学及文献学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条文理解类、对比校正类、存疑待考类、方药加减说明类、引文补充删减说明类、临床经验类以及综合类。作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语从侧面反映了丹波元坚扎实的医学理论水平、高超的临床实践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重视经典原著的学习理念,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杂病广要》为日本江户时期汉方医学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26期2015-01-27

  • 经方中桂芍配伍应用规律分析
    感证、血证及其他杂病中多等量应用,在脾胃病中芍药用量均倍于桂枝;加入其他主药为与桂枝和(或)芍药药性、功用相近的药物,或根据主要兼证添加的药物如麻黄、葛根、当归、吴茱萸、牡丹皮、细辛等。桂芍组合;配伍;应用规律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经方中用到桂芍这个药对且有一定的规律性,为系统总结现查阅《伤寒学》[1]与《金匮要略》[2]两本书,找到应用到此药对的33方。为更好地考察桂芍的临床作用,故查看原文并参考相关条文析义、方药分析,选出以桂芍二者为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2015-01-25

  • 郭立中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辨析方法❋
    29)郭立中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辨析方法❋刘新学,张瑾枫,贺晓婷,朱叶萍,郭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郭立中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真寒假热证并非只有在疾病危急关头才出现,而在慢性杂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病中亦普遍存在,因此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辨析疑难杂病真寒假热证的方法。首先全面细致地认识所有症状,分清证候是否有寒热独自分布特点,留意证候之间有无寒热矛盾情形;证候表现复杂迷离时,抓特异症以断寒热真假;寒热症状真假疑似时,舍症而以舌脉为凭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5期2015-01-24

  • 《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
    0204)《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时至今日其书名一直未有定论,而存在《伤寒杂病论》和《伤寒卒病论》两种说法。一本书不应有两个书名,本文对《伤寒杂病论》目前存在的书名加以分析。1 伤寒的涵义要对《伤寒杂病论》书名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弄清“伤寒”的涵义。在中医学中,伤寒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已成共识。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狭义伤寒为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简明中医辞典》解释伤寒除上述两种涵义外,还指伤于寒的病因。伤寒广义狭义之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2014-12-01

  • 新世纪经方治疗妇产科疾病回顾(三)——妇科杂病
    00031)妇科杂病是指不属于经、带、胎、产范畴的疾病,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于妇科杂病临床证候不同,病因病机各异,并且病情多变,临床治疗较为复杂。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尤其重视对杂病的治疗,经方对于妇科杂病也有诸多优势。本文对新世纪以来,经方治疗妇科杂病的报道进行回顾、总结,为临床治疗妇科杂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疗效。1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的主要病因是脾虚失运,水湿停留,肝郁气滞,瘀血内停,气、血、痰、水相互胶着,聚于冲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1期2014-02-05

  • 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
    、“劳伤解”、“杂病解”等篇中,提出“贵阳贱阴”的学术观点。反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指出:“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六气解·太阴湿土)。强调阳气为人身之本,“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劳伤解·阳虚),临证多从阳衰、水寒、土湿、木郁立论,治疗主张补火扶阳,顾护阳气,多用甘草、茯苓、桂枝、干姜等温补药。在《四

    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2014-01-25

  • 浅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外治法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外治法● 牛 锐仲景治病将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运用,按需结合,方法变换皆因证治需要而定。《金匮要略》在妇人杂病中更是运用了多种外治法剂型,辅助药物直达病所,取其速效。笔者通过梳理妇人杂病篇章中坐药、沥洗、烙之三种外治方法,以启迪后世医家不断研制新的药物剂型,用于临床。金匮要略 外治法 妇人杂病《金匮要略》是一部蕴含了多种治法,融内外并治于一体的治疗杂病的专著,其中的内治法、外治法有着殊途同归之妙。仲景治病不拘泥于一法,而是将针刺、艾灸、药

    中医药通报 2014年3期2014-01-24

  • 研究《金匮》数十年,著述心得说精华 ——陈国权先生《精华理论话金匮》读后
    为,前者侧重内伤杂病,以脏腑辨证为主;后者论述外感病,主要用六经辨证。陈国权教授从30多年之前开始,热心研究《金匮要略》,得出了很多不同于前人的独特认识,他说:“教研《金匮要略》不久,即发现中医界流传的一些‘口头禅’经不起源于实践的《金匮要略》理论的推敲、检验,或曰不符合《金匮要略》的理论。如说《金匮要略》所论是‘内伤杂病’、治杂病‘以扶正为主’、‘不通则痛’、‘痛无补法’、‘肾无实证’及‘久病必虚’等等。这基本上都是认识上的偏颇所造成的。”陈先生提出的这

    中医药通报 2014年3期2014-01-24

  • 内伤杂病从肝防治探析
    37017)内伤杂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七情、饮食、劳逸失调等,其中除先天因素外,其他后天因素都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肝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兹就肝的生理、病理及肝与各种内伤杂病之间的关系分述于下。1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调节气血情志1.1 调节气机 气机是气的运动变化,升降出入是其基本形式。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体内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肝位居中州,灌及四旁。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

    世界中医药 2013年1期2013-08-15

  • 《伤寒论》六经辨证本质探析
    0120)《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是一部阐述外感及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后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整理为《伤寒论》,论述杂病部分编撰为《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更是开创系统辨证论治的先河,但张仲景未明说六经的由来及实质,于是历代医家力求探明真相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者闲暇之余,研习《伤寒论》及《内经》,试探求六经本质,也略有所感。简述如下。1 仲景著书的背景、目的及当时的疾病谱《伤寒杂病论》自序有云“余宗族素多……其死亡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3-31

  • 论《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辨证方法的贡献*
    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辨证方法的贡献*曲丽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上海 201203)对《金匮要略》所论及的各种内伤杂病辨证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具有多元化,辨证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除了《伤寒论》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外,张仲景还首创了病证结合、汤方证结合的临床辨证治疗方法以及病脉证合参和以方测证的学习训练方法。金匮要略;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病证辨证;汤方证辨证辨证是中医治病特色之一,其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随中医临床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2012-01-25

  • 宋金元伤寒学发表攻里治法形成、扩大与消解的历史考察*
    表攻里原则在金代杂病中的应用扩大北宋伤寒家构建的表里证治体系,以其完备的因、机、证、治、方体系而成为当时其他疾病(杂病)诊治效法的典范。金元医家认为,《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其中诊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可以推广到杂病。如刘完素称其“然虽所论未备诸病,仍为要道,若能以意推之,则思过半矣”[3]。张元素云:“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4]”而这个“取法仲景”的实质,是将北宋表里诊治体系中包含的思想与方法,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3期2012-01-25

  • 《金匮要略》之外邪致病说
    0021)《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原著由于战乱亡佚,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论述外感病的《伤寒论》和我国现存最早的论治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古代历来医家多认为《伤寒论》中所述疾病的病因为六淫外邪,而《金匮要略》所载杂病的产生多系内伤,“伤寒是感邪为患”,而“金匮多因内伤,本脏自病”[1]。然感受外邪亦可引发杂病,此为张仲景发病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原文,书中论述由于感受外邪而致的杂病为数众多,如痉病、湿痹、暍病、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2011-04-13

  • 月经排邪治疗妇女杂病理论初探
    一种中医治疗妇女杂病的方法。月经是妇女特有的重要生理现象,中医认为其主要成分是血,虽然分泌排出月经的器官是胞宫,但是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密切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月经的正常与否既是妇女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妇女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病理反应的窗口,我们在临床体会到,利用月经排出的时机也是祛除妇女体内病邪的方法之一,如果运用适时得当,在治疗妇女杂病方面能收到显著效果,现对其理论依据探讨分析如下。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多种祛除邪气的

    陕西中医 2011年6期2011-04-13

  • 新 书 邮 购
    的《名医巧治疑难杂病、怪病》、《中国传统医学特色诊病法大全》两书已出版,《名医巧治疑难杂病、怪病》约55万字,汇集了从战国时名医扁鹊,汉代张仲景、华佗,清代叶天士,现代名医施今墨等历代数百名名医应用针药疗法、心理疗法、自然疗法、外治疗法,治疗数千例疑难杂病、怪病的经验。《中国传统医学特色诊病法大全》约52万字,汇集了从战国名医扁鹊到现代名医施今墨等数百位名医用望、闻、问诊的方法诊断疾病的经验。以上两书可供医学爱好者、医师及卫生院校的学生们阅读、收藏,阅读本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7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