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蚜

  • 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476800)麦蚜对河南乃至全国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大。麦蚜喜干怕湿,其发生与气候回暖有关,该因素不易防控,尤其是河南降水量少,当小麦拔节后就容易发生麦蚜虫害,到乳熟灌浆阶段,麦蚜猖獗,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麦蚜流行过程中,会携带其他病毒在田间扩散传播,加重小麦病情。为保障小麦稳产丰产,河南地区的小麦麦蚜防治工作刻不容缓。1 河南小麦种植概况河南省整个境域处于暖温带,但与亚热带相接,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气候复杂,是小麦种植的适宜地域。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3期2022-11-25

  • 青海东部地区燕麦蚜虫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810016)麦蚜俗称蜜虫,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1]。麦蚜是为害麦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会造成小麦产量减少10%以上。麦蚜的繁殖力强,在环境温度适宜、食物充足时可进行孤雌繁殖,又因其生活周期短,导致该虫在发生期数量庞大,爆发频率高,防治难度大。我国主要燕麦蚜虫有4种,分别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ane)、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padi)以及麦无网长

    青海农林科技 2022年3期2022-09-26

  • 考虑气候因子的麦蚜种群结构方程模型与其简化模型的比较
    受虫害影响,尤以麦蚜最为严重[12].针对麦蚜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研究,赵惠燕等[13]于1987—1988年连续两年进行了麦蚜开放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拔节以后蚜量开始增长,到灌浆期前增加得更快,蜡熟期开始下降.赵惠燕等[14]在对麦田麦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麦蚜种群尖角突变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麦蚜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气候因素是病虫系统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病虫害的承载物(作物)、天敌等是病虫系统的另一类重要组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8-10

  • 我国麦蚜抗药性及研究现状
    830091)麦蚜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我国麦蚜主要包括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2019年Jiangetal.通过基因组测序认为该麦蚜在我国应为荻草谷网蚜Sitobionmiscanthi,由于在过去文献中普遍沿用,本文仍以麦长管蚜进行综述)、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W

    环境昆虫学报 2022年3期2022-07-14

  • 基于指标模型的河北省小麦蚜虫气象预警预测系统研究
    三位[2]。而小麦蚜虫是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虫害[3-6]。近年来,小麦蚜虫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虫害之一,几乎连年发生,严重时小麦产量损失达40%~50%。研究表明,气象条件几乎是所有大范围暴发性、流行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的关键因子[7],其中,温度、湿度则是影响麦蚜种群数量的重要气象因素[8,9]。在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麦蚜发生消长起主导作用,有利的外部气象环境条件一旦出现,就可以快速暴发成灾。因此,基于气象条件建立预警预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8期2022-05-23

  • 我国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进展
    ,以及发挥天敌对麦蚜的控害作用等化学农药减施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减药增效效果。本研究对这些减药技术措施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及小麦高产丰收中发挥的减药增效作用进行了综述。这对于进一步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推广应用绿色减药技术,进行小麦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和小麦安全生产,实现降低农药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 小麦抗病虫品种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减药作用1.1 小麦抗病品种及其减药作用中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包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5-18

  • 小麦穗期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
    麦穗部可有效防控麦蚜。另外,结合抗旱浇水,可将藏匿于麦根和土缝隙中的麦蜘蛛淹死。2.物理防控(1)草把诱黏虫卵 在盛蛾期,用10根左右的稻草对折扎成小把,将口朝下捆在高于麦株10~15厘米的木棍上,每亩插10把左右,可诱蛾产卵。隔7~10天换把一次,换下的草把立即销毁。也可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比为酒∶水∶糖∶醋=1∶2∶3∶4,并加适量的敌百虫药剂。(2)悬挂黄板诱杀麦蚜 利用有翅蚜有趋黄的特性,在麦蚜成虫盛发时在高于麦株10~15厘米处悬挂黄色粘虫

    新农村(浙江) 2022年4期2022-04-02

  • 鲁西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為了进一步探究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控措施。2017—2019年在德州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了小麦蚜虫在本地区的发生动态,探究了不同的种衣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评价了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麦蚜种群数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达到高峰;4种种衣剂对小麦穗期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含有杀菌成分的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的耕地处理对小麦灌浆期的蚜虫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深耕可显著减少小麦拔节期纹枯病的发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3期2022-03-04

  • 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摘要 对种衣剂在麦蚜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在93.0%以上;麦蚜进入减退期(小麦乳熟期),防效仍在87.2%~ 91.0%。种子包衣可以控制小麦全生育期的蚜虫危害,省药、省工、省时。对种子发芽率、小麦分蘖、千粒重均有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关键词 麦蚜;种衣剂;小麦;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 S 435.12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2-0154-03doi:10.3969/j.i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期2022-02-19

  • 考虑气候因子的麦蚜种群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害的影响,其中小麦蚜虫是主要害虫之一,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1].在自然条件下,麦蚜种群的生长状态受到各种气候因子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均会改变蚜虫种群的繁殖力、生命期望和繁殖贡献值以及有翅蚜发生率等,进而影响麦蚜种群发生发展规律[2-5].因此,探讨主要气候因子对麦蚜种群状态的影响并及时防控,不仅可以减少蚜虫造成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损失,而且对虫害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国内外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6].目前,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2-01-10

  • 科学家首次揭示次级共生菌介导小麦蚜虫抗药性机制
    创新团队首次揭示麦蚜优势种——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Hamiltonelladefensa提高宿主蚜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该研究团队通过对全国小麦种植区麦蚜优势——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多样性分子检测及其功能研究基础上,发现感染防御性次生共生菌H.defensa的蚜虫适应性明显增强。该研究结果为揭示蚜虫抗药性产生的机制提供新思路。同时,在害虫综合防治过程中害虫种群内共生菌的潜在影响应予以关注。(陈巨莲)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新农村(浙江) 2021年8期2021-11-30

  • 烟蚜茧蜂对麦田蚜虫的防治效果
    叉蚜、麦长管蚜等麦蚜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4],麦蚜常年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大发生年份超过30%。由于麦蚜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较短的生活周期,爆发频率较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5]。生产上麦蚜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6-7],但过多依赖化学农药易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强以及天敌数量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8]。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来抑制害虫在田间的种群数量。烟蚜茧蜂(A.gifuensis)和燕麦

    烟草科技 2021年7期2021-07-28

  • 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类群动态变化
    减产[1-4]。麦蚜排泄的蜜露覆盖在叶片表面形成霉污,影响小麦光合作用,进而阻碍植株生长,直接和间接危害小麦并最终造成减产和影响品质[5],同时麦蚜还能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大麦黄矮病毒病最为严重[6-7]。麦蚜具有繁殖速度快、发生世代多、种群密度大等特点,严重为害和影响我国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巨大威胁。目前,生产上麦蚜的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而长期频繁的大量、不合理的使用杀虫剂不仅形成害虫的抗药性和再猖獗,也会产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7期2021-07-20

  • 水杨酸甲酯防控麦蚜的田间应用探讨
    产量的一半以上。麦蚜主要包括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和无网长管蚜,其以成蚜、若蚜刺吸小麦叶、茎、嫩穗汁液,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并传播病毒。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增加,冬小麦种植中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确保增产增收的绿色防控手段开发成为植保工作的热点。因此有必要探讨水杨酸甲酯应用在冬小麦田防控麦蚜的可能性。1 试验时间和地点1.1 试验时间2018年10月13日播种,11月8日冬灌。2019年小麦返青后于4月2日、4月16日、4月30日、5月1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3期2021-04-14

  • 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研究进展
    朱勋摘要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一类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种植区。2016年-2018年我国麦蚜总体偏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杀虫剂类型之一,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以及近年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的主要进展。关键词 :麦蚜;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抗药性中图分类

    植物保护 2021年1期2021-03-12

  • 10%噻虫·高氯氟悬浮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苗期至收获期均有麦蚜危害,以小麦生长中后期危害严重,其中又以穗期危害最重。麦蚜除了直接刺吸小麦汁液,还能传播多种麦类病毒,造成病害流行及分泌蜜露引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植株长势减弱、千粒质量下降、萎蔫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本试验通过大面积示范,了解在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近的情况下10%噻虫·高氯氟悬浮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和方法(一)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临颍县杜曲镇麦蚜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12期2020-12-23

  • 虞城县小麦蚜虫发生现状、原因及综防措施
    (一)危害症状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一般历经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等不同蚜型,以无翅和有翅胎生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危害最重。麦蚜以成虫、若虫刺吸麦株嫩叶、嫩茎、嫩穗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发棵减少,重则全株枯死矮化。麦穗被害后,影响小麦灌浆,籽粒不饱满,减低产量,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造成更大的损失。麦蚜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二)危害习性小麦蚜虫在虞城县发生10~2

    河南农业 2020年4期2020-12-18

  • 10%噻虫·高氯氟悬浮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苗期至收获期均有麦蚜危害,以小麦生长中后期危害严重,其中又以穗期危害最重。麦蚜除了直接刺吸小麦汁液,还能传播多种麦类病毒,造成病害流行及分泌蜜露引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植株长势减弱、千粒质量下降、萎蔫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本试验通过大面积示范,了解在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近的情况下10%噻虫·高氯氟悬浮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和方法(一)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临颍县杜曲镇麦蚜

    河南农业 2020年12期2020-12-11

  • 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麦蚜防治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药方式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喷雾为对照,比较分析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下,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吡虫啉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防治效果和较长持效期,一次处理即可将整个麦蚜发生期的种群数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效90.82%以上,且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与常规喷雾处理相比,平均每667m2增产率可达5.64%~12.44%。关键词:吡虫啉;麦蚜;防治效果;产量中图分类号:S-3       文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8期2020-10-29

  • 临清市近3年小麦“两病一虫”发生概况和防控对策分析
    白粉病、条锈病、麦蚜“两病一虫”是主要病虫害,其发生与防治情况对小麦产量及品质有非常大的影响。经对临清市近3 a小麦病虫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为防好“两病一虫”奠定了基础。1 “两病一虫”发生概况及原因分析1.1 麦蚜1.1.1 麦蚜发生概况调查根据NY/T 612-2002小麦蚜虫调查规范,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蚜量调查,每点50 株;百株蚜量超过500 头,每点改为20 株;从小麦返青至乳熟期,每5 d调查1次,百株蚜量达300头,每3

    广西植保 2020年3期2020-10-19

  • 虞城县小麦蚜虫发生现状、原因及综防措施
    (一)危害症状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一般历经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等不同蚜型,以无翅和有翅胎生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危害最重。麦蚜以成虫、若虫刺吸麦株嫩叶、嫩茎、嫩穗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发棵减少,重则全株枯死矮化。麦穗被害后,影响小麦灌浆,籽粒不饱满,减低产量,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造成更大的损失。麦蚜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二)危害习性小麦蚜虫在虞城县发生10~2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4期2020-04-17

  •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武汉地区常见麦蚜蚜种鉴定
    分析武汉地区常见麦蚜蚜种的遗传组成,探讨基于COI基因序列作为常见麦蚜蚜种分子鉴定的可行性,为田间麦蚜的有效识别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武汉市田间和实验室培养的3种麦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扩增其COI基因后进行测序,并进行遗传距离检测及聚类分析。【结果】3种麦蚜COI基因片段核苷酸组成中碱基C和G的总含量低于碱基A和T的总含量,其中含量最低的碱基为G,具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不同麦蚜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0.010,种间遗传距离约是

    南方农业学报 2019年8期2019-09-10

  • 几种小麦拌种剂对麦蚜、麦蜘蛛的防控效果试验研究
    县主导粮食作物。麦蚜、麦蜘蛛是社旗县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害虫,具有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为害减产重等特点。由于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防治小麦病虫害力量比较薄弱,往往导致麦蚜、麦蜘蛛因防治不力造成严重减产损失。近年来,社旗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小麦高效拌种剂和种衣剂拌种技术防控麦蚜、麦蜘蛛,为筛选出对麦蚜、麦蜘蛛防控效果较高的拌种剂和种衣剂,2017—2018年,社旗县农业局对5种拌种剂或种衣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6期2019-09-10

  • 阿维菌素与3种化学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
    氟啶虫胺腈复配对麦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有效成分比3:1,13:9,1:2,1:4,1:7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8.2,152.6,132.2,156.2,157.3,最佳配比为1:7,其LC50为O.485“g/mL;阿维菌素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15:1,5:2,1: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55.3,198.9,139.1,最佳配比为5:2,其LC50为0.255ug/mL;阿维菌素与氟啶虫胺腈有效成分比2:1,1:3,10:19,其共

    植物保护 2019年2期2019-07-23

  • 噻虫嗪对田间麦蚜种群防控效果与残留消减动态的关系
    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 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药后1

    植物保护 2019年1期2019-06-11

  • 几种小麦拌种剂对麦蚜、麦蜘蛛的防控效果试验研究
    县主导粮食作物。麦蚜、麦蜘蛛是社旗县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害虫,具有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为害减产重等特点。由于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防治小麦病虫害力量比较薄弱,往往导致麦蚜、麦蜘蛛因防治不力造成严重减产损失。近年来,社旗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小麦高效拌种剂和种衣剂拌种技术防控麦蚜、麦蜘蛛,为筛选出对麦蚜、麦蜘蛛防控效果较高的拌种剂和种衣剂,2017—2018年,社旗县农业局对5种拌种剂或种衣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

    河南农业 2019年6期2019-06-05

  • 区域农田景观格局对麦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非作物生境促进了麦蚜种群的增长[25],但关于农田景观格局对蚜虫种群影响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另外,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田间尺度下的农田周围非作物生境类型的比例和面积对天敌与害虫的影响,而在大尺度的区域农田景观下,各种生境的面积比例、形状和空间布局景观等特征对天敌与害虫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少。图1 山东省土地覆盖类型与取样点分布图 Fig.1 Land use map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sites in Shando

    生态学报 2018年23期2019-01-18

  • 基于Allee效应的麦蚜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析与控制
    魏雪莹等人研究了麦蚜种群模型的突变控制,利用控制器使麦蚜种群的数量下降[2].李文霞、许洪建等人建立了食饵含Allee效应的最优捕获模型,利用Pontryain最大值原理确定了最优捕获策略[3].付晓阅、刘超等人建立了具有Allee效应的食饵-捕食模型,分析了各平衡点的局部渐近稳定性,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分析了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4].上述文章从理论上对具有Allee效应的捕食-食饵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在麦蚜生态系统的应用很少见.因此本文将具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9-01-10

  • 迁安市小麦 “一喷三防”统防统治情况及技术要点
    麦抽穗杨花期正是麦蚜、麦叶蜂、小麦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做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适时科学指导小麦“一喷三防”,是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5月10日据植保站对迁安市扣庄镇、夏官营镇和迁安镇等麦区的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一般百株蚜量262~338头,低于上年同期的380~576头;蚜株率45%~70%,低于上年同期的50%~100%。今年以来,迁安市麦蚜发生偏晚,发生量偏少,较上年同期偏轻。分析原因:4月下旬以来,迁安市气温较常年偏低,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8期2019-01-06

  • 基于天敌和植物生长状况的麦蚜数量动态的突变分析
    100)0 引言麦蚜作为麦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可造成10%~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达到60%甚至绝收。目前控制蚜虫数量的手段主要是化学农药,但是化学防治中会产生3R问题(抗性、再增猖獗和残留)[1],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麦蚜数量动态变化十分必要。麦蚜是典型r对策者,有高的内禀增长率,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其数量会出现急增或骤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突变理论的知识进行分析。突变理论是法国数学家Thom于1972年正式创立的,以拓扑学为基础的学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12-12

  • 不同杀虫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要 为筛选出西藏麦蚜的有效防治药剂,特选用目前生产上使用和市场上新推广的5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6%烟碱·苦参碱、10%吡虫啉乳油、50%氟啶虫胺腈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麦蚜具有良好的防效和持效性,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使用。关键词 麦蚜;杀虫剂;田间防效中图分类号 S435.1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107-01麦蚜,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西藏麦蚜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3期2018-10-20

  • 不同防治方法对麦蚜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071000)麦蚜是我国麦田主要害虫之一,经常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严重影响着小麦产量和品质[1]。目前防治麦蚜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杀虫剂,但是,杀虫剂使用不当极易造成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消灭了其天敌,使次要害虫暴发,影响植物生长[2,3]。麦蚜的天敌种类丰富,天敌对控制麦蚜数量具有重要作用,在防治麦蚜的同时还要防止对其天敌造成伤害,因此,在使用杀虫剂外,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麦蚜防治除了使用杀虫剂外,还可以采用种植抗蚜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3期2018-09-05

  • 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
    控小麦生长中后期麦蚜的报道不断增多。研究表明,应用吡虫啉拌种对麦蚜有较好的防效,能将蚜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之内,且持效期较长,对小麦安全,增产作用明显[1~9];能增加小麦分蘖数[3,6,8];不污染环境,省工,对天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3~5,8],且小麦籽粒中的吡虫啉残留低于国家标准和美国规定的最高限量[5]。吡虫啉种子处理长效防治麦蚜的方法是有害生物治理的长效机制,代表了绿色植保的发展方向[2]。为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探索小麦绿色防控技术,推动农药减量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1期2018-05-11

  • 小麦红蜘蛛发生趋势预报
    6.67万公顷;麦蚜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4万公顷;白粉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33万公顷;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67万公顷;纹枯病在运城、临汾部分高水肥田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2万公顷。防治建议:小麦返青后,利用浇返青、拨节水控制麦蜘蛛的发生;对高水肥麦田要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田间湿度,抑制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当单垄尺行长有麦蜘蛛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对百茎麦蚜达到20

    今日农业 2018年5期2018-01-16

  • 植物医院
    民朋友来电咨询:麦蚜怎样进行有效防治?答:首先是确定防治适期。目前防治麦蚜偏晚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农户不是根据麦蚜的防治指标进行防治,而是等到麦蚜布满麦穗后再防治。麦蚜发生初期多在小麦下部叶片为害,农民经常是看上部叶片和麦穗。麦蚜的防治应在百株有蚜虫500头时就要立即用药防治。其次是正确选用药剂。有的农户仍用老农药,甚至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而麦蚜对某些农药已产生了抗药性。提倡使用高效低毒、内吸作用强、药效期较长的药剂。在蚜虫发生的初期每亩用70%吡虫啉水分

    今日农业 2018年7期2018-01-15

  • 麦蚜发生危害与药剂防治
    曲耀训一、麦蚜的危害麦蚜为小麦第一大有害生物,分布极为广泛,全国麦区均有发生,近20余年来,连续大发生,黄淮冬小麦区百穗蚜量达5000余头,超出防治指标的10倍多。麦蚜以多种形式危害小麦,最突出的是刺吸叶片和穗粒汁液并分泌蜜露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有效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减产15~30%并影响品质,严重时麦株提前干枯;其次是易引发叶部病害,受蚜虫危害后生理衰弱的小麦叶片,很易被交链孢菌分生孢子侵染而发生病害;还是小麦黄矮病毒病的重要传毒媒介之一。麦蚜危害

    今日农药 2017年5期2017-07-01

  • 渑池地区春季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及天敌追随现象研究
    要:通过开展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动态及天敌追随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渑池丘陵旱地麦田麦蚜混合种群动态为:4月中旬为种群初建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种群发展阶段;5月15—25日为种群发展盛期,数量上达到高峰,随后种群衰退。调查还表明,天敌与麦蚜间有明显的追随现象,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并通过相位图对这一追随现象进行了形象说明。关键词:麦蚜;种群数量;天敌;追随现象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0期2016-12-26

  •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张帅1*,高希武2,张绍明3,闵红4,于晓庆5(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北京100125; 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北京100193; 3.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 南京210013; 4. 河南省植保植检站, 郑州450002; 5. 山东省植保总站, 济南250100)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

    植物保护 2016年2期2016-09-14

  • 田间麦蚜和实验室麦蚜抗药性毒力测定和生化测定的研究
    43000)田间麦蚜和实验室麦蚜抗药性毒力测定和生化测定的研究李宏德(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甘肃定西743000)麦蚜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取食和病毒传播来损害农作物。麦蚜的防治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其繁殖快,遗传背景复杂等,致使其抗性发展速度快、程度高,对多种常用农药已产生了显著抗性。笔者对从田间带回的麦蚜进行室内培养,并从其生测,生物化学角度对其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㈠分别用四大类别7种农药对田间麦蚜和室内麦蚜进行了毒力测

    甘肃农业 2016年2期2016-09-06

  • 麦蚜虫的发生为害与生物防治
    学校 杨青云小麦蚜虫的发生为害与生物防治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杨青云一、为害种类小麦蚜虫简称麦芽,俗称腻虫、蜜虫、油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但一般以前3种数量多,为害重。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蚜、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

    河南农业 2016年4期2016-03-27

  • 小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变动机制
    021)小麦田麦蚜种群数量变动机制朱 洁1,孙 丹2,马家艳3(1.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16;2.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植物检疫站,广东深圳 518000;3.吉林省园艺特产管理站,吉林长春 130021)从内因(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外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土壤因子)及各因子协同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麦蚜种群数量的变动机制,并指出了麦蚜种群变动的总趋势。麦蚜;种群数量;变动机制小麦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5期2016-03-18

  • 麦蚜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841900)小麦蚜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玛伊努尔·吐尔孙(托格拉克勒克乡农技站,新疆巴州 841900)在我国,小麦蚜虫作为危害小麦生长的常发性害虫,是阻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分析小麦蚜虫的发生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建议及综合性防治措施。小麦 蚜虫 发生 综合防治麦蚜作为我国危害小麦生长的常发性害虫,主要有禾谷绩蚜、麦长管蚜、麦无网蚜及麦二叉蚜等4个种类。它们除了以小麦液汁为食外,还能引起小麦、大麦细菌性条斑病,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由于环境的变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1期2016-02-06

  • 麦田蚜茧蜂优势种控蚜效应的研究
    东省郯城县农业局麦蚜是小麦上最主要的害虫,人们为了防治麦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对麦蚜的生物防治已势在必行。笔者从郯城县黄楼村麦田对麦蚜的主要天敌之一--蚜茧蜂作了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为蚜茧蜂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一、研究方法1.选有代表性的麦田2块,每4天调查1次,5点取样,调查1米双行中20株上的蚜虫总数、僵蚜量,并网扑记录此面积内蚜茧蜂成虫数。计算百株蚜量、寄生率,并鉴定蜂种。2.自麦田采回足够量的蚜茧

    现代农业 2015年8期2015-08-02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麦蚜最大虫株率预测
    生量之间的关系。麦蚜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小麦苗期受害,轻者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蘗减少,重者麦株枯萎死亡。穗期受害,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干枯不结实,甚至全株死亡。此外,麦蚜还可以传播多种麦类毒素病。据资料统计,上世纪50~60年代,麦蚜的发生较为平稳,危害较小,年发生面积一般在190~460万hm2之间。70~80年代,麦蚜发生量逐渐增大,由间歇性严重发生逐渐转为经常性发生主要害虫,危害面积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我国小麦作物重大害虫之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4-25

  • 2种中药材提取物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药效
    药材提取物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药效王向东1,马艳芝2,陈学斌3(1.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3.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目的]明确苦豆根、板蓝根、吡虫啉3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2年的小区试验,研究苦豆根、板蓝根2种中药材乙醇提取液和吡虫啉颗粒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苦豆根乙醇提取液(12.5 mg/ml)和板蓝根乙醇提取液(100.0 mg/ml)的1 000稀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5期2015-03-29

  • 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及其寄生蜂发生动态的影响
    6左右,寄生蜂对麦蚜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但寄生率与品种抗蚜性没有明显关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抗(HR)小麦品种5个,占10%;中抗(MR)品种15个,占30%,可供抗蚜育种和抗性品种利用参考.麦长管蚜;寄生蜂;发生动态;抗性鉴定麦蚜是各小麦产区的常发性害虫.在中国每年发生面积占麦田总面积的90%以上,不仅刺吸小麦汁液造成减产,而且还传播麦类病毒病,严重威胁小麦生产[1~3].为害小麦的蚜虫有麦长管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9-26

  • “真巧+好拌”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好拌”拌种防治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适宜剂量和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10 kg种子用“真巧128 mL+好拌50 mL”拌种,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再施药防治小麦蚜虫,且对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均有一定防效,还可促进小麦植株生长,有效促进小麦分蘖,进而显著促进小麦增产增收。关键词:真巧+好拌;麦蚜;拌种;生长中图分类号:S435.122+.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7-0121-03AbstractTh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7期2014-09-22

  • 不同喷雾器械喷施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械喷施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侯艳红,刘 迪(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462000)对不同喷雾器械喷施不同药剂防治麦蚜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WBD-16型电动喷雾器喷施不同的药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几种喷雾器械;用相同的喷雾器械喷施抗威可湿性粉剂和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结果不一致。喷雾器械;药剂;麦蚜;田间防效小麦蚜虫是麦田的主要害虫,该虫大量聚集在茎秆、叶片和穗部刺吸取食小麦汁液,并传播病毒造成诸如小麦黄矮病等,后期以为害穗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9期2014-03-14

  • 农业景观格局与麦蚜密度对其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种群及寄生率的影响
    初寄生蜂的寄主为麦蚜,重寄生蜂的寄主为初寄生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麦蚜-初寄生蜂-重寄生蜂系统,因此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寄生蜂的反应意义更大。景观的复杂性能够增加寄生蜂多样性[6],寄主密度也能够增加寄生蜂的多样性,但在不同的农业景观中寄主密度与寄生率关系并不清楚[6,13]。景观格局与寄主密度对寄生蜂的交互作用研究很多还是未知,尤其是对重寄生蜂的影响研究更为少见。Marino&Landis在密歇根的研究表明春季复杂农业景观下的寄生蜂对Pesudaletia u

    生态学报 2013年14期2013-09-15

  • 枣阳市2012年小麦蚜虫大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441200)小麦蚜虫在枣阳市属间歇性发生的害虫,近年来小麦蚜虫在枣阳市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12年大发生,为了摸清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有效控制其危害,我们对2012年小麦蚜虫发生特点、原因进行了田间观察和研究分析。1 发生特点1.1 发生面积大2012年枣阳市小麦蚜虫发生面积达4.33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4.67%,发生数量大,危害严重的面积(百株虫量达到万头以上)达0.1万hm2,占种植面积的1.03%。1.2 田间峰次明显小麦整个生育期小麦

    湖北植保 2013年2期2013-04-09

  • 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0)1 形态特征麦蚜虫体很小,体色浅绿、绿色至深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以无翅型孤雌蚜生活。在营养不良、环境恶化或群体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2 发生规律麦蚜一般一年发生10~20代。麦二叉蚜以卵越冬,翌年3月底4月初开始孵化,进行孤雌生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飞转移。气温升高后,一个孤雌蚜一天可生2~8头若蚜,最多20多头,4~10d可完成一代。小麦收获后,在田边杂草上和土缝内过夏,秋播麦苗出土后,又转到麦苗上繁殖危害,秋末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在麦

    种业导刊 2013年3期2013-01-22

  • 山西省祁县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粮食作物之一,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分布极广,全县麦区均普遍发生。祁县麦蚜种群以穗蚜即麦长管蚜为防治优势种。麦长管蚜长卵形,草绿色,腹管长圆筒形,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叶、茎、穗的汁液,被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者叶片变黄,全株枯死,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超过30%。此外,蚜虫是小麦黄矮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间接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一、防治现状麦蚜作为一种常发性、关键性害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其危害特点及发生

    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 2013年11期2013-01-13

  • 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
    2)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韩二宾1,2, 张云慧1, 程登发1*, 蒋金炜2(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193;2.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2010-2011年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

    植物保护 2012年5期2012-08-27

  • 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局部地区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西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麦蜘蛛,兼顾吸浆虫。西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兼顾赤霉病。小麦不同生育期重点防控对象:苗期至拔节期重点查治条锈病和麦蜘蛛,挑治麦蚜;穗期华北麦区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重点预防赤霉病和防治麦蚜,西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和麦蚜为主,预防赤霉病,西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吸浆虫和麦蚜为主。3.2

    种业导刊 2011年4期2011-08-15

  • 银川平原麦蚜寄生蜂群落结构及其时间动态
    ,753000)麦蚜寄生蜂群落是麦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麦蚜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Ehsan通过对伊朗麦蚜寄生蜂分布与多样性的调查研究,认为影响麦蚜寄生蜂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因素包括海拔和地理区域[2]。朱子龙、季正端、郑永善、陈家骅和柴正群等对河北、福建、湖北武昌等地麦蚜蚜茧蜂及重寄生蜂的种类与分布、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3-13],李宁研究了西宁地区麦蚜与蚜茧蜂种群数量消长[14],结果表明麦蚜寄生蜂种类与分布及其群落结构和动

    植物保护 2011年1期2011-06-12

  • 邹平县小麦蚜虫的抗药性研究
    芹摘要:针对防治麦蚜的有机磷类、菊酯类、吡虫啉类三大类常用药剂,选择氧化乐果、高氯、扑虱蚜3种代表性药剂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交替与轮换使用吡虫啉类与菊酯类农药防治麦蚜,并推广使用增效剂,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增强药效,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关键词:麦蚜;抗性;研究中图分类号:S435.122+.2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3.028 Research on Resistance of

    天津农业科学 2009年3期2009-11-28

  • 2008年镇平县小麦蚜虫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据10年来镇平县麦蚜发生情况的历史资料,结合气象资料、麦田综合管理技术等因素综合分析,找出了2008年镇平县小麦蚜虫重发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今后做好小麦蚜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麦蚜;重发原因;防治对策;河南镇平;2008年中图分类号 S435.1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73-02小麦蚜虫是镇平县小麦上的常发害虫,常年发生量不大,危害不重,没有引起农民重视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2009-10-28

  •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要点
    宜,小麦条锈病、麦蚜极有可能暴发流行。加强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病虫危害,是小麦后期管理的重中之重。1.小麦蚜虫发生的特点小麦蚜虫,俗称腻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均属同翅目,蚜科,繁殖力极强,一年可繁殖20~30代。当前麦蚜以成若蚜聚集在小麦叶部、茎部,刺吸组织的营养和水分,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呼吸和光合作用,可造成小麦生长不良,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造成减产,此外麦蚜是传播病毒病的媒介,引起黄

    农家参谋 2009年5期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