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

  • 弓仲韬在北洋法政学堂
    弓仲韬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求学的三年时间里,亲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参加了北洋法政学会,受到了革命意识的熏陶,结识了北方政坛的若干重要人物,特别是他后来的政治引路人李大钊。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一、弓仲韬在天津学习若干情形考关于弓仲韬在天津这方面资料很少,我们只能根据仅有的信息作些浅近的推测。1913年由张恩绶校长编纂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的《附录》中,有登记弓钤,字仲韬,22岁,直隶安平人,联系地点为“本县高等小学”。同年白坚武27岁,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6期2023-11-22

  • 科举文化与清代麻江籍状元夏同龢
    是夏同龢聘任广东法政学堂校长时所聘编辑。他是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前清秀才,1904年赴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二班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1907年毕业归国后,夏同龢聘其为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后任广东咨议局秘书,与朱执信等参加黄花岗起义。民国后历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等职。1932 年印制的《古湘芹先生逝世一周年专刊》由胡汉民题写刊名,各界名流在其中或撰文题字或作诗以资纪念。《改良国会制度议》的作者宾玉瓒是夏同龢的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4-16

  • 社会变革中法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比较思考
    制度的建立。因“法政本专门之学,此时预备立宪,一切自治行政事宜,尤待此项人才相助为理。”[4]1008新政主持者虽然明白司法职务需要法律专业人才,是专门的业务问题,不同于其他部门,“明法律者多,则审判不致棘手”[2]505,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法律人才的匮乏,决定了改革之初大理院和法部吸纳人才的方式和手段有局限,即向外拼命延揽他处合适人才,在内甄选原有官员。就大理院而言,对外就先后两次大规模奏调他部司法人员共计八十五人[5]125,对内,据光绪三十三年十二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03

  • 回首百年初心 启航复兴征程
    杨颖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坐落在今天津市河北区新开河西岸志成道33号,占地4200平方米,1906年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委托黎渊筹建。校舍是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校门用拱券。1907年8月开始招生,1909年更名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保定法政专门学校和直隶高等商业专门学校两校并入,改为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设法律、政治、商业三科。1928年8月,改称河北省立法商专门学校。1929年4月,改组成立河北省立法商学院,1937年2月被解散,1947年

    求知 2022年1期2022-02-12

  • 从刑名师爷到法科留学生* ——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校长阮性存的早期人生
    日留学,进入私立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第二班,修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后因家事错过了毕业考试。回国后,任浙江法政学堂教习,当选省谘议局议员,与陈敬第、沈钧儒等发起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校。阮性存目睹了整个光绪朝的战争与缔约、立宪与修律,也亲历了宣统朝接二连三的改革。从秀才、幕友、法科留学生,到法政学堂(校)的教习、创建人,其早期人生极为丰富。由他的经历,可探询生于光绪朝开始前后的一代读书人所见证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折,也可窥见清末民初的社会和法政之变迁。

    浙江社会科学 2022年1期2022-01-13

  • 中国近代以来宪法课程体系的演变
    1906年,直隶法政学堂正科(一年半)课程开设政治学、民法要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和宪法,宪法课程被安排在第一学期,2个学分。(9)《直隶法政学堂章程(学堂设于保定省城)》,载甘厚慈编:《北洋公牍类纂卷三·吏治一》,京城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版,第27页。1907年创建的北洋法政学堂“以造就完全政法通才为宗旨”,本科(三年)分政治、法律两门,学生入学时自由选择。政治门课程和法律门课程中包括“比较宪法”,安排在第一年。简易科(一年六个月)设行政、司法两门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1年3期2021-08-21

  • 清末福建的法学教育
    闪耀,其中福建的法政人占据有一席之地。例如林徽因之父林长民曾任民国初年的参议院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亦曾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律师刘崇佑,代理过众多轰动社会的大案,如在五四运动中为北大学子辩护,为在“一二·九”惨案中为被捕的进步青年周恩来等人辩护,在政府迫害抗日民主人士的“七君子案”中为爱国志士辩护等;江庸曾任司法总长、法律修订馆总裁、朝阳大学校长等职,亦曾在“七君子案”中担任辩护人;此外还有《大清民律草案》后两编主要起草者之一的高种、著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7-05

  • 林鹍翔东渡宦履考
    ?其实不然。在《法政速成科讲义录》附录的《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引《法学志林》八卷七号(明治三十九年七月二十日)的法政速成科第二班卒业生名单中有林鹍翔。明治三十九年七月二十日为1906年7月20日,说明1906年,林鹍翔已顺利从法政速成科毕业。当时的驻日公使杨枢致辞云:“诸生肄习法政,虽在学期间未满二年,而据梅博士之所称述,试验成绩表之所品评,莫不学业优异,于法政奥蕴,确有心得,使者实为诸生贺,更为中国前途贺。”[3](48)林鹍翔官费留学日本,根据梅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2021-03-08

  • 日本法政大学粤籍学生考论
    1252人,其中法政科有813人,约占总人数的65%,为首位[4]。可见,留日学生中法政科为热门学科。当时在开设法政科的学校中,日本法政大学极富盛名。 “ (1904年)四月,(法政大学)为清国留学生特设法政速成科,乃应清国人之请,并与驻日清国公使协议之结果。该科为清国留学生提供华语通译,教授法律、政治和经济等科,修学期限为一年,已于五月七日举行开讲式,且停废暑期假期[5]6” 。法政速成科于1904年5月7日开班。到1905年12月底,法政速成科获批分设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31

  • 清末留日速成教育考论
    学堂、经纬学堂、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以下简称为法政速成科)、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东亚铁道学校、实践女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东亚女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速成师范学堂等。东京宏文学院成立初期,主要以教授普通学科为主,后重心逐渐向速成科倾斜。自1902年起,该校分别设有速成师范科、理科速成科、夜间速成理化科、高等理化速成班、速成音乐科等。学习时长为半年、八个月、一年不等。1902年入读宏文学院速成科的学生为78人,1903年为14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2021-01-28

  • 清末贵胄法政学堂研究 ——基于清朝军机处、内阁、宗人府档案的考察
    00089)贵胄法政学堂设立于宣统元年(1909),是在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下设立的,旨在皇亲贵胄中培养法政人才,提高皇亲贵胄的从政能力。是清末针对皇亲贵胄设立的重要学堂之一。清末针对皇亲贵胄建立了陆军学堂和法政学堂,(1)《续文献通考》中提到了建立海军学堂的提议,但笔者没有找到关于海军学堂的建立过程、招生等情况的资料。目前的研究成果集中于陆军学堂,对该学堂的创办、规范与管理、教员和学员以及历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贵胄法政学堂,在研究清末贵族教育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12-14

  • 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
    时期曾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求学,刻苦攻读六年,不断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并逐渐投身革命、走向成熟。少年立志  矢志民族解放事业李大钊,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与当时很多传统家庭一样,祖父希望李大钊能够知书达礼、科举入仕、光宗耀祖。3岁起,就在祖父的督促下开始学习认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6岁入私塾,学习四书经史等儒学基本教材,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逐步领悟了正心、修身、齐家、治

    求知 2020年1期2020-02-03

  • 俄侨在华法政学报《法政学刊》述评
    150040)《法政学刊》[1]是中国大学办刊史上被遗忘的一笔。它由哈尔滨法政大学创办于1925年,终刊于1937年,在我国法学界的相关著述中,并未见到对《法政学刊》的记载与研究。它之前有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的学报《法政学报》(1918)、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学报《法学季刊》(1922)、朝阳大学的学报《法律评论》(1923)[4][5]等三份大学法学专业期刊,《法政学刊》可列之后的第四份。哈尔滨法政大学是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创办的,这使得它具有了不同于其他一般

    黑龙江史志 2019年8期2019-12-03

  • 中国行政法学第一人夏同龢
    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其所编纂的《行政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学著作,并奠定其作为中国行政法学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夏同龢状元第夏同龢与翁同龢有师生旧谊。维新变法失败后,翁同龢因支持变法开缺回籍,永不叙用。此外,夏同龢在会试中的座师为己未科状元孙家鼐。戊戌变法失败,夏同龢与光绪帝师翁同龢同名不同姓,与光绪帝师夏同善同姓且肖名,被怀疑为帝党,逐出京城。翁同龢(1830—1904)夏同善(1831—1880)孙家鼐(182

    中国法律评论 2019年2期2019-05-06

  • 法意与学思 ——清华法学院建院九十周年
    有唐悦良出国学习法政,这是清华法学的起点。清华第一批留美学生合影02 清华早期法政留学生代表人物剪影从1909年到1929年,清华共派遣出各类留学生1285人,其中学习法政的有169人,出现了张福运、钱端升、萧公权、梅汝璈、向哲濬、杨光泩、施滉等杰出法政人物。张福运先生钱端升先生萧公权先生梅汝璈先生向哲濬先生杨光泩先生施滉先生03 清华早期校园里浓厚的法政氛围留美预备部开设法政类入门课程,学生们成立学生法庭尝试自治,成立政治学研究会开展研究,举办各种辩论演

    中国法律评论 2019年1期2019-02-20

  • 清末(1905—1911)直隶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直隶法政学堂和北洋师范学堂为例
    和天津创办了直隶法政学堂和北洋师范学堂,在培养目标、招生来源与教学内容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可以看做是直隶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回应。(一)培养目标与宗旨直隶法政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一条就阐明学堂的办学宗旨为“改良直隶全省吏治,培养佐理新政人才”,直言法政学堂的创办是为了改良吏治,为新政培养人才。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直隶法政学堂无疑旨在培养法政人才以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北洋师范学堂虽无明确的办学宗旨,但在当时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校大兴需要大量师资的情况下,北洋师范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2018-11-15

  • 我的“南中国观”
    己近些年关于中国法政思想的一孔之见,在此深表谢忱。随着我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习,近期我提出了一个法政意义上的“南中国观”。两年前,我从京城调往上海交大法学院,曾经刊发过一篇“吾道南矣”的访谈,在此我系统地提出了一个“南中国”的理论设想。我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之中,北京固然有其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超然的中心地位,但是真正促成和支撑这个中心的生命力并不在北京,而在北京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是广阔的中国社会各地域,尤其是在中国的南方

    文化纵横 2018年4期2018-09-27

  • 中国高新区国际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成立
    交流基金会及北京法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中国高新区国际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合作协议及捐赠协议在北京签约。科技部副部长、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张卫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中國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任苏光明,北京法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发等有关人员出席了签约仪式。据介绍,中国高新区国际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的启动资金为1 000万元,由法政集团捐赠。该集团将持续募集资金,计划筹集10

    河南科技 2018年23期2018-09-10

  • 清末民国贵州留日学生名单辑考(节选)
    》、《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紀事》、《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资料汇编》等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将清末民国贵州留日学生名单作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辑考,现节选如下:一、清末贵州留日学生(1)《贵州省志·教育志》据《贵州省志·教育志》(以下简称《教育志》)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贵州巡抚林绍年奏请选派学生出洋留学”(1),6~7月首次派出,官费共51人,包括内习速成师范者29人(周恭寿等)和习专门学科者22人(况天爵等);自费生11人:内考察学务者2人、习速成师范

    神州·中旬刊 2018年6期2018-06-27

  • 福建学院的几次改名
    故事呢?私立福建法政学堂1911年3月至1912年10月,该校命名为私立福建法政学堂。1909年,刘崇佑、林长民分别从日本明治法政学堂、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到福州,后分别担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秘书长。他们感到中国缺少民主、法治,老百姓基本上是法盲,福建地处东南偏僻之处,风气闭塞、保守,民众法律、政治知识匮乏,法律人才紧缺。恰好此时省咨议会成立,来自福建各地的72位议员齐聚福州,他们都说福建的58县均十分闭塞,普及政法教育很有必要,加上当时有志于学习政法的学

    闽南风 2018年4期2018-05-14

  • 英雄历险记
    学课程,这为他在法政专门学堂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胸怀救国救民的宏伟壮志,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博览群书,探索真理,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小好奇)第五节车厢 投身革命一1905年,16岁的李耆年到永平府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清朝的政局动荡,革命党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新式学堂,聘用从外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任教,以此满足民众的舆论要求。此外,科举制的废除加速了学堂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7年12期2018-01-23

  • 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
    法官任用资格为“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离职,大量法政新人成为司法官,人事变动甚巨。司法本为讲求实践经验之职业,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解决这一问题,许氏继任者梁启超、章宗祥等推行司法官甄别,意在拔用“合格而能胜任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无疑,许世英改组举措有利于推进司法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也符合鼎革后不“除旧”似难“布新”的时代语境。问题是,在新旧过渡年代,不宜操之过急。时代变迁对“旧人”自有其淘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3期2017-06-29

  • 清末“法政”一词的使用特点
    增摘 要:汉语“法政”属于本土资源,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其在清末以来,有一个兴盛,然后为人所漠视遗忘的命运轨迹。本文对“法政”一词在古代中国、清末中国的含义以及使用特点进行考察。清末,“法政”词义比较单一,为法律与政治之合称。在同一语境中,常与“政法”混用。关键词:法政;政法;法学教育一、“法政”含义“法”和“政”连在一起使用,即法政,多见于古籍当中。“法政”出现的部分古籍本身,包括内容的真伪以及成书的年代,都有较大争议,但在这争议当中,我发现有一点是肯定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3期2017-05-23

  • 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
    法官任用资格为“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离职,大量法政新人成为司法官,人事变动甚巨。司法本为讲求实践经验之职业,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解决这一问题,许氏继任者梁启超、章宗祥等推行司法官甄别,意在拔用“合格而能胜任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无疑,许世英改组举措有利于推进司法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也符合鼎革后不“除旧”似难“布新”的时代语境。问题是,在新旧过渡年代,不宜操之过急。时代变迁对“旧人”自有其淘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3期2017-03-11

  • 早期西方法政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研究 ——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为例
    073)早期西方法政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研究 ——以《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为例王世柱,李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西法东渐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在早期的西法东渐过程中,那些掌握中文的传教士通过编印书刊等方式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法政知识信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即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通过对《东西洋考》中法政知识的全面梳理,可以展现出早期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基本路径。西法东渐;东西洋考;东西和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7-01-10

  • 泰国研究人员发明可触摸墨水大大降低盲文打印成本
    r报道,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做了一件大善事,它们的新发明可能会改变许多盲人的命运。据媒体报道,这项新发明名为可触摸墨水,加热后这些墨水就会自动凸起,变成盲人能用手指感受到的盲文。三星也参与了这项新技术的研发,而且为国立法政大学提供了打印机。此外,著名广告商J Walter Thompson(JWT,智威汤逊)也是合作方之一。研究人员希望该项技术能最终应用到普通打印机中。作为正常人,我们很难想象盲人阅读的成本,数据显示,要制作A4大小的盲文文本,一页

    网印工业 2016年5期2016-07-06

  • 重述一个现代中国的法政故事
    述一个现代中国的法政故事文 《法人》记者 宋学鹏25年前,高全喜教授在《理心之间》一书中,曾经诠释过宋儒程颢“吾道南矣”的自叹感怀。此次采访他,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吾道南矣”。与古人、与自己,一呼一应间,学者之唯学问为大的求道精神溢于言表。一段时间,学者高全喜南下执教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7月15日,这一消息得到确认,高全喜教授已经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理完工作调动手续,将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就任凯原讲席教授,并成立了“宪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为此,记者独家专

    法人 2016年8期2016-05-15

  • 李大钊早年求学史事新探
    业,考入北洋官立法政专门学堂(设于天津新开河北岸,简称北洋法政学堂,1912年改称北洋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先在该学堂预科英文班学习三载,1910年升入正科的政治经济科,1913年6月毕业。1908年《北洋法政学堂同学录》载:李钊,号“铁尘”,年“二十”,通信处“乐亭华聚涌转交大黑坨”。李大钊时名“李钊”,籍贯乐亭县大黑坨,为“专门豫科英文甲班”31名同学之一。时在“专门豫科英文乙班”就读的刘瑞芝(号际清,24岁,后改际青)的通讯处为“乐亭华聚涌转交木

    党史文汇 2016年4期2016-05-07

  • 晚清留日法政速成科纪事
    毛亚楠法政速成科的设立给了渴求西学的国人以便利,加之清庭科举制度的废除,留洋更成为传统士人接续仕途的终南捷径,“各省官、私就学者顶背相望”1906年11月30日,清朝留日法政速成科的官费生、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沈钧儒坐在居所中,铺开信纸,给妻子张象徵写信,“现存的学费不到60元矣”。写到这里,沈钧儒觉得“可叹亦可笑”。最窘迫之时,他都到了“短衫裤子破了也不能买”、“出门都不敢坐电车” 的地步。在日留学不比在家,处处都得花钱。法政速成科的全年学

    方圆 2016年2期2016-03-01

  • 清末“法政”一词的使用特点
    学 上海)清末“法政”一词的使用特点姜 增(200042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汉语“法政”属于本土资源,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其在清末以来,有一个兴盛,然后为人所漠视遗忘的命运轨迹。本文对“法政”一词在古代中国、清末中国的含义以及使用特点进行考察。清末,“法政”词义比较单一,为法律与政治之合称。在同一语境中,常与“政法”混用。法政;政法;法学教育一、“法政”含义“法”和“政”连在一起使用,即法政,多见于古籍当中。“法政”出现的部分古籍本身,包括内容的真伪以及

    职工法律天地 2016年6期2016-01-31

  • 李大钊曾是袁世凯的“粉丝”
    ,李大钊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此时,中国还是实行封建帝制的满清皇朝,而他毕业之时,已是实行民主体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连学校的名称也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改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他与很多向往西方民主政治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对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力量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力量的同意携手,对国家和民族的中兴有望,充满欢欣。他赞扬袁世凯统一全国之功绩,一度赞扬袁世凯堪与拿破仑、克伦威尔和华盛顿等媲美。当听到日本狂热的侵华主义分子中岛端指责袁世凯是“奸佞小人”“荣

    晚报文萃 2015年5期2015-10-22

  •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校友考辨
    究·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校友考辨李继华(滨州学院 政法系,山东 滨州256603)对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校友际青、子默、守恒、去 等,有关论著往往语焉不详,甚至介绍有误。根据近年发现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和有关史料,际青本名刘瑞芝,今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木瓜口附近的刘庄人,约生于1885年,与李大钊同为“专门豫科英文班”和本科“政治经济科”的学生。子默即郭须静(1890—1934),1907年秋先入“专门豫科法文班”,1913年6月与李大钊一起毕业

    天津法学 2015年3期2015-08-15

  • 留日法政学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行动与影响
    立宪运动是由留日法政学生回国后积极参与的以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尝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运动对晚清政局影响之大是不容忽视的,而留日法政学生在这次运动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关于晚清留日学生在预备立宪中的作用,已有诸多研究。如:胡宁的《留日学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作用初探》《伊利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他从留日学生在预备立宪中的作用出发,分析了这些学生在预备立宪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推动预备立宪的发展。孙燕的硕士毕业论文《留日学生与清末立宪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2015-03-18

  • 法政速成科:清国的双刃剑
    究所副研究员、《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参订)199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李贵连应邀到日本访问研究,不仅带回了国内少见的《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即“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速成科特集”(以下简称《史科特集》),更对《法政速成科讲义录》等史料作了详细考察。2010年2月,李贵连再次应邀访日,其间,获赠全套《法政速成科讲义录》的电子文档,并允在中国出版,以广之于众,嘉惠学林。近日,执中国近代法政教材之牛耳的《法政速成学科讲义录》(11卷)历经三年多的校订、编辑,终由

    法人 2015年10期2015-02-19

  • 天津与李大钊思想的起源 ——《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读后
    —《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读后徐行(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学院,天津 300071)《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一书以李大钊在津求学及社会活动为中心,对李大钊法治和社会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法制现代化理论,对于增强公众宪法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及研究中共早期成立史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均有一定启发意义。李大钊;北洋法政学堂;史料考证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天津法学 2015年1期2015-02-12

  • 天津科技大学深入开展与开发区法律援助中心合作交流
    式,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发挥专业优势,主动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紧密与滨海新区相关单位对接。6月5日上午,法政学院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就进一步开展合作事宜进行深入座谈。双方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法政学院教师专业特长,在日常普法宣传、理论研究、实务接待、案件办理等方面法律援助中心开展长期合作进行了探讨。自2012年9月建立实践基地以来,法政学院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多次合作,双方资源互补,依托基地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区流动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3期2015-01-30

  • “赤旗世界”的种子在这里萌芽
    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学堂都在天津招生。李大钊认为“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其他两处,都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由于“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一心期望为祖国寻找出路的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于是舍弃了长芦银行专修所,就读于北洋法政学堂专门科第一期。这是李大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方向的重大选择。后来,他在《狱中自述》中曾回忆说:“自束发读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

    共产党员·上 2014年7期2014-08-06

  • 论晚清的法治思潮与法政教育的兴起
    晚清的法治思潮与法政教育的兴起刘白杨(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艰苦探索。经过西方传教士的传播、留学生的引进、维新派思想家的宣扬、清政府官员的主张,法治思想得到广泛响应,汇成晚清的法治思潮。这股法治思潮为法政教育提供了营养的土壤。在获得对法治思想的高度认知之后,维新派思想家、清政府和社会舆论从培养法政人才——建立法治国家——救亡图存这一逻辑出发,推动了法政教育的进程。晚清;法治思潮;法政教育一、研究缘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16

  • 孟昭常留日活动及思想考略
    赴日本游学,速成法政,期间创办《法政学交通社杂志》。次年归国,旋入预备立宪公会,先后任驻办员、副会长,主持《预备立宪公会报》、《宪志》日刊。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次年当选资政院议员,积极组织参与国会请愿运动。清亡之际,曾参与起草《宪法十九信条》。民国肇始,隐居沪上,翻译外国著作。越三年,应张謇邀请,出任农工商部参事,后赴黑龙江经营实业。1918年病殁于大连湾。著述有《公民必读初编》、《公民必读二编》、《城镇乡地方自治宣讲书》、《沤风诗文初集》等多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14

  • 理工科治国,还是法政科治国?
    理工科治国好还是法政科治国好?近代欧美国家由于职业的分工,从事政治活动的几乎全是法政方面的人士。世界上因而形成了一种见解,那就是“法政治国论”。但默克尔却和这种公认的趋势完全相左。她是量子化学博士,因为她是政治的门外汉,她的治国风格遂和政治界完全不同。由于她是理工科学家,她具有科学家才有的天赋记忆力。她和一个人谈话2个小时,可以不必做任何笔记,可以专心地听,听后全都记得,而且很会抓重点,这种本领是法政人士常常缺乏的。近代“作秀政治”当道,政客及国家领导人都

    领导文萃 2014年2期2014-02-17

  • 状元故里铜鼓响
    后针对性地选修了法政,留学时间未满,即编著了《行政法》一书,成了首开我国最早研悟依法行政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他在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帮助下成立了法政学堂,为大清及后来的中华民国培养了一大批法政人才;之后北上江西探索实业,以身示范践行法政,请辞厅长职务之后,又走上全力推行法政的“务虚”道路。以状元起,以议员终,不虚此生。遥远的报喜锣声似乎还在狮山回响,而今天,在丰富的文化养分里走出的麻江人民,也在继续延唱着独特的文化之歌,铜鼓村就是一个代表。铜鼓村是黔东南知名的

    当代贵州 2012年14期2012-10-21

  • 法政杂志看辛亥革命前十年的法政自救运动
    一、过渡时代下的法政自救运动1901年,就是日本战败中国后的第七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三年,八国联军刚刚攻陷北京,日俄战争正在酝酿,神州大地上千疮百孔。在这一年,尚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改革上谕,清廷开始筹划新政。也就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过渡时代论》,谓“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1]3。这一过渡时代是晚清的最后十年,没有这一过渡时代就没有辛亥革命,也没有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十年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3-19

  • 清末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研究
    朱 腾清末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研究朱 腾*目前学界对近代留学史的研究中缺乏对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充分论述,而法律史学者的研究则并未涉及《法政速成科关系资料》这份重要的资料。据这份资料的显示,政法速成科系曹汝霖和范源廉两位留日学生发起,得到梅谦次郎和志田钾太郎等一批杰出教员的支持而启动。自1904年到1908年,政法速成科共招收五班1885名学生,培养了夏同龢、汪兆铭(汪精卫)、程树德、居正、沈钧儒等清国和民国时期的政法精英。作为一个一时的策,其成就是突出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6期2012-01-08

  • 辛亥革命时期的黎渊和北洋法政学堂
    时期的黎渊和北洋法政学堂李文希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及在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现在处在太平盛世中,回想当时为了解救国难、为了民族自强,而奉献青春、牺牲生命的英雄们,不禁感慨万千。我的外祖父黎渊在辛亥革命期间任当时北洋法政学堂监督,即校长。北洋法政学堂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由直隶总督袁世凯指令创办。校址在河北新开河堤头村河坝下,曾做过天津农业学堂。该校曾经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

    北京观察 2011年10期2011-10-31

  • 两个词语的 形异与义变
    下这个词多写成“法政”。考诸历史,原因当有二端:一是他们求学时代的一种习惯说法或用法;二是他们的求知年代虽非法治时代,但法治理念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和信仰,法高于一切是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故铭刻于心,流于笔端即为“法政”。今之所谓“政法学校”那个时代一律名之为“法政学校”即为例证。今之香港的“律政司”之“律”即法律可为“旁”证。“法政”与“政法”,从字面上看就是“法律”和“行政”的缩写,不经意看,孰在前孰在后,无关紧要,但细细琢磨,“兹事体大”。“

    杂文选刊 2011年9期2011-05-14

  • 引进行政法(学)的一位先驱者:清光绪朝戊戌科状元夏同和*
    战争时期留学日本法政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他引进西方行政法(学)等诸多史迹,可以确认他无愧于广东法政学堂的开创者地位,以及作为中国“百年法政学”先驱者的学术贡献。行政学;引进;夏同和清末“新政”是满清封建王朝内外交困时进行一定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总体意图是换汤不换药,具有相当的欺骗性。但西方法政知识的传入,毕竟对一部分官绅认识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改革,起到了启蒙作用。留学日本的法政学生开创了行政学的引进,他们是一批先驱者,不少活动起步的时间比现代人通常想象的早

    湖湘论坛 2011年3期2011-04-11

  • 李大钊改名趣事
    是在走出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准备到日本留学时,毅然改名“大钊”、易字“守常”的。在即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他为何改名换字?这与他当时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并已开始使用笔名“李钊”发表一些政论文章和其他作品有密切关系。1907年夏末,李大钊结束了在古城卢龙永平府中学堂的求学生活,赴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时至辛亥革命爆发,特别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朴素其貌,嶷嶷其德”,身上充满“侠义之气,卓拔之识”的李大钊,以“学之充,文之豪放”而“翩然起众人中”。当时,他

    老友 2010年8期2010-12-24

  • 素质教育中有效的法政类课堂教学初探
    和备课施教的艺术法政类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法政类课程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努力使自己具有崭新的科学内涵及人文气质。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法政类课程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政法类课程包罗万象,教师不仅要精通法学、哲学、政治,还要了解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知识,并且必须关注“生活”这部全书,还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等。法政类课程教学应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

    江西教育C 2009年7期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