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体

  •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研究综述
    1在分类学上,螺原体属于动物门自我复制的原核生物,由革兰氏阳性细菌进化而来。螺原体没有细胞壁,与动物门中的其他微生物一样,具有简单的代谢过程、寄生生活、“煎蛋”菌落形态和少量基因组,只是其形态与典型的动物门微生物支原体不同,它们是螺旋状的,按照螺旋状的路径移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已被确定为一种新型病原体。已有研究表明,螺原体的致病性也表现在除水生动物以外的其他生物体中,此外,有学者认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可能与螃

    工业微生物 2023年6期2024-01-31

  • “玛瑙红”樱桃茎尖培养适宜的脱植原体快繁体系
    樱桃茎尖培养脱植原体快繁体系建立及优化》(作者张曼莹等)报道,为解决“玛瑙红”樱桃类菌原体(简称植原体)病害问题,以“玛瑙红”樱桃休眠芽为外植体,优化了茎尖快繁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ISSR 检测,同时采用茎尖培养法和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法对植原体进行脱除。结果表明,适宜的茎尖生长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2 mg/L+TDZ 0.3 mg/L+蔗糖30 g/L+琼脂8 g/L,成活率为56.67%;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中国果业信息 2023年10期2023-12-14

  • 柽柳丛枝植原体鉴定及16S rRNA基因多样性分析
    种之一[1]。植原体(Phytoplasma)属软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纲(Mollicutes),Doi等[2]在发病的植物筛管中发现,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主要寄生在植物韧皮部组织中,其传播方式主要是依靠介体昆虫(刺吸式口器叶蝉、飞虱等)进行传播,也可靠菟丝子和嫁接的方式传播[3]。早期植原体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根据寄主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寄主的范围、介体昆虫等进行分类。【前人研究进展】目前,植原体的分类主要还是依据16S r

    新疆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2023-11-10

  • 基于MaxEnt模型的柳树植原体病害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及定量风险分析
    种[3]。柳树植原体病害是由植原体引起的高致死病害,可通过无性繁殖材料嫁接及寄生性植物(菟丝子)传播,主要引起黄化、丛枝、花变叶和顶枯等症状,各龄柳树均可感病。柳树植原体病从过去的零星发生到现在在我国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广泛发生。防止该病害继续扩展至其他地区,对柳树植原体病害进行风险分析尤为重要。【前人研究进展】由植原体引起的柳树植原体病在美国[4]、印度[5]、中国[6]、加拿大[7]、西班牙[8]、意大利[9]、伊朗[10]都有发生。报道病原有三叶草增

    新疆农业科学 2023年5期2023-06-20

  • 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的临床观察
    2005)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是人类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体。近年来,其感染率有逐步上升趋势,造成了广泛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对于女性群体而言,感染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不仅可引发非细菌性阴道炎、宫颈炎疾病,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女性不孕不育、先兆流产或自然流产等,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水平[1]。现阶段,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所致的性疾病发病人群不断增加,发病地区不断扩大,疾病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2]。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8期2023-03-31

  • 新疆柳树花变叶植原体分子鉴定
    发潜力[2]。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或半翅目昆虫体内,目前尚难以人工体外纯培养的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刺吸式口器昆虫(飞虱、叶蝉等)传播[3]。植原体已经在全球引起1 000多种病害,中国已报道的有100多种[4],主要包括园艺作物、花卉、林业和农业经济作物,严重威胁世界农林业发展安全。近年来,柳树丛枝病在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普遍发生,甘肃、内蒙和新疆已见报道。1992年王纯利等[5]通过电子显微镜对新疆柳树丛枝病病原进行初步观

    西北农业学报 2022年10期2022-11-03

  • 广东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510642)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专性寄生、不能人工培养的植物病原物,隶属于细菌界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纲Mollicutes无胆甾原体目Acholeplasmatales无胆甾原体科Acholeplasmataceae植原体暂定属Ca.genus Phytoplasma[1-2]。植原体主要通过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也可通过嫁接或菟丝子传播,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1 000多种植物,常引起丛枝、花变叶、黄化、

    植物保护 2022年5期2022-10-13

  • 低氧胁迫和螺原体感染对中华绒螯蟹存活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的水产珍品, 螺原体所引起的“颤抖病”对河蟹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而关于低氧是否会对螺原体感染河蟹产生影响, 这一问题亟待研究,因为河蟹螺原体的靶细胞为血淋巴细胞, 所以本文将低氧胁迫与螺原体共同作用于河蟹, 探究它们的协同作用, 将河蟹的血淋巴细胞分离出来进行研究,观察其在低氧状态下的免疫力和生理指标变化, 为河蟹养殖低氧耐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和细菌实验所用河蟹来自江苏省扬州市, 每只河蟹重(25±5) g, 将其在28

    水生生物学报 2022年8期2022-08-30

  • 原体:残害植物的黑手
    到了一种名为“植原体”的致病微生物的攻击。植原体入侵延龄草后,通过分泌相关蛋白改变花瓣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使花瓣出现绿色的条纹,变得越来越像叶子。当然,植原体还会对其他植物展开“变叶”攻击。万寿菊和月季花感染植原体后,它们的花瓣不再是鲜艳可人的黄色或是粉色,而是变成像叶子一样的绿色。植原体对植物的影响可不只是把花瓣变成叶子这么简单。花器的改变通常会破坏植物正常的生命进程,导致植物无法繁殖。植原体侵袭植物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而且受感染的植物种类也十分广

    大自然探索 2022年5期2022-07-11

  • 上海地区893例性病门诊患者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的感染特点分析
    eae)、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和解脲脲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是引起STD的常见病原体,并与男性尿道炎、附睾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女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及盆腔炎等密切相关,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不孕不育[3-4]。由于检测人群、社会经济、性教育程度和地区流行性的不同,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差异[5-7],为了解近年上海地区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感染的人群特征和混合感染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2年2期2022-05-26

  • 贵州主栽樱桃品种的植原体分子检测及鉴定
    挥了重要作用。植原体(phytoplasma)又称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MLO),是一种由细胞膜包裹、没有细胞壁、不能够人工培养、寄存于植物韧皮部及刺吸式介体昆虫的肠道、淋巴、唾腺等组织内的单细胞原核生物[2]。世界各地已报道植原体可引起1 000余种植物的系统性病害,危害多种果树、蔬菜、花卉和林木等[3]。樱桃植原体病害主要包括樱桃黄化致死病[4]、樱桃衰退病[5]、樱桃花变绿或叶病[6-7]、樱桃X病[8]、樱桃丛

    种子 2022年2期2022-03-21

  • 槟榔种苗和采摘工具的植原体检测
    严重。其中,由植原体(Phytoplasma)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AYLD)是当前严重危害槟榔的致死系统性病害之一,可造成槟榔产量急剧下降;该病于1981年首次出现在我国海南省屯昌县[3],目前在全省绝大部分的槟榔种植区发生为害[4-5]。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黄化病为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亿元以上,严重影响海南省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增长[6]。因此,槟榔黄化病的防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产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11期2022-02-03

  • 林木植原体病害传播及PCR检测研究进展
    害则关注较少。植原体病害,病原为植原体(Candidatusphytoplasma),原名类菌原体(MLO),分类上隶属于细菌界,软菌纲,是一类定殖于植物韧皮部的侵染性病害,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因传播特性、传播方式与病毒类似,常造成多种植物间的交叉感染,因而传播规律较难掌握。近年该病害在园林绿化及苗木繁育中多有发生,常导致植物体内激素代谢紊乱,进而发生叶片小叶、黄化、萎蔫、皱缩[1]和枝条丛生、带化[2]等症状,据报道该类病害已危害1 000多种植物,我国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1年1期2021-12-24

  • 椰子致死性黄化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571339)植原体是一类寄生于植物韧皮部、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的原核病原菌[1-3]。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尚无有效的治疗药剂,是植物的毁灭性病害,因此该类病害以防为主[1-3]。由植原体引起的椰子致死性黄化病是椰子产业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害传播快、致病性高、危害十分严重[4]。椰子致死性黄化病地理分布较为广泛,在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均有分布[4]。已有研究表明:引起椰子致死性黄化病的植原体种类较为丰富,包括16SrI(-B)、16SrIV(-A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2021-12-04

  • 枣疯病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
    疯病是由枣疯病植原体(Canidatusphytoplasmaziziphi)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害,发病树产生丛枝、黄化、小叶、花器变叶等症状,逐渐枯死,对枣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危害[3-4]。近年来,由于红枣效益下降,枣园缺乏管理,传统枣区的枣疯病发生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枣疯病发生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就发病分子机制、精准施药和物理防治等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能够为枣疯病发生机制和防治提供参考。1 枣疯病发生机制及研究现状1.1 枣疯病病原及传播途径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11-30

  • 槟榔黄化植原体在叶片中周年消长规律探究
    黄化病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在生产上的危害日益严重,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海南槟榔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国内外研究者在槟榔病理性黄化病病原鉴定、检测、传播媒介和防控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10],但尚缺乏槟榔黄化植原体在叶片中的周年消长规律研究。本研究采取定点定株取样方式,采用巢式PCR方法,研究季节变化与槟榔黄化植原体在叶片中消长的关系,同时分析黄化病田间症状随季节变化的特点,以期为槟榔黄化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6期2021-07-22

  • 羽脉山黄麻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及病害调查*
    引起树木死亡。植原体(Phytoplasma)属于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柔膜菌纲(Mollicutes)植原体属(CandidatusPhytoplasma)(刘仲健等, 1999),寄生于植物韧皮部,感病植株最典型症状是丛枝、花变叶、花变绿,此外是节间缩短、小叶、黄化、枯枝(梢)、使植株长势衰退和死亡(于少帅等, 2016),主要通过韧皮部取食的叶蝉、飞虱、木虱等昆虫传播,尤其是叶蝉和蜡蝉类(卢恒宇等, 2016),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林业科学 2021年5期2021-07-16

  • 宁夏马铃薯僵顶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键词马铃薯僵顶植原体;16S rRNA基因;rp基因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马铃薯种植区主要划分为西北、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四大优势产区。宁夏属于西北马铃薯优势产区,2016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54.52万h㎡,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6.88万h㎡,马铃薯种植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的发生已经发展成为制约我国马铃

    植物保护 2021年2期2021-04-30

  • 云南小驳骨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
    653100)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非螺旋状、无细胞壁且专性寄生于韧皮部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植原体主要依靠叶蝉和飞虱等媒介昆虫进行传播,亦可由植物营养繁殖材料和菟丝子等方式进行传播,感病植株通常表现为丛枝、花变叶、黄化、矮化和节间缩短等症状,目前植原体可危害1 000 多种植物,给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1-3]。植原体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及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高度保守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性[4-5]。目前基于16S r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年2期2021-04-07

  • 泌尿生殖道标本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华,张贤华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均属柔膜体纲,是泌尿生殖道常见病原体,可引起男、女性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女性子宫内膜炎、绒毛膜羊膜炎、不孕不育、妊娠自然流产,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及小儿肺炎、脑膜炎等[1-3]。由于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对青霉素、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以及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临床常用治疗药物为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近年来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年2期2021-03-25

  • 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核糖体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600由于植原体至今无法分离培养,难以采用纯培养的表型特征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基因组核酸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16S rDNA基因是植原体分类体系中的首选分子标记,但大量研究表明,16S rDNA序列过于保守,不足以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植原体作进一步划分(Duduketal.,2008)。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是植原体进化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因,其在植原体株系间关系以及系统发育的研究中能够揭示更多有价值

    生物安全学报 2021年1期2021-03-16

  • 新疆南疆柳树植原体病害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可替代的作用。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作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是一类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和昆虫的唾腺细胞、无细胞壁且由叶蝉和飞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的小型原核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柔膜菌纲(Mollicutes)[1]。植原体是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病原,其直径大小平均为200~800nm,一般为球形、椭圆形或多态不规则形,其形态随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而改变[2]。到目前为止,植

    现代园艺 2021年5期2021-03-13

  • 枣疯植原体免疫优势膜蛋白基因imp-DZ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100091)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是一种重要的原核生物植物病原菌[1]。植原体隶属软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纲(Mollicutes),候选植原体属(CandidatusPhytoplasma),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细胞壁,只有细胞膜包被[2-3]。植原体主要存在于植物韧皮部中的筛管细胞和介体昆虫的淋巴、肠道、唾液腺等组织内,能够引起多种农作物、园艺作物和园林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08

  • 国内外柳树植原体病害研究现状
    具有重要作用。植原体(Phytoplasma)过去称作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是一类专性寄生菌,属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柔膜菌纲(Mollicutes)[1]。无细胞壁,由叶蝉和飞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也可通过菟丝子和嫁接进行传播。寄生于植物韧皮部和昆虫的唾腺细胞。植原体病害最早记载是在1000 多年前,在我国宋朝的牡丹花上发现,由于牡丹花发病后形状奇特而被人们认为是花之典范[2]。我国明崇祯末(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20年4期2021-01-07

  • 贵州毕节樱桃植原体病害研究初报
    主要经济来源。植原体病害是由植原体(Phytoplasms)引起的植物系统性病害。植原体(CandidatusPhytoplasma) 原称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简称为 MLO) ,是一类无细胞壁、存在于植物筛管内的专性寄生细菌[2],主要由叶蝉、飞虱、木虱、蝽等半翅目昆虫传播,也可由菟丝子、人工嫁接传播[3-5]。该病害长期被误认为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直到1967年,日本科学家Doi等利用电子显微镜首次在4种植物的

    贵州林业科技 2020年4期2020-12-30

  • 一种山黄麻丛枝病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650201)植原体(phytoplasma)属细菌界柔膜菌纲、植原体候选属,是目前发现最小的细菌.植原体病害侵染常引起植物产生丛枝、矮化、黄化、花变绿、花变叶、巨芽、畸形等症状.该病害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迄今世界各地报道的植原体病害已有1 000多种[1].植原体由于不能体外培养,因此常采用分子鉴定的方法进行检测或进行基因克隆和测序[2~8].本研究中所采集的样品属于榆科山黄麻属(TremaLour.)植物,其形态与该属中的羽脉山黄麻(Tremal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12-03

  • 金莲花绿变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A为模板,使用植原体16S rDNA和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基因rp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在感病金莲花样品中扩增到植原体的16S rDNA(1 432 bp)片段和rp基因(1 240 bp)片段。序列分析发现,获得的16S rDNA和rp基因片段与洋葱黄化植原体Onion yellows phytoplasma(GenBank登录号:AP006628)的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9.9%和99.3%,确定金莲花绿变病的病原为植原

    植物保护 2020年3期2020-06-08

  • 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16SrDNA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罗明摘要 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新疆轮台县疑似杏褪绿卷叶病植株总DNA进行巢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约1.2 kb的特异性条带。对扩增产物克隆和测序,确定特异片段大小为1 248 bp。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新疆杏褪绿卷叶植原体不同分离株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极高,达到99.8%~100%。与16SrⅤ组成员的同源性达到98.2%以上,其中与16SrⅤ-B亚组的枣疯病植原体山东宝山分离株,甜樱桃绿化植原体山东分离株同源

    植物保护 2020年2期2020-06-08

  • 泌尿生殖道脲原体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殖道感染的常见支原体有脲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生殖支原体。脲原体属有Parvo和T960两个生物型,其是两个独立的种。具有Parvo生物群特征的脲原体又被称为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而有T960生物群特征的支原体被称为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1]。在临床工作中,常规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尚不能区分Uu和Up[2],本研究收集的脲原体包括这两个种。由于脲原体结构和代谢上的特殊性,导致用于临

    医学综述 2020年7期2020-04-22

  • 男性解脲脲原体血清型感染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16000解脲脲原体(UU)是一种能引发男性生殖器炎症的一种介于细胞和病毒中间的微生物,具有分解脲素的功能,也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1]。通常解脲脲原体附着在男性精子上,会造成精子量减少、精子活力下降、成活率较低等不良现象,解脲脲原体会在男女发生性关系时,进入女性宫颈内,引起女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自然流产等疾病[2]。因此我院选取就诊的男性精液标本40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男性解脲脲原体血清型感染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年2期2020-04-07

  • 杏褪绿卷叶植原体新疆分离物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的一种高致死性植原体病害,中国、欧洲和北美均将其列入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害名录[1-2]。该病害传染性极强,病原可通过嫁接传染、随无症带菌苗木远距离传播、介体昆虫(木虱、叶蝉)在感病树上取食后终生带菌传染,还可经卵传播[3]。2007年李文慧等[4]首次在新疆轮台县的杏园中发现杏褪绿卷叶病疑似病株,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沿主脉向上翻卷成筒状,早衰落果,果小味差,轻者产量降低,重者树体整株死亡,并通过电镜观察确定引起杏褪绿卷叶病的病原为植原体。2010年韩冰[5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2期2020-03-26

  • 基于高通量测序鉴定慈姑黄化病病原
    ,筛选出注释为植原体16S rRNA序列的contigs,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Phy-F和Phy-R,以采集的褪绿黄化症状慈姑植株和无症状植株的叶片样本总DNA为模板,进行PCR鉴定。【结果】对扩增获得的长度为1.5 kb的DNA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从分子水平证实慈姑黄化病的病原为植原体(strain:AY-China)。将测序获得的植原体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15个植原体分组代表菌株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

    南方农业学报 2019年3期2019-09-10

  • 体外培养法与RNA等温扩增法对脲原体检测能力比较
    00730 )脲原体为黏膜相关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人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接受侵袭性操作时,脲原体可进入血液引起感染甚至播散至其他器官。脲原体可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尤其在青春期性活跃健康人群下生殖道中可被分离到。从目前数据来看,脲原体可引起男性非衣原体、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急性附睾-睾丸炎、感染性结石,输卵管型不孕症、子宫内膜炎,还可引起极低体质量儿的下呼吸道感染、先天性肺炎、菌血症等[1-6]。此外,近期的研究数据还显示,由于脲原体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6期2019-03-26

  • 男性不育患者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感染及精液质量分析
    状[1]。溶脲脲原体是男性生殖道感染最为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在众多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中,以溶脲脲原体感染最为常见[2]。为了研究男性不育患者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感染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便选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150例,对所有患者的精液参数、精子活动能力、精浆α-葡萄糖苷酶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150例,其中溶脲脲原体培养阳性患者有58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中外医疗 2018年27期2018-11-13

  • 解脲脲原体阳性,会导致不孕吗
    验单上写着解脲脲原体阳性。那么,这个阳性会导致不孕吗?解脲脲原体阳性不一定引起症状解脲脲原体是六种脲原体属中的一种,与人类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解脲脲原体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日益受到重视,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之一,现已被列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关于解脲脲原体与不孕的关系,有研究认为:解脲脲原体可以寄生在人类的生殖道黏膜表层,在出现炎症和免疫力低下时,可以逆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以及输卵管炎性粘连,从而降低女性的怀孕概率。在怀孕的女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8年8期2018-09-08

  • 原体的“犯罪记录
    过程中被一种叫植原体的类菌生物入侵了,原本亮丽的花瓣变成了被称为“女巫扫帚”的幼苗。可以说它被植原体变成了“僵尸”,只能任由植原体摆布。那些花朵变成的叶子看起来鲜嫩多汁,而且有一种特别诱人的香气,对幼虫来说是很大的诱惑。现在,植株已被植原体控制了,吃了它的幼虫也很容易被传染,幼虫会把这个“噩梦”传递到下一株植物那里。植原体除了能让植物的花变成“叶子”,还能让植物的叶子变成“花”。当然,这花是假的。美国科罗拉多高山草甸上有一种南芥,被其感染后,顶端的叶子会变

    学与玩 2017年9期2018-03-12

  • 解脲脲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10630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realyticum)感染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可导致脑、肺等其他器官损伤。目前,用于治疗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有关解脲脲原体对上述药物的耐药性研究已有报道。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gyrA、gyrB、parC和parE等基因的突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23S rRNA亚基或核糖体蛋白L4或L22基因

    微生物与感染 2018年4期2018-03-03

  • 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体外活性的影响
    15041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realyticum)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其耐药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对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1-2]耐药。从怀孕患者中分离的解脲脲原体及合并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hominis)感染的解脲脲原体耐药形势更严重[3]。其耐药主要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有关,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耐药形势必将更严峻。因此,寻找一种全新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

    微生物与感染 2018年1期2018-02-28

  • 原体病害及其相关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654300)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是一类无细胞壁、迄今不能人工培养的植物病原细菌[1]。植原体在世界范围内对许多经济作物造成减产,例如油菜、小麦、椰子、枣树等[2]。植原体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叶蝉、飞虱等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植株韧皮部汁液进行传播[3],其他还可通过嫁接、菟丝子传播。Neimark等[4]采用脉冲场电泳分析方法,从寄主植物中首次分离出完整的植原体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2-24

  • 微小脲原体核糖体蛋白L2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5000)微小脲原体核糖体蛋白L2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马 良,范显峰,栗晓燕,薛红杰,贾泽玮,贾天军(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目的构建微小脲原体核糖体蛋白L2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蛋白,为研究微小脲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NCBI上的微小脲原体核糖体蛋白L2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微小脲原体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后进行纯化,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NotI对原核表达载体pGEX-6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2018-01-11

  • MIC基因多态性与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易感关联性研究
    因多态性与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易感关联性研究李 瑜 陈 恩①陈纯静②曾凡胜 周 琳 曾 威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 413000)目的研究MIC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解脲脲原体感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SSP和PCR-SBT方法对样本MIC等位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解脲脲原体患者中检出12种MICA、5种MICA-STR和14种MICB等位基因;和对照组相比较,解脲脲原体患者组中MICA* 010和MICB*009N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更高(MI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7年10期2017-10-24

  •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16SrI组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
    国16SrI组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于少帅 李 永 任争光 宋传生 林彩丽 朴春根 田国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目的】16SrI组植原体对我国作物和生态植物危害严重。目前植原体尚不能分离培养,对于我国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尚不清晰,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揭示我国不同地区16SrI组不同植原体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植原体株系

    林业科学 2017年3期2017-04-27

  • 寡核苷酸管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别我国不同组植原体*
    鉴别我国不同组植原体*王圣洁,林彩丽,严东辉**,于少帅,李 永,汪来发,朴春根,郭民伟,淮稳霞,田国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目的]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已有报道,为了筛选出适合于我国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建立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并对我国发生的疑似植原体病害进行鉴别。[方法]通过PCR扩增结合管芯片杂交技术,对收集到的15种植原体侵染的植物样

    林业科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2-23

  • 差速离心结合脉冲电泳分离枣疯病植原体DNA
    电泳分离枣疯病植原体DNA傅 强,付 冰,叶 霞,谭 彬,郑先波,李继东,冯建灿*(河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为了解枣疯病植原体的分子特征,明确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关系,以枣疯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差速离心结合脉冲电泳分离枣疯病植原体DNA。结果表明:感病组培苗在1600~2200 kb之间出现一条明亮的条带,而健康组培苗没有,回收后经PCR检测,证明该目的条带是植原体DNA,实时定量PCR的分离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能有效

    江西农业学报 2016年12期2016-12-07

  • 原体属感染及相关耐药基因研究
    苏利, 华 川脲原体属感染及相关耐药基因研究张 艳 , 李苏利, 华 川目的 探讨脲原体的耐药性及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疑似脲原体感染患者的泌尿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测;将筛选得到的脲原体株进行耐药相关基因gyrA、 parC、23SrRNA、tetM 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 ① 117份泌尿道分泌物标本检出54株脲原体。药敏结果显示,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中的米诺环素敏感率最高(92.6%),耐药率最低(5.6%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年1期2016-09-20

  • 周年温度变化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
    化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曹亚兵1,翟晓巧2,介大委1,范国强1*(1.河南农业大学 泡桐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02; 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450008)为探讨温度变化对泡桐树体内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利用巢式PCR和直接PCR研究了植原体在泡桐不同器官内的分布及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布不同,发病程度相同泡桐不同器官内植原体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中等发病程度的泡桐中,丛枝病植原

    河南农业科学 2016年10期2016-02-06

  • 福建永安市辣椒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安市辣椒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及鉴定刘建密1, 纪翠红2, 陈细红3, 林积秀2, 黄培枝2,严叔平1, 陈文乐1, 陈彩霞1, 张宇翔2, 牟海青4*(1. 福建三明市植保植检站, 三明 365000; 2. 福建永安市植保植检站, 永安 366000;3. 福建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厦门 361012; 4.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永安地区发病辣椒植株表现小叶、黄化、丛枝、簇芽等症状。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R

    植物保护 2015年3期2015-11-25

  • 牛支原体、脲原体和无胆甾原体感染和诊治
    窦艳侠1支原体通常,在正常奶牛的阴道黏液中存在牛生殖道支原体,在不能确定其他导致不育的因素时,屡配不孕和低育的奶牛可确诊为该病。①从公牛精液和包皮冲洗液中通常也能分离出牛生殖道支原体,并且已经证实,支原体从感染的公牛传播给母牛。牛生殖器支原体被认为是导致精囊腺炎的因素之一,因为常能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这种支原体,并且实验接种后能感染精囊腺。当支原体感染睾丸或附睾后,能导致精液品质下降,特别是对冷冻保存后的精液质量影响更大。②牛支原体能导致犊牛呼吸疾病和多发性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11期2015-10-21

  • 海南竹柏扁枝病病原植原体的分子检测鉴定
    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P1/P7和R16F2n/R16R2进行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扩增到大小约1.2 kb的植原体特异片段,通过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确定为植原体感染。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GenBank登录号:KP027298)为australasiae植原体候选种相关株系,与australasiae植原体候选种(GenBank 登录号:Y10097)的同源性为99.4%。进一步虚拟RFL

    热带作物学报 2015年6期2015-05-30

  • 泌尿系统解脲脲原体感染耐药性分析
    ·泌尿系统解脲脲原体感染耐药性分析陈吉林1,石玲2,谢华1,赵光本1,王金玲3(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大连 11601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大连 116011;3.大连武警医院肾内科,大连 116015)目的 探讨成年患者泌尿系统解脲脲原体感染状况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解脲脲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送检的尿液标本2 231份,采用培养鉴定、

    医药导报 2015年6期2015-02-10

  • 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检验与耐药性试验结果探析
    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检验与耐药性试验结果探析徐海丽目的 分析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的状况以及耐药性趋势。方法 942例接受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检测的患者, 对其采用培养法检测方法, 检测解脲脲原体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情况, 回顾性分析解脲脲原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942例患者中有375例患者为解脲脲原体阳性, 占39.81%;患者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以及克拉霉素等药物较为敏感。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后发现,患者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最强, 对交沙霉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2015-02-01

  • 原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专论与综述植原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杨 毅, 车海彦, 曹学仁, 罗大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口 571101)植原体(phytoplasm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可经叶蝉、飞虱等昆虫介体传播,感染1 000多种植物,产生丛枝、黄化、韧皮部黑斑坏死等症状,给农业、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对植原体基因组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当前植原体效应蛋白

    植物保护 2014年6期2014-08-10

  • 枣疯病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063)枣疯病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韩 剑1, 罗 明1*, 徐金虹2, 王同仁2, 张祥林3(1.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2; 2. 新疆阿瓦提县农技推广中心,阿瓦提 843200;3.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乌鲁木齐 830063)根据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构建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并优化了对枣疯病植原体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

    植物保护 2014年5期2014-08-10

  • 女性感染解脲脲原体的药敏试验及临床疗效研究
    霞女性感染解脲脲原体的药敏试验及临床疗效研究归改霞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进行药敏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794例标本进行脲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观察。随机选择100例解脲脲原体阳性患者分别使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中的一种实施常规口服治疗。结果794例解脲脲原体标本培养中,阳性率39.8%(316/794)。药敏结果显示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性高,喹诺酮类敏感性最低。分别用三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四环素类治疗的患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3期2013-10-19

  • 三刺皂荚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832003)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LO),属柔膜菌纲,是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由取食植物韧皮部的叶蝉、飞虱等昆虫传播,可危害粮食、蔬菜、花卉、林木、杂草等各类植物,感病植株表现出黄化、顶枯、丛枝、簇生、花变叶、矮化、小叶等症状[1-2]。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植原体病害有1 000多种,我国迄今已报道的植原体病害有100余种[3]。由于植原体不能离体培养,所以不能用传统的真菌和细菌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目前植原体分类主要依赖分子

    中国森林病虫 2013年6期2013-01-22

  • 原体病害研究概况
    410128)植原体与其他病原物相比发现较晚。1967年,日本科学家土居养二等首次在桑树萎缩病中发现植原体[1]。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植原体病害被误认为病毒病害。近年来,世界各地植原体病害大量报道,例如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柑橘黄龙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由韧皮部杆菌(Ca.Liberibacter asiaticus)引起,直到2009年,蒲雪莲等在柑橘黄龙病植株中发现植原体与韧皮部杆菌同时存在[2]。由于植原体目前仍不能进行人工培养,因此对其致病性、病害流行性、

    植物保护 2011年3期2011-06-12

  • 北京地区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100029)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panism,简称MLO)是一类无细胞壁、存在于植物筛管内的专性寄生细菌,主要依靠叶蝉和飞虱等从韧皮部取食的昆虫传播,也可由菟丝子和人工嫁接传病,常引起植物从枝、黄化、花变叶、顶枯等症状[1]。综合世界各地的报道,植原体可引起多达1 000余种植物的系统性病害,涵盖各类农作物、园艺、花卉、果树和林木等病害。其中,我国报道的有100多种,给经济作物造成了巨大损失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1期2010-07-09

  • 装饰艺术设计中的风格设计的新理念
    程。【关键词】“原体”;艺术元素;功能性元素装饰设计中的艺术风格的形式建立是个大问题。风格的呈现可能是多样化的,多表象的。风格的形成的规律是可以讨论的,这里所分析的风格形成原理是从基本元素来认识的,基本元素有功能元素和艺术元素。将艺术元素附着在功能性的元素上的认识处理过程,将这个过程推导出来可以看到对基本元素整合和附着的过程就是艺术设计的风格设计的过程。本文介绍这个理念,起抛砖引玉作用。1功能性元素功能元素是个很大的集合,包罗万象。功能性元素是要考虑实用作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