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

  • 材料与阐释: 就鲁迅 《女吊》 的解读问题答刘云老师
    〉 的复仇精神与目连戏的反叛特质》 一文, 认为在鲁迅之前的传统目连戏演剧中, 女吊本身即为复仇者形象, 而非拙文所谓鲁迅对女吊精神的创造性改造。而支撑作者此一论述的材料与阐释, 未免失之三途: 首先, 对引用的研究文献时见关键性误读, 且文章的论述起点即建立于此类误读之上; 其次, 对使用的核心原始文献的基本背景和性质失于生疏; 最后,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 每每将鲁迅明确反对的精神内容安置到对鲁迅的思想阐释中, 从而根本性地曲释了鲁迅“复仇” 话语的意涵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10期2023-11-04

  • 绍兴非遗研究:绍兴目连戏的源流、特色及代表出目
    、     绍兴目连戏的源流绍兴目连戏,是目连戏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目连戏,是指以佛教《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为核心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类戏剧的总称。目连戏脱胎于佛经故事,成型于北宋杂剧,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历史。东汉初年,随着佛教初入汉地,佛教典籍也被陆续翻译成汉文。西晋时期,有西域三藏法师竺法护(约3-4世纪)者,精通多国语言,翻译了包括《佛说盂兰盆经》在内的佛经七十四部一百三十七卷。《佛说盂兰盆经》,便是目连故事的最早出处。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

    华夏文化 2023年2期2023-07-25

  • 佛教目连信仰对霞浦摩尼教的影响 ——以新发现的三件摩尼教科仪书为中心
    、福建新出三件与目连信仰相关的摩尼教科仪本目连菩萨,原本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名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等,被誉为神通第一,民间流传有他的诸多故事,其中以他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救母的故事最为出名。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屏南、福清等地发现了大量摩尼教科仪书,其中收录与“目连”信仰密切相关的文字三件,即《借锡杖文》,有文字24行;《借珠文》,14行;《付锡杖偈》,4行(图1~4)①论文三件科仪书图片均由文献所有者林鋆先生提供。,三者皆与民间流行的“血盆信仰”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2-16

  • 目连故事流播研究四题
    教文学艺术史上,目连文化是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研究成果颇丰。由于史籍传承的复杂性、口传文献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悬而未决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然细究之下,却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兹以笔者发现的四个小问题为例,在前贤时俊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探析。一、《目连变》抑或《目连经》晚唐孟棨①孟棨,据陈尚君《〈本事诗〉作者孟启家世生平考》(载《新国学》第6 卷,成都:巴蜀书社,2006 年,第1-17 页),应当作孟启。《本事诗》“嘲戏第七”曰:诗人张祜,未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卢文弨称《目连戏》为“目连变”原因之蠡测
    道文化而著称的《目连(莲)戏》①,往往被称为百戏之祖。尤其在明清两朝,其人物形象众多(甚至还搬演目连三世及其家族的三世故事),内容庞杂,名称各异,如《目连劝善》《目连传奇》《目莲救母》《目连救母传奇》《目连救母记》《劝善金科》等。不过,引起笔者特别注意的是清代杭州人卢文弨(1717—1795)乾隆五十五年(1790)所撰《钟山杂记》卷一“藉神”条释“起伤”时的说法:优人演《目连变》,必先携鸡酒至丛冢间,杀鸡沥血而饮之,借鬼神附其身以为助,亦名曰起伤。演毕,

    闽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1

  • 浅析高淳阳腔目连戏的价值意义和保护运用
    0)江苏高淳阳腔目连戏,据考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被戏剧界誉为“百戏之祖”。在京剧、徽剧以及越剧、锡剧没有传播之前,一直是本地区老百姓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餐。由于阳腔目连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已停止公开演出。但作为古老剧种,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仍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从1953 年开始,江苏省文化厅开展保存戏曲遗产,挖掘传统剧目的工作,在高淳收集整理了阳腔目连戏有关资料。1958 年江苏省戏曲学校开办了目连班,从高淳聘请10

    戏剧之家 2022年15期2022-11-12

  • 基于“在地性”研究看绍兴目连戏的传承保护
    10059)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浙江绍兴市及其所属各县的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民间戏曲的主要演剧形式,也是绍兴水乡“社戏”的重要内容之一。目连戏是佛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产物,南宋《东京梦华录》就有关于目连戏的记载。历史上,目连戏曾流布全国,不同地区的目连戏呈现出迥异的艺术风格与民俗风情。绍兴目连戏作为目连戏的重要分支,在长久的积淀中完成了独特的气质建构,凝聚着深厚的绍兴地域文化特色,堪称绍兴民间信仰习俗和戏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2022-10-31

  • 敦煌叙事文献《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英译的描写研究
    功能[1]。二 目连救母的故事及其文化影响目连即摩诃目犍连(Mahāmaudgalyāyana),是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源于西晋时期的《佛说盂兰盆经》。自公元五六世纪开始,便形成了《佛说盂兰盆经》相关的宗教仪式和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这使得该故事得以代代流传[2]17,为晚唐时期俗文学作品《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的产生提供了叙事素材。以目连救母为主题的叙事文献,除了唐五代时期的变文抄本,还出现了北宋以来的《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8-02

  • 试论佛教伪经《净土盂兰盆经》的价值及其影响
    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目连身上,自此以后盂兰盆完全成了一个弘扬孝道的盛会;其三,经中出现的罗卜和青提因缘成为了后世目连救母题材俗文学的根基。作为目连救母故事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净土盂兰盆经》充当了连接藏内《盂兰盆经》与目连救母俗文学之间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关键词:《净土盂兰盆经》;目连;伪经;变文 中图分类号:G256.1;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2)03-0114-09On the Value and Inf

    敦煌研究 2022年3期2022-07-11

  •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神通第一”的目连于饿鬼道救母升天的故事初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中。其后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故事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衍生出注疏、变文、宝卷等一系列相关作品。此故事传入日本后,对说话文学、御伽草子、说经节和净琉璃等文学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接受的相关研究还寥寥无几,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创作原型完全出自日本”[1]199。笔者认为,其情节有相当大一部分借鉴了源自中国的《法华经》灵验故事和十王思想。本文将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5-11

  • 安徽目连戏声腔发展脉络钩沉
    0001)引 言目连戏是一个依存于民俗活动的古老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鼻祖”。目连戏唱腔“大多为高腔,以鼓击节,锣钹伴奏。后期有的也受徽戏和民歌小曲影响,改唱别调。已知的目连戏剧本,有明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张照的《劝善金科》,……也有不少短折,如《下山》《定计化缘》《戏目连》《调无常》《男吊》《女吊》等。……现今川剧、汉剧、婺剧、桂剧、绍剧、调腔、昆曲、湘剧等地方剧种尚保留演出”[1]。近年来,有关目连戏的研究在国内外亦成为热点、显学,诸多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4期2022-01-18

  •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目连戏文本内容的演变
    210023)目连故事起源于印度,由此改编而成的目连戏却在中国民间经久不衰,这与中国的民间接受密切相关。传统目连戏研究通常只注重文本和作者,忽视了读者(观众)层面的接受,而观众的接受恰恰是目连戏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目连戏的研究热潮重新兴起,大量研究著作与学术论文纷纷出现。这使目连戏重焕生机。这些成果主要从研究综述、思想文化、艺术形式、民俗特点、宗教价值等角度出发,系统阐述目连戏作为宗教和民间艺术的载体所体现的价值。但传统研究并未重视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2021-11-13

  • 辰河目连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杳文访谈录
    的“中国辰河高腔目连戏”录像演出,演主角傅罗卜,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为弘扬辰河戏做出突出贡献。2008年被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连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以佛经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以戏曲表演为载体,宣扬儒家的忠孝节义,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思想上兼容儒、释、道三家,艺术形式上包容百戏、歌舞,穿插武打、杂耍,影响广泛。它往往在特定的时间或节日结合宗教仪式及民俗活动进行演出,形成以演目连戏文为主的大

    文化遗产 2021年4期2021-07-23

  • 目连传》中“花目连”的搬演形式与文化功能
    唐柳琦“目连救母”故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自北宋都城汴梁搬为杂剧演出,迄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目连戏进行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对《目连传》中插演的各类戏曲剧目和缀串的歌舞百戏等目连救母本事以外的故事与表演形式——“花目连”现象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它们与目连戏的关系,与宗教民俗的关系,以期对目连戏全貌的认识有所裨益。具体来说,《目连传》中的“花目连”现象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在目连戏搬演过程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7-01

  • 目连入戏图像生成路径探赜
    征。 以佛陀弟子目连为人物基型演变而成的目连戏, 又是神鬼剧的代表, 在东亚、 东南亚汉文化圈内的影响极其深远。 目连戏以行孝为内核, 其演出文本经过几十代艺人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业已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剧目, 并成为传唱不绝的佛教戏剧经典。 这种以佛教思想引领戏剧故事主题并主导戏剧内容的做法, 扩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题材, 提升了传统戏剧的表演伎艺。 对于目连戏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的 《关于〈目连救母行孝戏文〉》①。 随后

    文艺研究 2021年3期2021-04-07

  • “高淳阳腔目连戏”与盂兰盆节的关联
    ■杨书娟目连戏是一个在中国有近千年历史,且流传地域极广的特殊剧种。目连戏主要讲述的是大孝子目连地狱救母的故事。这个起源于佛教的故事,使得佛教文化在“孝道”上找到了与儒家文化相通之处。目连戏就是佛教故事儒家化的客观体现。佛教目连救母故事中的目连本是佛陀的大弟子是脱离世俗的僧人形象,目连戏中的目连是一个参加科考并高中但为了救母放弃做官、结婚并出家为僧这样的一个具有世俗成功形象的大孝子。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目连戏通常在这一天上演。目连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

    剧影月报 2020年6期2020-11-14

  • 浅谈湘西辰河高腔《目连戏》的音乐特征
    术学院)辰河高腔目连戏《目连传》属于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唱腔源来于当地的山歌、号子、小调与传入的江西弋阳腔的结合,有着相当浓厚的地域特色。《目连传》至今已留存的音乐曲牌有两百多支,每支曲牌构成的基础是由“板式”和“腔句”组成。《目连传》的声腔音乐较活跃,其中以极具特色的高腔为主,兼唱低腔、昆腔和弹腔。《目连传》是一部大戏,历代艺人在演唱技巧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处理方法。据史料记载,艺人会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可以创造出千种“变体”唱法。使唱腔更加丰富,故事情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2020-10-15

  • 歙县韶坑目连戏班社现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分会场举办“传唱目连戏 文旅振兴乡村”演出。这是该村继1989年后首次恢复目连戏演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此次目连戏复演通过挖掘、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也将韶坑目连戏班社的历史和现状重新摆在了眼前。一、韶坑徐氏与目连戏班韶坑旧称“韶川”,历史上又名“韶铿”,主姓徐,距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新安徐氏第一世祖为徐摛、徐绲,其十五世孙徐昶为歙县徐氏始迁祖,南唐时(923~936)曾任歙州刺史,移居歙北皇呈干(因姓取名徐村),二十八世徐宗明由徐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7-21

  • 目连戏中的观音书写
    410083)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这一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主要叙述了佛陀弟子大目犍连(简称目连)救亡母出地狱的过程,其主旨在于劝人向善,劝子行孝。目连戏的演出一般是在中元节。在戏曲长期而广泛的发展传播过程中,以目连救母为主要题材的目连戏成为传播观音信仰、塑造观音形象的一个重要媒介。进入当代以后,在江浙、福建一带的观音诞辰祭祀习俗中,还有目连戏的演出活动①。那么,目连救母的故事与观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5-22

  • 寻迹哑目连
    琼?胡雅洁上虞哑目连和杭州西溪哑目连,是一起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根据《东京梦华录》中对哑杂剧的描写,可以看出哑目连这种古老而典型的民间哑剧形式,其实有着北宋勾栏“哑杂剧”的遗踪。“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中国戏剧诉不尽的情怀往事。而在中国戏剧长河中有这样一种独特的戏剧存在,它没有一句唱腔和对白,配以独一无二的乐器招军(),它就是“哑目连”,已列入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盛之地在上虞在炸雷

    文化交流 2020年4期2020-04-20

  • 目连救母”的媒介传播:宗教文化的视觉化呈现
    想象空间的理解。目连救母故事的发展衍化与生死轮回观念相对应,佛经、变文、宝卷、壁画、仪式、戏剧等在中国化和世俗化生成过程中媒介各不相同。通过对美术史上与戏剧意识发生关系的“目连救母”母题的梳理,力求阐释图像与仪式形成共识的视觉化呈现程序。一、“目连救母”缘起及其文本目连为佛十大弟子之一,又称大目乾连、大目犍连等。在佛的诸多弟子中,他以神通第一闻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初源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全经八百余字。《出三藏记集》有竺法护小传,“月支国人,世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4-10

  • 文化“隐愁”与现实“解忧” ——区域文化传承视野下环砂目连戏的生存现状与未来愿景
    勇一、问题的提出目连戏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古徽州,在南北各地广为流传。①袁生:《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徽州目连戏》,《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该戏主要讲述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刘青提亵渎神灵,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即目连,佛弟子)孝母情真,入狱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于 1579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

    文化与传播 2019年5期2020-01-08

  • 试论中国戏曲中“目连文化”的渊源和发展
    琳 赵文壮一、“目连救母”的渊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目连,又名目犍连,全称为“摩诃目犍连”。他皈依佛门,始得六通之后,便想将此事告知于父母,以报乳哺之恩,但他以道眼观测出,亡母此时正在饿鬼道受苦,而且不得受食。目连为使亡母脱离饿鬼道,便以奉盂兰盆,以飨十方僧众。刘祯先生在《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一书中,在“目连救母”的故事中提炼出三个特征,而这也是它在中国民间流传的立身之本,即 “报恩思想、题材异常、盂兰盆会”[1]。后两者关乎的是其特征体裁,“目连救母”虽然将传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2020-01-02

  • 翼城南撖东岳庙与南撖目连
    举行庙会,专演《目连救母》,因为东岳庙主管阴司,所以目连戏的演出也算适宜。从碑文的内容可以推测南撖东岳庙作为当地泰山神崇拜和官方祠祀东岳大帝的重要场所,也是元代以来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围绕着泰山神祭祀、东岳庙会开展的民间文化聚会和娱乐活动,对繁荣晋南戏曲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与商贸交流均具有积极作用。三民间信仰是各地强化其社区传统或地方文化传统的产物之一,南撖东岳庙的庙会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南撖东岳庙庙会期间,通常会表演一种和宗教有关的戏曲——目连戏。南撖目连

    寻根 2019年6期2019-12-23

  • 目连戏的现实性
    □ 韦京东目连戏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又称“阳腔”。明初在现安徽省南陵县已有此戏,后流行于皖、宁、浙、湘、赣等省。古老目连戏的主要剧目为《目连救母》,也演部分《岳传》和《西游记》等戏。“目”剧中,《下山》、《雪下》、《训悍记》、《王婆骂鸡》和《老驼少》(又名“哑子背疯”)等折最为流行。目连戏曾受山歌和徽调等艺术的影响,演唱主要用高腔,以鼓击节,锣铙伴击;唱腔有“四平头”、“吊句子”、“念滚板”等,其曲牌有[娥儿郎]、[新水令]、[红衲袄]等。该戏后兼唱部分昆

    黄梅戏艺术 2019年3期2019-12-15

  • 河湟目连戏:青海大地的江南记忆
    郭晓芸目连戏因佛教故事《目连僧救母》而得名,它广泛流传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是我省唯一保留着这一古老剧种的地方。2008年,《目连宝卷》这个古老的传统戏剧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麻地沟村这个无名的小山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目连戏:从江南到河湟目连戏是如何关山远渡,来到青海的呢?在麻地沟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里的村民的祖上都是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3期2019-06-11

  • 南乐目连戏的源流初探 ——以剧中“五阎王”和“南海”为对象
    2006年,南乐目连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学界一股目连戏研究的热潮。南乐目连戏是现存河南目连戏中保存最完整、面貌最古老的一种,因此最具代表性。但目连戏究竟何时流传到了南乐,又在民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剧中“五阎王”和“南海”(亦称紫竹道,下同)两个人物为对象,通过其在民间信仰、民间习俗中的演变来寻找一些线索,浅要分析南乐目连戏的源流问题。一、已有的南乐目连戏来源之说在南乐民间,目连戏平时被人们称为“五鬼拿刘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2019-01-27

  • 近三十年目连戏研究述评
    241000)从目连戏研究整体来看,其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起始,后因政治问题研究一度停滞不前,终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重视,大量的戏班重新排演目连戏,学术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进步,近三十年(1987-2018)来更是有大量成果见诸于刊。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目连戏”检索,1981-1986年共只有5篇,1987-1997共169篇,1998-2007共215篇,2008-2018共232篇,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举行大型研讨会的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9年2期2019-01-10

  • 关于徽州目连戏保护与研究中 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041)一、引言目连戏发源于北宋杂剧《目连救母》,广泛流布于南北各地。主要存在形式有两种:其一,与地方戏曲相结合,形成了各剧种中丰富多彩的目连剧目;其二,在明万历祁门剧作家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以下简称郑本)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徽州目连戏。以单一戏曲故事演化成为一个剧种,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徽州目连戏的特殊价值也因此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然而,徽州目连戏生存发展之路却历经坎坷。因其与宗教和民间信仰难以分割的关系,中华人民共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2018-12-31

  • 悲壮的亲情
    病”。清末民初,目连戏开始真正盛行于上海。其时流行的目连戏有四种——徽剧、绍兴武班、昆剧、京剧。前一阵我在上海昆剧院看《目连救母》,想到一些有趣的问题。目連戏又称《救母记》。目连不忍见到母亲在地狱中受苦,甚至愿意为了救母放弃修行,被解除神力,贬为凡人。“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实际上还是来自故事本身的悲剧力量。身为人母,永生永世牵肠挂肚,一直到死,化成鬼魂,还在思念儿子。目连明知母亲有罪,却愿意为母亲的罪承担责任。他承担的方式,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前

    读者 2018年24期2018-12-04

  • “破盆”目连:祭祀与戏剧
    刘祯摘 要:道真目连戏演出一般为丧葬演出,丧葬者为女性,而没有生产过的女性和男性死亡,不表演目连戏,不是以娱乐与艺术的名义进行。演中人物多戴面具,这是道真县目连戏与其他各地目连戏演出的显著区别,也是该目连戏演出与傩班一体的重要标志。在目连戏研究最热之时,南方绝大多数省份目连戏发掘和演出此起彼伏,贵州始终没有进入这一“热”的研究视野中。道真县目连戏的演出,不仅填补目连戏演出和传播区域范围的空白,而且,其独特的祭祀表演为我们提供了对目连戏全新的认识。关键词: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2期2018-09-10

  • 正定目连
    禁演了。但是,《目连戏》中的折子戏《思凡·下山》,我是吹奏演出过的。1985年中国研究院在保定清西陵举办“中国戏曲志编纂工作培训班”,曾放过湖南的目连戏录像,我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鬼戏解禁后,兰文云演的《滑油山》在央视11频道播出,我第一次见到这出戏。编纂《中国戏曲志·河北卷》时我任副主编,却没有想到我的家乡会有目连戏。究其原因:一是自己对家乡的戏曲不熟悉,二是地方的同行也不知道那是目连戏。如果漏报了,那将抱憾终身,愧对家乡父老。这事儿是我在退休回家和正定

    当代人 2018年1期2018-03-21

  • 拗九节考
    有三种,分别是“目连孝母”说、“正月晦日”说和“送穷”说。一、“目连救母”说今人多将拗九节称作“孝顺节”“孝九节”,并认为拗九节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传说。闽地传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悍恶堕入地狱,目连孝顺,为了送去的食物不被小鬼吃掉,便用花生、红枣、桂圆、糯米等混煮成甜粥,再洒上黑芝麻送去,告诉狱卒小鬼那是肮脏的“黝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恰好是正月二十九,目连的母亲三十九岁,有感于目连对其母的孝顺,人们便将

    文化学刊 2018年2期2018-03-07

  • 草戏狂欢
    同体”。以徽州的目连戏为例。目连是佛教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戏文内容为傅相一家笃信佛教,傅相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有一天忍不住破戒开荤,被罚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挑着经书,跋山涉水,下十层地狱,最后赎母成正果。目连戏源于晋,成于宋,繁盛于明清,延续至民国。从空间上说,它根于河南,却在长江以南的南方諸省开花结果。徽州之所以成为目连戏重振的基地,原因有二:一是明代徽州有个穷秀才叫郑之珍,在万历年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共三卷一

    财经 2017年26期2017-11-23

  • 江西目连戏复排工作扎实推进
    国江 魏 军江西目连戏复排工作扎实推进文/图 蒋国江 魏 军本刊讯:2017年4月至5月,由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申报实施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江西目连戏复排工作扎实推进。为传承江西目连戏,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与弋阳县文化广播电影新闻出版局及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合作,率先将江西目连戏中最为古老珍贵的弋阳腔目连戏经典片段恢复排演。此次复排工作,恢复排演了《松林试卜》《思凡》《地狱见母》《阎王不语》《盂兰大会》等弋阳腔目连折子戏。通过复排传统弋阳腔目连戏,不仅有效地

    影剧新作 2017年2期2017-07-31

  • 反思目连戏的“救母”主题 ——评复排版川剧《目连之母》
    □ 苏国昌反思目连戏的“救母”主题 ——评复排版川剧《目连之母》□ 苏国昌川剧《目连之母》借助目连和李华君在刘氏四娘情感场域中的映射关系,重构了目连救母故事的立意,既塑造出一个勇于追求本性、自我救赎的刘氏,又反思了行孝救母的目连戏主题,将母子二人的诉求和选择还原到人类情感完型的层面来诠释。川剧;《目连之母》;救赎;目连戏20世纪90年代的川剧舞台上,涌现出两台以刘氏四娘为主角的新编戏,一是谭愫等人编剧的《刘氏四娘》,二是徐棻编剧的《目连之母》。前者虽名“刘

    视听 2017年12期2017-05-07

  • 乡村里的鬼戏
    月当灯。前郭村的目连戏传承人张占良老人告诉我说,“从前村里每到正月十五左右,天爷庙前都有目连戏演出,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的,那场面很大。民国年间,俺村的目连戏去县里演出,县长还赏过四块大洋呢。”张占良老人有滋有味地讲述着。千年传承目连传说目连戏讲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孟兰”是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唐朝文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有关目连戏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孟元

    时代报告 2017年4期2017-05-03

  • 南乐目连
    2006年,南乐目连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戏本,当地俗称“玩鬼”,由宋朝都城开封传入南乐县。全剧共九场:“阎王差判官”“五鬼闹判”“五鬼拿刘氏”“审刘氏”“捉拿刘长基”“五鬼背葫芦”“阴曹酷刑”“目连下山”“酆都救母”。现仅存“五鬼拿刘氏”“捉拿刘长基”和“目连下山”三场,是由第五代传承人苏尚志口述,韩德英、杨健民两位学者整理记录,其他场次都没有文字版本。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五鬼拿刘氏”一场。这些表演内容

    寻根 2017年1期2017-04-08

  • 祁剧《目连救母》的多维解析
    ○景俊美祁剧《目连救母》的多维解析○景俊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的部署,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汇演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2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20台优秀剧目参加,涵盖越剧、扬剧、豫剧、川剧、祁剧、秦腔、汉剧、评剧、吉剧、黄梅戏、龙江剧等18个剧种

    文艺论坛 2016年4期2016-11-21

  • 真正的百戏之相
    正的百戏之祖——目连戏。目连戏演出的《目连救母》故事最早来自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变文,讲述了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贪吃开荤,死后被打入地狱受苦,目连为了救母摆脱苦海,经历了种种苦难和考验,但因其母罪孽深重,仍不能走出鬼道,目连便听从佛陀的开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又连诵七天七夜佛经,送母进入了天堂,于是便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以及在盂兰盆节前后搬演目连戏的习俗,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曾记载:“构肆乐人,

    音乐生活 2016年1期2016-05-30

  • 文化遗产 绍兴目连
    “南音之始”。一目连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因专演《目连救母》而得名,戏剧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相传佛门弟子大目犍连即目连,其母死后堕入地狱遭受种种磨难,目连悲心深重,遍游地狱寻母,并请求佛祖救拔其母。目连戏宣扬了孝道和因果报应等,戏中穿插了不少杂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窜火等。目连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被喻为“中国戏曲的鼻祖”。史籍记载,至唐、五代时,目连戏故事渐趋完整;北宋时,开封已有连演七天目

    浙江档案 2016年6期2016-05-16

  • 口述历史 尚有一分力,就要发出一分光
    江省绍兴市,我与目连戏结缘,决非偶然。我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祖父王茂源当时被誉为“七邑第一小丑”,父亲王继发是当时知名的老生演员,到我这一代,已经是三代从艺。我7岁(指虚岁,下同)时跟随祖父进入上海老闸大戏院学戏,每天泡在戏碗子里,时时能接触到戏文、天天都有戏看,这样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就产生了对戏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戏剧的强烈愿望。我大概学了两年之后,就开始登台演出了,那时一边演出、一遍学习。9岁在同春舞台(浙江绍剧团前身)登台演出,1945年入“泉源

    浙江档案 2016年6期2016-05-16

  • 祁剧《目连救母》的多维解析
    中心推出的祁剧《目连救母》令人大开眼界。绝活儿也好,剧情也罢,甚至那种原生的民间性和接续古代戏曲的哑剧表演都是其区别于一般地方戏的特色所在。笔者以为作为舞台艺术,《目连救母》的第一标准是表演;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项目,《目连救母》的第二标准应是历史传承的意义;第三,作为需要面向市场、走向大众的艺术形式,《目连救母》的第三个标准则必然是观众的认知。这三个标准也是三重维度的权衡,让我们看到一出好戏的价值意义,比如它承载多,让人心生敬畏;它亮点多,

    创作与评论 2016年4期2016-03-16

  • 民间传统的生命力
    承中心及安徽祁门目连戏班受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2015年中国戏曲节,演出各自的目连戏代表作,引发香港观众对目连戏的关注。香港本地没有目连戏班。然而随着近年中国戏曲节上,2010年演出仙游莆仙戏折子“开荤”“后花园咒誓”,2011年演出祁剧《目连救母》、2013年演出新昌调腔折子“男吊”、“女吊”、“调无常”,各剧种中的目连戏先后与观众见面,其自然古朴的风格、丰富的技艺吸引了诸多观众。早在2010年福建省鲤声剧团演出后,媒体中即有声音表示希望观看各地目连戏的集

    上海戏剧 2015年10期2015-10-19

  • 目连戏看儒家孝亲思想对佛教文化之影响
    430205)从目连戏看儒家孝亲思想对佛教文化之影响孙向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佛教原本不注重血亲伦理观念,教义中更无孝亲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吸引信众,逐渐引入了儒家孝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通过与“目连救母”相关的佛教文学、民俗活动、戏曲演出进行传播。目连戏对汉传佛教文化中孝亲思想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考察目连戏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汉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文化品格的过程,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传统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3-27

  • 目连戏的缘起与衍化
    300384)目连戏的缘起与衍化陈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4)中国民间素有目连救母的故事,就其艺术形式来说,从最初的佛经演化出的变文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目连戏,可谓历史悠久。而这一衍化的过程也正体现了戏剧的发展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本文就是以目连戏的发展为中心,进而探讨中国戏剧,尤其是民间戏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目连戏;衍化;民间戏剧一、目连戏的历史发展(一)北宋目连戏杂剧目连救母的故事从唐五代说唱变文,到北宋便上演为杂剧,可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2014-11-22

  • 仪式、戏剧与意识形态(续)
    重要一页:从民间目连戏到宫廷目连戏上述禁忌只是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意识形态在戏剧领域展开斗争的一方面,而妥协与合作是斗争的另一方面。但妥协需要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协调者,一种起桥梁作用的力量,在中国,扮演这种角色的是士绅阶层。不管是在哪一方面,士绅文化与朝廷文化在控制与压制民间文化上都建立了一种意识形态合作关系。士绅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具活力的阶层。在元代,统治者将士绅阶层打入社会的底层,拒绝和他们合作,但是,士绅阶层作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代表,与

    剧作家 2014年4期2014-04-17

  • 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与融合
    《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并且对情节加以丰富,就形成了目连戏。因此,目连戏是佛教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目连戏的故事基本框架就是“目连救母”,其中心主旨是“孝”。起初,僧侣们是为了传讲佛经,用讲唱的方式把“目连救母”的故事讲给群众。直到宋元时期,“目连救母”故事被引入戏剧中来,形成了目连戏。至明代,目连戏的框架和主题定了下来。清代,更出现了以目连故事为题材的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受清中叶戏剧“花雅之争”的影响,现代地方戏中目连戏的演出也出现了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08

  • 目连故事在中国的演变及其文化分析
    300191 )目连故事在中国的演变及其文化分析刘 杰(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191 )源于古印度的目连故事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变阶段,演变的过程即目连故事的中国化过程,其中加入了诸如孝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容,故事的载体则由佛经向变文、戏曲、宝卷等多种形式转变,佛道交融、市民思想兴盛等现象则是目连故事演变的文化背景。目连故事;演变;文化分析;佛经目连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生活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代。关于目连故事最早见于原始佛教典

    天中学刊 2012年3期2012-08-15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
    化遗产视角下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的保护研究彭文兵(黄山学院 体育系,安徽 黄山 245041)目连戏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被赞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属武戏范畴,武打艺术是目连戏中的精华,在目连戏的发展起中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目连戏尤以武打、杂耍见长,深受观众的青睐。同时徽州目连戏武打艺术又是徽州伦理、道德和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武打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4-13

  • 三湘目连文化(十)
    文忆萱二十一目连戏中的纸扎与烟花目连戏中有许多纸扎,由来已久。《陶庵梦忆》中也载有“为之费纸扎者万钱”,可见明代万历时已盛行,但却同样因时、因地而异。湖南唱目连戏的纸扎,分戏内戏外两种。戏外即指在演出场地周围扎十八层地狱:刀山、剑树、锯解、磨挨——那是我七十年前所目睹。还有数以百计的天灯或数以千计的河灯,送寒林的纸船,那都所费不菲。戏中的品类更多:如“郗氏变蟒“中的蟒,“桂枝思凡”时的龙、虎;“武帝升天”和“傅相升天”时的仙鹤;“老汉驮妻”的老人头、妇女腿

    艺海 2009年3期2009-04-14

  • 三湘目连文化(八)
    文忆萱十六《目连救母》与湖南戏曲中国已经出版了不少戏曲史方面的专著,但是,关于戏曲正式形成的准确时间尚无定论。因为中国戏曲源于民间,且被正统观念视为贱业,难入正史,可靠的史料实在太少。几十年来,我们都是在方志、前人笔记、稗官野史中爬罗剔抉,所获有限。即如目连戏,我们现在唯一拥有的早期资料还是只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那宝贵的二十六个字,但那绝不是目连戏的最初形成时间。因为孟元老所看到的已经是由“构肆乐人”作为中元节例行的“节令戏”在公开演出,而且能连演八

    艺海 2009年1期2009-02-17

  • 目连戏的文化遗产意义
    凌翼云目连戏是湖南入围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目连戏指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它是一个大家族。我国许多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曾有目连戏。湖南的祁剧、辰河戏、湘剧,江西的戈阳腔、四川的高腔、浙江的绍戏、福建莆仙戏、以及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的木偶戏都曾有过大本的目连戏。戏曲舞台的散折戏《思凡》、《双下山》、《王婆骂鸡》、《三匠争席》、《滑油山》、《游六殿》、《钟馗》等,或出于目连戏,或与目连戏有渊源。折子戏《老背少》,也叫《哑背疯》或《老汉驮妻

    艺海 2009年9期2009-01-18

  • 目连救母
    见证·影像志《目连救母》从湘西小城来到巴黎国际舞台,源自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1)图组:傩戏面具和戏剧脸谱班巴诺1958年曾经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成为中国戏剧专家。他认为,中国戏剧从戴面具的傩戏发展到画脸谱的戏曲(图1),《目连救母》起着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班巴诺便和中国好友靳之林开始寻找,希望看到这出戏。班巴诺(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我知道这个故事,我也知道本来有这样的戏剧。而且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因为不但跟戏剧有关系,还跟宗教有关系,而且可能在中国

    走近科学 2008年7期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