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

  • 竟陵派诗论中的“厚”
    言,集中于对明清竟陵派诗论“厚”与“灵”之关系进行讨论、对贺孙怡《诗筏》中有关“厚”之诗论进行阐发等。其中,蒋寅教授《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一文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厚”的概念史角度出发,对古典诗学中“厚”的诗歌表现、成为文论概念的渊源、在清代的丰富与发展、妨碍“厚”的艺术要素等方面展开论述,为研究“厚”这一理论范畴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本文以竟陵派诗论中的“厚”为研究对象,与前人讨论“灵”与“厚”的关系不同,本文将从竟陵派论“厚”之渊源、“厚”之具体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2023-11-17

  • 晚明文学研究现代范式的建构及其审视※
    关注并阅读公安、竟陵派风潮,培养专门从事公安派研究的学生,推进以公安、竟陵派为主的晚明文学研究,并提出了若干至今仍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论断。得益于现代文艺领域的表彰与推动,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晚明革新思潮正式走到台前,成为至今仍兴盛发达的学术研究热点与重点。寻根溯源,以周作人为核心的现代文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周作人在晚明文学研究方面未有专门投入,加之其标举晚明又有现实考量,故而我们除了强调周作人的首倡之功外,所论不超出鼓吹小品文以及此一主张引发的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8期2023-09-22

  • 齐梁之际文学政治体的形成及特征 ——以“竟陵八友”为中心
    张然婷“竟陵八友”是活跃于齐梁时代的一个士族文人集团。学界以往对该集团及其时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层面,缺乏对其政治性的深入分析[1]。本文旨在探究南朝“文学政治体”的发展形态,关注两对君臣关系:一是萧子良与王融,他们的结合标志着文学政治体的诞生,也反映了其早期并不完善的模式构建;二是萧衍与沈约,两人的合作推动了文学政治体的成熟化——该制度最终促成了梁朝代齐的大业,也推动着南朝政治进一步走向中央集权。一、萧子良与王融:文学政治体的诞生关于“竟陵八友”的记载

    名家名作 2023年7期2023-09-01

  • 《钟惺研究》管窥
    钟惺研究》是关于竟陵派领袖钟惺的一部力作。该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是郑艳玲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钟惺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对钟惺的生平经历、兴趣爱好、文学思想、相关著述等进行了全景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对《诗归》《隐秀轩集》《史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总结了钟惺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该书对钟惺研究、竟陵派研究都具有一定价值。晚明文坛名满天下(有“楚天双星”之誉)的公安派、竟陵派皆是楚地文人开创的学术流派。有学者指出:“万历文坛以公安、竟

    文化产业 2023年1期2023-02-24

  • 徐士俊的诗学主张与诗歌创作探微
    序致冷隽”的诗风竟陵派作为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其诗歌理论同公安派的理论基础虽同为“性灵说”,后来却发展为两类不同走向的文学流派。竟陵派诗歌理论强调“真诗者,精神所为也。”[7]235主张诗歌应注重表现真情,重视作家个人性情的流露,这是对公安派文学论调的认同与继承。竟陵派的开创人物钟惺、谭元春在批评明代前、后七子主张拟古倾向的同时却丧失了古人的“真精神”,批评公安派求新求变的同时却失去了古人雅正醇厚之风。竟陵派最终追求形式上的险僻,刻意雕琢字句,导致形成了艰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3-01-05

  • 刘大杰的生命情怀与晚明文学的接受
    他努力将“公安、竟陵”视为一派,并将他们的诗学解读为一种生命诗学。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写作中,这些特色受制于文学史的体性,在发挥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节制。一、刘大杰对小品的接受刘大杰接受晚明文学之内容,可由《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的相关章节一窥。在1957 年版的 《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晚明文学分成了“反拟古主义的文学运动”和“晚明的散文”两部分。前者以公安派和竟陵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为主要内容,后者则以晚明的小品文为探讨对象。在刘大杰的论述中,晚明的小品

    名作欣赏 2022年32期2022-11-16

  • 竟陵八友的交游活动和文学成就初探
    要:本文简要介绍竟陵八友的经历和称谓的由来,分析南朝时交游风盛行的原因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重点介绍竟陵八友创作的文学作品创作的由来及成就,从另一侧面反映时代风气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汉魏以来的士人精神嬗变及文学观念的演进,进一步体现诗言志的特征。 关键词:竟陵八友 咏物诗 赋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个文人集团,指南齐时从游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第二子)门下的八个人,即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他们赋诗唱和,提出“声律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4期2022-04-27

  • 南朝诸王幕府与唱和诗的发展
    与和诗俱存的只有竟陵王萧子良作《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下作诗》,沈约作《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作》,谢朓作《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柳恽作《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作》,虞炎作《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作》。更多是文人和诗尚存,诸王原唱已佚,王融、范云、沈约并有《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沈约有《和竟陵王〈游仙诗〉》《和竟陵王〈抄书诗〉》《和竟陵王〈药名诗〉》,王融有《奉和〈纤纤诗〉》,王融有《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七首,江洪有《和巴陵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8

  • 贺贻孙文学思想探析
    到了晚明公安派与竟陵派的影响,但又与其有所差异。同时,在明代结社运动风起云涌时,同社中人与贺贻孙的文学思想亦有渗透与交融,从而形成了贺贻孙独特的文学思想。一、文学思想的传承与交融贺贻孙出生的年代,正是公安派与竟陵派声势最为浩大的时候。贺贻孙在学诗写文的过程中受到了公安派与竟陵派的影响。贺贻孙在儒家“温柔敦厚”传统的旗帜下推崇“性灵”论,同时在晚明文人结社的热潮下,受到了同社中人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思想。(一)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传承晚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2022-02-14

  • 论王俭与“竟陵八友”的形成
    曹 旭,宋佳俊“竟陵八友”不仅是齐梁时期十分重要的文学集团,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使诗歌走向声律化的重要的文学团体。但对于“竟陵八友”的形成,学界关注的焦点一直在竟陵王萧子良身上。肯定萧子良在“竟陵八友”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或从永明初年萧子良的官职迁调角度分析“竟陵八友”的形成,①李猛:《萧子良西邸“文学”集团的形成——从政治与职官制度的视角出发》,《学术研究》2019年第5期。都有道理。不可否认,“竟陵八友”的形成离不开萧子良。但“竟陵八友”中大部分文士在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2-06

  • 《明诗归》选诗策略及其诗学史意义
    编选策略,使之在竟陵派遭到全面贬斥的历史大背景下保存了主流之外的诗坛声音。正如顾颉刚所说:“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3]就选本价值而言,《明诗归》是明清诗学过渡时期的时代产物,我们有必要在悬置编者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明诗归》的编选原则、诗学旨趣、诗风宗尚等内容,重新审视《明诗归》的选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看到《明诗归》在明清诗学史上的多方面意义和贡献。一、“诗从性情中流出”:《明诗归》的编选原则与选评特

    华中学术 2021年3期2021-12-10

  • 火门山学堂考略
    .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有学者认为“ 李齐物七月既被贬,则其到竟陵当在冬末岁初之际”。“考《新唐书·玄宗纪》云:‘六载正月……丁亥,享于太庙。戊子,有事于南郊,大赦,流人老者许致仕……赐文武官阶……民酺三日。’以此勘之《自传》,知“郢人酺于沧浪道”者,乃在天宝六年春。”[1]即李齐物“见异”陆羽的时间,为天宝六载(747年)正月。颜真卿《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兼宗正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铭》有曰: “公遂贬竟陵郡太守,时陆羽鸿渐随师郡中。说公下车,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3-01

  • 傅山尚“真”的诗学追求
    有“北地—公安—竟陵”三变。“北地”指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复古派,“公安”指以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一派,“竟陵”则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在晚明产生重大影响。三家都是不满于当时文坛状况,提出自己批判的观点。其观点又各有偏颇。七子的复古主张是针对台阁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虚假性,然而矫枉过正,出现尺尺寸寸模拟古人的弊端。公安派为矫七子之弊,力倡“宁今宁俗”“独抒性灵”,但其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态度使诗歌流于草率和肤浅。竟陵派欲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20

  • 高雅的古典文学有内味儿了!
    的烟火!”而湖北竟陵(现在叫天门)的“竟陵派”翻出一个白眼,对他们仨说了两个字:“呵呵。”竟陵派认为,求“真”是可以的,但创作态度上一味随性,会导致作品太浅白、没深度。因此,在诗学主张上,竟陵派追求“幽”“厚”,诗歌的味道一定要幽深、孤峭,意蕴要厚重、深刻,“字字真,所以字字苦;字字厚,所以字字婉。”说白了,就是不想好好说话。虽然很能体现对文学的严肃追求,但怎么感觉都是一股中药怪味儿?竟陵派遵照自己的主张,选编了一本《诗归》,对前朝诗歌做点评时也力求“幽”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0年9期2020-10-20

  • 竟陵派的“灵”与“厚”
    摘 要:晚明竟陵派通过《诗归》来传播自己流派的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其中的“灵”与“厚”是钟惺、谭元春在论诗评诗时反复所谈及的两个文学审美观念。本文以此入手,分析“灵”与“厚”的内涵,并对二者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竟陵派;灵;厚;求灵致厚竟陵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核心,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组成,是明朝万历后期、天启、崇祯前期的一个诗文流派。竟陵派没有系统独立的诗论论著,其诗歌理论散见于钟惺和谭元春的书信、序跋、诗篇及评点中,而“灵”与“厚”是重要的

    锦绣·下旬刊 2020年6期2020-09-02

  • 平民英雄:我们身边的志愿者
    居武汉的天门老乡竟陵古月先生,就是这群志愿者中的一名成员。他的这个举动得到了他夫人的全力支持,他的儿子在美国留学,这段时间也是在四方奔走,为国内筹措医疗救助物资,真是一门良善!竟陵古月舍生忘死的义举感动了老乡,感动了文友,大家纷纷为他点赞。竟陵古月加入这个民间团队并不顺利,这是经他“死乞白赖”的结果。古月先生刚过天命之年,团队的组织者认为他年纪偏大,是这次疫情的“重点打击对象”,开始并不想让他参加。随着疫情蔓延,武汉三镇医院对救援物资和各类转送人员的需求量

    参花(上) 2020年4期2020-04-09

  • 《楞严经》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
    的梳理尤其不足。竟陵派在性灵文学思潮中地位特殊,其兴起不久就遭文坛显要如钱谦益、王士禛的唾斥,被贴上“幽深孤峭”④的标签,向来颇受轻视。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竟陵派是晚明性灵文学思潮中影响范围最大、时间最长的流派。明末盛传“钟、谭一出,海内始知性灵二字”⑤。钱钟书亦曰,“明清之交诗家”,大抵是“竟陵派与七子体两大争雄”⑥。竟陵派代表人物浸习佛教很深。钟惺二十余岁“讽贝典,修禅悦”⑦,临终前立誓“生生世世愿作比丘、优婆塞”(《病中口授五弟快草告佛疏》)⑧。他精

    文艺研究 2019年8期2019-12-21

  • 中原
    贵族、贫贱百姓。竟陵的春天三月里的风,长了尾巴。春天是个小怪兽。汉北堤上,小花小草依次醒来。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我也记得它们。我会采一些野韭菜,回家煎鸡蛋。这样说起,满满都是家乡的气息。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权且当作戊戌。竟陵城里,钟惺去拜访谭元春。我们我们是一截一截的木头。腐烂总是从内心开始我们是没有伙伴的灯塔。住在东边的人看它熄灭住在西边的人看它点亮我们是遍体鳞伤的刺猬。渴望占山为王又渴望着被拥抱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荷叶,蛙鸣是晚风中的蜻蜓夜幕下的蝙蝠是一件脱

    诗歌月刊 2019年8期2019-11-20

  • 琵 琶
    身。“回陛下,是竟陵王府。”“哦,竟陵王府,啊,沈爱卿,当年你我等人号称‘竟陵八友’,那时,诗酒酬唱,可也是这般光景?”小瓶看见前座一位大人起来回道:“蒙皇上恩德,乃有今日欢宴。当年孟浪,哪及今日君臣同乐啊!”小瓶轻移了两步,掂量着是否该下场了。没想到,皇上又叫住了她:“你既是当年旧人,可认得座中诸人?”小瓶怯怯地扫视了一下,认出了其中一位,就是刚才的“沈爱卿”。她小声回道:“小女子只认得沈约沈大人。”小瓶下场后,隐约听得皇上和大臣们在叹息流光,怀想当年。

    小小说月刊 2019年13期2019-11-14

  • 诗钟四题(上)
    六朝(齐)》云:竟陵王字云英,武帝第二子,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江洪等共叩铜钵,响绝则成,诗皆可观。证之以《南史·王僧儒传》,两者大致相同。竟陵王是指萧子良(460~494)字云英,今江苏常州人,南齐宗室、诗人,被封为竟陵王。限时是以一寸之烛烧尽的时间为限,即所谓刻烛赋诗。萧文琰是南齐时兰陵(今属山东省临沂市)人,太学生。所谓“击钵诗”是指“叩铜钵立韵,响绝而诗成”,后来就有了“击钵

    对联 2019年9期2019-11-13

  • 竟陵经典名吃:三 蒸
    鲜嫩。颇负盛名的竟陵风味“鳝鱼桥”(烩鳝鱼),即用淀粉拌蒸。其制法如下:凈鳝鱼肉750 g,切成6 cm长块,加干淀粉50 g拌匀,旺火蒸烂。另锅旺火沸适量汤,依次加入酱油50 g,精盐15 g,白醋15 g,水发香菇、黑木耳各15 g,味精、胡椒粉各2分(食蒜者另加蒜头末15 g),以湿淀粉勾琉璃芡,从蒸笼内取出鳝鱼烩匀起锅,撒上5 g香葱段,随淋热猪油(或麻油)50 g即成。闻名遐迩的“竟陵三蒸”,即粉蒸鸡、鱼、肉。既是家常便菜,又是筵席佳馔,可谓雅俗

    烹调知识 2019年9期2019-09-12

  • 琵琶
    身。“回陛下,是竟陵王府。”“哦,竟陵王府,啊,沈爱卿,当年你我等人号称‘竟陵八友,那时,诗酒酬唱,可也是这般光景?”小瓶看见前座一位大人起来回道:“蒙皇上恩德,乃有今日欢宴。当年孟浪,哪及今日君臣同乐啊!”小瓶轻移了两步,掂量着是否该下場了。没想到,皇上又叫住了她:“你既是当年旧人,可认得座中诸人?”小瓶怯怯地扫视了一下,认出了其中一位,就是刚才的“沈爱卿”。她小声回道:“小女子只认得沈约沈大人。”小瓶下场后,隐约听得皇上和大臣们在叹息流光,怀想当年。不

    小小说月刊 2019年7期2019-07-23

  • 清代前期竟陵派的接受情况论略
    惺、谭元春执掌的竟陵派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鼎革之际,钱谦益、王夫之等人对竟陵派的批评非常严苛,他们的评论感性、浅率,论断也多有偏颇、失当之处。稍后,吴伟业、王士禛等人评论竟陵的言辞更为客观,语调也趋于理性、平和。清代前期,评论者对竟陵派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梳理这一变化的历程有助于我们廓清、把握明末清初诗坛的诸多动态。一钟惺于天启五年(1625)离世,谭元春于崇祯十年(1637)离世。甫一入清,竟陵派突然成为众矢之的,种种挞伐、訾詈之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04

  • 论谭元春对《庄子》的接受
    并称于世,是明末竟陵派的代表人物。竟陵派倡“真诗”,重“性灵”,探“幽情单绪”,抒“奇情孤诣”,在晚明文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时之间,“王、李风渐息,而钟、谭之说大炽。”(《明史.文苑四》)谭元春与钟惺心忧晚明空疏无学的文风,以求“古人真诗所在”为旨,选编“古逸”至隋朝的诗歌集为《古诗归》,又评选唐代的优秀诗歌作品为《唐诗归》。他们秉承“夫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的理念,“矫弊于末季”,力主匡正文风,在诗歌散文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据《明史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2018-07-13

  • 顾炎武对前后七子的承继与反思
    灭裂,风华扫地。竟陵代起,以凄清幽独矫之,而海内之风气复大变。譬之有病于此,邪气结轖,不得不用大承汤下之,然轮泻太利,元气受伤,则别症生焉。北地、济南,结轖之邪气也;公安泻下之,劫药也;竟陵传染之,别症也。明晚期公安派、竟陵派相继盛行,先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论出,致使世人作诗越发不重学养,甚者流于浅率叫嚣,后竟陵代起,又把诗风引向了凄寒幽僻的邪路。为了重新树立诗的本来面目,即以针砭时弊、反映现实为诗家本色,明末的两大文人社团复社和几社相继以兴复古学为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2017-11-25

  • 论毛先舒诗学主张及审美理想
    、公安派之俚俗、竟陵派之枯寒所提出的新的诗学路径。清代;毛先舒;诗学毛先舒(1614—1681)是清初著名诗人、诗评家,“西泠十子”之一。“西泠十子”一作“西陵十子”,是活跃在西湖畔的著名文学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杭州诗坛的繁荣。杭州为明末清初诗坛重镇之一,康熙后期诗学家张谦宜将它与历下、竟陵、云间相提并论,称其“各有盛时”[1]。清初杭州诗坛宗唐之风与“西泠十子”之倡导有密切关系,而在诗学理论方面,尤以毛先舒成就最为突出,其《诗辩坻》凡四卷,是清初重要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05

  • 王夫之《明诗评选》论袁宏道
    ,以钟惺为代表的竟陵派,在这三变之中,王夫之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对竟陵派极力贬斥,而对袁宏道则大加推崇。这是因为袁宏道的诗歌创作及诗学主张深契船山诗学。王夫之主张诗歌创作要传递一己真情,反对模拟和熟套,而袁宏道的诗歌创作正契合这一主张,特别是在用字和炼句方面,表现出去腐生新的鲜明特色。此外袁宏道与王夫之一样,既具有傲视千古、俯看时流的理论勇气,也具有见地非凡、取论公允的理论修养,并且不欲开宗立派,以成法缚人。王夫之;《明诗评选》;袁宏道袁宏道(1568—16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0

  • 势有穷而必变 ——竟陵派对晚明文学的反思与重构
    有穷而必变 ——竟陵派对晚明文学的反思与重构杨 森 旺(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明末文场,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以贬损文学自身审美价值为代价。在这种环境下,竟陵派以“通变”为理论基调,力求通过“方圆除尽”的审美要求使文学价值复归。浓厚的反思意味与对诗教等传统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竟陵派的这种价值复归具有极强的内敛性。竟陵派“静观默照”的审美特征是审美自觉的反映,也体现出该派对文学通变观的独特理解。对竟陵派通变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该派的文学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06

  • 屡遭“哄抢”的“老书记”
    议。市审计局派驻竟陵街道祖师村第一书记杨正德在会上作典型发言。让人没想到的是,发言刚刚结束,就有4个乡镇组织委员向市委组织部和杨正德本人提要求、发邀请,希望杨正德到他们那儿担任第一书记。这已经是杨正德第二次遭到“哄抢”。但是这次,由于年过70、身体欠佳,杨正德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第一书记岗位。2012年,天门市向行政村选派第一书记,卢市镇崔岭村获得了一个“指标”。得知市委选派市审计局干部杨正德到村任职,村民们既十分期盼,又担心杨正德退居二线后安逸舒适“下

    党员生活 2016年6期2016-06-18

  • 竟陵派与《古诗十九首》
    210097)竟陵派与《古诗十九首》魏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厚”是竟陵派为补救公安派末流之弊而提出来的诗歌理想境界,也是竟陵派作诗和论诗的最终旨归。竟陵派主张求“厚”于古人,钟惺、谭元春通过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之“厚”的论述,深刻地阐释了“厚”的美学内涵,揭示了“厚”根源于性情的温柔敦厚这一创作原理,为他们“厚出于灵”的诗学理念树立了理想的创作典范,从而将学古与性灵说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既纠正了七子派不重性灵的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4-13

  • 陆羽卒地考述
    、“两地说”、“竟陵说”。由《通论》和《通载》之“隐士陆羽卒”之记,知陆羽卒前的生活状态为隐士,由《舆地纪胜》之记、赵璘《因话录》与周愿《三感说》相互印证,陆羽晚年回竟陵隐居西塔寺,笃信佛教,又据“周愿《三感说》及清《一统志》”所载,陆羽卒于竟陵,葬覆釜洲,并建有塔。陆羽;卒地;晚年;西塔寺陆羽的卒地,学界说法不一,若干年来没形成定论,按皇甫曾《哭陆处士》诗及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诗推断,认为陆羽贞元二十年(804)卒于湖州,是为“湖州说”;

    茶业通报 2016年2期2016-03-25

  • 阴巡抚
    抚商咬脐的内侄在竟陵县内杀了人,当地知县傅大人要将其判处死刑。商大人决定亲自到竟陵县走一趟,用自己的权力救回内侄。商大人日夜兼程,行到马口,天已暗了下来,便命人点燃纱灯,继续赶路。走着走着,突然前面出现一队人马,也是一队衙役拥着一顶大黄官轿。商大人探出头来一看,吃了一惊,只见旁边那纱灯与自己的一模一样,都写着“湖广巡抚”四个朱红大字。纱灯后面是四个鸣锣开道的衙役和“回避”“肃静”的牌子,高矮大小、颜色字样和自己的分毫不差。官轿内坐着个环眼红须的官员,头戴乌

    微型小说选刊 2015年21期2015-11-17

  • “性情说”与“原心说”的并立 ——论龚鼎孳诗文观的理论张力
    七子的拟古蹈袭,竟陵派虽然延续公安派标举“性灵之言”③,但他们在成熟期的理论中已经摒弃了公安派大力凸显真实人欲的“性灵”,而把表达情感与涵养道德调和,提出了返归理学思维的“性情说”。谭元春明言:“夫性情,近道之物也。”④钟惺则称:“欲其性情渊夷,神明恬寂,作比兴风雅之言。”⑤清初士人虽然对竟陵派口诛笔伐,但他们的“性情说”其实与竟陵派是一脉相承的,黄宗羲对“一时之性情”与“万古之性情”之辨析和对后者的推崇⑥,王夫之“诗源情,理源性”⑦的观念,钱谦益对“发乎

    文艺评论 2015年4期2015-09-29

  • 阴巡抚
    抚商咬脐的内侄在竟陵县内杀了人,当地知县傅大人要将其判处死刑。商大人决定亲自到竟陵县走一趟,用自己的权力救回内侄。商大人日夜兼程,行到马口,天已暗了下来,便命人点燃纱灯,继续赶路。走着走着,突然前面出现一队人马,也是一队衙役拥着一顶大黄官轿。商大人探出头来一看,吃了一惊,只见旁边那纱灯与自己的一模一样,都写着“湖广巡抚”四个朱红大字。纱灯后面是四个鸣锣开道的衙役和“回避”“肃静”的牌子,高矮大小、颜色字样和自己的分毫不差。官轿内坐着个环眼红须的官员,头戴乌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5年6期2015-06-08

  •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
    吕啸天竟陵城西湖之滨有一座千年古刹龙盖寺,住持智积大师擅制葱油饼,寺中僧人每日必食,竟陵葱油饼由此成为当地的美食。智积大师更擅长的是煮茶品茗,每有高僧来访,智积大师就会取来珍藏的茶中珍品,用化开的积雪之水烹煮,端坐于禅房之中品茗论禅。竟陵城中的达官贵人对此很是神往,把能与智积大师围炉品茗视为人生一大幸事。竟陵城北天井山北峰有一棵珍稀的山茶树,长在悬崖上,要采摘非常艰险。曾有当地茶农腰绑绳索前去采茶,但是脚下的万丈悬崖让其不得不放弃。也有茶农甚至专门驯养了一

    小小说月刊 2015年11期2015-05-14

  • 奇梦
    本庆宋宝元年间,竟陵知县万义成刚刚查勘一桩公案,打道回府。行到竟陵以北的古甑堤边,万义成感到一阵困倦。忽然一阵旋风过后,面前出现一个绝色女子,约十七八岁年纪,生得玉容花貌,秀色可餐。她走到万义成跟前,悲呼一声:“老爷,冤枉啊……”便跪在地上,泣不成声了。万义成惊问道:“姑娘,有何冤情快快讲来,本县定替你做主!”万义成连问了几声,不想那女子却半天不语。最后,那女子被问急了,只得抬起头来。万义成定睛一看,却见那女子七孔流血,口含青草,面目恐怖狰狞。万义成一下子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5年2期2015-03-09

  • 竟陵派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355000)竟陵派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林茂森(福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安 355000)明朝末期,在公安派之后,又形成了一个在文坛风靡一时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竟陵派形成之后,“海内咸从,称为钟谭体”。可是,自从钱谦益开始对竟陵派及其作品进行全面攻击诽谤以后,这一文学流派一直为明清正统文坛所不爱,其诗文更是被恶意冠以“亡国音”之名。然而,我们依然不能否认,竟陵派对近现代文学所带来的重要影响,看到作家孤处的情怀、冷静的心态能够从久远时空中传承下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02-13

  • 钟惺与晚明闽诗坛关系初探
    安一派,与历下、竟陵鼎足而立”,但即使是“晋安一派”也在晚明出现分化,如连江人陈第即服膺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说:“诗兴到辄矢口而咏,伸纸而笔,唯以自适其适,不屑人之工拙赞毁也。”因而晚明八闽诗坛虽如朱彝尊所云:“明三百年诗凡屡变,……独闽、粤风气,始终不易”,但并不是不受外来诗风影响。正因如此,本文拟以钟惺与晚明闽诗坛的互动,来窥探晚明八闽诗坛主流面貌之另一面。一 蔡复一对钟惺诗学接受及影响学界一般认为,钟惺、谭元春为“竟陵派”的代表人物,蔡复一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1期2014-11-14

  • “诗以静好柔厚为教” ——论竟陵派的审美追求与诗学宗尚
    10632)关于竟陵派美学宗尚的研究,经历了从“深幽孤峭”到“灵与厚”结合的两大论题的转移。钱谦益首倡“深幽孤峭”说,经撰修《明史》的馆臣等清人的接受与宣扬之后,世人以之为竟陵派的诗学追求。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化细化,竟陵派崇尚诗歌“灵与厚”的结合,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迄今为止,深幽孤峭的内涵得到了学界细致深入的讨论,而灵与厚的讨论远未结束,竟陵派的诗学追求与诗歌风格、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挖掘。钟惺在《陪郎草序》中明确提出:“夫诗,以静好柔厚为教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4期2014-11-14

  • 论永明文人的佛教实践
    集团化,其中尤以竟陵文人集团内表现最为突出。[1]竟陵集团作为永明时期最为著名的文人集团,同时也是一个佛教信仰集团,集团内之文人接受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已大大超过前代文人,特别是他们在佛教实践方面的广泛参与,将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之程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其详情,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主要有以下数类情况。一、交游名僧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佛”与“法”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常常是以僧人的实践与宣讲为承载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僧人就是佛教信仰的具象代表。因此,作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10-08

  • 阴巡抚
    抚商咬脐的侄子在竟陵县内杀了人,当地知县傅大人要将其判处死刑。商大人决定亲自到竟陵县走一趟,用自己的权力救回侄子。商大人日夜兼程,行到马口,天已暗了下来,便命人点燃纱灯,继续赶路。走着走着,突然前面出现一队人马,也是一队衙役拥着一顶大黄官轿。商大人探出头来一看,吃了一惊,只见旁边那纱灯与自己的一模一样,都写着“湖广巡抚”四个朱红大字。纱灯后面是四个鸣锣开道的衙役和“回避”“肃静”的牌子,高矮大小、颜色字样和自己的分毫不差。官轿内坐着个环眼红须的官员,头戴乌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4年6期2014-05-14

  • 乐医
    不久,日寇侵占了竟陵。日军有个少佐叫龟田,患脑疾多年,发病时头痛欲裂。听说王大顺的名气,他特地从竟陵赶到佛子山。王大顺让他在蒲团上坐定,然后抚动瑶琴。龟田顿时如沐(mù)春风,头痛减缓了许多。但没过几天,突然来了一队鬼子兵把他抓到了竟陵。原来,龟田回去没多久头痛病又犯了。王大顺看着龟田,叹口气道:“人由于经脉不畅才导致生病。我的‘乐治就是用奏乐的方法替人打通经脉,让身体尽快达到吐故纳新的效果,病患自除。而你生性残暴,使得血液逆转,恰恰与我的乐治相抵(dǐ)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4年5期2014-05-14

  • 江湖飘萍,预谋先行
    ,范云也成为其孙竟陵王的幕僚,加盟“竟陵八友”。幕府人才济济,范云并不被看重。后来,竟陵王要登秦望山。范云马上调研:文青登高望远,无非是些文事儿——山上有秦始皇的刻石,字体为大篆,三句一韵,深奥拗口,正适宜搔首弄姿。调研有果,剩下的只是技术问题,范云彻夜诵读《史记》中的铭文,直至朗朗上口。第二天,竟陵王登山,果以铭文考验众幕僚。众人哑然,唯有范云从容诵出,并老实承认:我曾读《史记》,见过此石铭文。这一来,范云中了头彩,不仅知识渊博,还诚实可信,一下子成了竟

    百家讲坛 2014年19期2014-02-11

  • 竟陵派与晚明闽地诗坛
    安一派,与历下、竟陵鼎足而立”,[3](P68)但闽地其他地区诗人与竟陵派多有交往,甚至作为闽地诗坛领袖的曹学佺、谢肇淛、邓原岳等也与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闽南蔡复一与竟陵诗风的形成竟陵派领袖人物为钟惺、谭元春,可谓治古代文学史的基本常识,然除此二人,竟陵派之所以能够“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4](P570)还与一位人物密不可分,这就是闽南允文允武的一代名臣蔡复一。蔡复一(1576-1625)字敬夫,号元履,同安人。陈广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鱼复扞关考
    王“捍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8],则说明扞关应位于竟陵以西之近旁。关于竟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战国策》载应侯劝说白起时,称颂其伐楚之功说“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8],中华书局本《史记·六国年表》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2],而《史记·白起列传》也有相似的记载“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2],竟陵之名屡见诸史籍,可见竟陵早在战国时就已为人所熟知。关于竟陵的方位,《战国策》竟陵后注文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8-15

  • 焚膏继晷撰茶经 ——陆羽故居探联
    皆是。 从秦代置竟陵县开始,天门已有二千余年县制历史。 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便出自天门。 从唐末以至明清,历代遗留下来纪念陆羽的名胜遗迹有十四处之多, 而我所见之一像、 一馆、一桥、一井、一堂、一亭、一寺,基本上涵盖陆羽其人。陆羽(七三三——八零四),字鸿渐,复州竟陵人,生于唐开元年间,卒于贞元末年。 他一生苦读经典,也研究佛道经典,走遍神州品评名泉,被后世尊为【茶神】、【茶圣】、【茶祖】,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 内容包括茶叶栽培学、

    对联 2013年7期2013-07-16

  • 明志·怀念·感恩——浅析陆羽《歌》之标题及诗意
    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茶圣陆羽这首著名的歌体诗,在茶人中广为传诵。初看诗意比较直白,其中“黄金罍”、“白玉杯”为珍贵器具;“省”与“台”是朝廷里的重要部门;“西江”为陆羽故乡竟陵(今湖北天门)的母亲河,阐明作者不羡慕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非常怀念故乡、故人的情怀。但结合陆羽生平和此歌的写作背景,有其更深的含义。古体诗词中,除另有词牌的“词”以外,有长短句的被称为“歌”,有别于“诗”和“词”,如著名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简称《七碗茶歌》。古代大部分

    茶博览 2013年2期2013-05-18

  • 性情·神韵——从《明诗评选》看王夫之的诗学观
    明代出现的七子、竟陵之弊,《明诗评选》在表达其诗学观点时又有所侧重。针对明代前后七子及竟陵派中所出现的粗豪、局格、模拟等问题,王夫之以性情与神韵矫之,主性情可以改变诸如模拟无自我面貌、用字等问题;主神韵则可以改变粗豪无余。一、性情(一)主情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主张“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情之所至,诗无不至。……古人于此,乍一寻之,如蝶无定宿,亦无定飞,乃往复百歧,总为情止,卷舒独立,情依以生。”[1]655《明诗评选》则云:“关情是雅、俗鸿沟,不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2

  • 茶神陆羽二三事
    谜。传说,他是由竟陵和尚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并抚养长大。陆羽一生充满传奇,在唐朝名闻海内,骚人墨客、达官贵人,凡是尝茶者,无不以结识陆羽为荣,但古书对陆羽生平记载却不多。陆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后人尊称茶山御史。智积禅师与陆羽起之名已无考据,陆羽之姓名是自己用易卜卦占问而起名,《因话录》记载此事云:“稍长,自筮遇蹇之渐,繇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姓陆,字鸿渐,名羽。”《新唐书.陆羽传》对陆羽生平叙述甚为简略,并且对他的

    蚕桑茶叶通讯 2012年1期2012-04-01

  • 竟陵派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的离合
    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在明末文坛崛起,得力于钟、谭二人对《诗归》独具匠心的选评及诗学理论的新颖奇特,以及“竟陵体”诗歌别具一体的风格特征。钟惺、谭元春的诗歌成为明末诗坛众人争相追慕、摹仿的典范,人称“钟谭体”、“竟陵体”或“钟伯敬体”。陈子龙有诗《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归复相访赠之以诗》其二:“汉体昔年称北地,楚风今日遍南州。”描述了“时多作竟陵体”的现象〔1〕。竟陵派的诗歌风格及作品显示出来的文学思想,也是竟陵诗学的一部分,与竟陵派的诗学主张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1期2011-11-19

  • 论述船山诗学中的情贞分立
    滞现象。船山批判竟陵派诗歌,“灭裂风雅、登进淫靡”,[1]617“‘凉夜始多梦’,创获语不入荒淫。后来竟陵效此,非淫则荒。雅郑之分在此,非但以庸板为雅”。[2]1300“唯谭友夏浑作青楼淫咬,须眉尽丧”。[3]841背弃了风雅的传统,形成文辞浮华艳丽、淫荡颓废的风格,出现了或淫或荒的诗歌创作。反对过于暴露、直白、一览无余的诗歌,因为这种诗歌是低下庸俗的作品。幽细狷洁,或疑石仓诗颇为竟陵嚆矢者在此;乃其端重有局度,自然君子之章,竟陵不得而借也。石仓气幽,竟陵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期2011-08-15

  • 论王夫之对晚明姚贾诗歌余风的反拨
    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标榜“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之诗歌境界,使中唐姚合贾岛苦吟一脉经历了数代绵延,呈现出又一轮落寞凄清的夕阳回照。至清初,人们开始反思明末纷纭扰攘而始终无法超越前人的诗坛状况,为诗歌的昂扬和理性气象披荆拓土,其中尤以王船山的诗论最为翘楚。他将姚贾、竟陵一脉与主流疏离的诗风纳入主流的批评视野,在与其对立的意义上试图开辟艺术创作与诗歌美学的康庄大道。一、“现量”与“推敲”王夫之对晚明姚贾余风的反拨首先表现在对姚贾一脉诗人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

    名作欣赏 2010年3期2010-08-15

  • 竟陵诗歌幽孤风格探因
    安710064)竟陵诗歌幽孤风格探因□岳 进(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710064)竟陵 幽孤 政治 文化从政治、文化的社会语境来探寻竟陵派诗歌创作中幽孤风格的致因。作为明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竟陵派对明、清诗坛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其领袖人物钟惺、谭元春的创作风格风靡一时,后又屡遭非议。钱谦益指斥竟陵:“其所谓深幽孤峭者,如木客之清吟,如幽独君之冥语,如梦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国,浸淫三十余年,风移俗易,滔滔不反。”①《刘司空诗集序》又云:“万历之际

    名作欣赏 2010年17期2010-08-15

  • 邢昉与竟陵渊源考
    以谭元春为中心的竟陵发展后期,考察诗旨以复古为宗的邢昉与以幽深孤俏为旨的竟陵派的渊源,对我们理解邢昉诗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邢昉与葛震甫葛一龙(1567—1640),字震甫,洞庭人。赀授云南布政司理问。诗有盛名,有《尺木斋》、《修竹篇》、《筑语》等集。早在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葛震甫即与钟伯敬、李维桢诸人集于俞园,有诗唱和。次年,谭元春出游吴越前,与震甫会面,并有诗相赠。先是,一龙有诗寄友夏云“君到白门予到山,相去四五日之间”[2],可见震甫为见友夏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2010-08-15

  • 明清竟陵方音部分“?”与“?u”混同现象
    34023)明清竟陵方音部分“?”与“?u”混同现象谢荣娥(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遇摄与流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与“?u”混同。明清竟陵方音;遇摄;流摄;诗文用韵据天门方音调查,普通话的“?u”在天门方音中仍为“?u”,但普通话的“u”在天门方音中一部分读为“u”,一部分读“?u”,其不同之处也就表现在普通话的部分“u”与天门方音的部分“?u”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以《广韵》为参照点,表现在如下音节上:(1)模韵合口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8-15

  • 梦破含青案
    本庆宋保元年间,竟陵知县万义成刚刚查勘了一桩公案,打道回府。行到竟陵以北的古甑堤边,忽然一阵旋风过后,面前出现个绝色女子,约十七八岁年纪,生得花容月貌、秀色可餐。她走到万义成跟前,大叫一声:“老爷,冤枉啊……”便跪在地上,泣不成声了。万义成忙问道:“姑娘,有何冤情快快讲来,本县定替你作主!”万义成连问了几声,不想那女子却半天不语。最后,那女子被问急了,只得抬起头来。万义成定睛一看,却见那女子七孔流血,口含青草,面目恐怖狰狞。万义成一下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故事林 2010年3期2010-05-14

  • 我国古代十圣人
    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词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宋代著名的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圣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且是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后人尊他为“文圣”。药圣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人,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书中共收录药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09年35期2009-06-28

  • 千羡万羡西江水
    陈远发古城竟陵(今天门市),位于汉水之阳,是我国唐代诗人、《茶经》作者陆羽的故乡。我背着行囊走在竟陵大街上.依稀听见诗人的《六羡歌》在耳边回响:“不羡黄金窑,不羡自玉杯;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城内大小商店、旅馆、车队等多名之以陆羽、陆子、鸿渐(陆羽的字),茶社就更不用说了。据县志载,城内有关陆羽的遗址有13处之多,如文学泉、涵碧堂、陆羽亭、古雁桥、雁叫关、陆羽祠、西塔寺等。由于兵荒马乱和天灾人祸等,现只留下文学泉和陆羽亭可供人观瞻了。来到城北东

    知识窗 1998年3期1998-03-31

  • 一体之选
    ”的翻版。时公安竟陵流于浅陋,为人訾议,是以云间派揭橥“前后七子”的大,一时作者景从,如繁星之向辰极,百川之趋沧海”,这就使得《皇明诗选》,带上极其强烈的复古派的色彩,鲜明地体现了编者的文学主张。他们在序言中竭力推崇“前后七子”,宣称:“弘(治)正(德)之间,北地(李梦阳)信阳(何景明)起而扫荒芜,追正始,其于风人之旨,以为有大禹决百川,周公驱猛兽之功”。(李雯《皇明诗选序》)而对唐宋派、公安派与竟陵派则抱着鲜明的反对态度,特别是对公安、竟陵简直是深恶痛绝

    读书 1993年9期199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