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

  • “碑学”与“碑派”
    ,他有一段推崇包世臣著书立说以提倡北碑书法的文字:“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这段文字没有明言“碑学”,但“如日中天”的“此学”显然是指代“碑学”,即包世臣为“表新碑,宣笔法”的书学著作。于是我们知道,康有为的“碑学”概念,涉及金石学、书风、书学。他之所以一概以“碑学”相称,是因为都与“南北诸碑”相关。《尊碑第二》一章中,康有为列出“尊南北朝碑”的五条理由:“笔画完

    书屋 2023年8期2023-08-21

  • “以隶参篆”:邓石如篆书刍议
    位的是他的学生包世臣包世臣与邓石如相识在嘉庆七年(1802)秋,两人一见如故,包世臣拜邓石如为师,是年邓石如已经60岁,其篆书已经到了晚年成熟期,用笔方折峻挺,气息静穆浑厚,对“以隶参篆”的实践已经到了化境阶段。邓石如的书法实践和书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包世臣,在其去世前曾留信一封云:“北魏碑学之探究,亦有赖慎伯(包世臣)继之倡之,当不负云霓之望!”包世臣非高官显宦,34岁中举人后,曾12次赶赴京试皆未成功晋取,仕途并不顺利,但是他27岁就写成了“经世致用”的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1期2022-11-27

  • 碑帖情结的交融与冲突 ——论包世臣的草书观
    (1806),包世臣在《完白山人传》中言:“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未尝致力,至于真行稿草之间,则不复后人矣。”[2]32岁的包世臣感慨自己在篆、分书上下的功夫不够,却自诩真、行、草三体颇有成就。暂且不论这一自评是否言过其实,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包氏确实对草书理论与实践有过长时间的艰难摸索。从理论方面来看,除却《十七帖疏证》《删定吴郡书谱序》等大篇幅的学术考订外,《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中专论草书技法与审美追求的文字洋洋洒洒有5000余言。另外散见于书信、

    大学书法 2022年3期2022-11-23

  • 吴熙载对包世臣书学理论的全面继承 ——从吴熙载《与魏锡曾手札》谈起
    魏锡曾手札》中包世臣的书学理论同治二年七月,魏锡曾慕名至泰州拜访吴熙载。二人初见,魏氏曾为熙载制印谱二十件,甚以为宝,同时也分赠赵之谦、沈树镛等人。此次一遇,魏吴相交,多有书信往来。同治三年,吴熙载六十六岁时,魏锡曾致函于他,代友人请教如何学书等事,吴熙载耐心答之。实际上,咸同年间,吴熙载书法虽富盛名,但留下的批评议论寥寥可数,再加上此时据他逝世仅有六年时间,故而此作可视作吴熙载平生书学思想的真实写照。现摘录原文论书部分如下:作书之事,无涯际。自初唐至包先

    艺术品鉴 2022年27期2022-11-08

  • 吴让之书法风格探骊
    改字让之,师承包世臣、邓石如,绘画书法无不精通,尤喜篆刻。青年时期的吴熙载喜爱临摹汉代印刻,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骨,又融合自己的看法,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同治九年(1870年),吴让之离世,享年72岁。他留下了不少名作以及篆刻,在明清篆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年吴让之师从邓石如的弟子包世臣,跟随包世臣学习书法,称得上学取二人之所长,终成博采众长的书法大家。吴让之兼善诸体,在篆书方面造诣极高,其流劲圆润的篆书线条深受后人拜服。在篆法上,他师从邓石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2022-07-07

  • 嘉道时期包世臣的经世改革
    )所著《言利:包世臣与19世纪的改革》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出版)即是聚焦于这一历史议题的一本特别值得关注的代表作。该书与作者的另一著作《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在问题意识上实有着彼此相呼应的历史关联,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放在一起来阅读,更能够把握罗威廉笔下传统中国士大夫与其时代变革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包世臣(1775-1855),安徽泾县人,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至嘉庆(1796-1

    文史月刊 2022年5期2022-06-10

  • “刘墉学北碑”考辨
    这种观点最先由包世臣提出,包氏所著《艺舟双楫》记载:“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6]又载:“诸城壮岁得力思翁,继由坡老以窥阁本,晚乃归于北魏碑志,所诣遂出两家之外。”[7]包氏之论尤其强调刘墉学习北碑,认为这是其超越前人的关键所在。由此来看,包氏虽未明说,但却把刘氏视为碑学[8]书家。此外,左宗棠也认为“文清书法由北派溯源”[9],近人王潜刚《清人书评》亦称刘墉“汉魏碑少用功”[10]。现代论文中,援引包氏之论证明刘墉开碑学风气之

    大学书法 2022年2期2022-05-20

  • Fighting the sands of time与时间之沙抗争
    mean?在包世臣的碑派笔法理论方面,李阳洪[18]指出,包世臣对碑派笔法理论做出极大贡献,并从5个方面对其评书标准的笔法内涵进行了分析:力到毫端、铺毫与始艮终乾、墨到处皆有笔、用曲、“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与用涩。A.Important. B.Struggling. C.Active. D.Passive.Gist 3.What does paragraph 4 mainly talk about?A.The process of desertifica

    疯狂英语·新悦读 2021年11期2022-01-17

  • 论影响书家执笔姿势的几个因素
    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杨守敬等多使用羊毫笔来表现碑学意趣。的确,羊毫的兴盛自有其缘由,羊毫笔蓄墨量大、形制多样、丰富的表现力都为碑学发展提供了工具材料的基础。相比其他材质的毛笔而言,羊毫笔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篆隶字体古朴厚重的苍茫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那个时候所指的“羊毫笔”未必是纯羊毫。朱友舟在《中国古代毛笔研究》中写道:“由于兼毫笔一词出现较晚,大概到清人钱泳《履园丛话》才见到。”②因此,除了兔毫笔、狼毫笔等常用品种外,凡是羊毫所占比例较大的兼毫笔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12-02

  • 评章前修,独立新见 ——沈曾植书法观念摭论
    提出,见于清代包世臣《艺舟双辑·历下笔谭》,他认为初唐以后书家用笔之法,多着力于笔画的两端,而唐之前“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中截丰而不怯,即为“中实”。在包世臣的评价体系中,清代成功的中实典范,首推邓石如,其书“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墉,“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3](P653)(1)②亦见王谦:《包世臣书论评注》(稿本待刊)。。包氏《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说到书法章

    齐鲁艺苑 2021年3期2021-12-01

  • “察”“拟”“仿” ——包世臣临创转换书学体系浅探
    ⊙ 宋吉昊包世臣是清代碑派书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核心构建者和坚定支持者,擅长从宏观视野去全面审视和梳理特定书学问题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找到源流和导向,再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去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包世臣对孙过庭“察”“拟”理论的解读学生向包世臣请教辨别古帖真伪的方法,提问围绕孙过庭《书谱》中提出的“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先察后拟者”[1]展开,核心是“察”和“拟”这两个概念。(一)“察”和“拟”的提出学生修存问:先生薄吴郡书,而常举其言为学者法,其所谓“

    大学书法 2021年4期2021-11-25

  • 读书如写字
    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1年12期2021-07-09

  • 读书如写字
    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達到。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1年12期2021-07-09

  • 图说书法
    包世臣(1775—1855年),字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人又称他包安吴。清代学者、书法家,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孙。嘉庆十三年举人,后任江西新喻知县。他是邓石如的得意弟子,自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后第一人”,自负之极。其实他的书作并没有他自诩的那么高深,肉多筋少,总感觉略逊一筹,故康有为说他:“用功至深,而终伤腕弱。”包世臣对书坛的影响主要在其书学理论方面,其书论放在整个书

    视野 2021年7期2021-04-25

  • 作文如写字
    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14期2020-06-12

  • 沉雄朴厚 古趣盎然 ——邓石如《世虑全消》隶书四条屏赏析
    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世虑全消》隶书四条屏 清.邓石如 纸本118cm×59.2cm×4 安徽博物院藏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言:“怀宁布衣邓石如顽伯,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抟,盖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因此,后人皆言邓石如“篆、隶、分、真、草五体俱工”,其习书的全面可见一斑。接着,包世臣又将“国朝书品”分为九等:神品、妙品上、妙品下、能品上、能品下、逸品上、逸品下、佳品上、佳品下,九等共列清代书家97人,重叠见者6

    老年教育 2019年12期2020-01-10

  • 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综述
    研习魏碑。师从包世臣,故受其笔法影响极深。吴熙载诸体皆擅,而以篆隶功力尤深,楷书次之,行草又次之,篆隶受邓石如影响最大。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一览表一、行书、草书、楷书临仿在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的临仿作品中,以扇面居多,这或许与当时文人流行使用成扇有关。《吴熙载行书诗扇面》为节临王羲之《兰亭序》,内容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款曰:“云升二兄雅正,让之,吴熙载。”钤:“让”“之”连珠印。《吴熙载行书临帖扇面》为临王献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2期2019-11-19

  • 碑派书法首倡者
    名家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對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今为书界称颂。篆书备受推崇包世臣师从邓石如学篆隶,后来又学习北魏书法,晚年时又学习二王,自拟为“右军第一人”。代表书法作品主要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书写风格与其书学思想高度统一,走“碑帖结合”一路。传世书迹较多,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他的篆书在当时受推崇。包世臣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博闻多识,著作颇丰,他对书法的见解与诠释集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4期2019-05-05

  • 朱光潜:作文如写字
    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還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5期2019-04-01

  • 包世臣书学观 ——“碑”与“帖”的融进探索
    235000)包世臣(公元1775年—公元1885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嘉庆年间举人,曾担任新喻知县,后遭弹劾去官,寓居江宁。代表作《艺舟双揖》——一部兼具书学理论性质的文学批评著作。包世臣在阮元基础上,对碑派理论进行具体化、系列化、学理化的总结。其书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其书学思想的创造性实践是对“碑”与“帖”的融进探索。1 书学思想——以古法和碑派为主讨论包世臣学书思想的前提是先了解其丰富的知识结构。包世臣“少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言兵。”“精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3-22

  • 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说正式提出。而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进一步发展了北碑的说法,使北碑得到进一步推崇,实现了清代碑学思想的自觉。包世臣还创造了专属北碑风格美的概念词汇,例如“跌宕”“茂密”“萧散峻逸”等,引起众人的讨论。碑学在人们习厌了帖学的传统环境中,展示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新风采;在帖学走向靡弱和薄俗时,碑学开始兴盛。与清中期相比,后期的碑派理论家已经普遍不再满足于对北碑和秦汉石刻的模仿,而是开始在此基础进一步追求个人风格特点,碑派书法开始了由技进道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人格修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9年1期2019-02-14

  • 包世臣的书法积学路径解读
    碑学开山之祖”包世臣提出的学书方法,是先以帖学为主,然后再上追北碑。其《答子三问》尝言:“震伯问:善哉!先生之言察也。敢问拟,其术从何始,于何终?始如选药立方,终如集腋成裘。”这就是说,“集腋成裘”是包世臣拟古观的一个总方针,其主张类似于宋代米芾所谓的“集古字”,“盖取诸家之长,总而成之,既老始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其祖也”。我们来看看包世臣对“拟之术从何始、于何终”的具体解答。立方必定君药以主症,为裘必俪毛色以饰观,斯其大都也。学者有志学书,先宜择唐人字势

    江苏教育 2019年85期2019-01-14

  • 包世臣碑帖理论的重新审视 ——以《艺舟双楫》为中心
    理论的重新审视包世臣对碑版的推崇毋庸置疑,这与其师法邓石如有必然的联系,朱大可就言“慎伯之尊魏,非尊魏也,尊完白也”,1 加之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的兴盛,“尊碑”已经成了今之学者研究包世臣的代名词。但是细细推敲《艺舟双楫》中有关“碑”的书论可以发现包世臣对碑版态度的复杂性,本节主要就这一问题略作发微,以重新审视包世臣与“碑”相关的理论。包世臣对碑的推崇首先体现在他对北碑的态度上,正如朱大可言其“尊魏”。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直言:“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

    书法赏评 2019年5期2019-01-10

  • 包世臣碑学思想之渊源授受考述 ——兼与“源自阮元”说商榷①
    中,一致认为,包世臣之碑学思想源自阮元,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真正将阮元的碑学主张发扬、完善,并使之深入人心者,还应归功于包世臣的实践和宣传。”[1]191金丹承其说,明确指出包世臣书学思想“当然受到当时的学术权威阮元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2]62-70。姜宝平亦认为“包世臣完全承袭了阮元的尊碑观念。……将阮元中原古法的碑学观念落实到了实处”[3],等等②详见李宗纬解析《艺舟双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胡泊《清代碑学的兴起一个“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年2期2019-01-09

  • “藏头护尾”,贻害无穷
    这个状况。所以包世臣根据黄小仲的“始艮终乾”理论,附会出一套独家的用笔秘法——我们今天视作学书常识的“藏头护尾”,其实就是包世臣的“始艮终乾”理论,可以说是贻害无穷。包世臣说古代的工匠知书,用刀上石的时候会“正下以传笔法”,就是说刀是垂直鑿进石面的,而后来的刻工“用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锥画沙”的效果,石面呈“V”形的槽。包世臣并且说“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就是号召大家去从断碑中寻找笔法,而不

    大观(书画家) 2018年3期2018-09-08

  • 非“藏锋”
    这个状况。所以包世臣根据黄小仲的“始艮终乾”理论,附会出一套独家的用笔秘法,我们今天视作学书常识的“藏头护尾”,基本就是来自包氏的影Ⅱ向。这种盲人摸象式的个人解读,至今贻害无穷。(图12)包世臣说古代的工匠知书,用刀上石的时候会“正下以传笔法”,将刀垂直鑿进石面,而后来的刻工“用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锥画沙”的效果,石面呈“v”形的槽。包世臣还说“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就是号召大家去从断碑中寻

    东方艺术·书法 2018年2期2018-05-08

  • 清官刀下的冤魂
    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曾实地探寻过陆名扬案原委,并写有《书三案始末·陆名扬》一文。在包世臣笔下,陆名扬则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好人,被处死后,“归安、乌程、德清三县居民,醵金为都土地庙以祀名扬,以正法信至日开光,买香楮祭奠者,为之空市”。同是一个人,在两种文本里却判若两人。那么,陆名扬到底是不是罪人,还是让事实说话。寒光闪烁的师爷刀笔纠约抗粮,就是纠集民众抗拒缴纳漕粮,这在清代可是重罪。帅承瀛给陆名扬定此罪是基于前任巡抚陈若霖的文牍,追根溯源,是来自归安知县王寿榕

    青年文学家 2018年7期2018-03-28

  • 阮元和包世臣书论对清代书法的影响
    要的意义。二、包世臣生平及书论(一)包世臣生平包世臣(1775年~1855年),男,字慎伯,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又有“包安吴”之称。包世臣生于乾隆四十年,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自幼贫寒,虽然生活艰苦,却仍刻苦学习。祖父包辑五是候县知县,其父长于文学。包世臣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好诗赋,七岁从父亲学文法书法,之后开始学四书五经,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书历程,对有关书法的见闻和理解写入《论书》。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2018-01-27

  • 碑学先锋的崛起 ——论邓石如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是以书从印出。包世臣就在邓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指”、“筋必反纽”、“五指齐力”等观点,并特别以邓作为此法的代表,他说“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近人邓石如书,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文清,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此外则并未梦见。”包世臣的理论明确了碑派的用笔方式。康有为亦把邓的实践作为自己理论的主要提倡对象,他写道“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2017-11-25

  • 清代书论发展概说
    倡碑学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不过据书前杨霈叙,该书向以抄本流传,直到道光年间始由杨编定刊行。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传播。但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应该会在一定社会范围内长期流传。无论如何,《大瓢偶笔》给我们提供了明末清初碑学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通过它,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清代书法发展(尤其是碑学)的内在理路。清代中期以后,随着碑刻出土日多,书学论著的兴趣点逐渐转移到对于新出碑刻的整理与探研上,如阮元等通过金石碑刻资料的积累而梳理出书法史发展的两条脉

    大观(书画家) 2017年2期2017-09-16

  • 晚清碑帖学的中和论
    文选取晚清时期包世臣和杨守敬两位著名的书家对碑帖相容的观点进行研究。体现碑为帖学,帖为碑用的中和艺术美。提倡其书学者在学习中沿着碑帖相容的大路实践性的进行研究学习。碑帖;中和;晚清在中国美学史上存在着一种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美,即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美。“规矩从心,中和为的”儒家以仁爱为核心,它要求天人合一,以忠、孝、友、悌为安身立命之本源。提倡中和思想,人与社会之和。刘熙载的《书概》中强调儒家中和思想,继承项穆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2017-08-20

  • 包世臣《答三子问》中察拟观的审美价值
    刘桐【摘 要】包世臣一生致力于帖学,对摹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其察拟观包括“熟”“悟”“广”三个方面的内蕴。“熟”是指对所摹碑帖内容熟悉,继而再对其技法深入熟悉,以达到运书自如,形似神似的效果;“悟”即顿悟,触类旁通,创作出好的作品要以悟为主,心领神悟,集各家所长为己有;“广”要求临帖遍学诸家,达到将各书家笔法体势纯熟运用的境界,书写时方可触手尽变。学书经历了这三方面,行书方能挥洒自如,自在吞吐,书写出万般妙态。【关键词】包世臣;察拟;熟;悟;广中图分类号: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2017-07-17

  •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说新解
    引述1846年包世臣《答族子孟开书》,“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包世臣没有说明“吾村纺织”的具体生产方式,徐新吾认为,“(松江)纺织也仍然是与耕种相结合,并非独立手工业。”李伯重也认为“在明清江南,棉纺织基本上是农家妇女的工作。”则松太地区的棉布生产者仍然以家庭生产为主,并且没有放弃种植业,这符合小农经济的定义。但是,从包世臣引文中可以看出“吾村纺织”的主要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5期2017-02-17

  • “逆入平出”说技法论及其美学辩证性
    摘要:当代对于包世臣的研究以其书学思想居多,对其技法理论的探析则较少。包世臣向来被认为有扬碑而学帖、碑眼看帖、推崇铺毫而轻视裹毫等问题,但其依然承袭着乾嘉年间书坛的重“法”观念。文章从包世臣“逆入平出”这一技法论的剖析,引申出包氏在注重法度的基础上体现出书法艺术技巧的美学辩证性,从而说明技法与审美二者互为依存的紧密关系。关键词:包世臣;“逆入平出”;“画有中线”说;“逆入”说;“平满”说;“行处皆留,留处皆行”说检索:www.artdesign.org.c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6期2017-01-13

  • 古今名人读书对联,哪一联最好
    暇,尽读其书。包世臣(清)7.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袁 枚(清)8.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清)9.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郑板桥(清)10.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11.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蔡元培12.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鲁迅1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14.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阅读时代 2016年4期2017-01-07

  • 清官刀下的冤魂
    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曾实地探寻过陆名扬案原委,并写有《书三案始末·陆名扬》一文。在包世臣笔下,陆名扬则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好人,被处死后,“归安、乌程、德清三县居民,醵金为都土地庙以祀名扬,以正法信至日开光,买香楮祭奠者,为之空市”。同是一个人,在两种文本里却判若两人。那么,陆名扬到底是不是罪人,还是让事实说话。寒光闪烁的师爷刀笔纠约抗粮,就是纠集民众抗拒缴纳漕粮,这在清代可是重罪。帅承瀛给陆名扬定此罪是基于前任巡抚陈若霖的文牍,追根溯源,是来自归安知县王寿榕

    廉政瞭望 2016年12期2016-12-27

  • 清官刀下的冤魂
    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曾实地探寻过陆名扬案原委,并写有《书三案始末·陆名扬》一文。在包世臣笔下,陆名扬则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好人,被处死后,“归安、乌程、德清三县居民,醵金为都土地庙以祀名扬,以正法信至日开光,买香楮祭奠者,为之空市”。同是一个人,在两种文本里却判若两人。那么,陆名扬到底是不是罪人,还是让事实说话。寒光闪烁的师爷刀笔纠约抗粮,就是纠集民众抗拒缴纳漕粮,这在清代可是重罪。帅承瀛给陆名扬定此罪是基于前任巡抚陈若霖的文牍,追根溯源,是来自归安知县王寿榕

    廉政瞭望 2016年23期2016-12-22

  • 包世臣《国朝书品》看邓石如行书的创作、审美观的生成
    守民精英论坛从包世臣《国朝书品》看邓石如行书的创作、审美观的生成文/王守民内容提要:通过对包世臣《国朝书品》中对邓石如书法品级归类的分析,得出包世臣分类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结论。从而结合邓石如的书学观及其行、草书创作,进一步验证其行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碑体行书的发展从明末清初就已经滥觞,实际上在这种滥觞的形势之下,很多书家都有碑帖结合的行书作品出现。在乾隆中期,邓石如的碑体行书已经成熟,它开辟了碑体行、草书新的阈域。碑派思想随着碑体行书的实践日渐成熟,影响

    书画世界 2016年4期2016-09-28

  • 赵之谦魏碑中的“古”意—从其对包世臣碑学理论的践行谈起
    古”意—从其对包世臣碑学理论的践行谈起◇虞晓勇编者按:赵之谦(1829—1884)是晚清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开启了以书、印入画的金石画风;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在篆刻上,他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此外,他善诗文,著述丰,在学术上亦颇有建树。本期特推出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对赵之谦的书学思想、印学思

    中国书画 2016年8期2016-09-12

  • 弱水三千取一瓢
    也不会有。清人包世臣说邓石如的书法非神品即妙品(包世臣《艺舟双楫》),那是他说,如今有几人认可?齐白石诗、书、画、印四绝,老人家生前也引以为傲,可是我们设想一下,抛却书、画、印,仅仅靠诗,这位叶德辉眼中的“齐木匠”,在人才蜂起的民国时期怎么可能打下那么大的天下?古人说“逐十兔不得一兔”,毛泽东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今人说“一着鲜,吃遍天”,我认为是实话实说——在泛览的基础上力求在某一领域上专精,应该是硬道理。人们在褒扬某人时常说,这个人是“通才”,是

    乐活老年 2016年3期2016-04-11

  • “运指”说与“五指齐力”说 ——关于包世臣执笔方法的批评
    ”说 ——关于包世臣执笔方法的批评■蒋怀坦包世臣作为清代中后期“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在其碑学巨著 《艺舟双楫》中以前所未有的细致和精微对北碑书法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评价。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往往把他局限在这狭窄的一面。有研究表明: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建立是以技法论为核心而展开的。由此可以看出,关于书法技法的论述在包世臣书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其中,尤以执笔方法的论述——“运指”说与“五指齐力”说格外引人注目。包世臣对于执笔方法极为重视,这种重视,可以

    书法赏评 2016年2期2016-04-04

  • 包世臣写刻本《十七帖》今何在
    文中曾记有:“包世臣《十七帖疏证》认为其中有十九帖是写给周抚的。”尔后,笔者又在其后的《王羲之成都帖》的前言中,又言“包世臣《十七帖疏证》按收信人分类归并,得出《十七帖》中有十九帖是写给周抚的”;并称包氏“对这十九帖的言辞、文义和相关的史事作了精辟的疏证,对我们今天了解周益州书的丰富内涵有很大帮助”。然而今天复读该文时,笔者才惊异地发现,这篇论著并非一般的疏解和考证,其题旨有更深的意味。请看:“碧池上人以余删拟书谱已刻成,欲写刻十七帖,以道吴郡之源,其意甚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2015-09-10

  • 促进碑学发展vs确立草书标准
    版无数。在他向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吹响革命号角的《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推崇信至。书中,他将《爨龙颜碑》《龙庙碑》与《石门铭》列为神品,而他的书法更是得《石门铭》之精髓。康有为书写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特有的粗拙、浑重和厚实效果在其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就创作形式上来说,其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勢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

    中国收藏 2015年8期2015-08-25

  • 碑帖融合 继往开来
    轨迹。沈曾植受包世臣、吴让之的影响相当久远。根据日本学者菅野智明《的书法》统计,沈曾植《海日楼题跋》中包世臣、吴让之风格的书法作品,多数集中在1885年至1891年之间,即沈曾植36岁至42岁之间。包世臣对沈曾植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前后,有一段王蘧常亲身经历的材料可以证明:“予见先生六十以前为孙隘庵临《郑文公碑》,绝少变化。又见为予外舅沈公仲殷写佛经卷,当时诧为精绝者,亦不能过安吴轨辙。六十以后,真积力久,一旦顿悟,遂一空依傍,变化不可方物,然其用心实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2015年7期2015-05-30

  • 从古今问题谈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法观之异同
    今问题谈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法观之异同◎林凤璇全文通过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观点为例,作者深刻地阐述了古今的书法方面的异同以及碑学的思想。书法观 异同 碑学思想清代中后期的书坛,金石学兴起,帖学式微,碑学盛行,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作为推动“碑学”发展的三位关键性人物,被称为“碑学三家”。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以书法变革的观点积极推崇碑学,将清代碑学理论推上一大高峰,但后人在谈及三者时往往把上述三人看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三位书家的书法观还是存在很多不同

    参花(上) 2014年4期2014-12-11

  • 平民老河工
    不下,便与好友包世臣一同扁舟泛下河,策马循山峰查勘黄淮下游状况。他们勘察了上起徐州,下至射阳湖一带的黄、淮、运、湖形势,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这次艰难的查勘。包世臣把勘察所得向朝廷使臣一一道明,指出海口并无高仰,不需改道,只需在清口筑盖坝将黄河水流调离岸边,帮助淮水入黄,并修缮黄河两岸堤防。这个方案上报后得到批准,然而风云突变,正拟施工,不料大河又在北岸云梯关附近的马港口决口,河从灌河口入海,原来提出改道的意见风声又起,就这样近3年时间不加堵塞,任洪水泛滥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9期2014-10-21

  • 世象剪影
    湘潭,罗长鸣和包世臣是极相契的挚友,往上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亦交谊甚笃,故可称之为世交。包世臣出身梨园世家,从曾祖父开始专攻净行,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花脸。花脸一行中,又分铜锤花脸、黑头、老脸、架子花、武花、摔打花脸、油花,包家主攻黑头,当然也兼及其它。黑头所以特别成为一种类型,一是唱工繁难;二是不像铜锤脸多挂“白满”,体现出老迈龙钟之态。黑头以包拯作典范,正当盛年,挂“黑满髯”,行腔气盛神足,如斩钉截铁,而动作则须踔厉风发;三是在脸谱上要具备“铁面无私”的韵

    红岩 2014年4期2014-08-15

  • 郑复光及其《费隐与知录》
    (二)交游1.包世臣为郑复光的《费隐与知录》作序的是包世臣,其中指出:“郑君元甫予以世交相习数十年,闻其能通西法而已,道光辛丑同客豫章,过从既久,乃出示所著《费隐与知录》二百余则,予受而读之。”可见,郑复光与包世臣不仅是世交,并且相交较深。郑复光将《费隐与知录》交予包世臣,并托其作序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和了解。对于包世臣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郑复光及《费隐与知录》创作的背景及主要思想。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2013-08-15

  • 试论皖人包世臣对周济词学理论形成的影响
    38)试论皖人包世臣对周济词学理论形成的影响王萍(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周济作为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其词学理论既体现出传统儒家诗教的影响,又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其理论的形成则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和个人原因。皖人包世臣的文学观对周济的影响,解读周济词学的理论内涵。周济;词学理论;皖人;包世臣;影响清代号称词学中兴时期,浙西、常州两大词派先后成为词坛的盟主。其中常州派虽是以张惠言为宗,但事实上,对于常派词坛地位的确立和发展起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包世臣的官治思想
    童慧包世臣的官治思想童慧包世臣是清朝著名的经世致用学家,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熏陶,在漕运、河政、盐务、兵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其官治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包世臣;修身治国;与时俱进包世臣是近代一位饱受传统思想又颇具盛名的经世学者,近年来,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小倦游阁居士、江东布衣等,安徽泾县人,泾县汉时称为安吴,所以他又被称为“包安吴”。他在盐、漕、兵等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建树并独具特色。笔者拟就其官治方面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