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

  • 解读儒家“圣王分流说”
    王宾儒家“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虽然其最早由庄子提出,但却成了儒家哲学的核心议题,主要是因为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中无不蕴含着“圣”“王”之学。儒家的“内圣外王”释义为“内修圣王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二者相互贯通,代表着传统社会对具有君子人格的君主的追求。随着时代的更迭,“内圣外王”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适用。直至近代,出现两个构建思路:其一是“旧内圣开出新外王”,以“良知的自

    文化产业 2023年24期2023-09-06

  • 论《管子》中内圣与外王的离合
    最高的道的层面,内圣即外王,但在实践层面,二者却是并列关系,彼此之间可以分离。通过对现成的“名”“法”及具体“为之之术”的采纳,现实君主可以不必为内圣而直接达致外王,这背后是《管子》对客观势位以及体道难度的现实考量。《管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形态迥异于儒家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由内圣向外王的直通,其以“道”为中心牵合形名法术的特点及其所论内圣与外王的离合关系,则构成了从老庄道家向韩非子过渡的中间环节。关键词:《管子》;圣王;圣人;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6.

    江淮论坛 2023年3期2023-07-29

  • 荀子道德哲学的政治技术化转向
    学自始至终追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亦即由“内圣”而开出“外王”之道。因而在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那里,就始终把“内圣”放在首要的地位,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道德本身就可以起到社会治理的作用,而对具体的社会治理技术则避而不谈,甚至对当时作为治理技术手段而出现的刑罚措施也持否定的态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充分显示出儒家对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16

  • 对儒家“内圣外王”的追问
    质又可以描述为“内圣外王”,儒学的发展演变紧紧围绕着“内圣外王”来展开,万变而不离其宗,正如余英时所说:“儒家所讲的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向来公认的说法。”[1](P9)“内圣外王”乃儒家通过“道统”所传之道,总体而言无可置疑。但仔细推敲,却有一些可追问之处:“内圣外王”出自《庄子》,何以成为儒家之道?道家之圣人与儒家之圣人有何异同?“内圣”与“外王”是“两张皮”吗?一、“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家之道“内圣外王”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

    齐鲁学刊 2021年6期2022-01-01

  • 二程“敬”思想研究
    的变化:由外王向内圣偏斜就哲学层面而言,宇宙观与人生观是哲学的两大范畴。入世是中国思想的一个大的趋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就有“三立”的说法。范宣子问叔孙豹何为不朽,叔孙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466中国思想所传承的入世思想,从叔孙豹这句话里便可以体会。宋代是儒学复兴的时代,是新儒学的形成时期。儒家自孔子以来便讲求入世,称“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28

  • 朱熹道统论中的理论意趣
    自尧、舜以来的“内圣”道统修为,确立儒学正统与正宗;二是确立道学独尊的“外王”治世方略,为帝王提供治国平天下的“道”的准则凭借。“内圣”与“外王”是儒家道统力求实现的两种不同的境界目标,朱熹对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阐释。朱熹心持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却没有认清道统与政统、师道与王权之间的实际关系,两者较量的最终结局早已注定,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伊始,道统便只能以从属政统的依附角色存在,来发挥它强化政统一尊的独特作用。关键词:朱熹;道统;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

    西部学刊 2021年22期2021-12-11

  • 内圣外王相一贯:张载的《大学》诠释与经典解读
    解说《大学》时在内圣方面倾注了更多精力,张载便是其中一例。在留下的《礼记说·大学》的六条注解中,多与内圣相关,而当提及“听狱”“用财”等外王层面时,就会溯及到内圣的修养工夫,以证得内圣外王的相互贯通。细看这六条注解,虽然可能有残缺,但基本可以涵盖他内圣外王之学的大要,亦有章法可言。其中前三条重点论述内在修身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工夫进路,中间两条由内圣渐及发用,最后一条又外用再归本内圣,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系统。1 内圣工夫论前三条都是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1-30

  • 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再辨析
    内圣外王”乃儒家表达立教宗旨的理论模型:“内圣”表达人格理想,“外王”表达社会理想,二者有“体”“用”之内在关联。“内圣”指内在的“圣贤工夫”,即以“成德”为目标、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道德修养。“内圣之学”亦称“成德之教”,即教导人在有限生命中取得无限而圆满意义,以成就圣贤人格的学问。“内圣”具有永恒意义,内容和目标持久不易,不会随时代而变化。更为重要者在于,“外王”可由“内圣”推衍以解决。“外王”指外在的“事功”,即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施行

    社会观察 2021年3期2021-11-15

  • 现代儒学中的欧陆路径与英美路径
    “开出说”强调“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将现代性观念视为儒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通融说”则认为儒家传统虽然不能开出现代性,但并不妨碍持儒家立场的人接受和认同这些观念。而“开出说”与“通融说”,又呈现为儒学现代演绎中的欧陆路径与英美路径。儒家与自由主义的论战20世纪50年代,自由主义者殷海光等人与牟宗三等港台新儒家曾就“政治自由与民主是否需要道德基础”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前者认为,自由与民主并不需要形而上学作为基础,政治自由也不需要以意志自由为前提。

    社会观察 2021年12期2021-11-15

  • 苏轼诗文的经世情怀
    。关键词:经世;内圣;外王;民本作者简介:张云霞(1993-),女,山西大同人,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思想家、政治家。与父兄并称“三苏”。一直以来苏轼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哲学上的光彩。他说:“扶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可以看出苏轼本人对其哲学成就是十分看重的。虽然苏轼的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意蕴 ——以“内圣外王”为视角
    李雪静 李 垚“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基于人的发展角度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其思想的由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转化,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而且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现增添持续发展的动力。一、“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与本义阐述(一)“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庄子·天下》记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2021-03-07

  •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一种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于道家典籍《庄子》:“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来才被儒家所继承,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内圣”,就是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就是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指的是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是人格理想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21期2020-12-14

  • 回向“三代”:张载的“内圣外王”
    治环境下开始其“内圣外王”的治学和从政之路。《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3]此是庄子在论述诸子百家学说时所说,同时也是“内圣外王”一词的起源之处。庄子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囊括一切的“古之道术”,并认为其能“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3]庄子将其上升到了“道体”的地步,并以此来批评诸子学术此起彼伏,皆是“古之道术”的某一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11-27

  • 论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
    聚焦了王阳明的“内圣”之路,二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成圣 内圣 外王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先后有近十部“阳明戏”创排上演。对王阳明而言,他之所以能够与孔子、孟子和朱熹等一起跻身于“圣人”之列,这与他一生的“内圣”和“外王”的追求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有关。新世纪以来各类“阳明戏”对王阳明成圣经历的舞台呈现虽各有不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阳明“心物”关系的三重境界
    郭美星“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此成就者屈指可数,阳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其“心物”关系的三重境界中,找到答案。首先是格物致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篇就明确指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圣之路。在这一逻辑链条中,“格物致知”是“成圣”的基础,格物又是致知的前提。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具体要求,意图通过“下学而上达”的路径,最终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11期2020-02-04

  • 从道德与事功审视“圣”与“王”的逻辑关联
    的是儒学中关于“内圣”的部分。从先秦儒学开始,孔孟等人弘扬“仁义”的圣贤人格,建立了一套以仁德治世的办法,希望君王能修身成圣,以国家大义、百姓福祉为首要,以此来治理国家。到了理学思潮兴起,程朱、陆王等人体贴出修养功夫,“天者理也”等思想恰好适应于统治者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向内修养心性的成己观和对外经世致用的成物观、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现实政治的要求都暗含了理学价值体系的现实张力,是圣人成王还是王即圣人,究竟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如何开出外王,是人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1-10

  • 基于“内圣外王”的班级文化建设
    式。《活法》中“内圣外王”的哲学思想则是笔者这次思考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旨。班主任带领班级建设班级文化也需要这些哲学思想的指导。2 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一直以“内圣外王”作为基调,如何实现“内圣外王”呢?儒家又把“内圣外王”拆分为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范畴,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的体现。千百年来,内圣外王说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屈指可

    赢未来 2019年34期2019-12-17

  • 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实困境
    50001儒家“内圣”思想是君子慎独、自省的一种关于人格塑造上的理想,“外王”则是一种百姓皆有所养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关怀,“内圣外王”思想则对人的内在德性完善、积极入世以实现王道政治提出了要求。这一思想实际上是政治和道德的结合,但在当下,传统的政治文化受经济、政治、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在发展中遭遇到诸多困境,探究如何将这种思想与国家政治发展相结合有助于解决政治文化构建中如何吸取传统思想的问题,为政治文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一、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涵义及特征牟宗

    法制博览 2019年20期2019-12-13

  • 内圣外王 经世济民
    立业,即所谓的“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道家文献《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虽然如此,但这一思想却有着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正如梁启超所说:“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在儒家思想中,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7期2019-12-13

  • 《周易》谦道发微
    位建功。谦道可谓内圣外王之道。关键词:周易;谦道;内圣;外王《周易》作者强调“谦”,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里面唯一一个“非吉则利”的卦,而且在其他卦经、卦辞、爻辞,《易传》里面屡有关于谦道的论述。谦道美善,德用广大,君子以谦道内在修身,可以塑造理想人格;君子以谦道外在处事,可以为人赞许,成就精彩人生。谦道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积极的人生修养,人格塑造,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处世之道。具体而言,《周易》之“谦”主要有自谦、敬让之意,其内在意蕴主要体现在屈己下物,裒多益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2019-10-23

  • 论儒学“性”“命”关系的内涵及阐释路径
    系,儒学采取了“内圣”与“外王”两种阐释路径。“内圣”路径注重道德主体修炼,又分为“‘性“命’对扬”与“‘性“命’统一”这两种主张。但是,单纯的“内圣”路径不能化解其中蕴含的理论难题。“外王”路径则注重从社会制度建构来阐释“性”“命”关系,也分为君循礼制基础上的“‘性“命’统一”与“同心一德”目标下的“‘性“命’统一”两种主张。其中,后者因为重视了以政治架构作为道德的实践的间接手段,对于儒学“性”“命”关系的阐释更为充分。关键词:儒学;“性”“命”关系;途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9-10

  • 曾国藩思想智慧拾萃
    得我们学习借鉴。内圣曾国藩讲究修身律己,这是他的大智慧,他以出世之心入世,修身自省,“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了解“势不可用尽,功不可尽享,名不可占尽;?刚柔并济,进退有据”,明白“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这无不是修身心法,也是道德操守,更是个人风范。“内圣”就是不断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换言之,内练功底,外树形象,完善自我内在这一“内圣”,才能实现“天下之大功”,造福社会大众这一“外王”。这种“内圣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6期2019-06-25

  • 儒家“内圣外王”的情感维度
    110036)“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1]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外王”则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希冀。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颇有契合,因此也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依据。儒家认为,“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外王”是“内圣”的意义所在,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为了治世,“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即唯有先“治己”成为君子,然后才可“治人”,实现国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2-21

  • 浅谈儒家人性论及其教育启示
    的价值目标。重建内圣理想,引导人们走向人格完善是教育者不可忽略的责任。关键词:儒家人性论 教育启示今天,在应试教育之风的影响下,教师们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知识传递的效率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和人格上的关注。但看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许多数教师在其教学目标设计中仅有知识能力层面的考虑,而忽视情感、价值观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与之对应的现象是,许多学校的教研都是围绕着提高课堂效率而展开的。于是,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成了教师们的首要追求,而人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9期2018-12-27

  • 试论苏轼“内圣”哲学之修身养性治心思想
    刘芳“内圣”与“外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所关注的两大领域。苏轼的侧重,在“内圣”,他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生问题展开。其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儒家思想给了他入世的动力和行为准则,道家思想给了他心灵憩息的驿站,提出修养的态度和手段,佛禅思想则给了他安心的途径,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外以儒家修身治世,内以佛老养性治心,内外结合追求圣人才德,方成苏轼之哲学。“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其

    卷宗 2018年23期2018-11-12

  • 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养心之道正是儒家内圣之学在修身养性领域的一种体现,内圣就是追求人道德与情性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让人洗去了心智上的尘埃,从而获得神清气爽,自然通畅。荀子认为,治气养心之术就是对人的心智与情志矫枉过正,养心正性培养一颗平和之心。启迪我们为自己的心建造一座心宅,经常打扫,不让它被烦恼和灰尘掩埋。时常在心宅里静一静,随时洞察自己的内心之景,确保心灵不“中毒”“生病”。这也正是荀子修身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与指导。

    益寿宝典 2018年12期2018-08-18

  • 一日三省不可少
    可少的。这说明,内圣与外王并非割断的两截,也不是有人说的先内圣后外王,或先外王后内圣。在求“本”上,虽有内圣在先而外王为后的逻辑顺序,但在事理中,则内圣中有外王,外王中有内圣,二者融为一体。“三省”的修养非同小可,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反省,实质是指出了儒家修身的方法和大原则,关系到中华人文思想的总特征。它告诉我们要时时多次地“省”,“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习”乃至于一切工作和事业的成效如何,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自强不息的态度,并非找

    月读 2018年3期2018-03-27

  • 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养心之道正是儒家内圣之学在修身养性领域的一种体现,内圣就是追求人道德与情性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让人洗去了心智上的尘埃,从而获得神清气爽,自然通畅。荀子认为,治气养心之术就是对人的心智与情志矫枉过正,养心正性培养一颗平和之心。启迪我们为自己的心建造一座心宅,经常打扫,不让它被烦恼和灰尘掩埋。时常在心宅里静一静,随时洞察自己的内心之景,确保心灵不“中毒”“生病”。这也正是是荀子修身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与指导。endprint

    家庭医学 2018年1期2018-03-09

  • 论南宋儒学的内在化转向及其主要原因〔*〕
    思想也可称之为“内圣之学”。而所谓“内在化”就是指这种偏重于内在道德心性的修养、以追求道德人格的内在超越为主的道德取向。当然,传统儒学本来就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心性的修养,注重“为己之学”,这对于挺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意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儒学又不可以简单地化约为“内圣之学”,因为传统儒学还讲成己成物,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之道。只是从南宋儒学开始了“内在化”的转向,而南宋儒学开始的这种“内在化”取向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又一步一步演化

    学术界 2018年12期2018-02-19

  •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沈小勇内圣,就是加強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要“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

    公务员文萃 2017年11期2017-11-22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浅释
    治,然亦必尽其“内圣”之德,必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后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天人合一”之思想在历史的各个时期,虽也有虚胜强弱之别,但其于内的思想核心却未改变。内修不达,不足以外治,唯其合一,方得终始。关键词:儒家 内圣 外王 “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181-03中华文化向来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外物的相应齐一,把“天人合一”当作至真的追求,这一思想成就了中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2017-11-13

  • 牟宗三“新外王”顶层设计及其当代启示
    家即“外王”与“内圣”的关系,反思与重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开显出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是牟宗三“新外王”思想旨归。在《政道与治道》中,他以中西比较的方式就中国文化为何开不出“新外王”以及如何开出“新外王”两个环节进行了一番顶层设计。牟宗三的“新外王”思想对于进一步思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肯定儒家道德理性的价值以克服西方现代民主之不足,坚持德法相辅的执政理念以保障道德践履,坚持中西汇通的构想以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关键词:内圣;新外王;政道;治道;

    江淮论坛 2017年4期2017-07-07

  • “三严三实”与中国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
    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核心。梁启超曾经提出:“内圣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在于内足以资修身而外足以经世。”“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群体、政治领袖追求的目标,历代学者也一直将“内圣”与“外王”的结合作为自己学术思考的核心问题。凡是以“内圣”为价值取向的理想人格类型又被称之为“圣贤”。根据儒家学者的看法,“圣贤”之所以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因为他是中华文化之道的承担者、实

    船山学刊 2017年3期2017-06-21

  • 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
    223001)“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内圣;外王;孟子;荀子“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问题,先秦儒道两家都主张“内圣外王之道”。不过,由于社会政治立场不同,儒家、道家对“内圣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2

  • 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
    223001)“内圣”与“外王” ——孟子与荀子合论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内圣;外王;孟子;荀子“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先秦的儒道两家都是主张“内圣外王之道”的,不过由于社会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们对“内圣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3-06

  • 中国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
    治民中国文化的“内圣外王”之道钟治民“内圣外王”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历史使命,但由于“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本身有诸多缺陷,因而它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便有如空中楼阁而不可实现。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内圣外王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实现,但它作为价值理想的深远意义却并不因此而消解。正是内圣外王,在不断指引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和前进,促使中国传统社会日趋完善和成熟!甚至在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内圣外王作为价值理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儒家

    长江丛刊 2016年23期2016-12-06

  •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
    系内部,又存在着内圣、外王的二重性,而二者背后,又鲜明地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儒家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破与重建。关键词:儒家思想;二重性;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3一、何为儒家中国传统思想领域,儒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流派,而绵延至今的儒家思想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进入儒家思想内部辨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这一宏大思想流派的历史渊源。儒家,是前秦时期创建的一个思想流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2016-06-30

  • Coronary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明明德于天下”的内圣取代“平天下”的外王实践,对于暴力与霸道进行彻底的否定,绝端的反对战争和刑杀,导致其政治理想失去了现实的抓手而缺乏可操作性。齐宣王所言“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便是治政者对于道德理想不知如何转化落实为实操层面的慨叹。《史记》称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9](P2343),就连十分推重孟子的朱熹也不得不指出:“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4](P226)孟子武德观念在当时的碰壁,在于其“以所如者不合”[9](P2343),无法应对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16年2期2016-05-25

  • 至诚恭俭生智 安贫闲吟泰然
    生之至高境界。“内圣”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其内涵通俗地讲,就是修身养德,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去接近圣人的标准,做个自足自适、有德性的人。“内圣”一词虽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所阐述的“内圣”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者,关键在于修身律己。曾国藩总结了古人在修身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内圣之四大境界”的说法,他认为,人的修为若能达到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

    醒狮国学 2016年7期2016-05-14

  • 浅析刘向对孟学的发展
    作用。三、对孟子内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是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紧密联系的,所谓的“内圣”即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即外在的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孔子之后,儒分八家,其中,孟子主要发扬了孔子的“内圣”思想,而荀子则主要发扬了“外王”思想。孟子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了“不忍人之心”,才能“行不忍人之政” 这样高尚的道德品质,才可以实现王道政治,所以无论是他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等,都大力强调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例如,孟子说 “人恒有言,皆曰天

    山东青年 2016年6期2016-05-14

  • 从《大学》八目透视朱熹的内圣外王观
    》八目透视朱熹的内圣外王观戴先英(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246052)朱熹《大学》定本是后世儒家阐释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重要载体。其中,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方法与现实要求。在朱熹的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目为内圣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目为外王之学,且朱熹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有异。细加分析,朱熹虽然并未完全偏废于外王,但其对外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内圣的重视,总而言之,朱熹偏重内圣、轻视外王。《大学》;八目;内圣;外王后世儒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6

  • 论王阳明的内圣思想
    0)论王阳明的内圣思想周婷婷(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0)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以救助时弊出发,在积极吸取儒、道、佛诸家人格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体悟,形成了独特的内圣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现在依然有借鉴作用。王阳明;内圣;致良知;诚意“内圣外王”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期2016-03-06

  • 真诚性、创发性与当代儒家创新之道
    。前者的鹄的在“内圣”,但“内圣”的实现必然展现为人的创发性,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制出和谐优美的生活形式,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外王”。“外王”提供了真诚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完满的“真诚性”反过来对创发性发展的方向提供动力和范导。真诚性与创新性、“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的关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代儒家的语境和实践中,说“内圣”开出“外王”在语义上和现实中近似于说只有在建设“外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圣”。儒学;真诚性;创发性;内

    哲学分析 2016年4期2016-02-02

  • 浅析儒道“内圣外王”思想关系
    引言一直以来,“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内圣是就修养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所成就的事功而言,这是“内圣外王”的基本内涵。但是在“内”与“外”,“圣”与“王”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达到“内圣”,如何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主要见于《大学》的修齐治平论,它占据了中国思想史上“内圣外王”思想之主流。但是追根溯源,“内圣外王”的真正出处是来自于道家经典《庄子·天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儒道“内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王守仁为己与成己之说
    挺立。儒家的这种内圣之境更多地是一种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而非一种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逐物进程中。王守仁的成己之说直指成就自我,但是成就自我的过程中,自我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他人共在,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儒家在个体修己成圣的同时,始终都将他人也纳入到自己的理想规划当中,以积极的入世心态修己为人。圣人的内圣之境不单单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具有内在性的品格。成己,为己不仅仅是修己,而更多的与身处的社会现实有着关联。关键词:成己,为己宋明理学家对于原始儒家道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2015-11-25

  • 以“尊德性”为基础的“内圣”架构 ——《家父》中“父亲”形象的伦理意蕴
    德性”为基础的“内圣”架构 ——《家父》中“父亲”形象的伦理意蕴葛红兵 雷 勇周建秋先生长篇小说《家父》采用家族叙事模式、纪传体书写方法描摹了一个丰满而有意味的“父亲”形象。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非常鲜明地给父亲的形象进行了伦理定位。“父亲”,他凭借的是勤劳、义气、正直,正是这些道德品质,让他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谷雨洞”和“扁担周”,铸就了“父亲”作为外乡人在异乡扎根的传奇,这个传奇凭借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生事迹,而是伦理底蕴。父亲有个小药袋,一个

    小说评论 2015年4期2015-11-14

  • 内圣外王:差序格局下的家国同构
    首416000)内圣外王:差序格局下的家国同构张达玮陆玉瑶(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近现代国内学者认为是总括传统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精确的说法。中国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家庭模式、社会模式息息相关,先贤圣哲将家庭中的差等秩序由己及人地推广至“天下”,导致圣人与“天下”万民的对立,将内圣和外王结合起来,实现“家天下”的外王理想。然而,“家天下”建立在类似家庭一样的差序格局上,在经济上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5期2015-10-28

  • 内圣外王
    中国文化常谈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用孟子的话说,是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用理学家的话说,是对天地之性的保持,对气质之性的扬弃,即存天理,灭人欲。“外王”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正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

    学语文 2015年2期2015-02-27

  • 内圣外王”的启示
    杨金泉八零九零“内圣外王”的启示文/杨金泉作为八零后预防人,虽然能力素质和人生阅历都还不够,但从未忘记使命责任,从未停止学习修行。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磨砺,今日青苗终将长成栋梁巨木,挑起检察事业的重担。路虽远,行则必达,以之共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内圣外王思想也为检察机关更好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引导着我们年轻一代预防人护守廉洁,深入思考。欲正人者,必先正己内圣之业,具体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要求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6期2014-03-11

  • 中国儒家认识论体系的梳理——以《大学》为例
    》里儒家提出把“内圣外王”作为每个人的人格理想,理应从“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确立人生的“安身立命”和社会的理想目标。一、儒家认识论体系的开展对于道德不仅需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且也需要情感意志的注入,因为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是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所要表达的意蕴。这一认识,在《大学》中得到了集中的发挥。“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强调德性修养的重要性。在《大学》中,儒家的人生哲学不仅单方面体现在“内圣”和“外王”两个方面,最主要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牟宗三论儒学现代使命之新审视
    的现代使命。其“内圣开出新外王”之说,将儒学的现代发展论证为由儒家的道德理性自发地开出知识理性所支撑的民主与科学。这样地“开新外王”,在牟宗三看来,不是将儒学之于中国文化之现代化(现代复兴、现代发展)讲成“适应”、“凑合”问题,而是讲成“实现”问题。将牟宗三的“内圣开出新外王”说与唐君毅的“返本开新”说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牟宗三之所以提出此说,具体的考虑是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内圣何以能自发地开出民主、科学,以弥补唐君毅对此问题缺乏论证之不足。牟宗三;唐君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4-14

  • 论牟宗三“新外王”的三个问题
    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重点是把握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牟先生认为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即,“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坎陷“执的存有”,“综合的尽理精神”坎陷“分解的尽理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理性之架构表现”,“隶属之局”坎陷“对列之局”。由于“内圣”与“新外王”在价值上不同“源”,内容上不同“质”,结构上不同“构”,因此,牟先生没有从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0081)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陈仁仁(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庄子;内圣外王;三种形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各家各派大都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2期2011-04-13

  • 论苏轼程颐在困境中的文化思路 ——以《苏氏易传》、《程氏易传》为比照
    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内圣;外王;困境;《易传》一、问题的提出北宋士大夫是一个主体精神高扬的政治、文化群体,他们的精神修养和对社会的关切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这样的一个群体,在面对困境与忧患时,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浅谈“内圣外王”的历史演变
    在现代语境中,“内圣外王”基本上成了儒家思想的代称。然而这一出自庄子的词汇,何以竟成了儒家思想的代称?其中究竟是怎样一个发展历程,这种称谓是否能够准确概括儒家思想?我们不妨从其历史演变过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圣”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 ”,上部是人的一只大耳朵,左下部是一个口,右下方是一个面向右而立的人。金文的写法是“”,下部是一个面朝左的人,其上部的左侧为耳,右侧为口。今天的“圣”是繁体“聖”的简化字,“圣”的本义就是指“聪明非凡的人”。《说文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2010-08-15

  • 王阳明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修复
    )王阳明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修复王中原1,2,刘 莉2(1.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湖南商学院 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王阳明的“内圣外王”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在对待修身养性上坚持抑私欲、去功利,强调人心“纯乎天理”,他的“内圣”具有平民化和单一化倾向。但在治理国家时,却总是坚持以利为标准,重视建功立业和“济世安民”。这种“心”的去除功利与“行”的追求功业,反映了王阳明德高为范的人品以及经世致用的务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期2010-04-11

  • 退隐后重现现代 ——儒家政治思想现代转化的反思
    现代新儒家转化“内圣外王”的思想过程,认为儒学思想在现代转化中的缺陷是对现代性的揭示不完整,将现代性不完整地认定为民主科学,并且也没有意识到西方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特殊性,进而认为儒学思想重返现代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解决西方式现代化消解一切内在超越而发展的困境。现代转化;儒学;内圣外王对21世纪中国学术而言,民族性与时代性是学术重建的两个维度。尤其是儒学现代转化这个课题,在“现代转化”的词语之下,隐含的正是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的张力。传统与现代之冲突,或言中西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07

  • 政治学视域中的“内圣外王”
    1-02摘要:“内圣外王”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古今万变不离其宗的运思模式。“内圣”乃“外王”之根据,“外王”乃“内圣”之归属。“内圣外王”完美契合方才达至“圣王”之人格和“王道”之社会。本文就这一理想架构层面作分析,从中西政治理念之对比着手探究原因,指出其现实政治操作层面之诸多不可能性。关键词: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视域;考察一、理念意境简述“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行的主线思维模式,其中尤以儒家为主唱。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2009-12-04

  • 儒学现代化的困境分析
    其中,如新儒家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即民主与科学的努力即是例证。1.2儒学和当下生活的疏离儒学原本是经世致用之学,为普通民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在创立之初确实成为人们调节人际关系、行为处事的准则和典范。然而儒学在秦汉以后就逐渐脱离世俗生活,走向精神上的贵族化的发展道路,使得儒学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少数人书斋中高深莫测的谈论,长而久之,普通民众只能对它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学发展到今天,从秦汉以来,经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可以说一直没有从高处落实下来,一直

    科教导刊 2009年2期2009-07-01

  • 内圣外王”论在日本的历史演变及对其的思考
    没有全盘接受。“内圣外王”论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代表观点之一,日本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解和演绎。关键词:内圣外王荻生徂徠佐久间象山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 G64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91-01《礼记》中的“内圣外王”思想属于儒家学派。它提倡“修己治人”,只有不断地修炼、完善自身,才能以礼、以德感化天下,教化百姓。1 日本古学派对“内圣外王”论的演绎——以荻生徂徠为例荻生徂徕是日本德川时代的儒学者,是日本近世古学派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200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