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

  • 从纵横家到忠义士
    义》;陈宫;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032-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10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省级一般项目“从纵横家到忠义士——论陈宫形象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项目编号:S202210212178)阶段性成果。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学界前辈对陈宫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2023-09-19

  • 巧用四字词语教学文言文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
    、天下大同、内圣外王、礼仪之邦、政通人和、独善其身、兼济天下……3.结语。请学生针对今天学习的文言语篇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教师运用四字词语对学生的总结作点评,例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等。二、设计理据1.采用四字词语自拟标题的理据。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典型的文言语篇,主要是人物对话,“各言其志”。众所周知,《论语》是语录体著作,但课文所节选的这一部分却是真真正正的对话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语录体。因此,简明扼要地概括孔门师生对

    新教育 2022年16期2022-06-22

  • 论孔孟陆王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
    睿雪晴摘要: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不同于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根本点,是儒家的学脉。“内圣”就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达到一种合于道的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及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中,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属于同一境界的两个层面。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儒家文献可知,孔子所创设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内圣外王之道,继承孔子思想的孟子思想发展了内圣外王之道,后世诸多儒家学派中彻底贯彻内圣外王之道并且有所发扬的,是陆王心学一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诚信观的传统思想资源及其现代阐释
    ;国家治理;内圣外王;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3-0035-09诚信,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础,企业发展的生命,也是个人立身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和孕育的精神财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滋养和理论来源。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思想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决策与信息 2022年3期2022-03-07

  • 儒家与尼采在人生超越哲学上的关联和差异
    ;权力意志;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45-02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总有一些相通点,这是人类在面对相同问题做出的类似反应,之间的差异却是由于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导致的,显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民族特性。近几年从比较学层面出发,关于尼采的研究有与老子、庄子、儒家思想的比较等。本文则从儒家与尼采的人生哲学来进行比较。尼采首创的生命哲学研究生命的意义以

    今古文创 2021年48期2021-12-23

  • “人类和集”视角下的熊十力内圣外王思想新探
    ”思想就与其内圣外王说相连通,构成了“内圣”与“外王”之间的中介环节,构成了“内圣”向“外王”发展的新进路;然而此中实已暗含着道德与政治的合、分二义,不可不辨。关键词:熊十力;内圣外王;人类和集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4-0074-07“和集”概念在熊十力的学术论著中出现甚早,在其1923年用作讲义而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一书中既已使用,曰“多微和集”。同样的用法一直延续到其后来刊行的

    荆楚学刊 2021年4期2021-10-18

  • 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现代性发展刍议
    兴三维度。“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让张君劢新儒学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一剂良药,就需要回归本体、解构和重建思想内容,探究新儒学思想中现代性成分,构建现代性话语体系以适应现代发展之所需。关键词:张君劢;新儒学思想;内圣外王;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

    学理论·下 2021年9期2021-09-15

  • 从外王走向内圣
    家精神   内圣外王   隐逸一、南宋遗民的双重身份公元1279年,伴随蒙古铁骑挥兵南下和南宋政权的彻底颠覆,宋代的社会秩序结构土崩瓦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宋人都只能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值此鼎革之际,南宋遗民文人群体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一群体面临着政治身份的丢失和生存的困境,尤其是对于以高级文官和下层文人为主体构成的知识分子阶层而言,他们所服务或者为之奋斗的对象的骤然改变直接导致为仕途和理想经营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被打破,又耻于阿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2021-06-25

  • 内圣外王”:论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
    东【摘要】“内圣外王”是古代士子追求的修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实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元典的学习、领悟与传播。因此,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为剖析中华元典传播双重性效果的内涵和内生逻辑,现以中华元典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为着眼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为理论框架考察中华元典传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考察中华元典传播具有直接性和潜在性的双重效果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现实价值。【关键词】中华元典;传播效果;内圣外王;双重性“历史就像一个文本,

    新闻爱好者 2021年3期2021-04-16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意蕴 ——以“内圣外王”为视角
    静 李 垚“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基于人的发展角度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其思想的由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转化,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助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而且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现增添持续发展的动力。一、“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与本义阐述(一)“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庄子·天下》记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2021-03-07

  • 内圣外王之道的创造性构建* ——董仲舒思想的特质及其影响
    董仲舒在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建构和践行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影响。我们一讲到儒家,就一定会想到内圣外王之道。学术界有相当多的论著探讨内圣外王之道。前辈学者冯友兰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冯友兰在他著名的《新原道》(又名《中国哲学之精神》)一书的《绪论》中说:“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在该书的《结论》中,他说:“所以圣人,专凭其是圣人,最宜于作王。如果圣人最宜于作王,而哲学所讲的又是使人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6

  •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一种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于道家典籍《庄子》:“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来才被儒家所继承,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内圣”,就是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就是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指的是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是人格理想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21期2020-12-14

  • 论青年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实践
    年毛泽东对“内圣外王”之道有着很深的价值认同,并作为塑造道德人格的标准;我国传统的“均平”愿景和大同社会理想是青年毛泽东融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传统民本主义是毛泽东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民族文化根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付诸于社会调查研究与革命实践。这些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在其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逻辑,也是他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群众路线思想的文化基础。关键词:毛泽东

    西部学刊 2020年17期2020-11-06

  • 儒家“内圣外王”与我国当代大学生德性修养
    先阐述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品德修养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阐述“内圣外王”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如何培养自身德性修养的启示。在重读经典之作的同时,以希望为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关键词:内圣外王;儒家;德性修养一、引言“内圣外王”虽然不是儒家对其进行的最早的阐述,但是却是儒家把该思想的意义发展到极致。[1]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并没有摒棄“内圣外王”思想,反而在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更加的重视。重新研究“内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2020-10-21

  •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政治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政治教育的“内圣外王”思想以及“孝”道思想等内容中所体现出的伦理政治化特点,并探讨了伦理政治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伦理政治化;内圣外王;孝道;思想政治教育一、伦理政治化伦理政治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是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将伦理与政治结合的文化范式,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以伦理道德规范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原理与政治活动方式。[1]”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体系中,统治者将伦理视为政治的基础,用伦理秩序代替法律秩

    新丝路(下旬) 2020年7期2020-07-04

  • 谈儒家思想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国特色的“内圣外王”教育情境模型,提供另外一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并指导教育实践。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性观;内圣外王;教育情境模型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制约或促进我们的实践生活,我们该如何从这深厚的文化基础中挖掘有意义的思想,把思想转化为科学的语言,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这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借用中华文化传统,以教育心理学教育实际问题研究取向为目的和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为基础,建立更有中国特色的教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2020-05-03

  • 内圣与外王:论《要离与庆忌》的戏剧冲突
    ,要离之死使内圣外王合而为一。“内圣外王”作为最高理想人格表达了作者的人格理想。要离与庆忌的悲剧反映了作者将自己对生存意义与人文关怀的思考融入戏曲创作的积极探索。关键词:《要离与庆忌》   郑怀兴   戏剧冲突   “内圣外王”   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50-02《要离与庆忌》(以下简称《要》剧)是当代剧作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2020-04-30

  •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密相连;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和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内外相通;法家思想和法制建设有机融入到治国理政中;“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选人用人观念。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内圣外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领导科学论坛 2019年16期2019-11-19

  • 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
    华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之修身养性学说,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真善美的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拟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内圣外王”之说,深入探讨构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与健康的人格追求的科学有效路径。关键词:内圣外王;大学生;人格教育一、引言人格教育是社会变革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基石,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理念,正如蔡元培说:“教育者,齐人格之事业也。”所谓人格,一指人之智慧、性格、气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感、素质等个体較为稳定的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8期2019-11-05

  • 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实困境
    要:孟子的内圣外王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强调政治与道德的结合,其中“内圣”思想是对个体德性的培养,“外王”则是道德的延续。本文从“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容出发,讨论其理论基础及特征,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特质并传承与发扬。其次,通过探讨其现实困境来寻找当下“内圣外王”思想的出路,调和现有矛盾。关键词:内圣外王;基本内容;困境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267-02作者简介:贺函(1994-

    法制博览 2019年7期2019-09-11

  • 儒家君子文化对践行新时代金华精神的启示
    精神;忠恕;内圣外王一、何为儒家君子文化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君子人格作为君子文化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依然被很多人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象一样,君子文化也并非一家之言。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先秦时期,君子概念主要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和政客,后来经过儒家改造尤其是孔子的叙述,让君子与德行联系起来,君子文化也便具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2019-07-05

  • 现代新儒学与新时代文化建设
    新儒学   内圣外王   人本主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迈进中国特色社会新时代,尤其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与推动。中华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途程中,曾经创造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遗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着重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现代新儒学的文化道德史观,以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恪尽赞言赞力之效。方克立、李锦全指出:“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祖国 2019年9期2019-07-02

  • 儒家“内圣外王”的情感维度
    0036)“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1]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外王”则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希冀。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颇有契合,因此也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依据。儒家认为,“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外王”是“内圣”的意义所在,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为了治世,“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即唯有先“治己”成为君子,然后才可“治人”,实现国泰民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2-21

  • 道家视域下的“身国同构”与“内圣外王
    国同构”与“内圣外王”都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但是长期以来在道家语境内,两者常常被混同。二者在要素构成、治道精神上相近,但各自蕴含的理论指向使得二者之意义产生明显的差异。“身国同构”通过身与国的比附关联来阐释治国之道,导致最终走向以身为本、以国为末的理论困境。“内圣外王”思想则规避了这种缺陷,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包容性、贯通性,但是儒家语境中的“内圣外王”没能体现出来。因此,从现代性的角度看,“内圣外王”比“身国同构”具有更大的建构性

    江淮论坛 2018年3期2018-07-29

  • 理想人格与为己之学
    最终追求是“内圣外王”。“内圣”即实现了其所求的“仁”的境界。孔子将两个不同序列的人格分成了圣人和君子。君子人格是成就内圣的起点,如何做君子以及如何成圣也就是内圣的工夫,也就是如何修身修己以达到仁的问题——为己之学。关键词:理想人格;圣人;君子;内圣外王;为己之学孔学是讲“内圣外王”的。所谓“内圣”,是指通过持之以恒的自觉修养以达到圣人人格。他具有很高的内在道德修养,达到了“仁”这一儒家理想人格特质的最高要求,成就了理想人格,达到了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认为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2018-03-14

  • 论“内圣外王”的关系建构及其哲学反思
    4099)“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中国古代哲学各学派几乎都讲“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古代的哲人也都以“内圣外王的人格”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138。其中,尤以儒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说先秦原始儒学的思想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内圣外王”主张和充实的“内圣外王”思想的话,那么,宋明新儒学则是自觉地以“内圣外王”来标帜儒学,而现代新儒家则是自觉地接受宋明新儒学的“内圣外王”思想,在固守“心性之学”的前提下,根据时代之需来建构容纳科学知识和民主政治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2018-03-07

  • 儒家理想人格及其影响
    ;理想人格;内圣外王任何理想人格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离不开社会实践主体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感悟。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其他学派相比,有其独到之处,映射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人生理解与追求,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儒家学说可以高度概括为道德哲学,理想人格也偏重于道德修为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道德标准成了判定人的好坏的尺度,并由此把人区分为道德低下的小人和道德高尚的君子。在实践上,强调社会个体把现实作为与伦理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2018-01-30

  • 《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则
    于儒家而言,内圣外王作为修身立命的境界由来长久,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对于今人,内圣外王的最为典型的论述和认知则是《大学》《中庸》发出阐明的,所以要理解这一儒家的根本思想则必须理解《大学》《中庸》二篇,而理解《大学》《中庸》二篇又必须对于《礼记》以及朱熹的订正有着一定的了解。故在此将会介绍《礼记》开始,同时探讨《中庸》《大学》二篇在其中的地位,之后对于《大学》《中庸》二篇的内容加以叙述,最终来讨论内圣外王的相对意义。[关键词]大学;中庸;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8-01-23

  • 论“内圣而外王”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价值
    论,分析了“内圣外王”思想发展及现实意义,阐述了“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认为,“内圣外王”的终极人格理想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本身的素质提升,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目标参考,理想人格的培养为案主能力建设方法提供可能性,也提供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模式。【关键词】 “内圣外王”;人格思想理论;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本土化2015年10月,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发表了社会工作的最新定义:作为一个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及学术领域,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改变和发展、社会凝聚、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0期2018-01-03

  •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事功的人。“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要“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献中提出,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儒家历来重视“内圣外王”,通俗一

    公务员文萃 2017年11期2017-11-22

  • 儒、道、法的“内圣外王之道”
    、法三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可分别概括为“智仁合一”、“明德合一”、“德功合一”,并可归为两种路向——“外学知识”(儒)、“内修心性”(道、法)。古代儒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宋明理学在总体上是“内修”与“外学”兼顾,但到阳明“龙场顿悟”之后,两种路向融为一体矣。关键词:内圣外王;智仁合一;明德合一;德功合一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036-005中国古代政论家、思想家所探讨的关于达到国家根本治理目标和最高治

    江淮论坛 2017年4期2017-07-07

  • 孟子思想中的乡贤文化
    要方面,并把内圣外王当作乡贤的标准。小乡贤是指深受圣贤影响的人,大乡贤是指他们同时即是圣贤。中华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孟子思想与乡贤文化的深刻关联发人深思。[关键词]孟子;乡贤;内圣外王;中华文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孟学史”(11&ZD08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文化中国”(12JPJ027)。[作者简介]杨海文(1968-),男,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州 510275);孟文晴(1991-),女,中

    关东学刊 2017年10期2017-05-30

  • 领导干部务必要做好修身的人生必修课
    要〕儒家奉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成为执政根基稳固的一把历史密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要廉洁修身,形成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修身文化。修身最本真的体现就是复归于初心。信而守道,领导干部强化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修身自律。〔关键词〕领导干部;自律;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2-0059-05我国传统国家治理,实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齐家、

    党政研究 2017年2期2017-05-19

  • 领导干部务必要做好修身的人生必修课
    要〕儒家奉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成为执政根基稳固的一把历史密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要廉洁修身,形成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修身文化。修身最本真的体现就是复归于初心。信而守道,领导干部强化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修身自律。〔关键词〕领导干部;自律;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2-0059-05我国传统国家治理,实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齐

    党政研究 2017年3期2017-03-27

  • “为己之学”的二重性与当代儒学发展困境的思考
    其仍未摆脱“内圣外王”的二重性。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流行着一种说法,以列文森为代表,他们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越来越没落,中国知识分子的说服力和活力正在迅速下降,儒学的现代命运已经定型。列文森等人的说法是否成立还值得探讨,但儒学的辉煌不在、影响消退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人多对儒学存有偏见,认为其是封建糟粕、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意识形态,其实不然,儒学的真正血脉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思考儒学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期2017-03-21

  • 尊颜回,抑子贡
    海花摘要:“内圣外王”作为儒学的精神内核,从先秦孔孟荀到现代新儒学,其内涵一直不断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孔子尊颜回、抑子贡的评价,分析孔子思想的“内圣”倾向,以及这一倾向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关键词:内圣外王;修己安人;颜回;子贡“内圣外王”是后世儒家对儒学精神内核的概括。“内圣”指的是“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即将完善自身的道德追求作为最高理想;“外王”则指努力追求外在事功。“内圣外王”不但要求实现个人生命的完美,还要求将“内圣”转化为对社会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0期2017-02-10

  • 论儒家“内圣外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清初实学、近代儒学及现当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儒家“内圣外王”内含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仁政德治的治国方略等伦理精神意涵。结合时代精神,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儒家“内圣外王”文化理念的合理性因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启示意义:引导公民加强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塑造既有道德素质又有法律素质的现代人格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格健全的

    船山学刊 2016年5期2016-11-17

  •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要“内圣外王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近年来大幅增长。仅今年1月到9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就达1342亿美元,这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巨大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是以往海外投资以资源性投资为主,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开始海外投资。二是前期海外投资以国有企业、大企业为主,当前很多民企包括中等企业,甚至部分小规模科技企业都开始在海外投资。三是过去投资多集中在资源矿产类行业和发展中国家,现在几乎进入各个行业并更多进入发达国家。可以说,中国企业从最初的自我发展,到寻求走出去,再到今天

    环球时报 2016-11-052016-11-05

  • 浅析《论语》君子人格理想及其当代意义
    为本,无论“内圣外王”,君子人格的培养便成为了其中的枢纽。而“外王”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内圣”的概念就尤其影响了我们民族心理的建构,对当代社会仍有深刻的启迪。【关键词】君子;修身;内圣外王由于孔子“述而不作”,《论语》一书即是直接展现其人格理想和政治抱负的第一手资料。在书中,孔子毫不掩饰对于“三王时代”和周公“礼乐社会”的向往,也一直向着辅助国君维护社会秩序而努力。在他的设想当中,“君子”这个圆满人格的体现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也成为了其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2016-08-04

  • 论儒学的实践哲学特质及其当代意义
    学的主旨是“内圣外王”,作为一个整体,其哲学性格是引导性的。这种“引导的哲学”,其实质就是“实践哲学”。因为儒家谈“内圣外王”,就是力图将道德与政治统一起来:“内圣”,意指个体自我的道德修为和德性培养;“外王”,意指群体的政治事功和社会事业。儒家认为,“外王”归本于“内圣”,“内圣”必须开出“外王”。所以,更进一步地,儒学所关注的实践活动是包含了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行为在内的涉及人的一切有目的的、引导人们达于“至善”的行为活动,它已超越了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实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7期2016-03-19

  • 引领启蒙超越启蒙——李泽厚的哲思历程
    践哲学、新“内圣外王”说、道德—政治哲学是把握李泽厚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三条主要线索。李泽厚哲学思想的发展包含着对启蒙语境的超越,他的双重性逻辑的哲学建构中其实隐含着启蒙与超越启蒙的二重奏。作为引领启蒙的思想旗手,他要求解构传统,提出“西体中用”;对“后现代”的展望又使他成为中国传统的复兴者,在新著中提出以中国传统消解现代性的极端发展所带来的危机,以中国哲学消解西方哲学中的某些困境。关键词:李泽厚;启蒙;主体性实践哲学;新“内圣外王”说;“两德论”以思想家的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6

  • 从《大学》八目透视朱熹的内圣外王
    目透视朱熹的内圣外王观戴先英(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246052)朱熹《大学》定本是后世儒家阐释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重要载体。其中,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方法与现实要求。在朱熹的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目为内圣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目为外王之学,且朱熹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有异。细加分析,朱熹虽然并未完全偏废于外王,但其对外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内圣的重视,总而言之,朱熹偏重内圣、轻视外王。《大学》;八目;内圣;外王后世儒者及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6

  • 孔子的君子人格及其实践品格
    《大学》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与《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进一步揭示出这一形象的现世性和实践性。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的君子人格成为后世中国文人人格建构的理想范式。[关键词]君子人格;文质彬彬;内圣外王;中庸之道从孔子的“温柔敦厚”到孟子的“浩然正气”,从《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宋明理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不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规定和追求。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影响深远。那么,孔子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5

  • 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荀子内圣外王思想初探
    法”——荀子内圣外王思想初探郑臣(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礼法学说构成了荀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再到“尽伦尽制”的圣王理想,荀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使儒家对道德与政治、内圣与外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关键词:荀子;道德;政治;内圣外王我们知道,儒学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来概括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2期2016-03-14

  • “政治儒学”抑或“政治的儒学” ——论儒学在当代的政治姿态
    治儒学”却将内圣外王对列并举,虽然看到了政治生活的本性,但却丢失了儒家的整全视野。基于前两者的经验,可以提出一种介于“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的“政治的儒学”观念,即通过把“内圣外王”理解为一种“言辞上的乌托邦”,既要保存儒家的整全视野,又要尊重政治生活的本性,以此作为一种儒学在当代的合理政治姿态。关键词:政治儒学; 非政治的儒学; 政治的儒学; 内圣外王; 言辞上的乌托邦一、 问题的提出——儒学的“附体”儒学的复兴一如中国的改革一样正在进入深水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3-13

  • 浅析儒道“内圣外王”思想关系
    一直以来,“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内圣是就修养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所成就的事功而言,这是“内圣外王”的基本内涵。但是在“内”与“外”,“圣”与“王”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达到“内圣”,如何从“内圣”开出“外王”之道,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主要见于《大学》的修齐治平论,它占据了中国思想史上“内圣外王”思想之主流。但是追根溯源,“内圣外王”的真正出处是来自于道家经典《庄子·天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儒道“内圣外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
    四书》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中不但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亦包含了富于进取、积极用世的“为政”理想,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玄、朱熹、康有为等的《中庸》诠释著作有不同的特点,但由内圣至外王的诠释理路却一以贯之。中庸之道乃人间之常道,是合乎“中庸”之原则的“道”,是一种平常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理天下一切关系的基本法则,以普遍性、永恒性、恰当适度为其主要特征。“仁”与“礼”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范畴,在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中亦有

    江汉论坛 2015年2期2015-11-05

  • 论先秦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二律背反
    学;仕;道;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2-0114-04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儒学变异研究” (HB15ZX013)。作者简介:陈鹏(1980-),男,河北沧州人,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赵雪(1986-),女,河北廊坊人,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温焜(1980-),男,江西石城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领导力拓

    理论导刊 2015年12期2015-09-10

  • 《庄子·天下篇》与内圣外王之道
    篇》;圣人;内圣外王摘要: 《庄子·天下篇》之关切并不在于六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其对六家的评述实际上指涉了“内圣外王”之道这一中国政教生活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道术”与“方术”之辩,庄子揭示出从方术中开出道术的可能性。道术的通达要求天道(神)、地道(明)与王道、圣道四者的连接与整合。《天下篇》在“神明圣王”的大视域下将人分为七类,揭示了政教文明的人性基础。在这七类人中,惟有圣人能够通达天人,承担圣王的事业。因此在人类的政教文明系统中,圣人具有中枢性的地位。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4期2015-07-13

  • “內圣外王”思想初探
    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本文在分析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诠释其丰富的内涵。关键词:“内圣外王”;内涵儒学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主要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瑰宝。“内圣外王”思想是儒学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儒学者一直在追求的政治理想、人生目标。所谓“内圣”是成己成圣之学,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在道德上、精神上完善自己,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所谓“外王”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2015-05-28

  • 内圣外王
    中国文化常谈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用孟子的话说,是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用理学家的话说,是对天地之性的保持,对气质之性的扬弃,即存天理,灭人欲。“外王”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正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

    学语文 2015年2期2015-02-27

  • 儒家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儒家道德;内圣外王;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01儒家道德对中国传统社会模式影响至深,以致今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其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还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9-15

  • 儒学的引导性与实践性探讨
    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来概括。儒家认为内圣为基础,外王为目的,内圣与外王不能割裂开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但涵盖了内圣与外王两面,而且在深层次上阐明了道德与政治内在的统一关系。由此出发,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学所具有的引导性和实践性的精神特质。【关键词】儒学 内圣外王 引导性 实践性儒学的精髓实质是“内圣外王”我们知道,儒学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来概括。“内圣外王”作为儒学一脉相承的思想传统开创于孔子,“是孔子对

    人民论坛 2012年26期2012-10-25

  •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81)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陈仁仁(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庄子;内圣外王;三种形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各家各派大都谈“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2期2011-04-13

  • 企业家心中有爱才能“内圣外王
    ,则能治国,内圣外王,其理一贯。以严格的要求修身,以博大的胸怀为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不是不能求功求名求利,而是要求百世功、求千秋利、求万代名。引用比尔·盖茨的例子,翟鸿燊指出,企业家的最终归属是慈善家,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两世的事情活出三辈子的精彩,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翟鸿粲建议,人们要多花时间学习国学之道和中医之学,少花时间苛责别人,养浩然正气,用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工作。他说:“亚心为恶。人际沟通最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1期2010-08-26

  • 政治学视域中的“内圣外王
    02摘要:“内圣外王”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古今万变不离其宗的运思模式。“内圣”乃“外王”之根据,“外王”乃“内圣”之归属。“内圣外王”完美契合方才达至“圣王”之人格和“王道”之社会。本文就这一理想架构层面作分析,从中西政治理念之对比着手探究原因,指出其现实政治操作层面之诸多不可能性。关键词: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视域;考察一、理念意境简述“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行的主线思维模式,其中尤以儒家为主唱。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

    魅力中国 2009年28期2009-12-04

  • “大同”思想的历史维度
    同”思想是“内圣外王”观念的催生剂;再次,“大同”思想为官府控制市场的体制安排提供了合乎逻辑的选择;最后,“大同”思想影响了西汉以后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大同”思想和谐理念“内圣外王”官商体制路径依赖作者钟祥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20)1936年,凯恩斯为德文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写过一篇前言,其中说他的国家干预理论在英国遇到了相当顽强的抵抗,但相信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对德意志读者产生某些不同的触动,“这是因为

    探索与争鸣 2009年4期2009-07-22

  • 现代新儒学对和谐的阐述
    儒学:和谐;内圣外王;心性修养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90-03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一部分知识分子本着对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力图在新文化传播的形势下恢复儒学传统地位。顾恋着宋明理学的辉煌智慧,又吸纳西学。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前赴后继地追求中国哲学和社会的振兴,是一种担承着社会义务的文化大潮。这股文化大潮以谋求现代化为迫切任务。在西方经济遥遥领先于东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2009-06-15

  • 儒家“内圣外王”个人修养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要】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良好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内圣外王 个人修养方法 借鉴意义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渊源及特征“内圣”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商情 2009年2期2009-04-27

  • 《论语》“义”思想刍议
    的实践途径,内圣外王的修养方法,其哲学境界就是中庸。关键词:义宜;由仁循礼;内圣外王;中庸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15-04义,作为儒家伦理学范畴之一,常与仁字并举为“仁义”。此乃儒家经典之德目,亦为历代儒生自律与育人之恒定坐标。尝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之说。“仁者,爱人”,此解在众多涉及仁字的场合均可以一以贯之而解,或日克己复礼,或日忠恕,或日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或日先

    船山学刊 2009年1期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