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

  • “民主教”痴迷者的怨怒
    “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女士也忍不住跳出来痛批民进党当局抗疫不力。龙应台写道:“这三周来让我寝食难安的……是当局对同胞死亡的态度。那种掌权的强硬傲慢,那种惯性的居高临下,那种认为所谓‘政府战略高于‘庶民生命的理所当然的霸道,令人骇异;这权力的傲慢,声调的居高临下,以生命为政治代价的权术,我们并非不曾见识过,但绝对不是在一个‘民主政府”。台湾当局的很多行为都应当受到批评,但龙应台批评火力的立足点比较特别。她在上述文字中指责的种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台湾地区能看到,在

    环球时报 2021-06-152021-06-15

  • 陪伴,是岁月最温暖的馈赠
    心的情话,正如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所说的:“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这是一部关于亲情、教育与感恩的生命读本,是一部关于上一代和下一代、小我与大我的时光札记。自母亲美君失智之后,龙应台便怀着崇高的“温情与敬意”,决心放弃一切,全身心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这一写就度过了三十年的光景,美君这个乐观、善良、挚爱生命的女子,在龙应台的信中绽开了一幅跨时代的时光画卷。《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是一部思索亲情,致敬母亲、生命的优秀作品,汇集了女朋友、

    参花·青春文学 2020年9期2020-09-01

  • 读《天长地久》有感
    标题,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给她母亲的。书中并没有用大量篇幅写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事,而是写作者与他人之间的事,再联系到自己与母亲。文章并没有探讨很深刻的问题,比较接近我们的生话,从她写的部分事件中,我也能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读完全书,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与父母相处,不过不是现在,而是未来。书中最开始便写了龙应台与父母相处时后悔的事件,她以为自己是在为自己的父母着想,但实际上却伤害了他们。读到这儿,我便在想,自己以后是否也会在未来对父母做同样的事?我的父母又是否对我的

    美文 2019年18期2019-09-20

  • 目送
    作者:龙应台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从龙应台的《野火集》看到她的《目送》,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女战士仿佛卸下了浑身的装备,成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她俨然成为一位邻家大姐,为我们讲述着父母的老去、孩子的远行、朋友的离开……十年的时间,当我们不再愤青,不再倔强,脱离了稚气慢慢变得成熟;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容易,开始不再愤怒而是学会了坦然面对。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时刻都在和熟悉的事告别,和熟悉的人告別,做以前从来不会做的事。这或许是成长的副作用,

    科教新报 2019年31期2019-09-10

  • 我们,能给你们什么呢
    燃起“野火”的龙应台,近些年的作品展示的更多是温情和冷静,例如,《目送》《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记录了一个母亲和两个儿子的日常。2018年刚刚出版的新作《天长地久》,是龙应台写给自己的母亲(美君)的19封信的合辑,虽然美君早就因失智而认不出自己的女儿了。在这本书里,龙应台是美君的女儿,也是两个成年混血儿子的母亲。因着龙应台,三代人的故事交集着。龙应台在思考:如何对待曾经被历史碾碎了身心的上一代?如何对待无话可说、用背对着你但是内心其实很迷茫的

    博览群书 2019年1期2019-02-17

  • 浅析龙应台《目送》中的生命哲学
    周艺摘要:龙应台出生于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目送》是龙应台的晚年作品,通过细腻的写作手法,独特的魅力使文章总体展现出浓厚的亲情、友情、爱情及个人思绪,向读者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本文对《目送》中的生命哲学进行探索,为高中语文散文学习提供写作素材。关键词:龙应台;《目送》;生命哲学《目送》的体裁是散文,全文以“情”贯穿整个文章,通过对去世的父亲、逐渐衰老的母亲及与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为我们描述了生命的哲学。龙应台曾因为作品《野火集》登

    北方文学 2018年30期2018-12-27

  •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十九封信
    》中,台湾作家龙应台写道,“我们出生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里,你们让我们从满目荒凉中站起来,志气满怀走出去。现在你们步履蹒跚、不言不语了——我们,可以给你们什么呢?”“你们”,指的是龙应台的母亲美君,以及他们那一代同龄人。禁语行禅时,65岁的龙应台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她借助女儿的视角跨代凝视了上一代的生命往事,也顺应母亲的视角,触及了众多的话题:女性权利、个人史的书写与代际沟通、生命教育、老龄化和临终关怀……你了解你的母亲么?龙应台的父

    齐鲁周刊 2018年37期2018-11-26

  • 龙应台《目送》中的刚性与柔情
    要:一直以来,龙应台的文字都是以针砭时弊著称,所写多为关乎国家大事的杂文,文风尖锐而犀利,但在《目送》一书中,她却一改常态,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态度进行了叙述,其中虽有刚性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深邃、忧伤但又不失美丽的柔情,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龙应台《目送》一书展开了深入思考。关键词:龙应台;刚性;柔情《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所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记录了她在人生中与父母、兄弟、儿女间的点点滴滴,以及从中对生死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2018-11-19

  • 质疑是最好的学问
    张宸菲(原创)龙应台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教时,曾有一次给了班里每个学生从0分到100分各不相同的分数。她给一个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的女生不及格,批注的理由是“论文的注脚写得太凌乱”这样一个看上去并不那么严重的问题,而另外一个平时调皮捣蛋、这次的作业也没有怎么认真完成的男生,她却出人意料地给出了100分。发完试卷后,龙应台密切地关注每一个同学脸上那不可置信的表情,她希望有人可以站起来当面质疑她批改的分数,可是学生们很快收起了一脸的震惊,马不停蹄地做起别的事来。

    爱你 2018年24期2018-11-14

  • 和母亲做朋友,趁现在还有时间
    天长地久作者:龙应台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18年8月龙应台的文字有温度。十年前,她写儿子,直呼“亲爱的安德烈”,一派热烈天真;如今,她写母亲,书名为《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看似冲淡,其实情深似海。褪掉文学外衣,龙应台关注的是现实问题,她用这本书,教给年轻人,岁月如白驹过隙,母亲一天天老去,我们如何做,才能不留遗憾。龙应台在《天长地久》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20世纪的苦难。比如五四运动时的火烧赵家楼事件;军阀混战中食不果腹的饥民;从1912年

    方圆 2018年19期2018-11-08

  • 忧伤而不悲伤 感人而不伤人
    然地面对生死。龙应台在《目送》中就为世人指明了生死大事的真谛:生命是一种从出生到死亡、从孩童到老年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规律性的存在,没有人能改变的不可抗力,因此我们面对生命的自然流逝也要有一种坦然放手的人生态度。关键词:龙应台;目送;生命哲思一、生命总要长大成熟,放手才能走得更远孩子是生命的开端,但孩子并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孩子,孩子总是要随着时光长大的。而这种生命体一旦长大就会逐渐有了自知,有了要独立的渴望。这时候,面对渴望高飞的他们,你的放手反而会是一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2018-11-06

  • 有价值的善良
    对善心的威胁。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在读者中拥有很高的人气。龙应台心地善良,特别是面待那些弱势群体时,她总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对方。一年,龙应台和一位慈善人士一同去参加一个座谈会,当她们准备乘坐地铁时,看见前面的台阶上正伏着一个老年乞丐,对方可怜的样子让龙应台顿生同情之心,她立即上前几步,掏出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塞给了对方。然而,让龙应台惊讶的是那位慈善人士,他不仅没有帮助老年乞丐,竟然还大声地呵斥道:“请你赶紧离开这里,不要挡了别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8年7期2018-09-17

  • 质疑是最好的学问
    刘素萍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大学任教时,给期末试卷打分,为每一个分数写了眉批,0分有0分的理由,100分有100分的缘由。她还特地给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批了低分,原因是这个学生论文的注脚写得比较凌乱。試卷发下去以后,龙应台耐心地等待学生们来找她当面质疑,好告诉他们分数的去向,耳提面命叮嘱细节部分。结果,一个学生都没有来找她质疑。直到半年之后,龙应台自己坐不住了,她苦苦追问学生们:“试卷发下去半年多了,难道你们对自己的分数没有质疑?为什么你们不来和我讨论自己的奇怪分

    故事家·花开不败 2018年7期2018-09-10

  • 龙应台《目送》中生命的个体孤独感
    要】《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本文将从生命的个体孤独角度入手阐述龙应台关于生命的思考。【关键词】龙应台;《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2018-09-03

  • 龙应台:我为什么直呼母亲的名字?
    阳台的对面,是龙应台的书桌,93岁的美君坐在书桌旁的沙发上,头发全白,垂着头,似乎在打盹。为了不让美君白天睡太多,龙应台这时会离开书桌,拿来玫瑰水,对美君说:“来,抬头,不要睡,给你香香,喷一下喔。”然后喂美君喝水。那是泡好凉过的洋甘菊茶,用汤匙一匙一匙喂,生怕呛着她,像小时候美君照顾自己。不用工作时,龙应台会抱着资料,和美君紧紧地挤在沙发上,希望她能感觉自己的体温以及重量。不仅如此,龙应台还时常把资料朗读出来,让美君听听自己的声音,不管已经患上阿尔兹海默

    南都周刊 2018年8期2018-08-29

  • 辞官后的龙应台:与母亲最后的日子
    刘玮从龙应台在屏东住所的阳台上眺望,会看到远处电线上经常有鸟驻足,鸟来自电线吗?不,她说,鸟来自电线后面的大武山和山后的太平洋;山很高,水很深。龙应台以此景做比喻,母亲就像电线上的小鸟,那个时代就是后面深邃的高山和波澜壮阔的大海。从台北往南400公里,屏东县有一个五万人口的小镇叫潮州,三百年前广东潮州人移民至此。龙应台的母亲应美君,就住在这里。美君今年93岁,自2004年父亲龙槐生过世后,龙应台14年来每两周就会回潮州哥哥家一次,探望身患失智症的母亲。20

    看天下 2018年22期2018-08-15

  • 质疑是最好的学问
    张宸菲龙应台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教时,曾有一次给了班里每个学生从0分到100分各不相同的分数。她给一个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的女生不及格,批注的理由是“论文的注脚写得太凌乱”这样一个看上去并不那么严重的问题,而另外一个平时调皮捣蛋、这次的作业也没有怎么认真完成的男生,她却出人意料地给出了100分。发完试卷后,龙应台密切地关注每一个同学脸上那不可置信的表情,她希望有人可以站起來当面质疑她批改的分数,可是学生们很快收起了一脸的震惊,马不停蹄地做起别的事来。下课以后

    爱你·阳光少年 2018年8期2018-05-14

  • 基于时代背景下的林语堂和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
    摘要】林语堂和龙应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大师,二者一生都著作丰厚,享誉中外,他们的作品在港台、大陆甚至整个华人世界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财富。然而,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却各有千秋,本文在比较他们作品风格异同的基础上,就造成他们作品风格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关键词】林语堂;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一、林语堂和龙应台作品风格比较(一)浅谈林语堂作品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界

    课外语文·上 2018年6期2018-05-14

  • 莫让错过成了过错
    张光茫著名作家龙应台出了一本新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这次的内容很特别,是讲母女恩情。美君是龙应台的母亲。书中,龙应台坚持一贯的风格,刚劲的笔锋下带着温情,书写当下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莫让错过成了过错。书中,龙应台的19封信,是对生命信念的亲身实践,是对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对下一代的温柔提醒。龙应台的母亲应美君出生在战乱的年代,小小年纪便离开故乡漂泊到台湾,含辛茹苦地将几个孩子带大。如今,美君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已经

    华人时刊 2018年12期2018-02-27

  • 等待三天,美好出现
    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纽约的街头买东西时,迎面走过来一个卖鲜花的老太太。看样子,老太太大约有七十岁了。龙应台注意到,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衣服好像很长时间都没有洗过,早已看不出颜色。同时,老太太的身体看上去相当虚弱,步履蹒跚,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拿着一大束玫瑰花,在风中吃力地走着。然而,她仔细观察,竟然发现老太太的脸上却满是喜悦之情。龙应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急忙走上前去,精心挑选了几支玫瑰花,同时对老太太说:“老人家,您看起来很高兴啊!”“为什么不呢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7年7期2017-03-06

  • 不要小看细节的意义
    小事情。”作家龙应台与李安有过一段对话。龙应台问:“电影里的电车是按当年的尺寸建造的吗?”李安说:“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轮车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号码。”“电影里老上海的街景是如何拍出来的?”“我的研究团队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上海制片厂也大手笔地重现了上海老街。”“建筑材料呢?”“也是真的。”龙应台觉得不可思议,追问了一句:“街上两排法国梧桐也是真的吗?”“一棵一棵种下去的。”并提醒龙应台:“如果再看《色·戒》的影片,注意看易先生办公室里的那张桌子。民国时

    做人与处世 2016年24期2017-01-21

  •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刘仰龙应台最近在香港大学演讲的一段视频引发较高的网络热度。网上普遍评论“龙应台被打脸”,这应该是不喜欢或讨厌龙应台者的一种解读。我认为,以龙应台的文化修养,“打脸”的说法可能有点过,至少就现场表现而言,龙应台并没有多少可供取笑的,她的尴尬是另一种更深层的尴尬。从龙应台演讲的内容看,她试图在不同人的不同启蒙歌曲中寻找一种超越政治的文化因素,反映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中某种永恒的东西。在我看来,这其实是龙应台这类知识分子的一个共性——当台湾代表被请出联合国时,台湾

    环球时报 2016-12-202016-12-20

  • 是非观
    冯传友龙应台在某次接受采访时,提起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家名牌运动鞋厂捐出八千双跑鞋给文化局搞活动,鞋厂经理还允诺她带孩子到店里去买鞋,给她打对折。她十三岁的孩子正巧从德国飞来,于是带他去买鞋。孩子虽然喜欢那个牌子的鞋,却说:“不过妈妈,你要知道,你去买就是腐败!”龙应台大吃一惊。孩子淡淡地说:“经理半价优待是因为你和他们合作,那是由政府衍生出来的优惠。别忘了,德国民主党主席吉斯正是利用公务坐飞机累积的附赠里程去度私人假期而下台的。”“当时我既惭愧又骄傲

    公务员文萃 2016年11期2016-11-21

  •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任仁作家龙应台还在官场时,有一次,一家名牌运动鞋厂捐出八千双跑鞋给文化局搞活动,经理允诺只要她带孩子到店里买鞋,一律打五折。这天,十二岁的儿子安德烈从德国来看她,龙应台很高兴,就带他去买鞋。孩子虽然喜欢名牌鞋,但是,挑了半天就是不买。龙应台以为是因为价格太高,就说:“妈妈和这家店有商业合作,因此会有打折,很便宜的,不要担心,看好什么随便拿。”安德烈歪着脑袋弄明白事情之后,摇了摇头说:“妈妈,要是这样我就更不能买了。”龙应台问:“为什么啊?”安德烈郑重地说: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5期2016-10-24

  • 龙应台《目送》的语言特点
    要:《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语言特点 写作特点 情感意蕴一.龙应台特有的语言刚性这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2016-05-14

  • 《银色仙人掌》
    仙人掌》作者:龙应台龙应台小说集,呈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龙应台。本书汇集龙应台发表在海峡两岸重要文学期刊《小说月报》《联合文学》上的小说。其中多篇,发表之后就锁进了抽屉,被作者遗忘。作者出远门浪迹天涯去了,背着一个人们看不见的行囊,行囊里面的轻重,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旅途是逆向的,从一个人的荒野到滚滚红尘,像一个持假护照的地下工作者,在白天经营跌宕的世界,在夜晚解读灵魂的密码。

    宁夏画报 2016年3期2016-04-21

  • 方圆荐书
    节的边上,推荐龙应台的一本老书《目送》。有个女性朋友特别喜欢龙应台,言必称《野火集》多么多么好,说那些激扬文字的后面,对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的批判和忧虑,令人上瘾。然而在我看来,《目送》这本书才是真正的龙应台。拂除了一切需要端起来的架子以及需要很深刻批判的龙应台,给人一种细腻的感觉,尤其是讲亲情讲到父亲入土的时候,情绪的缠绵,久久难以平复。“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

    方圆 2016年7期2016-04-20

  • 柔情似水的情怀
    龙应台的文字,真是文如其人:“横眉冷对千夫指”时,有大丈夫的英雄气概,笔锋过处,针针见血;“俯首甘为孺子牛”时,有少女般温婉情怀,细致入微,美妙动人。以《目送》而言,我体会更多的是她那种柔情似水的情怀。她写人到中年的伤、愁、悲、累,写女人为人女、为人母时的多重身份给予她的最深沉的“目送”;写在成熟与纯真之间女人终生所求的心境和情怀。最终,她对人生的感悟凝成了《目送》。龙应台在《目送》中把她的伤、愁、悲、累作为情感主线,表达自己人到中年时的思索。她在《寒色》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4期2015-07-10

  • 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女人”
    作家、批评家,龙应台的文章犀利率直、豪气万丈,她深刻的思想力和独立精神总是走在时代思想的前沿。作为女性主义者,龙应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女性的生存困境,以此呼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抨击男权中心的社会思想文化、号召女性走出男权价值体系的藩篱。本文拟从龙应台的杂文《女子与小人》、小说《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等作品入手,解读龙应台的女性观。关键词:龙应台;女性观;《女子与小人》;《在海德堡坠入情网》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1952年生于台湾,1974年毕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2015-05-30

  • 人生
    龙应台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做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

    作文·初中版 2015年5期2015-05-15

  • 龙应台的1000天
    “文化部长”的龙应台也在其中。那晚,她率先抛出讯息,称“配合总辞”,她一千天“文化部长”任期就此结束。龙应台提出辞呈之时,正是“文化部”“基础工程”的代表性计划之一─国民记忆库上线届满周年之际。国民记忆库,顾名思义,便是收罗每位国民的生命记忆,而这些个人生命史汇集起来便成为一个庞大的历史数据库,因此,龙应台数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每位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她试图透过这个计划来打开民众“记忆的抽屉”,丰富、拼凑、还原、解构真正的国家历史。“你

    齐鲁周刊 2014年50期2014-12-23

  • 等待3天,美好就会出现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纽约街头买东西时,迎面走来一个卖鲜花的老太太。看样子,老太太约有70岁了。龙应台注意到,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衣服脏得已经看不出原来衣料的颜色了,而且老太太的身体看上去相当虚弱,步履蹒跚,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拿着一大束玫瑰花,在风中吃力地走着。再仔细观察,她竟然发现老太太的脸上满是喜悦之情。龙应台抑制住心中的好奇,急忙走上前去,精心挑选了几支玫瑰花,对老太太说:“老人家,您看起来很高兴啊。”“为什么不呢?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老太太咧

    知识窗 2014年9期2014-12-08

  • 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的比较研究
    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关键词:朱自清 龙应台 亲情散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2014-11-22

  • 等待三天,美好出现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纽约街头买东西时,迎面遇见一位卖花的老太太。看样子,老太太约有70岁了。只见她步履蹒跚,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一大束玫瑰花,在风中吃力地走着,然而脸上却满是喜悦之情。龙应台见状急忙走上前去,精心挑选了几枝玫瑰花,同时跟老太太搭讪:“老人家,您看起来很高兴啊。”“为什么不呢?一切都是这么美好!”老太太咧开嘴回答道,满脸拥挤的皱纹像极了手中簇拥的花朵。“你很能承担烦恼。”龙应台接着说。然而,老太太的回答却令人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4年10期2014-10-15

  • 龙应台为官这两年
    文化部长”时,龙应台没和任何人商量。那年她60岁。“如果再晚4年,我不会干。如果这辈子还要用一次大力气,这是最后一次。”一个龙应台,两千多人的“文化部”,千头万绪。7年前就反思过自己“知识分子的傲慢”很多人觉得,《野火集》里那个彪悍的龙应台,这两年“变柔软了”。这一点,龙应台并不否认。2007年,在发表文章《孟子与小科员》中,龙应台就反思过自己“知识分子的傲慢”。在“文化部长”任职记者会上,龙应台回忆起之前为官期间常与台北市议会针锋相对的情景,就表示自己“

    领导文萃 2014年17期2014-09-22

  • 龙应台为官这两年
    是最后一次。”龙应台脱掉鞋子,赤着脚踩在草席上。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间,她似乎并没感到什么不自在,她把手背在身后,偶尔像小女孩一样踮起脚,腰间细长的红色皮带若隐若现。身边的官员一副“向长官报告”的姿态跟她聊天,她倒是大刺刺地开着玩笑,眉毛扬得高高的。不施粉黛,一对金属耳环格外醒目。这是一栋刚修复不久的日式建筑,房梁上的油漆刚刚刷过,铺在地板上的草席带着点夏天的味道。龙应台有些骄傲地告诉在座,这个修缮后的“齐东诗舍”,将用于举办诗歌相关的活动,作为台湾“诗歌复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0期2014-09-17

  • 人生
    龙应台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做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4年9期2014-09-01

  • 龙应台学教育
    慢来》一书,是龙应台站在女性的角度、妈妈的视角给儿子写的成长手记,但看这本书时,我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和欣赏的,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育智慧。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强烈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安安(龙应台的儿子)超强的、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说明了这点。由于安安爸爸、妈妈、老师各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所以,耳濡目染的安安竟能灵活地运用四种语言——国语、德语、方言德语、瑞士语来称呼同一个物体,能根据来访客人是西方人还是东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6期2014-07-25

  • 和他一起成长
    家的时候了。”龙应台拎着行李箱立在一栋别墅前。不变的小镇景色、不变的大门和草坪,让她在按响门铃的一刹那感觉仿佛回到了4年前。似乎下一刻,两个鬈头发、胖嘟嘟像小熊一样可爱的儿子就会喊着妈妈,扑到她的怀里。可时光真的不曾改变一切吗?4年前,龙应台受马英九的邀请回到台北工作,将当时14岁的大儿子安德烈和10岁的小儿子菲利普留在了克伦贝格小镇。离开两个可爱的孩子,让身为母亲的龙应台非常思念。在离开德国的那些日子里,龙应台经历了离婚和丧父的双重打击,孩子成了她温暖的

    读者 2014年12期2014-05-23

  • 龙应台:让孩子快乐地去平庸
    荆棘在台湾学者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中,母子对话早已超越了一位母亲对一个孩子的讲述,而是不同国度不同教育背景下两代人的文化对视。龙应台的受伤笔记:“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上世纪80年代,在写《野火集》这样忧国忧民震聋发聩作品的同时,龙应台也在创作《孩子,你慢慢来》这样充满母性气息的“育儿日记”。1999年,龙应台应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离开旅居十多年的德国,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

    齐鲁周刊 2014年16期2014-05-07

  • 深刻睿智 触及人心
    识到,这位叫“龙应台”的作家说得有多么正确——金钱存折与时间存折是成反比的,时间存折是看不到余额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哲理,但大多数人都发现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有睿智的人,或者睿智的文字来点拨和启发。龙应台的文字经常承担这样的角色,它们深刻,揭示你很少发现的秘密,它们睿智,一语道破“天机”。这样的文字,你是不是很羡慕呢?其实,这些文字的背后,是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不经过这两道工序,文字不会有分量,更不会有深刻和睿智的色彩。如果你真喜欢龙应台的文字,那么,

    小学生·新读写 2014年3期2014-03-20

  • 台湾公民教育的三种路径建构
    程的标志性人物龙应台为探索台湾公民教育的路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龙应台主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路径探索和引导台湾公民教育的建构:不仅在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寻找一切可用于实施公民教育的机会,还指导民众如何在台湾社会政治生活的观察和参与中获取公民教育,更善于从家庭教育的琐碎和细节中发掘公民教育。[关键词]龙应台 台湾 公民教育 路径建构[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02-05公民教育对于公民社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2期2013-05-28

  • 龙应台与“立委”为预算吵架
    局“文化部长”龙应台先是痛批“立法院”审预算的方式好比“香蕉共和国”、落后且毫无章法,随即遭蓝绿“立委”一致反批“芭乐部长”、“委屈就别干”。 据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17日报道,得知预算被删后,龙应台批评“立法院”预算审查制度落后且毫无章法,“我们不是香蕉共和国啊!”她表示,文化对台湾是特别需要的,此次送审的预算是“文化部”历经8个月盘点编列而来,被删7.6亿元,等于否决了“文化部”之前所做的努力。她强调,尊重“立法院长”王金平及“教育

    环球时报 2013-01-182013-01-18

  • 文化官员龙应台
    过60岁生日的龙应台,一身黑衣配一条鲜亮的橙色丝巾,出现在台湾媒体的面前,正式接任台湾“文建会主委”一职。由于台“文建会”将于今年5月20日之后转制为“文化部”,龙应台若在此之前不被撤换或辞职,便有望成为台湾地区首位“文化部长”。舆论普遍认为,龙应台这位在两岸三地都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知识分子,是强调文化的马英九手上的一张王牌。“龙卷风”作家身为“外省第二代”,龙应台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台湾精英”之路。她的父亲龙槐生原籍湖南衡山,母亲应美君则来自浙江淳安,两

    凤凰周刊 2012年7期2012-04-09

  • 龙应台再入政坛燃野火
    人事变动,作家龙应台出任“文建委主委”。5月20日,台湾“文建委”将升格为台湾“文化部”,龙应台即将成为台湾第一任“文化部部长”。台湾舆论认为,龙应台接任对台湾文化界来说是个好消息,马英九说要以文化立台湾,以龙应台的高度和长期对文化的思考,她有能力用文化领导台湾的发展。也有人表示,龙应台太有个性,容易得罪人,当年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时对文化教育的推动相对不足。当然,更多人对龙应台充满期待。未来,龙应台肩负的是实现马英九对于台湾“文化元年”、台湾成为“华人文化

    博客天下 2012年4期2012-03-01

  • 绿营紧盯龙应台“大中国情怀”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15日正式接任“文建会”主委,立即被绿营盯上,有民进党“立委”直接叫嚷“龙应台的大中华文化史观很强烈”,将检验她“是否尊重台湾多元文化”。台湾《中国时报》的评论称,面对绿营戴着有色眼镜逐个检视台新“内阁”成员,马当局宜“小心为上”。据台湾《联合报》16日报道,龙应台曾在以马英九为市长的台北市政府担任文化局长,马英九对她很倚重。但民进党“立委”管碧玲称,龙应台的大中华文化史观很强烈,但台湾的多元、本地文化才是全球竞争力基础,未来龙应台能否

    环球时报 2012-02-172012-02-17

  •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与陌生人也许,龙应台的孤独是在她未出生时就已注定了的。1949年,湖南衡山火车站。火车马上要开了,一岁的龙家长子龙应扬在奶奶怀抱里,他的妈妈——二十四岁的江南少妇应美君今天要来接他。半年前,为与驻守广州的丈夫、国民党军官龙槐生团聚,美君抱着应扬离开家乡浙江淳安。战乱时的火车拥塞不堪,就像个大罐头,塞得满满的。弧形的车顶上人们用绳子把自己绑着,一过山洞就会有人掉下来,死在滚滚车轮下。想到车里已有几个孩子、老人暴毙,美君临时决定在湖南衡山站下车,将怀里的婴儿交

    杂文选刊 2010年12期2010-05-14

  • 和我们的儿子们
    安德烈》里作者龙应台说,她知道她的儿子安德烈爱她,“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更为尖锐的是她进一步又说:“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我们都没有错。分别只在我当时面对的是幼子,龙应台面对的是成年的儿子。安德烈的父亲是德国人,他本人是德国籍,龙应台在他14岁时只身赴台湾任职,任职4年再见儿子时,发现她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感到儿子“爱”她却不“喜欢”她,她问“我的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

    幸福·悦读 2009年8期2009-12-01

  • 风,往哪个方向吹
    》,二十多年来龙应台始终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知识分子本色,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以独立的批判精神介入公共场域写作,掀起了一阵阵“龙卷风”,因此,龙应台成为介入公共场域写作的知识分子的象征符号。2003年之后龙应台香港阶段的创作文风,似乎在悄然变化着。风,究竟往哪个方向吹?在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1999年11月龙应台应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出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长”,历时三年三个月零三天(1999.11.6~2003.

    台港文学选刊 2009年4期2009-10-21

  • 谁来挑战龙应台
    犹豫要不要批评龙应台。而且,对这样一位1980年代中期凭借《野火集》猛烈抨击国民党威权统治、大力倡导公民意识的“民主斗士”,对她的任何善意批评,都可能被某些人士利用。10月24日午后,去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参加场面异常火爆的“龙应台《目送》新书见面会”。似乎只有一个女生就龙应台早年文章对北京的印象表达了一些不同意见,其他众多提问,几乎都是压倒性的崇拜。但龙应台去年的《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就让我有些反感。一位旅美的朋友更“刻薄”:“

    文化纵横 2009年6期2009-08-27

  • 龙应台:为亡魂上一炷文学的香
    觉异常平静”。龙应台说。采访她的那一天,龙应台把自己缩小在台北亚都丽致饭店巴赛丽厅一个昏黄角落,清瘦的脸庞发散出如母亲般的、温柔的光。那一炷香,她说的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天下杂志)是龙应台2009年出版的新书,对她来说,这是一本非在2009年10月到来之前出版不可的书,也就是说,必须“压迫着自己”在2009年夏天结束之前完成,然后编辑、排版、付印。2009年,之于台湾,这是中华民国政府迁台60年;之于大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

    凤凰周刊 2009年30期2009-05-11

  • 母与子
    明1999年,龙应台应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离开旅居十多年的德国,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这时她的两个儿子一个14岁,一个10岁。出任局长3年,龙应台一天一通电话打给孩子。2003年,马英九连任台北市长,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文化界要求她留任的呼声也很高,但龙应台却坚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那时我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个人生活。”龙应台说,突然感觉,“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2004年5月开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20期2008-10-21

  • 龙应台挑战鲁迅?
    学中文系之邀,龙应台在中大举行了一次关于台湾文学的演讲,又一次刮起了"龙卷风"。就在这次演讲中,龙应台再次谈到了鲁迅,并对鲁迅提出了挑战---"觉得自己的杂文比鲁迅好"。龙应台何出此言?是不是有点目空一切?龙应台有没有受过鲁迅的影响?你有没有受过鲁迅影响?"这恐怕是龙应台始料不及的问题。其实,台湾的文化政治环境使得鲁迅和一大批大陆作家的作品成为禁书,直到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之后,这些作品才逐步解禁。她本人是在1987年之后才读到鲁迅的作品。在1984年开

    南风窗 1999年9期1999-06-14

  • 应该出现“龙应台
    。想起了台湾的龙应台。读过她的《龙应台论小说》及其他,那犀利的言之及物、直面对手的文章,使人思考、震动。(不是说她的评论就是公允的定论。)大陆的文艺评论界似乎有所不足,缺乏震撼的文章;对于某种引起公众注意的问题,缺少深刻地探讨。譬如前一阵对贾平凹的作品,眼下对莫言的《丰乳肥臀》,似乎点到就算了,未能从社会学的、文艺学的诸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不是求结论。)——应该出现“龙应台”!

    读书 1996年9期1996-07-15

  • 给深圳友人的信
    见闻。台湾作家龙应台带两个稚子来北京度假,有什么收获?“北京印象之一”是《吵架》,登在上海《文汇报》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五版,写她从走下飞机就开始的吵架经历,写她的七岁儿子的心灵震撼,不动声色的文字有直入人心的深刻。好事的《中国青年报》十一月九日也登了这篇文章,改题为《在北京被吵架》,标题过于直露,但“被”很传神,说《中国青年报》“好事”实是因为报社后来在报上登启事找龙应台联系并送她稿费,而且事情有了继续发展——龙应台的文章引起了一位署名“河翁”的感慨

    读书 1995年2期199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