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渠

  •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
    买江,他的父亲在修渠时被落石砸中牺牲,几个月后,13 岁的他,子承父业继续修渠。在他离开家的那一刻,母亲对他说:“你不把水带回来,就别回家见老娘。”难道是他的母亲不爱他?难道是他的母亲不知道修渠危险?不是的!可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因为比起累,比起牺牲,他们更怕的是没有水的未来。今天,我们喝着干净的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坐在宽阔明亮的教室,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有什么理由在学习上知难而退呢?版画作者:徐 歌指导老师:郭江鱼 付晓平版画作者:

    作文小学中年级 2023年6期2023-06-19

  • 从“一渠清水”到“北京明白”
    很好奇,“爷爷,修渠又不是打仗,怎么还有敢死队啊?”“敢死队就是除险队!”爷爷说罢顿了顿,“用火药炸山后,会有一些石头卡在半山腰,要是这个时候就去修渠,那些卡住的石头就可能掉下来,把人砸伤、砸死哩!”“那可怎么办呢?”我心里着急起来,为那些修渠工人的安全感到担忧。“这时候就要敢死队上了,他们先爬到山顶……”“不是在半山腰炸的石头吗?怎么要爬到山顶啊?”我越发好奇起来,禁不住打断了爷爷的话。“他们每人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上拿着钢钎,把绳子的一头固定在山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3年4期2023-06-13

  • 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影响研究
    围村落拜访了几位修渠人。我们此次拜访的目的是采访一下这些令人敬佩的修渠人,为我们讲述一些在红旗渠修建时期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以及这些文艺作品对当时克服艰难修渠环境的精神作用,以便为我们的项目研究提供一些有力的史料佐证。在这几位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话中,我们专心致志地记了笔记,并且录了音频,后期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林州在历史上长期缺水,十分干旱,新中国成立前有一首民谣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林县人民的悲惨生活:“住在山里不提气,种着丝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2023-03-06

  • 口述史视角之下的红旗渠文艺研究
    文艺作品仍留存在修渠人的记忆中。笔者去往红旗渠畔实地采访多位修渠老人,从他们的口述中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些口述资料中分析各种文艺元素,感受文艺的魅力。本文拟从口述史料中的戏剧元素,号子、快板因素、诗歌要素三方面对红旗渠修建时期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进行论述。一、口述史料中的戏剧歌曲元素卢林书老人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修渠人,曾担任过小队的文卫主任,因此对文艺活动较为了解。老人提到了一些文艺形式,如戏剧演出、民间小调、大合唱、打夯歌、拉二胡、打快板等,除戏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2023-03-06

  • 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研究
    过采访多位当年的修渠老人,他们凭借记忆表演,又唱又跳地再现了当年修渠时的歌谣。这些仍然留存在修渠人口中的民谣比直白的文字史料更具有细节性和鲜活性。笔者将这些修渠老人的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经过仔细研读和分析,小有收获。本文拟从这三首歌谣出发,从内容、思想和韵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劳动号子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道:“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①这段话说明了劳动号子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2023-03-06

  • 问渠哪得红如许
    山开路、艰苦奋斗修渠引水,粮食不足就用地瓜干、红薯叶等代替,甚至用野菜、河草、树叶充饥。先后有30多万人投入战斗,花费10年工夫,建成引水渠道46条、中小型水库36座,打水井5652眼,打旱井27120眼,引山泉650处,挖水池2397个,修梯田47205亩,植树造林1.25万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为输水隧道,后被命名为“青年洞”。修渠10年间,塌方和落石夺走81位民工的生命,其中

    中华魂 2023年2期2023-02-09

  • 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浅析红旗渠的修建及启示
    工程,林县人民是修渠的主要力量,如何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理解修渠的目的和方法,并按照规定的要求开展工作,都需要通过大力的宣传工作来实现。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指挥部非常注重宣传。一方面充分发挥报刊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在红旗渠动工之初,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通过有线广播召开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为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有线广播、报纸迅速将动员令传遍全县各个角落,林县人民积极响应请战。在修渠过程中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8

  • 处身窘境 观云影天光
    个大胆的想法——修渠引水。没想到建议被采纳,他和全村人一起,投入了整整十年的精力和心血,却因为技术问题功亏一篑,还搭上了徐满江的性命。从此他黄大发的名字被钉在耻辱柱上,还和徐满江的弟弟徐满才家结下恩怨,修渠成了村里的禁忌。苦难不会因为你的恐惧、退让而善待你半分,闭着眼睛就是天黑那是安慰人的鸡汤。团结村缺水的困境依然严峻,村民对上天的祈求依旧苍白。难道团结村的命运注定靠等?黄大发不信,他并没有因当年失败的狼狈而放弃修渠的信念,他依然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双手可以

    北京纪事 2021年11期2021-11-14

  • 一泓清泉
    想而知。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全靠竹竿和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是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麻绳到悬岩下用锤子凿。但由于水利知识的欠缺,这条坚持了整整11年的沟渠和乡亲们的心一下子就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红旗渠”夭折了。春来暑往,当年的小黄也变成了老黄,在一次县里出差,老黄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心里想乡亲们还在吃苞沙饭。“不行,一定要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这渠还得修,得修一辈子。”因为曾经经历过失败,再修水渠的提议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我就说嘛,是

    曲艺 2021年8期2021-08-30

  • 隐秘而伟大的水工
    王的命令去帮秦国修渠。到达秦国后,我对秦王提出修渠的建议。秦王嬴政听说修建水渠可以改良关中的土壤,让缺水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沃野,便命我主持修建水渠。小主持人:人们都说您是韩国派去秦国的间谍,可您当时在韩国是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为什么韩王不派专业的军事间谍,而派您去呢?郑国:我确实是韩王派去秦国的间谍。当年秦国独大,国力强盛,韩王十分担心韩国会被秦国灭掉,于是心生一计,派我到秦国修建大型水渠,想让秦国为修渠而劳民伤财,从而失去攻打山东六国(齐国、楚国、赵国、

    课外生活·趣知识 2021年8期2021-08-24

  • 间谍修渠反助秦
    一个疲秦之术——修渠。这个方法看似愚蠢,但是在当时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修渠是一项庞大工程,能够消耗秦国国力,而且秦国也的确需要这样一条水渠。韩桓王指派著名的水工郑国到秦国去游说修渠。郑国到了秦国以后,对秦王说要修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水渠,可解决400多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土。这个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因为秦国连年征战,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粮食供给不足。可是這个建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很大的反对声,经过秦王和丞相的耐心分析,才使大家最终

    做人与处世 2021年8期2021-07-01

  • 信念如塔
    ,他带领村民坚持修渠。资金缺乏、技术不足、人力不够,想修渠成功很难,但黄大发心中只有一目标:把渠修好。修渠于他而言,不只是一腔沸腾的血,还是一颗不甘的心、一个未圆的梦。修渠过程中,黄大发有几次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家人想起来都后怕,但对他而言,所有困难都是浮云,只要命还在,他就要把修渠这项工作做下去。36 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他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 年,一条跨3 个村、10 余个村民组,主渠长

    青春期健康 2020年6期2020-12-04

  •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
    在当时的条件下,修渠的难度远超人们的预期。草王坝村和仁怀市接壤,最近的水源就是仁怀的马家河沟,能从那里引水,是草王坝几代人的梦想。但之所以称为梦想,就是因为要修渠,得经过3座大山和3处300米高的悬崖。这样的工程难度,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像“愚公移山”。“草王坝被大山围在中间,通水比登天还难。”原遵义县(今播州区)水利局局长黄著文说,在重重山岭中修渠引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不通水,草王坝的贫穷面貌便永远无法改变。”修渠最艰险的就是测量,村里想花钱请施工

    中国新时代 2020年10期2020-10-23

  • 悬崖峭壁上凿出十条“天河”
    员,勘测镰刀湾村修渠的地形条件。这已经是第三批了,之前到此的技术员看到这里险峻的地形,都摇摇头回去了。“有个领导抬头看悬崖,毡帽就掉到底下去了。太险了,都说打不成。”81岁的唐兴国回忆道。他也是后来的修渠人之一。和之前一样,勘测人员依然没有把握,准备打道回府。就在这时,一位叫徐荣的技术员站了出来。徐荣上过战场,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性格很倔,脾气火爆,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完。”唐兴国说。在所有人都觉得不行的时候,徐荣说:“这沟能成。”枪林弹雨走过来的战士,

    华声文萃 2020年6期2020-07-06

  • 听七旬老人亲述修红旗渠的故事
    纪念馆,聆听当年修渠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55年前的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的日子。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聆听年逾七旬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亲述当年修渠故事,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崖当房,石当床”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过去,因气候及地质

    新传奇 2020年15期2020-06-21

  • 悬崖峭壁上凿出10条“天河”
    员,勘测镰刀湾村修渠的地形条件。这已经是第三批了,之前到此的技术员看到这里险峻的地形,都摇摇头回去了。“有个领导抬头看悬崖,毡帽就掉到底下去了。太险了,都说打不成。”81岁的唐兴国回忆道。他也是后来的修渠人之一。和之前一样,勘测人员依然没有把握,准备打道回府。就在这时,一位叫徐荣的技术员站了出来。徐荣上过战场,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性格很倔,脾气火爆,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完。”唐兴国说。在所有人都觉得不行的时候,徐荣说:“这沟能成。”枪林弹雨走过来的战士,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8期2020-05-13

  • 信念如塔
    ,他带领村民坚持修渠。资金缺乏、技术不足、人力不够,想修渠成功很难,但黄大发心中只有一目标:把渠修好。修渠于他而言,不只是一腔沸腾的血,还是一颗不甘的心、一个未圆的梦。修渠过程中,黄大发有几次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家人想起来都后怕,但对他而言,所有困难都是浮云,只要命还在,他就要把修渠这项工作做下去。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他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0年3期2020-04-19

  • 为红旗渠代言
    食,吃不饱肚子,修渠人就在山上采野菜充饥,“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就是当时的生活写照,但林县人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10年的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斩断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建成了一条总干渠连同支渠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修了十年,魏老拍了十年。十年间他去红旗渠80余次,拍的胶片几麻袋,凝固了一幅幅战天斗地的动人瞬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10期2020-04-02

  • 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天渠”下的沉思
    须拔穷根,就必须修渠。他想,就算拿他的命来抵也值,这是他真正的誓言,这是他义无反顾的使命。20世纪60年代初,在上级的支持下,他带领大山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叩问大山。红旗水利开工建设。然而,欢欢喜喜开工,却因技术欠缺而中途被迫停工。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只能是这个贱命,一辈子也别想吃上白米饭。这样的话,别人或许只是随口一说。黄大发听了却是撕心的疼,望着停下的工程,黄大发在冷静中思考,而后寻找新的出路。二、万众一心,誓破楼兰黄大发不信命,他想,天下事只要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期2020-02-06

  • 项城市审计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卓著、战天斗地的修渠历史,走进红旗渠实训基地推独轮车、抬太行石、打开山锤、吃民工餐,全面了解了林州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克服万难修建红旗渠的历史过程,实地感受到当年开凿红旗渠的艰辛,通过忆苦思甜体验当年修渠民工的刚毅与艰辛;学习中还开展了“学习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审计人”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学唱红旗渠歌曲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震撼无处不在。项城市审计局通过开展本次学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大家感触很深,纷纷表示,作为

    理财·市场版 2019年10期2019-09-10

  •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县委书记杨贵面对修渠开凿难度大、工程量大、物资短缺的困窘现状毫不畏惧,“敢想敢干”,最终带领林县人民修成“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艰苦历程。杨贵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其行为贯穿全剧始终,笔者以2012年刊登在《河南戏剧》上的《红旗渠》(话剧演出本)中的杨贵形象为着眼点,探寻历经岁月长河依旧光彩照人的红旗渠精神。一、敢想敢干有人说,作品和现实之间血肉相连,话剧《红旗渠》作为依托于红旗渠工程创作的剧本更是如此。剧本中没有直接刻画修渠所要面临的巨大困难,而是借剧中

    名作欣赏 2019年11期2019-07-12

  • nt”是大禹建堤修渠;是孔子五常三纲;是刘邦秋毫无犯;是华佗救死扶伤。What do disease, a flooding river, and a chaotic state have in common? They all need to be treated, or 治 (zh#). The water radical of the character suggests its roo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治 was

    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 2018年3期2018-10-22

  • 奋战草王坝 甘当“新愚公”
    。起始10多年的修渠历程,不但没让草王坝的乡亲喝上水,反而让曾经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泄了气。1988年,在一片讥笑声中,已经53岁的我再一次下决心:不把水引到草王坝绝不罢休。以前吃了不懂技术的虧,这一次我“学乖”了,向组织申请到乡水利站跟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时间的跟班学习,我这个门外汉逐渐掌握了修渠的技术,初步摸清了修渠的奥妙。我又一次信心满满地回到村里,动员乡亲们继续修渠。刚开始,乡亲们都很反对。面对大家的质疑,我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这次修不好

    党建 2018年9期2018-09-15

  • 文史春秋·图说
    石③杨贵在红旗渠修渠现场④开行工地⑤1960年2月,杨贵带领林州群众千军万马上太行⑥杨贵和负责红旗渠工地物资供应的刘友明研究物资保障⑦修渠女工①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②林县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③杨贵、路明顺等县领导在田间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④1960年3月,杨贵和来参观红旗渠的老人亲切交谈⑤20世纪90年代,杨贵重返林县与红旗渠劳模任羊成亲切谈心(中为王师存)⑥杨贵离开林县30年后,重返故地,和林县人民亲如家

    协商论坛 2018年4期2018-05-30

  • 心系百姓才是好官员
    泰多次向朝廷申请修渠专款,还亲自到现场查看施工情况,可谓呕心沥血。修渠期间由于山石十分坚硬,开凿起来难度很大,为激励工匠们施工,袁应泰捐出了自己近三年的俸禄用于奖励工匠,自己却“六年之内布衣素食,未闻有崇肉累帛之奉”。在他的带动下,河内各地乡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支援修渠建设,历时三年打通建成了长130多米、宽26米的引水石洞。随后,袁应泰又带领民众用两年时间砌桥闸,安装铁索滑车,疏通渠系,开排洪道,建成了可灌溉河内及其周边“民田数千顷”的灌溉区,邻邑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11期2018-01-20

  • 黄大发:敢于担当 初心不改
    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螺蛳河的水就能流进草王坝。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山里人哪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结果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就这样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难道草王坝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辈辈受穷

    中国扶贫 2017年24期2017-12-29

  •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有一种红旗渠情结
    和先进事迹,他们修渠过程中展现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到红旗渠调研时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一家农户的老公公早上五点出门下午四点才弄到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出去接水结果没走几步把水洒了。老公公对此不敢批评,然而第二天儿媳妇自杀了。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到当时林县缺水到了怎样的程度。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班子成员下决心一定把红旗渠修好,把林县人民一直以来缺水的问题解决掉。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

    人民论坛 2017年26期2017-10-19

  • 孩子是水,父母是修渠
    子是水,父母便是修渠人!”自从孩子从虚无的世界里横空出世的那一刻,一声嘹亮的啼哭,便如一股“哗哗”的清泉,孩子这清澈纯净透亮的人生之水,便在人世间开始了欢快热烈的奔放。水,是纯净的,是自由的,也是恣意的。它可以流向小溪,流向江河,流向汪洋也可以流向污垢深深處;它可以绚烂花朵,葱茏绿林,滋润世界,滋润生命也可以泛滥成灾。水的流向何如,某些时刻,人是可以起一定决定因素的。那么,孩子这股清澈之水,在精彩纷呈的人生大地上,将流向何端?这无疑要看做父母的,是个怎么样

    中华家教 2017年10期2017-10-10

  • 遵义老支书 黄大发36年绝壁之上凿天渠
    历时36年之久的修渠历程。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市近百名党员干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

    北广人物 2017年38期2017-10-09

  • 雨就要来了
    看汉克在自家地头修渠筑坝,便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呀?哪里有水?”“雨就要来了。”汉克回答。乔易抬头看看空旷的天空,一丝云都没有,他径自回屋里去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大雨倾盆,干涸的土地得到了滋润。汉克和乔易看着大雨,心里都乐开了花。可是雨后没几天,乔易的田里由于沒有蓄水系统很快又干涸了。几个月后,乔易看着汉克的田里长满了茂盛的庄稼,心想:“他凭啥运气这么好?”汉克看着乔易家干枯的作物想:“他为啥如此愚蠢?”其实,谁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想想那句鼓舞人心的话“

    意林·少年版 2017年14期2017-08-09

  • “当代愚公”黄大发: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
    一次带领村民上山修渠,水源地选在螺丝水河。但现实无比残酷:他们缺少修渠技术,挖开的沟渠只能用黄泥糊,结果一下雨就被冲垮了。但黄大发没有放弃,“我第一道没有成功,那我修第二道!”之后的十几年里,黄大发一面继续递申请报告,一面暗下决心学水利。1989年,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曾一起在枫香区水利站工作的同事刘关刚对他记忆犹新,“当时他甚至连20公分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确,黄大发闹了很多笑话,但他不在乎,不识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0期2017-07-12

  • 当代“愚公”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
    ,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渠水如镜,鉴照古今。大发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它印证了共产党人为百姓命运担当、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也在时时叩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永恒课题。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

    人民周刊 2017年8期2017-06-14

  • 壮哉“大发渠”
    带领当地百姓艰苦修渠,历经多次挫折失败后,水渠于1995年终于通村,彻底结束当地“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这条渠,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责任编辑/林茂申)“无限风光在险峰”。擦耳岩是整条水渠的最险处,一条蜿蜒的清流顺着水渠贯通左右。这绝壁凿渠的成果,得益于数百名村民的坚持,更得益于老支书黄大发冲锋在前、一心为民的智慧和勇气。(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森/摄)如今的草王坝翻天覆地换新颜。曾经白米饭都吃不起的贫困村,现在却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宜居之地。(当

    当代贵州 2017年17期2017-06-07

  • “当代愚公”绝壁凿出“生命渠”
    ,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半个世纪前,关于团结村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苞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苞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

    共产党员·下 2017年5期2017-06-06

  • “当代愚公”绝壁凿出“生命渠” ——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
    ,在擦耳岩旁,在修渠勇士们当年凿石引水的绝壁下,他们在寻找、在沉思……半个世纪前,关于团结村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老支书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苞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苞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妇,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水,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1936年,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靠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10期2017-06-05

  •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
    整36年,“以命修渠”终于带领村民們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全村只有一口井 缺水没电不通路20多年前,草王坝村因为缺水陷入了生存困境。原草王坝村村委会主任张元华回忆,1990年一场旱灾,不仅山上的树全部死掉了,村里更是一年都没有水喝。“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张元华说,这是1995年之前草王坝村最真实的写照。缺水成了这里的穷根。全村900多号人,平时只能靠一口老井排队打水喝。正常饮水都是如此,农田灌溉就更成问题,这里的土地石漠

    晚晴 2017年5期2017-05-23

  • 奋进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年份英雄』
    缘,多次聆听他讲修渠的故事。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我们被老支书外孙女陈燕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深深触动。老支书的二女儿年幼时患了肾病,当时修渠是依靠人工一锤一锤地凿出来的,为了工程进度和安全,黄老支书整天在山上修渠,无暇顾及女儿,女儿只能在家吃草药治病。女儿“走”的那天,黄老支书和往常一样正忙着修渠,他没想到女儿就那么永远地离开他了,他每天早出晚归,甚至好几天没能和女儿好好地说上一句话了。老支书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安葬了女儿。在水渠竣工通水那天,这位从不流泪的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1期2017-03-10

  • 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忆“修渠书记”高长春的感人故事
    产党人 ——忆“修渠书记”高长春的感人故事□ 李剑力 王喜田人们每当看到那蜿蜒似银龙的漳南渠水,依偎在大地的怀抱,去亲吻那焦渴的土地,拥抱那盼水的禾苗,就想起了已离世20余年的共产党员高长春。怀着深深的思念,我们沿着当年高长春带领百姓修筑32公里漳南渠时行走的线路,去群众中寻访他的模样,从百姓回忆中聆听他的故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我高长春敢负一辈子的责”1961年,已是黎城县副县长的高长春,响应党中央“下乡上山,返乡支农”的号召,主动要求到上遥公社担任党委

    支部建设 2016年22期2016-11-28

  • 红旗渠的特殊账单
    是上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外观平淡无奇,盖子内壁则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这是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买了个废弃的炸药箱。彭士俊怕影响不好,干脆把收据贴在箱子上。这张收据条,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自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累计消耗钢材123.5吨、水泥6705吨、炸药2740吨,单从这组有整有零

    支部建设 2016年23期2016-11-26

  • 绝壁凿出生命渠
    将近40年。说起修渠引水,村民夏时江说,这是全村人最大的梦想。过去全村只有一口望天水井,井里的水是雨水从山脚的石头缝里一点点渗出来的。男女老少不分昼夜排队挑水,一个多小时才能等到一挑水。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可惜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草王坝只能望水兴叹。如果能修通一条水渠,把野彪的水引过来,就能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了。上世纪60年代,黄大发带着村民的梦想争取到上级政府的支持。这项工程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寓意打造一条

    遵义 2016年21期2016-07-18

  • 仡乡有条“大发渠” ——记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村支书黄大发
    王坝来。一生只为修渠来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上级的支持下,黄大发组织群众开始兴修水渠,准备把距离草王坝7公里外马家河沟的水引过来。于是,这条堪称“红旗渠”的水渠修建工程开始了,但终因技术原因,水渠未能成功引水。为修成水渠,黄大发想到自己去学习水利技术。1989年,黄大发一边继续担任村支书,一边到区水利站工作。在水利站4年多时间,他努力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工程工作经验。其间,在一次区里召开的水利工作会后,午饭时,同属一区的某村支书带着讥讽的口气对黄大发说“大

    遵义 2016年14期2016-07-18

  • 黄大发的“另一面” ——再访“大发渠”
    年轻气盛的他立誓修渠引水,一定要让草王坝的村民们有水喝,吃上白米饭。45年的工作中,黄大发带领群众攻坚克难、摆脱贫困。卸任之后,退而不休,仍然在为建设好草王坝忧心,用一生诠释“为民”二字。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村民们只能自己修渠。10多年的修渠历程,不但没让草王坝的群众喝上水,相反让曾经信心满满的他们泄了气,什么都不懂的他们,一条渠修修补补10多年,水却怎么也进不了草王坝。在一片讥笑声中,已是53岁的黄大发再一次下定决心,不把水引

    遵义 2016年24期2016-07-12

  • 郑国修渠
    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渠长30余里。工程进行当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秦王要杀掉郑国。郑国平静地说:“不错,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我作为韩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土社稷。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16年5期2016-06-29

  • 红旗渠账单中的严和实
    是上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外观平淡无奇,盖子内壁却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这是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买了个废弃的炸药箱。彭士俊怕影響不好,干脆把收据贴在箱子上。 这张收据条,只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自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累计消耗钢材123.5吨,水泥6705吨,炸药2740吨,单从这组有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12期2015-09-10

  • 红旗渠的收据与账单
    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在红旗渠纪念馆,有一口黑色木箱,外觀平淡无奇,盖子内壁却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这是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的彭士俊,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买了这个废弃的炸药箱,并把收据贴在了箱子上。这张收据,可以说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在展柜里,有这样几张票据,自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3期2015-09-10

  • 红旗渠近亿投资却零贪污的真相
    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账单有整有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去过红旗渠纪念馆的,很难不对一口黑色木箱子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外观平淡无奇,盖子内壁却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我怕以后说不清楚。”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回忆,民工可以数月轮换,指挥部的干部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买了个废弃的炸药箱。彭士俊怕影响不好

    协商论坛 2015年4期2015-01-03

  • 引水渠派上大用场
    !”当年阻止我们修渠闹得最凶的一位村民感激地说。听着村民的赞扬,我们心里高兴极了。程所长对村民说:“能够保住麦苗是最重要的,今年我们还要对各村进行地下水位勘查,对适合的村庄要再多打几口井,增加储水量,以备后需。”话音刚落,村民们都拍手叫好。就在这时,一位大哥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是邻村的,俺们那儿抽水机可能是烧了,抽不上来水了,来这儿借用抽水机,可是人家正用呢,这可怎么办?”看着这位大哥着急的样子,程所长一边联系区水利站的维修人员和他们说明情

    资源导刊 2011年3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