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派

  • “艺术与文学会通关系专栏”主持人语
    音律词家的“浙西词派”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均反映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唐应龙是研究礼乐文化的知名学者,《崩坏与复兴:中华“乐政”的历史演变逻辑》以“中华乐政文明”为中心展开讨论,提出并解释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礼乐之邦”为什么会被后人改称为“礼仪之邦”?二、乐政之乐,虽然与音乐有一定联系,但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技艺,而是政治兼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三、以周代《韶》《武》、唐代《秦王破阵乐》、当代《东方红》等大型乐舞为例,指出政治借助“乐舞诗”等

    克拉玛依学刊 2023年6期2024-01-31

  • 王初桐《小嫏嬛词话》中的浙西词派词学思想
    21116)浙西词派中期代表王昶曾选编《练川五家词》,旨在宣扬浙派理论与宗旨。“五家”包括王初桐、诸廷槐、王元勋、汪炤、钱塘,其中,王初桐词学成就最高,他在理论与创作方面均有所建树,其词论《小嫏嬛词话》是“一部以浙西派词学主张为宗旨的词话著作”[1]。词话集中反映了他对朱彝尊、厉鹗、王昶等人词学思想及理论的接受与继承。一、推尊南宋姜夔、张炎以及浙派宗主朱彝尊浙西词家十分推崇南宋姜张。朱彝尊认为:“词莫善于姜夔、张炎。”[2]215宋祥凤云:“词家之有姜石帚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4期2024-01-09

  • 清代阳湖张琦对张英诗词创作的影响
    琦兄弟为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创者,词学理论及创作影响颇大,在清中叶足以与浙派词相比肩。张氏家族是常州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文学团体。张琦(1764—1833年),初名翊,字翰风,号宛邻,江苏阳湖人,有《宛邻集》,编选《宛邻书屋古诗录》,与兄张惠言编《词选》。张琦一门二子四女,长子钰孙、次子曜孙、长女英、次女英、三女纶英、四女纨英,他们在伯父张惠言和父亲张琦的影响下进行诗词创作。除长子钰孙早逝外,张琦其他子女均有诗词作品存留,在当时颇受瞩目,被赞为:“一门风雅世无俦”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5期2023-11-07

  • 清代词派论争与论词绝句关系发微
    近代学者对于清代词派的继起迭兴多持四阶段说,即词派的发展历程遵循“兴起-发展-衰落-消亡(被替代)”的生命周期规律。(1)以四阶段说阐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影响颇广。典型者如清末学者梁启超即据此论描述清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参看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

    殷都学刊 2022年1期2022-04-24

  • 论周草窗词在清代的接受
    清代初、中期浙西词派领袖词坛,周密作为姜夔羽翼,颇受浙派推崇,并确立了典范地位。嘉道之际常州词派兴起,在其“比兴寄托”的理论导向下,草窗词因立意不高而受到批评。草窗词的升沉起伏与浙西词派及常州词派理论取向密切相关,探讨草窗词在清代的接受演变无疑是一个富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一、浙西词派与草窗词典范性的确立草窗词在宋元之际享有较高声誉,杨缵给予“乐府妙天下”[1](2652册P1)的评价,王橚则认为:“不宁惟协比律吕,而意味迥不凡,《花间》、柳氏,真可为舆台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2-31

  • 论谭献《复堂词话》的尊体观
    )谭献是清代常州词派周济之后比较突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常州词派发展的中坚力量。常州词派的重要词论主张重“寄托比兴”,到了谭献这里既表现出一种继承先贤前辈的传统,又体现出自身论词主张的精微特色。谭献在继承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而又富有启发价值的词学观点和词学主张,卓立于清代词学理论大家之列。谭献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之后“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1]58,可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12-26

  • 浅论龙榆生的东坡词研究
    ,他撰写了《苏辛词派之渊源流变》《苏门四学士词》《东坡乐府综论》等宏文,笺注了《东坡乐府笺》《苏门四学士词》。他分期研判苏轼词的特色,认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为最好。他将东坡词置于词史发展中研究,并结合“苏门四学士”词、辛弃疾词进行分析,打通东坡词缘起、发展、影响之脉络。通过对苏辛词完整、清晰的批评,龙榆生建立词学批评三个标准——“情境”“修辞”“声律”,并在理论上对常州词派的学词门径提出修正意见。一、论苏轼词之分期与特点在《东坡乐府综论》中,龙榆生将苏轼词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1-19

  • 推尊词体与审美寄托 ——云间词派与常州词派词学思想比较研究
    气质。云间和常州词派作为清代词史上著名的两大词派,虽相差百年之久,但两派词学主张有互通之处,如推尊五代北宋,论词重寄托。对于其词学思想具体的异同之处,以及词学思想背后的深层原因,学界目前关注尚不充分,亟需探讨。以下我们将立足于具体的词人词作,从词体态度、词体功能、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来作一详细考察。一、理论与实践的深层语境清代词学是在不断否定和发展中前进的。词兴起于隋唐,两宋繁荣发展,至元明词体衰落,由于元明两代散曲和戏曲的兴起,以及词在明代也一直被认为是“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7

  • 《清代词学思想流变》
    有代表性的词人、词派、词人群体的词学思想以及重大词学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多维的动态的立体呈现。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以坚实的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把握思想的动态流变为指归;第二,注重多维审视,既有清词之学术品格等宏观的理论思考,又有微观的词人、词人群体的个案研究,还针对不同论题本身的特殊性,采用了民族身份、家族渊源、地域色彩、社会交游、时代风气、政治影响等多样化的切入方式,而不套用固定模式,有效地丰富了研究的立体感;第三,重视细节还原,在

    文艺研究 2019年5期2019-12-21

  • 临桂词派的文学地理考察
    临桂词派是晚清民国时期兴起的一个词派,因该派创始人、领袖王鹏运和主将况周颐均为广西临桂人而得名。叶恭绰曾以“桂派”称之,蔡嵩云沿用这一称呼,并给予高度评价:清词派别,可分三期。……第三期词派,创自王半塘,叶遐庵戏呼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和之者有郑叔问、况蕙风、朱彊村等,本张皋文意内言外之旨,参以凌次仲、戈顺卿审音持律之说,而益发挥光大之。此派最晚出,以立意为体,故词格颇高。以守律为用,故词法颇严。今世词学正宗,惟有此派。余皆少所树立,不能成派。其下者,

    南方文坛 2019年6期2019-12-06

  • 常州词派7家题画散文72篇述论 ——《清代诗文集汇编》过眼录
    看,张惠言的常州词派尊词体,重寄托,与清代中期的重学问之风相联系。常州词派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为使词坛能摆脱康、乾词坛末流淫、游、鄙等远离现实之弊,后矫枉过正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影响所及,直到现代。与张惠言同调者,有黄景仁、左辅、恽敬、张琦、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周济、苏穆、钱季重、丁履恒、金应珪、金式玉,以及谭献、陈廷焯、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等人。张惠言(1761—1802)①,字皋文,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2期2019-05-30

  • 论《湘瑟词》对唐宋词的追和
    华亭人。他是云间词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词集《湘瑟词》四卷、词话集《莼渔词话》以及词选集《词堧》。《湘瑟词》存词524首,后经整理增加24首,一并收入到《全清词》和补辑中。钱芳标词作描写范围十分广泛,大致有闺情、咏物、羁旅、唱和、节序和田园等六类。其中,唱和之作就有187首,占全部词作的三分之一。唱和有多种含义,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唱和是指通过诗词进行互相应酬作答的文学活动。追和属于唱和的种类之一,通常是对前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以原韵或者原意的方式进行模仿的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03-19

  • 从唐宋词接受看清代前中期词之演变
    坛执牛耳者是云间词派。云间词派活动的时间大概是明崇祯初年至清顺治初年,代表人物是陈子龙,陈子龙最心仪的是晚唐至宋室南渡之前的词,而对南宋词则颇多微词。具体来说,他论词主张“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非常看重南唐北宋词的自然、浑成、本色之美。在《王介人诗余序》中,陈子龙提出了填词的“四难”[8]506,即“用意难”“铸词难”“设色难”“命篇难”,其核心观点仍然是用浅白但含蓄有韵味的语言表达“沉至之思”,再次强调了“天机所启,若出自然”。除了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9年4期2019-02-21

  • 浙西词派经典化南宋雅词的意义
    7)一 引言浙西词派以雅正开宗立派,标举醇雅与清雅的词学理论,歌咏太平盛世,故能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年间立于不败之地,当中实有赖南宋词选本的复刻。朱彝尊等人彻底否定《草堂诗余》以此去俗词选本的经典位置,继而重塑新的经典词选本,编纂《词综》以树立醇雅词的典范,开宗立派的意识明显,显示浙西词派有意在纷陈的词坛中定于一尊。更重要的是,朱彝尊等人依靠失传数百年《乐府补题》的复出,在京城拉拢不同群体的文人唱和,南宋雅正之声此起彼落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2期2018-11-13

  • 论云间、常州词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异同
    初的词坛,地域性词派和词人群体迭起,而一般以云间词派陈子龙为最先发声者,开启清词“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云间词派推尊五代、北宋词,这对后来的西泠、广陵、毗陵诸派均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经浙西词派先驱朱彝尊的倡导,以姜夔、张炎词为代表的南宋词风刮遍词坛。如此一路发展至嘉庆初年,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异军突起,再一次举起宗法五代、北宋词的大旗,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折返”。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从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云间三子”结识并进行唱和的崇祯初期(16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3-18

  • 基于历史源流下的花间词派风格溯源
    代时期形成的花间词派,属于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早开始出现的文人词派,花间派的创作风格迥异,但是始终在评家眼中或褒或贬,未能统一。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还集成了其作品之中的闺情、柔弱词风,描绘当时社会环境中女性容貌、辞藻富丽,但是题材相对空虚。而花间词人中韦庄成就较高,牛希济、李珣、孙光宪等也从其他角度为花间词派提供了丰富作品。花间词派对北宋词坛影响深远。纵观花间词派风格差异,还应从历史源头出发,结合花间词派创作的文化生境观点,分析花间词派主导风格及源头,以此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2-08

  • 阳羡、浙西二词派“豪放”“婉约”词论管窥
    银芳阳羡、浙西二词派“豪放”“婉约”词论管窥◇赵银芳词的“豪放”“婉约”问题从北宋时期开始就争论不休,这恐怕和苏轼不无关系。苏轼为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创作出“豪放”风格的词,也就为日后这一问题的争论埋下了伏笔。一般意义上讲,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典型代表,李清照是“婉约之宗”,所以,要讨论”豪放”“婉约”词论的问题,这些词人及其词作、词论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清代是词创作和词学理论的兴盛期,清初词人眼中的苏、辛、李清照面貌如何,三人与“豪放”“婉约”又有着怎

    中国苏轼研究 2017年0期2017-08-10

  • 论《国朝词综续编》的成书过程
    盛,从清初的云间词派和阳羡词派,到后来统领清代词坛的浙西词派,再到后来的常州词派,这些主流词派都有自己的词学主张。他们宣传自己词学理论的主要阵地是选本。“词综”系列的选本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朱彝尊的《词综》到王昶的《明词综》、《国朝词综》,再到后来的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丁绍仪的《国朝词综补》,形成了浙西词派在不同时期宣传浙西词派理论的武器。康熙年间,朱彝尊编选《词综》,对后来清人选词产生深刻影响。张炳堃序说:“国初吾禾朱检讨彝尊,采辑唐宋金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2017-07-29

  • 张仲炘词简论
    仅相继出现了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彊村词派、临桂词派等众多有影响的词派,而且不断涌现大批各具风采的著名词家,真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被称作是“词的中兴光大时代”。而在临桂词派的众多词人中,有一位湖北籍的词人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这个词派的骨干词家,并受到词坛的普遍关注。这位湖北籍词人就是张仲炘。张仲炘的词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既为临桂词派的兴盛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也为晚清“词的中兴光大”做出过积极贡献,还为湖北近代词人赢得了声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究研讨。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2期2017-01-07

  • 张仲炘词简论
    仅相继出现了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彊村词派、临桂词派等众多有影响的词派,而且不断涌现大批各具风采的著名词家,真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被称作是“词的中兴光大时代”。而在临桂词派的众多词人中,有一位湖北籍的词人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这个词派的骨干词家,并受到词坛的普遍关注。这位湖北籍词人就是张仲炘。张仲炘的词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既为临桂词派的兴盛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也为晚清“词的中兴光大”做出过积极贡献,还为湖北近代词人赢得了声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究研讨。张

    文学教育 2016年36期2016-04-02

  • 晚清民国词学研究述论
    论及张惠言与常州词派,项鸿祚、蒋春霖等晚清民国词人词派时,虽未详述,但也提出了一些观点,如认为张惠言的词论和词作,虽有特色,但把“谭献,陈廷焯诸人,推尊得高不可攀,那就很不公允了”[3],同时认为,清末四大词人的功绩,主要在于词籍的校勘和刊行。二是分体文学史,如刘毓盘的《词史》按时代先后列十一章,每章皆有词家小传,并举例以示其风格,对晚清的许多词家多有论述,如“其(蒋春霖)言情之作,皆感事之篇也,唐宋名家,合为一手,词至蒋氏,集大成矣”[4]209,还认为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3-15

  • 清代嘉道时期郭麐与浙西、常州词派关系考论
    郭麐与浙西、常州词派关系考论□鹿苗苗[福建工程学院 福州 350118]本文通过对嘉道时期郭麐与后期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关系梳理,窥视后期浙西词派对郭麐“性灵”词论和白描作词手法的继承,并对郭麐的新变有所调整,融入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词学主张;郭麐与常州词派的争议主要来自于内容主张“自抒其襟灵”而非“以忠孝立意”,表达方式主张写“胸中所欲言之意”而非“若隐若见,欲露不露”的含蓄。后期浙西词派对郭麐的新变接受和改进在创作和实践中与常州词派的融合起着一定的过渡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6期2016-03-07

  • “彊村词人群体”考辨
    对宽泛的概念比“词派”更适合概括当时词坛的实际情况。彊村词人群体在词学活动、师法对象、传播媒介、成员构成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朱彊村;词人群体;内涵;时代特点清末朱祖谋(又名孝臧,字古微,号沤尹,一号彊村)继王鹏运之后成为词坛宗主,并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词人群体(简称“彊村词人群体”)。他们组织词社,开展频繁的词学交流活动,并且大规模地校勘词籍,整理词学文献,推广了“以律校词”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了近代词籍校勘之学;提出由“人籁”达“天籁”颇具开创性的词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2

  • 拾捡书香文化遗存
    的里程碑,“常州词派”“阳湖文派”“毗陵画派”领袖的基脉。毗陵城南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历史名人在此修藏研读过。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崇文兴儒道,张浚父子建立了潭州城南书院后,它又以张浚、张栻、朱熹驰名天下,成为了称誉一方的名书院。毗陵城南书院也是同一时间所建,其读书风尚之志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之孙苏籀的诗赞:“延陵乃有能诗鉴,子路犹为少读书。习气未忘番简册,白头稽古不应愚。”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撰文相赞:“毗陵多先生长老,以善俗后学为职,儒风蔚然为东南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5年7期2015-09-10

  • 论杨希闵《词轨》的词学思想
    论水平。受到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影响,杨希闵主张词之涵义与寄托,推崇词的蕴藉深厚之致,反对浙西词派后期词作的空疏之弊;与此同时,杨希闵并不完全为常州词派所囿,对浙西词派的长处同样给予肯定,显示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从而体现了晚清词学批评圆熟严整的特点。杨希闵 《词轨》 词学理论清代被称作是词的中兴时期,所谓“中兴”是与宋代这一高峰相对而言,这一称谓的由来不仅与元、明两代词的沉寂有关,更是缘于清词与宋词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其中,词学批评体系的完备是清代词学相较于宋

    名作欣赏 2015年12期2015-07-12

  • 阅读《浙江词史》,欣赏浙词精彩——兼谈解读作为文学批评
    力;而清代的浙西词派,竟然独领风骚,大放异彩,迎来词体的复兴;到了近代,谭献、朱祖谋、张尔田、王国维等杰出词家,将浙江词推向全面成熟,并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正因为有浙江文化持续不断的滋养,浙江词史才保持住了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承传性。浙江区域文化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使浙江词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承传性。许先生在《浙江词史》一书中,将传统所言“格律词派”和“风雅词派”合而为一,名之曰“格律-风雅词派”。且以格律-风雅词派为例,说明浙江词发展的承传性。北宋前期,张先是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2-22

  • 刘履芬研究综述
    刘履芬是晚清吴中词派的一员,著有《古红梅阁遗集》八卷,对吴中词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的《红楼梦》评点也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另外他还是一位重要的藏书家。而近年来对刘履芬的研究较少,是晚清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点。现就对刘履芬的研究进行梳理,便于世人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刘履芬;《红楼梦》评点;《古红梅阁遗集》;词学观;吴中词派刘履芬(1827-1879),字彦清,号泖生,一号沤梦,浙江江山人。他自幼好学,泛览经史子集,颇具文学功力,喜收藏金石图书,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1-21

  • 论清代常州词派形成时期的姜夔词评
    ,先后影响最大的词派无疑是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而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这两派中的接受与影响情况则可谓是波谲云诡,有天上人间之别,令人不禁有沧海桑田之叹。从词坛至尊到词坛大家:《词选》与张惠言的姜夔词评姜夔在清代词史地位首先出现较大变化是在张惠言的词学批评中,而这变化的主要标志,则是张惠言将姜夔从浙派词论中词坛至尊的宝座上拉下来而以温庭筠取代之。对于清代词学发展来说,词人最高楷模的更替与张氏所标榜的以比兴论词的观点一起,预示着一个新的词学时代就要到来。张氏将唐宋

    名作欣赏 2014年28期2014-07-12

  • 千年词史话 “浙西”
    嘉兴为中心的浙西词派以其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开启和推动了清代词的再兴盛。在经历了元、明时期的徘徊后,清代词学勃兴,词人、词作猛增,对词的研究总结深入,无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总结看,它是继宋词后的又一高峰,而理论总结更是前所未有。现正编辑的 《全清词》计划100册,为 《全唐诗》的10倍,《全宋词》的20倍,词作数量超过20万首,词人估计有1万多。清代词学理论著作也十分丰富,许多词学理论集大成之作都产生于此时,唐圭璋先生编辑的五大册 《词话丛编》,大多是清

    嘉兴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4-17

  • 论南宋至清代嘉道时期的浙江词风
    )浙江词风;浙西词派浙江词风之发展可谓词史变迁之征候。考察浙江历代词风的演进对于理解晚清浙西词派向常州词派之更嬗有着特别的意义。南宋时浙江词风面貌多端,自元以后,清空醇雅的风格渐成浙江词人的创作主流;明代浙江词风沾染当时恶习,词寖于曲;明末清初则多纤弱委靡,清代朱彝尊以后鼓吹师法姜、张,浙江词人接续了南宋、元代的骚雅传统,此后这种主导风格一直持续到清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浙东词人开始跳出浙西词派的苑囿,展现出不同的风格。至嘉、道年间,浙江词人普遍对浙西词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17

  • 论吴锡麒词作对浙西词派的革新
    吴锡麒词作对浙西词派的革新李航(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吴锡麒是浙西词派中晚期的代表人物,其词作中有些作品有别于传统的浙派创作风格,对于此前浙派之弊端有一定的修正,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讲述其创新之处。浙西词派;吴锡麒;豪放词;小令吴锡麒(1746-1818),字圣征,号谷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著有《有正味斋词集》。作为浙西词派中晚期的代表人物,其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后期浙派词的一些弊病,本文从两个方面讲述吴锡麒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2014-03-23

  • 化苦难 为财富
    词句,成为了花间词派的大家。有人说:要不亡了国,他也只是步人后尘“花间词派”的小人物。但是能把这无尽苦难化为文学的瑰宝,成为千古的财富,他的精神足以让他在历史洪流中熠熠生辉。那个穿着芒鞋,在风雨穿梭的老者,拄着竹杖,从历史深处走来。“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绝代悲伤;“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离别之苦;“点点是离人泪”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全部化为汪洋恣肆的诗文,他如那明月,三分朗照中秋,三分朗照周郎赤壁,剩下四分挥挥洒,映照了整个大宋文化的天空。他把那相思苦难、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4年3期2014-03-19

  • 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重新分期
    5)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重新分期刘深(广西大学行健学院,广西南宁,530005)在晚清词坛,仍有众多词家遵循浙派词风,浙派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浙派对词坛的影响依然很大。通过考察清代词风的嬗变,应以嘉庆七年为界,将浙西词派分为前后两期。在浙派前期的发展中,康熙十七年和雍正三年是重要的节点,前者标志浙派的形成,后者标志浙派鼎盛期的到来。而在浙派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道光十一年与光绪九年均是浙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前者标志浙派与常派在词学理论上并峙局面的形成,后者标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1-22

  • 论梅里文学与梅里地域文化之关系
    派,另一个是梅里词派。梅里诗派是“‘浙派诗发展过程中初始阶段的组合体之一的部分”,而梅里词派则是浙西词派之大宗,在浙西六家词人当中,梅里词人就占了半壁江山。梅里虽是一个市镇,但却有着蔚为大观的文学,并能够形成文学流派,这和梅里本身的地域文化分不开。本文从地理环境,文化教育和文学家族,园林宅第寺观,流寓文人的迁入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梅里文学;梅里诗派;梅里词派;地理环境;文化教育和文学家族;园林宅第寺观;流寓文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2014-01-13

  • 《暗香》、《疏影》的历史评价与接受策略
    影》。”一 浙西词派系列中的评价和接受《暗香》和《疏影》,据其小序说,作于辛亥之冬,即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天。姜虁在世时,除了小序中提到范成大“把玩不已”,表示激赏之外,其他似乎没有多大反响。不过,大约在姜虁逝世之后不久,词坛就予以了关注,除了一些词人效之而创作之外,在词学批评中,黄昇的《花庵词选》共选姜虁词34首,其中就包括《暗香》、《疏影》。黄昇论姜虁词有云:“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将姜虁与周邦彦放在一起加以考察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1期2013-11-14

  • 满城风雨殆将有变——试论近代常州词派产生与发展的时代土壤和精神气候
    10000)常州词派诞生于乾嘉年间,兴起于嘉道时期,绵延至清末明初,不局限于常州一地,主要是以张惠言,周济二家的词学思想为基础,围绕词的美学特征进行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的一个词学流派。江苏常州人张惠言“开山采铜”,顺应时代思潮,创辟了常州词派。从张惠言开始至光绪二十二年间,可考词集者多达二百八十三家之多,多数词人都身处于社会动荡、民心浮动、危机四伏的清末年间,洞晓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与词风变化,在创作上大多抒发沉郁顿挫、跌宕起伏的情感,在理论上则强调“寄托比

    文教资料 2013年35期2013-08-15

  • 近三十年云间词派研究综述
    。明代末年,云间词派有如异军突起,力挽明词颓运,开清三百年词学之中兴。云间词派以陈子龙、宋征舆兄弟、李雯等为领袖,其中陈子龙、宋征舆、李雯三人并称“云间三子”[1]。云间词派及其泰斗人物陈子龙的创作、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在词史上的地位,曾引起许多文人学者的关注,但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领军人物陈子龙的身上。学者们更多地研究陈子龙的词学观念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其他词人则受到了冷遇。一个流派在词史上承上启下的地位绝不仅是某一位词人的功劳。纵观云间词派的研究状况,所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2期2013-08-15

  • 论龚自珍与吴中词派的离合关系
    平嘉道年间,浙西词派渐趋式微,郭麐等人虽积极补救,但难挽颓势;而常州词派则初具规模,道光十年(1830)张琦重刻《词选》,其声势始大。此时活跃在词坛并有较大影响的要数吴中词派。道光元年(1821),戈载刊行《词林正韵》,标举严守律韵之说,又选《宋七家词选》,作为词家取法的典范,一时应和者众。戈载还组织词社唱和,吴中词人多在交游唱酬中,审音辨律,商榷切磋。吴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戈载为中心,坚持以严审音律为创作原则的词人群,“当嘉庆、道光间,吴中词流极盛”①

    江海学刊 2013年2期2013-04-18

  • 王灼词派论被忽视原因探析
    ,可以说,这对于词派的划分无疑是最早也是较为全面的,具有先瞻性意义。然其词派划分成果虽未如电光流火般稍纵即逝,但在此后的词论中,无论是何种划分方法,分为几种派别,都并未对王灼的成果予以充分重视。如果我们遵从后世词派二分法,按大致风格而论,姑且可以将侧艳派归分到婉约派中,将雅韵派归到豪放派中,而单单滑稽词派无处可归。故笔者认为王灼在词派理论上的建树被忽略或不被接受的原因与滑稽派的风格及功能有莫大关系。一、滑稽派探源就现存文献来看,最早的滑稽词可算是唐中宗时流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2013-01-28

  • 王灼《碧鸡漫志》词体流派论探析
    ,清代以前的所谓词派显然还不具备。”。赞同唐宋时词派之别的众多研究者中,早期大都将唐宋词派简单的划分为两个派别,其间虽除两派论外也存在三派、多派论,但其亦是在两派论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正如刘扬忠先生说:“我们的研究界对于唐宋词丰富复杂的风格流派现象十分漠视,把四百多年的漫长复杂的词体文学流派演变史简单化地、削足适履地归纳为所谓‘豪放’‘婉约’两大派‘对立’和‘斗争’的历史。”今天的研究者无论是支持还是批判“豪放婉约两分法”,都忽视了南宋初期王灼《碧鸡漫志》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2013-01-28

  • 民国词群体流派考论
    民国词坛上“白话词派”。像胡云翼作为一批主张专研词学而不提倡创作的词人群的代表,在研究之余也偶有词作。另一方面,按宗法对象来分,民国词坛上出现了宗北宋词人群、尚南宋词人群,同清朝词坛有南北宋之分一样,民国词坛也存在着宗北宋、宗南宋的论争。如以王国维、胡适等词人高度评价北宋词史,而对南宋以后词坛贬词甚多。由此形成了重北轻南的词人群体,此群体以新文学爱好者为主。与之相反,一批传统派、新变派词人由于精通词艺、持论公允,对南宋词风推崇,形成了宗南宋词人群体。又因师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3期2012-12-18

  • 晚清临桂词派的词学地位及其词坛影响——“临桂词派”的桂学研究之一
    的大背景下,临桂词派艰难产生,形成中国传统词学的最后闪光。黄伟林认为:在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文学主流按照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的方向传播,至清代随着文学板块的移动,临桂词派是文学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临桂词派是广西古代文学发展巅峰,也是绝响,此后广西文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虽吸纳不少西方的现代元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传统。[2]清代词坛浙西词派衰落颓败之势,引发常州词派中兴;常州词派式微,又引发临桂词派崛起,为中国古代词学终结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可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6期2012-08-15

  • 论吴锡麒的词学主张及其对浙西词派的革新 ——从 《与董琴南论词书》及各篇序跋谈起
    学主张及其对浙西词派的革新 ——从 《与董琴南论词书》及各篇序跋谈起闫建利(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吴锡麒是浙西词派由中期步入后期的重要词人,他的词学主张既继承了该派的传统,又进行了一定的革新,以补救其存在的弊病,但最终没能挽回其颓败之势,但吴锡麒在革新中所作的贡献是值得探析的。吴锡麒;词学主张;浙西词派;革新吴锡麒 (1746-1 818),字圣征,号谷人,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四十年 (177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8-15

  • 论清代词人作品的文学价值
    的流派与特色清代词派主要有云间词派、西泠词派、柳州词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六大流派,其中,以云间词派最为有名,代表人物为“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云间派始于明末崇祯年间,词风追求纯情和自然。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则尊崇醇雅和清空,以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孤僻典故及“幽新”艺术风格足足影响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云间派和淅西派在清词的发展中具有兴足轻重的作用。2.清词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作品的特色(1) “云间三子”与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论临桂词派渊源及其粤西词人影响——临桂词派系列研究之三
    41004)临桂词派又被称为桂派、粤西词派,是指以广西临桂人王鹏运、况周颐为首,以临桂及广西籍词人为核心,以王鹏运标举“重拙大”之旨和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学理论为总结,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词人,主盟当时词坛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包括临桂及广西籍词人刘福姚、邓鸿荃、阳剀、倪鸿、龙继栋、韦业祥等;外省籍词人文廷式、朱祖谋、易顺鼎、易顺豫等。其集结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通过当时在京为官、时任户部尚书的龙继栋“觅句堂”以文会友;其后在京组织的“宣南词社”,以及再后的“咫村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常州派后劲之庄棫、谭献清词评成就述略
    庄棫、谭献等常州词派后劲相继对常州词派理论加以补充、发挥,企图补救其理论上的偏胜,对其继续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他们对清词评的发展也提出了各自的新观点,完善了常州词派清词评在理论建构中的意义。常州词派;庄棫;谭献;清词评;成就一、来龙去脉从嘉道至同光时期,词坛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淀,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为常州词派的接受提供了广泛的文化氛围。而常州词派的后继者们如庄棫(号中白,又号蒿庵)、谭献(字仲修)、陈廷焯、冯煦等人恰在此时活跃于词坛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常州词派之张惠言的清词评成就述略
    35000)常州词派之张惠言的清词评成就述略张彩云(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淮北 235000)清代常州词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理论上,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其《词选序》集中体现了张氏词评的理论主张,其意内言外谓之词说立足于儒家的正统观念,开了常州词派词评的先河,扭转了当时词坛的风气,对清代词坛影响深远。从张惠言及其后继者们对常州派词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的发展及理论思维演进的轨迹。常州词派;张惠言;清词评;成就一、常州派词论的提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拟乐府补题》初探 ——兼论中期浙西词派
    ——兼论中期浙西词派李 桂 芹(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拟乐府补题》是清咏物唱和词集,五调五题41首,由厉鹗、陆培、张云锦、万光泰、查为仁等10人唱和而成。五个词题唱和词寓意多样。与宋末元初《乐府补题》比较,既有继承,又有背离。《拟乐府补题》为中期浙西词派词人唱和,是中期浙西词风兴盛的集中体现。拟乐府补题;乐府补题;中期浙西词派笔者近期在国家图书馆翻阅到《拟乐府补题》(下称《拟补题》)一卷[1],厉鹗、陆培、张云锦、张奕枢、陈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12-08

  • 清初词派观念的演进与词派发展
    王雨容清初的词派呈现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是一个在学界已形成共识的观点。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就指出:“清代词派和群体非常突出地具有地域性和家族血缘关系的特点。”[1]p5张宏生先生在《清代词学的建构》一书中辟专节论述清代词派的地域性特征。[2]p142-148孙克强的《清代词学》一书中也有专节论到清代词派的地域性特征。[3]p29-32具体内容见其相应章节,这里不再赘述。地域性的词派研究于是也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清词研究的一个热点。众多的学者已经把清

    山花 2011年18期2011-08-15

  • 论明末清初的词坛新貌
    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词派。一、明末清初词坛发展的连续性明末清初是一个连续的时间整体,明末清初的文化学术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在明末曾经名闻天下的“明末四公子”——侯方域(1618-1654)、陈贞慧(1604-1656)、冒襄(1611-1693)、方以智(1611-1671),在入清(1644年)以后都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顾炎武(1613-1682),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了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4-12

  • 创变意识、批判意识与明末清初词坛
    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推尊五代北宋,词风婉丽蕴藉,词作也以小令为主且见长。邹祗谟等就曾说云间词人“所微短者,长篇不足耳”。[1]其实,蕴藉婉约的令词正是五代宋初之长,“长篇不足”也正是五代宋初之短。同时而稍后的遗民词人和各词人群体则小令与慢词相杂,婉约与豪放并举,然而以王士祯、彭孙遹、曹尔堪等为代表,仍不脱云间余韵。可以说,此时期纷繁复杂的词坛状况和北宋中晚期甚为相似。随后的阳羡派,大张苏、幸旗帜,鼓荡豪放之风,这时期的词坛似乎与辛弃疾时代相类。同时稍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2011-04-07

  • 浅论常州词派的读词方式
    46133)常州词派是清代继浙西词派之后具有很大势力和影响的一个词派,前后笼罩清代词坛达一百多年。该派是由乾嘉之交的张惠言、张琦兄弟所倡导,张惠言倡导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之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读词方式。这种方式后由周济、谭献、陈廷焯、况周颐等词人发扬。本文将从常州词派历代主要词人的读词方式入手,分析常州词派读词方式的内在继承性。同时,简要论述这种读词方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一、比兴寄托——张惠言的读词方式张惠言是在《词选序》中提出他的“比兴寄托”说的。“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5期2010-04-04

  • 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的交汇 —— 张翥词接受研究
    10205)常州词派与浙西词派乃清代词学史上笼罩词坛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词学流派。因常州词派在批判纠正浙西词派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而风生水起,故二派观点颇为相佐。然而,元代词人张翥地位在清代颇为特殊,既受到浙西词派及吴中声律词派词人的青睐,也是常州词派词人学者填词创作学习的典范。故张翥词作经过有明三百年之后在清代特别是在清中叶以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其《蜕岩词》流传甚广,明代有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选张翥词百三十余首、李西涯《南词》对其词亦所选录。明代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3-22

  • “临桂词派”考辨——晚清临桂词人群体研究之一
    0006)“临桂词派”考辨 ——晚清临桂词人群体研究之一李惠玲(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从得名的缘起、词人活动情况和规模等方面对 “临桂词派”的提法进行考辨,认为无论将该派成员界定为晚清四大家、粤西词家还是与王鹏运有交往唱酬的晚清词人,由于创作风格和词学主张的差异, “临桂词派”的说法难以成立。从临桂词人交往的实况看,他们并无树立宗派的意识,也不存在词坛的权威人物,理论纲领不统一,后继者乏人。所以,与其勉强凑成一派,倒不如将其还原成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201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