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道

  • 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比较
    空心钻钻取股骨骨道全长,测量股骨骨道长度,依据移植物直径选取相应规格空心钻钻取股骨粗骨道,股骨粗骨道>2 cm。采用可调节悬吊钢板固定股骨侧,可吸收挤压钉固定胫骨侧。(4)术后处理:术后即刻借助膝关节卡盘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依据个体情况于术后第2~3天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并进行屈膝活动,术后12周逐渐练习半蹲马步、平衡膝关节,术后24周恢复日常活动。1.2.2 经前内入路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经前内入路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制备移植物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2023-10-13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的临床疗效分析
    /10。制备股骨骨道,在极度屈膝位下自前内入路置入定位导针,位置满意后采用4.5mm空心钻头钻透股骨外髁皮质,根据移植肌腱直径选择钻取股骨骨道的直径,骨道深度需满足至少10mm腱束植入股骨隧道,不进行隧道扩张。制备胫骨骨道,屈膝90°,安装胫骨定位器,于胫骨止点足印区中心打入导针,位置满意后,空心钻头钻取与移植肌腱直径相匹配的胫骨隧道,骨道制备过程中注意不损伤胫骨残端附着点。韧带重建,锉平骨隧道内口,经股骨隧道至胫骨隧道置入牵引线,将编织的移植肌腱套接在长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12期2022-12-19

  • 移植肌腱与半月板后根吻合联合Pull-out法重建半月板后根
    t法(缝线经胫骨骨道拉出)或带线锚钉缝合。由于半月板后根附着点位于髁间嵴的后方,发生撕脱后远离附着点,单纯Pull-out法经骨道重建或带线锚钉原位或解剖重建,可能会改变半月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运动轨迹,局部张力增加,通过2条缝线长时间在一定张力条件下维持半月板后根复位并达到半月板后根与胫骨平台之间的愈合很困难,半月板后根不愈合及再撕裂概率很高。针对LaPrade Ⅱ型及Ⅲ型患者,作者本人设计了移植肌腱与撕裂半月板后根吻合联合Pull-out法(肌腱与缝线经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9期2022-09-28

  • “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与常规外侧入路制备股骨骨道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比较
    入关节镜制备股骨骨道观察股骨解剖止点,手术过程中存在视野不佳,可能会发生股骨股道后壁、下壁爆裂等问题[2-3]。“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骨道经高位前内侧入路,关节镜由此进入,同时附加低位前内侧入路,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定位,以获得良好的股骨隧道[4]。然而,“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骨道在ACL 重建中应用效果的研究尚少见。故本研究探究“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骨道在ACL 重建中的具体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1期2022-08-24

  • 关节镜下可调节袢钢板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植物无法完全贴合骨道,不利于腱骨愈合。可调节袢全内技术重建ACL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2],双侧均使用可调节袢钢板固定,可避免挤压螺钉固定存在的弊端,且可调节袢能够使移植物紧贴骨道底部,更利于腱骨愈合。本研究对行关节镜下可调节袢全内技术重建ACL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21 例ACL 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可调节袢全内技术重建ACL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3期2022-04-01

  • 共用前交叉韧带骨道技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修复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
    要额外建立半月板骨道。3条骨道的建立增加手术难度,伴随更多的骨量丢失和更大的创伤。Forkel等[2]提出改良胫骨隧道拉出缝合技术用于修复ACL断裂合并LMPR损伤,可避免额外半月板骨道的建立,称为共用ACL骨道技术。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们对32例LMPR损伤合并ACL断裂在关节镜下ACL重建中采用共用ACL骨道技术修复LMPR损伤,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获得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IR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2年2期2022-02-26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时应用无透视方法定位股骨骨道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
    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骨道的准确定位对术后髌股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6-8]。目前较常用的股骨骨道定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触诊定位法,即通过触诊收肌结节和股骨内上髁与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的位置关系来进行定位[9-10],另一种是术中透视定位法,即术中通过侧位透视方法确定SCHÖTTLE点来进行定位[11-13]。但是由于股骨内上髁在解剖结构特征上呈扁平形态,术中很难准确触诊和定位。KOENEN等[14]研究也发现,术中透视定位法比触诊定位法能更准确地定位股骨骨道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5期2021-12-02

  • 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定位器进行前交叉韧带I.D.E.A.L股骨骨道定位
    ACL重建中股骨骨道的定位至关重要,解剖重建的理念和技术一直被广泛认可[3,4]。正常的ACL股骨止点的足印区要比ACL体部大3.5倍,因此解剖单束重建无法完全覆盖ACL股骨止点的足印区[5,6]。但现有的双束重建对于单束重建技术的临床优势存在争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的ACL 损伤指南也认为单双束重建疗效相当。因此,优化单束重建的骨道位置是改善临床疗效的选择之一。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年8期2021-11-17

  • 关节镜下不同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对比
    除,而后建立胫骨骨道。方法如下:①选取胫骨骨道中心点:经过外侧半月板前角游离缘的切线与胫骨内、外侧髁间嵴中点的前后垂直线的交点;②应用胫骨点对点定位器,与胫骨纵轴成角约 50°,矢状面呈25~35°,钻取胫骨骨道。在胫骨骨道的基础上建立股骨骨道,方法如下:①自胫骨骨道插入5 mm股骨后壁定位器,取4.5 mm空心钻按照右膝11点,左膝1点钟方向钻取股骨骨道,并测量长度;②根据移植肌腱束直径钻取股骨粗骨道。1.2.2B组采用前内侧入路重建 患者麻醉及固定方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8期2021-09-23

  • 单束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道位置及直径变化
    的“金标准”,而骨道的位置及扩大的状态都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3-5]。因此,如何正确评估ACL重建术后骨道的位置及其扩大情况就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采用不同的X线片测量技术对ACL类等长重建术后患者的骨道的位置及其扩大情况进行测量与评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ACL断裂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2~49岁;病程1周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年9期2021-09-06

  • 关节镜下细骨道双Endobutton 钢板联合Fiberwire 缝线治疗Rockwood III ~ V 型肩锁关节脱位
    折,与喙突及锁骨骨道较粗或反复钻取骨道导致骨强度减弱存在一定的关联性[4]。本文总结关节镜下细骨道双Endobutton 钢板联合Fiberwire 缝线治疗Rockwood III ~ V 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2 例,汇报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集团澧县人民医院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2 例。其中男9 例,女3 例;左肩3 例,右肩9 例;年龄31 ~ 65 岁,平均(41.7±2.5)岁;受伤至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1年2期2021-06-16

  • 3D-CT重建技术在单束ACL解剖重建术后检查中的应用
    段。ACL 两端骨道的准确定位在单束ACL解剖重建术中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影响患者术后恢复[3]。一项研究指出[4],部分ACL断裂患者解剖重建术后的骨隧道定位发生偏差,影响膝功能恢复。三维-CT(3D-CT)具有立体直观、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快速成像等特点,其可对各个结构进行多个平面的三维重建,弥补三维数据测量和三维立体图像的不足[5]。本研究在单束ACL解剖重建术后进行3D-CT重建技术检查,以评价术中骨道定位情况。1 资料与方法1

    海南医学 2021年8期2021-05-17

  • 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定位观念演变及技术发展
    L重建术的效果受骨道定位、移植物种类、移植物固定方式等的影响,有研究显示47.6%的ACL翻修患者存在股骨骨道定位不当[2]。因此,合适的股骨和胫骨骨道定位对恢复ACL功能至关重要,并最终决定ACL重建术成败。随着对ACL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理解的不断深入,骨道定位的观念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对ACL重建骨道定位尚存有不同观点,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ACL重建骨道定位观念演变及技术发展进行综述。1 骨道定位观念1.1 等长重建观念膝关节运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1年1期2021-03-25

  •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中不同股骨侧固定方式对术后骨道扩大及对膝关节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主观膝部评分的影响
    实践发现术后存在骨道扩大的情况,为了减小骨道扩大程度,临床医师正在积极寻找合适的股骨侧固定方式[1-3]。本研究选取不同股骨侧固定方式的自体腘绳肌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术后骨道扩大及对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IKDC)主观膝部评分影响,以期获得在自体腘绳肌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更有利于患者的股骨侧固定方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经自体腘绳肌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年2期2021-03-18

  • 经前交叉韧带腋下胫骨定位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L重建术中,胫骨骨道的解剖点定位直接影响膝关节后向及旋转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然而,手术定位胫骨骨道过程中,由于后纵膈、PCL残束、板股韧带的阻挡,很容易出现骨道定位的偏差;笔者在关节镜下经(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腋下定位胫骨骨道保残重建PCL,能避开PCL残束的阻挡,精确的定位胫骨骨道,有效的保留韧带残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手术技术1.1 术前准备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术前行MRI检查及膝关节应力位X片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1-03-10

  • 全关节镜下Socket-anchor技术重建距腓前韧带的疗效观察
    -26],但是在骨道钻取技术和移植物固定技术上全镜下手术与开放手术有所不同,关节镜下操作学习曲线长,难度也更大。因此,本研究探讨一种改良的全镜下骨道制作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是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所有病例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有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定病史(反复扭伤、关节不稳感、疼痛),且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影响其一般体育活动甚至日常生活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2021-01-29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进展
    固定方式的选择(骨道固定法、缝合锚钉固定法、缝合固定法、螺钉固定法及几种方法的结合)、移植物紧张度的调节(是否在关节镜下调节、是否需要适度“矫枉过正”)、固定位置选择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现就对MPFL重建术治疗RPD时不同髌骨侧固定方式的优劣、是否应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关节镜的使用、移植物张力的调节把握以及MPFL重建术治疗RPD的局限性展开综述。1 MPFL重建术髌骨侧的固定方式1.1 骨道固定法 骨道固定为最常见的固定方式。为追求“解剖”重建,MPF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7期2020-12-27

  • 关节镜下肩袖外排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位置后钻制胫骨侧骨道,用1根5号Ethibond缝线行8字环绕ACL髁间嵴止点根部固定,将线引出胫骨骨道外口。拉紧引出的Ethibond缝线后,于胫骨端置入1枚肩袖外排钉。术后1周内行止痛、消肿及抗感染等药物治疗,同时联合膝关节冰敷等物理治疗。术后2周开始进行适量膝关节屈伸锻炼。术后6周行相关影像学复查。2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8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肩袖外排钉松脱等并发症发生。胫骨髁间嵴骨折均愈合良好,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满意,均未遗留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5期2020-12-12

  • 膝关节镜下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囊式止血带。 单骨道双束组股骨骨道用Femoral Intrafix固定系统固定移植物,单骨道单束组股骨骨道用Endobutton固定移植物,2组的胫骨骨道都用Tibial Intrafix固定系统固定移植物。用取腱器取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腱,制备单束移植物时,将半腱肌和股薄肌腱对折后编织两端预牵张备用。 制备双束移植物时,编织完肌腱两端,将移植物在5号骨科缝线上对折,然后用2种不同颜色的2-0可吸收缝线分别从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返折处,由近端向远端编织到3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3期2020-12-09

  • 3D 打印导向技术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5~30°,钻出骨道。理想骨道位置基于:踝关节水平面上方 2~3 cm 处或腓骨尖上 4.5~6.0 cm,腓骨前后径中点的交点为腓骨入点。骨道垂直通过胫腓联合胫骨外侧前后脊梁连线。钻骨道后术中透视证实骨道满意后进行固定[2]。观察组采用3D 打印向导技术引导手术治疗。①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且均进行美国生产的飞利浦64 排CT(brilliance CT 64 slice)扫描。根据患者DR 初步判断术中使用外踝钢板或腓骨板。平时提前将本科常用的外踝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2020-11-24

  • 骨道结合缝合锚钉技术修复股四头肌断裂:手术技术及文献分析
    裂,多采用髌骨双骨道固定或直接缝合的手术方法。我们在临床中设计了髌骨3个细骨道加缝合锚钉联合固定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2016年12月,我科收治股四头肌断裂患者1例,年龄73岁,因骑自行车摔倒后左膝疼痛,行走伸膝无力半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0余年,长期胰岛素注射,血糖控制良好。查体可触及髌骨上极空虚感,患者膝关节不能伸直,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股四头断裂。采用膝正中切口,暴露及清理股四头肌断端淤血(图1),并新鲜化髌骨上极创面,采用2根不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10期2020-10-27

  • 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病例系列研究
    主要方法,而股骨骨道定位是否准确是影响ACL 重建后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1]。股骨骨道制备的主流方法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曾经是应用最广泛的术式,其优势为低创伤性、切口入路少、操作不需要额外入路,重建移植物等长性好,Lachman 试验结果稳定,股骨隧道轴线与ACL轴线相似、可最小化移植物与骨隧道原位撞击及髁间窝撞击,其劣势为股骨骨道制备受限于胫骨骨道、难以达到解剖定位[2]。而随着解剖重建理念的深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年8期2020-10-26

  • 改良三入路与标准入路关节镜下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比较
    向,当使用经胫骨骨道钻取股骨骨道时,股骨骨道的位置会受到胫骨骨道位置和走向的影响,导致非解剖位置的股骨骨道[3-4]。研究表明,ACL的非解剖重建会导致膝关节运动学异常和早期骨关节炎的发生[5]。因此,经胫骨骨道技术已逐渐被淘汰,现多数临床医生通过标准的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来获得解剖位置的股骨及胫骨骨道。但标准入路也面临着术中ACL股骨止点显示不佳的问题,导致股骨骨道后壁或下壁破裂[3-4]。为避免该问题,有研究报道了经远端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骨道,但该技术在冠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6期2020-10-14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钻头断裂取出1例报告
    重建术中钻头断裂骨道内,经关节镜下顺利取出,报道如下。临 床 资 料病人,男,37 岁,入院前2 周打篮球时扭伤左膝关节,当即感左膝关节疼痛并闻及响声,继而出现左膝肿胀、伸屈活动受限。查左膝MRI 示左膝ACL 断裂。充分术前准备后拟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单束重建ACL术。术中股骨定位器定位进针点,以2.0 mm导针向股骨外侧皮质穿出,再应用4.5 mm 空心钻头扩充股骨外侧皮质,术者在钻皮质时有落空感,以为已钻透皮质,但在拔出钻头后发现钻头头端缺失

    骨科 2020年5期2020-10-12

  • 传统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钻制胫骨骨道对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部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骨钻在胫骨端钻取骨道,在骨道内植入移植物以达到重建的目的。然而,由于ACL 胫骨止点较为狭长,应用传统圆形骨道钻取胫骨骨道时不仅不能完全恢复ACL原始胫骨止点的形态及面积,更可能使部分胫骨骨道不在ACL 原始胫骨止点内,从而造成周围结构损伤。目前国际上已有文献报道,在钻取胫骨骨道时可能会对AHLM 附着部造成损伤[10-13]。然而,上述文章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上述研究的实验条件与实际临床的手术条件不符。目前实际临床中的ACL重建手术完全在关节镜下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年6期2020-08-27

  • 关节镜下锁扣带袢钛板TightRope 固定自体腘绳肌腱的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
    ,不同固定方法对骨道变化的影响也不同,骨道扩大对ACL重建术后疗效有无影响也尚存争论。本课题通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使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的63例ACL断裂患者资料,分析股骨端分别使用锁扣带袢钛板TightRope和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2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并着重讨2种固定方式在临床效果、骨道扩大情况两方面的差异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 年12月收治的ACL断裂患者6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5期2020-06-22

  • 微创技术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效果观察
    其直径,作为重建骨道的直径,移植肌腱直径至少7 mm。若肌腱不足7 mm,均采用将较长的半腱肌以三折方式成五股肌腱,移植肌腱均采取预牵张处理。术者再次将关节镜置入关节腔,清理残端及内侧入路附近的滑膜组织,显露股骨外侧髁内侧壁后缘,要充分暴露后缘的软骨。先做股骨骨道,取“4”字位,屈膝100°~110°,经内侧入路,以股骨外侧髁内侧壁的后缘软骨移行点作为定位点,肌腱直径在7~8 mm者用6 mm Acufex的股骨导向器,移植腱直径为9 mm者采用6.5 m

    微创医学 2020年6期2020-03-09

  • 前交叉韧带“袖套”保残重建联合关节内减张术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的对照研究
    止点残端;①股骨骨道定位点:屈膝90°股骨后外髁软骨缘最高点水平与ACL股骨端足印中点或定位住院医师棘的连线交点为骨道中心进行定位。②胫骨骨道定位点:ACL胫骨端足印中点或内侧髁间棘的外侧面与外侧半月板游离缘连线交点为中心点;屈膝90°位,55°胫骨骨道定位器,矢状位25~30°,根据胫骨骨道定位点定位钻取胫骨骨道。“袖套”保残联合关节内减张组:关节镜下行髌下脂肪垫部分清理,使用平头刨刀将撕裂韧带断端进行少许清理,仅将阻挡手术视野的韧带毛絮纤维切除,尽可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7期2020-02-28

  • 同种异体肌腱混合自体肌腱双束重建法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翻修手术*
    体肌腱21例;双骨道重建11例,单骨道重建23例。初次ACL重建至术后第一次出现关节不稳的时间7~35(17.0±2.3)月。均有膝关节无力打软腿及疼痛症状,其中12例常出现膝关节肿胀。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移轴试验均为阳性。MRI提示重建韧带结构紊乱30例,未见韧带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4例。CT三维重建评估骨道位置,单束骨道直径病例选择标准:ACL重建术后有明显的膝关节无力及打软腿症状,稳定性差,经保守治疗及加强股四头肌锻炼后症状无改善,工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年12期2019-12-20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不同入路制备股骨骨道的对比研究
    5 mm钻头预制骨道后,依据移植物直径使用7~8 mm钻头行骨道扩大。随后屈膝90°,于胫骨端解剖中心位点制作胫骨隧道。最后将4股自体腘绳肌腱引入隧道内,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Smith & Nephew 公司)固定,胫骨端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Smith&Nephew公司)和5.0 mm带线锚钉双重固定。1.2.2 TT组使用胫骨端定位器(Smith & Nephew 公司)于ACL解剖足印点中心处进行定位。胫骨隧道外口在关节线下约2 cm处,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2019-11-19

  • 改良入路技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CL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尤为重要,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入路技术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68例ACL断裂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ACL断裂患者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18~49岁,平均30.17岁。入院至手术时间为2~85 d,平均11.44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级13例,Ⅰ级8例,Ⅱ级13例,Ⅲ级34例。所有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9年5期2019-10-14

  • 三入路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道、移植物等的影响
    叉韧带胫骨、股骨骨道定位点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确,对于关节镜下视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常通过增加辅助入路[1]、使用70°镜头[2]等多种方式来扩大镜下视野。但近期Joseph等[3]的研究显示,使用70°镜尽管增加了术中镜下的视野,但相比使用30°镜头而言,70°镜下制作的股骨骨道更短。增加辅助入路,也是改善镜下视野的方法之一,三入路技术(前外侧入路、前内上入路和前内下入路)相比标准双入路技术(前内侧入路、前外侧入路)视野更好,但是否存在骨道长度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8期2019-09-03

  • 股骨骨道位置对前交叉韧带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信噪比的影响
    究的进展,将股骨骨道位置调高至近前内束成为很多单束重建的选择,其位于解剖范围内且移植物等长性优于解剖中心位置,被称为“功能解剖重建”(functional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8,11,19]。本研究观察腘绳肌腱重建ACL 术后半年移植物SNQ 的特点,按照股骨定位不同,分成近前内束组和近解剖中心组,比较两组移植物SNQ的差异,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作者收治154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6期2019-07-29

  • 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解剖学与有限元分析
    形骨钻制作类圆形骨道进行重建,无法更好地恢复重建ACL的生物力学特性。模拟ACL止点解剖形态的重建技术应运而生,国外有学者分别尝试了利用类葫芦形、矩形、椭圆形等形状重建胫骨或股骨骨道[9-12],但上述研究关于手术技术各有其局限性[1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于2014年开始对模拟ACL止点形态的重建技术展开研究,不断改良手术技术,完善了椭圆形骨道重建技术的动物实验及临床效果的随访研究[13-14]。随着理念的发展和对于ACL解剖认识的加深,本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3期2019-06-18

  • 前交叉韧带前内入路解剖单束重建与过顶位单束重建的疗效比较
    始关注ACL重建骨道位置和移植物选择,更加注重生物力学恢复等。本研究通过随访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满意度等方面,并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指导后期临床工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ACL断裂患者44例。其中,解剖位单束(anatomical single-bundle,ASB)重建22例、传统过顶位单束(over-the-top single-bundle,OSB)重建22例。ASB组中,男15例,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1期2019-01-28

  • 膝前交叉韧带非圆形骨道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椭圆形或矩形)骨道解剖重建技术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对ACL的非圆形骨道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A C L非圆形止点的形态学分析由于重建工具的局限性,ACL重建时骨道都被制作成圆形骨道,但是Middleton等[2]在2015年的研究中发现,目前的圆形骨道技术重建ACL仅能恢复止点面积的70%~79%。2007年Edwards等[3]通过55例人体膝关节标本研究认为ACL胫骨、股骨止点形态各异,均无明显规律,但是ACL是由前内束和后外束两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9期2018-12-11

  • Micro-CT 评价动物模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面积
    ,研究表明股骨端骨道扩大最常发生于近关节面处,而胫骨端则易发生于远离固定处[3,4]。但受临床试验的局限性,目前仍无法对骨道扩大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研究。而基于动物模型进行的非人体实验则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能。Micro-CT因其分辨率高、使用便捷,已被证明可用于在动物模型中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情况。然而,目前在动物模型上尚无研究证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面积在不同位置以及术后不同时间是否会发生改变,其变化规律是否与临床上常见的骨道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年3期2018-09-28

  •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定位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
    解剖重建,只能使骨道在其止点范围内[2]。对于陈旧ACL断裂病例,较难获取直观可靠的定位方法,此类病例残端一般不明显,这一点在股骨侧尤其明显。因此,确立一个稳定的解剖标志来辅助定位尤其必要。本研究观察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3,4]在ACL股骨骨道定位中的应用,测量股骨骨道位置的解剖特性,分析此技术的易行性及可靠性。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作者收治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年7期2018-09-04

  • 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成熟度对比研究
    韧带术式均以圆形骨道重建,无法模拟韧带纤维走行、止点形态及生物力学特性。Peterson等学者对椭圆形骨道重建ACL做了初步研究,认为椭圆骨道重建比圆骨道重建更接近解剖形态,术后随访可以获得较高的Lysholm评分[7-9]。MRI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无创的评估移植物塑形改建及成熟度的检查,其矢状位图像并不能完整显示骨道内移植物形态,且关节内移植物和骨道内移植物的分界不明确,而MRI斜冠位图像可以观察移植物的完整形态并容易明确其分界[10,11]。很多研究通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8年2期2018-07-18

  • 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比较
    361003)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比较胡喜春, 黄长明, 范华强, 张少战, 王建雄, 付仰攀, 卢海燕, 董辉详(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03)目的 比较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双束组32例和单束组32例。双束组进行单骨道双束手术,单束组进行单骨道单束手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IKDC、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5期2017-09-11

  • 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的建立
    0191)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的建立赵逢源 史尉利 张继英 任博 张辛 胡晓青 敖英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191)北京市运动医学关节伤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目的:解剖研究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大体形态,建立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2.5~3kg),8只用于前交叉韧带止点解剖研究,10只用于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的建立。去除兔膝关节股骨内髁和前交叉韧带周围软组织,观察兔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年4期2017-05-03

  • 前交叉韧带前嵴与前交叉韧带下止点关系的核磁影像学研究
    以ACL前嵴定位骨道前缘,假设移植物直径8mm,55度定位,前缘与ACL前嵴间距0.5mm,则有96例患者重建ACL的移植物中心点在原ACL胫骨止点中心点之前。结论:在MRI矢状面上,ACL前嵴与ACL前缘的位置相距平均0.56mm,ACL前嵴的位置与ACL胫骨止点前缘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提示,ACL重建术中,在矢状面上按照ACL前嵴定位的前缘定位法定位胫骨骨道可以比传统的中心点定位法获得更好的靠前定位的结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核磁;胫骨;前交叉韧带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年4期2017-05-03

  •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在评估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位置中的临床应用
    估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位置中的临床应用马勇 王海军 蒋艳芳 王永健 王健 林霖 刘阳 余家阔 敖英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191)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6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2016-12-08

  • 保留残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对其胫骨骨道扩大的预防作用
    叉韧带术对其胫骨骨道扩大的预防作用张磊1,2,孙荣鑫3,王少军2,白靖平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武警兵团指挥部医院;3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目的 观察保留残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CL)术对其胫骨骨道扩大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鞘内残端保残组、牵张保残组、不保残重建组各15只,分别采用鞘内保留残端、牵张保留残端、不保留残端重建ACL。分别于术后3、6周用CT三维重建观察胫骨骨道扩大情况。结果 不保残重

    山东医药 2016年37期2016-12-05

  • 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自制门型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应用观察
    的固定效果及术后骨道直径变化。方法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R的患者127例,分为A组59和B组68例。A组术中采用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固定胫骨端骨道编织肌腱;B组胫骨端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行患处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胫骨骨道直径,进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屈伸活动范围。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组骨道扩大发生率分别为86.4%、86.4%,X线正位片胫骨骨

    山东医药 2016年27期2016-08-31

  • 三维CT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的早期评估
    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的早期评估李丹,赵其纯*,尚希福,胡飞,贺瑞,杨万荣(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二科,安徽合肥 230001)目的 评估三维CT对单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临床价值及早期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46例。ACL损伤患者均采用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 technical,AM)单束重建前交叉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2期2016-05-09

  • 参照针指引GSH置入治疗股骨远段骨折
    要的一环便是髁间骨道的准确开凿,盲目随意的开凿及反复无据的修整不仅造成新的损伤,更会导致复位不满意、固定不可靠等弊端。笔者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间采用术中于股骨外髁处钻入1枚克氏针作为参照针,透视确定其投影与理想骨道轴线的夹角,依据此夹角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指引出理想髁间骨道方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为单侧股骨远段骨折,男7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42岁;左侧4例,右侧8例;单纯短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11期2015-02-23

  • 经前内侧入路个体化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分析①
    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骨道进行ACL个体化解剖重建,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共有52例患者膝关节在关节镜下使用半腱、股薄肌腱进行ACL重建术。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2.26岁。左膝21例,右膝31例。病程从1周到4.5年,平均1.62年。致伤原因:运动伤35例,车祸外伤6例,日常生活扭伤8例,其它外伤3例。合并有内侧副韧带损伤18例(其中完全断裂4例),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1-13

  •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跟腱四骨道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下同种异体跟腱四骨道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苑广科 韦良心 焦兆德 殷鹏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四骨道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32例采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跟腱四骨道双束解剖重建方法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通过术前及术后随访, Lysholm评分表进行膝关节功能的评估和疗效分析。结果 按照Lysholm评分表, 31例患者(96.9%)分级评价优良, 1例一般(3.1%), 优良率达到96.9%。结论 关节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2期2014-11-18

  • 关节镜下四骨道双束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Ⅴ型脱位
    冯文哲关节镜下四骨道双束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Ⅴ型脱位陆伟 王大平 朱伟民 欧阳侃 柳海峰 彭亮权 李皓 冯文哲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四骨道四袢双束固定修复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Ⅴ型脱位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12例急性肩锁关节RockwoodⅤ型损伤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8.2岁。10例为运动致伤,2例为跌倒致伤。具体步骤分为5部分:(1)术前测量患者健侧特定体位喙突CT三维影像特点,测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4年3期2014-07-05

  • 保留或非保留ACL残迹对自体腘肌腱重建ACL术后胫骨骨道影响的对比研究*
    对ACL术后胫骨骨道影响及差异,我们就两组自体腘绳肌肌腱ACL重建后的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们对65例孤立性ACL断裂的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ACL重建。根据胫骨侧残迹是否保留,将65例病例分为两组,A组27例(保留ACL残迹组),年龄22~40岁,中位年龄28.7岁,其中左膝10例,右膝17例。B组38例(非保留ACL残迹组),年龄18~48岁,中位年龄27.6岁,其中左膝18例,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6-12

  • 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中期疗效观察
    510010)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中期疗效观察区永亮 黄华扬*李凭跃 郑小飞 沈洪园 王庆 陈帅(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病关节科 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广州 510010)背景: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已被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能够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短期随访效果明确,但缺乏中远期的临床随访观察研究。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骨道内移植物更合理分布的单隧道单束重建ACL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4年1期2014-04-08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临床研究*
    CL胫骨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以及单、双束骨道中心点与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的关系这两项参数做一术后评估,指导改进手术。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34例为2010年5月~12月ACL重建手术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18~50岁,平均28.5岁。14例双束ACL重建及20例单束ACL重建患侧膝关节。纳入标准:患者有明确膝关节外伤史,主观感觉有膝关节松动不稳等症状。物理检查抽屉试验阳性,膝关节MRI检查提示ACL断裂。单、双束手术方案的选择: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年6期2013-09-13

  • 重建后交叉韧带股骨侧“锐角效应”的相关研究
    损。作者采取改变骨道与髁间窝侧壁夹角及对骨道边缘进行打磨处理的方法减小对移植物的磨损,并统称为骨道技术。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刘亚龙等[5]研究发现,动物膝关节代替人尸体进行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中猪膝关节应用最为广泛,选取40例新鲜的猪膝关节,周龄为20~28周,进行-20℃新鲜冷冻,实验手术操作前12 h解冻。王光斗等[6]研究发现屈趾肌腱有足够长度,完整而光滑,术后不易坏死和粘连,为理想替代物,因此选用猪屈趾肌腱作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用Et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3年1期2013-09-12

  • 改良髌骨双骨道法自体股薄肌腱重建髌骨内侧支持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位采用改良髌骨双骨道法自体股薄肌腱重建MPFL,随访2年,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15~38岁,(22.5±8.7)岁。术前脱位4~20次,平均8次。所有患者首次脱位时都有膝关节扭伤史,每次脱位后均是自行复位,未经过特殊治疗。单侧31例,双侧5例。术前受伤时间:6周~10年,平均21.8月,其中<3个月2例,3~12个月10例,>1~2年8例,>2年16例。病例选择标准:诊断明确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年11期2012-08-20

  • 骨髓单个核细胞促进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测试
    但是,移植肌腱在骨道中的愈合属于腱-骨愈合,相对于骨-骨界面愈合,其愈合时间较长[2],限制了患者早期的康复练习。如何促进腱-骨愈合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骨道中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以促进腱-骨界面愈合。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4只新西兰大白兔(由承德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2.5kg,平均2.26kg。实验前检测双侧膝关节未见畸形,前后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均阴性。双侧膝关节

    重庆医学 2012年5期2012-08-13

  • 后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其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的指征还不明确,骨道直径不统一,这与不同研究中骨道位置和大小不一有关。本研究在尸体标本上观察PCL股骨和胫骨止点的形态特点,从解剖学上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个体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准备实验使用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其中右膝7具,左膝13具。年龄57岁到89岁,平均73岁。剔除关节周围和关节内所有的软组织,保留完整的PCL和前交叉韧带(ACL),暴露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髁间窝平均宽度为18.75 ± 2.54 m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2011-08-20

  • 前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程度,特别是胫骨骨道和股骨骨道的位置等[2]。以上几点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都得到了广泛而详细的研究,达成了共识。但对于胫骨和股骨骨道直径的研究,结果尚未统一,而且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应用自体移植物的情况下,术者大都根据移植物大小决定骨道直径,随意性较强。本实验通过研究尸体标本上前交叉韧带股骨和胫骨止点形态特点,从解剖学上探讨重建前交叉韧带时骨道直径的个体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准备实验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年5期2011-05-12

  • 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撕裂效果比较
    关节镜下锚钉结合骨道缝合修复,或完全经骨道缝合修复[14-17],效果良好。我科于2007年开始应用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技术进行肩袖修复手术[9]。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07年3月到2009年9月间,采用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技术与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肩袖撕裂39例40肩,其中得到随访的33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间,施行两种肩袖修补术的中度肩袖撕裂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年5期2011-05-12

  •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理念与方法
    。进行ACL重建骨道定位时,国内医师大多采用的方法包括利用与后交叉韧带、半月板和髁间棘的相对位置定位胫骨隧道,采用经胫骨方法定位股骨隧道(Transtibial),或经前内切口利用表盘定位法定位股骨隧道。这些技术在实际操作时定位简单,应用普遍,但实际上,ACL解剖特点的个体差异显著,如对骨道位置进行“标准化”定位,则很难完成真正的解剖重建。据统计,传统的单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只有61~67%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年6期201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