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 《师说》 中“师道”的现代意义探寻
    典作品,阐述的“师道”是对相关史实的高度概括。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师说》阐述的是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教师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将“道”与时代结合,用时代的需要来丰富“道”之含义,当前教师所传之“道”应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的内容。关键词:《师说》;“师道”;现代意义《师说》是著名文学家韩愈的经典作品,被收录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之中。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老面孔”了,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已经形成了相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8期2023-08-29

  • 2023,新的遇见 ——《师道》(人文)杂志开通公众号
    来,我们将依托《师道》(人文)杂志,做好优秀教育思想的生产者、搬运者和传播者,经营一个全新面貌的“师道人文”公众号。通过网络传递理性、平和、深度、公允的声音,更可望在日常中帮你提振专业,涵育人文。读者朋友可通过“师道人文”公众号进行投稿和递交本刊举办的各类比赛稿件,亦可在公众号联系编辑部处理样刊及稿费事宜。我们将以公众号为新载体,增加更多活动互动,如专业阅读活动、读书沙龙、粉丝交流群等等,以更丰富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共阅读,同成长。期待在这个新的平台,遇见所有

    师道(人文) 2023年2期2023-04-06

  • 像栽培植物一样培育学生
    【关键词】教育;师道;以为人本;耐心积累邸海艳教师的教育随笔《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给笔者带来的震撼弥足珍贵: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就像连环画一样蹿进脑海中,或令人感动、或给人温暖、会发人深省……这些教育教学故事饱含了作者的教育智慧,彰显了教育大爱,细细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端端正正的方块字似滴滴清泉,滋润了广阔漫长的教育之路。尹建莉教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提出过这样的教育观念:“教育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区别是,要实现长远的大目标,必须常以牺牲当下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1期2022-06-24

  • 读《师道》有感
    熊凡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师之重--- 生命之重、圣学之重、天下之重。三句话道出“老师”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神圣而令人骄傲的职业,小到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大到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这几天一直在看电视剧《功勋》,里面的英雄人物也深深的震撼着我。像研究氢弹的余敏,在60年代新中国建设初期,氢弹的爆炸成功,让多少国人为之振奋,在世界面前我们挺直了腰杆,攒足了底气。英雄张富清抗美援朝拿了三个一等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5期2022-05-22

  • 清代学者研究视域中的“师道不传”与师道重振
    作《师说》发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千年喟叹,“师道”就成为有识之士针砭时弊的重要论题,涌现了一批以“师说”“续师说”“广师说”“师道说”为题的文章,就何为师道师道失传与变异以及师道不传的后果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讨论。据孟祥庚统计,自宋初至清末有关“师说”类的文章就有 127 篇之多,其中宋代14 篇,元代 4 篇,明代 31 篇,清代78篇。[1]韩愈从耻于求师、句读之师非传道授业之师两个方面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对后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宋代士大夫“

    教师发展研究 2022年4期2022-02-09

  • 师道》(人文)入选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设计”
    精品展”之后,《师道》(人文)杂志又获得一项重要荣誉——入选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设计”。在202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中国期刊协会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活动,面向行业征集期刊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优秀作品。经专家遴选, 《师道》(人文)杂志从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入选优秀封面设计,并在202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进行展览展示。

    师道(人文) 2021年12期2021-12-29

  • 师道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11期2021-12-15

  • 论弘师道成师德
    赵亚静关键词:师道;师德;师德观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174 — 03师德这一话题既古老又年轻。称古老,因其亘历古今;称年轻,因其常讲不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师、道、德”字源溯及师、道、德几个字的字源,数千年绵延未断中华文明文脉给予现代为师者以启迪。1.“师”之字源在《汉字字源》中:“师”的本义为“军队”。驻军多在小山上,所以甲骨文、

    理论观察 2021年7期2021-12-04

  • 论弘师道成师德
    赵亚静关键词:师道;师德;师德观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174 — 03师德这一话题既古老又年轻。称古老,因其亘历古今;称年轻,因其常讲不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师、道、德”字源溯及师、道、德几个字的字源,数千年绵延未断中华文明文脉给予现代为师者以启迪。1.“师”之字源在《汉字字源》中:“师”的本义为“军队”。驻军多在小山上,所以甲骨文、

    理论观察 2021年7期2021-12-04

  • 高校学院微信公众号如何提高运营水平——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学院“管院师道”为例*
    院管理学院“管院师道”为例*陈琦,邹怡湘,陈靖,蔡丹琪,夏秀丽,黄延芳,李欣(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高校学院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是优化学院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辅助学院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学院影响力;但从现阶段高校运营公众号的状态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推送内容单一、推送时间不定性、与互联网生态相斥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运营策略,以提高服务效果。公众号;学院教师发展建设;运营水平;“管院师道”1 引言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新

    科技与创新 2021年8期2021-11-28

  • 简论范源廉的“师道”思想
    书亮内容摘要:“师道”传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范源廉倡导“师道”精神,视“师道”为广大教师应当保存和光大的“国粹”,他身体力行并施行于民国时期的北京师范大学。范源廉的师道思想对新时代弘扬中国优良教育传统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范源廉 师道 文化使命范源廉是清末教育新政和民初学制规划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长期在清廷学部和民国教育部任职,先后担任学部郎中、参事,三次出长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晚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与他有着师生之谊的梁启超用“斯文垂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学记》中的师道与师德及其现代意义
    承则取决于老师的师道师德及有志于此的学生。本文首论《学记》中的师道与师德,次论其现代意义,以明当代教育的得失及兴替之道。关键词:学记;师道;师德《学记》是我国战国末期的教育著作,记载了学习的方法和教人的方法。着眼于“教与学”的过程及“师生与学习”的关系,是我国古代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与教学进行归结总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一、《学记》中的师道与师德《学记》中的“师道”指的是为师之道及教学的方法。《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

    锦绣·中旬刊 2021年7期2021-07-17

  • 师道显德:一个质朴而温情的德育原点
    而温情的原点——师道。那是最质朴的德育资源,最持久的德育保障,最温情的德育之心。教师之道、教育之道、教学之道、问学之道、尊师之道,道道相通。学以养德,行以示德,教以立德,言以载德,迈向质朴而敞亮的德育美好境界。[关键词] 师道;师道显德;德育原点;质朴温情一、浅析:“师道”内涵当我看到“师道”二字,“师德”这个词语一下子就闪现了出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日三省吾身”“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9期2021-07-07

  • 班主任:弘扬师道显德的育人精神
    。”这既是对传统师道的创造性传承与转化,又是对新时代师道文化内涵精辟的概述、定位、丰富和延展,也是班主任弘扬师道显德的必然遵循。本期紧紧围绕践行“立体弘德”育人的师道显德主题进行系统建构,旨在大力弘扬班主任师道显德的育人精神。这里的“师道显德”主要是指班主任遵守为师之道,彰显自身美好德行,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个性化育人操守,是体现“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使命担当的本质内涵。班主任唯有坚持师道显德的教育立场,师道为先,育德为本,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9期2021-07-07

  • 后韩愈时代的“师说” ——“师道仍不传”的困境与出路
    于师”而引发的“师道不传”问题。“师道不传”的问题之所以必须要解决,是因为韩愈清楚地认识到“人非生而知之”,人的成长和发展道路上所遇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老师。既然教师的作用如此之大,势必要对为师之人提出必要的“从业要求”,韩愈由此提出教师的基本职能应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当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作为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追求。自此“道”也便成为了择师的标准,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也;与之相对应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应当由“道”来维系,所谓“弟子不必不如

    教师教育研究 2021年2期2021-04-29

  • 师道》(人文)入选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设计”
    精品展”之后,《师道》(人文)杂志又获得一项重要荣誉——入选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设计”。在202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中国期刊协会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活动,面向行业征集期刊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优秀作品。经专家遴选,《师道》(人文)杂志从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入选优秀封面设计,并在202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进行展覽展示。

    师道 2021年12期2021-01-10

  • 品读《师道》:吸“精华”取“真经”
    卫伟的专著——《师道》,该书生动地描述了16 位教育大师的人生经历和生命品格。他们集学问好和人格美于一体,通过“小我”实现“大我”,在中国百年教育史上留下了精彩辉煌的一笔。我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汲取大师之精华,萃集“三样”于一身遇见大师,致敬师道。阅读大师的生命品格,学习大师的教育思想,我从中提取了3个关键字:“爱”“真”“智”。“爱”是教育前提。有爱,才有教育。书写“爱满天下”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是教育的生命,爱

    江苏教育 2020年78期2020-12-31

  • 品读《师道》:吸“精华”取“真经”
    卫伟的专著——《师道》,该书生动地描述了16位教育大师的人生经历和生命品格。他们集学问好和人格美于一体,通过“小我”实现“大我”,在中国百年教育史上留下了精彩辉煌的一笔。我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汲取大师之精华,萃集“三样”于一身遇见大师,致敬师道。阅读大师的生命品格,学习大师的教育思想,我从中提取了3个关键字:“爱”“真”“智”。“爱”是教育前提。有爱,才有教育。书写“爱满天下”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是教育的生命,爱是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10期2020-12-14

  • 君子爱“业” ,取之有“道”
    富,其中折射的“师道”精神——师严道尊、语之之学、自反自强、君子善喻引起了当代文化人的关注与反思。 重温《学记》,重拾“师道”精神,坚守四个回归: 回归初心“师严道尊”,回归常识“勤学为基”,回归本分“教书育人”,回归梦想“濡染芳华”,这些回归指引教师更好地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志业”得到真正实现,教育工作者最终破茧成蝶为大智者。关键词:《学记》;教师职业;“师道”精神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0 文章

    教师·中 2020年7期2020-10-23

  • “师说”《西游记》
    西游记》 小说 师道《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与思想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出世至今,不少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部著作的了解愈发深刻,受其启发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文章也日渐增加。古今中外能够一直保持研究热度的文学名著,必然能带给世人以熏陶、教育作用。“文以载道,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文学道德的属性是文学的社会属性之一。”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部,但也是最难读懂的一部,其中蕴含的

    参花(上) 2020年8期2020-07-17

  •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传统孝道、传统师道这三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关键词:家风 孝道 师道 教育一、良好家风的教育作用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宗族观念较强的古代,家族聚居是一种特有的现象。《颜氏家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其中的训言,表明了教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系,有上下之分,有先后之分,父慈则子孝,兄恭则弟亲,夫义则妇顺。在家庭关系中,要形成一种和睦、良好的氛

    参花(下) 2020年2期2020-03-10

  •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读姚卫伟新著《师道
    俞永军《师道》作 者:姚卫伟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读完姚卫伟新近出版的著作《师道》,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本书以16 位足以影响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历史进程的大师级人物为题材,一人一定位,一人一角度,展现其思想的不朽与人格的伟大。16位大师,16 种精彩的人生,他们共同的特征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伟大与学问的博大精深。他们都是教育与文化难以逾越的高峰,是人生和事业值得效仿的高标,更是对平庸生命与高贵灵魂作出理性评判的最好参照。从他们身上

    江苏教育 2019年83期2019-12-24

  • 何以为师? ——《师说》中的“师道不传”的问题辨析
    214122)“师道”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一个关键词。它关涉作为教师的原则、方法、身份、地位以及师传关系等内容,凸显“师”的教育价值及其所承担的社会使命。通常情况下,由于人们对“师”的期待较高,尊师重教之风也会随之盛行,但中唐时期,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却提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唤起了人们对于师道问题的重新认识。“师道不传”反映出以尊师重教为特点的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其问题的焦点在于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师道传统不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以致出现不

    教师教育研究 2019年5期2019-12-11

  • 感悟“师道
    江琴韩愈《原道》有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作为一名教师,能带给学生什么?需要带给学生什么?虽已从教十余年,仍是每每如履薄冰,紧张不已,唯恐课上误了学生的青春。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呼。这里的“天下”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或者西方意义上的“国家”,此两者要么是统治义,要么是政治义,而“天下”则更多是文化义。到了清末,处于又一次的天崩地裂之中的维新派康有为,则进一步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9期2019-11-04

  • 师道不传谁之过
    时弊,拨乱反正让师道回归正位,传统得以发扬!还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圣贤仁人,让我们祖辈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下来。但当下社会人们重蹈覆辙,抛根弃祖,道德沦丧,不正是“耻学于师”“失道失德”?迫使不少仁人志士发出:“师道不传久矣”的慨叹。寻根承祖,文化自信成为了教育国本,振兴国运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师道;师德;传道;寻根;文化自信]一、世風日下,师道不传在2018年教师节的当日,享誉世界的商界风云人物马云的一个决定——“重回课堂”,必将掀起教育界轰轰烈烈的一场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2期2019-09-10

  • 以道为源,师德自生
    为,其动力本源是师道。而为师之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传统之道和时代之道。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要坚持在中国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精神承继的基础上,持续展开新时代师道文化内涵的发展性重构与实践,才能使得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进步水到渠成。【关键词】 师德 师道 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教育者永恒的话题。这个概念有时会被人们窄化。比如有些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各种版本的师德标准,这些标准以具体条目化的方式呈现和要求教师。但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推演逻辑,像师

    中国教师 2019年4期2019-04-17

  • 有感于《对学生要包容不要纵容》
    词:学生 包容 师道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包容显得尤为重要。师者,为人表率,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今后为人处世,须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要有包容之态、善良之心。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犯一些错误不一定是主观故意,这样我们做老师的要发挥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学生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一直是在犯错误并在改正错误中走过。所以,让我们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这是天赋人权的第一个原则。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对身边的人和事不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期2019-04-09

  •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键词】“道” “师道” 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6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82-01一、《師说》中有关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思想(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从长远来看,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完全可能的,也理应比老师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越来越广泛,内容也逐渐加深,一直处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超越老师。[1](二)关于“道”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6期2019-03-30

  • 和老师们说说“师道
    《教育家》杂志要我说说教师培养方面的话题,盛情难却。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我想就我的经历谈谈这方面的感想。我为什么要当老师?1954年,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一篇关于詹天佑的课文,我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立志要当一名詹天佑这样的人物,为中国的铁路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名铁道专家的理想一直伴我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谁也不会想到,在高三,也就是1960年3月,一堂物理课彻底改变了我当时的理想,改变我当时理想的人就是我高三的班主

    教育家 2018年35期2018-11-30

  • 中国“师道”的跌宕命运
    姜浩峰“师道尊严”,这是不是一个很土的词?是不是很久没听到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师徒”等等概念,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会让“90后”“00后”很尴尬哦。他们会说,从初中开始,老师就教育称,当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尊重、爱护、平等、民主基础上的。许多“老古董”概念,真的没有必要拿出来了……即使位处师长地位的人,也不免认为师道尊严到了该改变的时候。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已年過七旬。

    新民周刊 2018年15期2018-04-27

  • 浅谈《易经》谦卦的思想对高校要有“大先生”的启示
    要做“大先生”的师道理念契合。关键词:谦卦 谦 师道《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有云:《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可见《易经》乃群经之首。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从孔子的语言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易经》的价值。《易经》不是一本简单的问卜吉凶的卜筮书,它对天地万事万物的变

    祖国 2017年24期2018-01-27

  • 《学记》与中国古代教育之道
    思想;教育原则;师道;古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6-0095-05收稿日期:2017- 07-作者简介:郭晓东(1970-),男,福建霞浦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学界说法不一①。郑玄称其“记人教学之义”[1](p1423),朱子则谓其“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2]这篇仅1 200余字的短小文献不仅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6期2017-12-25

  • 师道兴则国家兴
    李培根师道的回归与重建仍是中国社会今后一项艰巨的任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天,人们发出与韩愈同样的感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了,教师心中功利成分多了,学校中师德失范的现象也比以前多了。学生不像从前那样尊敬老师了,社会上甚至有把教授污之为“叫兽”的。嗟乎!师道式微矣!师道式微其实始于“文革”之前。从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到反右,到拔白旗等,当阶级斗争在教育中大行其道时,师道之地位可想而知。及至改革开放,拨乱反正,高考恢复了,大学照样办了,老师

    中华儿女 2017年17期2017-11-21

  •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从而维护我们的师道。【关键词】班主任;爱;尊重;师道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开拓,培养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与自制。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赏识, 这也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去教育和引导,平等地对待他们,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才会有安全感、愉悦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责任感、上进心才能得到激发,人格才会健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望求知的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7期2017-08-15

  •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些师生冷漠,还“师道”以尊严和生命力,让教育真正成为通达梦想的桥梁、繁荣发展的砥柱。远在千年之前,古人曾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光辉,源自教师和学生的坚守,也离不开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社会的尊师之意、重教之心,体现在礼赞教师、讴歌教育上,更需付诸实际行动。这些年,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升。更多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彰显教师职业荣耀的改革,应该早日提上日程,纾解教师的生活压力和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4期2017-06-06

  • 师道寻踪
    何玮何为师道?笔者认为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世人尊师从师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指为人师者应该具备的师德修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已持续四十余年,虽然取得了“两基普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等重大成果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估机制,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敬业乐业的教师为数不多,那么,教师不敬业乐业,“师道之不存”的现象自然就不可避免,究其根源,首先是四十年来,经济优先发展的基本国策导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到目前为

    速读·下旬 2016年12期2017-05-09

  • 师之道,犹可传
    到了同样的音律。师道的传承,在我的身上与血脉流传相关,在我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这事儿就已经自然发生了。现在,教学经验尚浅的我,难免常常遭遇困境。当我在教学工作中有困惑的时候、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想:“假如爷爷还活着,他会给我什么建议呢?对于这样的难题,他会怎么解决呢?”在教学岗位工作之后,我越来越多地回想起和爷爷在一起的那些记忆。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教师前来拜访。爷爷慢悠悠地对他说:“教书育人啊,要有耐心。你,要学着跟学生好好沟通……”他们谈话的时

    师道 2017年3期2017-05-06

  • 师道的分量
    护、在意、体现的师道传统,虽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感受这份份师徒情谊、师道分量,先贤们仿佛一个个犹在眼前,如在身边。当时的人们很重师道,尊师之风蔚为大观。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社会人才辈出的原因。“文以载道”,反思如今的浮躁社会,在“一切向钱看”的实惠思想支配下,“师道的分量”又有多重呢?如今,关于师道的含义有着不同的注释,但它的初衷是提醒世人尊道,尊有道之师,毕竟“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6年33期2017-03-02

  • 迷失的师道
    师、终身为父之类师道尊严,过于严苛,我不以为然。但尊敬老师、尊重知识的风尚还当弘扬光大。若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道准绳来观照当下大学,我不禁慨叹,师道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作《师说》而得“狂名”的韩愈,呼唤师道回归;他所猛力抨击的,恰是“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惨淡现实。这种耻学于师、耻于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习俗,少说流传了千年以上!师道易碎如玻璃花瓶以至迷失,在金钱与权力面前最为明显。“乾隆第一宠臣”和珅与吴氏兄弟的

    杂文月刊 2016年10期2017-01-10

  • 浅议“师道
    说,今天笔者就“师道”这一话题来谈谈个人见解。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师问学之道”。早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道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与而今教育所说的“教书育人”同理。可纵观教育现状,特别是在高考这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教书育人”重在“教书”而不在“育人”。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2期2016-12-27

  • 王阳明师道观及其实践
    理学兴起是与儒家师道观变革同步的。作为教育家的王阳明,亦是儒家师道观的重要传承者、开拓者。王阳明集中批判了当时师道衰微的种种现象,并且身体立行,从师道的标准、师道的形式、师道的具体展开等方面再次廓清了宋明以来理学的师道精神,展示出极其鲜明的心学特征。关键词:王阳明 师道 理学 教育作者王胜军,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贵州 贵阳 550025)。师道在儒学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师严然后道尊,两千余年来,正是由于儒家师道之不息,儒学真精神才得以

    孔学堂 2016年2期2016-05-30

  • 《文史通义》中的师道与文道
    ,从中显示了他的师道和文道。对当时及之后的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一、阐述的读书之道对于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二、行文处理之法度颇有益于写作教学;三、他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后人借鉴。章学诚的深厚学力和丰富教学经验,不仅仅囿于《文史通义》,他的许多著作,主要如《清漳书院留别条训》《论课蒙学文法》等,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浙派语文”的影响,亦是至伟至深,十分难能可贵。【关键词】章学诚 文史通义 师道 文道 深厚学力在清代乾嘉考据学独霸学坛风靡一时之际,有一位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6期2016-05-14

  • 科技进步带给课堂教学的反思
    键词]科技进步 师道 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89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师者日复一日地站在三尺讲台上,迎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当初的感叹“不要带MP3到学校”,到“别用电子词典玩游戏”,直至今天的智能手机、搜题软件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作为教师,笔者也尝试着下载这类软件,同时不得不感叹时代发展之迅速,只需打开软件将题目拍下来,就会自动得出答案与详细的解题过程。与此同时,笔者也注意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5期2016-05-14

  • 师道的传承与发展
    作用。而当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因此,实现优秀传统师道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师道的内涵及历史局限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古人认为,良师和学问之道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弘扬学问之道,则良师必不可少。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是这么说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职能的第一条就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6期2016-05-14

  • 浅议“师道
    姚荣浅议“师道”姚荣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指称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千百年来,围绕“道”字,延伸出无数理论与学说,今天笔者就“师道”这一话题来谈谈个人见解。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师问学之道”。早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道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道理、教

    中学语文 2016年36期2016-02-16

  • 为师有道 道在何方
    徐晨曦摘要:一、师道,教书育人 德育为首;二、师道,勤于读书 终身学习;三、 师道,改进教法 高效课堂;四、师道,重视能力 提升自我。关键词:师道;德育;读书;学讲计划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为师者的毕生追求,“以身立教, 其身亡而教存。”可见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对于学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影响终生。那么为师有道,道在何方?或许只有以身立教、终身学习、不断改进教法,为人师表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发

    亚太教育 2015年19期2015-07-22

  • 为师有道 道在何方
    胡丽摘 要:师道一直是中华文明崇尚的美德,本文为阅读《师道逶迤》后对师道的几点感悟,文中具体阐述了师道应该具备的几点要求,同时提出了培养师之道的方法。关键词:师道;教育;思考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32-01在教育教学之余有幸拜读了《师道逶迤》这本书,它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为师有道,道在何方?早在唐代韩愈的《师说》中就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幼儿接受知识的直接教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2015-07-17

  • 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
    《师说》中对唐代师道风气的描绘,我们普遍认为唐代是“师道不存”的时代。深入分析之后,唐代并非如韩愈所描述的那样,本文着重从韩愈创作《师说》的现实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来论述唐代真正的师道风气。[关键词]师道;《师说》;唐代前言关于唐代师道风气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唐代是“师道不存”的时代,他们所引用的史料大多只是《师说》和《答韦中立论道书》中的话语来加以证明,如朱利民、王尚林的《论唐代学校教育》一文。关于这一现象出现原因分析的文章也很多,如郭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2014-11-10

  • 媒体视角
    师道兴则国家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天的人们发出与韩愈同样的感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了,教师心中功利成分多了,学校中师德失范的现象频繁了。学生不像从前那样尊敬老师了,社会上甚至有把教授污之为“叫兽”的。今年教师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讲话。他引用荀子的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来论述师道与兴国的关系。师道的回归与重建仍是中国社会及教育今后一项艰巨的任务。师道之首要当是师者的自尊与自觉。师者若自尊,当回归职

    甘肃教育 2014年19期2014-11-04

  • 师道》,促进教师成长的“摇篮”
    流平台,我初识《师道》。那时,正值高考期间,群友们都在讨论着关于高考的相关话题,有试题方面的、高考改革的、学生发展的……作为QQ群交流平台的一员,一开始我只是潜水,默默咀嚼着群友们的各种观点,有些新鲜的观点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我对高考的认知进行了重组与新的建构,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渐渐地,我心中的想法越来越丰满,欲喷薄而出。在一个群友们热烈讨论的日子里,我带着几分不安,将自己内心涌动的话语键入在交流平台,与大家共同探讨,碰撞出了越来越多的思

    师道 2014年9期2014-10-10

  • 读《燃灯者》谈为师之道
    董航飞内容摘要:师道无形,师德有形,加强有形的师德修养是弘扬师道精神并将其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学者赵越胜所著《燃灯者》,以此来缅怀他的恩师周辅成先生。当代教师可以从一代大师的治学育人方面感悟为师之道。关键词:《燃灯者》 师道 师德 修养《燃灯者》是人文学者赵越胜写于二○○九年的一本回忆录,最初只是在朋友小圈子内流传,作者写作初衷不是为了出版发行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至二○一一年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刊登发行,二○一二年作者赵越胜因《燃灯者》一书获得第十届华语

    文学教育 2014年6期2014-07-15

  • 试论道教“师道”的神圣性建构
    立整体性的道教“师道”奠定了神圣性基础。〔关键词〕师道;神圣性;一炁化三清;三宝〔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2-0136-05①道教经典中没有“师道”一词的明确解释,但据道教传承的特点以及伦理思想,可以将道教的“师道”大致归纳概括为:师承与师法、求师、为师、尊师,以及与师徒传承有关的仪式与禁忌,如弟子拜师仪式、经诀传授禁忌、道士丧葬仪式中的师徒礼仪、道法中的启师仪式等。〔作者简介〕孙瑞雪,四川大学道教与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2期2014-07-11

  • 师道二字值千金
    ”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桢请教六历之学,并请他校勘《春秋长律》:“闻先生历算精深,请校阅疑误,则小子无遗憾,先人当罗拜矣。”徐绍桢见刘师培一脸谦恭,居然飘飘然摆起谱来:“你诚心诚意请我校正,明天应当准备好衣冠,捧书来,我看看书稿

    教师·中 2014年2期2014-05-20

  • 中国文化经典之《弟子规》
    弟子规》;孝道;师道;王道《弟子规》的开篇就是《入则孝》,必有其道理所在,正所谓“百善较为先”。从一个人对待父母兄长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德行。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的恩情其实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虽然现在我们用不着像董永卖身葬父,也不用像晋人王祥那样卧冰求鲤,但《弟子规》中的孝道还是很值得我们现在人学习的。现在我们许多年轻人觉得和父母有代沟缺乏共同语言,所以“父母呼”、“父母命”装作听不到,坐在电

    卷宗 2013年8期2013-07-10

  • 师道”何以如沐春风
    师道”何以如沐春风看来应该有“第三条道路”,意即糅合了民主和自由的双向式的“师道尊严”。唯其如此,我建议取消这样或那样的“中心论”,真正将学校视为社会的缩影,让师生尝试正常相处。我不明白,师道尊严有什么不好。它的本意,乃是说尊师才能敬学,后单方面强调“尊师”,我看也说得过去。当然,尊师有个前提,就是此老师道尊,自尊,他尊,的确值得尊重。在这方面,我以为古人其实做得不错。称老师为“先生”,称学生为“后学”,意思似乎是:我当老师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先你几天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7期2013-04-10

  • 行走“师道
    到一路小跑冲进“师道”,一片单纯地走向管理;从飘飘忽忽的“文学梦”、跌跌撞撞的“公开课”、懵懵懂懂的“教育科研”,到出版3部个人专著、被聘为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被冠以“名教师”称号、被树为学科学术“双带头人”……感激与惭愧、责任与迷惘一直伴随着我。我一次次审视自己。在“困惑”与“不惑”间,我试着对自己进行“本色追问”,梳理心绪,与同行共勉。“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生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很朴素,但足以说明教育的不同寻常——

    人民教育 2007年9期2007-04-24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
    样一句:“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如果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那“师道之不复”也同样应当是。可是,如果我们细心体会文情语气,就不难看到,“师道之不复”与“不复师道”在意思上还是有差别的:“师道之不复”是说“师道没有得到恢复”,重在强调客观现象;而“不复师道”是说“不恢复师道”,重在强调主观态度。所以我认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道之不复”等,都是同一类型的句法结构,都是用连词“之”字连接主语与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

    现代语文 2006年3期200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