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

  • 九天六夜,古代科举考场发生了什么
    就是一举成名前的科场考试,考场生活之艰难,也让无数读书人苦不堪言,乃至被形容为“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 多年,大约十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从科场走出。贡院生活虽然辛苦,但对将要承担“天降大任”的学子们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历练。北宋中期才有专门贡院考场,1.3平方米的号舍是标配在科举制度刚刚产生的隋朝和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3年8期2023-08-20

  • 明代科场案及其官民应对
    制度产生之日起,科场案就与科举制度相伴相随。“明代处于我国古代科举发展的鼎盛时期”[1],也是科场大案、要案频发的时期。明代的科场案对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明代的政治、社会乃至国运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直至目前,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仍很薄弱,相关研究如张德信的《明代科场案》和白金杰的《明代科场案与明代政治——以〈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为中心》主要是对明代科场案进行分类,对明代科场案的发生始末进行梳理;牛明铎的《明代乡试冒籍问题探析》等文章则主要是对科场案的某

    教育与考试 2022年6期2023-01-05

  • 光荣与屈辱:明代科举考试官的科场历程
    被任命为考官、在科场中主试、考试揭榜后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处境也远非常人可以想象。他们可能在一瞬间从高处跌落到低谷,由万人敬仰变成遗臭万年,在光荣与屈辱之间转换。目前,学术有益的界对此已有一定的论述,②笔者拟对此作补充,不当之处,请方家就教。一、考官入试前的荣与辱在科举时代,如若说科举中式可以光宗耀祖,让世人所艳羡,那么出任科举考试官则更是一件光耀宗楣之事,无数科举士子的命运由考试官决定,无数兴国安邦的人才也由考试官选定,可谓荣耀之至。清末著名大臣李鸿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7

  • 清代的三起科场案及其监察
    会试说起。蔡时田科场案:出此案例深为可愧清代为确保顺天乡试和会试殿试顺利举行,防止作弊,特地派遣监察御史赴闱中监察。顺天乡试与会试殿试均在北京举行,所以派遣监察御史予以监察,其他地方乡试则委派地方官员予以监察。顺治八年(1651年)规定,顺天乡试及会试差满汉御史各二人进行监试。监试御史并不仅仅是监察考生是否有作弊行为,对主考官及同考官也有监察监督之权。此后不断增加监察御史人数,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规定顺天乡试与会试共派满汉监察御史各五员。清诸帝经常

    廉政瞭望 2022年19期2022-11-24

  •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与韩国凤山假面舞的起源及表演构成之比较
    假面舞表演由七个科场构成,每个科场各具表演特色。1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与韩国凤山假面舞起源的不同1.1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的起源傩,是原始宗教祭祀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傩文化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以前,图腾崇拜和巫祀之风就已经盛行,自周朝以后,原始宗教色彩的巫术、祀神仪式逐渐生活化、政治化、世俗化,以驱鬼逐疫为中心内容的巫傩活动就是这一历程的代表[1]。在《中国巫傩史》中,林河认为“巫傩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因库,也是人类文明的推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1-24

  • 365年前的科考舞弊案
    1657年,江南科场案之前,顺天科场案已经案发。顺天科考场的主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公然接受请托和贿赂,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考完以后,考生集体到文庙去哭庙。这事一曝光,顺治帝大怒,砍了7个人的脑袋,108人流徙宁古塔。半年以后,更厉害的江南科场案爆发。这次江南乡试,正考官是翰林院侍讲严州人方猷,副考是翰林院检讨杭州钱开宗。江南乡试案之前,顺治皇帝曾特意召见主考官方猷、副考官钱开宗,千叮咛、万嘱咐,恨不得将自己掰作两半,分别附身

    华声 2022年9期2022-11-04

  • 九天六夜,古代科举考场发生了什么
    就是一举成名前的科场考试,考场生活之艰难,也让无数读书人苦不堪言,乃至被形容为“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 多年,大约十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从科场走出。贡院生活虽然辛苦,但对将要承担“天降大任”的学子们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历练。北宋中期才有专门的贡院考场,1.3 平方米的号舍是标配在科举制度刚刚产生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3期2022-07-06

  • 棘闱谈鬼
    相对封闭、神秘的科场成为狐鬼作祟、果报应验频频显现的地方。不少文人士子认为,正因为科场之独特地位,科场之内怪异之事迭出。种种诡异难解之处,甚至成为场内闲谈的绝佳谈资。清代旗人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之后,也不免加入谈狐弄鬼的队伍之中。和邦额在笔记小说《夜谭随录》中提道,“果报之异,在在有之,而见于棘闱者尤著”,当即“举所闻所见之尤异者,记录八则”。此八则轶事,均是讲述科场士子善恶果报、福祸相因之奇闻。另一位旗人文康所作《儿女英雄传》可谓科场实录,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主

    读书 2022年8期2022-05-30

  • 清代科举小省的科场违制现象及启示* ——以贵州为例证
    广西为科举小省。科场是科举考试常用名词,据《中国科举辞典》条目解,意指科举考试之场所,亦称贡院、试院或场屋,与科举初创时意近,如《东观奏记》载:“近年公道益衰,止于奔竞,至解送之日威势挠败如市道焉,朝廷将裨教化,广设科场”[1]。随着科举制度发展,科场内涵不断延伸,泛指科举考试及其场域,出现“科场文字”[2]“科场文士”[3]等专有名词。宋高宗绍兴年间任勃言:“今年科场,当国学初建,万方多士,将拭目以观”[4]。宋太宗在提及科举得人之论时也说:“朕欲求博彦

    教育与考试 2022年5期2022-03-24

  • 大泽龙蛇未息机 ——评刘社建《清代科举监察》
    进、铨选、入仕,科场之事本大,廉政风险不小。唐朝名士邀宠巨门,宋朝欧阳修避嫌置苏轼为第二,明朝解元唐寅坐科场舞弊,科举监察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流动确实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刘社建教授《清代科举监察》中重点考察了清代科举监察规定和五起科场大案。五案中最有名的是戊午科场案斩大学士柏葰,虽有挟怨畸重之讥,但将科举作为抡才大典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也使得学风肃然,“北闱积习为之一变”,颇有造于“同光之治”,促成了帝国的末日余辉和回光返照。晚清政莠,但是清末、民元士风并不颓

    廉政文化研究 2022年6期2022-03-14

  • 奏折与赌局
    周岭科场弊案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江南乡试发生一件科场大案,苏州织造李煦连发十四道密折向康熙奏报真相,使得已经定谳的案情结局逆转。当年放榜之后,历年人才荟萃的苏州只有13名考生榜上有名,其余被录取的多为扬州盐商子弟。苏州生员千余人群情激愤,齐聚苏州玄妙观前,指斥正副主考官左必蕃、赵晋。李煦密折奏报此事,并将苏州士子嘲讽考官之诗词、对联等一总抄呈康熙。康熙朱批:“纷纷议论,京中早已闻知,可羞之极矣。”接着,两江总督噶礼下令将带头抗议的苏州生员抓捕,并火

    领导文萃 2021年23期2021-12-16

  • 顺治丁酉科场案背后的朝局纷争
    的顺天、江南同发科场大案,河南、山东、山西三省乡试考官的违规现象也被接连披露。笔者以顺天、江南两地乡试舞弊案作为考察的重点,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科场案》一章中,对顺天、江南、河南科场案件中的细节问题逐一做了考证,因此,关于科场案的具体过程也就不再赘述了。此次行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力图从宏观的角度,把科场案放在当时的朝局中进行考量。为此,本文将从“科场案背后的权力倾轧”“顺治帝的处理方式及其原因”“科场案对清朝士人心态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1-30

  • 九天六夜,古代科举考场发生了什么?
    就是一举成名前的科场考试,考场生活之艰难,也让无数举子苦不堪言,乃至被形容为“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多年,大约十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从科场走出。贡院生活虽然辛苦,但对将要承担“天降大任”的学子们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历练。宛如蜂巢的号舍在科举制度刚刚产生的隋朝和唐朝初期,科举并没有专用的考场,一般

    今日文摘 2021年22期2021-05-30

  • 试论李光地的科举改革思想
    清代同样沿袭,且科场舞弊屡屡发生,科举问题甚为突出。李光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作为康熙朝重要辅臣,深知科举重要性,能否选拔出有真才实学官员,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王朝兴衰。因此,他对科举问题及路向有深入思考,并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近年来,学界亦有两篇研究文章,一是陈水云、孙达时《论李光地八股文批评中的理学立场》,二是王寅《清初经学复兴与李光地倡导的科举改革》,主要阐述李光地从复兴经学和理学的角度倡导的科举改革。例如,王寅先生在其研究文章中提出:“明末清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03

  • 《僧术》:明码标价的功名
    行、无异于黑市的科场;真正要我们反思的,是科举制度的漏洞。故事写的是和尚帮黄生贿赂阴间使者,而其笔锋所指是人间科场上屡见不鲜的徇私舞弊、暗通关节。科举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施行,打破了贵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世袭、促进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垂直流动,使得身处中下层的精英能够不断补充到上一阶层中,社会也能够因此具有极大的弹性与活力。但是,这一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问题,其中之一即是贿赂公行、科场舞弊,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科场弊案就是这一点的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9期2020-12-30

  • 从对戊午科场案的差异性理解看晚清社会心态
    10070)戊午科场案是晚清皇权最后一次整肃科举规制,以杀顺天乡试主考官柏葰画上句点,柏葰也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死于科场案的级别最高的官员”[1]401。柏葰(1795—1859),原名松葰,字静涛,号听涛、泉庄,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至道光三十年(1850)已官居显位,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内大臣等职。咸丰五年(1855)调户部尚书,六年(1856)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八年(1858)九月任文渊阁大学士,一个月后戊午科场案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27

  • 科场内外的正邪攻防
    铤而走险,走上了科场舞弊的邪路。为了打击科场舞弊,朝廷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可违法者的手段也在不断提高。这场持续千年的正义与邪恶的攻防战,充满了法律智慧,令人回味无穷。法令森严隋唐时期,朝廷创立了科举制度。由于制度初创,统治者对于考试作弊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刻。《唐律疏议》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除此之外,《唐律疏议》基本上没有其他有关科举犯罪之规定。在其他法令中,唐朝对于科举考试制度也进行了部分规定,例如回避

    检察风云 2020年17期2020-11-06

  • 图说书法
    十二年卷入了徐经科场舞弊案,被贬为浙藩小吏。从此开始,唐寅对科场丧失信心,游荡江湖,埋头于诗书画之间,终成一代名家。唐寅在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在诗文方面,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民間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唐寅晚年生活穷困,有时要依靠朋友接济度日。嘉靖二年病逝,卒年五十四岁。唐寅秉性疏旷,任逸不羁,使其书画境界不凡。其书法上追晋唐,后学赵孟頫,尤其得益于赵孟頫的用笔之法,用笔细腻,点画温润妍雅

    视野 2020年7期2020-04-16

  • 清代乡会试五经文的场次及地位变化*
    旧举行科举考试。科场条例仿照明末旧例实行:乡会试的头场仍试四书义三篇、经义四篇。所谓经义,即以五经命题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5,顺治二年四月辛酉条,《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5页;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6《厘正文体》,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33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五经”之名,始于汉代,在中国经学史与中国科举史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据四库馆臣称,汉代经师著《五经杂义》《五经异义》等书之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01-10

  • 乾隆年间治理替考舞弊的历史经验
    注。 乾隆九年,科场条例首严顶冒[3]。 乾隆二十三年发布上谕,将惩治替考舞弊“有犯必惩”作为整肃科场的又一目标。自此开始,严厉打击替考舞弊成为治考的重点。 这一整饬行动一直持续到科举考试的废除。一、清初替考的滋生与凸现替考舞弊是考试舞弊的一种形式。 《新唐书·选举志》云:“试之日,冒名代进,或旁生假手,或借人外助,多非其实。 ”[4]宋代称枪替为代作、卷子出外。《宋史·选举二》:“举人之弊凡五;曰传义,曰换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 ”[5]宋

    考试研究 2020年1期2020-01-09

  • 科场到考场,风云伴随百味人生
    大象出版社《隋唐科场风云》王士祥 著大象出版社2019.745.00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诗人孟郊在经历了三次科举考试后终于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挥笔写下的传唱千古的诗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往今来的莘莘学子,总是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不已,他们的学徒生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考场,面对着一位又一位考官,成功和失败、得意与失意注入了他们的人生阅历——王士祥先生的《隋唐科场风云》把视角放置于古代科举考场内

    全国新书目 2019年9期2019-12-10

  • 蒲松龄的形与影
    他曾经分析过自己科场失败的原因,一是考官滥选,二是自身不争,三是命运驱使。而在聊斋先生的这四首词中,参互为文的“形”(肉体)和“影”(灵魂),在赠答对话中作自我嘲讽,自我调侃,自我勉励,也显现了足够的自知之明。出生于日渐败落的地主兼商人之家的蒲松龄,年少聪慧,曾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后来却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命运之神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蒲松龄在词作中,对自己的所经所历,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金缕曲·形赠影》中称自己的形“似梅花寒骨相”

    书屋 2019年11期2019-12-02

  • 科举考场枪手多
    ,不少人企图通过科场作弊来改写命运,而作弊的手段无非三种:一是贿买主考官,此种弊情唐代尤甚,当时,权势家族无不行贿托请,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直接向主考官施加压力,关照自己的亲故、子弟。因此,晚唐诗人杜荀鹤虽文才很高,却屡试不第,不禁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二是夹带经文,通过随身物品,如衣服鞋袜、文房四宝等,将经文夹带进考场,甚至直接将经文写在衣物、身体上,这个大家最熟悉,无须多说。三是请枪手代考,古称“枪冒”或“倩代”,这在科场中并不少见

    公务员文萃 2019年3期2019-04-18

  • 明清文人的科举情结 ——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中的科举观
    ,弱冠秀才,此后科场屡试不第,中年辍考。两人的共同科考经历使两人关照科举弊病有共同之处,比如科场舞弊、考官徇私。蒲松龄更侧重于抒发“孤愤”之情,嗟叹命运之不济;吴敬梓则侧重为世人立言,写科举下儒林士子的鄙陋无耻。一、同:揭露科场、考官之恶《聊斋志异》中有大量描写科场作弊与考官昏庸无耻的篇章。在《考司弊》中写书生初见鬼王时,需“割髀骨”,贿赂丰厚方可免除此刑。堂下的两个石碣分别写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楹联上写着“校、序、庠”等字样,里面却气象森凛,等

    魅力中国 2019年21期2019-01-12

  • 古人科举也有“加分”政策
    考试法令甚严,对科场舞弊的处罚也极其严格,常有砍头株连的记载,但清朝皇帝为了笼络大臣,还是公开采取了一些照顾大臣子弟的科举措施。按科场定例,现任的京官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任官员布政使、按察使以上,武官提督、总兵以上,他们的子孙、同胞兄弟以及同胞兄弟之子,参加乡试的称为“官生”,卷子另外编为“官卷”。“官生”的录取是“提前批”的,每二十名“官生”取中一名,这比其他人考取举人要容易得多了。在道光以前,礼部会试和顺天乡试的主考官与房考官,他们的家人和亲戚如果参

    乐活老年 2018年8期2018-01-27

  • 公平还是权贵
    时节,朝廷的一件科场大案爆发,很多大人物的赏春心情被厚厚阴云遮住。本来,春闱放榜已经公布了当年的进士及第名单,奔走相告的家庭与士子们准备着各种方式庆贺,专门的机构也早早把山珍海味备齐,曲江会、杏林宴,这都是人们熟知的盛况。开始还是小道消息,有人向皇帝揭露了今年新科进士的家庭背景,考试舞弊与暗箱操作的结论不难得出。不久,小道消息被朝廷的正式决定证实。穆宗皇帝决定对三十三名中的十四名进行重新测试,原来的礼部侍郎钱徽靠边站,中书舍人王起和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

    领导文萃 2018年23期2018-01-10

  • 明代文人的命运与科场舞弊
    明代文人的命运与科场舞弊伏 漫 戈(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明代科场舞弊事件频发,这些事件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或命丧黄泉,或精神压抑,或前程断送,但同时也使他们认清了现实。科举舞弊事件产生的原因复杂,有政敌相互攻讦,有小人从中陷害,有权贵打击报复,有自身失于检点,有无辜受人牵连,然其根本原因在于科举成为士人入仕的唯一途径,在利益驱使下,有人舞弊,有人因舞弊而受害。明代;文人;命运;科举;舞弊科举制度决定着士子的前程,左右着他们的命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2017-06-19

  • 文言文句读方法例谈
    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本题断点很多,但其中大部分断点是一致的,考生先要排除这些断点相同之处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2016-12-23

  • 清代如何处罚考场作弊
    的时候,多次出现科场舞弊大案,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例如顺治年间的“丁酉科场案”。顺治十四年,江南举行乡试,主考官姓方,副考官姓钱。古代的钱俗称“孔方兄”,因为铜钱都是外圆内方、圆形方孔,而这两位考官的姓恰恰都和钱有关系。果然,考试一结束,就传出了考官接受贿赂、营私舞弊的消息,酿成了社会影响非常恶劣的群体性事件。考生在考场——江南贡院门前聚集,把大门上的“貢”字中间添了一个“四”字,变成了“賣”字,把“院”字的偏旁去掉,剩下一个“完”字,“贡院”变成了“卖完

    乐活老年 2016年9期2016-08-04

  • 惨遭生活不幸 发出不平呐喊 ——黄景仁《杂感》赏析
    这一联揭示了诗人科场失利的现状,揭示了自己不平则鸣的原因,让读者对他产生了不少的理解与同情。颔联写到自己像风中的蓬草一样飘荡,顿时升起了一种悲伤之气,沾泥的柳絮无法再随风飘荡,只能过着漂泊不定的落魄生活,很难再有好的名声。在这一联中,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没有直接写自己,而是通过写风蓬和泥絮的状况,进而写自己的惨状。这种手法给人一种真实之感。此外,这两句还使用了对偶的修辞,将诗人的悲惨处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刻,诗人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颈联写到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2016-04-09

  • 清代科场案屡禁不止
    究员 樊本富清代科场案屡禁不止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科场案是科举考试的伴生物。清代之前,统治者虽也重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但对科场案的处置总体而言比较轻,往往给予革职、流放等惩罚,处斩的情形并不多见。到了清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科举是“抡才大典”,关系到官僚队伍的素质、统治效能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科场案深恶痛绝。乾隆帝曾说:“夫国家之所以重士者,谓其品行端方,足备异日公卿之选。若苟且侥幸于日前,而始进不正,贻诮终身,

    工会信息 2016年8期2016-03-15

  • 科场与国运
    高中华清代科场,防弊视为要政,行法亦不姑息。在《钦定科场条例》中,对防止考场舞弊的有关规定是相当严密的。《清史稿》中称:“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可实际上,清朝舞弊案接连不断,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清代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科场舞弊案,分别是顺治十四年的江南丁酉科场案、康熙五十年的江南辛卯科场案和咸丰八年的顺天乡试戊午科场案,并以戊午案的影响最大。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开场于八月初八日

    公务员文萃 2015年5期2015-06-09

  • 科场与人心:士子科举心理研究发微
    □ 刘 亮科场与人心:士子科举心理研究发微□ 刘 亮科举制废止距今已有110年之久,科举时代的多数应举士子也早已随科举的湮灭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竞争严酷的选拔性考试与规模甚巨的考生群体照样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面对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不论是科举时代的应考举子,还是当今社会的应试考生,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现代考生的考试心理早已为学界所探讨和熟识,而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科举士子因应举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与个性心理活动和现象则尚待发掘。由此,研究士子在科举场域

    大学教育科学 2015年6期2015-03-31

  • >>> 晚清科场第一大案:戊午科场舞弊案
    >>> 晚清科场第一大案:戊午科场舞弊案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为干支纪年的戊午年,这一年正逢首都顺天府(北京)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主考官是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军机大臣蒙古正蓝旗人柏葰,副主考是时任户部尚书朱凤标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八月初八日乡试一开场,即谣传在考场所在的贡院大堂发现了大头鬼,据传贡院中的大头鬼不轻易出现,出现一定有大案将要发生。九月十六日发榜,前十名中赫然见旗人平龄,他是一位著名的京剧票友,经常登台演出,因而引起舆论大哗,质疑优伶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5年4期2015-02-12

  • 将门前旗杆放倒撤去
    唯一途径。激烈的科场竞争,让科场作弊之风甚嚣尘上。为求吉利,临考前,不少家庭便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就像屋边联一样——人们把这根旗杆也称作“楣”。考试过后,榜上有名的学子家里人当然觉得很光彩,门前的“楣”便照竖不误。一旦谁家的学子,名落孙山,这家人会自觉地把“楣”放倒撤去。这就是“倒楣”。人们把“倒楣”写成“倒霉”或“倒眉”,反倒是没什么根据。endprint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4年11期2014-12-15

  • 科场生态与李渔传奇《怜香伴》的文本风貌
    剧中,形形色色的科场小人物光鲜登场,光怪陆离的科场舞弊案也随之热闹上演。这些与科场生态紧密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使整部传奇的文本风貌浸染上了浓郁的科举色彩。这是明清两朝科举盛行的时代大背景之使然,也是科举与文艺创作实践发生互动的一例参证。一、科场众生相: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李渔《笠翁十种曲》中,科场中人频频现身,诸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类的科场际遇也往往成为剧中重要的情节单元。《怜香伴》传奇在人物设置与情节构思上,也未能免俗。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2014-09-29

  • 晚唐诗文中的科考
    层迷雾。那么晚唐科场到底有无公道可言?一失意者对科场公道的评述当然是负面的,因为他们处在失望之中。落第的痛楚令人心碎:“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下第后上李中丞》)“一枝仙桂,尝欲凯觑,十年恸哭于秦庭,八举摧风于宋野。”(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行年忽已壮,去老年更几。功名生不彰,身殁岂为鬼。”(刘驾《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落第还给他们带来诸多的难堪,主要是愧对亲友:“如病如痴二十年,求名难得又难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2期2014-09-27

  • 吴兆骞科场获罪入狱考
    。十一月发生南闱科场案,后奉旨入京参加复试。翌年初驱车北上。四月复试于瀛台,然而考场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诗人或因畏惧战栗而未能终卷,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被没收,其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徙宁古塔。这是科举制中一个典型的悲剧式的人物。本文通过其科场获罪入狱考进行论述。关键词:吴兆骞 科场 获罪 考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以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渗透于中国历史的每个角落。科举制度任人唯贤,重才学而不注重门第,被称为古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也被读书人视为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2014-09-26

  • 令狐绹与晚唐诗坛
    滈勾结郑颢等破坏科场公平,收受贿赂,对晚唐“衰飒”诗风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个性和政治理念不同,令狐绹与李商隐关系日渐疏远,导致李一生困折;各种与令狐绹难以名状的情感融入诗篇,形成李绵邈隐晦诗风。看似细枝末节的冲突,令狐绹与温庭筠的恩怨中却夹杂着党争的魅影;温之一生挫辱,与令狐绹有意打压有关。令狐绹与李远、李群玉、顾云、罗隐、赵嘏、刘蜕等诗人的过往,反映出其自私冷漠的政客面目。总体而言,令狐绹于晚唐诗坛所起负面作用要远大于积极的一面。〔关键词〕令狐绹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3期2014-09-02

  • 顺治帝如何整治官员“学历注水”
    严重的贪赃枉法!科场为国家取材大典,关系最重。何况顺天府近在朕和朝廷眼皮底下,全国都在仰望观瞻,居然还发生这种恣意贪墨行私,贿买文凭,欺罔朝廷和天下的事情!将李振邺、张我朴等七人斩首,家产籍没,将他们的父母兄弟妻子等,都流放到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县东四十里)去!斩了这些人,顺治皇帝还不放心,又下旨将顺天府先前的乡试结果作废,他要亲自主持顺天府的乡试——重新考!复试的地点、时间和题目,都由皇帝决定。并严旨申明:那些先前报名,但这次不参加考试的,将他们的名字永远

    读书文摘 2014年6期2014-06-10

  •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舞弊案揭示出晚清怎样的监察制度
    文衡者懔懔畏法,科场清肃。这是以后推行的现代化改革(洋务运动)得以取得很大进展及清王朝得以继续维系数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咸丰八年(1858),顺天府乡试发生舞弊案件,因为这一年为干支戊午年,所以称之为“戊午科场案”。案件审理的结果,主考官军机大臣柏葰、同考官浦安、兵部主事李鹤龄、考生罗鸿绎等人因科场舞弊而被处斩。(一)咸丰八年(1858年),大学士柏葰担任顺天府(北京)乡试主考官, 户部尚书朱凤标和左副督御史程庭桂为副主考官。这次的顺天乡试于八月初八日开考

    人民公仆 2014年9期2014-03-01

  • 顺治:叫你们学历注水
    、河南乡试也发生科场舞弊案,其中河南乡试舞弊案因案情较轻,将主考流放尚阳堡。但江南乡试科场舞弊案还闹出了落榜士子的群体性事件,他们集体哭文庙,甚至殴打官员。顺治先前就训谕江南主考官员:江南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不要闹出科场舞弊、贿买等丑闻。结果可想而知,主考官先被革职,然后被押解到京城严加详审。次年三月,顺治在瀛台重新主持江南乡试,将14名文理不通的举子革去功名,2名主考官斩首,17名同考官处以绞刑,8名作弊的士子流放宁古塔。那些被流放的人中,虽也有真才实学的

    百家讲坛 2014年10期2014-02-11

  • 周福清科场案始末(外二篇)
    文学家,他爷爷的科场案,不能不说是其人生转折的一大节点。周恩来曾说过,鲁迅“出身于破产的士大夫家庭”,又称他为“宗法社会的逆子”、“士大夫阶级的叛徒”(《我要说的话》)。绍兴周氏的“破产”败落,与一桩晚清科场案有关,而此案之当事人即是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同治十年进士的周福清,1874年由翰林院庶吉士选授江西金溪知县。周不善理政,且又出言不逊、冲撞了顶头上司抚州知府,被勒令调离;幸有两江总督沈葆桢开恩,未将其革职,还提议朝廷让他归部任教职。不想坐冷板凳的周福清

    雨花 2013年11期2013-11-15

  • “试赋”的内涵与外延
    的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赋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官试赋”。与“官试赋”相对,文人之间经常会自行组织相互切磋艺文,其中也带有甄辨优劣和测验的性质。从这一角度来说,这种活动也是广义的试赋。还有一种情况,试赋活动虽有官人参加,但并非代表政府意志的考试行为,如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载孙逖试赋事云:“十五时,相国齐公崔日用试《土火炉赋》,公雅思遒丽,援翰立成,齐公骇之,约以忘年之契。”[5]3415此时的崔日用为雍州长史,他在十五岁的孙逖拜访自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4-12

  • 唐代老母亲打儿子屁股化解军队哗变危机
    只是因为他的弟弟科场屡屡失利。 弟弟李景庄自己不争气,老是中不了进士,母亲却把怨气一股脑泄在大儿子身上,怨其"榜样"力量不够,让弟弟“老于科场”,于是一顿暴打。年年如此,最后连宰相也看不下去了,便向主考官求情,无论如何也要让李大人的弟弟及第,因为大家实在无法忍受李大人一头白发还要惨受其母打屁股,这也太失大唐官员的体统了。于是,弟弟李景庄终于科场圆梦。 在老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李景让很是争气,后来担任浙西观察使,成为一地军事长官。李景让在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严厉

    文史天地 2012年5期2012-05-26

  • 清宫秘奏证明扬州会审促成康熙亲裁
    利清朝有三次大的科场案,其中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在南京贡院的“江南科场案”震惊朝野。这不仅是因为扬州盐商子弟科场舞弊中举,更离奇的是作弊者和审判者最后一起被问罪。对于在扬州开审的这起案件,到底有没有审出名堂,各地史志记载多有出入。近日,出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封清宫密奏,拨开了历史迷雾。“江南科场案”堪称清朝一大奇案。康熙五十年八月,江南乡试如期举行。发榜后人们发现新科举人吴泌、程光奎竟然都是粗通文墨的半文盲,均为扬州盐商纨绔子弟,于是舆论哗然

    档案与建设 2010年3期2010-11-09

  • 中国古代科场应试诗名称辨析
    诗与省题诗把唐代科场所用五言六韵诗称为“省试诗”,较早见于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1]近年来则成为常见提法,如张浩逊的《唐代的时事型省试诗》《关于唐代省试诗的几个问题》、曾广开的《论元和时期省试诗对元和诗风的影响》、薛亚军的《唐代省试诗题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等,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此称呼的认可与使用情况。“省试”一词之由来,当是因为进士科考试由隶属尚书省的礼部主持、考试地点亦在尚书省之故。但是遍检《全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3-22

  • 十六两银子把宰相送上断头台
    这一手段更是风靡科场。每逢科考,考生们四处奔波,挖门子、找路子,辗转相托,想方设法与考官搭上关系、递上条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时期,不仅考生以递不上条子为憾,考官也以收不到条子为耻。据清代笔记载,考官欣然接受条子,甚至主动索要,或为收拢门生,扩大政治势力,或为了满足虚荣心,似乎收的条子越多,自己的威望就越高,权势就越大。结果,自然是“此风已久,昌言无忌,恬不为怪”,科场风气糜烂不堪。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年,经历了康乾盛世治隆繁盛的清廷已经逐

    百家讲坛 2009年7期2009-06-29

  • 韩愈名与字的由来
    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常有之事。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哪!”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呀!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德,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己起了这个

    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版 2008年3期2008-08-29

  • “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
    词遂有科举及第、科场得意之意。如明清笔记小说《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鸣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当刮目”,把科场得意称为鹿鸣得意。场屋一帆风顺,则称为鹿鸣侥幸,如明叶宪祖《碧莲乔符》第八折:“吾本章斌名姓,鹿鸣侥幸居先”。清《儒林外史》称科场亦有以鹿鸣指代者。封建社会还以“鹿鸣”喻文,“鹰扬”况武,如太平天国洪仁纤《干王洪宝制》,“况我真圣主文武同科,鹿鸣与鹰扬并重”。综上而推之,画中之鹿,寓含了对学子们“鹿鸣”得意、科举及第之期望,“鹿”“禄”谐音,科

    现代语文 2006年4期2006-07-06

  • “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
    词遂有科举及第、科场得意之意。如明清笔记小说《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鸣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当刮目”,把科场得意称为鹿鸣得意。场屋一帆风顺,则称为鹿鸣侥幸,如明叶宪祖《碧莲乔符》第八折:“吾本章斌名姓,鹿鸣侥幸居先”。清《儒林外史》称科场亦有以鹿鸣指代者。封建社会还以“鹿鸣”喻文,“鹰扬”况武,如太平天国洪仁纤《干王洪宝制》:“况我真圣主文武同科,鹿鸣与鹰扬并重”。综上而推之,画中之鹿,寓含了对学子们“鹿鸣”得意、科举及第之期望,“鹿”“禄”谐音,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2期2006-03-03

  • 顺治严办江南科场
    身解数,讽刺挖苦科场黑暗。根据这次科考试题中有《论语》“贫而无谄”一章,有人借题发挥,赋成《黄莺儿》词一首:“命意在题中,轻贫士,重富翁。‘诗云‘子曰全无用。切磋欠工,往来要通,其斯之谓方能中。告诸公,方人子贡,原是货殖家风。”江宁(今南京)书肆还刻印了无名氏《万金记》传奇,“万金”二字,实指方犹、钱开宗二主考。(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一旁为金)这篇传奇写尽科场行贿受贿的情状。江南名士尤侗应试不第,也写成一剧《钧天乐》。剧中主人翁江南才子沈白、杨云进京应试

    知识窗 1997年6期199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