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丸

  • 高载药量硫酸钡微丸的制备研究
    对高载药量硫酸钡微丸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以硫酸钡为模型药物,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硫酸钡微丸丸芯;其次,通过粉末层积法在丸芯外包裹硫酸钡药物层,得到硫酸钡微丸;最后,以丸芯或微丸的圆整度、脆碎度、收率等为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处方及工艺因素对丸芯和微丸性能的影响,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所得硫酸钡微丸丸芯圆整度好,制备工艺可靠,载药量为80%,550~700 μm(24~30目)收率可达85.33%;粉末层积法供粉中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5-30

  • 果胶钡凝胶胃内滞留释药系统制备与体外评价
    果胶钡凝胶胃漂浮微丸(Dim-Ba)。为改善Dim在酸性条件中的突释,我们选取不同类型的聚丙烯酸树脂材料用于制备Dim固体分散体,再将载药固体分散体包入果胶钡凝胶微丸中。通过实现Dim在胃内持续释药,有望解决药物的pH溶解依赖性问题,实现药物在胃部的靶向缓释,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提高生物利用度。1 仪器与材料1.1 仪器UV-315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日本岛津公司);AR2140精密电子天平(美国OHAUS公司);85-2数显恒温磁力搅拌仪(上海司乐仪

    食品与药品 2023年2期2023-05-11

  • 海参粉微丸制备工艺
    的作用[7]*。微丸属于多单元型给药系统,与单剂量型给药系统相比有许多优点:(1)每个给药剂量通常含有几十或几百个微丸,释药行为是所有微丸的总和;(2)在胃内的滞留时间长,粒径小,转运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较小,因此微丸在胃肠道内的吸收一般不受胃排空的影响;(3)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分布面积扩大,生物利用度提高,且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或消除。此外,微丸还具备生产工艺简洁、流动性好、脆碎度小、稳定性强等优点[8]*。常见的微丸制备工艺有包衣锅法、离心造粒法、流化床包

    食品工业 2023年1期2023-02-08

  • 膜控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30012)膜控微丸作为多单元型制剂,应用范围较广,可调节性较高,现已成为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热点之一。膜控微丸主要是在含药丸芯外选用不同高分子聚合物包衣或在其中添加致孔剂以实现不同溶解度药物的理想释放[1-2]。膜控微丸可分类为普通缓释微丸、脉冲微丸、定位微丸[3],其最终剂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装入空心胶囊制成胶囊剂;另一种是压制成片剂[4]。因片剂具有剂量可分割的优点,对膜控微丸而言已成为应用的新方向[5]。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了膜控微丸

    广州化工 2022年13期2023-01-15

  • 大蒜辣素前体微丸片的制备及其体内评价
    的pH 调节释放微丸片,即分别将蒜氨酸、蒜酶和控酸剂制成微丸并压制成微丸片,该片剂在胃液中迅速崩解,其中控酸微丸可将胃液的pH 调节至3.5 以上,从而克服由于胃环境低pH 引起的蒜酶活性降低。本研究制备了大蒜辣素前体微丸片,并对其溶出速率和体内降血脂作用进行了研究。1 材 料1.1 药品与试剂蒜氨酸(含量98%)、蒜酶(比活力1 235 U/g)(新疆爱乐欣药业有限公司);微晶纤维素(MCC101)、PlasdoneTM聚维酮(PVP)K29/32(美国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05-09

  • 基于数值模拟验证的中药原生药粉制备微丸成型规律研究
    辅料制成[2]。微丸是药物粉末和辅料构成的直径小于2.5 mm 的圆球状实体,属于多剂量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肠道刺激小等优点[3]。中药制剂的原料药一般较易吸潮、流动性差,不利于后续制剂成型[4],将其制成流动性好、物理性质较为稳定的微丸,可改善原料易吸湿和流动性差等问题。目前中药微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提取物微丸处方或工艺的优化研究[5-6],对于中药原生药粉制备微丸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挤出滚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微丸方法之一,罗云等[7]进行了三七

    中草药 2021年19期2021-10-12

  • 缓 控 释 微 丸 的 研 究 进 展▲
    不断发展,缓控释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给药系统,因具有流动性好、释药速率稳定等特点,逐渐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本文主要就缓控释微丸的特点、分类、制备方法及释药速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缓控释微丸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微丸是指直径在0.5~1.5 mm之间的球形或者类球形的剂型,可压片、装入胶囊中,也可以将其制作成其他制剂[1]。根据临床需求和释药速率的不同,又将其分为速释微丸和缓控释微丸[2]。近年来,缓控释微丸逐渐成为缓控释

    广西医学 2021年10期2021-08-06

  • 绵马贯众有效部位微丸的处方工艺优化及溶出特性研究
    出滚圆技术制备成微丸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6];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结合Box-Behnken效应面法,以溶出度为评价指标,对微丸的处方进行优化,以期提高药物溶解度,增加药物的溶出。1 仪器与试药CML湿法制粒挤出滚圆一体机(caleva);ZRS-8G智能溶出试验仪(天津精拓仪器科技有限公司);ACQUITY I-CLASS & PAD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SK7210HP KUDOS超声波清洗仪(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METTLE

    中南药学 2021年6期2021-07-03

  • 绞股蓝皂苷微丸的制备工艺
    应激能力的作用。微丸是是一种新型的制剂,直径为0.5~2.5 mm 的球形或者是类球形的颗粒,属于多单元口服制剂,单次给药量可高达几十甚至几百颗,优于片剂、丸剂等固体制剂。与单剂量型给药系统相比释药更稳定[3],在胃肠道中自由分散、最大限度地增加药物吸收、减少血药波动和减少潜在的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并且还具有生产工艺简洁、载药量大、脆碎度小、流动性好等优点。现在市面上未见绞股蓝皂苷微丸微丸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挤出滚圆法、离心造粒法、

    现代食品科技 2021年3期2021-03-27

  • 头孢呋辛酯胃黏附微丸的制备
    /天给药的胃黏附微丸,增加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使药物缓慢到达最佳吸收位点,保持血药浓度平稳,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提高生物利用度。1 仪器与试剂1.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日本JASCO 公司);JBZ-300 型多功能微丸包衣造粒机(辽宁医联新药研究所);BS110S 分析天平(德国Sartorius 仪器公司);HL-2 型恒流泵(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KQ-100型超声分散机(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Z-93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上海亚荣生化仪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21年6期2021-03-25

  • ACA 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
    ,再将它制成缓释微丸,这样可以减少每日用药次数,较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1.1 实验试剂 二氯甲烷(山东市诺尔化工有限公司)、对羟基苯甲醛(上海易势化工有限公司)、咪唑(广州市东晖贸易有限公司)、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上海诺泰化工有限公司)、无水硫酸镁(莱州广诚化工有限公司)、无水THF(上海创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氯化铵(济南坤丰化工有限公司)、盐酸(东莞市丰盛科技有限公司)、四丁基氟化铵(武汉鼎信通药业有限公司)、无水吡啶(济南晶昊化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期2021-02-23

  • 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对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的制备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整体采用的制备工艺是离心造粒工艺。第一,将原物料以及辅料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并保证混合均匀;第二,将混合后的物料放入离心造粒包衣机中,然后通过喷洒黏合剂与高速离心滚动将其制备成大小均匀、圆度适中的药物微丸;第三,将制备好的药物微丸进行烘干;第四,将烘干好的微丸进行包衣,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成药进行含量检测;第五,检测合格后填充进胶囊。结果:通过此种制备工艺制备的盐酸左氧氟沙星微丸在1.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3期2020-10-27

  • 银杏酮酯固体自微乳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分析
    酯固体自微乳缓释微丸,从而提高银杏酮酯对心脏疾病治疗的作用。1 银杏酮酯增溶剂型的研究现状在进行银杏酮酯增溶剂型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方式进行药物制备:(1)固体分散体;(2)包合物;(3)表面活性剂;(4)纳米微粒制剂。目前,在银杏酮酯增溶剂型研究中,主要使用GBE50增溶剂,并按照以下方式投入药物使用:(1)磷脂复合物;(2)B.环糊精;(3)脂质体。但是针对GBE50增溶剂相关研究较少,无法对药物活性成分具有的功能充分的利用。2 银杏酮酯自微乳速释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3期2019-10-15

  • 山楂叶提取物微丸制备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制备山楂叶提取物微丸,建立测定微丸提取物中牡荆素-2-O-鼠李糖苷含量的方法,评价微丸的溶出情况。采用固定微丸的制备工艺,以粉体学为评价指标,优化载药量、水溶性载体材料、润湿剂种类及用量等微丸的处方,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山楂叶提取物中牡荆素-2-O-鼠李糖苷的含量。微丸处方为山楂叶提取物∶微晶纤维素∶乳糖∶润湿剂(60%乙醇)质量比为10∶12∶3∶8;色谱条件:流动相四氢呋喃-乙酸-水-甲醇-乙腈(38∶4∶152∶3∶3),检测波长:330 mm,流速为

    现代盐化工 2019年5期2019-09-10

  • 高载药缓释维生素C微丸的制备
    的大载药量的缓释微丸制备工艺难度较大,生产重现性差。本研究探讨了可用于工业生产维生素C缓释微丸的处方及工艺,为大剂量维生素C微丸以及其缓释微丸制备奠定基础。1 仪器与试药挤出滚圆机JC-50、离心式制粒机LC(WL)-300、流化床制粒包衣机LBL-1(重庆科旭制药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湿法混合制粒机HLSY10A(上海信宜药机厂);电子天平YP1002N(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药物溶出仪DISREK 2500(美国DISTEK);电子精密天平JA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8-21

  •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微丸的工艺研究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微丸的制备。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设计实验,并考察微丸的粉体学性质,以微丸的收率和圆整度为指标确定最佳处方组合,结果:最终确定以水为粘合剂(水:干物料=0.15:1)、3%的微晶纤维素为赋形剂、滚圆转速300rpm/min、滚圆时间为8分钟、挤出速度为30Hz时为最佳条件。结论:说明挤出滚圆法制备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微丸的可行性。关键词 挤出 滚圆 微丸 工艺中图分类号:R975文献标识码:A微丸是直径小于1.5mm的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制剂。它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3期2019-07-15

  • 复方丹参黏附微丸与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对比研究*
    其剂型优化为黏附微丸,以期增加复方丹参制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3-4],本实验进一步以丹参酮ⅡA为代表的脂溶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3种不同复方丹参微丸 [冰片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BI-FDAP)、冰片不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BE-FDAP)、普通微丸(FDP)]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的体外溶出度,评价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缓释作用。1 材料1.1 试药 FDP、BI-FDAP、BE-FDAP(实验室自制),隐

    天津中医药 2019年4期2019-04-29

  • 正交试验优化枸橼酸莫沙比利胃漂浮缓释微丸的辅料处方Δ
    剂(如胃漂浮缓释微丸),延长其在胃内滞留时间,有利于增加其在胃及小肠上部吸收,稳定血药浓度,减少服药次数,提高临床疗效[10]。辅料对胃漂浮缓释微丸的成形性、圆整度、收率等影响较大,而上种3指标将影响丸剂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胃漂浮效果,从而避免突释现象的发生或被胃迅速排空[11]。因此,本试验就枸橼酸莫沙比利胃漂浮缓释微丸的辅料处方进行优化,为完善该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提供参考。1 材料1.1 仪器E-100型挤出机、S-450型滚圆机(重庆英格造粒包衣技术有限

    中国药房 2018年24期2019-01-02

  • 基于专利数据分析的国内外缓控释微丸技术现状研究
    泛[1]。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它是指将药物与阻滞剂混合制丸,或先制成普通丸芯后,包上缓控释衣膜而制备的小型丸剂,直径在0.5~1.5mm[2]。1 缓控释微丸的分类根据缓控释微丸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骨架微丸、膜控微丸和骨架与膜控杂化型微丸。1.1 骨架型微丸骨架型微丸一般由药物、阻滞剂和致孔剂组成。阻滞剂可分为亲水凝胶类、水不溶性高分子聚合物、蜡质脂肪类。致孔剂旨在增加微丸内部孔隙率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亲水性凝胶骨架微

    创新科技 2018年10期2018-11-09

  • 头孢丙烯掩味微丸的制备及其丸芯的处方工艺优化
    制备头孢丙烯掩味微丸,优化其丸芯处方工艺。方法:采用粉末层积离心造粒法载药制备头孢丙烯丸芯,以黏合剂浓度、喷浆转速和供粉速度为因素,以粒径分布、收率、脆碎度、休止角和平面临界角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头孢丙烯丸芯的处方与工艺;所得丸芯以滑石粉、聚丙烯酸树脂和甜橙香精行掩味包衣,评价口感和累积溶出度。结果:头孢丙烯丸芯的最优处方工艺为黏合剂浓度3%、喷浆转速15 r/min、供粉速度30 r/min;所制头孢丙烯丸芯40~50目粒径分布94.0%,

    中国药房 2018年19期2018-09-10

  • 包衣甘氨酸亚铁微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制备出甘氨酸亚铁微丸,并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对制备的微丸进行包衣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微丸中亚铁离子配合物的稳定结构。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Mini-250低温挤出滚圆机(深圳信宜特);Mini DPL 0.2多功能制粒包衣机(重庆精工制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ZRS-8G型智能溶出仪(天大天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FA2004B型电子天平(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FT-2000型脆碎度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厂);SU8020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日

    安徽化工 2018年4期2018-09-03

  • 丹参总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体外释放和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延长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十八醇为漂浮材料,微晶纤维素为成型剂,制备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考察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及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 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微丸中丹酚酸B在4 h即释放完全,而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时间达12 h。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分别灌胃丹参总酚酸原料药、丹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年6期2018-09-03

  • 离心造粒法制备精氨酸布洛芬微丸
    义。精氨酸布洛芬微丸为布洛芬精氨酸盐微丸,可以有效提高布洛芬的溶解度,比布洛芬的吸收速度更快,患者在服药15分钟到30分钟即可达到止痛的效果。同时,微丸流动性好,易于分装,药物在患者的体内吸收均匀,生物利用度较高[1]。1 精氨酸布洛芬微丸的制备工艺1.1 仪器参数设定将仪器的喷枪压力设置为0.02 MPa,供气压力设置为0.58 MPa,转盘速度设置为200~350 rpm,喷液转速设置为25~55 rpm,供风的频率设置为22.0~24.0 HZ。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4期2018-01-19

  • 糖肾康微丸薄膜包衣工艺的研究Δ
    缩药液,制成包衣微丸;生产过程不需加热且无醇,可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微丸具有稳定性好、依从性好及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逐渐成为制药产业的研究热点[2-5]。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薄膜包衣技术应用广泛,具有质量好、外观美、污染小、标准化和成本低等优点[6-9]。因此,本研究采用现代制剂技术,通过挤出滚圆法把糖肾康制成微丸,并加以薄膜包衣,以提高产品稳定性、防潮性和顺应性。1 材料1.1 仪器Mini-250型多功能制丸包衣机(深圳市信宜特科技有限公司);J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12期2018-01-15

  • 微丸研究的新进展
    7)05--01微丸制剂指的是直径小于2.5毫米的丸剂,其可以采用不同的处方以及不同的制备工艺做成快速释放或者缓慢释放的制剂。微丸是一种多劑量剂型,与片剂等单剂量剂型相比较,微丸的疗效重现性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所以微丸已经成为缓控释制剂发展的新方向。与缓释片剂进行比较,缓释微丸主要具有以下几项优势:(1)微丸很少受人体胃肠道生物节律的影响;(2)微丸的比表面积较大,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微丸可以增加药物在人体内的滞留时间,并使得血药浓度波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5期2017-06-15

  • 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微丸体外释药研究
    去甲文拉法辛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微丸体外释药研究陈 才*,何 芳,龙 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重庆 400016)目的:制备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DVS)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微丸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醇溶上药法制备DVS微丸,并进行微丸质量评价及粉体学性质研究。用乙基纤维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作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包衣制备DVS缓释微丸,干燥后装入肠溶空心胶囊中,制得缓释微丸胶囊。考察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不同干燥时间(1~24 h)和人工

    中国药房 2016年31期2016-12-15

  • 离心造粒法制备裸花紫珠微丸的工艺研究
    粒法制备裸花紫珠微丸的工艺研究张鹏威,王宁,苏文琴 (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目的考察裸花紫珠微丸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微丸粉体学性质如粒径、圆整度、堆密度、脆碎度等及微丸收率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微丸的制备工艺为:微晶纤维素与药粉(1∶1),以5%PVP-k30 60%乙醇溶液为黏合剂,主机转速为200 r/m in,以5~25 r/m in速度喷5%PVPk-30 60%乙醇溶液。结论在优化条件

    海南医学 2016年16期2016-11-06

  • 果胶基载体材料胃靶向载药微丸的制备及应用
    体材料胃靶向载药微丸的制备及应用李坚斌,李辰,杨勇,何中伟,杭方学 (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为了使药物在胃靶向长时间的释放,以达到增强局部治疗效果,降低全身毒副作用,起到保健作用。利用低甲氧基果胶,采用滴定法结合果胶钙化改性技术研究制备了胃靶向载药微丸。结果表明:制泡剂CaCO3∶CH3COOH为2∶5(质量比)时,制备的微丸性能最好;SEM观察可知,钙化后的果胶分子,颗粒尺寸减小,颗粒表面有更多的凹槽,有大量的片状层叠和微孔,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年10期2016-08-06

  • 流化床法制备水飞蓟素纳米结晶微丸
    水飞蓟素纳米结晶微丸罗开沛, 李小芳*, 杨露, 向志芸, 林浩, 刘海霞(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成都611137)摘要:目的 研究水飞蓟素纳米结晶微丸的最优工艺参数及体外释放度。方法 流化床法制得水飞蓟素纳米结晶微丸。以黏合剂用量、恒流泵转速和雾化压力为考察因素,以微丸的得丸率、上药率和平均再分散粒径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并进行体外

    中成药 2016年5期2016-06-01

  • 解毒止泻结肠缓释微丸释放度的方法学研究
    解毒止泻结肠缓释微丸释放度的方法学研究武小赟,马静,王俊涛,夏成夫,赵小鹏(百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000)摘要:目的建立解毒止泻结肠缓释微丸释放度的检查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槲皮素的含量,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研究本制剂的释放度检查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依次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人工结肠液中对微丸进行释放度考察,人工胃液2 h不释放,人工肠液3 h内释放在15%以内,人工结肠液5 h释放

    药学研究 2015年1期2016-01-13

  • 厄贝沙坦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的考察
    06厄贝沙坦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的考察叶星辰 吕竹芬 陈燕忠▲广东药学院药物研究所 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目的 制备厄贝沙坦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丙烯酸树脂类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混合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考察不同释放介质﹑转速对其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 结果 优化后的包衣处方为Eudragit NE30D/Eudragit L3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16期2015-12-02

  • 流化床包衣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现状
    匀地包裹在颗粒或微丸表面,直至达成所需载药量,形成载药微丸,最后通过衣膜的不同特性而使微丸具有不同的功能。其所制备的微丸制剂,不仅具有多单元给药系统的优势,可有效避免因局部药物浓度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还可根据包衣材料特性的不同,实现药物体内定点定时定位释放的目的[1]。传统制备过程之中,可通过在含药微丸表面包裹一层功能性辅料,调节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部位,除可制备成缓控释微丸、迟释微丸、复方制剂微丸等之外,还可用于微丸掩味、降低药物不良口感、改变药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9期2015-03-17

  • 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
    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宦立娟1,郑春丽1,樊丽雅2**,刘建平1**,朱家壁1 1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南京 210009;2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药学院,包头 014060目的:制备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制剂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以空白丸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Eudragit NE30D、Eudragit L100-55等制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制备盐酸吡格列酮胃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年2期2015-03-02

  • 探究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的效果
    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的效果肖灵芝目的研究挤出滚圆法在制备中药微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成果, 从处方来源、制备工艺等方面分析挤出滚圆法在制备中药微丸中的应用效果及前景。结果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工艺简单、材料易得, 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结论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可行性高, 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中药微丸;挤出滚圆法;应用前景中药微丸是指直径在2.5 mm以下的球形、类球形中药制剂, 与常规制剂相比, 中药微丸比表面积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4期2015-01-23

  • 挤出滚圆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
    作用[3-6]。微丸属于多单元型给药系统,与其他一单元型给药系统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不受胃排空因素的影响、血药浓度平稳等不可比拟的优点[7-8]。挤出滚圆法是当今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制丸方法[9],具有产品收率高、微丸大小均匀、圆整度好、易于进一步包衣等优点[10],但其成型受到物料性质和工艺条件的影响[11-12]。本研究以山楂叶提取物为原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对微丸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效。1 仪器与材料1.1

    中成药 2014年1期2014-11-04

  • 头孢氨苄胃漂浮微丸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头孢氨苄胃漂浮微丸的制备与体外评价李卫民1,熊 炜1,潘卫三1,叶田田1,荆恒攀2,杨星钢1,*(1.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2.浙江工业大学 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4)目的制备头孢氨苄胃漂浮微丸,使药物在胃中缓慢释放,降低毒性及不良反应,延长药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头孢氨苄载药丸心,用Eudragit®NE-30D水分散体为控释层包衣材料,NaHCO3和HPMC E5为产气层,Eu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14年4期2014-06-15

  • 挤出滚圆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处方工艺研究
    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处方工艺研究李 兵1,阮庆文2,梁妙莲1(1.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2.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目的:优化挤出滚圆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以微丸的物理性质及总黄酮的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对处方因素进行筛选,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以MCC、乳糖为填充剂,药粉含量为50%,挤出速度为100r/min,滚圆转速为1 0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6期2014-04-26

  • 微丸的研究进展
    76)·综 述·微丸的研究进展王 立,马维阳,张文君(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以微丸制剂为代表的多单元型给药系统因其特有的优越性,已成为缓控释制剂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对微丸的形成机理、分类、制备工艺以及压片等相关方面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微丸;成型机理;制备工艺;压片微丸是直径在0.5~1.5 mm范围内的多单元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其流动性好、重量差异小,适合于复方制剂。载药范围宽可从1%~95%以上[1],释药速率可通过速释缓释微丸

    药学研究 2014年9期2014-03-09

  • 壳聚糖基双氯芬酸钠微丸的制备及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载有双氯芬酸钠的微丸,并考察其缓释性能,希望能为双氯芬酸钠制剂的临床使用及工业生产的改进提供有益借鉴.1 试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UV757CRT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HZ-82 型数显气溶恒温振荡器(金坛市科兴仪器厂);壳聚糖(浙江省磐安县壳聚糖厂),双氯芬酸钠(华星制药),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1.2 微丸的制备准确称取适量双氯芬酸钠于烧杯中,加入100 mL 蒸馏水,使充分溶解.再称取2.0 g 壳聚糖于烧杯中,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12-09

  •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骨架微丸的研制
    较大。近年来,以微丸制剂为代表的多单元型给药系统(multiple-unit drug delivery system)以其特有的优越性,逐渐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3-10]。缓释微丸与缓释片相比,具有安全系数高的特点,不易对胃空速率慢的患者产生叠加释放的现象,不易受胃液pH值变化的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缓释微丸比缓释片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为了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波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本研究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骨架微丸,同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3期2013-11-12

  • 氯磷酸二钠缓释微丸质量考察及药效动力学研究
    作氯磷酸二钠缓释微丸,其工艺为:高档速度下滚制 6min,干燥温度为60℃。微丸的最佳配方为:20mg氯膦酸二钠,不加微晶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比例为1:2,24μL的10% Eudragit L30D-55。为了评价该工艺制备的微丸的质量以及药效动力学,本文分析了微丸工艺重现性和稳定性,并用氯磷酸二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模型评价药效动力学,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氯磷酸二钠缓释微丸制备取适量的氯膦酸二钠和辅料的混合物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年1期2013-08-23

  • 5-氨基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酯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A-AAP)速释微丸,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1 仪器和试剂1.1 仪器RCZ-8B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标准检验筛(浙江省上虞市沪江仪器纱筛厂);JBZ-300多功能微丸包衣造粒机(辽宁医联新药技术研究所)。1.2 试药5-ASA(浙江义乌市汇丰化工有限公司);对乙酰氨基酚(武汉银河医药原料厂);氯甲酸苄酯(江苏新沂市汇力精细化工有限公司);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上海亿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d/C催化剂(西安凯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6-09

  • 正交试验法优选杞菊地黄微丸的制丸工艺
    本实验将其制备成微丸,释药速度适中,可作为一种较新的剂型直接应用于临床,也可以制备成硬胶囊剂等剂型,服用十分方便,较适合于慢性疾病临床治疗时长期服用。1 材料与仪器 WBF-Ⅱ型多功能制粒包衣机、QWZ450型微丸造粒机、E-100型挤出机:重庆英格造粒包衣技术有限公司;杞菊地黄丸细粉:为西安正大制药制备。2 实验设计 2.1 杞菊地黄微丸的制备 取杞菊地黄细粉,放入适宜的容器,加入乙醇,混合均匀制成软材,软材握之能成团,但不粘手为准。软材放入E-100型

    陕西中医 2013年4期2013-04-25

  • 氯磷酸二钠缓释微丸工艺与处方的优化*
    膦酸二钠制成缓释微丸制剂是一个较佳的选择。本实验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骨架型缓释微丸,不仅所得的颗粒大小均匀、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而且可以避免包衣、简化了工艺、易于通过调节处方控制释药行为。现将工艺和处方的优化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试剂和仪器挤出滚圆机(型号PL203-IC,重庆英格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精密天平(型号MM-07515-00,梅特勒公司);NaOH、HCl和H2O2(色谱纯,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膦酸二钠标准

    上海医药 2013年19期2013-04-08

  • 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的工艺及质量影响因素
    )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的工艺及质量影响因素薛斐1,谢俊2,黄春玉2,周建平1*(1.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2.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江苏南京210009)离心造粒法是微丸制备技术中的一种,其因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灵活、可自动化操作等优点,而在药用微丸的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综述离心造粒法制备微丸的工艺和影响微丸质量的各项因素。离心造粒;微丸;工艺参数微丸为直径在0.5~1.5 mm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1],按释药速度可

    药学进展 2012年6期2012-12-10

  • 间尼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的制备及释药机制研究Δ
    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的制备及释药机制研究Δ王伟*,张晶,齐晓丹#(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石家庄050017)目的:制备间尼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并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为渗透压物质,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流化床包衣法包衣;以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增塑剂癸二酸二丁酯(DBS)用量、包衣增重、包衣液(醋酸纤维素的丙酮-异丙醇溶液)浓度对微丸释放的影响,优选包衣处方。按最优处方制备3批微丸并以累积

    中国药房 2012年33期2012-11-21

  • 盐酸沙格雷酯控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制为缓控释制剂。微丸,作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固体缓控释剂型之一,具有释药稳定,载药范围宽(可从1%至95%以上),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平稳,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等诸多优点[3]。本文旨在研制具有缓控释作用的SARP微丸,以期能够使其平稳释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此外,SARP控释微丸的研究亦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1 仪器与试剂1.1 仪器E-35A型挤出机、R-250型抛圆机 (重庆英格制药机械有限公司);流化床(重庆精工制药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年6期2012-11-20

  •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用的研究进展
    和使用都很方便。微丸(pellets)是指直径约为1 mm,一般不超过2.5 mm的球形口服制剂,采用不同的处方,可将药物制成速释、缓释或控释微丸制剂。微丸制剂由于在工艺学和药效学等方面具有以下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提高药物与胃肠道接触面积,提高生物利用度高;(2)能根据临床需要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和复方制剂;(3)释药稳定,释药规律具有重现性;(4)药物不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的影响;(5)外形美观,流动性好,不易破碎;(6)局部刺激性小。微

    中国兽药杂志 2012年11期2012-08-15

  • 盐酸小檗碱微丸的制备方法研究
    俞黎敏盐酸小檗碱微丸的制备方法研究俞黎敏目的制备盐酸小檗碱微丸,尝试通过制备新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盐酸小檗碱微丸,通过对挤出速率、润湿剂用量、滚圆转速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微丸的制备工艺。结果采用润湿剂1%CMC-Na 90 ml,挤出速率40 r/min,滚圆转速800 r/min,滚圆时间2.5 min制备微丸。制得的微丸球粒圆整度高,粒度均匀,表面光滑,结构紧密,具有一定的硬度,粒径范围0.47~0.78 mm,平均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5期2012-08-15

  • 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稳定性考察
    丁醋酸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稳定性考察廖鹏 洪江游 申楼目的 探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稳定性。方法 以性状、内容物色泽、释药时滞、含量等为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加速、长期试验等稳定性考察。结果样品在高温条件下,微丸衣膜渐变黄,释药时滞缩短;在高湿条件下,微丸虽然没有受潮现象,但变得较透明,同时时滞缩短,释药速率加快;强光照射时脉冲控释微丸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在加速试验中,微丸保持干燥,衣膜渐变黄,药物含量基本不变,释药时滞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0期2012-02-03

  • 口服缓控释微丸的研究进展
    04)口服缓控释微丸的研究进展陈 婷1,2,3,张 倩3,宋洪涛1,2(1.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药学科,福建 福州 350025;3.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4)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缓控释微丸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微丸制剂的发展前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将其分析、归纳。结果阐明了不同种类缓控释微丸的特点、所选用的辅料、制备工艺及微丸压片技术。结论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较多

    药学实践杂志 2011年3期2011-11-22

  • 不同物料形式的微丸制备技术选择
    3不同物料形式的微丸制备技术选择吕长江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杭州 310003微丸 制备技术 物料形式以微丸为代表的多单元剂量分散型给药制剂,具有释药持续稳定,局部刺激性小,生物利用度高等独特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1-2]。微丸的直径<2.5mm,吸收了丸剂、散剂、颗粒剂的特点而创制。根据不同需要它可分为速释微丸、缓释微丸、控释微丸、靶向微丸和制药辅料的空白丸芯等。因此,研究其制备技术与物料形式的适应性是制备合格微丸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微丸的制备技术主要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8期2011-08-15

  • 三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转运及释药性能的对比研究
    种原理结肠靶向微丸:① pH 敏感单层型。以 Eudragit S100 为成膜剂设计单层包衣,利用其可在 pH 7.0 以上的回肠末段环境中溶解的特性从而实现结肠定位释药。② pH 敏感双层型。外层以Eudragit L100 为包衣对抗胃液的溶蚀,保护微丸抵达小肠,进入小肠后外层 Eudragit L100 即溶解,此时内层 Eudragit E100 包衣暴露于小肠的弱碱性环境中,由于 Eudragit E100 只溶于酸性环境因而可将药物成功转运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1年4期2011-06-08

  • 灯盏花素缓释包衣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积极的意义。缓释微丸属多剂量剂型,具有较好的疗效重现性和较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优越性[1]如下:微丸很少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 (尤其是幽门启闭)的影响,药物的吸收重现性好;微丸在胃肠道表面分布的面积增大,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局部刺激减少或消除;其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多个小丸释药行为的总和;微丸的流动性好,粒径均匀,不易压碎,易于处理 (如包衣、分剂量);通过几种不同释药速率的小丸组合,可获得理想的释药速率,达到预期的血药浓度,并能维持平稳的、长时间的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1-11

  • 研究分析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
    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刘潇湘(隆回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3)目的 回顾性分析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包衣锅滚制法,水为粘合剂,以蔗糖型空白丸芯制备含药微丸,分别用一种胃溶型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Ⅳ号)和2种肠溶型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Ⅱ号、Ⅲ号和聚丙烯酸树脂乳胶液)对微丸进行包衣,将上述3种微丸按l∶l∶1比例装袋,制备成pH依赖型缓释微丸剂。并以栀子苷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结果 释放度测定结果表

    中外医疗 2010年28期2010-02-10

  • 离心造粒法制备珍菊降压微丸工艺研究
    的普通片剂制备成微丸,为后续制备缓释微丸提供含药丸芯。离心制粒机技术成熟,制丸效果较好,造价不高,已广泛应用于微丸的制造和研究。本文主要对复方制剂珍菊降压片进行微丸的制备,对影响微丸质量的工艺因素进行考察,并对微丸的质量进行了评价。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标准检验筛(浙江省上虞市华丰五金仪器有限公司);万能粉碎机 (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SH 10A水分快速测定仪 (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GX-9243BC-1电热鼓风干燥箱 (上海福玛实验设

    中医药信息 2010年1期2010-01-26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丸的含量
    建立石杉碱甲缓释微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20:80,含0.02 mol/L三乙醇胺)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12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20 μl。结果:利用选定的色谱条件,可使石杉碱甲与其酸、碱分解产物、热分解产物、石杉碱乙等杂质达到有效分离。石杉碱甲的回收率为99.8%。在浓度为5.0~15.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4期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