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

  • Fan Jinshi—The Daughter of Dunhuang樊锦诗
    煌的女儿”——樊锦诗 。Fan Jinshi was born in Beijing in July 1938 and grew up inShanghai. In the summer of 1963, after graduating from Archaeology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Peking University, she 1)resolutelywent to Dunhuang.Between 19

    疯狂英语·初中版 2023年9期2023-11-08

  • 樊锦诗:敦煌永远的守护者
    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考古研究,以毅力为行樊锦诗于1938年出生在北京。受父亲影响,她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课本上一段关于莫高窟的描写,令樊锦诗产生了无穷的幻想,她渴望有一天去一睹真容。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2年,她获得去敦煌实习的机会。那个时候敦煌文物研究所还很老旧,漫天飞舞的黄沙、没有电灯的土房子给了樊锦诗梦想沉重的打击。但她坚持了下去,她第一次看到了敦煌莫高窟的美,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毕业后,

    发明与创新 2023年32期2023-10-31

  • “敦煌女儿”的旷世恋歌:为守护国宝,与北大才子扎根荒漠
    张东亮樊锦诗老人用她的拳拳赤子心,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7月10日,编号381323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与此同时,继向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00万元之后,这位江南才女又向敦煌保护基金会捐资1000万。善款来自樊锦诗获得的奖金和稿费,以及她与丈夫毕生的积蓄。樊锦诗不仅是守护敦煌的功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也和先生经历了从青丝到白发的旷世奇恋。他们相识于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丝路文化瑰宝——千年敦煌。结缘莫

    中关村 2023年9期2023-10-11

  • 天上有了一颗“樊锦诗星”
    年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举行,会上正式将编号为381323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詩星”。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捐款来自樊锦诗所获奖金及个人积蓄。1958年,樊锦诗进入北大考古专业。在洋溢着兼容并包风气的未名湖畔,她沉浸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里,接受了顶尖的考古学教育,受到了北大精神文化的熏陶。1963年毕业后樊锦诗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6期2023-09-14

  • 天上有了一颗“樊锦诗星”
    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捐款来自樊锦诗所获奖金及个人积蓄。1958年,樊锦诗进入北大考古专业。在洋溢着兼容并包风气的未名湖畔,她沉浸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里,接受了顶尖的考古学教育,受到了北大精神文化的熏陶。1963年毕业后樊锦诗远赴敦煌,戈壁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未让樊锦诗打退堂鼓。几十年来,她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3年36期2023-09-14

  • “敦煌女儿”樊锦诗捐赠千万,又一次让人感动
    3年5月4日,樊锦诗带着1000万人民币捐款来到北大,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敦煌学研究。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樊锦诗近年来获得的多项奖项的奖金,在此基础上,为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元,她又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出。她在捐赠仪式上说道:“这份奖金应该‘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奔波半个多世纪,换来了敦煌的“容颜永驻”,被亲切称为“敦煌女儿”。“我心归处是敦煌”,几十年来,樊锦诗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28期2023-07-12

  • “敦煌女儿”樊锦诗捐赠千万,又一次让人感动
    3年5月4日,樊锦诗带着1000万人民币捐款来到北大,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敦煌学研究。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樊锦诗近年来获得的多项奖项的奖金,在此基础上,为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元,她又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出。她在捐赠仪式上说道:“这份奖金应该‘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奔波半个多世纪,换来了敦煌的“容顏永驻”,被亲切称为“敦煌女儿”。“我心归处是敦煌”,几十年来,樊锦诗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3年28期2023-07-12

  •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如今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个头不高,斯斯文文,祖籍杭州,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姑娘。自幼对考古兴趣浓厚的她,高分考上北京大学,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考古学专业,从此一门心思投身于考古研究。1962年的一场敦煌实习之旅,让樊锦诗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才24岁的她,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黄沙遍野的敦煌。大漠的艰苦环境给年轻的樊锦诗敲了一记闷钟,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她,哪里经受过这种苦。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很快

    湘潮(上半月) 2023年2期2023-03-13

  •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如今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个头不高,斯斯文文,祖籍杭州,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姑娘。自幼对考古兴趣浓厚的她,高分考上北京大学,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考古学专业,从此一门心思投身于考古研究。1962年的一场敦煌实习之旅,让樊锦诗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才24岁的她,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黄沙遍野的敦煌。大漠的艰苦环境给年轻的樊锦诗敲了一记闷钟,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她,哪里经受过这种苦。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很快

    湘潮 2023年2期2023-03-03

  • 扎根敦煌
    /32.00元樊锦诗对莫高窟中735个大小洞窟都如数家珍,始终铭记在脑海中,随意指出一幅壁画她都能精确地说出年代、特点、风格。樊锦诗用了一生去践行对敦煌的热爱,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让敦煌闻名,二是于危难之际拯救了敦煌。1998年,敦煌迎来了旅游热潮,莫高窟当年的参观人数突破了20万人次。面对这样的盛况,樊锦诗一半欢喜一半忧。敦煌的魅力吸引来众多游客,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当樊锦诗进入充斥着汗味、香水味的洞窟中,想到二氧化碳渗进每幅壁画、侵蚀每座彩塑时,

    全国新书目 2022年7期2022-09-21

  • 相伴敦煌 矢志不移
    最大的幸福。”樊锦诗说。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时,樊锦诗却偏偏选择了敦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但这一切没有吓走樊锦诗。大学毕业时,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对樊锦诗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2年2期2022-03-23

  •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的守护者,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又想离开敦煌了。这次她下了很大的决心,非走不可,因为她太想孩子了。毕业分配的那天,樊锦诗的去向是甘肃敦煌,恋人老彭的去向是武汉大学。樊锦诗对敦煌并不陌生,实习期她曾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去过那里,光彩夺目的壁画佛窟让她兴奋得无法言语,可生活条件却无比艰苦:喝咸水、睡土坑、不通电,最瘆人的是半夜三更房顶上竟然会掉老鼠……在上海长大的她,还没结束实习就因病被送去了医院。樊锦诗毕业时,报效祖国、服

    女友 2021年10期2021-10-18

  •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的守护者,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又想离开敦煌了。这次她下了很大的决心,非走不可,因为她太想孩子了。毕业分配的那天,樊锦诗的去向是甘肃敦煌,恋人老彭的去向是武汉大学。樊锦诗对敦煌并不陌生,实习期她曾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去过那里,光彩夺目的壁画佛窟让她兴奋得无法言语,可生活条件却无比艰苦:喝咸水、睡土坑、不通电,最瘆人的是半夜三更房顶上竟然会掉老鼠……在上海长大的她,还没结束实习就因病被送去了医院。樊锦诗毕业时,报效祖国、服

    女友 2021年10期2021-10-18

  • 81岁的樊锦诗深居大漠57年
    的奖金。她就是樊锦诗。说“爆冷”,是因为她和她的故事在之前,社会大众很少有人知道。这位81岁的老人守了敦煌57年这位81岁的老人,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大画廊”。它承载了中国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沉淀,也见证了最初的东西文化融合。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东晋时代),现在有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

    阅读时代 2021年7期2021-08-02

  • 樊锦诗:相伴敦煌 矢志不移
    最大的幸福。”樊锦诗说。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幼年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她,身体一直很弱。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时,樊锦诗却偏偏选择了敦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但这一切没有吓走樊锦诗。大学毕业时,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1986

    科学导报 2021年41期2021-07-07

  • 为留人才卖房产
    姚秦川樊锦诗被誉为“敦煌女儿”,工作中的她爱才心切,曾为留住人才献出自己的房产。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博士生,为了工作,博士生无奈和妻子分居两地。几年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博士生萌生了离开敦煌的念头,却又始终放不下他在敦煌的研究。樊锦诗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原来也曾多次想离开敦煌,但为了保护莫高窟,最终扎根大漠五十余载。樊锦诗察觉到这位博士生不好意思向院里提要求,于是就主动找到他,说:“对你而言,有一处住房很重要,我打算把兰州的一處房子处理给你。”由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1年5期2021-05-29

  •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当时,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单位准备接收她。选择去向的最后一刻,樊锦诗最终决定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樊锦诗来说,反差太大。一开始,樊锦诗也想放弃,但她不甘心当逃兵。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生活,樊锦诗想到一个办法,学会遗忘,尽快忘掉从前的生活,这样才能扎根敦煌。樊锦诗首先要遗忘的是秀美的容颜。来敦煌之前,姐姐送给她一面精致的镜子,镜子放在桌子上,樊锦诗喜欢在镜子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39期2020-10-30

  •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当时,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单位准备接收她,选择去向的最后一刻,樊锦诗最终决定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樊锦诗来说,反差太大。一开始,樊锦诗也想放弃,但她不甘心当逃兵。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生活,樊锦诗想到一个办法——学会遗忘,尽快忘掉从前的生活,这样才能扎根敦煌。樊锦诗首先要遗忘的是秀美的容颜。来敦煌之前,姐姐送给她一面精致的镜子,镜子放在桌子上,樊锦诗喜欢在镜

    杂文选刊 2020年10期2020-10-15

  • 樊锦诗、彭金章:相守58年的“敦煌之恋”
    不一樊锦诗是谁?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敦煌莫高窟,所有人一定不陌生。而这个叫樊锦诗的人,在最青葱的岁月选择来到大漠深处,倾尽一生的时间守护敦煌,为莫高窟带来了“永生”。她是永远的“敦煌的女儿”。2019年,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中的“正能量奖”颁发给了这位81岁的中国老人。该奖项一年一度,包括持续发展奖、人类福祉奖和正能量奖,用以表扬获奖者在推广世界文明以及共创美好世界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01出生于1938年的樊锦诗,受父亲影响,从小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0年5期2020-06-28

  • 樊锦诗、彭金章:相守58年的“敦煌之恋”
    ◎文/不一樊锦诗是谁?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敦煌莫高窟,所有人一定不陌生。而这个叫樊锦诗的人,在最青葱的岁月选择来到大漠深处,倾尽一生的时间守护敦煌,为莫高窟带来了“永生”。她是永远的“敦煌的女儿”。2019年,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中的“正能量奖”颁发给了这位81岁的中国老人。该奖项一年一度,包括持续发展奖、人类福祉奖和正能量奖,用以表扬获奖者在推广世界文明以及共创美好世界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01出生于1938年的樊锦诗,受父亲影响

    恋爱婚姻家庭 2020年15期2020-06-22

  • 学会遗忘
    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当时,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单位准备接收她。选择去向的最后一刻,樊锦诗最终决定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极度匮乏,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樊锦诗来说,反差太大。一开始,樊锦诗也想放弃,但她不甘心当逃兵。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生活,樊锦诗想到一个办法——学会遗忘,尽快忘掉从前的生活,这样才能扎根敦煌。樊锦诗首先要遗忘的是秀美容颜。来敦煌之前,姐姐送给她一面精致的镜子,樊锦诗喜欢在镜子前照照自己的脸庞。可是,在风沙和干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24期2020-06-21

  • 爬上架子看大佛
    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一生致力于石窟的考古、保护和管理,被誉為“敦煌女儿”。1963年,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成了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初到敦煌,她就被美妙绝伦的洞窟、壁画和彩塑迷住了。这天,樊锦诗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大像窟,发现里面搭起了空心架子,原来佛像正在维修。她怀着激动的心情仰望着这尊制作于唐玄宗时期、高达26米的佛像,只见大佛阔面重颐,神态安详,令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庄严——她想趁这个难得的机会,近距离地领略大佛的美。于是,樊锦诗不顾维修人员的劝阻,

    故事会 2020年8期2020-04-21

  • 樊锦诗: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的人
    真文本文主人公樊锦诗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被评为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9年8月19日,樊锦诗荣获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之正能量奖。该奖每年会颁发3个奖项类别,分别是持续发展奖, 人类福祉奖和正能量奖,用以表扬获奖者在推广世界文明以及共创美好世界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袁隆平、吉米·卡特、解振华便是此前的获奖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

    伴侣 2020年2期2020-04-13

  • 在敦煌聆听千年的咏叹
    是初到敦煌时的樊锦诗。20世纪60年代,二十多岁的樊锦诗和同学爬山涉沙,经过两天三夜,来到三面危山,一路戈壁的敦煌。充满魅力的石窟让樊锦诗倾心,那一幅幅壁画,那活灵活现的各种造型,就是在诉说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樊锦诗站在保存得并不完好的石窟面前,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僧人从戈壁滩的深处慢慢走来,带着慈悲与坚毅;仿佛听到了僧人们、匠人们叮叮地敲凿声;仿佛听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一声声咏叹。樊锦诗被一次又一次感动。她知道,莫高窟从开窟至今已有1652年历史。16世纪中叶,

    知识窗 2020年1期2020-03-25

  • 樊锦诗:我是长在敦煌大树上的一根枝条
    想来这个地方了樊锦诗1938年生于北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对历史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历史课本上对于敦煌的描写,在她内心里种下了一个关于敦煌的梦。1959年,樊锦诗考取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大四时,她争取到了去敦煌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当梦想中的敦煌艺术作品真正呈现在眼前时,她被镇住了:“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工作环境也是异常艰辛

    现代妇女 2020年3期2020-03-12

  •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人物名片樊锦诗,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 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已在敦煌研究院坚持工作50余年,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被誉为“敦煌女儿”。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如果我这一辈子真能干一点事,没有虚度年华,那么我觉得这一辈子好像也还值。至于表彰不表彰,我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0年2期2020-03-08

  • 樊锦诗:敦煌的召唤
    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从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樊锦诗初到敦煌时,被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震撼,而与精美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敦煌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02-28

  • 樊锦诗:敦煌的召唤 一生的归宿
    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从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樊锦诗初到敦煌时,被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震撼,而与精美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敦煌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

    思维与智慧 2020年4期2020-02-26

  • 守望迢迢千里
    的上海女生——樊锦诗。受喜爱艺术的父亲影响,樊锦诗从小就喜欢置身于博物馆、美术馆,对敦煌这个艺术宝库耳熟能详并且充满了向往。课后,樊锦诗总是喜欢泡在图书馆,在一本本考古書籍里流连忘返。渐渐地,她发现旁边的座位上总是坐着那个身材瘦削、脸色黝黑、看上去淳朴实在的男同学彭金章。后来,彭金章总是比她早到,并且将她习惯坐的那个位子为她占好。心照不宣地,在学校不提倡校园恋爱的情况下,两人的无言之爱默默地开始了。樊锦诗家境优越,生活上一直有人照顾,来到学校之后,才开始学

    爱你·健康读本 2020年1期2020-02-14

  • 守望迢迢千里
    的上海女生——樊锦诗。受喜爱艺术的父亲影响,樊锦诗从小就喜欢置身于博物馆、美术馆,对敦煌这个艺术宝库耳熟能详并且充满了向往。课后,樊锦诗总是喜欢泡在图书馆,在一本本考古书籍里流连忘返。渐渐地,她发现旁边的座位上总是坐着那个身材瘦削、脸色黝黑、看上去淳朴实在的男同学彭金章。后来,彭金章总是比她早到,并且将她习惯坐的那个位子为她占好。心照不宣地,在学校不提倡校园恋爱的情况下,两人的无言之爱默默地开始了。樊锦诗家境优越,生活上一直有人照顾,来到学校之后,才开始学

    爱你 2020年1期2020-02-08

  • 樊锦诗: 我心归处是敦煌
    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從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樊锦诗初到敦煌时,被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震撼,而与精美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敦煌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

    科学导报 2019年72期2019-12-17

  • 樊锦诗访谈录
    是有点“傻”?樊锦诗: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傻人做成的,没有点儿傻的精神,事情是做不成的。问:随着旅游业的火爆,曾有人提议要将莫高窟上市,您坚决不同意。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樊锦诗: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会让文物毁为一旦。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问:听说您年轻时是个内向沉默的人,“上台说不出话,照相的时候就往边上站”,但现在却能在风沙中大声与人争论,怎么会有如此的变化?樊锦诗:很多事情逼着你,就会变得非常着

    润·文摘 2019年11期2019-12-13

  • 她主动打破"光环’、怼人的样子真可爱!
    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回顾了她与敦煌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如今的樊锦诗,头戴无数光环: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然而,就在这场报告会上,可爱又可敬的樊锦诗,面对现场众多记者和600多位观众,她主动打破“光环”,十分耿直地说:“我声明啊,有些宣传不对!我不像很多报道中写到的那样厉害,我去敦煌是服从国家分配,几次想离开都没有离成。”这也不是她第一次直接开“怼”了。有一次,记者问樊锦诗与丈夫的婚姻往事,她毫不客气就说:“你什么

    世纪人物 2019年12期2019-12-13

  • 《我心归处是敦煌》
    口述:樊锦诗 撰写:顾春芳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系“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先生的自传。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在本书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亲述坚守敦煌大漠735座洞窟56年的传奇人生,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全面呈现了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22期2019-12-12

  • “敦煌女儿”樊锦诗
    称号。81岁的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近60年的时光,樊锦诗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无怨无悔。改革开放以来,她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为莫高窟文物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作出突出贡献。她对敦煌满怀深情,“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会选择坚守敦煌。”虽然条件艰苦,但她还是选择了敦煌樊锦诗1938年出生在北京,成长于上海。父亲是个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在北京大学当过两年讲师。樊锦诗在上海生活时,父亲常常带她去博物馆、展览馆,欣赏艺术大师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11期2019-11-24

  • “敦煌女儿”樊锦诗:心之所向的半世纪
    “敦煌女儿”的樊锦诗获得,以表彰她在过去56年来在研究和保育敦煌莫高窟上的付出——她推动的“数字敦煌”计划利用了现代电子科技,以数字方式呈现莫高窟壁画,为文化保护工作创立新的标准。樊锦诗的贡献大大提高了公众对莫高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樊锦诗25岁起就扎根在敦煌54年,她是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的第三任“敦煌守护神”。◎缘定敦煌扎根研究1938年7月,樊锦诗生于北平,生活成长在上海。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境非常优越,生活上事事有保姆操心。在爱好艺术的父亲的影响

    畅谈 2019年19期2019-10-28

  • 樊锦诗 与莫高窟谈一辈子恋爱
    踩过厚厚沙地,樊锦诗走进危崖上凿出的莫高窟。初见敦煌已有半个多世纪,她守住敦煌白了头。2019年9月17日,81岁的樊锦诗被正式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始建于公元366年的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从巍巍祁连山流淌下的雪水,哺育着狭长走廊中的绿洲。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使团在敦煌驻足,再出西域、入中原。“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古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樊锦诗说。1524年,明朝政府

    中华儿女 2019年19期2019-10-12

  •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戈壁大漠深处,樊锦诗用自己的青春作砝码,日夜守护着敦煌莫高窟的容颜。1967年,29岁的樊锦诗结婚了。然而,为了敦煌,她违背了自己和丈夫的“三年之约”。对于敦煌的责任,已经成了一根最粗重的锁链,把樊锦诗的心紧紧系在莫高窟。两地分居19年,樊锦诗哭过两次。第一次,大儿子在敦煌出生,光着屁股没有衣服穿,等到丈夫带着婴儿衣服从武汉赶到时,樊锦诗号啕大哭。第二次,樊锦诗去看寄养在河北姑妈家的二儿子,妈妈认不出儿子,儿子也認不出陌生的妈妈,她当场痛哭流涕。但是,回到

    中国工人 2019年9期2019-09-10

  • 因为一座城
    太太是谁?她叫樊锦诗,曾是敦煌研究院院长。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去实习,彭金章大学毕业后却被分到武汉大学。樊锦诗本想跟他一起去,但因为她在敦煌实习时,表现出对文物真正的热爱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敦煌研究院写信到北大点名要她。“经过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接受邀请。”同样学考古的彭金章表示理解,不过二人约定:3年后樊锦诗调回武汉。然而,3年后的“文革”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两个人分隔两地,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彼此的承诺。后来,樊锦诗奔赴武汉,跟相爱的人举行了婚礼。二19

    党员生活·中 2019年2期2019-09-10

  • 最好的爱情
    岁的年纪,她叫樊锦诗。她来自繁华的大上海,父親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受父亲的影响学了考古。还有一个男生叫彭金章,来自河北农村,人很朴实,同样学考古,同样爱钻图书馆。于是,他们时常在图书馆偶遇。彭金章总早早地到图书馆,在旁边帮她占好位子,她来了也就悄悄坐下,心照不宣,默默无言,爱情就这样生根发芽。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去实习,她被深深震撼了。然而洞窟里的画再美,洞窟外的现实生活还是让她惊呆了,没有电灯,水又咸又苦,黄沙漫天。更让她难受的是,晚上上厕所要跑

    幸福·婚姻版 2019年5期2019-07-08

  • 最好的爱情
    岁的年纪,她叫樊锦诗。她来自繁华的大上海,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受父亲的影响学了考古。还有一个男生叫彭金章,来自河北农村,人很朴实,同样学考古,同样爱钻图书馆。于是,他们时常在图书馆偶遇。彭金章总早早地到图书馆,在旁边帮她占好位子,她来了也就悄悄坐下,心照不宣,默默无言,爱情就这样生根发芽。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去实习,她被深深震撼了。然而洞窟里的画再美,洞窟外的现实生活还是让她惊呆了,没有电灯,水又咸又苦,黄沙漫天。更让她难受的是,晚上上厕所要跑

    幸福 2019年13期2019-05-30

  • 最好的爱情
    岁的年纪,她叫樊锦诗。她来自繁华的大上海,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受父亲的影响学了考古。还有一个男生叫彭金章,来自河北农村,人很朴实,同样学考古,同样爱钻图书馆。于是,他们时常在图书馆偶遇。彭金章总早早地到图书馆,在旁边帮她占好位子,她来了也就悄悄坐下,心照不宣,默默无言,爱情就这样生根发芽。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去实习,她被深深震撼了。然而洞窟里的画再美,洞窟外的现实生活还是让她惊呆了,没有电灯,水又咸又苦,黄沙漫天。更让她难受的是,晚上上厕所要跑

    杂文选刊 2019年2期2019-02-26

  •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 顾春芳【内容简介】本书系“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先生的自传。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在本书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亲述坚守敦煌大漠735座洞窟56年的傳奇人生,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全面呈现了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本栏编辑/牛泽群

    共产党员·下 2019年11期2019-02-10

  • 樊锦诗:“抛夫弃子”苦守敦煌50余年
    7日,81岁的樊锦诗被正式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成为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先进代表。季羡林曾评价她“功德无量”,人们称她是“敦煌的女儿”。她却说,其实我也曾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关键的人生十字路口,她最终都选择了坚守。她说:“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娇小姐“偶遇”敦煌1962年,正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求学的樊锦诗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在外人眼中,做出这个决定的她相当有奉献精神,但樊锦诗坦言,她选择去敦煌其实“目的不

    东西南北 2019年24期2019-02-10

  • 最好的爱情
    岁的年纪,她叫樊锦诗。她来自繁华的大上海,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受父亲的影响学了考古。还有一个男生叫彭金章,来自河北农村,人很朴实,同样学考古,同样爱钻图书馆。于是,他们时常偶遇在图书馆。彭金章总早早地到图书馆,在旁边帮她占好位子,她来了也就悄悄坐下,心照不宣,默默无言,爱情就这样生根发芽。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去实习,她被深深震撼了,然而洞窟里的画再美,洞窟外的现实生活还是让她惊呆了,没有电灯,水又咸又苦,黄沙漫天。更让她难受的是,晚上上厕所要跑

    做人与处世 2018年10期2018-06-26

  • 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000多公里,樊锦诗经历了一个人拉扯孩子的艰辛,也承受了孩子不在身边的痛苦。你知道,她一个人是怎样带孩子的?她每天用被子把孩子围在床上,然后出门去上班。一下班就着急忙慌地往家赶,只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她一整天揪着的心就放下了,因为这说明孩子安全。可是有一次她一进门孩子居然躺在煤渣子里,五六个月大的孩子脸都被刮花了。樊锦诗难受得哭了,彭金章也心疼啊。于是,他把孩子接到武汉,让樊锦诗安心投入敦煌。再后来,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两人却依然两地分居,彭金章又把孩子送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11期2018-05-07

  • 莫高窟相守,北大恋人用58年书写旷世奇缘
    煌守护神”——樊锦诗。而男主角既是她的同窗亦是她的伴侣,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建者彭金章先生,他为她也来到了敦煌,并且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建功卓著。2014年3月4日, 75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北京代表她和她的丈夫彭金章,领回一个奖。颁奖典礼结束后,她特意给身在敦煌的老伴儿打了个电话:“老彭啊,奖牌我替你领回来了,上面写着:樊锦诗、彭金章当选第三届‘和谐家庭·幸福榜样。”电话那头,老彭呵呵地笑个不停。尽管在事业上他们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意林 2018年7期2018-05-03

  • 爬上架子看大佛
    大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成了敦煌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初到敦煌,她就迷上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洞窟、绚丽优美的壁画以及形态各异的泥质彩塑。当她来到大名鼎鼎的大佛像窟时,却发现窟里搭起了30多米高的空心架子,原来,大佛像正在被维修。樊锦诗怀着激动的心情,仰头瞻仰着佛像,只见大佛阔面重颐,轮廓分明,神态安详,服饰纹路流畅。刹那间,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肃穆和庄严。看着身边的架子,樊锦诗突然想到:难得有架子,我何不趁此机会爬上去,近距离地领略大佛的俊美呢?于是,年轻的她不顾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33期2017-10-25

  • 樊锦诗:用一生去守望
    大学考古系学生樊锦诗第一次来大漠之边的敦煌莫高窟实习。之后的50年,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樊锦诗说:“开始我也没想在敦煌待一辈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就得待着。待得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一个尤为迫切的命题摆在她面前: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如何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1期2017-03-03

  • 她给敦煌添上锦诗的印记
    敦煌的飞机上,樊锦诗的心情一点点放松下来,有种快要回家的愉悦。这种感觉就好像50多年前,她乘着火车,从兰州一路回上海,离家越近就越高兴。那时上海是她的家,如今敦煌成了她的家。毕业分配 学校让她去敦煌樊锦诗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当过北京大学的讲师。1958年的夏天,樊锦诗参加高考。樊锦诗被北大历史系录取,从此开始了如锦如诗的人生。樊锦诗在大学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愉快。她喜欢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的“石窟”艺术课,

    北广人物 2016年13期2016-10-19

  • 她给敦煌添上锦诗的印记
    敦煌的飞机上,樊锦诗的心情一点点放松下来,有种快要回家的愉悦。这种感觉就好像50多年前,她乘着火车,从兰州一路回上海,离家越近就越高兴。那时上海是她的家,如今敦煌成了她的家。毕业分配 学校让她去敦煌樊锦诗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当过北京大学的讲师。1958年的夏天,樊锦诗参加高考。樊锦诗被北大历史系录取,从此开始了如锦如诗的人生。樊锦诗在大学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愉快。她喜欢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的“石窟”艺术课,

    北广人物 2016年1期2016-10-18

  •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下)
    ·知行有道·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下)“没有年轻人才,把敦煌事业交给谁?”“50多年来,我身边的人有走的也有留下的,留下的固然是真心实意想干事的人,但走的人哪一个人也都是恋恋不舍与敦煌洒泪挥别——他们都有自己的不忍和难处啊!我还特别佩服和欣赏现在来敦煌的年轻人,他们能甘愿选择这个或许一生都会很寂寞的事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是一种无私的牺牲”,樊锦诗感慨地说。1998年,60岁的樊锦诗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放眼望去,很多中层干部年龄比她还要大,一下子就急了,

    党政论坛 2016年5期2016-09-18

  • 她给敦煌添上锦诗的印记
    敦煌的飞机上,樊锦诗的心情一点点放松下来,有种陕要回家的愉悦。这种感觉就好像50多年前,她乘着火车,从兰州一路回上海,离家越近就越高兴。那时上海是她的家,如今敦煌成了她的家。毕业分配 学校让她去敦煌樊锦诗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当过北京大学的讲师。1958年的夏天,樊锦诗参加高考。樊锦诗被北大历史系录取,从此开始了如锦如诗的人生。樊锦诗在大学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愉快。她喜欢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的“石窟”艺术谍,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6年1期2016-04-20

  • 巾帼女杰 樊锦诗:敦煌女儿的“敦煌梦”
    大家自然会想到樊锦诗。她的名字已经成为甘肃的名片,珍藏在很多甘肃人的心里。2014年,樊锦诗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76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50年置身大漠戈壁,致力于文物保护和敦煌文化传播,坚守着自己的“敦煌梦”。“青春”的选择————在敦煌研究院,你会看到这样一幅雕像,一个瘦弱的年轻女子,背着大大的背包,头戴草帽、满怀理想、整装待发。这个雕像的名字叫《青春》,她就是以樊锦诗为原型雕刻的。那一年,樊锦诗25岁,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踏上了前

    现代妇女 2014年4期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