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

  • 前景化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比喻修辞的英译
    引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荣获第七届盾文学奖,描述了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历史以及生存现状。迟子建的作品艺术特点鲜明,修辞手法极具代表性。经梳理梳理后发现,小说中共有404处比喻[1],可见其数量之多。修辞是一种丰富语言表达的手段,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亚里士多德曾说,“掌握比喻是最大的一种艺术”[2]。迟子建的这部小说中,行文更是调用了大量比喻,语言表达极具感染性与文学性,将故事娓娓道来。本文基于前景化理论,探究《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比喻修辞的翻译方法,讨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2023-08-22

  •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即是此类书写的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一位九十岁的鄂温克族老妪“我”之口,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刻画出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其中对族人与动物、植物,以及山川河流之间的融洽关系的描写,更是将鄂温克族认为人与万物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所说的那样,“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8期2023-08-21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空间首先意味著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的场景,这一空间根植于大兴安岭一带原始而广阔的大自然,具有诗学品格;其次,她通过鄂温克人迁徙的几次空间转换,以空间表现时间,展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相遇以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尴尬、悲哀和无奈;再次,作家的创作心理具有空间性,其故乡的生活与体验为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动力;最后,她采取主题重复的空间叙事技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价值指向。关键词:迟子建;小说;空间叙事;空间诗学;额尔古纳河右岸一、引言20

    美与时代·下 2023年5期2023-06-28

  •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研究
    者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视角分析徐穆实英译本,以期为运用“三维”转换研究民族历史文化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徐穆实;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适应与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11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36《额尔古纳河右岸》由迟子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2023-05-31

  • 归化异化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徐穆实英译本研究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由迟子建所著的一部长篇少数民族题材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英文版由汉学家徐穆实翻译,其译本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从归化异化的视角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翻译,梳理译者徐穆实所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归化异化策略在翻译时的优势与作用。【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归化;异化;徐穆实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315             【文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2023-05-31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民族驯鹿文化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鄂温克民族近百年来的曲折发展与沧桑变迁,在民族发展过程中,鄂温克民族形成了自己古老静谧、独具一格的驯鹿文化,在对于北方少数民族鄂温克民族的驯鹿文化历史的溯源以及驯鹿习俗的展现过程中,表现了鄂温克民族的万物皆有灵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规则。同时,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展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文明之间的矛盾,渗透着作家迟子建的生态敬畏观念和浓郁的民族守望意识。关键词: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民族 驯鹿文化 民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2023-05-30

  • 论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伤怀之美
    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以对原始自然风景的眷恋、对万物有灵论的敬仰、对人生情态“痛感”的表达和对鄂温克人古老生活方式变迁的感伤成就了小说的“伤怀之美”。一、何谓“伤怀之美”“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②“伤怀之美”一词源自迟子建的散文《伤怀之美》,在散文中迟子建以抒情的笔触描绘自己与美好大自然、往昔的情境不期而遇时产生的感动伤怀以及由此产生的圣洁之感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2023-03-06

  • 额尔古纳河右岸》:想象一个部落女性的难度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下文简称《右岸》)发表于《收获》杂志2005年第6期,同年底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小说描写的是生活于大兴安岭的“使鹿部落”鄂温克人的生活变迁,带有民族志的意味。它所关涉的生态平衡、族群消逝、性别权力、萨满文化等议题均是当代文化中的热点话题,故经常被引作讨论的标本。这是一部有雄心、有抱负且选择了极好的切入点的作品,但写作难度极高,对作家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很难说《右岸》达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本文试从性别和叙事技术的角度对这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3-01-11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文化的叙事与再现
    0)《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关于鄂温克族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全书。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位90岁高龄的鄂温克妇女,也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抛开加注在她身上标签,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鄂温克女人,在追忆自己的一生,也在追忆鄂温克百年历史。故事以她的回忆为视角,以她讲故事的口吻展现鄂温克族近百年的经济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3-01-05

  • 以生态手段对抗现代化视阈下的人性异化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以独语体的方式,借助“我”,鄂温克族最后一个族长的女人的口吻,娓娓道来一个民族的百年历程。《右岸》通过建构鄂温克人与山林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的方式,潜意识地传达出作者所具有的强烈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并以温情的笔调促使人类反思畸形的工业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壁垒,以复归的观念提供对抗人性异化的生态手段。纵观文本,我们亦能透析出作者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民族审视及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进程,堪称生态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一

    名作欣赏 2022年20期2022-08-15

  • 读者期待视野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8)《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第一部描述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2008年曾作为民族文学的典范获得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全书以鄂温克族为叙述背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身份,讲述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的生活状态和百年沧桑。作者迟子建出生和生活在黑龙江地区,与鄂伦春和鄂温克族有着共同的生活场域,她的多部作品都有其崇尚纯洁自然、朴素清朗的生命呈现。迟子建对在现代文明挤压下顽强生存的鄂温克族充满尊重和同情,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8-02

  • 以生态手段对抗现代化视阈下的人性异化
    额尔古纳河右岸》 现代化 人性异化 中国生态文学。现代工业文明在推动人类历史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危机。威廉·莱斯指出,以“控制自然”为观念基础的科学技术和异化消费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也是造成人与自然间日益僵化紧促关系的诱因。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以独语体的方式,借助“我”,鄂温克族最后一个族长的女人的口吻,娓娓道来一个民族的百年历程。《右岸》通过建构鄂温克人与山林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的方式,潜意识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2022-07-16

  • 追求文学哲学化的深度境界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哲学表达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一位年过九旬的老酋长夫人作为隐含作者,生动讲述了鄂温克族的百年兴衰变迁。以往对这部小说的分析研究,多集中在作品的生态文学旨归、萨满文化蕴含、民族历史表达等方面,而对于小说的哲学意蕴论述甚少。本文试图以哲学视角观照这部小说,从天人合一的生存观、有关生命元问题的思索,以及文明相对论这三个角度,探究《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哲学表达。这种文学哲学化的探寻,不仅有利于深入发掘该小说的思想内涵,还有助于充分理解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观念,以及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2022-03-17

  • 交错的时间线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时间模式
    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既是我国第一部讲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温克族历史沧桑与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又是一首现代化进程冲击下弱小民族的历史挽歌。这部作品是继1999年的《伪满洲国》后,作者在小说叙事时间模式上一次更为大胆的尝试。目前,关于迟子建作品的研究已较为深入。特别是对具有代表性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已有学者从民俗事象①、人文关怀②、生态书写③及死亡意识④等角度,对该书进行了讨论与发掘。其中,以下3种研究观点较有代表性。在《现代视域中迟子建小说的生态关怀》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1期2022-03-17

  • 迟子建小说中的“艾氏元素”探析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将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大地-母亲”主题的呈现、“出走”的情节模式、假定性艺术的引入三个方面来分析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由此帮助人们更深刻地掌握迟子建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一、“大地-母亲”主题的呈现“大自然”和“女性”一直是迟子建创作中的关键词。迟子建在20 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孕育着辽阔的草原、森林与蜿蜒的河流,自然赋予了她最初的文学灵感。同时,迟子建把这种自然的灵性赋予在女性身上,使她笔下的女性形象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7

  • 生的自由与死的光亮 ——《额尔古纳河右岸》生命诗学探析
    1)《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蕴含着历史的哀婉、现实的动荡无奈与文化的变迁等丰富意蕴的作品。作者以抒情的口吻追溯了一个族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繁衍、兴盛到衰落的复杂历程。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1]。 小说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与立场,迟子建以民族志工作者的姿态对鄂温克族的文化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进行了探索,用细腻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02

  • 一曲民族生态挽歌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识。《额尔古纳河右岸》为迟子建的代表作,作者用一天的时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间的沧桑历史,展现了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同时关注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以女性角度看待荒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勾勒出鄂温克民族在工业文明到来后的复杂民族情感和消亡的历史,展现出独有的生态意识,唱响了弱小民族的一首生态挽歌。迟子建在该小说中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在此环境中,万物有灵,万物平等。树木、花草、麋鹿、棕熊与人类一样都是自然不可或缺的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31

  • 额尔古纳河右岸》对边疆民族史的诗化演绎
    2)《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首先在选题设计上,作者选取了少数民族的题材,而且在文化地理层面又选取了边界附近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涉及到了边疆历史文化题材,作品的整个脉络围绕着渔猎的原始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解体过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朴素的生态意识,多维度的焦点表面上聚焦于部落的生活、萨满的悲歌、社会变迁的历史,但作者在展示这些文化符号的同时,能够引起读者对自然情感、生命力、生命意识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正是“满—通古斯”文化在中国东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2期2021-12-06

  • 试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和谐观念
    青《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东北女作家迟子建于2005年12月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以一个年过九旬的鄂温克族女性的一天,讲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近百年的生存状态。近些年对迟子建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研究方法上看,可分为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两方面;从研究角度上看,大致有乡土文学角度、女性文学角度、历史文化角度、人文关怀角度、底层书写角度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等。但较少有人分析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和谐观念,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2021-11-12

  • 神明哀歌
    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书写少数民族的一部特殊作品,它以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来讲叙该民族百年的风云历程。本论文从作品本身的叙述艺术、人物刻画、反思性和书写范围的拓展等方面,聚焦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探究作品的深层含义。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信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完成于2005年,并荣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在文学史上,迟子建被归类于女性作家一流,她在八十年代的文坛崭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一直保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少数民族文化视角选择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解读
    。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本以鄂温克族为主题的作品,以少数民族文化的视角来看处于主流文化周围的边缘文化生存状态,并以此重建起少数民族文化的话语体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中华民族大文化体系下的重新定位。本文将联系本尼迪克特对于“想象的共同体”的阐述,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深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之中的“亚文化”的独特文化视角和与国家民族共同体的联系。一、边缘视角的选择与鄂温克文化的本体性呈现《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于鄂温

    名作欣赏 2021年23期2021-08-17

  • 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她以该民族几代人的故事为主要叙事内容,展示了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碰撞,揭示社会现代化的弊端带给我们的警示。关键词:文明 《额尔古纳河右岸》 现代化文明,是人类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鄂温克族在独特的自然生活环境里诞生并延续着他们独特的部落文明,逐驯鹿和游猎为生的生存方式,充满人伦关怀、敢爱敢恨的人际关系,日久累积的生活智慧,还有敬畏自然的价值认知,等等。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他们的文明被强势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7期2021-08-03

  • 迟子建对鄂温克文化的守望与眷恋
    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展开探索,试图揭开黑土地文化的神秘面纱,寻找属于迟子建的故乡情愫,感受充满灵性与异域氛围的原始图腾与民族文化。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民族文化作为黑土地的忠诚守望者,迟子建执着于书写东北大地,深情而又专注地叙写着记忆深处的故乡。三十多年来,她的目光并未逃离东北黑龙江地带,始终以“极地之女”的身份深情地关注与记录着这个给予她美好记忆的故土。从《北极村童话》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到《候鸟的勇敢》,迟子建一直致力于展现黑龙

    当代文坛 2021年4期2021-08-02

  • 在自然中孕生的爱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用百年的历史变迁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小说。通过小说我们深刻的感受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在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走进现代文明社会,同时看到作者在表现鄂温克族人的百年历程与生命体验中, 带给人们的仍是对生活与生命的清醇滋味,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民族的深深眷恋之情。迟子建是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编制历史的舞台,小说中充满着对自然,对国家对民族,对亲人的深深爱恋。关键词:中国长篇小说;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简介:黄艳(1982.9-),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2021-02-26

  • 鄂温克族山林文化的瓦解与消亡 ——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视角叙述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消亡史。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民族生命力日渐衰落、游猎文化的消亡、萨满文化的瓦解三个方面分析鄂温克族山林文化逐渐消亡的现象及原因。一、民族生命力日渐衰落稳定的人口数量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载体,以人为活体。”[1]几百年来,鄂温克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导致其民族生命力日渐衰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12-08

  • 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者“我”的文化内涵分析
    努尔《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篇长篇小说,是一部获得了矛盾文学奖的优秀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迟子建使用一位即将百岁的老人“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以她回忆自身经历为支点,讲述了一个族群的兴盛与衰落的过程。作品由上部(清晨)、中部(正午)、下部(黄昏)、尾声(半个月亮)四个部分组成,用插播倒叙的方式在每一个部分的开头用楷体字讲述了“我”的一天的活动与思想感情,并在这些讲述的后面用回忆的方式讲起她那过去的岁月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构成了比较宏大的叙事篇章。故事由

    散文百家 2020年12期2020-11-19

  • 边地之殇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多布库尔河》
    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库娜的《多布库尔河》是新世纪以来有关少数民族书写的上乘之作。两部作品无论从主题还是艺术表现上均有诸多相似之处,堪称大兴安岭边地写作的姊妹篇。本文希冀在体味二者独特的艺术表现之时,钩沉出文本背后所沉潜的边地族群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蕴含其间的精神实质,从而探微少数民族族群的未来之路。边地,是迟子建与萨娜创作的起点,也是她们文学叙述的视域和范畴。自创作伊始,她们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东北大兴安岭边地,以文字演绎这里近百年的历史与现实。可以说,两

    华夏文化论坛 2020年2期2020-11-18

  • 试析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神性色彩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神性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神性色彩蕴含的意义,指出小说中神性色彩的内涵。本文从人物、习俗和自然界与轮回三个方面来描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神性色彩,并分析其神性色彩的深层意蕴,进一步探寻迟子建作品中有关神性色彩的创作特色,并探寻迟子建书写万物有灵的世界的根源。她的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思想与她的经历和处境密不可分,包括萨满教对她的影响、泛神论对她的影响,使她的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神性色彩。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神性色彩作者简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6期2020-09-14

  • 探析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含作者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含作者,着重从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小说中隐含作者的踪迹,论证隐含作者在小说里的存在。【关键词】探索;《额尔古纳河右岸》;隐含作者一、隐含作者来源 隐含作者的概念最早由韦恩·布斯提出来的。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布斯对叙事者和隐含作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叙事者是隐含作者创造出来的,“通常是指一部作品中的‘我’,但是这种‘我’即使有也很少等同于艺术家的隐含形象。” [i]此外,布斯还把隐含作者比喻为“正式

    客联 2020年11期2020-09-10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文本的文化内涵”、“文本的诗学价值”和“文本的文化诗学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解读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有助于从文本内外充分展现其小说的精神风貌。关键词:文化诗学;《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化内涵;诗学价值作者简介:陈银珠(1993-),女,汉族,广东省雷州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文本的文化内涵”、“文本的诗学价值”和“文本的文化诗学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解读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有助于从文本内外充分展现其小说的精神风貌。关键词:文化诗学;《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化内涵;诗学价值作者简介:陈银珠(1993-),女,汉族,广东省雷州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2020-09-06

  • 生死之迷的了悟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死亡为切入点,将鄂温克民族百年来的兴衰变迁置于岁月的长河中,探知他们对生与死的价值判断,从而凸显死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美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文化主题。本文从死亡与宗教相结合的温情叙事风格、多样的死亡情节设置、死亡抒写背后的精神内蕴三个方面来探讨迟子建笔下坦然豁达、充满大爱的死亡叙述。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死亡叙述;生命赞歌一、死亡与宗教相结合的温情叙事风格迟子建说:“我认为文学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的最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2020-08-25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三维转换”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国内学者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民族消亡”、“女性形象”等。笔者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三维转换”,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额尔古纳河右岸》;“三维转换”作者简介:陈欣(1994-)女,汉,陕西省人,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159  [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2020-08-13

  •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至今已有10年,这10年无论迟子建本人还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本文从文本细读和作家创作理解层面继续追踪这部作品,试图探寻迟子建小说的人性关怀。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性关怀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73-02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自出版就引来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至今仍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毋庸置疑这与文本丰

    今传媒 2020年4期2020-05-03

  • 一个人的坚守:《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云中记》
    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和阿来的新作《云中记》中,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刻画了两位用特殊行为诠释坚守姿态的主人公。他们在内心潜在的家园意识的强烈催生下,一个决然留乡,一个坚决返乡,这份义无反顾背后,实则是对万物有灵的大自然、珍贵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由族人所构筑的民族历史的依恋与捍卫。而此坚毅姿态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对在振聋发聩的现代文明之音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的少数民族人民生存方式与生活状态的深切体恤与炙热关怀。关键词:自然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人文关怀一.对大自然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2期2020-04-19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畅想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者迟子建描述鄂温克族群生活的史诗。纵观全书,这既是一本历史史诗,也是一本精神文明史诗、更是一本生态文明史诗。这本书在文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对历史、生态、生命的演绎和研究。本文在阅读的基础上,将从文学叙事、精神信仰和生态文明三个层面入手,对本书做简要分析。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学;信仰;生态作者简介:吕志文(2004.1-),男,汉族,福建省南安市人,福建省泉州市聚龙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一班在读。[中图分类号]:I206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2020-04-01

  • 额尔古纳河右岸》: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消亡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心虽有按捺不住的悸动,却又仿佛不是我所掌握的语言能够精确表达出的情感。面对迟子建充满空灵之美的小说语言,我的手、我的笔是那样的笨拙,我的文字更显得苍白无力!《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主要内容记述了生活在中俄边境地区、额尔古纳河右岸丛林中的鄂温克人的故事。是一曲民族文化的挽歌,更是这个弱小民族百年沧桑巨变的史诗。哀而不伤,平中见奇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广袤的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们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与驯

    青年文学家 2020年4期2020-03-23

  • 透过民俗事象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地域情结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以家乡黑土地为创作对象进行写作的作品。在作品里她写了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活的人们所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民俗事象。黑土地的地域特色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得到体现,而这也是迟子建所要表达内容的关注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民俗事象尤其是萨满跳神,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情结,以及地域对人的影响和带给人们的思考。关键词:民俗事象;《额尔古纳河右岸》;地域情结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

    科技风 2020年8期2020-03-23

  •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与“新生”
    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可以发现其创作中穿插着大量的“死亡”与“新生”,生与死似乎是迟子建的永恒主题。一、宗教视阈下的生命意识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将视线投注于地处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将写作对象投注在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身上,以鄂温克族其中一个部落的最后一任酋长的妻子为讲述人,通过“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娓娓道来关于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迟子建是在宗教视阈下建构起这部小说的,迟子建的故乡大兴安岭正是萨满教徒的集中区,所以在这部小说中萨满文化贯穿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2-24

  • 论中国传统叙事在迟子健写作中的变奏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研究,我们尝试找到如下问题的答案:中国传统叙事模式是否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产生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迟子建的创作观与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迟子建如何看待新生活方式对鄂伦春古老文化的冲击?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的角度,以浦安迪的《叙事学》和热奈特的叙事视角为理论基础,采用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将迟子建重要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叙事对迟子建小说的文体形态等外部结构和叙事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2020-02-15

  •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视角与叙事效果
    等。《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一部写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来发展历程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鄂温克族一个民族的兴衰来映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凉之处,“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也曾被媒体评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堪称当代中国民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还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而引起了诸多批评家的关注。整部作品的史诗般的品格是透过其富有特色的叙事方式来体现的,其中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2020-02-11

  • 额尔古纳河右岸》萨满形象分析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两代大萨满,其形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本文拟对两代萨满形象做细致分析,以加深对萨满巫师“神性”与“人性”相融的了解。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萨满 形象分析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发表于2005年,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描写原始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及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小说细致地叙述了各种各样的萨满教仪式以及与之有关的信仰、风俗和灵魂观念。尼都、妮浩是百年历史进程中的两代大萨满,其形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1期2020-02-04

  • 试论“汉写民”小说故事话语的“景观化”特征 ——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中心
    苗苗《额尔古纳河右岸》故事话语层在与内容层的辩证关系中,暴露出明显的“景观化”特征。虽然汉族作者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的认同而获得自我反思,但其间的话语运用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拉康意义上的“误读”特征。于是,汉族作者所谓的自我统一即暴露为意识形态幻觉,“汉写民”故事话语世界也只是为汉族读者提供了一处处可供消费的“景观”而已。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坛蜂拥出现“汉写民”作品,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该作于2

    文化学刊 2019年11期2019-12-27

  •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比喻的特征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这部小说共有比喻387句,其中用来比喻动物植物的63个,用来比喻事物事件的146个,用来比喻自然现象的24个,用来比喻人体相关的154个。该作品中的比喻有以下几个特征。1.恰当中追求新颖作者运用自己身边普通事物设喻,喻体简单明了又出乎读者意料,辞藻朴实,却能呈现出风趣幽默的效果,恰当中追求新颖。作者描写鄂温克族的各种狩猎工具时说:“弓箭和扎枪是林中的兔子和灰鼠,燧石枪是野猪,别力弹克枪是狼,而连珠枪是老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1期2019-12-10

  • 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该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的口吻,讲述了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和生存现状。从生态批评角度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研究的不少,但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其进行专门考察的不多。“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它是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进行批评分析,指出其中的“生态”或“非生态”因素,以促进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生态化,从而达到促进生态环境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12-08

  • 民族题材文学作品的隐喻翻译探析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为例
    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的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为研究对象,对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隐喻英译策略做出总结,为此类文学作品的英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一、《右岸》及其英译本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叙写了鄂温克民族的沧桑历史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现状,语言精妙深沉,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右岸》英译本为美国学者徐穆实翻译,以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为英文标题,甫一出版就赢得好评,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相当成功的译作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12-02

  •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探索民族文化流失的问题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了解一个民族的命运,探寻鄂温克民族文化流失的原因,分析社会现实并且探求解决文化流失的举措办法。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民族;文化流失鄂温克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原始又神秘,而这种神秘被东北女作家迟子建所打破,她用自己富有温度的文字将这个原始的民族讲给世人听。他们依山而居并且以“山”为食,但是鄂温克族却并不是一个嗜血残忍的野蛮民族,他们有着敬畏自然的信条,认为自然之神给予他们庇佑。这样的精神信仰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2期2019-10-21

  •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反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
    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上部《清晨》中建立了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化外世界,在现代文明对应下的鄂伦温克人和谐自足的生活构成了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种无声的反抗;在下部《黄昏》及尾声《半个月亮》中处处显露现代文明发展至今自身所显露出来的种种焦虑感,瓦解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在中部《正午》中显示了作者对于传统现代共融的美好构想,表达了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应推崇的应该是一种更加多样和包容的世界观,而非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向的无休止的争斗。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

    美与时代·下 2019年9期2019-09-10

  •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人与自然之关系
    畏。《额尔古纳河右岸》用20余万字描绘出一个美妙灵动的自然世界,其中不仅有纯粹的自然之景,更有饥荒、战争以及生离死别,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更加生动形象。迟子建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浓浓的生态意识和自然情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现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自然之中的鄂温克族《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叫作鄂温克的少数民族近百年以来的生存近况以及其沧桑的历史。作者迟子建从始至终都坚持着她独有的创作风格,始终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2019-07-12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民俗文化背景研究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鄂温克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小到鱼皮制衣、桦皮制桶,大到萨满跳冲、人与动物共享生命。这实际上是东北少数民族共有的民俗文化背景的反映,也是小说艺术价值所在。本文从民俗学和文化学角度比对了小说和满族说部相通的民俗现象和生活方式,得出了文学的真实在于文化的真实这—结论。关键词:女萨满 女真丧仪 生命一体化大部分读者爱上《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因为这部小说记录了鄂温克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如果单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旨在探寻当代生态小说中的赋魅现象。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态小说;赋魅一、引言(一)什么是生态小说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小说即是把生态文学的这些特征融入小说中的文学形式。自生态小说出现以来,国内外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狼图腾》、《老人与海》等。作家迟子建一直致力于生态小说创作,其代表作《伪

    神州·上旬刊 2019年2期2019-04-12

  • 当代民族文学的陌生化表达及其英译再现阐释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徐穆实英译本为例
    3)《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东北鄂温克民族百年沧桑的长篇力作,曾作为民族文学的典型代表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全书以最后一位女酋长的口吻回顾了这个弱小民族在百年历史中的生存状态,饱含了迟子建对于鄂温克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独到观察与深入思考。颇具陌生化和民族性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是小说的亮点所在,全书字里行间都在竭力凸显民族身份,特写生存环境,极力渲染风俗风貌,具有典型的文学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该书一经获奖,便被译成多国语言,截至2015年2月8日,《额尔古纳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4-09

  • 额尔古纳河右岸》“天人合一”思想谫论
    0)《额尔古纳河右岸》从氏族部落乌力楞近百年的生存历史入手,结合第一人称“我”的叙事,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遭受生存压力以及精神危机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同恶劣的自然界作斗争,坚持着生命之火延续的伟大精神,同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顺应自然规律,敬畏大自然,保持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在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这样写道:“的确,鄂温克族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时是满怀虔诚与敬畏的,他们与大自然还是血脉相连的,他们不可能像那些现代民族那样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他们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2-22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死亡意识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创作于2005年,作品从迈进暮年的“我”开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近百年来的盛衰史。作品历经四代人,通过对鄂温克族日常的生活习俗、民族传说、祭祀等描写,真实地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生活状态与信仰文化。由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及整个民族的群居景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真实的鄂温克族画卷。本文主要探究《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死亡意识,挖掘鄂温克族的人性与民族之美,以及这支民族深处蕴含的生命观。【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2019-01-06

  • 历史叙述与传奇笔法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开篇的两段叙述,这两段叙述几乎包含了解读该文本的所有重要信息。90岁的看老了雨雪的老人,她的经历、经验、感受带出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达吉亚娜、西班、柳莎、玛克辛姆,这些主人公的名字,带出了读者对异域、异文化的陌生感和好奇心;而雨和火的用来听故事的“耳朵”则与全书“万物有灵”的文化想象声气相通。《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的是鄂温克民族一个部落近百年的历史,然而这段历史并不像我们熟悉的历史叙述那样,或者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来反映时代风貌,社

    当代作家评论 2018年6期2018-11-12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策略分析
    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鄂温克族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彰显了作者的民族关怀。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通过设置悬念、意义转换等叙事策略,在有限的文本中囊括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心理、文化等等,以叙事为纲,以民族关怀为纬,迟子建构起属于她的叙事空间。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悬念 惊奇 意义转换《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鄂温克族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走向末路。作者以独到的民族叙事为新时期文坛吹来了一股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6期2018-10-20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人物形象依莲娜的生命模式
    0]《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小人物影射大事件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展开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百年的史诗。小说人物众多,各有其存在方式,其小说人物之一依莲娜,在文本中的生命存在有着特别的意义。依莲纳的整个生命模式,正是在自我、本我、超我的过渡中不断寻找平衡点。依莲娜山下的生活更加接近本我追求的快乐原则,而山上生活更是出于对超我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而自我通过调节本我与超我,形成依莲娜徘徊于山上——山下的生命存在状态。在本我的快乐被现实世俗压抑而超我

    名作欣赏 2018年12期2018-09-10

  •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看鄂温克族的原始风貌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用精美的语言展现了鄂温克族原始的生活状态,描写了一群有血有肉,鲜为人知的鄂温克人。本文从两方面入手,对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少数民族原始文化进行解析,从而展现《额尔古纳河右岸》所体现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关键词:鄂温克族;文化风貌;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右岸》全书遍布着“万物有灵论”的气息,它展示了中俄边境的鄂温克人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将中国北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2018-08-28

  •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传统与文明
    诗。《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段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召唤游牧民族一息尚存的魂魄。鄂温克族是一支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游牧民族,以打猎和放养驯鹿为生,吕天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大兴安岭实地考查时,发现鄂温克猎民们依旧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的解体阶段。任然以传统古老的方式生存,与现代社会完全割离。游牧的生活极度依赖自然,在重峦叠嶂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既需要依靠自然野生的动植物生存,又要十分的警惕大自然的残酷。因此,形成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拜,他们相信“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2018-08-28

  • 女性民俗视角下的迟子建作品重解
    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考察对象,透过迟子建笔下的女性民俗挖掘其背后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关键词:女性民俗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女性生存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的核心体现,总是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实现民俗与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因此我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以民间文学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大文学理論”,认为“民俗学,也是一种视野,一种方法”[1],主张当代的文学文化研究要有民间立场。东北女作家迟子建在当代文坛因其独特的行文气质而备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