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

  • 天理之节文
    强调了“礼”与“天理”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其晚年,朱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将“礼”与“理”相融合的解释,将“礼”释为“天理之节文”(参见申淑华:《四书章句集注引文考证》,中华书局2019年,第186页)。朱熹对“礼”的这种诠释为后世的中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日本的儒学研究中,日本学者们明确地提出了“理即是礼”。他们认为,朱熹理学思想的本质就是将传统的礼学推向了宇宙论的高度([日]小島 毅:《東アジアの儒教の礼》,东京:山川出版社2021年,第6

    华夏文化 2023年2期2023-07-25

  • 《剪灯新话》中的幽冥地府
    它显现与执行着“天理”,并寄托着朴素的“人情”。幽冥地府本质上是作者内心理想政治世界的体现,映射着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文人哲学心理,是较为主观的产物,因而自身也带有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关键词】《剪灯新话》;幽冥地府;天理;文人观念【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010-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2023-05-31

  •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之比较
    矣”,不仅引入了天理人欲概念,说:“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将理欲与义利相对应,由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而讲仁义与利心的对立。同时引述程子语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1]202既讲“君子未尝不欲利”“惟仁义则不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24

  • 中国古代衡平司法秩序构建理论与实践
    重要的启发意义。天理、国法与人情等多规范综合法源的模式为衡平司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始终秉持衡平观念,以践行中庸的治理思想,追求无讼的法律目标。引经决狱、执法原情、以礼入法是司法衡平理念下的技术实现。衡平理念可作为古代法律规范的法理加以解读,以此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理观念,寻找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法治的借鉴资源。关键词:衡平;司法;天理;国法;人情中图分类号:DF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学理论·下 2022年10期2022-05-30

  • 传习录(一则)
    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

    领导月读 2022年6期2022-03-18

  • 地理
    补习英语,这还有天理吗?”“没有天理,有地理。”妈妈说完又加了一科。这天,我背着双肩包坐车,车上人挤人。突然我感觉包在下沉,因为包里没啥贵重物品,所以我挪了挪位置没怎么在意,谁知那小偷却更加得寸进尺了。我火了,一轉身对着他大声道:“掏起来没完了你!来来来,你想要语数英化物政哪本书?我给你掏!”小偷被我吼蒙了,好一会儿才嘟囔了句:“看着不像是上学那个年纪的人啊……”

    意林 2022年3期2022-03-11

  • 论王阳明的良知观
    明用良知概念解释天理天理即良知,从而将外在之物理转换为内有之心理。作为天理的良知是一切道德认识与判断的终极性标准,也是行为的终极性根据。合乎良知的行为不仅明,而且灵。良知是超越的实体,即良知超越于经验,因而无生死、无动静。良知是虚、无。我们无法用形而下的存在,比如气来直接描述形而上的、超越的良知。故,良知非气。良知无法产生感应等气质活动。同时,良知本身并不能直接活动、也不是感应的直接主体。良知必须借助于气质或气质之心而活动。它是气质感应活动的间接主体,内

    社会科学研究 2021年5期2021-09-26

  •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就会觉得害怕。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自然欲望。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天理和人欲是我國古代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对立概念,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所热衷讨论的对象。理欲之辩在宋明理学中讨论得最为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天理和人欲在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中,“理”就是代指“天理”。相对应的,“欲”也就特指

    新传奇 2021年15期2021-04-25

  • 朱熹“存理灭欲”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
    思想体系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围绕这一思想,长期以来学者与哲人们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论争和探索。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1]。在朱熹那里,“天理”具有了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的意义。“欲”则可以理解为人类集体或个体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人类各种欲望之间的关系。当前,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地触及生态环境的边界和底线,全面加快生态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2021-03-08

  • 义不谋利:作为最高政治伦理 ——董仲舒与儒家“义利之辨”的正本清源
    分予:义利之辨的天理董仲舒不仅讲政治权力主体的“义不谋利”,而且将这种“义利之辨”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宋代程颢声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7]但事实上,董仲舒早已谈“天理”或“天之理”。当然,与程颢不同,董仲舒并不是将“天理”视为形上的本体本身,而是视为本体之“天”的意志的体现。这里涉及儒家两种不同的超越观念,即孔孟及董仲舒的神圣的“外在超越”与程颢及整个宋明理学的“内在超越”,笔者已撰文加以讨论,兹不赘述[8-9]。董仲舒首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15

  •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吃紧在去人欲而存天理,进之以知行合一之说,其要归于致良知。”[1]1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是阳明学的基本思想;同时又认为,王阳明讲“去人欲而存天理”本就是“程、朱之言”[2]30-31。毫无疑问,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作为其基本思想,来自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当然,二者又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存天理”,要求去除人欲。对于王阳明“去人欲而存天理”,阳明后学中的浙中王门与江右王门多有继承,泰州学派则多有变异,肯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27

  • 成全天理
    吴敏文天理大概是弱者的朋友,或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求告的对象。很少有成功的人,或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会想起天理。这样的人或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候,大多愿意将成功或顺意的原因,归功于自己的天资和努力。这使得天理总是带有悲剧的色彩。我想如果将天理拟人化,大概会长着一副苦瓜脸。甚至天理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在你呼叫“我这样努力还不成功,还有天理吗”的时候,或者“他那样的人却成功了,天理何在”之际,不是天理不愿意帮你,而是它根本帮不了。所以,与其求天理成全你,不如你成全天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10期2020-11-28

  • 成全天理
    吴敏文天理大概是弱者的朋友,或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求告的对象。很少有成功的人,或一个人在顺境的时候,会想起天理。这样的人或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候,大多愿意将成功或顺意的原因,归功于自己的天资和努力。这使得天理总是带有悲剧的色彩。我想如果将天理拟人化,大概会长着一副苦瓜脸。甚至天理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在你呼叫“我这样努力还不成功,还有天理吗”的时候,或者“他那样的人却成功了,天理何在”之际,不是天理不愿意帮你,而是它根本幫不了。所以,与其求天理成全你,不如你成全天

    杂文月刊 2020年10期2020-11-24

  • 李贽道德观的二重统一与矛盾
    塑为他理论中新的天理。结合李贽的总体思想来看,可以发现“私欲”是他理论中天理的具现,而“义利”和“真心与天理”则达成了二重统一。虽然这种统一中体现了他思想的矛盾,但仍然具有深刻的批判和启蒙作用。【关键词】 真心;天理;李贽;道德观;义利之辨【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32-02一、从“童心说”到真心为义(一)作为源头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集中

    今古文创 2020年47期2020-09-10

  • 《礼记·月令》中的天理观念微探
    方面来对月令中的天理觀念做一简要探析。关键词:月令;天理;人事月令,是古代文献的一种体裁,以一年十二个月为时令,分别具体地记述了每个月所主之神,天子所宜的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和器具,可以进行和禁止施行的政令和措施、以及每个时令的物候、历法等,将其纳入阴阳五行人伦天纪的系统之中,从而揭示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古代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安排社会活动和农业生产等的思想观念,暗含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天地的紧密关系。《礼记·月令》通篇以四时五行为主线,通过具体物

    锦绣·中旬刊 2020年5期2020-08-13

  • 读礼方法初探
    为制度者之必本于天理也。故论学者读礼之方法,虽当以讲明礼中之仪文为先,却当以明乎礼中之义理为重。学者悦乎理义、不啻若刍豢之悦口,然后可以从事于践履之地,而自无身心扦格之患矣。关键词:礼;天理;制度;读礼方法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01-02一、天理与制度韩文公日:“余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之。朱子亦每有“古礼于今实难行”之叹,至谓:“‘礼,时为大。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4期2020-08-06

  • 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藏甲骨文字》補釋
    中國文學系2日本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一、前 言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以下簡稱天理參考館)位於日本奈良縣天理市,是天理大學的附屬單位,收藏由世界各地搜集而來的民俗、文化、考古、美術等資料。天理參考館收藏甲骨近千版,以數量來看排名日本第三,於1987年將館内甲骨整理出版“《ひとものこころ》第1期第5卷甲骨文字”一書(中文學界一般稱此書爲《天理大學附屬參考館藏甲骨文字》,以下簡稱《天理》)。(1)天理大學、道友社共編: 《ひとものこころ》第1期第5卷—甲骨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0年0期2020-02-24

  • 湛若水与王阳明“格物”思想比较
    湛若水一方面肯定天理即本心,而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王阳明以本心省察意念,而是主张将本心推致于包括意念在内的万事万物中。如陈来指出:“湛若水认为……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去体认道德意识……湛甘泉的格物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朱熹代表的理学与陆王代表的心学的一种调和。在理的问题上,他以天理为心之中正之体,是心学的立场。在物的问题上,他用大心说把朱子格物的范围肯定了下来,与王阳明以物为意念不同。”[1]223第二种:在湛若水看来,天理涵盖万物,故而天理为包括人在内的万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1-16

  • 從一組新見重片看甲骨材料流轉與統計的重要性*
    補》5004即《天理》⑧[日]天理大學、天理教道友社:《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藏品·甲骨文字》,1987年(昭和62年)。本文簡稱《天理》。77。《天理》一書,拓片與照片相互參照,“”字很清楚,“乎(呼)”字殘畫亦可見,參照《鐵雲藏龜》比較全的拓片以及《天理》清晰的拓本和照片,可知正確釋文當爲:如果《合集》16426與《合集》17925所卜事項相同的話,那麽可以推知“”這個人所執行的就是保護“犬”的任務了。《甲骨文字編》第1033號,認爲《合集》17925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19年0期2019-12-16

  • 漫谈王阳明的“天理
    张实龙“天理”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王阳明说“心即理”,“天理”总是与“心”相关联。“心”不是人的心脏,也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的生命,是人生命的觉知。因此,我们理解“天理”,需要从人的生命出发,尤其是要从圣人的生命着手。读王阳明《传习录》,我们知道,圣人是“知个天理”和“尽个天理”。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均被称为圣人。王阳明用射箭来比方四人:“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9期2019-09-10

  • 理以养生
    康之道。关键词:天理;饮食之节;养生;人文;健康一、孟子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我们常说人是一种特别的动物,这种说法虽并非不对,但对我们理解人、理解人的生命肯定是不够的;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与其他动物不同的这个“特别”处。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虽然很小,但正是这个“几希”却构成了人与动物区别的关键。那么这个关键是什么呢?按照孟子的说法就是“良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先天的道德性。在儒家的思想中,道德性正是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2018-12-06

  • 论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
    键词:万物一体 天理 仁体 诚敬 神性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3-30-36程颢的“万物一体”论在先秦儒家及宋明儒学那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从他的《识仁篇》来看,其“万物一体”说最直接的源头活水还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及张载的《订顽》。相较往圣先贤,程颢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主张,而且还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层面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其“万物一体”论。一、“万物一体”说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3期2018-11-07

  • 简析宋明理学的独断论性质
    学把“礼”视为“天理”,这是一种独断,把“天道”、“天理”视为“仁”,是一种独断,“性即理”或“心即理”的命题是一种独断,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独断,认为人性、人心具有内在自足的规定性是一种独断。关键词:礼;天理;性即理;心即理;存天理;灭人欲近代,英国的经验论者与欧洲大陆的唯理论者围绕着认识的来源、过程、检验等问题展开了争论。英国哲学家休谟把这种对人的认识能力不加考察就断定人的认识是可靠的理论称之为独断论。如果说,对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2018-08-06

  • 论“天理”与“良知”的关系
    250100)“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而心学是理学的分支,“天理”在其中也有极其独特的地位。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了“良知”这个概念,试图以之来代替“天理”。一、“天理”之概念“天理”一词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庄子·养生主》中就有“依乎天理”的说法,《礼记·乐记》亦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1]这一时期的“天理”一般都是指自然法则或天性

    文化学刊 2018年11期2018-03-07

  •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重新理解
    以来,大众对“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的理解存在普遍的误读,因此对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和抵制。文章通过分析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背景,发现这一命题实际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存天理、灭人欲”带有浓重的保守和封建色彩;另一方面,朱熹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在当时社会濒临失序的情况下重建社会秩序,具有超越其时代性的意义。关键词:理学;朱熹;天理;人欲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儒家的基本命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构,留下

    求知导刊 2018年29期2018-02-27

  • 孔子“知天命”思想的历史解读
    :孔子;知天命;天理天命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内核,以天命观的形式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余年。从何晏的《论语集解》,到皇侃的《论语义疏》,至邢昺的《论语注疏》,再及朱熹的《论语集注》,乃至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对“天命”的注解与时俱进、通而不同。到了近现代时期,孔孟儒学的复兴使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史坛。本文致力于古今注疏整理贯通,为后续的儒学研究提供参考。西周以来,所谓“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孔子不承认有活灵活现的有人格的上帝;他所说的“天命”,也不能理解

    卷宗 2018年3期2018-02-09

  • 《莊子》身體技藝中的天理與物性*
    進於道的經驗中之天理與物性。除了技藝經驗中的身體感之外,本文特别着重身體與物性遭遇的雙重轉化過程,尤其細部描述身體主體的内在之天與物性天理的外在之天,進入到主客相互中介與彼此轉化的以天合天之過程。此一因循天理的過程,不僅讓人可以養生達生,也讓殊異萬物保有其自然天性。本文也檢討這種官止神行、以天合天的經驗,不宜用純粹的精神超越的合一論去理解,應調整爲人與物的雙重轉化,其中物性的陌異與阻力並不完全被消除,反而一直是促成身體不斷因循順任的他者化力量,只是此時的物

    诸子学刊 2018年2期2018-01-23

  • 礼与理
    精神内核是理,是天理、情理、伦理合体的价值理性。礼有天理之原、情理之本、伦理之用,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标识。【关键词】礼;天理;情理;伦理礼原本是夏、殷、周三代人们对天、地、神、灵和祖宗的祭祀仪式,周人除保留了其宗教仪式外,将礼进行完善,使其更加理性化、人文化。礼的精神内核是一种道德理性。也可以说,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思想开启了礼的人文理性主义传统。礼的人文理性主义不同于注重逻辑的科学理性主义,也不同于依于信仰的宗教理性主义,而是天

    教育界·上旬 2017年7期2017-09-27

  • 从国法到天理、人情
    反映出的对国法、天理、人情的思考与理解。关键词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天理 国法 人情作者简介:李沁雪,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刑法学;文海林,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47一、案件回溯于某殺人案的被告人于某的母亲苏某某向吴某某借了100万元,双方口头约定月息10%。2016年4月14日16时许,吴某某以索要欠款为由纠集了郭某刚,程学某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7期2017-06-22

  •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tian-li(天理) to the moderngong-li(公理), Kang’s approach extends the normative meaning oftian-lito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overs the historical “why it be so” with historical “how it should be so”. Lacking of the rational conn

    哲学分析 2017年2期2017-05-02

  • “世俗化”转型与晚清知识分子的道德变革
    中国思想世界的“天理”世界观,逐渐被晚清以来兴起的进化理论所瓦解。在“理/势”、“体/用”之争的历史情境当中,作为道德基础的“公理”世界观又以“天理”世界观的替代形式,历史性地延续着对于知识分子价值抉择的支配作用。因此,晚清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念呈现出一种内在紧张:一方面,现代个人瓦解了“天理”世界观之下的儒家规范伦理(“礼”);另一方面,极力“冲决网罗”的现代个人,却依然无法彻底摆脱儒家德性伦理(“仁”)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公理”世界观支配下的道德观念,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6期2017-03-20

  • 论中国传统法律中天理、国法、人情的辩证关系
    和益处。关键词:天理;国法;人情;融合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143-01作者简介:贾柠宁(1989-),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5级非法学专业法律硕士。一、理、法、情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矛盾与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伦理道德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体现于“礼法”的融合。而“礼法合一”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天理、国情和人情辩证统一的融合关系。有人说:天理即法之生命,国法即公正之艺

    法制博览 2016年12期2016-12-28

  • 从“德性治理”到“公民社会”的建立
    以理杀人”、“存天理、去人欲”等问题,并因而追溯中国儒学的特性,指出“根源伦理”、“帝皇专制”与“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的关系。正因如此,“根源的伦理”与“顺服的伦理”才混淆而误置,须瓦解与重建。对比而言,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其伦理乃“天民伦理”,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它不同于公民伦理,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连结体。公民伦理不是来自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权力、结构、组织。这不是单

    江淮论坛 2016年6期2016-12-15

  • 论中国传统法律中天理、国法、人情的辩证关系
    论中国传统法律中天理、国法、人情的辩证关系李扬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蓬勃发展,而它的发展经过梳理存在三个要素:天理、国法、人情。国法作为统治者发号施令的工具被视为核心因素,它对国法与天理、国法与人情及其国法、天理、人情的多种辩证关系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关键词:天理;国法;人情;辩证中国从秦朝开始到清末修律,在这漫长的两千年中,社会性质和政治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法律体系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有人这样评价:这

    人间 2016年19期2016-07-02

  • 解毒凉茶不解毒
    茶就失效了。“存天理,灭人欲”,中学读到朱老夫子名言,我就愤愤地想:“我就不信你是神仙,可以不吃不喝,还有你的孩子哪儿来的?”今读《朱子语类》说,“天理人欲常相对”,“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人若不让吃不让喝还有天理吗?有这样一个圈,圈内的欲望是合理的,就是天理;圈外的就是贪婪的,就是人欲。所以说,它们是相对的,就在“争些子”。“存天理,灭人欲”,人欲之下,解毒凉茶也不解毒,真警世喻言!我不该贪便宜的,也不该贪妈妈的那只田鸡腿。(摘自

    特别文摘 2016年8期2016-05-04

  • 冲淡:脱与握之外的天地妙心 ——兼论《二十四诗品》的天人合一性
    。关键词:冲淡;天理;脱;握;《二十四诗品》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开头,认为必须首先区分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以其创造性属于艺术;文学研究依傍科学,属知识和学问。他进而提出一个问题:对文学作理智性探讨如何可能。他认为亟需的是方法论上的工具,即采用通行术语的文学理论。我们不免要追问:文学和文学研究在什么地方构成交界?对文学的探讨是为什么?刘熙载《艺概·诗概》云:诗乃天人之合。即人的性情与天地之心相合一。《周易·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张载曰:为天地立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5

  • 阳明良知之宇宙存有论和道德存有论释义——兼论牟宗三之道德存有论
    知可分为两层,即天理良知和人心之良知。这两层可以从宇宙存有论和道德存有论两个层面来理解。而这两层终归是一层,即天理良知。存有论的归宿也是宇宙存有论。所以,对良知的理解应从宇宙层面的天理良知着手才妥当。后天的心体道德存有论及其实践活动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依据。至于良知学说中的知行合一、万物一体、心物一体等旨,也只有在宇宙存有论层面才得到恰当地理解。牟宗三只愿接受阳明心体存有论之层面,而拒绝其宇宙存有论之层面,这就使牟先生的道德形而上学接近荀子而不是阳明。关键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09

  • 20世纪以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研究述评
    世纪以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研究述评王敬华(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252000)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推崇朱熹理学对理性的倡导和其中的平等观念,批评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冯友兰批评戴震对朱熹哲学的误解,指出朱熹所“灭”之“欲”为“私欲”,同时从

    唐都学刊 2016年5期2016-02-04

  • 二程关于政治改革的构想与实践*
    方面,二程自觉将天理本体作为儒家政治改革的根本规范,在更高水平上为思考政治本性以及现实政治改革所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要求;实践方面,二程主张改革应以义为先,在理财、用人、对外用兵、君臣关系方面提出了有别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主张。在对王安石新法的批判中,二程以大中之道显示出儒家在现实政治危机中为捍卫自身文化价值而进行的探索与坚守。【关键词】二程;天理;王道;改革宋代的社会改革有其独有的特点。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宋代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时间

    现代哲学 2016年2期2016-02-01

  • 朱熹之“理”的价值内蕴与路向
    灭欲”。循二程之天理,朱熹建构了系统的价值哲学体系并由此将儒家的纲常思想容纳到以“理”为价值本源的间架中;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解决了人伦规范与政治哲学缺乏“本体”基点的根本性问题,而且也为生活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的人们指出了价值目标。细究之,朱熹之“理”到底具有怎样的价值意蕴与内在理路,“理”与“欲”之间又有怎样的张力,“理”又是如何贯通“三纲”与“五常”并由“形而上”落向“形而下”的,“理”的价值又是如何呈现的?循诸问题,本文试从价值哲学的视域去探寻朱熹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12-08

  • 王阳明的天理人欲观小议
    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郑注:“知,犹欲也”;“理,犹性也”;“节,法度也”。[1]《乐记》以“天理”为人生而静的天性,以“性之欲”为物欲,以“好恶无节”为灭天理的原因。到了宋明理学,“‘理欲’是理学家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对范畴。按照理学家心性论的逻辑结构,许多范畴都和‘理欲’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理学人性论、人生论的最后总结。”[2]理欲之辨同样构成了阳明心学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7

  • 微探朱熹的理欲观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想界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颇有争议,认为朱熹的理欲观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以理杀人”。为此,李贽、戴震、胡适等人也对朱熹的理欲观提出了一些抨击与批判。事实上,朱熹指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朱熹不仅没有把“天理”与“人欲”并立,反而还提到二者是同出一心的,对于“灭人欲”的问题,朱熹也指出“灭人欲”这里是指灭私欲,对于灭私欲,朱熹提到不能一味地去消灭。本文基于这一点提出了朱熹理欲观的现实意义,指出它不仅给予解决生态问题以启示,也为中国现今官场腐败问题找出

    人间 2015年35期2015-03-14

  • “作为天理的民主”:从《政道与治道》到政治儒学的开展
    任锋“作为天理的民主”:从《政道与治道》到政治儒学的开展任锋[摘要]作为现代新儒家政治哲学上的一种概念突围,牟宗三先生的政道与治道论为现代秩序重构开辟出了一个本源性的理论再生视野。民主理念代表的公共精神被视作儒家天理意义上的现代秩序构造性原则。当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反思性资源来审视此种政道论的思想价值与理论缺陷,而由之形成的中国政治传统智慧的再提炼与开拓也需要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共和宪制视野中寻找新机。[关键词]牟宗三;政道;治道;天理;民主自新

    天府新论 2015年3期2015-02-12

  • 从量变与质变规律角度分析“存天理,灭人欲”
    00715)“存天理,灭人欲”,自古有之,并非自朱子始。据《礼记·乐记》载:“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继之,宋明理学大家朱熹辨析道,“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2015-01-28

  • 当解毒凉茶不解毒的时候
    失效了。 “存天理,灭人欲”,中学读到朱老夫子名言,我就忿忿地想:“我就不信你是神仙,可以不吃不喝,还有你的孩子哪儿来的?” 今读《朱子语类》说,“天理人欲常相对”,“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人欲之分,只争些子”。 人若不让吃不让喝还有天理吗?有这样一个圈,圈内的欲望是合理的,就是天理;圈外的就是贪婪的,就是人欲。所以说,它们是相对的,就在“争些子”。 “存天理,灭人欲”,人欲之下,解毒凉茶也不解毒,真警世喻言!我不该贪便宜的,也不该贪妈妈的那只田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5年1期2015-01-20

  • 坐花轿合“天理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是最为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节,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经婚姻登记婚姻便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仍有许多新娘认为不坐轿车便不算正式结婚——这种送亲轿车,照例打扮得花团锦簇,其实就是传统花轿的变体。搜检史

    读书文摘 2014年2期2014-02-10

  • 浅论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也更加便于我们理解湛若水的心学思想。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是广东增城甘泉都人,学者称他为甘泉先生。他是陈献章最著名的弟子,继承了陈献章的心学思想,但是又不局限于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体悟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深得陈献章的称赞,并视他为江门学派的传人。在湛若水的心学思想中,他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1)这就把心和理统一起来,心就是理。这个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就存在于人心的。在《心性图说》中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2013-08-15

  • 天理和灭人欲
    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无疑是一大罪状。人是血肉之躯,人有七情六欲,要把人欲统统都灭了,人还是人吗?乱翻书翻到《朱子语类》,朱熹说“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人欲只争些子”,“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的话不难懂,所谓天理人欲,好像和我们批判的不一样。朱熹的意思是,天理人欲其实只差那么一点点,正常的、合理的欲望是天理,过头的、贪婪的欲望就是人欲了。比如说,天理是我们一日三餐正常饮食,人欲便是一味贪图美味大吃大

    杂文选刊 2013年6期2013-05-14

  • 两宋天理的德育功能及其当代价值
    代哲学核心范畴的天理在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维护、个体人格塑造诸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揭示天理的德育功能对于增强现代德育实效性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天理;德育功能;德育实效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157—03天理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已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其德育意义和价值还未被深入剖析。本文就德育的维度对天理这一传统哲学范畴进行再诠释,以期发掘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古为今用,提高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2009-09-01

  • 浅谈朱熹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关键词存天理灭人欲畸形消费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87-01南宋的朱熹将孔子的儒学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2009-07-08

  • 儒家的自然法思想
    思想影响。儒家以天理为其评价社会规范的最高准则,并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融入其中,认为“礼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手段。这种“天理”观是自然法思想的表现。礼是自然法的现实化,而贯穿在这种社会治理思想中的是一种朴素的“民本主义”。虽然这种自然法思想的发展不能和西欧自然法思想的发展相提并论,但确实起到了抑制“人治”恣意的作用。关键词:自然法;天理;民本;礼治;法治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识码:A一、自然法思想的实质:法外之法“自然法”通常是指与实在法相对的,更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2期2009-06-25

  • 论王阳明的“理欲之辨”及其价值定位
    发展了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学说,阳明学说与朱陆学说有着继承性、延续性与共同性。在要求灭除人欲、私心方面甚至超过了程朱理学。王阳明没有脱离天理、公、义而言爵赏、言功利,在一定意义上,良知即是天理,存天理、去人欲在王阳明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关键词:王阳明; 天理; 人欲; 工夫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11-0064-03在对待理欲的问题上,古代思想家提出许多见解,有代表性的有孟子的“寡欲”说,荀子的“导欲

    理论月刊 2007年11期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