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年技术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党的问题

1953-08-17 02:12范迪之
中国青年 1953年2期
关键词:技术员工作岗位苏联

范迪之

一九五三年,我们的国家开始进入了大规摸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是在我国人民继续进行抗美援朝斗争的条件下开始的。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女——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他们的生命保卫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我们全国人民则以英勇的姿态,开始了我们伟大的经济建设事业。

在建设岗位上的青年技术人员们,我们是首先看到祖国一个个工厂、矿山建设起来的,在祖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事,也都首先一个个地在我们眼前呈现。我们都在为着自己能够参加这样伟大的建设事业而感到幸福和骄傲。但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也是很重大的:如果你担任的是地质勘测工作,在你勘测的地方,将建造起工厂、矿山、油井、水库、桥梁……;如果由于你工作进行的速度缓慢,就会延缓了我们建设的日程,如果由于你技术上的疏忽,我们的工厂、桥梁会建筑在不牢实的基础上,我们化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矿山、油井,将不能开采出丰富的矿石、石油来。如果你担任的是设计工作,你画出来的图纸,不久以后,将变成吐着煤烟的工厂,变成我们祖国历史上从未生产过的新式机器,变成成天生产上万吨矿石的矿井,而你填写的数字,将是一列车一列车的产品;但如果由于你工作的疏忽或是技术上的错误,将会造成成亿的国家财富的损失,而且也会推迟了国家工业化的日程。如果你担任的是材料、设备工作,你所准备的钢材、机件等等将是工厂、机器的骨骼和肌肉;如果由于你工作的疏忽,或是技术检验的差错,材料设备不合规格,或是供应不及时,就会影响到工厂、机械的寿命,或者是因为缺少一个设备,其他各方面都安装齐全的工厂,将延迟几个月开工。总之在每一个岗位上,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都是很重的。这正是因为我们是处在崭新的建设时期,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担负的工作,是我们的祖父、父亲一辈从来没有承担过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他们没有遇到过的,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也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否则我们就没有勇气和决心承担起这样艰巨的任务,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起这样艰巨的任务。

“建设”这两个字本来就意味着要从荒山中发掘出富源,要从平地上建造起工厂,要翻山越岭铺设铁路公路,要在冰冻湍急的河流上架起桥梁、水闸,要在分散的农村建造起集体农庄,要把荒凉变成繁荣,要把贫穷变成丰足,要把我们落后的农业国,用最快的速度,赶过走在我们前面一两个世纪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为了要做到这一些,建设也就意味着辛勤的坚苦的劳动,勇敢地顽强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的勘测队往往要在荒山野地搭起帐篷来度过寒冷的夜晚,在建设的工地上因为工人、技术人员来得太多,我们不得不很多人拥挤在一间屋里睡觉,我们在穷乡僻壤没有电影院缺乏文化生活……。而这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和艰苦,毕竟还是容易克服的,更多的困难,却是我们的技术知识,不能适应这样规摸巨大而又极复杂的建设的需要。

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是完全建筑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斯大林告诉我们:“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就必须掌握科学。”(注一)但是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是远远落在建设的需要后面的。我们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技术,都还是英美的一套,它的特点是学的东西和生产脱节的。学校里院系的设置,是毫无目的,培养出来的“通才”,到工作岗位上似乎样样都知道一点,但样样不精通。不像今天高等工业学校经过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等学校的先进经验,设有培养目标十分明确的各种“专业”,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是符合于建设需要的。如过去的工业学校中只有一个机械系,而实际需要的却是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机床、铸造工程、汽车、内燃机等各种专业人才。一个学普通机械的人,到工作岗位上就必须从头学习起这些专业技术。另外有一些像关于暖气通风、上下水道等的专门人才,在过去的工业学校中是没有专门培养的,但是这样的人才在建设中是很需要的,像鞍钢正在修建的一个自动化的工厂,各种地下管道有几十公里长,设计、安装这些管道都是很复杂的工程;一个工厂给水、排水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一定要有一批人“改行”来学习暖气通风、上下水道的技术。还有,过去我们学的一些英美的技术标准,

有很多是不能适用于建设我们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了,这就需要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我们随便列举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大批理由来要求我们努力学习。而且我们的建设事业并不能等我们停下来学好了再来建设,而是要一面干一面学习。再从另一种意义上来看,实践总是跑在我们知识的前面的,生产技术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的。如果我们读读苏联作家波列伏依描写列宁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建设工程的几篇短篇小说,其中有一篇《迟到的信》(注二),中间就告诉我们:一个在机械工程方面有优异成绩的青年工程师,在一架新吸泥机面前,发现实际的机械工程,已经走在他刚才学习过的东西的前面了;在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里,一个青年工程师是会碰到很多困难的,学校的文凭并不是解决随时冒出来的一切问题的钥匙,人仍必须经常学习新的工作方法和新的技术去适应新的情况。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承受别人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毕竟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比起我们的一生来,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所学的东西也还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不懈地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不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我们就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民所需要的专家,也决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建设事业的需要。

在建设岗位上的青年技术人员们,大家也感到自己迫切需要学习和提高。但是如何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很多人还是没有很好解决的。我看到过很多优秀的青年技术员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热情积极,责任心很强,工作钻研,为了要做好工作,他们向工人学习,向苏联专家学习,向一切人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工作很好,常常有创造,进步也很快,很多人已经担任了技术领导工作。也就是说他们把工作和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工作有成绩,进步也很快。但是在青年技术人员中,也还有同样两种人:一种人是表面上工作也还负责,成天忙忙碌碌,但没有经常开动脑筋,工作不钻研,不深入,满足于现状,因此也就不能从工作中提高,他们口头上也成天要求学,但不善于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业余时间也不好好支配,有时几个人谈谈天,一晚上就过去了,总想等待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再开始学习。还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学习抓得很紧,但首先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得到一点装饰自己的“本钱”,他们成天关心自己能多学一些东西,嘴上也讲“不学习如何为人民服务呢?”但是他们对于现在所担负的工作却没有负责地去干,对于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不安心,不愿做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如材料、设备、测绘等工作,不愿意做技术行政工作和技术监督工作,认为做这些工作不能学到更多的技术。在生产厂矿和施工部门工作的,一开始也觉得接触实际,可以学到点东西,但过了一些时,又觉得这些工作“太单调”,“老是这些工作”,不如到设计部门可以多学点东西;在设计部门的有的人又觉得不如到生产部门或施工部门可以更多地得到“锻炼”。总之都希望到“能够学到更多东西的工作岗位”上去,总觉得在旁的岗位上比自己的岗位能多学些东西。这两种人对于工作和学习的认识当然是不正确的。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东北有一个工厂,在“中苏友好月”检查贯彻苏联专家建议的情况时,发现在青年技术员中对待苏联专家建议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一个青年技术员拿到苏联专家的建议后,首先抱着猎奇的态度,看看能不能从中学到点技术,自己觉得“精彩”的,就赶紧记到自己的笔记本子里去,对于有些建议觉得是“平淡无奇”“不过如此”的,就丢在一旁了,至于贯彻了苏联专家的建议能为国家增产节约多少财富,自己应该如何贯彻苏联专家建议,就没有很好去考虑;另一个青年技术员拿了苏联专家的建议,也没有好好学习,就动手去执行了,由于自己没有彻底了解为什么要作这样一些改进,当然也不能很好地和工人讲清楚苏联专家建议的科学原理,应该如何操作,结果因为操作有毛病,试验失败了;还有一个青年技术员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态度,他首先看到苏联专家的建议,如果贯彻了,可以每月为国家增产节约上万吨的粮食,便决心要贯彻这项建议,他首先学习了这项建议,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苏联专家,等到自己全部弄懂了,就和工人讲技术课,使得工人也都懂得这项建议的基本技术原理,然后他就发动工人来讨论如何来贯彻。讨论中工人提了许多意见,他根据工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订出一套完整的科学工作方法,有些地方他根据工人的实际经验,征得了苏联专家的同意,使苏联专家的建议更加充实,更加完善了。结果他是创造性地超额地完成了苏联专皮的建议。而他在这次工作中,不但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了远比建议内容更多、更丰富的技术知识,苏联专家的工作作风,技术观点,也给了他很大的教育,而从工人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细致的实际知识。

这里我还想再举两个例子。在一个基本建设工程的技术监督处里,有这样两个刚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的青年见习技术员。两个人是一同到达工作岗位的。其中一个人一听到自己分配到技术监督处工作,就很不满意。觉得既不像在施工单位,能够接触实际,又不像在设计部门,能够学到许多技术理论,自己思想上负担也很重,成天闷闷不然,额头老是紧皱着,觉得“如果老呆在技术监督部门,走马看花,什么也学下到,一点前途也没有。”于是一再向领导上提意见,希望调调工作,或者是送到大学里去再学习几年,“好更好地为人民多做些工作”。当然他工作也不钻进去,也发现不了问题,真的是“走马看花”,也没有学到很多东西。但另一个呢,当他一到工作岗位上的时候,就感到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认识到基本建设是百年大计,如果质量不能保证,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建设事业。因此,他在检查每一项施工情况时,都很细致负责地去了解情况,

自己不懂的就向别人学习,他对每一项施工的操作规程都要了解它的技术原理,他又依靠工人中的积极分子去发现工程中的缺点。这样,他学到了许多技术知识和实际经验。常常能够发现工程中的问题,建议施工部门设法补救,对保证工程的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曾提出过合理化建议,改进了一项操作规程。现在他对工作比较熟悉了,自己又进一步订了进修的学习计划,准备学好俄文,并有步骤地学习和自己业务有关的大学课程。他在工作中是生气勃勃的,精神是愉快的。

从上面几个青年技术人员的实际例子,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我们要很好地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应该明确学习是为了工作的观点。青年团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为着能够很好地工作,学习就成为中国青年更加特别突出的任务。”这是当着国家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中间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要求青年努力学习,是为了青年能“积极地参加祖国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工作”。在旧中国,一个青年努力学习,一般都是为了能留洋,为了将来可以当大学教授、记者、专家、工程师……。总之,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是从个人主义观点出发的;而今天我们强调青年要努力学习,却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是从集体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如果我们对于组织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是首先考虑到,它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贯彻苏联专家的建议,能够为我们国家增产节约多少财富;而是首先想到这个岗位是否对自己学习技术有利,从苏联专家建议中是否可以学到点技术,把工作却丢在一边;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自己这样的思想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思想对照起来,该有多么惭愧!志愿军的战士邱少云宁肯慢慢地让火把自己烧死,也不肯动一动,以免暴露自己,损害了集体的事业。他们就是这样用生命保卫了我们的建设事业——我们集体的事业的,而我们还会有人对这个集体的事业,远不如对个人的“事业”关心。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的。有这些不正确观点的青年技术员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否则,对建设事业不利,而自己也是不能在建设事业中很好发挥作用的。

第二,本来,我们在建设岗位上,做好工作和在工作中学习,是应该统一,也是能够统一起来的。从上面的例子,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只有那些对于工作积极负责,深入钻研的人,才能在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牢靠的知识和经验。生产的需要,本来就是推进我们掌握科学技术最根本的也是最有力的动力。恩格斯告诉我们:“倘若社会上有一种技术上的必要,那就比十个大学还更能推动科学前进。”(注三)有一个青年技术员告诉我,他参加工作已三年了,前两年由于自己没有钻研工作,仍然“学习”,也抓得很紧,但因不联系实际,进步很慢,去年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积极钻研,看了许多参考书。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三个月内自己得到的进步,远比前两年的进步为大;那些对工作不负责,只想能够学到一些皮毛的、装饰自己的技术的人,或者是盲目地工作,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学习的人,都只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既做不好工作,也不能真正从工作中得到提高,即使有所提高,也是缓慢的,有限的。我们国家建设的需要,要求我们青年技术干部能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这和个人的进步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不是盲目地埋头工作,不学习,也不是孤立地丢开工作去学习,而是既善于劳动,又善于学习。

一个青年技术人员是大学、专科还是高职毕业,是在这一个工厂还是那一个矿山工作,是在设计部门还是在施工部门工作,都不是决定我们是否能在工作中得到提高,是否有发展前途的主要因素;而我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在工作中钻研,是否能为了做好工作而虚心学习,这些恰恰是是否能在工作中进步、提高的决定环节。无论是这一个工厂或是那一个矿山,无论是生产、施工、设计、勘测、技术行政、技术监督等等部门,都是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些工作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来干,如果你主观上不想干这一工作,而客观上又必须有人来干。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当然个别的分配实在不合理的,也会调动一下,但总的来看,从大量的来看,还只有你放弃主观的想法来适应客观的要求。今天你还没有安下心来工作,也就是你比别人进步慢一天,因为别人在今天已经安心地钻研工作,从工作中得到一些进步了。的确,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一些特殊的条件,例如在施工单位和生产单位工作的人,接触实际多,接近工人群众,可以专一门,但也容易陷于日常的生产事务,安于陈规;在设计部门工作的,能接触到更多的技术理论,遇到的问题较复杂,但也容易犯脱离实际的毛病;在技术行政和技术监督单位工作的,接触的面广,接触的问题多。但也容易工作不踏实等等。有有利的条件,往往也伴随着不利条件,问题是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如何首先把工作做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很好地学习,同时注意克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容易犯的毛病。一个高职毕业的青年技术员,一方面不如在大学里的工科学生那样学得有系统,但是如果他能结合工作抓紧学习,因为接触实际,对一些技术理论容易理解,也理解得更深刻,学的东西也更容易符合于实际需要,如果再能注意有系统地学习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工作几年所学到的东西,也是可以很丰富的。鞍钢培养干部的五年计划,就要求在五年内把中级技术学校水平的技术员,培养达到大学、专科程度。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在我们青年技术人员中有这样的情形;有的成天和工人在一起,但是对工人的实际经验知道得很小,却也有在设计部门工作的,而能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实际的;有的在设计部门觉得钻不下去,学不到东西,而有在施工部门工作,却学到了许多技术

理论的;有的高职毕业的技术员,不断有重要创造,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而有的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却在工作上老出毛病,不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的;就像前面所举的倒子,在同一岗位上,具有同样的条件的人,也有的是工作有成绩进步快,有的却成天还在闹不安心工作问题,工作和学习都很差劲的。为什么呢?当然不能推到客观原因,只有从主观努力上去找原因了。学习也和工作一样,也是需要艰苦的劳动的,如果我们空喊要学习,但是对于现实的工作中的学习机会却随手放过去了,就像一个人成天闹着营养不够,但是口边的肉却不去吃。像这样的同志,只会慢慢地落在别人的后面的。

总的说来,要把工作和学习结合得好,首先必须要明确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集体主义的观点,即自己的学习和提高,是为了集体事业的需要,学习是为了做好工作,而做好工作又必须学习;第二个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的观点,即我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首先必须密切和工作结合起来,自觉地认识客观实际,利用一切客观实际的有利条件学习。

一个青年技术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要学习些什么,如何学习,这是很多人提出来的问题。本来由于各人的工作需要不同,原有的基础不同,工作的条件不同,因此学习的要求、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办法也应该各有不同。例如一个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见习技术员,最迫切需要的学习实际生产知识,熟悉生产,因此就要多向工人学习,多向老技术员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两三年,对自己的工作,基本上熟悉了,就要求能够看一些与自己业务有关的苏联技术书藉,而先决的条件就是要学好俄文。如果是一个高职毕业的青年技术员,还要求再学一些物理、化学、数学的基础知识。随着生产的发展,一个技术人员又会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有一个轧钢厂的青年技术员告诉我,最初他只需要学习一般的轧钢知识,现在因为轧优质钢,要求知道轧钢时物理性能、分子排列起些什么变化,才能使轧出来的钢保证一定的质量,这样他就又需要学习一系列的知识了。许多厂矿,已经注意了有计划地来培养技术干部,例如鞍钢最近就制定了“职工五年培养计划”,在这些厂矿工作的青年技术员,应该根据这些计划,努力学习。但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的条件总不会像学校里那样的,因为在工作岗位上首先还得工作,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厂矿都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的。我曾知道有几个技术员自己组织起来,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有的组织起来请苏联专家讲课;有的和工人订师徒合同;有的和工程师订教学合同;有的大家组织起来,请懂俄文的同志分头翻译苏联技术书籍,集体研究;有的经常结合生产中的问题技术研究会……。总之,是要利用一切办法,一切可能来学习。有几个优秀的青年技术员告诉我,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密切结合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条件,坚持不懈地学习。我想这几点是可以供大家参考的。

这里我还想简单谈一谈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一、从总结实际经验中学习。有许多青年技术人员对于学习技术的了解,往往只想到要读几本技术书,而不善于从总结实际经验中学习。毛主席告诉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注四)多读些技术书籍当然是很重要的,这是接受别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但是自己在参加实际生产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能更多地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少犯错误。总结实际经验,还应该注意学习工人的实际经验。我们的技术理论,本来就是掌握技术的客观规律,而这种客观规律有很多是没有被我们发现和掌握的。工人们的丰富的实际经验,就是这种客观规律极丰富的源泉,很多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就是从看起来是零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工人们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有一个青年技术员最初他去向工人学习,抽象地提一些问题,工人也讲不出什么经验来,他就以为向工人学不到什么东西。后来他深入了生产,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去问工人,工人告诉了他许多宝贵的经验,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对生产有了重要的改进,自己也学到很多东西。

二、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问题。“苏联的经验,综合了世界上技术的最高成果,并加以提高和完整化了。我们接受苏联经验,也就是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经验。”(注五)有些青年技术员总觉得:“英美的技术,也还是有些东西可用的。”我们并不否认这句话,因为真正的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英美的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中间夹杂有许多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腐朽的技术观点的渣滓。我们很多青年技术人员现有的技术知识,一般是没有能力来辨别其中的渣滓的,既然我们学习的时间又有限,我们又有最先进的苏联技术有大门向我们开着,而苏联的先进经验中又早把英美的一点可用的技术都综合进去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习英美的技术呢?正如有一个青年技术员说的:“碰到了生产中的问题,去查英美的技术书,诸子百家杂凑在一起,也不知道那个可用,用起来又是缺胳膊缺腿没有完整的一套;而苏联的技术理论,是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查到了就是一整套,而且就是好。”

三、学习政治的问题。技术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学了技术,就是为了建设我们祖国。但是如果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如果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国家建设的政策,那么我们的技术就不可能很好地为建设服务。而我们缺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会限制了我们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技术的。斯大林告诉我们:“有一个科学部门的知识,却是所有一切科学部门中的布尔什维克所必须具备的,这就是马列主义关于社”

会、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科学。”(注六)他又告诉我们“我们并不需要随便一种工业指挥人材和工程技术人材。我们所需要的是能了解我国工人阶级的政策,能领会这个政策,并决意诚恳把它实现起来的那种人材”。(注七)因此,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学习国家的政策,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是不可能在建设事业中很好地发挥作用的。最近人民日报上就有这样一些例子:由于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不了解国家建设的政策,设计的工厂,没有估计到和原料产地的远近,不照顾电力供应问题,而产品也不是符合国家重点建设的政策,不是首先制造大型发电机,而是平均地制造各种大小电器材料等等,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仅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书籍和国家的政策中去学习,而且还要善于通过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中去学习。今天我们学的技术,是苏联的技术,苏联的技术是浸透着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的。我们应该在学习苏联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来提高自己的觉悟。

最后我想介绍一个青年技术人员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有一个青年技术员,最初他想到这也要学,那也要学,于是订出了一个学习计划,包括如何支配时间在内。后来实际执行的结果,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行不通,有些和工作结合不紧的东西,实际上很少可能去学,而有些业余活动时间,也没有估计在内,于是又重新修订了计划,选择了学习的重点。以后他随时检查自己学习计划执行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修订,现在他的计划基本上是行得通了。学习有了计划,效果也大大增加了。这位青年技术员制定学习计划时,从实际出发,不断地适应客观学习条件,这种方法,也是可以供大家参考的。

祖国的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着,要求我们每一个技术干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政治觉悟,以适应建设事业的需要。让我们努力工作,不懈地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祖国所需要的,像列宁所指示的那样:“个个都是有知识的,同时又都是善于劳动的。”(注八)

(注一)斯大林:《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

(注二)见本刊一九五二年第二十期

(注三)恩格斯:《马恩通信选集》,解放社版第九四页。

(注四)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七九页。

(注五)陈云: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的讲话,见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人民日报》。

(注六)斯大林:“在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总结报告”,见《列宁主义问题》第七八三页。

(注七)斯大林:“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见《列宁主义问题》四五九页。

(注八)列宁:“青年团底任务”,见《列宁文选》两卷集第二卷第八一五页。

猜你喜欢
技术员工作岗位苏联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转运
开年珠宝小惊喜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钦州市牛品改技术员队伍问题与对策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