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思想工作的金钥匙

1964-08-29 02:54马炳武
中国青年 1964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富裕贫农团支部

马炳武

山西省农村四好团支部的一面红旗——东鲁大队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很出色。他们一方面紧紧依靠党支部的领导,一方面充分依靠贫农、下中农这支革命的阶级队伍,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现实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结合起来,把各种教育活动与解决青年思想上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思想工作就做得活,做得细,做得深。他们既善于分析具体情况,抓住青年思想上的新苗头,及时加以教育解决,又善于通过具体的问题讨论,引导青年从根本上提高阶级觉悟,认识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做革命接班人的深远意义。他们遇到重要思想问题,就自觉地依靠贫农、下中农对青年进行活的阶级教育,使青年们感到这些长辈们讲的事实和道理,既生动深刻,又亲切可信,因而收到了极为良好的效果。这是教育青年工作中贯彻阶级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一个新发展,值得大力提倡。

贫农、下中农是农村一支革命的阶级队伍,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这支队伍。我们农村团组织在教育青年一代的工作中,更自觉、更经常、更充分地依靠贫农、下中农,就一定能够使青年更迅速地成长为革命化的新一代。

——编者

我们东鲁是一个由穷变富的大队。解放前,东鲁村特别穷。我们的父辈,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就靠着一边讨饭,一边开荒来活命。直到解放前,全村一百六十户人家,就有四十五户讨饭的,六十九户给地主扛长工,十多户舍儿卖女。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东鲁进行了土地改革,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很快就改变了村里的穷困面貌。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来,产量跃得更高了。东鲁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日益提高。现在全村差不多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百分之八十的户盖起了新户。我们东鲁由穷变富了。生活富裕了,这是好事情,但在这情况下,怎样教育青年永远保持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我们团的工作来说,也是一个新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体会。

更要勤劳节俭

三年前的一天,我和尹换荣等五六个青年,到裴村赶庙会。在庙会上,尹换荣就买了三元多钱的水果糖、花生米等,请大伙吃。我对他说:“这样乱花钱可不好!”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看你多小气,咱家里有存粮,银行里有存款,不吃不喝,存着干啥哩!”

紧接着,又一个问题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天我和一伙年轻人,在渠道上堵水,可是,青年窦润海站在渠堰上,连水边也不沾。原来,是怕弄脏了他的新“华达呢”衣裳哩!一个青年对我说:“窦润海光新衣服就买下了四五套!”

一些年轻人确实开始变了。讲吃讲穿的风气露头了。有的青年还买下了皮鞋、墨镜,青年的劳动出勤率也开始下降了。

八十岁的老贫农高中伦,看到这种情形,逢人便说:“孩子们变了,要不赶快管教,就要变成公子少爷啦,哪还像咱受苦人的后代!”

这种种问题的出现,震动了团支部。我们连续召开了几次支部委员会,摆问题,想办法。大家一致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生活富裕了,青年人可以从此奢侈呢,还是要继续艰苦奋斗?这问题不及时解决,就要像高中伦老汉说的那样,一些青年

就要变成公子少爷。究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贫农出身的党支部书记张良忠说:“要解决问题,就要让青年了解过去,了解咱东鲁过去过的是什么日子。生活富裕了,怎么引导他们不断革命,是件大事情。此起过去,咱今天算是天堂了,可是比起共产主义,咱还只开个头哩。咱们是穷棒子的后代,要把村史教育好好搞下去,穷了要讲,富了还要讲,年年讲,辈辈讲,讲到共产主义,让青年永远不忘本,永远不丢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我们按照党支部的指示,讲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对青年讲述了东鲁过去的苦难。青年人听着听着,低下头,落下泪。王文录呜呜地哭着说:“老一辈苦的没饭吃,拔了地主的一把苜蓿充充饥,差点送了命,咱却浪费粮食,咱是翻身忘本啦!”尹换荣也擦着眼泪说:“不是老一辈人流血流汗,打下江山,创下家底,咱今天咋能有吃有穿!咱如今乱花乱用,就是败坏咱穷人的家产呀!”

许多青年激动地说:“往后,我们一定要听党的话,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永远克勤克俭,不图眼前吃穿,把钱粮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这一场村史教育,像一付灵丹妙药,治好了尹换荣、王文录等一些青年思想上的病。也使团支部找到了一把教育青年永远革命的金钥匙,我们体会到阶级教育一抓就灵,团支部一定要依靠老一辈的贫下中农,对青年进行村史、社史、家史的教育,使青年想过去,看现在,望将来,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更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几年,我们整个生产队富裕了,个人也富裕了。少数人钱一多,粮一多,就觉得有了个人发家致富的资本,自觉不自觉地走到邪路上去了。

一九六二年,我们队周围的几个庄,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就在这个时候,有的社员,也有个别青年,想要图谋得利。他们不是等价出借粮食,而是春借一斗玉米,夏还一斗小麦,青年王兴仁,用三十斤玉米,换回三十九斤黑豆。

团支部委员们一致认为:虽然这是个别人的问题,但这是个大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生活富裕了,是继续走大家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少数人个人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一定要狠狠抓住这个问题,对全体青年进行一次阶级教育,让青年真正懂得什么是剥削,应该走什么道路。

“什么是剥削呢?”团支部以此为题,组织团员青年进行了讨论。有的青年说:“剥削就是地主和富农压迫穷人。现在地主被打倒了,也就没有剥削了。”有的青年说:“什么剥削不剥削,这是老皇历了,翻腾它有啥用处。”

为了使青年们真正懂得什么是剥削,我们把老贫农张喜光请来,参加了青年们的专题讨论会。

有的青年问:“地主是怎样剥削穷人的?”张喜光老汉说:“地主剥削穷人的手段可多啦!雇咱穷人当长工,这是剥削。放粮,放债,这是剥削。……那时,咱穷人没粮吃,向地主春借一斗糠,夏还一斗麦,真是借得起还不起……”

“现在剥削阶级虽然被打倒了,但是剥削阶级的思想,仍然还有影响。现在有些青年,出借粗粮还细粮,有的一斗玉米换人家一斗二升黑豆,这是个什么问题呢?”我们随即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

青年们懂得了什么是剥削,也就容易认清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了。换过粮食的王兴仁,痛哭流涕地说:“我错了,我忘了本,俺家叔父,就是因为借了地主的糠,还不起粮,利息越滚越大,逼得投井自杀了。可我现在把这一切都忘了。”许多青年说:“是啊,咱不能放下讨饭棍,又拿起棍子打自家人,咱穷人要始终一条心,一股劲,走集体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场“借粮讨论会”,使青年们深刻地认识到:剥削二字不能忘,忘记阶级,忘记剥削,就会走上图谋个人发财不管他人死活的资本主义道路。

更要多支援国家建设

三年来,我们全大队除按任务出售余粮以外,共多卖余粮五万多斤,支援受灾兄弟队十一万六千余斤。对这,有些青年想不通,常在背后嘀咕:“俺们一把水一把汗换来的粮食,除了完成交售任务,还要支援兄弟队,真不上算!”

团支部听到这些反应,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生活富裕了,是不是就只顾自己,不为国家着想,不关心阶级兄弟!我们就抓住这个问题,对青年进行了教育。

这次教育,是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青年的头脑,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这是我们团支部教育青年的又一把金钥匙。我是从一九六○年开始比较自觉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后读了《为人民服务》等五十多篇文章。如今,我听到这些反映,便想到《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我想用这篇文章,不就可以解决一些青年的本位思想吗?我和支部委员们商量以后,决定教育青年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在全队团员和青年参加的会上,把《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反复读了几遍,最后以“看看白求恩的精神,比比咱们的思想”为题,让大家讨论。

经过讨论,许多青年说:“人家白求恩是外国人,还帮助咱中国人革命,最后献出了生命,可我们

呢?对邻村兄弟队,对自己的国家,连点粮食还不愿意多支援,这怎能谈得上革命呀!”紧接着,团支部又引导青年算了一笔国家和兄弟队支援咱东鲁的账。这一算,把青年的心算得更亮了。好多青年说:“咱东鲁以前穷的时候,国家年年供应十万多斤粮食,如今我们由穷变富了,可不能吃水忘了掏井的人!”通过这次教育,大大提高了青年的思想觉悟,大家都说一定要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兄弟队,支援国家建设。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这几年,我们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一九六一年五月,遭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特大雹灾。即将成熟的小麦被打成了一堆乱麻,玉菱打成了光杆,棉苗打得枝断叶落。这时,人们唉声叹气,谁也不往地里去。团支部根据党支部的指示,发动青年带头救灾。但是,有的青年说:“一切都完了,还救啥哩,等来年再干吧!”有的说:“雹子打了咱地里的粮食,打不了咱家里的粮,咱能等得起!”还有的青年说:“不收一粒粮,国家也不能叫咱东鲁受饿!”总之,许多人在困难面前低头了,只想坐着吃存粮,只等国家来支援。

怎么办?我们又立即召集支部委员会,进行研究。大家觉得,生活富裕了,很容易使人产生娇气,害怕困难,对青年千万不能娇生惯养,现在就是要引导他们到困难中去考验、去锻炼的时候。

团支部决定组织青年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通过学习讨论,增强了大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青年们都积极投入了战胜雹灾的斗争,有的挑起了粪担子,把全村的茅粪,担的一干二净,一千多亩玉茭,全部追了肥。棉花被打死了,青年们又带头补种玉茭。为了弥补受灾的损失,青年人还开展了“十边”活动,种下瓜菜二百多亩。经过全体社员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困难,又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收成。一次又一次的灾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使青年们受到了锻炼,变得坚强勇敢,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了。

革命到底

我们东鲁团支部的历届支委,大多数同志始终保持着饱满的革命热情,但是,随着生活的富裕,工作的顺利,有些同志也产生过一些思想问题。比如,有的团支委满足于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吃不愁,穿不愁,围着老婆坐炕头”,对工作开始冷淡了。

这些虽然也只是个别现象,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问题:生活富裕了,是不是就可以在工作上松劲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们组织团干部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并对照文章,检查了自己的思想,接着又组织大家学习老党员、老贫农高德胜始终保持革命干劲,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品德。高德胜是大队技术股长,年近六十,全家七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力,但是他从来没有喊过困难,没有耽误过工作。老婆埋怨他不管家,他却说,咱应该先管大家,后管小家。高德胜的事迹教育了大家,特别感动了宣传委员冯忠义。冯忠义一向工作积极热情,一九六二年结婚以后却冷下来了。他检讨说:“人家高德胜那么大岁数了,还一个劲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咱才二十几岁就打退堂鼓,实在不应该。”

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革命自觉性,现在,我们东鲁团支部的七个委员,可以做到事事带头干,处处起模范,做青年的表率。

永远革命永不变质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团支部对青年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在我们村里,树起了一股穷而有志,富而不娇气,克勤克俭,永远革命的正气。有粮不大吃大喝,有钱不乱花乱用。论劳动,青年人始终干劲十足,地里的脏活、重活、急活都是抢在最前头去干。有些青年见粪就拾,全村大小、十几条道路,看不到粪块。去年六月的一天,一场特大的狂风暴雨突然袭来,刮得树都折了腰,眼看场上的麦垛要被狂风卷走,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全村六个生产队的青年,谁也没和谁商量,就像一个人一样,抱着席片,不约而同地奔向六个队的场上,手拉手地爬在麦垛上,用自己的身体压住席片,让狂风吹、暴雨浇,也不让集体的粮食受损失。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组织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并且永远依靠贫下中农对青年进行活的阶级教育,这是使青年永不变质,永远革命的两把金钥匙。

猜你喜欢
生活富裕贫农团支部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
以民为本求富裕
吃“穷”一点,不管你现在有多富!
黑岛传治为贫农发声
土改中贫农阶层内部的形势判断与行为选择
苏区贫农团的权能演变及其与苏维埃关系考察
发现身边的美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