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狮岩山

1965-08-20 04:02
中国青年 1965年11期
关键词:岩山双季稻抗旱

把开发山区的大旗扛起来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发表后,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一个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生产的高潮出现了。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党支部向全体青年发出了“向荒山进军,要荒山献粮献宝”的号召。杉洋镇团总支副书记、二十岁的共产党员余养豪,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一队青年,攀上海拔一千二百米的狮岩山。青年人的这一革命壮举,当时在杉洋镇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人们议论纷纷:“同狮岩山相斗,真不知天高地厚!”“山高水冷,怎能长粮!祖祖辈辈都啃不动的狮岩山,几个娃娃能搞出什么名堂。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提水一场空!”但是,冷风吹不倒有志气、有觉悟的革命青年。余养豪想起了毛主席说的话:“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他对青年耕山队员们说:“祖先做不到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就应该做到。只要我们不怕困难,敢和狮岩山斗,我们就一定能够胜利。”耕山队员们也纷纷表示:“桥是人架起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志气的青年,就敢在荒山野岭上闯出一条路来!”

披荆斩棘强占山头狮岩山山峰象一头正在狂吼着的雄狮,俯视着半山上只剩残垣断壁的一座破庙——上院寺。破庙周围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荒草和荆棘。据说六十多年前,曾经有人在这山上流过汗,最后还是空着双手下山了。现在,余养豪和他的耕山队员,就在这座破庙里安了家。余养豪和耕山队员们决心要在狮岩山上闯出一条路来。这是一条艰苦创业的路,也是一条与重重困难斗争的路。这时,正是严各季节,高山上冷风劲吹,雨雪纷飞。队员们放下铺盖就向漫山遍野没人高的荒草、刺条宣战。他们用草刀砍、烈火烧。盘踞在草丛中的毒蛇、野狠、山兔被火苗逼得东窜西奔。野草烧尽,更加艰苦的开荒任务开始了。土硬石坚,锄头挖下去就弹得老高,队员的手掌震裂了,山锄碰出了缺口,一人一天还开不到一分地。天刚擦黑,余养豪挑着十八把挖坏了的锄头,摸下山来,敲开铁店的门。铁匠师傅看到他们队员一天就挖坏了这么多山锄,吓了一跳。余养豪抱歉地笑着说:“我们耕山队往后要请你多帮忙了,只要有锄头,我们就不怕山硬!”青年人的行动感动了铁匠师傅,他说:“你们敢和狮岩山斗,我修几把锄头还不应该!”于是,便连夜修打起来。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余养豪立刻把修好的锄头挑上山去,和伙伴们又马上投入战斗。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差不多每天天擦黑,队员们都要送下十多把坏锄头给打铁店修理。当时,每开一分一厘地,耕山队员们需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要流下多少汗水啊!遇到雨雪天,山上坡陡路滑,开荒就更艰难了。有时前进几步,就要滑倒几跤。队员们白天在草里钻,泥里滚,晚上回到破庙里,冷风刺骨,难以入睡。这时候,有个别队员唉声叹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余养豪想起了党的教导:在困难面前,只有拿出积极的办法来,才能战胜它!破庙透风漏雨,他就发动队员收工时剥松皮、砍茅草,晚上突击修补;没有床板、凳子,就自己锯木建造;坡陡路滑不好走,他又带领队员从山下挑来一担担谷壳,冒着细雨,沿着山坡,撒一把,前进一步。他们一边劳动,一边高唱着自编的山歌:“耕山队伍攀高山,安家落户破庙间,青年志如岩间松,哪怕寒冷数九天!一锄一锄把荒开,定叫穷山变富山。”

经过一各的艰苦奋斗,耕山队员们终于在狮岩山上,开出了四十八亩荒地。

“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春天,狮岩山上充满了希望。新开垦的土地上,蕃薯苗藤壮叶厚,蕃薯园里套种的五万株茶树苗,也嫩绿可爱。可是,一场严重的考验又来到了。入夏以后,他们遇到了空前未有的大旱。地里的庄稼受到严重的威胁。余养豪带领队员,没日没夜地到三里外的一个水坑去挑水抗旱。没过多久,水坑干涸了。他们又在后山的一个石岩缝里找到一处泉眼,用炸药炸开顽石,筑起了一个山塘。但是干旱的威胁并没有解除,而且越来越厉害,新开的山塘也干涸了。眼看着蕃薯苗一天天枯黄,队员的心一天天地紧缩起来。就在这紧要关头,党支书余泽爱上山来了。他察看完蕃薯园里的旱情后,对余养豪说:“你要懂得,你们的抗旱,不仅仅是为了抢救几十亩蕃薯,而是关系到耕山队能不能在山上站住阵脚,能不能巩固发展的问题。眼前旱情严重,要继续抢救。水源靠人去找,办法让大家来想,只要依靠群众,就一定能战胜干旱。”接着,党支书召开了全体队员会,给大家讲了《愚公移山》,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散会后,他和队员们一起投入抗旱斗争。

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给了余养豪和耕山队员极大的鼓舞,给了他们无比的力量。他们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于是,一场新的战斗又开始了。白天,他们冒着烈日从远处挑水抗旱;晚上,在羊肠般的山路上点上火把,彻夜挑水抗旱。他们用水瓢、粪勺,一瓢瓢,一勺勺把水盛到桶里,一桶桶挑到蕃薯园里,又用小碗一穴穴地灌。有的地干得特别厉害,水刚灌下去,太阳的毒焰一下就把它吸干了。能不能把灌下的水保住呢?余养豪想起了党支书的话:办法让大家来想!于是,他召集大家一起商量保水的办法。队员余秉正说:“盐卤滴在地上,白天晒干,晚上又会返潮,在水里掺些盐灌苗,既当肥料,又可保水。”经过试验,效果果然很好。这一年,杉洋镇大旱了七十多天,耕山队员们坚持抗旱七十多天。经过这一场紧张的战斗,开荒种下的四十八亩蕃薯,获得了丰收。有十三亩平均亩产五千斤;最高的达到八千斤以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耕山队员们以愚公移山的革命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让狮岩山第一次向人们交出了粮食!

狮岩山上一片锦绣

远耕队在同狮岩山搏斗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胜利。但这并没有使革命的年青人心满意足。他们知道,要把荒山建成米粮山、花果山,眼前的成绩,仅仅是创业的开始。当一九五七年春天,中共杉洋区委号召群众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时,余养豪一下就给这个号召吸引住了。他看到杉洋有些平洋田种了双季稻,产量比单季稻增加百分之六十,就想到要是高山上也能种上双季稻,对于高原地区的大幅度增产,将会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越想越兴奋:“种!坚决在山上试种!”他把自己的大胆设想告诉给队员,鼓励他们说:“孙悟空想吃仙桃,也得背背风险。天下什么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要在狮岩山上改天换地,就得敢想敢干。当初我们上山时,不是也有很多人说,叫狮岩山长粮食是瞎胡闹么!可我们不是用事实驳倒了他们的看法了么!”余养豪那种敢于斗争、不断革命的精神,增强了队员们的信心,他们拍拍自己的胸脯说:“干吧,养豪,你敢搭桥,我们还怕过渡不成!”

夜晚,古庙里热气腾腾,耕山队员们热烈地研究着试种早稻的计划。余养豪激动地说:“只要我们听党的话,坚持科学试验,完全可以做到‘山下有的,山上要有,山下没有的,山上也要有。”队里唯一的老农顾问、在旧社会扛过几十年长工的李庚渠和共青团员李国炉发言最积极。大家出谋划策,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他们决定在稻田里增施草木灰提高土温;在秧根蘸硫磺、人粪混合肥,增加秧苗抗寒力以及改串灌为轮灌等办法,来克服高山种植双季稻的不利条件。秧苗一插下,全队又主攻肥料。使试验田里肥足苗好。到夏收时,试验田的早稻亩产二百六十斤;这一年,双季稻一亩共打下了粮食五百六十斤。

耕山队在狮岩山上种成双季稻的事实,在附近社、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员们都说:狮岩山山高气候坏能种双季稻,我们一般山地怎么不能种呢!于是,不少社员也把双季稻搬上了山田。

余养豪和队员们认真地总结了试种双季稻的经验。他们共同感到:千条万条,毛泽东思想挂帅第一条。贫瘠荒无的狮岩山能够插上双季稻,这正是体现了毛主席教导的革命雄心和实干精神相结合的结果。

打这以后,远耕队员们对进一步征服狮岩山更加充满了信心。年后,他们又把小麦、黄豆、花生搬上了山。接着,桃、李、板栗等果树也上了山。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他们又进行了棉花上山的试验。这些“破天荒”的行动,使狮岩山的面貌越来越壮观了。有个叫黄老丁的老农,逢人便夸:“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后生仔就是赛过老祖宗,世世代代啃不动的狮岩山,果然在他们手里变成一片锦绣!”

再接再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年来,余养豪和耕山队员们,在建设山区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在狮岩山上,开垦了一百三十多亩田地,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四年,生产粮食达五十三万斤。造林二百二十多亩,封山育林二百多亩。畜牧业也大大发展了。全队已繁殖耕牛二十头,羊五十三只,家禽更多,真是牛羊满山,鸡鸭成群。

十年来,耕山队以自己的劳动果实支援了国家建设。他们共卖给国家粮食三十万斤;油料作物两千斤;家畜二百三十头;家禽上千只。

十年来,狮岩山也造就了一批“心红骨硬”的社会主义新人。他们中间,先后有二十二个青年加入了共青团。有的已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有的成了劳动模范,还有的被选派到别的耕山队去当骨干。年轻的队长余养豪,几乎年年代表耕山队出席省、地、县的农业群英会;并两次上北京,见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现在,狮岩山上第十个春天已经又来到,漫山遍野充满了蓬勃的生机。然而,更可贵的是激荡在耕山队员们心头的春天。余养豪和他的伙伴们,在胜利的道路上,正在迈开更加矫健的步伐,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最近,他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又订出了进一步发展粮食、副业、畜牧业的具体规划。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将以更高的革命热情,大学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指导生产。再接再厉地在狮岩山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岩山双季稻抗旱
篝火(外二首)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春之歌
防汛抗旱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氮吸收、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