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谈青年人问题

1979-08-20 04:03林光
中国青年 1979年10期
关键词:青年人生活

林光

编者按:青年问题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处于拨乱反正、调整改革、建设四化的历史大转变时期,尤为突出。

这一代青年成长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由此带来的特点、问题是什么?应当怎样看待他们的要求、意向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围绕着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精神生活等许多方面,一些青年人和一些中、老年人的看法不一致,其原因是什么?又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统一?青年工作应当如何开展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青年的实际?这一切迫切要求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

青年问题的研究,是一门综合的社会学科。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这门不能缺少而现在又基本上是空白的社会学科。本刊本期开辟《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这一栏目,目的是为了进行切实的自由讨论,提倡和推动这一学科的研究,发表注重实际,注意对事物的数量和质量的分析研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回答问题的文章。我们希望广大青年和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切关心青年问题的同志,都参加到这一研究工作的行列中来。

我厂最近新增加一百四十二名工人,大都是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我是其中的一个。我们这些青年,各人的思想、文化、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希望我们的生活不断向上、充实、丰富和欢乐,而不愿生活停滞、贫困、单调和忧伤……作为一个青年人,我非常关心青年的事情。近来,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考虑了以下有关青年的种种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新工人在想些什么?

参加工作啦!每个青年人都为此高兴,也为此操神。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和所经的道路不同,想法也就有差异。据我所知,大致有这么三种想法:

“先进”的人想:有了个固定的职业,就该少说话,多干活,无条件地服从领导,做干部的好助手,有时间加强点学习,就行了。

“中游”的人说:工作定下了,再分个好工种,我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当不当“先进”,以后再说吧。

“后进”的人道:有了“铁饭碗”,啥也不在乎了。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开除我。

这些想法反映了当前青年的某些特点,也暴露了时代给青年精神上留下的创伤。用这样的思想态度去对待社会主义,只能使我们的生产按部就班地延续下去,却不能使社会的物质财富飞速地提高和发展。

二、怎样对待两种思路截然不同的青年?

常常看到一些青年在一起谈话时那种不投机的场面,有的只谈社会的光明处,有的只谈社会的阴暗面。

前者能大谈工业生产如何如何的突飞猛进,农业十年来是如何如何的丰收,人民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好,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又是如何如何的高……根本不需要具体事例去证明。

后者只会列举生活中的许多现实去阐明他们的观点。什么国民经济受到的破坏是如何如何之大,文教战线受到的摧残是如何如何之深,人民生活水平是如何如何之低,青年的前程又是如何如何之渺茫……请原谅青年人的直率,当谈这些话时,谁也没忘记中华民族独立的骄傲,光荣时刻是谁带来的。

对待上述两种青年,应怎样评价呢?有人会说:“这还用考虑吗?前者为‘先进,后者为‘落后。”

我想,前者和后者的论点各有其道理,但又都不全面。前者过于乐观,后者过于消极。如果大家都能实事求是,全面地看问题,既看到社会在转变的大好形势,也看到时代给社会造成种种困难及其它原因,那么大家就会振起精神,为实现“四化”出力的。

在这个问题上,不该存在“先进”与“落后”的评价。

三、怎样看青年的理想?

任你问谁,不管是男是女,是“先进”还是“落后”的青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不加思索地说:“共产主义就是我的理想”。我们一些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也往往满足于此。但如再问:“你究竟通过什

么途径去为共产主义奋斗呢?”就往往答不出来了。

的确,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实现这个理想,要有一个过程,要靠我们每个人踏踏实实地努力,要靠人类一代接一代地奋斗。光有一个空洞的大目标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为了实现这一大目标的各种具体目标、途径和计划。所以,作为真有理想的青年人,不能光空喊“共产主义”,还必须有个人的具体志愿(如当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计划和努力。这样,共产主义对每个人来说,才有实际内容,而不是一句空话!

四、从舞场的结局想到的。

去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共青团十大代表跳青年友谊舞的实况。以后,全国各地也随之开放了这种活动。这本是一件好事。可由于有些青年缺乏道德观念,有碍舞场风尚,结果,做了一些败坏青年名誉的事,使正当的跳舞活动被扼杀在萌芽时期。一种无印章无文字的禁令,从省里下到市里,直至每个工矿企业,每个车间和俱乐部。俗话说:“失火带邻居”。什么玩牌下棋,种花养鱼等许多无害的娱乐活动,都被无形地禁止了。因为许多有关单位和领导都认为这些是“不革命的乐趣”。

我认为那些领导和老同志是出于一片好心,可是,如果因噎废食,不照顾青年本身的特点,对待青年的方法不得当,那么,好心未必得到好结果。

五、无损于革命事业的生活情趣可不可以提倡?

青年毕竟是青年,不管你怎么讲,青年还是要寻找生活情趣的。

经过一天学习、工作,青年人总希望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不可能象老年人那样一坐几小时,清闲安静地休息。他们当中,有的上夜校补习文化知识,有的在家装电视、修半导体;有的看古今中外的名著小说,有的画大自然中的奇观美景;有的上影戏院,有的参加各类球赛;有的打牌、下棋、猜谜语,有的喂鸟、种花、养鱼;有的唱歌、跳舞、练琴,还有的打拳、摔跤、游泳、变魔术……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并从中获取乐趣。这样,既驱散了一天的疲劳,为第二天工作备下了充分的精力,又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我觉得,无损于革命事业的生活情趣是完全可以提倡的,也是应当丰富多采的。静是休息的一种方法,动也是一种休息的方法。

六、闲逛、犯罪的青年现在为何仍有不少?

青年现在的文化生活虽然比“四人帮”时丰富了些,但总的来说,仍然很单调。如象青年人除了学文化科技知识是正当活动外,其它的就都不那么名正言顺了。我觉察到现在的社会有那么一种定型的趋势——“极端”的风气很流行,对待人或事,要么好得了不得,要么坏得不得了。

我们许多老同志和领导,包括一些报刊的编辑同志,甚至还有我们的家长,他们对青年的成见太深,只看到青年中消极的次要一面,却看不到青年中积极的主要一面;只知道一味地批评、指责,却不会热情地鼓励、引导;只爱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却不能为青年指出真正的方向。其结果,弄得青年人晕头转向,不知该干些什么好。再加上待业青年多,所以,麻烦就来了:“老实”些的,就在家练“静坐”,爱动些的,就三五成群,整天在外闲逛,以致一部分青年走上犯罪道路。

其实,广大青年是很热爱自己祖国的。他们对于搞“四化”的热切心情,胜过安排自己的小家庭。谁不明白“锅里有了,碗里才有”的道理呢?要相信他们会在自己的爱好中得到无限的乐趣,以激起更大的干劲,投入到宏伟的“四化”建设中去,

七、高价姑娘与小伙从何而来?

如果有十对男女大学生(最好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在谈恋爱,那么,我敢断定,这十对情人当中,不会有人去专门谈“高价”“低价”的。因为这些情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之上的。爱情的结合只是生活与生理上的必然趋势,而为理想奋斗则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总之,受过教育的青年,一般是会珍惜有价低于价、无价高于价的爱情的。反之,要是另有十对无知少识的男女青年谈恋爱,那么,高价姑娘与小伙就难估计了,也许是五对,也许是更多。因为他(她)们只知干活拿钱,整天在那儿羡慕别人的幸福,算别人结婚的花销,嘲笑别人在爱情方面的“呆痴”。就在这看、比、嘲笑中,爱情变成了价钱,以致出现了一些爱情的悲剧。

可是,这种“无知少识”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八、怎样对待犯过错误的青年?

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中国青年》杂志中,发表了一篇《由“拉兹”想到的》文章。这是一篇好文章,它不仅反映了一些犯罪青年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暴露了社会对他们不公正的态度。在入团、入党、招工、参军、考大学、评先进等事情上,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

犯过错误的绝大部分青年,心地还是善良纯洁的。如果从刑事责任来讲,应该在他们自己;然而,如果从造成犯罪原因这个观点来讲,则要分析了。社会是一个主要根源。说句不客气的话,要不是十年动荡的

生活,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是不会走到这一步的,少知识、无理想的普遍现象也不会在广大青年中存在了,也许一些犯罪青年今日已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了。当然,说这些后话也没什么用了。然而,反动的血统论,迂腐的偏见,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却迫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实际是在他们布满伤痕的身躯上,又砍下了可怕的一刀。

对待犯过错误的青年是武断地批评、责怪、歧视,还是热情地帮助、鼓励、引导?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再不能引起有关单位和领导的重视,那么,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的。

九、这样的教育会必不可少吗?

我们这批新工人进厂后的两个星期内,开了十多次教育会。其中,只有三次纪律较好,大家愿意听。一次是领导转达了全厂职工对我们的欢迎和希望,勉励我们好好工作;一次是一位科长生动地介绍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情况;还有一次是厂安技科用大量事例说明工厂安全技术的重要性,让我们遵守劳动纪律。另外一些会就别谈纪律了,上边讲的很辛苦,台下听的不耐烦,会后的讨论也只是天体银河地不着边际的乱扯。这些会光讲什么认清形势无限好啊,厂子里阶级斗争新动向啊……没什么实际内容,没什么新鲜材料,达不到教育会的效果,又浪费了时间。责任在谁呢?是新工人,还是领导?真有点“不知是驴子不在,还是磨子不转”的味道。

作为一个青年工人,应当尊重领导,可是领导也该注意青年人的特点。要求青年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听“大报告”,简直是受罪。我不反对青年人要开会,但是,作为教育别人的人,应当把教材编得实际些、丰富些,讲得生动些。这样,青年才有兴趣听。

空洞的理论、政治,不讲为好。不需要的会尽量不开。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了。

十、给党、团委和各级报刊、杂志、出版社的编辑以及作家们提点意见。

我听过多次团课,党史也听过许多回,报刊、杂志、书籍、还有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发现这样几点:一是不厌其烦地谈大道理;二是不着边际地虚构情节;三是不惜工本地浪费纸张。名称不同的报纸可以找到相同的文章,书名不一的小说会有许多情节相似的内容;再加上一些无原则的歌功颂德的文章,真正留给人们的精神食粮又有多少呢?!难怪有些电影票、戏票卖不出去,有些小说连开头也看不下去。

青年并不是不愿意听团课、看小说,而是许多事情我们早已知道,年年月月翻来复去地讲,实在没有意思了。千姿百态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为什么总是难以反映出来呢?

十一、全国能多办些俱乐部吗?

社会要多为青年人着想,在工矿企业、大队公社及一切青年较为集中的地方,能不能都办一些如俱乐部之类的青年业余活动场所呢?这样的俱乐部能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年,使他们的生活既有意义又愉快。

当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一下子办许多俱乐部似乎是不容易的。其实,只要领导重视,大家出力,也并不是很难解决的。一些工厂企业只要减少点浪费,或者发动青年搞点突击劳动,国家再给点补助,就可以解决了。想当初,在极短的时间内出那么多语录书、建那么多语录牌、“忠”字台,现在为什么不能办办这件有益的事情呢?

有人说,国家正在搞“四化”,资金少,这个建议不合时宜。可是,你算没算过这样一笔账:青年无事干耗费大好时光,乃至犯罪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以及由于处理青年各种问题所花的人力、物力,这笔账又该如何算呢?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再过一些年,这批青年就是“四化”的主力军了。

建设“四化”刻不容缓,培养引导青年也是当务之急啊!

十二、青年人向张志新烈士学习什么?

学习张志新,使我懂得了一个青年人不能糊里糊涂地活着。

张志新烈士“活得明白,死得值得”。为了真理,她敢于向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东西作斗争。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每个正直的人都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好女儿而骄傲,为党失去这样的好战士而痛心,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出现那些残酷迫害英雄的败类而愤恨。张志新不仅是广大人民、广大青年学习的好榜样,也是那些唯命是从、丢弃原则、拿党的事业作交易的某些干部、党员学习的榜样。

张志新烈士生前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她爱父母姐妹,爱丈夫儿女,爱同志乡邻,爱绘画拉琴,爱祖国的绵锈河山,更爱人生的自由幸福。这些,都值得那些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青年人好好学习。

十三、最后要说的

没有想到的问题还很多,说不全的看法也不少。可是,我相信那些正在思考、探讨的青年,会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的。尚剩不多的青春还是属于我们的,更有意义的生活会向我们展开双臂的——我们决心在生活的实践中学会生活,不断成长,我们盼望社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猜你喜欢
青年人生活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