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国时代就会制造玻璃

1984-11-01 03:35吕子方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9期
关键词:淮南子太阳光凸透镜

吕子方

玻璃这个东西在近代科学上的功用很大,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也多用玻璃制造。但是,不少人认为这是由外国传来的。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这种东西呢?我的看法不但有,而且远在战国时代(公元前三百年)就会造了。

从太阳光中取出火来,现在我们都知道只用一个玻璃凸透镜(俗名聚光镜)对准在太阳光下一照,就可看见凸透镜下的一面有一点很亮的光。这光点,在物理学上称焦点,可将易燃物体点燃。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现在我们知道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长石、黏土、矽砂、硼砂、石灰石、白云石、钾长石、钠长石等。以上这些原料都是天然产品,其中并不纯粹,常含铁、铜、铝……等的杂质,故烧成玻璃是带有颜色的。若要无色,还要加所谓脱色剂、清澄剂。王充说:“消炼五石,铸以为器……。”就是说,把上面所列的天然产品取五种混合起来。烧炼做成器具,经琢磨后,就可用以向日取火。这器具明明白白是玻璃凸透镜,不然如何能够在太阳光下取出火来呢?王充是汉武帝通西域一百多年以后的人,制造玻璃的方法恐怕是外国传来的?我认为不对。查我国在通西域以前,也会制造颜色玻璃。如《淮南子》中说:“譬若中山之玉,炊以鑪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淮南王是我国通西域以前的人,而他聚集一群学者著书,是通西域以前的事。他说把玉石拿来烧炼而颜色不变。我们现在知道玉石是烧不得的,烧了不特颜色要变,而且还要烧坏。只有颜色玻璃(象玉石)是可以烧了不退色的(当然在一定温度之下)。照此看来,《淮南子》说的不是颜色玻璃(假玉)又是什么呢?

根据以上考证,我国玻璃的制造,当为纪元前二世纪的事。为什么要说它在战国时就发明了呢?再看王充《论衡·率性篇》上所说:“随候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随国是春秋时代汉水一带的小邦,而随珠是个宝贝,在战国时代已经普遍的传说(如《庄子》、《战国策》等),而《淮南子·览冥训》上也提到“随候之珠”。这种珠子究竟是自然的呢?还是人造的?

我们近代对于考古的发掘,在殷墟中陶器上就发现有“釉”。我们现在晓得“釉”似玻璃而实非玻璃,有透明的,无光的,不透明的种种,而其主要原料为:正长石、钠长石、硼砂、白云石、黏土……上面所列各原料都是天然产品。我国先民取这些原料先做成浆,用来涂在未烧成的土坯上,然后烧之。使浆熔融而附在陶器表面上。这就是说殷代的人就会利用天然原料在陶器上上釉。而所用的天然原料,都与做玻璃的原料相同。或者他们上釉时涂得太厚,偶然得到一些象玻璃的小块也是可能的。因此他们就从这里改进得到了玻璃。依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看来,这也是很自然的。照这样推测,战国时代会做玻璃,并不奇怪,而且很符合于科学进步的过程。据西南博物院1953年冬笋坝巴人船棺葬出土文物有玻璃珠的发现,其时代当战国初期,此古文物的证明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即是说我国在战国时代就能制造玻璃,不但有书本上的证据,同时还确有实物的证据。

(达扬摘自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

猜你喜欢
淮南子太阳光凸透镜
冰冻太阳光
嫦娥奔月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淮南子主术训》之法律起源观
《淮南子》一部先汉学术史
看,光电家居
测凸透镜焦距的三种方法
知识快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