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格孟德(获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7-11-01 03:27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8期
关键词:缺憾化验显微镜

研究科学无大概小数点后位数多

生:1865年4月1日维也纳(奥国)。

逝:1929年9月23日哥丁根(德国)。

“愚人节出生的这孩子,有着那么一对锐利的浅蓝眸子,告诉你,恐怕你也不会信,里查看什么都看得非常真切,”季格孟德老太太常在亲友们面前夸耀着说:“我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看见空气里有濛濛尘埃,他不在阳光下,也居然看得清清楚楚,替他的祖母穿针引线,更是小意思,毫不吃力。”

这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自然期望里查·季格孟德将来是一个大音乐家。这一点全家都很失望,里查的弟兄们个个有着超乎常人的视觉,但他们的听觉全不大行。

季格孟德过了16岁,甚至于犯重听的毛病。人们说话的声音不够高,他就可能听不见。这是他生理上的缺憾,这缺憾冥冥中仿佛有着莫大的裨助。他在用功沉思时,人们尽管在他的旁边高声说笑,季格孟德置若罔闻,事实上他不凝神,说笑在他永远是耳边风。

他这人极聪明,很整洁,衣服上有一点点污浊的他非立刻换掉不可。从小养成有头有尾的良好习惯,当天的功课,当夜不做完,他就睡不着觉。他是维也纳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学生,对化学分析有着浓烈的兴趣,有时他的实验结果,比教授们做得正确,这是因为他有着观察入微的特长。

1889年季格孟德在慕尼黑大学获科学博士位,年方24岁。母校邀他回国出任化学教授,他婉言谢绝了,先在柏林化学研究院当助理研究员,这时他把心力贯注在胶体化学的分析上。后来他回奥国格拉次化学进修所做了几年,这里的设备对他的研究毫无帮助。

1898年,季格孟德远走德国东部的耶拿城,屈就丘德·吉诺森玻璃厂的化验工作,因为这玻璃厂的化验设备,跟他的研究有着密切联系,他发现胶状金能制造红宝玻璃,是由于金属极其细微的溶胶状态所致,同时他精心地试验结果,这些细微金属碎粒金属可以用电解方法,使之分散或提取出来。

如此精密的化验很受一些专家的注意。对季格孟德的研究具有高度兴趣的,是耶拿城蔡斯工厂的化学专家H·赛丹徒甫父。当时蔡斯是全球闻名的德国工业结构,化验设备的完善,堪称举世第一。由于赛丹徒甫夫的保荐,蔡斯当局不惜拨庞大专款,供季格孟德研究之用。

季格孟德终于制造了一具极精细的限外显微镜,在这限外显微镜下,可以观察那些直径仅有三千万分之一公尺任何细粒的形状。由于这显微镜制造的成功,则所有烟雾、泡沫、薄膜、溶胶细粒的情况,可以观察得一清二楚,这个时候科学家对他的崇敬已达万分。

后来他又证验出,溶液的色泽基于溶质的量。便用电解方法来阐释胶体的保护作用,和胶体的凝固原理。这样一来,季格孟德解决了生物化学、细菌、土壤物理学上许许多多解决不了的难题。这个时候他的岁数并不大,在学术上成功了,可是他的两耳就更重听而近乎聋了。

关于他一生的治学之道,写了一部老少成宜的书。他认为真正聪明的人,应懂得如何充分运用一己之特长,而竭力避免自己短处。

43岁之后,他离开耶拿,到哥丁根大学出任无机化学教授。季格孟德许是由于身体上有着先天的缺憾,好静而不好动。他在哥丁根授教达20年之久,除了讲学外还做做实验,晚年他显得衰老了,目力也差得多了。

季格孟德的谈吐里,据他的门徒说,就从来没有用过“大概”这一类的字眼。他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也从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研究科学的态度,是就是,非就非,同时他常告诚后辈,“在科学里没有差不多!我希望你们做任何实验的答案,至少要做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数。”

(袁秀摘自《诺贝尔奖得奖人传略》一书)

猜你喜欢
缺憾化验显微镜
地质化学化验的误差及成因分析
缺憾之美
成为新的自己
打开微小世界的大门——显微镜
缺憾之美
显微镜下的世界
显微镜中奇妙的沙世界
显微镜下看沙
缺憾也是一种美
海关总署解读《海关化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