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兵归去来

1989-01-01 09:20沈耀才刘小湄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2期
关键词:探亲故乡

沈耀才 刘小湄 屠 新

“大人物”与“小人物”

1987年9月16日。

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央常委会会场。

议题:有关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事宜。

这一议题已研议多次,因为分歧较大,一直悬而未决,今天要对这一问题作出最后决断。

会上,持不同意见的中常委之间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蒋经国先生始终一言不发,他在权衡利弊得失,考虑究竟把筹码押在哪一边……

三十年前,他的父亲也面临着类似的抉择。所不同的是,刚愎自用的蒋介石不喜欢也不允许党内七嘴八舌,他一个人作出决断就够了。

1959年,对共产党传递的和谈信息,蒋介石整整考虑了一年。

最后蒋公决定与中共对抗到底。由此,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不得不放弃与国民党和谈的想法,“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从此响彻云霄。

似乎仅仅是一念之差,便使台湾与大岸的隔绝,整整延长了三十年。

三十年!中国的历史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国家统一的“一国两制”构想。

……

历史变化的契机并不仅仅是因为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政治领袖的离去,它无疑是由其内在的活力所制约的,而这一趋势恰又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就在国民“大人物”争论不休的时候,从民间传来了阵阵“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的呼声,台湾岛被撼动了。

1987年5月2日,“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会员达六百余人。会长何文德的白衣衫上正面写道:“你想家吗?”背面写着:“妈妈,我好想你哟!”

1987年8月,在台湾长大的三名青年,林光全、刘义加、林赢福,竟然被好奇心所驱使,冒险偷渡,在厦门、福州、上海、无锡、南京等地作了一次浪漫的观光旅行。

接着台湾《自立晚报》采取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自立”行动,派记者李亦得、徐璐到大陆采访。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台湾当局不得不开始痛苦地接受现实了。蒋经国先生终于在摇摆不定的政治天平的一端放上了一个重重的筹码。他在辞世前夕作出的有限度地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这一抉择,无疑为他的历史又抹上了几许亮色。

在黎明前死去

曾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1962年元旦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两年之后,于右任病逝台湾。这首诗就成了他的绝笔,也成了他的遗嘱。

思乡而难返,便留下了一幕幕悲剧。

台北市士林区国华街三十六号的苗新祥终于盼来了回家的这一天。

1946年初春,二十一岁的苗新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那一天,苦命的妈妈和幼小的弟妹哭作一团,那悲怆的情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1949年他到了台湾,退役后,先靠蹬三轮车为生,后靠开出租车为业。几十年来,他虽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却始终忘不了故乡,忘不了亲娘。

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后,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妻子的叮咛声中踏上了归途。

1988年3月29日,他在广州白云机场登上了3361次航班,十三时零五分抵达郑州,未作停留立即转乘火车东行。30日到达徐州后,他又换上了去连云港的列车。七时四十分,列车一到新沂车站,他的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啊,离别四十二年的故乡,我总算回来了。母亲,您的孩儿就要见到您老人家了!他急切地提起行李,三步并作两步走出车站。突然,眼前的景物由倾斜而旋转,他心悸头晕,踉跄几步,昏倒在地上。车站民警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抢救。九时,苗新祥那颗大半辈子在企盼中不安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旅途过度疲劳和兴奋,导致心肌梗塞。

人生咏叹调

1988年4月13日,从北京开往南京的65次特快列车在华北平原上疾驰。一节软卧车厢里,两对老年夫妇相对而坐。一对身着毛料军服,气度不凡;一对西装革覆,颇有派头。

一阵寒暄之后,双方都了解了对方的身份。穿军服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刚开过“人代会”,由夫人陪同返回南京;着西装的是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秦先生夫妇。

老将军递给秦先生一支中华烟,自己也燃上一支,慢慢问道:

“秦先生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家转眼四十多年了。”秦先生感慨作答。

“看样子秦先生以前也是个军人?”

“见笑、见笑,我在东北同林彪的部队打过三年仗。”

“哦?真是无巧不成书哇。我当时也在东北,在辽东军区司令部当参谋。”

秦先生一惊:“哦?!”

“那秦先生一定是52军的啰?我记得在东北冲出重围的只有52军。”

“正是,正是,老将军对我们52军印象如何?”秦先生跟着问道。

“同东北其他几支国民党部队比起来,52军同我们还算是棋逢对手。”

“那我们今天可是‘仇人相见啦。”

“这才叫不打不相识嘛。”

“哈哈……”两位老人同时朗声大笑。

两位老人越谈越投机,话题也越来越深。

“秦先生对国家统一有何高见?”

“恕秦某直言,目前两岸差距很大,统一尚一时难成,开放探亲只是走了第一步。”

“我有一句谚语要告诉老兄,叫做‘只要起步,总是会到目的地的。”

离开故乡四十载的徐先生,回到了苏北老家。看望了八十二岁的哥哥之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一家农户的门前。

“哟,是守钧回来了,请坐、请坐。”主人热情相让,倒茶、递烟。

“守栋兄,过去对不起你,我这次给你赔罪来了。”

“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他干什么。欢迎你回来探亲。”

他叫徐守钧,他叫徐守栋,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俩是同族同辈的远房兄弟。可当初他们两家的生活状况却大不相同。徐守钧家殷实富足,徐守栋家一贫如洗。经济上的差别,导致政治上的分野,徐守钧参加了国民党,徐守栋加入了共产党。

徐守栋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分了徐守钧家的田和粮。

1946年夏天,徐守钧随还乡团返乡“反攻倒算”,放火点燃了二十六间草房,发泄他的心头之恨,并将担任民兵队长的徐守栋捆绑吊打,致使徐守栋身上至今还留着历史的伤疤。

这次回到故乡,徐守钧要向乡亲们赔礼道歉,第一个就来到了徐守栋家。兄弟情,同胞谊,祖国统一的大目标,使他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握手是友好的象征。十四年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在北京机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握手。尼克松总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解放军文艺》)

猜你喜欢
探亲故乡
从“探亲”到“携手”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跨越万里的“探亲”
服刑人员离监探亲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故乡
故乡的山
少小离家老大回
故乡常在我梦里
老队长进城“探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