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风云于笔端

1991-07-15 05:29
读书 1991年4期
关键词:风云尼克松约翰逊

田 诚

一位须发花白的外国老头目光炯炯地向前扫视着——这张画得十分传神的肖像,被镶嵌在《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一书的封面上。各国的读者们将随着这对探照灯似的眼睛去阅历世界风云:一九六○年美国当局对伯明翰黑人的迫害和黑人运动的崛起;一九六六~六七年间约翰逊这头蛮牛一个劲儿地使战争升级、对北越狂轰滥炸;一九六九年苏军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层层密布,苏中之间剑拔弩张;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并且听到这位见多识广、崇尚思考的记者对这些事件的评述。读者们还能读到索氏对周恩来、宋庆龄、邓小平的印象及他对约翰逊、尼克松、里根等美国总统一针见血的评价。里根将演戏与政治合而为一,一再把别人的战争经历当作自己的光辉战绩向人吹嘘,而且老脸皮厚,被揭穿后连脸都不红一下;约翰逊既要发动印度支那战争,又要美化这场战争;尼克松机智、狡诈,但是却被水门事件这个自设的罗网紧紧缠住,不得不提前下台。这一类趣闻丑闻,经索氏用确凿的事实略加勾划,便宛如一幅幅速写的肖像画,使美国的众多政坛人物在世人面前现出原形。

当赫鲁晓夫与尼克松进行有名的“厨房辩论”时,懂俄语的索尔兹伯里正蹲在旁边倾听;当上海朱永嘉向索大侃文革成绩时,索联想到年轻维辛斯基为斯大林大清洗所进行的辩护。但是,这些都不是这本书最招人的地方。

最发人深思的,是索氏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从业人员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使真相曝光,只是他工作的起点,仅仅冲破谎言,顶住压力揭示真相,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再深入,从现象到达底蕴,由新闻想到哲理。一个老练的政治记者,应该能够回答“这件事情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这场冲突的历史背景、原因和根源”等深层的问题,并且具有相当的预见能力。他认为,真相和真理被多棱镜一照射,便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辨认了。而各阶级的不同利益和多种主义又正好组成为这面多棱镜,没有一件事情能避开它的照射。越是军国大事,照出的影象便越错综复杂,越使公众莫衷一是。索氏认为,为了正确地判断今天,必须追根溯源,从一件事情的起点往下“缕”。索氏对新中国具有强烈的兴趣,为了得到访华通行证,他煞费苦心地争取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为什么他进来以后,要以七十四岁高龄、装着心脏起搏器之躯不避艰辛地跟踪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因为他深信,不如此,便不能深刻了解中共及其现行政策。是长征,形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格局,凝聚了它的精神,并确立了它的领导人。依同理,他还手持他的高叔祖在美国创业的日记副本,沿着高叔祖当年的足迹凭吊、回味了一番,将当年的美国精神与现在的进行对照,从而预卜美国的未来。他与他的老伴留连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古迹之前,对于发现和认识了自己的人类、创造了如此庄严辉煌事业的人类,充满着信心。

这位有过穷困童年的老人、对被压迫人民具有同情心的老人愿意一辈子“翱翔于美丽和智慧之上”。他斥麦卡锡主义迫害中国通,说美国使自己成了几十年的瞎子,就因为愚蠢地挖掉了自己的眼珠。当时教授们纷纷劝阻研究生研究中国问题,说这个禁区中埋有地雷,因此,毁掉的不止是一代的中国通。“政客们却都是无所用心、不学无术、墨守成规之辈……把那些可能向我们提出警告的人都蒙上眼睛,堵住嘴巴”,然后凭直觉瞎指挥。

索氏发现,美国弥漫着一种“腐败而舒泰”的气氛,这个干戈不歇的世界有着太多的仇恨、诡诈和欺骗。“我们讨论当代政治问题的水平太差,我们的道理太浅薄,我们的教育太贫乏,我们的标准太低下了”。“我们很象罗马往日的野蛮人”。这位笔耕了一生的老人反躬自问:“我作出的结论多矣,但有多少是带根本性的呢?未见得很多”。他向往一个均富、文明、道德高扬、人人奋发有为、勇于创造的和平盛世,一个高举文艺复兴旗帜的人类的黄金时代。

应该承认,索尔兹伯里是西方的一位具有正义感的智者。但是,如果向他请教:怎样才能走向均富?怎样消弭侵略战争?怎样到达他所理想的那种“人的灵与肉统统归于艺术、归于人”的美妙的新世界?他却是开不出处方来的。他喜欢刨根究底,打破沙锅一问到底,却不愿意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具有这种可以理解的局限,这本内容丰富、文笔老到的书仍然可以给中国读者许多启迪。流畅传神的译文,也为本书生色不少。

(《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中国对外翻译公司九九○年四月第一版,3.95元)

猜你喜欢
风云尼克松约翰逊
“风云”眼中的世界
约翰逊当选英国首相
25美分欠款
营销风云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象甲风云
寻找失主
象甲风云
新地貌标识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