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戏

1991-07-15 05:29胡冬生
读书 1991年4期
关键词:元杂剧话剧戏曲

胡冬生

麦卡林(colin Mackerras,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教授)的《中国戏剧简史》(《Chinese Drama,A,Historical Survey》)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书。首先是既简明,又全面。简而不浅(陋),全而不繁。时间跨度自十二世纪到一九八八年,内容从历史上的南戏、杂剧到现今的戏曲诸剧种以及话剧、舞剧、秧歌剧等等,都包容在二百二十二页的一部书中。

怎样做到这一点?作者遵循略古详今的原则,采取了纵剖的结构方法。书中只用了十三页,把中国戏剧完全成形以前的发展,从原始歌舞、参军戏,到金院本、宋杂剧这一条线勾勒出来。然后按照南方、北方两大系统,纵述了从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中国戏剧的递嬗。这是跟中国学者的著述很不同的。中国学者的戏曲史,一般是从宋金院本写起,依次是杂剧,宋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清代地方戏。依朝断代的痕迹比较明显。麦卡林则完全不计朝代,而是按南北地域,南方从南戏说到传奇,从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说到莆仙戏、梨园戏、潮剧、各地花鼓、花灯。北方则从元杂剧说到各种梆子腔(同州腔、西秦腔、山陕梆子)。而后,南北合流而有皮簧系统,京剧集其大成。进入二十世纪,话剧插入进来。在中国,戏曲和话剧,可以说是两门学科,各有领域。史家也各有专司,比如王芷章、张次溪、齐如山等只治戏曲,不涉话剧;余上沅、宋春舫、熊佛西、洪深等,也没有戏曲方面的著述。张庚、欧阳予倩、田汉,虽兼治两个领域,但在他们的著述里也是分而不合。麦卡林却在京剧之后直接讲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及其发展。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也是麦卡林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他自己作过许多实地调查研究。在这本书中则专门叙述了藏剧、僮剧、侗剧、吹吹腔等自古至今的发展。也有专节讲述藏剧,唱剧(朝鲜族)维吾尔歌剧(新疆)傣族舞剧、满族舞剧的新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评介了苏区和红军中的戏剧活动,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各章,也首先讲述共产党和政府的戏剧政策及措施。并以对相当数量剧目的评介来展示政策措施的实践效果。

作者以叙述史实发展为主,但往往据史立论,凡所论列,多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切入。比如,对于宋代南戏及明、清时期南方戏曲之所以繁盛的原因,麦卡林认为这应当归结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较北方繁荣,居民生活较为安定,城市文化发展,水网交通畅达。地区间贸易往来较多,演员艺术交流较频繁。麦卡林还认为,在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这段时间里,中国南方的文学水平比较高。对于元杂剧,通行的说法认为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对此,麦卡林表示怀疑。他认有所谓“黄金时代”只是相对而言。是元杂剧的文学性,是它的曲词为它赢得了声誉。而元杂剧的音乐、表演都早已消失,并没有流传下来的生命力。对后人来说,只能欣赏它的词曲文学。所以,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靠的是文学因素而非戏剧因素。

对于五十年代直到一九七六年的新中国戏剧活动麦卡林的论断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前一半,中国戏剧总的来说是丰富多彩、相当繁荣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人为的倒退。因此,从四九年到七六年,中国的戏剧是个大起大落的时期。”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戏剧状况,麦卡林作为一个外国史家的感受是:这十年的中国戏剧,在题材的广泛、多样方面,其成就是空前的。尽管还有弱点,还有不足,还没有摆脱“宣传”的痕迹,剧作家、艺术家们还受到些羁绊的束缚,但比起十年改革以前的状况来,那进展也是空前的。

这部用英文写作的《中国戏剧简史》,可以使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有关中国戏剧发展概貌,同时,可以获得许多具体的戏剧、戏曲的知识,得到一把了解、欣赏中国戏剧的钥匙。对于中国读者,这种把戏曲和话剧综合起来,从往古纵贯今天的中文戏剧史书目前也还没有。权威性的《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也只写到清乾隆时期,那么,读麦卡林这部书可以补其不足。本书从结构到对各个问题的分析论断都与中国读者所习见的中国学者的史著有所不同,尽管中国读者不一定都同意他的写法,但无疑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思路。

(《中国戏剧简史》,〔澳〕麦卡林著,新世界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元杂剧话剧戏曲
元杂剧中的妓女形象分析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传统戏曲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