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小议

1991-07-15 05:29罗志野
读书 1991年4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篇幅文学史

罗志野

讲授英国文学史这门课程已经多年了,每年都为教科书发愁。按理来讲,应当选择原版的英国文学史,可是,现在的大学英文系高年级学生都注重口语,文学理论书读不下去,知识也贫乏,我讲到莎士比亚的Venus and Adonis时,讲了好久居然连Venus是谁也不知道,后来译成汉语,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维纳斯”!

所以,只有在中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中找。应该说,陈嘉先生在生前编写的四本英国文学史和三本英国作品选读是理想的书。而且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编排合理,评论恰当,很少出现印刷错误。有几年是用他的教本。可是,学校规定每周两节课,读一年。也就是说只有七十多个教时。七十多个教时能学多少呢?何况十七、八世纪的作品相当难懂。有人说,布置他们自己看,一定要读完!话是好说,做起来可是难啊!外籍教师讲,没有良好的参考书与诠释,他们也看不懂。这不是假话,我们中国人读唐诗宋词也并非个个能懂。

陈嘉先生的书不符合需要,去年我就在大学教科书目录中我,终于找到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只上下两册,篇幅不大,便为学生订了。自然,这学期用这新教材了。真是“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应该说是个很不错的出版社。可是这部书败坏了这家出版社的名誉。几乎很难有几页不出现错误。原来我图省事,以为这两册书用起来很方便;结果,凡是作品都要找原著核对。如不校对,就会发现漏词、错词、甚至掉行。把subject印成sub-gect,把Lion-Hearted印成Lion-H-eared,把yon印成you可以说是“小事情”,虽然学生翻了个把小时词典难以确定,毕竟我一眼看出,给他们订正了。有些地方我也感到捉摸不定,如《哈姆莱特》的独白选段上,有如下两句: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Ngmph,in thyorisons

Be all my sins remem-berd.

读到这里,我觉得莎士比亚怎么也疏忽大意了,这个Nymph也不交待清楚。我于是翻开莎翁全集,想找一下有什么注解。这一查,才知道我错怪了莎先生,原来他的诗行是: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softyounow,The fair Ophelia! NymPh,in thy orisons

Be all my sins rememerd.

读文学作品,一个词印错了会出现大笑话,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第十一行: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wanderst in his Shade,

其意思是:“死神也不会夸口你在他的阴翼下徘徊”,而书中把brag印成drag,不是变成笑话了吗?

另外,像下面的情况也有不少,如to managed secure,是根本不应该出现的语法错误。

上面都是印刷的错误,很难说是编者的错误。我奇怪的是这么一家专门和外语打交道的出版社竟然如此地不慎重,这的确和“商务”以及“人民”这类出版社不可相比的。

另外,这部书编得也极其草率。不少内容都是东拼西凑来的,我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作为史与作品选读的结合,必须有观点明确的批评或评论,如陈嘉先生的书中,大至整个时期,小至一篇诗歌,都有恰当的评论。如果没有评价,就成为材料的堆砌。对读者有什么帮助呢?该书作者似乎不了解如何编写一本《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的方法。只是零敲碎打地拼凑一些史料及选几篇作品,因此破坏了文学史的整体性。比如,讲到《哈姆莱特》至少要告诉读者,哈姆莱特为什么延缓行动,是忧郁症呢?是野心呢?是“鬼魂引错了方向”,还是伊狄普斯情结呢?马克思主义者的评价是什么呢?作者却没有谈到。因此,人们要想,什么书才是有用的书,像这样的书也算是教科书吗?

二、作为史,要有一个系统性,特别每一位作者与史的关系必须交待清楚,每一部作品的时代意义要向读者讲清楚,而作品的情节用不着多介绍,留给教师去讲。此书正相反,较多的篇幅讲作品情节。比如在莎士比亚的一节中,选读的篇幅不算,共有15页,而介绍《哈姆莱特》及《威尼斯商人》的情节竟达十页之多。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科书要求的。

三、注释部分,最难的地方必须注释。此书恰巧有些最难的地方倒没有注释。而不须要注释的地方却大加渲染。

总之,编写《英国文学史》应持慎重态度。编者应有相当的英语功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批评修养。否则,书是写出来了,而得到的效果是负数。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篇幅文学史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寄小读者的信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