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综述

1992-08-24 06:03
中国青年 1992年7期
关键词:校徽大学同学

曾经担心这篇文章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因为我们确实不清楚今天的大学生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拆看每一篇来稿时都有一点不安。事实说明我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许多同学在来稿中都用了“小题大做”这句话,认为不戴校徽与知识贬值、大学生的自信心等问题毫无联系。同时,尽管来稿很多,但相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来说,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测:许多同学对此问题不屑于参加讨论。但是,虽有担心和猜测,我们认为讨论是成功的,因为思想的交换,观点的坦白,便是最有益于寻求理解和共识的途径。

如果想用一句话来评价今天的大学生的状况,恐怕是一种奢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显的趋同和一致是一代人缺乏思考的标志。因此当我们阅读一篇篇或言词激烈、或冷静沉着、或庄重、或调侃的文章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色彩丰富的愉悦,以及相互交流时的真诚和尊重。

一位同学直率地说:“现在有人提醒我们要‘深思,我倒觉得首先应该深思的是‘为什么要戴校徽?……即使有人虚荣地、悲哀地连承认自己身为学生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是可以肯定地说,‘文革以来大学文化进化到了相当高度,大学生集体成熟了。大学生们抛弃了校徽所能给予的渺小的、浮泛的、浅薄的、经不起风雨的虚荣,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意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也夹杂着可怕的惰性。今天的大学生可能不比80年代的大学生更自信,但是他们更多一层痛苦,少一分自豪,因而更有自知之明。”“知识贬值了,这是事实,大学生失去了唯一值得骄傲的资本,犹如风雨中赶路的人,失去了仅有的伞。痛苦是深刻的。痛苦使人成熟。”(以下引文均摘自来稿)这些话有一定代表性,特别是后一段,许多人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没有这位同学说得这样明确。一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说:校徽消失“最鲜明不过地说明当今这个时代知识已经贬值,追求知识已不再有‘光荣可言。”但是,仅仅失去某种值得荣耀的东西并不是痛苦的原因,真正使大学生感到痛苦的是对理想的承认但又无力或不愿独自承担现实的压力,因而在抱怨与无奈中摘下校徽,也因此承认“这是一种痛苦的逃避”。在一篇来稿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几位颇有豪情壮志的大学生,于某午夜寒风中,备战考研。忽一‘战士愤愤不平说:‘以后出去图个实惠点的角落,狠捞一大笔钱,然后便可潜下心来好好地钻研学问了。”

尽管在矛盾中,但并没有人真正否认知识的价值。大学生们流露出来的仅仅是无奈和焦虑,社会对此也无须惊讶,因为这种心境在今天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体验。只不过当大学生这一引人注目的群体因现实中的不平衡而表现出不安和躁动时,社会的反应才表现出自己的敏感,因为在人们看来,大学生无论如何与未来有着更为明确的联系。

也许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学生对社会过于关注自己而感到不解。“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可以很随便地找到100个例子证明现在的大学生是如何如何糟糕,但我也可以不费劲地找到101个正好相反的例子证明你的结论并不正确。生活挥霍的有,日子过得紧巴巴如我辈者也不少;‘九三学社式的学生有,夜夜伏案苦读的也不少;不学无术的有,TOEFL、GRE考分惊人的也不少;爱得天昏地暗的有,寂寞独行的也不少……既不虚掷年华,也尽情地享受青春。我实在看不出‘TDK模式有什么可让人非议的地方。都作书虫,都唯唯诺诺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中国未来社会又怎么会有活力、希望可言呢?”肩负未来使命的责任心在大学生中并没有淡化,只是各自表述的的方式不同。“尤值一提的是,当代大学生思考所及岂止‘校徽戴否小小之事,那些有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撞击着大学生激荡的心灵。值此改革开放时代,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大学生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作深入艰苦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乐观。一位大学生把大学称为“越位的‘圣殿”:“社会在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观念也随之不断变化,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超前意识的弥漫。不少大学生在超前意识的支配下已处于越位的位置,急欲摆脱学生身份,急切投入社会的旋涡,对学生的主体内涵漠然不顾……越位,在足球术语中是指一种犯规现象,是无效进攻。我们大学生有不少已处于这种位置,可原因何在呢?”

不少同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大学生在思考未来时却把自己给失落了”,这与《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所表达出的忧虑有所接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的总会留有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自豪感,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们的自负和虚荣,自恃为‘时代骄子而目空一切。然而,当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有着无法重叠的距离时,我们的心里便产生了莫名的失望。刚迈进大学时的热情散尽,冷眼中,大学已不再神圣,校徽自然地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几乎所有来稿都承认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宠儿,但如何面对这一变化,却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同学抱怨社会对大学生缺乏理解,但更多的来稿则对大学生自身进行了分析。“有人说当今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这一点也不错。绝大部分人都是闯关夺将,‘雄赳赳地跨入校园的,这一雷同的模式,注定了大学生局囿于小小的天地里,养尊处优,对生活的艰辛茫然无知,劳动观念淡薄,学校里‘派风兴起,成为所谓的‘时尚。不说别的,粮食浪费久禁而未见成效便是明证……须知国家并不富裕,山里还有上不起学的孩子!”这一份急切的自责中,让人看到了今日大学生不曾失落的赤子之心。“在学校里,迎面走来的往往是一群群谈笑风生的少男少女,他们明亮的脸上好像永远充满阳光。而在家乡的矿井里,我经常看到一队队脸上漆黑、穿着破棉袄的煤矿工人从地底深处走出。望着这些采掘太阳石的人们,我从心底感谢他们,却感觉离他们很远。一边是阳光明媚的教室,另一边是阴暗潮湿的巷道,我羞愧于自以为是的高谈阔论,而朴实的工人则用满身的煤灰和汗水获得了承认,他们应该自豪。”这是一种更为实际的自我审视,平淡无奇却真诚可信。

但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在来稿中这样低下头审视自己,坦率地亮出自己的不安和惭愧的文章为数不多,尽管不少同学直率地评论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但文章中过多的“一些大学生”、“有些人”、“他们”这样的用词,给人以过于超脱、自己置身其外的感觉。大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心,无论否定还是肯定,每一种结论之前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佐证。但少有大胆的自我剖析,这一点无疑不能视为自信的表现。

校徽消失到底说明了什么?一位同学说:“佩戴校徽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许多同学谈到一个共同的经历:刚入学时很自豪地戴上校徽,但马上发觉不戴校徽的师哥师姐们总是用或居高临下或不屑的眼神看着自己,于是惶惶然摘下校徽,仿佛让人看出了自己的幼稚而不安。于是校徽便成了新生的标志,同时也是“不成熟”的象征。“我曾以为扔掉了校徽,就等于扔掉了社会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就等于摆脱了经济缺乏相对拮据的羞涩,就可以以一副‘社会人的潇洒自信走在大街上。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想法本身就表明了自己的单纯和自信的缺乏。”羞于承认自己的不成熟,可以说是许多大学生明显的心理状态。“一不小心考上了大学”成为一些大学生显示潇洒的口头语。但是,令人稍有不解的是,无论衣着谈吐都以显示个性为荣,为何在体现大学生身份时却又不愿戴上校徽“炫耀”自己呢?

校徽消失是否就说明大学生失去了自信,得出结论并不容易,也不是我们引发讨论企求达到的目的,几百件来稿不足以全部体现出大学生的真实心态。而重要的是思考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理解和理清我们的思绪,这比一定要得出结论更为实际。我们欣赏一位同学所说的这样一段话:“我们在乎社会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不觉地也在变化。但我们相信,在我们仅有的那点虚荣后面有着更强烈的自尊心和奋发的自信心。真理总是对的,知识毕竟是有用的。会有一天,校徽重新挂在我们的胸前,为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感到骄傲、自豪。”

猜你喜欢
校徽大学同学
校徽隐藏着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火了高校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