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语”种种

1995-07-15 05:30刘绍信
读书 1995年12期
关键词:钱钟书诗经现象

刘绍信

闻一多先生对《诗经》“隐语”现象的研究至今让人称道。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以《汝坟》中“未见君子,如调饥”句入手,援引中外“舞文弄墨”者言参证之,使“饥食喻男女,以甘喻匹”这一文化现象更见显豁。相比较而言,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率先诠解《诗经》隐语之谜,为后人研读铺垫了道路。钱钟书先生则以文学解“经”,由后向前推溯,使“隐语”昭白于文字,同样功不可没。事实上,这一“隐语”现象如同现代修辞中的“隐喻”一样依然为人们所用。苏联影片《湖畔奏鸣曲》中男主人公锺情一女性,于湖水之中有人问他,“鱼上钩了吗?”意即喻追求是否获得成功。深入思考,这种“隐语”的性爱内涵与原始社会对男女性行为的认识有关。也许正是如此,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指出,在原始社会乃至今天,“性关系和饮食关系也是相似的。”由此言之,三位大师,不谋而合,可谓既定之论。

猜你喜欢
钱钟书诗经现象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最短的情书
一次“遗忘”
欠一杯不醉
巧用《诗经》解难题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