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绒癌的老人

1997-12-25 10:18安晓意赵仲龙邹尚敏
祝您健康 1997年4期
关键词:葡萄胎大夫妇产科

安晓意 赵仲龙 邹尚敏

我们商议好,去看望一位老人。

老人是妇产科医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一干就是50年,整整半个世纪。

采访的前一天下午,我们用电话与老人相约。他说,明天上午10点钟,他会在办公室等着。办公室在8楼,楼梯的右侧,往前数第4个门就是。他又叮嘱了一句:“门半掩着。”

未曾谋面,已经体会到了老人的细心和严谨。

我们准备访问的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宋鸿钊教授。一位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结下不解之缘的著名妇产科专家。

老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八十有一。他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科里来,除非外出开会。

我们言定,只采访30分钟。

他在谈话时,声音很低,语调也异常平淡。他说,他一辈子都在行医,不知诊治了多少病人。但是,有一位女病人,却使他终生难以忘却——

那是1953年。宋大夫除了在协和医院任职外,还兼管着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

病人姓曹。也是一位妇产科医生。那一年,病人30岁。原先她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丈夫在北京,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前不久她调到北京,然后怀孕了。她觉得自己怀孕有些异常,于是去检查,诊断是“葡萄胎”。

长了葡萄胎,必须刮宫,将子宫内病变的组织清除干净。那时候还没有B超。医生凭藉的检查手段,只有听诊器及很少几项化验检查。

病人被推进了手术室。突然,她说,她感觉有“胎动”。有胎动,说明是正常妊娠,从而就否定了葡萄胎的诊断。

她又回到了病房,继续观察。

隔了几天,宋大夫认为她还是得了葡萄胎。于是,第二次把病人送进了手术室。在手术台上,病人又说自己有“胎动”。

病人也是妇产科医生,她应该有能力辨别腹内是否有一条新的生命在躁动。或许是她太盼望自己能有一个孩子了,她坚持不要做手术。结果又回到了病房。

第三次走进手术室,给她做了刮宫,确实是葡萄胎。

一年后,病人再次入院。这一次是葡萄胎恶性病变,诊断是绒癌。手术切除子宫,是当时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以后一段时间,病人继续留在医院恢复身体。一天中午,她和往常一样,正在与同室的病友打扑克,只听她突然一声惨叫,口吐鲜血,当即气绝身亡。

女医生死于绒癌肺转移,肺动脉破裂大出血。

宋教授告诉我们,不久又有一位女病人,死于同样的病。她的年纪更轻,只有26岁。

50年代初期,学术问题上“一边倒”,只有前苏联的学术观点才是“正确”的,弄得谁也不敢看英文书刊。

一个又一个绒癌病人相继死去,一次又一次刺痛着宋鸿钊教授的良心。他想在攻克绒癌上有所作为。但是,当时国外有一位病理学专家曾经断言:“癌症治不好,治好的都不是癌。”宋大夫平静地对我们说:“我只想到如何挽救病人的生命,却没有想到今日的荣耀。”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

1955年的时候,由于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领导上安排宋大夫去搞“药物流产”的科研工作。他首先从中草药里筛选,挑选那些中医典籍中或是民间验方中认为孕妇不能使用的药物,用在怀孕的小白鼠上。后来,又从西药中筛选,用抗癌药物做实验。结果找到了几种有效的药物,可以造成孕鼠流产。经过病理解剖。他发现孕鼠流产,是由于药物破坏了胎盘上的滋养层细胞。滋养层是胎儿的“后勤部”,切断了“供给线”,只能胎死腹中。但是药物有副作用,毒性大,用于孕妇流产不安全。考虑到绒癌是胎盘滋养细胞发生恶变的恶性肿瘤,用这些药治疗绒癌也许有效,但是他不敢立即尝试。

一直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代。医学科学院提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雄伟”口号。宋大夫抓住这个良机,正式向医院领导提出了研究药物治疗绒癌的科研课题。获准以后,立即进入了临床试验。

开始阶段。采用中药紫草根,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是效果不能持久,停药以后病情还会恶化,因此初试失败了。于是又采用一种抗癌药物6-巯基嘌呤(简称6-MP),它原来是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可以使病人的生命延长几个月,过去从来没有人用它治疗绒癌。宋教授大胆地将6-MP引入绒癌的治疗,最初几例病人疗效不佳。由于绒癌转移很迅速,病人在发病短期内死亡。尸体解剖后发现,胎盘的滋养细胞被药物大批杀灭,说明药物确实有效果,只是用药剂量和方法需要继续摸索。

继续试验的成果非常喜人。早期绒癌治愈了。但是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病人,却未能等到疗程结束,便匆匆离开人世。治愈率虽然并不理想,但是宋鸿钏教授率先闯进了“禁区”,他用事实向世人宣布:绒癌是可以治愈的,从而结束了“癌不可治”的神话。

宋大夫的脚步并束停止。他经过长期认真观察,注意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又推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即在短期中加大用药剂量,用缩短疗程与死神争夺时间。这一个方案再次获得了成功,使已经有肺、脑等其他脏器转移的晚期绒癌病人,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是政治运动迭出的年代。宋教授虽然巧妙地抓住了科研的时机,却同时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说到此处,宋老幽默地说。他是一名“老运动员”,每逢政治运动来临,他都是首当其,中,遭受莫名其妙的“批判”。

然而,宋老矢志不渝。1963年,他又开始采用另外一种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简称5-FU)治疗绒癌病人,效果明显优于6-MP。在治疗病人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给药途径,调整药物剂量,终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一直延用至今,并且在世界各国获得了推广使用。

科学进步并没有止境,宋老的研究工作也没有穷期。采用化疗药物治疗绒癌,虽然保住了病人的生命,但是最终还是要切除病人的子宫。宋老说,切除子宫便剥夺了女性珍贵的生殖权利。有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因为患上绒癌切除了子宫,酿成婚姻危机,病人一度轻生。所以,宋教授又酝酿出新的设想,即采取单纯的化疗方法,以保留病人的子宫。

这项课题一经提出,便在医学界激起轩然大波。一些专家认为,抗癌药物有使细胞致畸的作用。生下的子代,甚至第三代,是否潜在致癌的危险?还有的专家认为,绒癌的原发部位在子宫,若不“斩草除根”,终是后患。面对学术上的争议,宋教授以科学实验予以回答。通过仔细研究,发现病人停止化疗后,卵巢可以恢复正常排卵功能,子宫也可以完好如初。于是。这项科研工作又继续进行下去,绒癌病人不再切除子宫。不久,这些病人中陆续有人怀孕育子。

宋大夫欣慰地告诉我们,二三十年来,经过他治疗的绒癌病人,有400多个孩子诞生。不仅如此,第三代的孩子也有80多个,最大的孩子都几岁了。他说,“我也没有想到能活得这么久,看见了这么多孩子。”这些两代的孩子,都健康地发育成长,看不出有什么异常。老人说到这里,笑了。

1964年以来,由于取得征服绒癌的重大成果,宋老陆续获得党和国家的多次奖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曾荣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在巴西国际绒癌会议上,被各国与会者一致推选为第四届国际绒癌学会主席。去年6月,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将“名誉院士”的称号,首次授予了来自东方的学者——宋鸿钊教授。

不知不觉,谈话进行了一个半小时。

宋老说。讲述以上经历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首先,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患上了癌症,并不等于“宣判了死刑”。许多传媒上的说法并不科学。其次,大多数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所以,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三。患了癌症,要尽早接受正规的专科医生治疗。宋老强调指出,治疗癌症,还是要靠手术切除和化疗、放疗,不要迷信一些不负责任的宣传,不能指望“偏方”“秘方”或者其他什么方法能“治愈”癌症。

谈到妇产科常见肿瘤,宋老说,宫颈涂片检查癌细胞,是防癌普查的重要内容,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很有益处。女性还要学会乳房的自我检查。方法很简单,每月自己查一次,摸到肿块硬结,及时去医院检查,也是重要的一件事。

告辞的时候,宋老送给我们。一帧他的近照。满头霜雪,一副深度近视的眼镜后面,闪耀着慈祥和睿智的目光,炯炯有神,充满深思。他或许正在思考下一步的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葡萄胎大夫妇产科
大海里的“鱼大夫”
孕早期葡萄胎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邬大夫就诊记
葡萄胎中E-cadherin和Lami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早孕反应重 警惕葡萄胎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间接性失忆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葡萄胎患者积极率与自我接纳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