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造车大跃进

2004-04-07 18:30
东西南北 2004年2期
关键词:造车美的汽车

二 东

造白酒的造汽车了,造电话的造汽车了,做空调的造汽车了,做冰箱的也造汽车了……

民营企业造汽车了,政府投资造汽车了,国企转轨造汽车了,外国九大汽车巨头全部杀进来了,原来的汽车制造厂眼睛红了,手中的刺刀也红了……

中国汽车业的大跃进运动,正如火如荼,风云激荡,席卷大江南北……

上世纪初,一位匈牙利人将两辆轿车引进上海,轰动一时;1931年,两辆二吨半的轻型卡车在沈阳试制成功,取名民生牌。但随着国破家亡,很快胎死腹中;1953年,中国开始建设了自己的汽车生产线,生产的解放牌卡车从此载着新中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之后,一批铁血男儿在鄂北一个叫十堰的小镇建设起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另一个奇迹……

2002年,中国汽车制造突然爆发“井喷”,掀起的“全民造车”热浪汹涌澎湃,其声势之大,前所未有。直至2003年底,短短两年的时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全线飘红,翻天覆地,做了百年的“汽车大国”之梦,一朝成真!但即便如此,种种现象显示,新一轮的造车大跃进运动又将在2004年初拉开帷幕……

狂飙猛进

2003年10月,中国酒业巨擘五粮液集团正式宣布:已初步迈入汽车行业,下属的普什公司已经接到了重庆长安及日本汽车生产商的1000万元模具订单。在此之前,烟草业巨头云南红塔,手机巨头波导,摩托车巨头力帆先后公布和实施了自己的造车计划,家电行业更是烟尘蔽日,集体出击。从6年前第一个孤独“上车”的春兰,到后来的扬子,到美的、新飞、小鸭、格林柯尔,再到刚刚定音的奥克斯,都一齐发力杀入汽车业!自2002年初以来,这些行业进入整车制造圈的资本已达200亿元,并还在迅速壮大。

而国外6大汽车巨头和3小更是在2002年上海汽博会、2003年长春汽博会上光彩亮相,并从与中国厂商合作合资生产整车和原厂销售、零部件销售等方面四处征战,逐鹿中国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福特已经宣布和长安福特共同投资10亿美元,并将产能扩大到15万辆;日产汽车决定投资人民币85.5亿元,与东风汽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丰田汽车公司与一汽集团公司共同决定投资人民币30亿元推出新车型;现代汽车公司则与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联手建立了合资企业;本田汽车公司将增加其在广州合资企业的投资;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已与华晨汽车控股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将生产宝马3型和宝马5型汽车;南京菲亚特宣布派力奥车定单已达6000张;以北京现代为龙头的韩国军团正在不声不响中脚步加快;而伴随奔驰轿车与北京吉普的合作,新的声音还有,通用将生产凯迪拉克,VOLVO也将把本土生产的脚步跨入中国……

那么中国原来的汽车生产厂家呢?仅以轿车为例,一汽的目标是2008年产量提高到207万辆;上汽则宣布在2007年产量要突破100万辆;新近成立的东风有限公司2006年要达到22万辆;神龙与PSA扩大合资后产能也要增加到40万辆;东风悦达起亚生产40万辆;长安集团去年就宣布“三年再造一个长安”;广本2004年产能要翻番达到24万辆;奇瑞和吉利的目标都是50万辆;昌河铃木的“北斗星”在沉寂两年后终于开始强力反击;哈飞“赛马”轿车用新价位“低空出击”;柳微更是获得通用支持,一款新的中型车不久将正式问世;北京现代两年内将形成年产20万辆的生产能力;还有华晨中华轿车、风神汽车、海南马自达,还有“千里马”下线;还有上汽通用五菱、庆铃汽车、北汽福田、东南的三菱“菱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已达123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17个省(市)生产轿车,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短短几年内,居然有近百种新车问世!未来2—4年,国内乘用车的总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问天下哪个国家能有如此气魄——经历了百年孤独的中国汽车,终于在21世纪初期,全面突破重围。狼烟四起,群雄并立,逐鹿天下,谁敢称王?

志在必得

五粮液董事长王国春对于人们关于“为何选择汽车业”的询问,如此回答:“五粮液要为多余的资金寻找出路。选择进入汽车业,是因为汽车业产值高、规模大,是一个朝阳行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五粮液“另辟蹊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整个白酒业的不景气,“白酒业的利润已越来越薄了,这可以从近两年白酒上市公司普遍的亏损状况略见一斑。五粮液能保持不错的盈利,已属凤毛麟角。现在每年还有许多企业进入白酒业,这些新品牌能够存活下来的很少”。

2003年7月,美的集团悄然与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总金额高达2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整合项目”,标志着美的正式踏入汽车行业。10月,美的集团与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对三湘客车项目的全部收购尘埃落定;同时,美的还与长沙市雨花区政府签订协议,新建美的汽车工业园。至此,美的汽车制造全面展开。在美的汽车产业的布局中,以云南为根据地的西部和以湖南为中心的中部以及广东珠三角将是生产和销售的重点,发展策略是:区域发展本省汽车,辐射周边省份,拓展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市场。

沈阳双马汽车是沈阳富桑农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公司,此次奥克斯集团出资5000万元,成功收购了双马汽车95%的股权,这样,奥克斯就顺利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越野车生产牌照,顺利敲开了进军汽车产业的大门。

2002年以来,春兰集团就在和日野商谈合作,双方合作主要是在南京建厂,各占50%的股份,春兰以土地厂房入股,日野提供技术与资金。据称,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现已在南京春兰汽车制造厂一侧征地300亩,建设一个世界级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

日本丰田总裁张富士夫曾宣称,公司要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据10%的份额;已在国内国产车市场上占有超过50%份额的德国大众集团始终致力于进口车、国产车共用流通及服务渠道的铺设健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通用正式投产3年来,全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直线上升,排名也从第7上升到第4;福特公司宣布长安福特今年底推出的新车车型已经确定,福特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美玮笑着说:“福特中国大规模攻势已经开始,在中国我们有着抢占市场的撒手锏”。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是实行长期投资、长远发展的战略,并郑重承诺“帮助中国建立世界级汽车工业”……

雾锁前程

有个笑话说,一个汽车商考另一位汽车商:“知道汽车上安制动系统是干什么的吗?”那人回答:“为了安全。”“错!安装这玩意儿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随时停车,下地捡钱。”眼下的车市竟造成如此错觉——遍地黄金,俯拾即是。相比国际车坛5%的利润率,中国汽车20%—30%的高额回报的确令人称奇。除了为暴利所吸引,众多造车企业也存在“做大”的冲动。

造车大跃进运动引起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各方声音褒贬不一,甚至争论已呈白热化。反对者称在一窝蜂上马之后,势必陷入残酷厮杀,造成问题多多,吃重复建设的大亏,使中国汽车业陷入倒退;赞成者称不存在投资过热的问题,反而是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契机。担忧者称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被挤下深渊的肯定不会是少数,由此产生的风险必将是巨大的,企业还须谨慎从事。

对于“汽车大国”的理解,其一是汽车产销大国,其二是汽车消费大国。“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打造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被国人挂在嘴边很多年,然而提到造车,即使在今天,仍让人底气不足。从国内一间间厂房里开出来的车仍旧挂着国外的牌子,国外拥有全部技术和知识产权。说得残酷点,人家不过是把生产线甚至仅仅是组装线放在了中国而已。至于汽车消费,基于目前国内远高于周边邻国的汽车价格、繁杂且数额庞大的汽车附加费、使用成本,以及尚不健全的汽车法规,即使在处于中国收入前列的大城市中,有多少人真正消费了汽车这种商品尚未可知,而对于占中国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村,恐怕汽车还只是个遥远的梦。似乎“汽车消费潜力大国”这一称谓更为适合一些。实际上,汽车市场、汽车产业、汽车消费的真正主角是汽车消费者,是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老百姓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仅仅关注一点,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车。不仅是相比以前,还要横向同其它国家比较。即使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这个潜力能同“井喷”的造车业同步增长吗?

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估计到2005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总需求量将超过400万辆,有专家进一步乐观地预测,将达到500万辆。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规划中,曾谨慎地预测到2005年的汽车需求量在350万辆。不管是谨慎的350万辆,还是乐观的500万辆,与将要形成的产能相比,差距最少在一倍以上,这还不包括2005年配额取消后“长驱直入”的进口车。果真如此,将上演与“九五”期间惊人相似的一幕。“九五”期间,有关部门曾预测,到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300万辆至400万辆,其中轿车120万至150万辆,结果是到2000年,汽车产量仅200万辆,其中轿车才80万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最后导致相当一批汽车生产企业产能发挥不出来,不仅不能归还银行贷款,而且连利息都付不起。不得已,最后一大批汽车厂实施了“债转股”。如今同样的局面已经显现:令人吃惊的汽车大降价说明中国市场上的汽车产能已经大大过剩,谁会为多余的汽车生产能力买单呢?况且加入WTO后,汽车产业的竞争会更加残酷,一系列产业本身优势荡然无存,自主开发能力难以形成,中方技术来源被切断,相关消费领域问题会集中凸现……

专家提醒,不要以为喇叭一响,黄金万两。自古以来,凡是靠起哄发财的,罕有成功。因为,在巨大的诱惑后面,往往潜藏着巨大的陷阱。汽车不是玩具、暖瓶或是毛巾袜子,怎么能够如此大干快上?即便在那些技术成熟的汽车大国,一年内也就能出那么几个车型,几个品牌,哪儿像我们,无论外商、国企还是农民企业家,全都以大跃进、大兵团、大手笔的气魄,纷纷加盟“捡钱大军”,你追我赶,多快好省,将全民造车、卖车、买车和修车的热潮高高掀起来。然而,在草原上放过马的人都晓得,撒蹄的结果,必然会以失蹄收场。

有专家预言:“中国现在车厂纷纷成立,这是一个产业成熟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过渡期。到最后,规模、技术、市场会自然调整,使车厂的数量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但这一过程必然付出巨大的牺牲,究竟由谁来承担这牺牲的代价?为什么不在完全会避免这一牺牲之前就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理性道路?其实造车大跃进不能使真正的中国汽车业进步,只是在一片虚假繁荣上原地踏步。去掉浮在火爆车市的表面,中国汽车业缺少的正是一种良性竞争。

造车大跃进,没人希望它会成为中国的又一个“大跃进”。

猜你喜欢
造车美的汽车
天生骄傲的大疆为何“造车”?
打破平衡
汽车的“出卖”
美的校 美的人
这些车你会买吗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哗;英雄
互联网造车热炒之下的空中楼阁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