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乌江

2004-07-05 16:27达来斯琴塔娜
中国民族 2004年6期
关键词:屯堡傩戏乌江

达来 斯琴塔娜

·威宁:乌江源头·

对两千里乌江的探访是从威宁开始的。

威宁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海拔约2200米。它以有600年历史的传统特产威宁火腿而著名。县城西南侧的高原喀斯特淡水湖草海,因其生物资源丰富,每年到此越冬的鸟类达185种,总数超过10万只,其中近30种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成为世界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

清晨8点乘坐一辆面包车开始了对源头的探寻。汽车沿土公路在山间盘旋而行,两小时后到达小镇。出了镇就开进一条小河逆水而上。这小河就是上游的乌江,水面很窄,最宽处也不过10米,水深不超过40厘米,车在河水中行驶的距离要比河床上多。到小河上游,开始下车步行。这一带是汉族彝族杂居的地方,从妇女的衣着上一眼便可分辨出来。

向老乡打探乌江源头还有多远,他们却不知道这条他们赖以生存的小河就是乌江,也不知道源头是什么。只好改问这条小河的水是从哪儿流来的,他们异口同声指向西方;“花鱼洞,离这儿还有五六里路。”走着走着,河床越来越窄,变成了一条大约3米宽的小溪,水深仅在10到20厘米左右。顺岸边的小路爬上位于山坡20米高处的一个小寨,穿过小寨只见坡下的河床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宽度大约有百米左右,水流分散在卵石之下缓缓流淌。南岸不远处有一个石砌的小水池,一股黄色的浑水从一个小石洞中流出,又从石池边留出的口子淌进河床,汇入卵石间的涓涓溪流之中。这里就是花鱼洞。

站在花鱼洞旁,发现乌江并没有到此止步,一条清澈的溪水从上游的西方流过来,于是又沿着这条小溪向前探寻。行约500米,发现溪流来自山沟南边一个干涸的山涧,涧下乱石堆中有一个3米长2米宽的椭圆形水潭,泉水从潭底、潭旁的石缝中冒出。这个小水潭当地人叫它石缸洞,这里才是乌江的来源!石缸洞上方约50米的山坡上住着一户姓苏的人家,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乌江源头第一家了。

·安顺:屯堡文化·

历史上的安顺由于地理位置显要,被人们称作“黔之腹,滇之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属夜郎国。许多村落里的石砌民居中高耸出一些碉堡式的建筑,一些妇女穿着大襟长袍,头缠布帕。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叫地戏的剧种,演员皆出自农民,演出时他们头戴各式面具,表演粗犷随意……这一切都出自两个字:屯堡。

屯堡,简言之,就是历史上北方统治者派住这里守卫边疆的军队驻扎、生活的兵营。

本寨屯堡距安顺市约15公里,村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远远望去,全村的房屋为清一色的石墙石瓦,7座碉楼散布全村,这是一座典型的防御式屯堡。这里的民居建筑大都是由门楼、正房、厢房、开井组成的四合院。有的垂花门楼上精雕细刻着吉详的图案。

走进一座院落,天井中央是石刻的八卦图,院四周环绕着木结构的两层小楼,从窗棂、墙面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细腻的雕刻与精致的装修,堂屋外石台外侧精美的石刻清晰可见。这种外“刚”内“柔”的形式是屯堡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的精美装饰有别于贵州其他民居的朴实无华,而更近于江南的小康人家;坚固的砖石外墙又明显地留有战争中堡垒作用的痕迹。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镇压叛乱,巩固西南边防,分别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和洪武21年两次派兵南征,并从江南及北方诸省大量移民贵州,推行屯田制度,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稳定西南边疆。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加上贵州中西部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这些屯军与移民逐步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屯堡及其文化。地戏,就是一种屯堡文化。

地戏的面具大多是用白杨木刻成,用作演戏的传统面具长度大约在30厘米左右。近年随着经济的开放和旅游的开发,原本鲜为人知的地戏名声大振,不但经常为来访的游客作表演演出,而且这种来自农村民间的戏剧还应邀出访了欧洲,被人们誉为“戏剧活化石”。脸子,这个原本是道具的东西,也一下子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纪念品和收藏的艺术品。于是乎,各种尺寸的脸子应运而在;6寸(20厘米)、1尺2寸(40厘米)的适合作家居内的挂饰;1寸的是挂在颈上的饰物;如需更大尺寸的,还可以订做……

一个1尺长的脸子一人用3天就可以刻好。雕刻脸子是一种个人即兴创作,同一戏剧人物可以雕刻出不同的样子。区别人物的标志主要是看头盔正中的图案。比如关羽的头上必须是条青龙;吕布是黑虎星,头上就是一只黑虎;罗成的头上则是一只白虎;包公头上是个月亮……

·瓮安:惊险索桥·

乌江是一条典型的山区型河流,由于它流经的多是溶岩发育丰富的喀斯特地区,所以致使河段中不时出现伏河流、陡坡险滩。天然的条件使乌江难以通航,同时过江也成了两岸百姓生活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千百年来乌江这道“天险”一直在“难为”着往来的人们,人们也在同乌江的较量中掌握了诸多驯服乌江的本事与办法,种种渡江方式在以乌江两岸形成了独到的渡口文化;以船过江的渡口就有官方办的官渡,民间自然形成的野渡,公益性的义渡,私人用的私渡,以及近现代出现专门用来渡车辆的车渡。索道过江又分别有草索,竹索、铁索……不胜枚举。

现在体验一下过草索:索桥要根据水位选择高低不同的过江点,每回过江都要临时架桥。站在江边的山上大声呼喊,住在对岸半山负责索桥的农民便背着盘成直径约1.2米的草索来到江边,架好索桥后,那位农民手脚并用很快就过来了,过桥时必须将身体的腰部拴在作保护用的“溜筒”上。过桥时,头朝对岸双手握住草索,双脚用力蹬岸并马上收回盘在索上,人就随绳索滑向江心,离岸的一瞬心中只想一点:这回我这条小命儿可全交给这条草绳儿了。到了江心反倒踏实许多,只是翻滚的乌江已经“吻”到了后背,但还是举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双臂用力向在高处的对岸“溜”去。

乌江流至瓮安县,已经超过了500公里,到了乌江中游,最出名的就要数位于瓮安县城北约50公里的江界河大桥了。这座号称世界第一大跨度的桁式伸臂组合拱桥,单孔跨径达330米,全长461米,桥宽13.4米,高263米,将凶险的震天动峡谷一跨而过,连接贯通了四川经贵州至湖南、广西的公路干线。

船行至距震天动约还有3公里的地方北岸的一个渡口靠岸,渡口叫南河渡口,建于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下船后沿石阶上行,一路看到的渡口至今仍保持完好。通往渡口的条石梯道宽约2米,长达4000米,沿山崖的陡坡岸壁一直铺设至山后。在渡口,至今还留有3座碑,分别为渡名碑,文告碑和修路碑。修路碑单独立于山上的石阶旁,字迹已模糊不清。文告碑与渡名碑则并列于渡口上方一凹岸下,碑文仍很清晰,尤其是文告碑,上面既讲了义渡创建的背景和开设过程,还明确了渡口的管理人员及其责权,并且还对想破坏义渡的不法分子提出警告。这些是不可多得的乌江渡口文化的历史记录。

·思南:傩戏与掌坛师·

从瓮安乘长途汽车经12个小时的跋涉,半夜时分到达思南县。这里上距源头693公里,下距入长江的涪陵河口344公里。从乌江上游一路下来,这里是第一座建在乌江边的县城。

思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有着山水天险的保护,这里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古城。今天,县城内保存完好的思南府文庙、乌江两岸众多的摩崖石刻,都无不显示着这里的文化底蕴。思南还是著名的傩文化之乡,至今还有几十个傩戏班常年活跃在农村、城镇。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傩戏被称为活化石。它是由原始的巫术、驱鬼除灾的祭祀仪式演变而来,至今仍流行于西南诸省的偏僻山区。慕名前往距县城60公里的文家店镇龙山村,去采访著名的傩艺人掌坛师刘盛杨。

乘机动小客班船从思南出发沿乌江逆水而上,5小时后到了50公里外的文家店镇,换乘汽车走了6公里后又下车步行了4公里,终于到了龙山村。村前一条清澈的小河绕过一座小山后流入山中的一个溶洞,据说河水最后将流入乌江。龙山村在小山上,刘盛杨的家就在山顶上。

刘盛杨1936年出生,是世袭的傩艺人,7岁就跟其父学习傩戏。多年来他们一直活跃在家乡一带及百公里外贵州与湖南交界的地区。长年的实践使他除能演出傩戏的各种剧目外,更为突出的是他还能表演带有硬气功性质的傩坛绝技:上天刀、踩地刀、下火池、擦红铧口、行红耙齿等等。父亲去世后,他就继承父业成为掌坛师。

刘盛杨的祖上是从江西几经辗转搬来的,在江西时就有这个傩的“坛”了(坛在傩中有祭祀的台和组织的双重含义)。傩戏最早叫傩坛戏,都要有坛,后来演变成坐家户在堂屋里演,就又称为傩堂戏。傩坛的布置有固定的格式:中央桌子上供的是祖师傩爷娘的一对雕像;桌下放着一个小木人叫小三是李老君的儿子;桌后依次挂着五位神仙的画像,从右到左分别为王灵官、张天师、刘贩王(此神据说是玉皇大帝的爷爷)、李老君、马元帅。傩戏的表演都要在这坛前进行。一年大约要去演20多次。一般请去唱戏都要还愿,还愿有两种,一种是老人请去唱戏是还寿愿,二是家里生了孩子请去唱戏是还子童愿。驱邪同唱戏就不是一回事了,病人身上有邪,有些不舒服,就需要驱邪。驱邪的方法经常用的有一种叫擦红铧口,就是用脚在烧红的铁铧犁上将脚心擦烫,再用烫过的脚踩在病人有病的位置。这是一种法术,是以火攻火,能治各种病:伤寒、副伤寒、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就更不在话下了,受了风寒的病用这方法最好治。

·沿河:黑叶猴的故乡·

同处乌江边的沿河县位于思南县下游约100公里,是一座古镇,被称为黔东北门户,已有约千年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这里已很难找到历史的痕迹了,但在县境内沿乌江边的一些小镇还较完整地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面貌。

沿河最吸引人的是位于县城西北的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又称乌猿,因其攀缘活动常于山岩之上,远看像岩上的蜘蛛,故当地人称它为岩蛛猴,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仅产于贵州、广西两省区以及越南北部的局部地区,目前在中国境内仅存有2000只左右,而麻阳河保护区内有近600只,是中国最大的黑叶猴保护区。来到沿河县的第二天一早,就进山去寻访黑叶猴。

汽车从沿河出发,沿着乌江西岸北行,走了约3个小时才来到距沿河55公里的思渠古镇,镇北边是麻阳河汇入乌江的河口,这里设有保护区的管理站。据介绍,麻阳河保护区面积有40平方公里,区内有黑叶猴58群,密度达14只/平方公里,同时在保护区内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植物7种。保护区分为核心区(占总面积的80%)和缓冲区,因核心区内均为原始次生林森林,植被好,不易找到黑叶猴,便选择了到缓冲区去寻访黑叶猴。

行至一处叫香菇坝的地方。路旁零散分布着三五户人家,据说这一带常有三群黑叶猴出没。仅过了一刻钟就听有人喊到:“在那儿!在那儿!看,崖边那棵正在动的大树上,一个,两个,三个……嗬,崖上还有两个!还不止,嗬,多咯!”终于看到百米之外的半山山崖和树上隐约分布着几个正在活动着的小黑点,透过照相机的望远镜头才辨认出这就是野生的黑叶猴。为了清晰地拍到它们,慢慢爬上山坡,钻进树林靠近过去。突然,听到“嘎!嘎!嘎!嘎!……”的高叫声,抬头一看,不远处的一棵树上,一只负责放哨的猴子在树梢向猴群报警,刹那间,林中一阵“唰!唰!唰!……”的枝叶响动声,猴群在树梢间飞掠而去,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天不亮,起床奔向另一个猴窝,想拍摄猴群山洞,真巧,那群猴子出现了。它们时而从树上飞跃过公路跑到洞口边,时而又返回山林采食,猴王依然拖后掌握着它的子民。最后它们来到山坡上的红薯地中,偷食着农民们即将收获的粮食,吃了一会儿又钻进玉米地中……这里的农民尚未摆脱贫困,但为了保护黑叶猴,他们年年都要蒙受损失,年年都要做出奉献。

猜你喜欢
屯堡傩戏乌江
行吟乌江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贵州屯堡古村落传承发展的价值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吊乌江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乌江,乌江
“屯堡文化汇”引爆乡愁游
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