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语的演化

2004-07-26 15:32龚文庠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26期
关键词:之德石碑标语

龚文庠

标语,是出现在公开场合的一段简短、醒目的文字,带有明确的说服目的。按照这样的定义,标语应当是古已有之。

《史记》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登泰山,立三丈高的石碑“刻石颂秦德”。始皇帝很喜欢这样的“石头标语”,又在他巡视的之罘、琅邪、碣石、会稽等地树立石碑以“颂秦德,明得意”。当时有“造反派”在东郡立了一块石头“反标”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下令将石头近旁的居民杀光,把这块石头标语焚毁。秦以后的历代君王仿效始皇树碑立言者不可胜数。这类碑文的篇幅长于现代的标语,内容除歌功颂德外,主要是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似可看作政治标语的雏形。

孔子说“君子之德”是风,“小人之德”是草,草随风倒。孟子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这大概是中国流行“始皇树碑”式标语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缘。

此外,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汉字体积小而容量大,在同样的单位空间内,汉字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拼音文字无法相比的。汉字呈方块,像集装箱一样容易“打包”,竖写横写两相宜。汉字还具有象形文字独有的视觉冲击力。所以,汉字是制作标语的最佳材料。可以想象,梁山聚义厅前高高飘扬的“替天行道”大旗是多么醒目、简捷、威风!

“颂秦德”石碑和“替天行道”大旗是中国标语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传统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之后。革命家总结的经验是:一个笔杆子,一个枪杆子,革命就靠这两杆子。笔杆子有时比枪杆子还重要。毛泽东说,“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的第一个重大的工作”,因为“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标语是发动群众的一个十分简便、直接、有效的手段。在革命战争年代,常常是“兵马未动,标语先行”。

建国后的标语史大致可分为“政治运动时期”(1949~1978)和“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在前一时期,标语口号总是以某一政治运动为中心,类似战争时期打一场战役,统一号令,统一行动。特点是突出政治,内容单一,自由度小。

“文革”是一个特殊时期。那时的标语分红、白两类。红色标语是正面宣传,如“誓死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红色标语铺天盖地,被称作“红海洋”。白色标语类似大字报,通常是批斗“阶级敌人”的战书。常见的有“舍得一身剐,敢把×××拉下马”、“×××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砸烂×××的狗头”。

“走资派”的姓名要用红笔打叉,或将姓名倒写,让“走资派”头朝下等等,花样繁多。那时“天下大乱”,群众组织可以随意制作、张贴大标语。由于标语多而墙有限,贴出不久就可能被覆盖,因此有的标语末尾写着:“不许覆盖,否则砸烂狗头!”“文革”标语的特点是:语言的暴力化、幼稚化、粗俗化达到了极致。

改革开放后的标语一方面依然以国家的政治“主旋律”为中心,另一方面则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范围更广,题材更多样化、地方化、个性化,风格更加杂彩纷呈。

猜你喜欢
之德石碑标语
消失的亚特人之黄金山谷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常修“四为”之德
道德经
长幼有序
笑喷你的宣传标语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
最牛标语
古诗里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