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来到内蒙古

2004-08-11 07:31
中国民族 2004年8期
关键词:河套冤案小平

孟 里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从建国初期,一直到今天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关怀。特别是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曾经十分关心内蒙古的发展。他对内蒙古寄予的“走进前列”的厚望,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邓小平生前曾来过内蒙古两次。第一次是1926年底。当时22岁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受党的派遣,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他和另两位同志从莫斯科启程回国,途经内蒙古。他们先到达库伦(今乌兰巴托),后从库伦取道包头去西安。从库伦到包头,穿越内蒙古大草原,虽然只有八百多公里路程,今天可能只需坐一个小时飞机便可到达,但当时乘汽车一路颠簸,过草原,穿沙漠,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内蒙古千里草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旧中国带给内蒙古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第二次来内蒙古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64年4月6日至9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等一行52人来到内蒙古,到白云鄂博铁矿、包头钢铁公司、一机厂、二机厂视察工作,并到黄河边的巴彦高勒观看了河套水利枢纽工程。在草原钢城、塞外河套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对内蒙古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工作指示。

在包钢,小平说,我国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只能搞三个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包钢是一个,非上不可。当然中小的还要搞。现在要抓紧解决综合选矿问题。在邓小平等的亲切关怀下,包钢的建设日新月异。在河套灌区考察时,小平问当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乌兰夫,现在全国主要抓5亿亩稳产高产基本田,解决粮食问题,你们准备搞多少?乌兰夫回答,我们打算搞1500万亩。小平接着说,河套地区灌溉条件这么好,为什么单产不高?农业光有水还不行,还要有肥。今后要大力改变粗放的耕作方法,努力提高单产。你们把1500万亩稳产高产基本田搞起来以后,粮食就打的多了,既解决了你们自己的吃粮问题,还可以给中央多调一些粮食,这是一件大事。小平的那次对内蒙古的畜牧业非常关心。他说,搞牧业也得有水,没有水,牧业也搞不起来,要好好规划一下。在谈到自治区能够调出耕畜给国家时,小平说,这也很重要,耕畜什么时候也需要。后来,他亲自主持制定了“牧区工作四十条”,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

邓小平虽然来内蒙古的次数不多,但是,他一直十分关心内蒙古的发展和建设,在内蒙古成立以来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关怀,特别是内蒙古历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都是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和直接指导下得到妥善解决的。

一件是关于内蒙古的划界问题。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乌兰夫时说,要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逐步实现内蒙古东西部的统一。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请乌兰夫到北京商定内蒙古自治区的划界原则,确定依照历史上属于内蒙古的区域划定自治区的行政区划。1954年,绥远省被撤销,内蒙古自治区统一了区划。之后在“文革”期间,内蒙古东西部的一些盟旗曾一度划给毗邻的省区管辖。粉碎“四人帮”之后,在邓小平等的关怀下,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以前的原行政区划。

另一件事是为“内人党”的特大冤案平反问题。196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生过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这就是所谓以乌兰夫为“总头目”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案。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亲自主持和领导了全国的拨乱反正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内人党”这件共和国涉及人数相当多的冤案,也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亲自过问重大案件的处理和落实政策工作,对自治区各地统一思想、统一政策,解决好这一问题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在他和其他中央领导的亲自关怀下,经过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和有关方面的艰苦努力,这起冤案终于得到彻底纠正,所有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群众都落实了政策,得到了妥善安排。

猜你喜欢
河套冤案小平
席亚娜作品
去饶城买房
聚焦张玉环冤案
明代边防研究综述
“制造”杀人犯
放风筝
明朝时期蒙古人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政治活动
植根于社会机制的一种不幸
小平同志为何没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