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家庙,相约240年

2004-08-15 14:54胡运炽
中国民族 2004年7期
关键词:西迁锡伯族沈阳

胡运炽

公元2004年6月5日,农历四月十八,沈阳,当历经风风风雨雨的锡伯家庙重新披上了新装,当一段延续了240年的历史再次凝聚人心,当一个古老而分离的民族将深深根植在心底的家园慎重地放在一尊家庙里,当人们在“西迁节”里尽情的拥抱、尽情的哭泣、尽情的欢歌时,240年前的那一幕幕依稀历历在目,

时光飞逝后积淀下的是厚重的历史和一脉相传的民族精神……

太平寺里泪眼相望了夙愿

[历史回眸]

太平寺家庙,建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初创建时,只有民房五间。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后,经过前后八次的扩建,太平寺逐渐成为具有正门、前殿、中殿、大殿、配殿等建筑的、较为完善的家庙。太平寺整个寺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12406平方米,座北朝南,两进院落。大门的中上方悬挂一长方形黑漆木匾,匾上“锡伯家庙”四个贴金斗方字逑劲有力。

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锡伯家庙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锡伯族同胞,聚集在盛京太平寺家庙杀猪宰羊祭奠先祖,共同追念祖辈的伟绩,焚香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子孙在西迁路上平平安安……然后设宴为即将远征的亲人饯行,一想到同根同族从此再也不能同桌共餐;人们饭菜难咽,禁不住潸然泪下。骨肉同胞的生离死别,令所有的人无言啜泣。但想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锡伯族人还是强忍着离别的悲痛。

史料记载,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冒犯我国边疆。在侵略我国黑龙江失败后,沙俄又把魔爪伸向我国西北边陲,并教唆准葛尔部贵族发动叛乱,随后大、小和卓也相继叛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相继平定了准葛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但沙俄对新疆仍是虎视眈眈,占有伊犁之心不死。为了巩固大西北防务,乾隆皇帝先后从黑龙江、热河、凉州等地调遣兵力前往新疆。但当时的伊犁将军明瑞仍深感兵力不足。他听说盛京(今沈阳)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他们技艺高强、骁勇善战。于是明瑞就向乾隆皇帝请奏,挑选锡伯兵中的优秀者1000名,加上末等军官20名前来伊犁加强防务。连同眷属共2225人,还有一些自愿跟随西迁的亲属405名,合计是3680人(途中诞生了350个小生命)。这支西迁队伍的出发地就是位于今天沈阳市和平区北市场的锡伯家庙。而农历四月十八,也就成了东西锡伯族人的传统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解放前夕,太平寺因为被破坏严重而停止活动。1951年,太平寺被占用,成了太平寺小学;1953年全国政协常委萨空了来沈阳视察就此提出意见,太平寺小学退出。1955年太平寺的东西配殿和僧房被擅自租用,建起了摩托车修配厂(后改名为沈阳市包装机械厂)。“文革十年”家庙被毁坏无几,仅剩中殿,又被该厂改为汽车库。太平寺内几经磨难,而庙内许多的珍贵历史文物也破环盗走。

[新闻现场]

公园2004年6月5日,农历四月十八,刚刚修建不久的皇寺文化广场上,清十二帝静静的坐看拥挤热闹的人群。修缮竣工完毕的锡伯家庙焕然一新。“文革”后,当地政府对家庙进行过多次修复工作。2001年末,沈阳市和平区政府开始对其整体修复,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细致协调工作的基础上,修建了皇寺文化广场和皇寺东路,皇寺文化广场总面积5500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皇寺东路全长325米,投资800万元。2003年8月,和平区结合北市地区的整体开发改造,正式启动了家庙修复扩建工程,相继迁出6家企业、163户居民。全部工程历时4个月,总投资6000余万元,复建后的锡伯族家庙占地5600平方米,由前殿、中殿、大殿(大雄宝殿)、禅堂、僧房等几个部分组成。

揭幕仪式过后,从北京、上海、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全国各地赶来的锡伯族同胞在复建后的家庙中寻亲问友、共同祭拜祖先。从新疆专程来到沈阳参加西迁节的佟为梁老人看起来很是幸福。原来他刚才在家庙里遇到了年过八旬的佟奶奶。对对家谱,原来两人是至亲!两位老人搀扶着一同在家庙前烧香、磕头,老泪纵横。一位从新疆来的老太太给记者一边说一边用锡伯文写道“来到了沈阳,见到了第一故乡”。“我们都老了,不会有机会再来了。一定要好好看看我们的家庙,回去告诉那些没有来的人!”她们望着家庙感叹良久。60多岁的佟佳·松柏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万分:“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几代祖辈们未曾完成的夙愿终于在我身上实现了,我真想到台上向广大父老乡亲叩一个头,告诉大家我回来了。”一位80多岁的锡伯族老人说,晚辈们已经对家族的历史越来越不了解了,这个活动可以激发晚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带着儿子、孙子和曾孙一起来了…… 被袅袅的香烟笼罩的家庙,见证着一幕幕骨肉相聚的感人故事。当晚,皇寺文化广场举行了主题为“奔向繁荣”的大型文艺晚会,将节日的气氛推向更高潮。

七星山上 “西迁之路”忆先祖

[历史回眸]

四月十九日凌晨,再次亲吻故乡的沃土,官兵骑马,随行家属坐着木轮牛车,他们开始踏上西迁的征程。

西迁的锡伯族兵离开盛京后,直奔彰武台边门往西北方向沿克鲁伦路和蒙古路西行。“一路上爬山涉水,冒着酷暑严寒,栉风沐雨,餐风饮露,迎着狂风和飞沙走石。”

锡伯族官兵历时四个多月,战胜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于同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两队分别到达了乌里雅苏台(扎布哈朗特,今蒙古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在乌里雅苏台过冬期间,牲畜因为长途乘骑驾驭、疲惫瘦弱,又缺少足够的饲料喂养,加上开春瘟疫流行,造成了牲畜大量死亡。

好不容易到了科布多(吉尔格朗图,今蒙古国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带,又碰上阿尔泰山脉积雪融化,各个河流都涨了水,且水深流急没法前行。西迁队伍只好就地扎营。水势稍退,锡伯族人起程穿绕科齐斯山而行,继续艰难前行。

走啊走,马匹倒下了,骆驼倒下了;口粮没有了,连发霉的面粉也没有了,锡伯族人只好采挖“乌株木耳”(锡伯人称的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充饥;途中又有350余个小生命陆续来到这个世界上,可怜皮包骨头的妈妈已经没有乳汁来哺乳自己的孩子,只好咀嚼野菜汁来喂养那些小生命;日夜不停的赶路,加上饥饿,劳累成疾,可怜有些人还没有到达伊犁,就离开亲人长眠在征途中……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两支队伍先后到达了伊犁。清政府规定的限期是3年,而锡伯族官兵提前了一年零九个月;除去在乌里雅苏台滞留的7个月,他们实际上只用了8个多月就完成了这次史无前例的“长征”。

[新闻现场]

6月5日上午9:30,“沈阳市纪念锡伯族西迁240周年大会”在新城子区锡伯族文化广场举行。新城子是沈阳市锡伯族聚居地,为了纪念今年的西迁节,新城子建设了锡伯族民俗文化广场、西迁路和锡伯族学校。广场占地面积7240平方米,投资175.6万元,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64万元;民俗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投资207.5万元;广场东部是大型西迁雕塑群,投资210万元,群雕由42个人像组成,表现的是西迁队伍浩荡前行的情景;锡伯族学校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1300万元。

随着国家民委、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委市政府等领导人的剪彩完毕,舞台上开始了锡伯族人传统而民俗的盛情表演,台下则是泪水和欢乐的海洋。来自全国各地的锡伯族同胞重新聚集他们心中的故乡沈阳。

在浓缩了"西迁之路"的文化广场上,80名锡伯族同胞,沿着广场中间的地面上刻着的西迁的线路图表演《锡伯族儿女重走西迁路》,朋友举杯相送,儿女跪地叩拜,老人挥手遥望,此情此景令来自新疆的许多锡伯族老人热泪纵横。

“我们是一家人啊!”沈阳的吴连波与新疆的吴金峰,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眼泪止不住的流。吴连波一家老少6代50多口人分别从开封、上海、天津赶过来,他们今天要在这里进行大团聚,同时,寻找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吴氏族人。“每年都有纪念活动,但今年的规模特别大。”所以,吴连波将家中珍藏的吴氏族谱带到现场,没想到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我是第13代人,你看看是第几代的?”吴金峰被沈阳的亲人紧紧围住了……

吉庆老人坐着轮椅从新疆赶来,他特意让亲人将自己推到刚刚揭幕的长41.8米的西迁人物群雕前,老人默默无语望着群雕,42个人物雕像从头看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

最令人们激动的,是西北和东北的锡伯族同胞互赠礼物。来自西北遥远边陲的锡伯人为“第一故乡”带来了240年前西迁将士穿过的战袍和用过的弓箭,而沈阳的锡伯人送给远方的亲人用辽河水和七星山上的土制作成微型的西迁群雕赠。这微雕饱含了家乡的水,家乡的土,更融入了家乡的情。节目的最后,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50多个小朋友携手起舞……

伊犁河畔欢歌笑语乐融融

[历史回眸]

西迁官兵被暂时安置在伊犁河北岸的乌哈哩城(今绥定城),进行休整训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农历正月,西迁的锡伯族人奉命踏冰过河,到达人烟稀少、土地荒凉的河南。并在巴特蒙古巴图一带(今察布查尔一带)驻防屯田组建成了“锡伯营”。“锡伯营”共有兵丁968名,分别建成了八个城堡,以守卫卡论(即哨所)。

到达伊犁,锡伯族人才知道六十年后回到祖籍盛京是不可能的了。当时,清政府不给锡伯族人发送口粮,只给种子,于是,锡伯营官兵一边戌边,一边重新疏通了绰霍尔渠(当年准葛尔部在伊犁河南部开凿的水渠,因连年战争,已长期失修),饮水开荒。嘉庆七年(1802年)农历七月,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带领锡伯人在绰霍尔渠南面,伊犁河口处开始挖掘新渠。经过六年的努力挖成了一条深一丈、宽一丈二尺,长约200华里的大渠,开垦荒地78000余亩,当地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他民族也向水渠周围搬迁,“从此啊,村落相望,阡陌纵横,到处五谷丰登,牛羊遍地,万年的荒原变成了塞外的粮仓”,而大渠也被称为“察布查尔”(粮仓)大渠。当时,锡伯营成为了伊犁地区最富庶、战斗力最强的营。

“伊犁屯垦戍边,惟念疆土安全。不辱国家使命,无负民族期盼。”从抗击侵略者,活捉张格尔到反抗“苏旦汗国”的分裂阴谋和沙俄的入侵,240年来西迁的锡伯族人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和西北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闻现场]

6月5日,乌鲁木齐迎宾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代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向锡伯族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并祝愿锡伯族同胞继续发扬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为锡伯族更美好的未来,为新疆更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乌鲁木齐市南郊,数千名锡伯族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踏青野餐,家家带着“米顺”(面酱)、生蔬菜、鲜鱼、蒸肉等锡伯族传统食品围坐在草地上,老人们用锡伯语互致问候。草坪一侧,正在出售锡伯族各类图书和弓箭、箭囊等手工艺品的摊位前挤满了人。锡伯族商人伊扎拉说:“每年这一天,无论是生活在东北的锡伯族居民,还是我们这些西迁到新疆的锡伯族将士后代,都要举行射箭、赛马等庆祝活动,这是我们锡伯族最喜爱的体育项目。”

6月5日,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郊外的清水湾度假村,锡伯族英语老师陶女士一家老少三代一齐出动,孩子中最大的胡雅婷是个16岁的中学生,小姑娘对本民族的历史如数家珍。“我们在单位里和各族同事都处得很好,出差时碰到的朋友也对我们很友好。”陶女士一副开心的样子。

50余名20世纪70年代中学毕业的锡伯族老友从四面八方聚到一块,在绰霍尔乡当老师的关女士快人快语,她指着周围的老同学动情地说:“我们都是一起长大的伙伴,今天因为我们锡伯族的西迁节聚到一起真是难得,因为我们中有的人已经30多年没见面了。”坐在一旁的赵女士赶紧解释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不是锡伯族,但是我从小就和锡伯族同学玩得很好,能听懂他们的语言,当然也和他们一起过节啦!”

东西南北亲人团聚奔繁荣

[历史回眸]

从大兴安岭深处的嘎仙洞走出来,活跃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从1692年编入满洲八旗,被分派驻守军事重地伯都讷(今吉林省松原市)、齐齐哈尔和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从1699年、1700年三次南迁到盛京(沈阳),从1764年西迁到新疆伊犁;从1769年远征云南;……在马背上长大的锡伯族人几乎被散布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各地扎根、成长、壮大,为各地的建设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新闻现场]

在家庙里,记者几乎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人。几乎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有这样一句话:“我就想来这里看一看,拜一拜。”小小的锡伯家庙凝聚着全国各地近20万锡伯同胞对“家”和“国”的热爱和忠贞。

“锡伯族最突出的精神品质就是坚韧、包容和爱国。”沈阳锡伯族联谊会会长关在汉老人说得好。正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在始终支撑着锡伯人,让他们如此的令人钦佩!

作为从新疆自发组团来沈阳的52个锡伯老人中的一员,作为“锡伯家庙”匾额的发现者,老人家在家庙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要凝视良久。和老人随意聊起来,老人家总会高呼着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口号。他说:“现在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次回到故土,发现沈阳的亲人也同样生活在幸福当中。真是令人感到兴慰啊!”老人朴实的回答道出了锡伯族同胞的心声。

历史的风风雨雨,已经洗涤了一个民族的光辉和伟大;现实的温暖阳光,必将照亮着锡伯族同胞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西迁锡伯族沈阳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最小和最大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锡伯族西迁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简述锡伯族的西迁
试述柯尔克孜人西迁后的宗教变化
试论北匈奴西迁的原因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
清初锡伯族的文化更迁对其民族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