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道湾多民族村的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4-08-15 14:54颜定英
中国民族 2004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全家全村

颜定英

二道湾村是一个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藏、瑶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子,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民族矛盾,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冲突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贯彻,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民族团结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二道湾村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生产力的提高。新思想、新观念的树立,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团结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全村各族人民的共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典型访谈得知,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二道湾各族村民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 先进的生产方式,多样的经营模式。

从二道湾各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来看,村民大都以耕地为主,但耕种方式从开沟、播种、施肥、中耕、喷灌农药、收割等都已是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各族村民都会使用机耕工具,这种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是不多的。除了耕种土地以外,村民还有其它经营方式,如现年46岁的维吾尔族村民吾买尔·吾热,全家4口人,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上大学,妻子会使用整套农耕机具种地。他本人主要是农业经纪人,收入每年可达18000多元,20亩地年收入可达18000元左右,全家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生活相对富裕。二道湾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夏天主要从事农业,秋天卖掉棉花以后又买羊进行育肥,一年四季从事奶牛饲养和交易。村里的哈萨克族群众是解放后陆续从山区牧场、游牧点迁徙而来的,定居二道湾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如62岁的赛里哈孜,80年代到二道湾村定居,全家7口人,种了30亩地(主要是种棉花),还有大白菜、西红柿,养了40只羊,家里还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农用机器(如小四轮拖拉机等),现在儿子和他主要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两个女儿和妻子从事手工业做刺绣,家里还有2个雇工,全家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

第二, 相互影响的生活方式。

二道湾村的各民族群众长期生活在一起,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互相影响。1965年新疆农牧区开展“五好”建设,二道湾村在老居民点的西边三道河子河畔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单户住宅面积1.5亩,住宅前有院,后有圈,中间是住房,首创了农户庭院经济的模式。依照规划原则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及沙湾县提出的“前是院,后是圈,中间是个小宫殿”的庭院建设模式,遵照农村“五好”建设的内容,少数民族和汉族村民们按照统一规划建设住房,打破历史上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居住不相邻接的界限,各族邻里之间交往增多,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相互渗透。从生活条件看,各民族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洗衣机,有的还有电风扇、电冰箱等,生活差距不大,家里设施和城里差别不大。有相当数量的群众家里还有存款。由于村民长期在此生活,邻里之间、民族之间关系都较好,十几年来各民族之间没有发生过矛盾,近几年全村没有出现过失窃现象。由于交往的增多,各民族之间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较大。

第三, 追求发展的价值观念。

二道湾的各民族群众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追求发展是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望,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者对全村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瑶族住户的典型访谈中了解到,扩大再生产,让孩子好好学习,提高生活质量,盖高标准的住房(砖混结构、卧室分设、厨、卫、厅齐全),勤劳致富,已经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追求发展的价值观念已深入人心。二道湾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全家全村
全村唯一收件人
元宵节的六项注意
全家最忙的人
全家来称重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Beams Up
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