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个性缔造传奇

2004-12-09 06:58王启银
读书文摘·灵感 2004年11期
关键词:盖茨研究院

王启银

翻开所有关于张亚勤的报道,你都会发现,里边记载的文字虽然版本不同,却都是关于一个年轻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和管理者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果说张亚勤的经历是一个神话,那么这个神话足以取代任何一本书籍,成为国内外天才成长的标准模本。

少年班里的成材典范

故事似乎应该从1978年说起。当时,年仅12岁、对什么都还弄不明白的张亚勤从1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招收为首届少年班学生。少年大学生这个新鲜的词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光环,每天都有许多人到大学里看望这群“穿着开裆裤的天之骄子”。报刊杂志的记者们也常常光顾这个特殊的人群。在那个年代,关于科技大学少年神童的报道,往往成为报刊杂志最为吸引人的新闻。但不管到学校来采访的记者多么精明,都从来没有人采访过张亚勤。这是因为他实在太小了,以至于记者们潜意识里根本无法把他和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当时的科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这位来自山西太原的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个子实在太小了,以至于他进出大学校园时,大家都以为他是旁边附小的小学生。次数多了,科大门卫室的大爷开始有意见了,有一次,他逮住了小亚勤:“娃儿啊!你们老师怎么也不管管你?要乖一点,不能常常逃课跑到这里来玩,现在不把你们小学的课本学好,以后就没有机会到这里来读书了哦!”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大学生”,却取得了令见多识广的科大教授们惊讶的成绩。当多数同龄人刚刚开始准备考大学的时候,当多数校园里的同龄人还没来得及习惯食堂饭菜的时候,19岁的张亚勤已经开始准备关于计算机通讯方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了。

此时的张亚勤也许并没有想到,14年后,当他再一次回到母校的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多么热烈的一种情景。1999年3月,张亚勤回到母校,母校把欢迎他的活动搞成了一个盛大的庆典。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学生向他涌来,涌动的人流甚至把礼堂的大门都挤破了。热烈的掌声把校门口等着拉客的出租车司机都吸引了过来,“从来没有见过这里这么热闹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至今说起那次活动,张亚勤都还记忆犹新:“那情景让我很感动。”

偶然的撞车事件和唯一的满分博士论文

科大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张亚勤的才气就已经引起了一万多公里以外的卫星通讯、无线电通讯领域的泰斗———匹克霍兹教授的注意。在这位科学家眼里,这个19岁的中国男孩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科学天分和勤奋踏实的品质似乎已经暗示了他将来不可限量的成就。他马上做出反应,极力鼓动张亚勤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是,1986年,20岁的张亚勤远涉重洋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读书的这段时间,全新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张亚勤所有的潜能。他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同学们两三年才学完的课程,然后一下子扑到了教授的国际卫星研究课题上来。很快就凭借他的技能和天赋解决了几个关键性的难题,让同学和导师惊讶不已。

在别人的想象中,这样一个“天才”一定是一天到晚捧着书本狠劲地啃,但事实并非如此。那时候的张亚勤和女朋友两个人常常整天出去玩,开个破车到处跑,从华盛顿开到佛罗里达,中途舍不得住酒店,而且老吃快餐。因为张亚勤是学生会主席,天天搞活动,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每当国内有企业代表团到华盛顿访问时,他就去接机,是机场工作人员熟悉的“免费中国司机”。

就是这样一位“好玩分子”,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又做出了一件被载入乔治·华盛顿大学史的传奇故事:博士论文都做了一大半了,忽然得到通知,同一个题目别人已经做过了。没有办法,只好改题目,从头来过,这时时间也花去了一大半了,但即便如此,张亚勤还是给当地的报纸制造了一个轰动性的新闻,华人学生张亚勤做出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上惟一的一个满分博士论文!

最年轻的院士和美国总统的贺信

奇迹还在延续。1997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担任总监的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这是世界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而张亚勤也成为了此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

两年后,张亚勤再次成为焦点:1999年1月,因为他的杰出成就,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决定把1998年度唯一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授予张亚勤,这是国际电子工程巨匠级的人物才有可能获得的一个重大奖项,而张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为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专门给张亚勤发来了贺信,祝贺他获得这个崇高的荣誉:“祝贺您获得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您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工作,我对您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成就无疑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巨大鼓舞。”

的确,在美国计算机领域甚至工程界所有来自大陆的中国人中,无人能与这位传奇的年轻人一较高下。张亚勤也很自然地被认为是美国华人的骄傲与传奇。

比尔·盖茨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在当选为IEEE院士的第二年,张亚勤接到了一个越洋电话。很快,他就接受了刚刚当上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的邀请,正式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

在微软的一次高级会议上,面对比尔·盖茨,张亚勤率领研究院成员对半年来所做的工作进行详细的汇报。盖茨一开始对这议题中的某些问题不太懂,他听得十分认真。此后,盖茨不断地向张提问题,原定一个小时的会议也被延长到了一百分钟。

会议结束时,向来不轻易称赞人的比尔·盖茨拍了拍张亚勤的肩膀,满脸微笑地说了一句:“你做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

两个月后的1999年1月15日,加入微软刚满两年的张亚勤开始接替李开复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IT=IQ+IP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张亚勤出色的科研和管理才能让比尔·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再一次感到惊讶。微软曾组织总部高层到亚洲研究院进行参观。当比尔·盖茨他们走进希格玛大厦的微软研究院时,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和别的研究院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新奇的科幻世界。研究院里会议室的命名令人过目难忘,比如光子、量子、基因链、DNA、火药库等等,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研究院里每个房间都挂着一块硕大的“白板”,甚至在休息大厅和会议室,干脆就用“白板”来作为墙壁,拿起笔,你就可以直接在上面书写了。这些白板上一般都会写着许多莫名其妙的段落、公式,甚至只是一个谁也看不懂的字。而这些“杰作”正是员工们开会或休息时脑海里一闪而过的灵光。

微软的人都说:“亚勤感性、率真。身上没有盔甲,不需要戒备。”和他在一起,同事们都不必有任何戒备和压力。他可以“容忍”下属的一切古怪的念头。有一次,一名同事跑来跟他说:“张,我知道你每天都在电脑上写些什么,我从外边偷偷地进入公司的系统,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口令、密码。”张亚勤听了,吓了一跳,但也不责怪他,只是从此更加注意文件保密和系统安全方面的研究了。

每隔几个月,张亚勤就会让员工们把手里的活放下,然后把他们拉到风景优美的旅游地进行训练。与其说是训练,还不如说是“说话”,在这几天里,同事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自愿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开展讨论,话题很广泛,大家感兴趣的都可以。张亚勤会很认真地对同事们说,“这个时候,你不必有任何限制,可以说任何你想说的话,当然,也可以痛痛快快地把我骂一通。”

“你雇来的同事都存在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怎么去释放,怎么去转化,这是管理者的方式问题。首先,一定要对他们有很强的信心。第二,公司需要一种文化氛围,使大家去合作。这个合作不是平常只讲一讲的合作,而是让他真实感觉到,合作后产生的合力一定大于分散的力量。”

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张亚勤和他的团队可以得到很迅速的提升,无论是彼此的信任还是相互之间的默契程度。研究院的同事都知道张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将不复存在。如果5年之后我仍然是这里最资深的人、最有名的人,那就证明研究院的失败。”事实的确如此,两年前进入微软的同事,现在大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在张亚勤看来,IT企业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才和知识产权,他把这写成一个公式:IT=IQ+IP。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ies”的缩写;IQ本意是智商,张亚勤用它来代表人才。在他看来,IT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智慧资源而不是物质资源上。对于一家研究院,人才几乎就是一切了。

一天24小时都有乐趣

张亚勤是一个热衷于工作但又绝对懂得如何“享受工作”的人。每天清晨,这个充满朝气的青年男子都会很准时地出现在“星巴克”门口。店员们早已习惯了他的作息时间,每天一大杯的“奶特咖啡”在他走进店门的前几分钟已经开始制作了。

从星巴克出来,打开车门,坐在后排的座位上,翻看刚邮寄过来的《华尔街日报》。到办公室的时候,恰好是早上九点。带拐角的长形办公桌旁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饼干、薯片之类的零食。墙边书柜的空格里摆着太太、儿女的照片,洋溢着温暖。

“我每天尽量争取两小时一个人自由思考的时间。这种时候,不希望别人打扰我。”这位院长兼首席科学家知道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处理管理与研究之间的冲突,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这个有着温和声音和文雅的外表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细心和平和。一起外出的时候,他会很细心地让你先选择座位;交谈的时候,他也总能看似不经意地“检查”你杯子里的水,然后请助理甚至自己站起身来帮你添。这是一个热心上进的年轻人,在他的言谈中,你感觉不到任何与坎坷、消极相关的字眼。他喜欢直白与不回避的方式,但却几乎从未在与他交往的人中得到过微词。

“我从不会要求自己今天一定要做什么,明天一定要怎么样。人生短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足够的乐趣。一个成功的人并非仅仅是事业上有所成就,而应当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人。”

“我经常听人说,今天是星期五了,马上就可以回家,真是太开心了。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换回的就是一天几个小时的乐趣,我觉得这个交易太不合算了。最理想的状态是24小时都有乐趣。”

或许,对于张亚勤来说,“24小时都有乐趣”正是缔造了他商界传奇的全部内涵。

猜你喜欢
盖茨研究院
姜鲁沂 中国画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不是我!是他捣乱!
云端旅行
嘉宾邵青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脊梁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风格
成功和爱情像泡沫,刚刚触碰到就破了
盖茨输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