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发展纵横谈

2004-12-17 09:38哈德穆.热合木拜
中国民族 2004年12期
关键词:牧业草场牧区

哈德穆.热合木拜

我国的牧区主要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牧区的稳定和发展事关大局。牧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牧区,关心牧民,支持牧业,把解决好牧区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牧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开创牧区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目前,我国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力落后,大部分牧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牧区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牧区面临的任务比城镇要艰巨得多。因此,加快牧区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牧区的特点

资源丰富

我国牧区大都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其可利用草原面积34.7亿亩,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57.8%。草原类型多样,主要以山地草甸草场、平原荒漠草场、低山草甸草场为主。牧草共有七个类型,三十多科,一百多种,人工栽培牧草十几种。牧区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数十种,名贵药材和珍贵经济植物数十种,还蕴藏着丰富的森林、矿产及水利资源。

畜牧业历史悠久,商品经济不发达

我国各族牧民长期以来在利用天然草原发展羊、牛、马、驼等草食动物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牲畜和保护、利用、开发草原的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牧区基本还是以游牧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单纯经营畜产品原料的经营结构,自给自足的产品生产,属于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种状况近年来虽然有较大的改变,但其基本特点至今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自然灾害多,生产不稳定

由于受高纬度和地势落差大的双重影响,牧区大多位于高寒地带;受自然条件和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畜牧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侵袭。解放以来,仅阿勒泰市就遭受到十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给广大牧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交通通讯不便,科教文卫落后

牧区草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资流通不畅,严重制约牧区经济的发展。牧区文化设施落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办学条件差,校舍不足,师资匮乏,质量不高,牧民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低下,人才匮乏,尤其是科技人员不足。此外,牧区服务机构不健全,直接为牧业生产服务的草原站、畜牧兽医站、畜种改良站和经营管理站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尚未健全,因体制制约、经济发展落后、地处边远以及待遇低下等因素,牧业牲畜疾病有近50种,直接制约牧业的发展。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差,因病致贫现象比较突出。同时,陈旧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守旧的传统思维模式,已经成为牧区经济发展的桎梏。

牧区的地位和作用

牧区是畜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就全国而言,大约五分之一的牛肉和三分之二的羊肉产自牧区。长期以来,对解决大、中城市的牛、羊肉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然肉奶食品的需求量在增加,市场十分看好。牧区还为毛纺、皮革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区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增大,除日常必需的粮、盐、布、糖、茶、百货及五金等外,牧业机械、兽医药品、饲料、化学肥料、风力发电设备、畜产品加工机械、家用电器以及文化生活用品等,在牧区也都有着广阔的市场。这些对启动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牧区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有利于繁荣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社会稳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牧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央和地方都有能力加大对牧区的投入。

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大开发为牧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契机。

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牧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等农产品丰富,为牧区草场停止开荒、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牧区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牧业经济仍然是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畜牧业收入远远超过农业收成。

突出优势,加快牧区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牧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样的方针符合牧区发展的实际和特点,有利于发挥牧区的自然优势,有利于保护草原和自然生态环境。半农半牧区,要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发挥牧农结合的优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可以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加强农、牧区的资源互补交流,发挥农区与牧区的中间作用和生态保护作用。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畜牧业发展而言,应依托国家项目的投入,抓紧实施草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环境保护、良种繁育、疾病防治、退耕还草等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牧业生产落后的状况,提高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还可以有效保护生态,改善草场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状况。

进一步完善牧业生产责任制

牧业经济的基础首先是一个“草”字。解决好草的问题,既有利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草场有偿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至关重要。目前,由于相关草原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导致草场的使用、建设、索取与投入不成正比,草场沙化、退化日趋严重,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人、草、畜矛盾加剧。所以必须要把草场承包责任制落到实处,充分调动牧民群众建设、管理和合理使用草场的积极性。实行草场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承包经营权。大力推行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减轻草场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加快草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冬春舍饲、夏秋牧放的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畜牧业的增效,确保牧民增收。

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流通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保障,市场发育水平低严重制约着牧区畜产品的流通,制约着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制约着牧民群众经济收入的提高。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不仅会促进牧民市场观念的转变,使他们主动进入市场、参与市场、加大牲畜出栏、增加牧民的收入,而且对整个牧区经济的繁荣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今后牧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应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逐步形成“公司+基地+牧户”的市场体系和“牧、工、兵、产、加、销”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牧业。要以资源为依托,加大特色经济建设,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就地转移,增加牧民经济收入。要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增草增畜、同步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尤其应针对近年来乳业发展迅猛的形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奶牛。要发挥地缘优势,改革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加快发展肉食品和乳品基地建设,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依托特色创造名牌产品,形成规模化原料基地,带动千家万户牧民从事专业化的产品生产,并形成区域规模和产品批量。要以一个或几个多功能开放性的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协调能力。要在龙头企业与牧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要以草场承包经营为依托,以企业为核心,以科研为基础,以牧民利益为根本,形成大力发展产业的经营模式,积极扶持牧业大户、家庭牧场大户,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牧区牧业的科技含量。应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注意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应积极推行科技创新,增强科技的转化能力,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机构和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展牧区文化事业,活跃牧区文化生活。要改善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对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其中,尤其要建立动物防疫体系,创新体制,保证技术,保障经费,用机制体系来保证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使畜产品成为具有强劲竞争能力的商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要加快牧区的发展,必须结合牧业自身特点,以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转变牧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牧业作为核心,把增加牧民收入、推进牧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牧区收入分配格局、研究经济政策的时候,要使农牧区和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牧区要发展自身优势,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牧业草场牧区
听不见
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重新加码终端奶市场现代牧业欲减少对蒙牛的依赖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青青草场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
草牧业解读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