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老兵们

2006-04-24 01:34郑文法廖海庭王新宝
解放军生活 2006年4期
关键词:团场行军和田

郑文法 廖海庭 王新宝

57年前,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800名官兵胜利解放和田,建立人民政权,屯垦戍边。此后,千名官兵就地转业,在亘古荒原中建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4师47团。

近日,笔者从和田市出发,沿国道315线西行37公里至墨玉县,拐进沙漠公路,北行39公里,寻访戍守在这里半个多世纪的老兵们。

当年踏平浩瀚沙漠,穿越死亡之海的一群老兵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大漠戈壁。1989年,这群老兵的老首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前来探视,老兵们还有约90人:1994年,新疆兵团成立40周年,时任司令员的金云辉前来探视,还有60余人,1999年夏,兵团司令员张文岳前来探视,还剩30余人,2004年,兵团成立50周年,这群老兵约剩20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只剩下12人了。他们是:王传德、汪槐德、宋子善、郭焕、张远发、刘来宝、徐安禄、黄增珍、郭学成、李荣庭、单士望、张敬喜。兵团农14师人武部政委关明河介绍说:“目前,他们大部分都卧病在床,能够把话讲顺畅的也就只有三四位啦。”

回想起当年的往事,曾荣立甲等功1次、一等功两次,今年已87岁的老兵张远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当年的战斗歌曲。荡气回肠的歌声把我们带回到那战斗的岁月,仿佛又见到了千名将士穿越沙漠扬起的黄尘。

在南泥湾开荒时曾有“气死牛”美称的王传德,今年85岁,胸前挂了十几枚军功章。他身板硬朗,思维清晰,言辞流利,还能下棉花地劳动干活。面对我们,老人侃侃而谈。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

当年15团主力徒步行军路线图。红色标识为穿越沙漠的行军路线。另黑色、蓝色标识为拟行军路线。但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坚决要与人民为敌,密谋在和田发动武装暴乱,企图顽抗到底,解放和田迫在眉睫。历史的重任再一次落到了15团这支英雄部队的肩上。阿克苏进入和田有3条路,前两条路,是大道,有人家也有水,肯定好走。解放和田的任务非常紧,团首长决定:选择第3条道路——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1949年12月5日上午,在阿克苏万人空巷的大街上,15团1800名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向沙漠进军。当时,王传德肩负着1支步枪、1把刺刀、40发子弹、4颗手榴弹、1把铁锹,外加5斤炒面、1卷行李,每天行军都是100多公里路。部队一路上在沙漠里走,浩浩荡荡的,队伍是见首不见尾。当时任务急、时间紧,每天都是跑着走。遇到沙丘的时候,战士们就跑着上去,然后再滚着下来。

说起进军沙漠的故事,78岁的汪槐德接上了话茬。沙漠中行军最可怕的就是风暴。进入沙漠第10天的上午,天空便开始弥漫着沙尘,风扬起沙粒吹打在人脸上隐隐作痛,只有戴上防风镜才能勉强地往前挪动。不大一会儿便狂风大作,顿时黄沙滚滚,整个沙丘都在移动,远处河床上的几棵枯死的胡杨不大会儿便被黄沙埋得找不见影了,天地间一片浑浊。风速在逐渐加大,随队的向导告诉战士们这时候前进,迷路的可能会增大,最好的办法是背朝风向原地蹲下。不知过了多久,风小了,太阳露出来了,蹲立在沙海中的战士们像一座座沙雕,风镜后面流出的泪水在脸上冲出两道沟。但一营二连的排长李明却永远留在了沙漠。

一天行军90公里路,昼夜兼程,战士们最好的休息方法就是边走路边睡觉。在穿越沙漠的十多个日夜里,每天出发的时间都是凌晨3点钟左右。为了防止有人掉队,连长要求大家都手牵着手,大家在前面战友的拉力和后面战友的推动下边走边睡。

今年85岁的刘来宝,当年个头不是很高,肩上挑着个磨得精亮的扁担,:行军起来精神抖擞。每到宿营地,他总是边烧水做饭,边给大家来一段陕西秦腔,连队战士都喜欢他。部队凌晨3点出发,刘来宝每天都比大家早起1个多小时:晚上战士们休息了,他还要洗锅刷碗。炊事班18岁的战士李二虎行军没经验,一双脚走得千疮百孔。休息时,老刘给小李端来了一盆开水,放上盐巴。第二天,小李果然感觉不到脚痛了。

84岁的黄增珍,回想起当年穿越沙漠的往事,眼睛里泪水直打转。部队行军走了7天的时候,一直缺水,已经是两天没有喝上水了。第8天的早晨,部队凌晨3点多钟出发,到了下午,还是没有找到水。二班战士王德平因长时间行军,又没有水喝,昏了过去。还有几个战士因缺水已经开始虚脱,只能用担架抬着走。这时连长拿出了一个水壶,在自己嘴上碰了一下,舍不得喝,对身后的副连长说:“往下传!”副连长干咽了一口,就传给了后面的战士,就这样一个一个地传了下去。等传到连长手里的时候,一壶水只少了一口。这时,黄增珍不好意思地说:“那口水是我喝的。渴得很,我就添了一口。”部队一直在抵抗干渴中前进,下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有些战士身上奇怪地长出了一些小红点子,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有几个人身体支持不住都昏过去了。这时,远处出现了一些黑点,原来是和田人民派出迎接解放军的代表!他们带来了水、羊,还有很多水果。黄增珍说,当时,大家就高兴得在沙漠上蹦了起来,相互地拥抱在一起。

说起沙漠行军的快乐,87岁的李荣庭说得是津津有味。那时部队最爱唱的歌就是:向沙漠进军!这是战士们自己写的歌。

李荣庭最喜欢爬沙丘。站在高高的沙丘上,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部队在沙海中穿行:驴马和骆驼高昂着头,驮着粮食和武器,迈着大步走在队伍的中间,让人看上去会感到无比的豪放和舒畅。

沙漠中行军最可怕的就是迷路,团里想了个办法:由走在前面的侦察连负责点燃篝火,隔一段一堆,战土便朝着篝火的火光行进。一次,有个叫宋宏道的战士,在暴风中抢救老乡、追赶惊跑了的骆驼,迷了路,在一道沙梁下走了一天一夜,后来听到队伍的歌声,循着追赶,才找到了部队。篝火和歌声成了当时行军的路标。

郭学成是1946年入伍的,参加过抗日战争,今年84岁,穿越沙漠的时候任班长。提起往事,他说得最多就是最后的那200公里。当时部队已经走出沙漠的中心,到了一个叫肖尔库勒的村子,这里有水也有人家,大家当时都很高兴,原想可以在这里休整一天。就在大家准备吃饭的时候,和田方向传来消息,一小撮反动分子发动暴乱。为争取时间,团里又要求部队连夜开拔。听到消息,同志们都义愤填膺,来不及吃饭,纷纷写决心书、请战书要求向和田进军。

郭学成组织全班战士准备物品,连夜和大部队向和田开拔。团里在教导队组织了一个加强排,由政委和参谋带着,连夜骑马向和田进发。他们星夜兼程、快马加鞭,一夜时间就赶了70多公里路,当天下午,就到了和田。后面的部队也是马不停蹄、昼夜兼程,4天的路程走了两天就到了。

1949年12月22日,15团1800名战士胜利走出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浩浩荡荡向和田开进。这一天古老的和田城,一片歌舞,万民沸腾。英雄的15团官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了和田城。

1954年新疆成立建设兵团,这群英雄部队开始参加边疆生产建设。“没有牲口,就用人拉,六个汉子六根绳,喊着号子拉犁耙!”77岁的张敬喜说的还是那么有力,好像肩上拉的犁耙还没有卸下。

2004年8月,团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雹灾。当这些老兵知道团场困难时,他们把头一天上级慰问的1000元,统一捐给了团场,支持团场恢复生产。拿着老兵送到的捐款,在场的干部职工潸然泪下。

这就是老兵。战争的年代为祖国舍生忘死,创业的年代无怨无悔,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是毫无需求。他们默默无闻,奉献一生。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敬爱的老兵!

1994年兵团党委来慰问老兵。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有答:至今再没出过和田……可不可以出去看看?有答:至今没见过火车,可不可以坐一次火车?老兵愿望实现了。兵团党委决定,组织老兵乘飞机至乌鲁木齐观光旅游。

在他们横穿沙漠5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47团干休所工程竣工,老兵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猜你喜欢
团场行军和田
加快团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行军蚁
可怕的行军蚁
行军蚁
大郭小郭行军锅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兵团公共预算管理工作
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