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生新闻的理性分析

2006-06-06 18:25朱金玉
新闻爱好者 2006年5期
关键词:民生

朱金玉

近两年来,一种试图改善地方电视台报道本地新闻的努力正风靡全国,当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揭之时,当随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之时,新闻的定义以及判断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新闻价值都发生了变化。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也有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符合了中央关于新闻改革的思想,总之,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博得一片好评。

民生新闻受宠的原因分析

其一,电视民生新闻创造了高收视率,民生新闻成为地方电视台最能盈利的产品。地方电视台在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比拼中终于找到了一条生路。新闻一反过去成为地方台负担的处境,现在是地方台最重要的创收中心。如2004年《1860新闻眼》节目中间及前后的广告时段全部排满,广告贡献额度超过一个亿,这个现象即使是在综艺类节目乃至电视剧中也不多见,其在非黄金时段创造了黄金收视率和丰厚的广告效益。从《南京零距离》所在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看,“2001年,城市频道广告额只有0.28亿元,2002年达到0.67亿元,2003年为1.1亿元。《南京零距离》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电视栏目,2004年年初该栏目经过招投标,获得了1亿零88万的独家广告代理费用”。

其二,民生新闻实现了从传统的精英新闻到普通大众新闻的转移。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它所关注的内容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往难登新闻大雅之堂的张家长、李家短的事情现在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角。民生新闻非常认真地努力满足底层的需要,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上,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在新闻中接受采访,从而彰显了百姓的话语权。

其三,民生新闻成功地完成了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演绎,得到政策支持和宣传部门的肯定。《南京零距离》开播一周年最好的礼物就是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因为它体现了“三贴近”。

由此可见,民生新闻之所以被认为是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是因为它达到了“三头满意”:上头满意,下头满意、电视台本身满意。上头满意是因为民生新闻把眼睛向下,只做简明动态新闻,不再做深度解释性报道或者是揭霹性报道了。下头满意是因为普通百姓也能在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电视上露脸了,没准哪天你的生活烦恼也上电视了。电视台自然更满意,因为他们不但赚了个关注民生的好名声,而且赚了个盆满钵满。

民生新闻的本质分析

首先,市场导向使收视率成为任何节目的生死线。

当中央电视台2003年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或栏目的末位淘汰制开始实行时,收视率随即成为生死线,为争夺观众的竞争呈现白热北,一向以理性和精神著称的《新闻调查》都不得不更多地考虑收视率和生存的关系了。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普遍实行开来,竞争的范围也就扩大为整个电视市场。对任何一个节目来说,不重视收视率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仅仅以收视率高作为节目成功的标志,那么它就掉进了一个怪圈,如果要获得高收视率,他们就得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么就只能提供更多的娱乐内容,如果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满足观众,他们的收视率肯定下降。因此,当收视率成为衡量节目的唯一标准时,电视台向观众提供的只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信息和娱乐的浓汤”(丹·拉瑟语),而民生新闻就是这种内容丰富的混合物。

民生新闻总的特点是:它是最有戏剧性、最有娱乐性,但没有多少信息含量,没有多少智慧含量的新闻。由于民生新闻制作起来成本比较低,而且比其他任何地方上制作的电视节目都更能吸引地方观众,赢得丰厚的利润,所以民生新闻成为各地方电视台创金法宝。湖南卫视一向以制作最具娱乐化的节目处于全国地方电视台的前沿,这次在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中也是它在娱乐化方面走得最远。以它的晚间新闻为例,不仅仅在节目中插入音乐,甚至插入流行歌曲,让动物拟人化,而且在新闻中公开包装推销歌手,从而使新闻彻底娱乐化。由此可见,民生新闻节目制作者的重点不再是为了提升电视台在公众和行业中的形象,不是把新闻做得让人看后肃然起敬,而是娱乐、轻松,是收视率和利润。

其次,民生新闻陷于琐碎的新闻的唠叨中,自觉地放弃了社会责任。

新闻的责任是对权力的监督。根据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ts)的定义:“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处在某一位置的某个个人不顾阻碍推行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不管这种可能性的基础如何。”也许罗伯特·达尔的权力定义更好理解,“a之于b的power是a能让b做他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的程度”。因此,权力意味着一种统治和支配关系。只管权力不一定都是自上而下的,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人民利益影响巨大的往往是被人民赋予权力的人。“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生新闻关注琐碎事找到了很好的注解,但是真正能对群众利益造成损害者才是媒介要监督的对象。新闻的作用就是要让所有掌权者知道,如果他不想被抓被扔出办公室,那么就应该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是玩忽职守,让掌权者知道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这双眼睛就是优秀新闻。但是民生新闻自觉地把眼睛向下,或者是去监督那些影响范围有限的普通百姓,或者是用戏剧化、煽情化的报道吸引观众的眼球。

再次,民生新闻使从业者流于浅薄和无聊。

直击现场和追踪报道被大量采用,新闻被包装成快节奏、动作充斥的目击新闻,新闻不再讲究画面的精美,而以画面的摇动来增强现场感;不再追求语言的文采,而以语言的口语化和方言为地方台新闻粘贴上标签。如《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口号是“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第七日》的节目宗旨“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就是很好的宣传推销标签。现场的记者根本不用智慧就能完成采访,主持人则用重复性极高的语言来调侃新闻。

民生新闻对电视新闻的冲击

尽管为民生新闻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笔者却看出民生新闻的矛盾,是在观众市场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解。

首先,民生新闻改变了新闻的定义。民生新闻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风靡表明,新闻最本质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不再是那些能够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新闻,新闻“像噪音、像墙纸、像奇观、像为了愉悦人的眼睛和耳朵的不停的击鼓声”。娱乐信息已经成功地代替了新闻。

其次,判断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标

准——新闻价值已经严重倾斜。新闻价值是用来选择、建构与表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的符码,但是这种专业化的符码恰恰是基于对观众需要或需求的假设之上,也就是新闻报道的需要。那么,民生新闻正是把观众的假定兴趣定位在常识性的、娱乐性的、戏剧化的和刺激性的水平上。难怪正当电视人为民生新闻沾沾自喜的时候,有观众的评价是,“看民生新闻就像是看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在弄堂里玩耍”,这充分说明了民生新闻把电视的视觉化娱乐性媒体特性发挥到了极致。而这样的新闻价值观会严重降低新闻的质量,进而混淆重要新闻和微不足道的事件之间的界限,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只是为观众提供一个微小的出气孔,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吸引更多广告,赢取更高利润的所谓的新闻。

基于上述两点,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内容无聊的选题和更不重要的新闻,而它们已经成为民生新闻日常报道的模式和必不可缺少的选题。笔者对上海电视台《新闻坊》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收看三天《新闻坊》的内容,除了股市外,共有43条新闻,其中关于交通方面的报道就有8条,健康信息报道则有7条,报道动物共有6条,天气报道有4条,犯罪案件报道也有4条,除此之外,还有消费信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报道。也就是说,民生新闻报道的更多的是天气报道、交通信息和交通事故、动物、火灾、健康信息、管道破裂、治安案件、灾难性报道等戏剧性煽情化的题材,而不是当地政府、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文化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而观众也正在被民生新闻所软化,他们所得到的关于周围世界的信息是片断式的、零碎的。因此,从民生新闻中,观众很少能得到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本来应该讲清楚他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但是,事实上观众只能得到更多的表面化、浅层次的新闻,是繁杂的、不关痛痒的小新闻。这种小新闻麻痹了我们的观众,使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周围的世界,而地方电视台也就放弃了他们作为社会环境守望者的职责。

观众真的从这种新闻中获得了满足吗?他们真的认为政府官员的腐败、学校的高收费、机场的乱收费等新闻是不重要的、不紧急的,甚至是与自身利益没有相关性的吗?答案应该是绝对不是!

地方电视台应用更长的时间、更深入的新闻报道、更多的新闻分析内容,来与其他电视台竞争,并做出自己的特色。

民生新闻好比钓鱼的鱼钩,鱼钩做得太好了,所以观众开始纷纷上钩。地方台打着服务公众利益的旗号赢得了观众市场,从而也为自己谋取了巨额利润。

严肃新闻在重新吸引公众兴趣、培养公共空间方面的优势是民生新闻无法比拟的,只有业界从自满的状态中清醒过来,部分学者也不再推波助澜,我们的新闻业才有可能不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注释:

①方永明:《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分析》,传播学论坛,2004(7)。

②成平:《(南京零距离)两岁了》,《广告大观》2004(3)。

③骆俊澎:《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包装藏族‘刀郎》,文新传媒网站2004年11月30日。

④宋伟:《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

⑤[美)小唐尼,凯泽著,党生翠译:《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信出版社,2003,263页。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千难万难,不可让民生为难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