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成语”文化琐议

2006-06-06 18:25王笑琴
新闻爱好者 2006年5期
关键词:成语

王笑琴

在狗年来临之时,在新年祝福语里,在手机短信里,在狗年邮票里,国人对狗宠爱有加,尤其是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旺”。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与狗有关的成语简述如下。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不算少,常用的有: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窦大开、狗急跳墙、狗吠非主、狗嘴吐不出象牙、嫁狗随狗、猪狗不如、蝇营狗苟、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狐朋狗党、偷鸡摸狗、丧家之狗、泥猪瓦狗、飞鹰走狗等。和其他动物进入成语一样,狗进入成语是人们在对狗性充分了解、对狗功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与世象百态联想、渗透、重合、挖掘、抽象所创造出的成语文化,进而成为动物成语丈化中的一枝奇葩。

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的听觉、嗅觉特别灵敏。狗的分辨能力非常强,能分辨出二百多万种不同的气体,其灵敏度比人高一百万倍。据说,美国有只狗,为了追赶乘飞机而去的主人,一直奔跑了3000多公里,终于如愿以偿。因此,任何人只要留下气味,很难逃脱狗的追踪,除非他有同卵双生的兄弟或姐妹。经过训练的狗还可以根据气味探矿,有效深度达12米以下。科学家根据嗅觉仿生的原理研制出了电子警犬,可以监测化工厂、手术室、仓库、汽油库等地的某种气味的浓度,以保证工作、生活的安全。

在我国盛传义犬舍命救主人的故事。据说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刘邦曾陷入困境,于是就率兵逃入林中。项羽追至林边,天已暗下来了,未敢轻易进入,就命令部下放火。正在刘邦进退两难之际,跑来一只黄狗,身上沾了水来到刘邦身边,并在着了火的草地上打滚以扑灭大火,来回百余次,终于扑灭了大火,刘邦因而得救,可是黄狗由于过度劳累而死。刘邦感漱黄狗的救命之恩,特地在遇险的山上修坟来埋葬黄狗,题名“灵犬义冢”。

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义犬冢》一则,说的是三国孙权治下有一个襄阳人李信纯,养一狗名黑龙,饮食与俱。有一天李到城外饮酒大醉,卧于归途草中,正遇太守烧荒围猎。狗见火起,以口拽李不起,就奔至三五十步之远的溪水中湿身,再跑回主人卧处,将其身边苹润湿。如此往复,狗累毙于李身侧。不久,李酒醒,始悟此狗舍命救主,报告于太守。太守说:“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重葬此狗,并修了高十余丈的义犬冢。

在我国满族人的传说中,也有黄犬救努尔哈赤的故事,其方法类似。据说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随意打狗的习俗即与此有关。

在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九卷《杨生狗》一则,写大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一次杨生夜行堕井中,狗彻夜叫吠,引来一人,但须以此狗为赠方施搭救。杨生初时不肯,狗又探头示意,杨生勉强答应。人出井后五天,狗又乘夜回到杨生身边。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人们对狗也是相当关注,甚至关爱有加。在我国古代,狗作为图腾,曾是原始人崇拜的对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槃瓠,下令之后,粲瓠遂衔人头速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粱瓠不可妻之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境,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这个故事,至今在我国的畲、瑶、苗、黎等少数民族中仍流传不衰,至于兄妹自相婚配,在原始社会的乱婚时期也并不罕见,槃瓠的传说正是原始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畲族以槃瓠为自己的祖先,也正是原始时代图腾崇拜的遗存。

在国外,更是如此。据统计,美国人养了5000万只狗,法国、英国、德国也养有数以百万计的狗。他们为狗生产专用的品种繁多的食物,如狗罐头、狗饼干、狗点心、狗鸡尾酒,还为狗生产了四季换用的各式服装,为狗建立了美容院、医院、旅馆,并为狗买乘车月票、上狗寿保险。法国还发布命令,狗舍的空间必须足够大(小狗2立方米,大狗10立方米),以保护狗的生活。据说,法国每年花费在狗身上的费用,相当于法国外交部全年的预算。许多西方国家都为狗设立了专门墓地,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位于巴黎郊外塞纳河畔的狗墓,建于1899年,占地5万平方米,进门的票价与参观埃菲尔铁塔的票价一样贵。那里鸟语花香、绿树成阴,一丛丛美丽的鲜花铺满整个墓地,一座座漂亮的大理石建造的坟墓整齐地排列着,墓碑上刻有编号、狗名、生卒年月,有的还镶有烧瓷的狗像。每座墓碑上都刻有充满深情的碑文,上面写着“在我孤独和痛楚的一生中,你是我忠诚的伴侣和唯一的朋友”,“我们可爱的小皇帝”,“公主,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人不断地使我失望,你却永远地给我温存”等。

尽管狗有忠义、诚实、勇敢、敏锐等优秀品质和众多用途,人们也是如此地爱狗,但狗入汉语成语后,却似乎找不到几个褒义的,狗多是遭鄙视受诅咒的对象。如狼,心狗肺,是形容人的心肠像狼和狗一样狠毒、贪婪、凶残;狼心狗行,形容坏人心肠像狼一样贪狠,行为像狗一样无耻;狐朋狗友,指一些不三不四之友,或者指勾结在一起的坏人;猪狗不如,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蝇营狗苟,比喻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如狗一般苟且求活,用于形容那些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以追求名利者;狗急跳墙,多比喻坏人在情势危急时蛮干一气,企图逃脱绝境。狗仗人势,比喻奴才走狗依仗主子的势力行事;声色犬马,合歌舞、女色、玩狗、跑马而言之,指,日时统治者或富贵人家寻欢作乐、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正派的人是不会追求这些的。

狗入成语,为何多含贬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我们认为在先民的心目中,不管狗具有多少优秀的品质和用途,狗的形象已经被定格、锁定、格式化,狗就是狗,它是人的家奴,吃剩饭,睡草窝,职责就是守宅护院。

另外狗常受人利用,永远是义而无的、忠而丧标,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不管是生活中的狗还是文学作品中的狗,常常是恶势力的帮凶,贵族子弟耀武扬威欺压善良无辜的工具,对生人或无辜者狂吠乱咬狗眼看人低,其凌人之势每每远胜于它的主子,况且,被狗欺的经历人们大多都有亲身体验,人们对狗的恐惧、厌恶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再者,狗性好斗,与一向讲究和合的中国传统观念相左。《说文解字·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这些注释的意思是说:因为狗与狗一碰到就要相互打斗,只能独处,所以“独”就用犬

来表义。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狗咬狗这个俗语。

当然,关于狗,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别的。在瑞士,人们宁可花钱养狗,也不愿意生孩子,尽管养儿还没有养狗花销大。西方两代人之间“代沟”很深,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家长也没办法。成家之后又要远走高飞,不尽赡养之责。狗却对人百依百顺,贫贱不移,又能消愁解闷,摇尾乞怜,于是对狗的宠爱愈加,真可谓爱狗胜过爱子。

汉语里有个成语叫“望子咸龙”,在中国汉语言文化里,表达了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儿子成为龙那样高贵的出人头地的人物。但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把它用到西方社会,则会招来麻烦,因为西方大多数人把龙视为无恶不作的魔鬼或异教的代表物:古罗马人把龙描绘成一种有着火眼金睛的地球深处的居民;古希腊神话中认为龙是一种九头蛇;北欧传说中的龙是“喷火星,长数只舌头”的怪物;而《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长有几个头的恶魔。世界上许多国家则习惯于望子成“狗”,如英国、美国、尼泊尔、印度、意大利、瑞典、新西兰等国认为狗忠实、可靠、吉祥。尤其是新西兰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特别是忠实、勇敢的牧羊犬,更为以畜牧业为主的新西兰人帮了大忙,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助手。因此,在新西兰民间,一向有“勤奋的牧羊犬创造了新西兰”的说法。在英国则有这样一则谚语:“每一条狗都有出头的一天”,这里以狗喻人,意思是“人人都有得意之时”,这充分体现了整个国家民族对一位公民的尊重,对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人们的激励和鼓舞,体现出了人人进取奋斗的民族精神。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到文学圈子里有大文豪也应有小作者的存在时曾打比方:“大狗在叫喊,小狗也在叫喊,不能因为大狗叫喊了,小狗就不叫了,每只狗都有叫喊的权利。”

在世界经济大接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呼唤世界上,不管大国小国,不管强国弱国,不管属龙属狗,不管姓社姓资,都为搞好本人本国的事情去叫喊、呐喊、发展、进步、繁荣!去争取那出头之日、得意之时!

参考书目:

①赵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观》,齐鲁书社出版。

②孙荣福:《生肖与吉祥》,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③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郑州师专中文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成语
拼成语
猜成语
看图猜一成语